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和金融学

管理学和金融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和金融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和金融学

管理学和金融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活动 学生 服务 全面发展

充分开展学生活动能让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当然这些活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才会有意义,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学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变得优秀了,学校才能变得优秀,学校才能拥有知名度。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将成为当下学校培养学生的主旋律。

一、充分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活动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聚集众多人参与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与拓展,是学生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同时学生活动也是学校培养综合素质高超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载体。学生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在教育人、激励人、培养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学生活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之外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活动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健身、娱乐、公益等各个方面。广泛开展学生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以及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增加,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从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将开展学生活动的目标落实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二、转变管理理念,做到学生与学生管理的融合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的核心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知名度,看一个学校好坏与否,关键是看这个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学校开展的一切校园活动要以学生为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关心学生是否能够得到锻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转变管理理念,先从以学生为本做起,只有把学生当主人翁对待,才能建设一所一流的学校,才能在众多的同类院校中获得良好口碑。学校必须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首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阿谀奉承那些高富帅、白富美,不歧视那些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做到对所有学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理解、接纳方面,学校无时无刻都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有义务指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更有责任理解学生,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无条件的接纳他们,让学生感到他们在学校有存在的价值;最后,要善待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努力帮忙解决,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竭力帮助他们克服。相信学校如果能做到这三点,一定能管理好学校的一切事物,让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

(二)树立服务意识

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控制学生,让学生臣服,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学校的一切管理事宜都要以服务学生为标准,树立服务意识,让学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不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服务学生,让学生对学校心存感激之情,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当然,服务学生要保持理性,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无理需求学校有权利拒绝,而对学生提出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需求应该积极配合,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提升自我。学校是一个庞大的家庭,学校领导以及教职员工充当着父母和长辈的角色,学生则扮演着孩子的角色,“父母和长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和长辈”做什么都愿意,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所有,前提是“孩子”要积极上进,努力锻炼自己,塑造自己。树立服务意识将会是以后学校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到服务好学生,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工作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宝贵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展一些列有益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那么这些活动才会有意义,才会有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那么这些活动自然就失去了开展的意义,不仅浪费了组织者的时间,更浪费了参与者的时间。全面发展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能让世界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在学校就要全面发展,积极参与活动,从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变得更能适应这个五彩斑斓的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刻不容缓,各大学校应该尽快把其列入当下的学校建设目标当中去。

三、总结

充分开展活动,促进学生成长,这是新时代对学校提出的培养学生的新要求,这有利于学校培养优秀的学生,同样对未来学生培养模式也起到了借鉴的作用;转变管理理念,做到学生与学生管理的融合,这是新时期对学校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在新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成长得到了学校更多的关注,学校把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作为基本准则,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让学生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张钊.高校学生活动体系的研究[j].安徽文学,2009.

管理学和金融学范文第2篇

一 、财务管理工作融入互联网后呈现出的新特征

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特别是互联网与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财务管理信息云端化。随着云计算的出现和快速普及,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又有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资利用的平台。学校可以借助各种云平台来处理财务信息,实现通过云端化处理传统的财务管理信息。二是财务管理程序网络化。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但其本质是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活动。在财务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后,传统的纸质财务记录变为电子信息记录,这为财务信息的网络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网络化财务管理。三是财务管理职能扩大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等很多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的财务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财务管理职能范围也随之扩大,学校财务管理职能向管理会计转变。

二、财务管理网络化面临的障碍

( 一) 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在从原来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传统会计业务日渐向管理会计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正在从传统的算账记账转向如何更好的为学校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为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但总体来看,目前很多学校的领导及决策层关注的目光仅限于教学领域,面地认为财务部门只是收钱和付钱,尚未认识到财务管理对领导决策的重要性。

( 二) 管理设备不能满足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网络、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和处理终端的快速发展,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许多行业的业务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规则也较之以往有了许多改变,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工具也必须同步更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大部分学校财务管理的设备与财务管理网络化的要求

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和打印机等基本操作工具的硬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财务管理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从软件条件看,大部分学校只拥有用于核算的会计软件,而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专业性软件和管理系统则普遍。

( 三) 人员素质与精细化管理存在差距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和财政改革的深入,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支出方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例如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考核方面提出了新的办法; 对公共项目的采购范围和购买程序制定了新的要求; 实施了公务支出的公务卡制度等。以上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学校原有财务管理的内容都要进行更新并与之匹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原有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素质和技能。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很多学校只注重对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财会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财会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现象突出,无法满足网络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三、促进学校财务管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对策

互联网与具体财务业务的融合为学校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学校要顺应时代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一) 建立学校数据共享中心

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学校财务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应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学校数据中心,财务管理信息将通过数据中心进行集中管理,学校财务业务与数据中心互联。学校管理者通过终端将财务管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辅以互联网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生成财务分析数据并及时反馈到有关查询系统,从而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快速和便捷的服务。

( 二) 构建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学校需对原有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升级,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与其他管理子系统进行关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预算的编制,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方面来实现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根据学校财务活动及其形成财务关系的特点,与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及人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共享,让学校资产与财务系统合并,真正做到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一体化。

( 三) 运用互联网+推动学校管理会计发展

2014 年10 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通过510 年左右的时间,使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根据学校具体特点,为推动学校管理会计的发展,学校要强化互联网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促进管理会计创新; 二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管理会计服务体系; 三要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内外互通互联,为学校巩固产学研联盟、培育发展人才服务。

( 四) 推进财务预算管理网络化

财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三个方面。学校应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将预算编制、执行和分析与经费使用部门相关联。首先,学校财务部门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编制要求,学校各部门根据编制要求,将本部门收支预算草案录入系统。其次,财务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预算草案汇总数,结合上级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初步确定校内各部门的预算控制数。第三,各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在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中细化预算项目及经济科目。各部门通过系统确认提交后,由学校财务部门汇总报学校主管部门。第四,预算草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到学校执行。第五, 财务预算管理系统与学校网络报账系统相关联,直接将生成的预算指标数据传输到网络报账系统。

( 五) 建立互联网+财务报账流程

财务报账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业务,传统的财务报账模式主要是看实物单据,工作机制以实物单据传递为主线。在互联网+背景下,财务报账流程是以财务数据信息流为主线,实物单据的传递为辅线。学校建立网络报账系统,报账人先将原始报账信息和原始凭证扫描件输入网络报账系统,确认提交后系统按预先设定的程序传递给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同时报账人员将纸质的原始凭证送至财务部门。相关领导打开系统就能收到报账人传来的财务信息。领导完成审批手续后系统自动将信息传递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通过网络报账系统对报账信息进行审核,并与报账人送来的纸质原始凭证核对,实现了信息流的互联网+连接。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结算凭证,涉及到资金收付的业务,自动转到资金结算系统进行处理。

管理学和金融学范文第3篇

一、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

到2006年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银行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虽然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及新的金融产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合作,但环境规则的变化和更多经济主体的出现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以市场经济观念为主导,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发展要求的人才观为基础,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金融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层次”的原则,以“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热爱祖国,面向世界,综合素质精良,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掌握金融经营管理技术和宏观、微观经济分析工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与市场经济广泛需要、品位高雅的金融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应坚持以“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通过调整专业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其次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传播现代先进文化,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教学又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根本途径,因此,二者的关系体现着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应以改革与创新为主导,通过教学层次和课程结构的整合,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保证金融学专业特色的矛盾。再次是引进与特色的关系。“引进”包括引进国外金融学的教学模式,也包括学习国内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这固然是必要的。但若因引进湮没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将难以实现“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的目标。应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重组,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更新

金融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其本身亦呈现一种混合经营的趋势,而且,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现有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将会进一步变化。目前的金融体系依然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具有明显传统金融特征的封闭型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不发达且比重较小,金融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金融学科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1.必须对金融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金融学究竟应当归属经济学还是归属于管理学,学术界有很大争论。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更多地把金融界定为理财性质或者管理性质,而国内学者则把金融活动界定为经济性质。实际上金融的内涵是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金融学的形成,特别是资本市场关于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金融的内涵不断地扩大。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已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金融学科本身既具有经济学的性质,又具有管理学的性质,所以,无论归属于哪个学科,都有其合理性。这本身也反映了金融学科的复杂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学科,金融院校责无旁贷设置了金融学科,各校可根据其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学科的定位,不需要强求一致。以传统的货币、信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商业银行等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可以仍然把金融学科定位于经济学性质;而以微观金融,如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则可将金融学科定位于管理学性质。另外,由于金融学科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地位,在适当时候把金融学科提升为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2.中国的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模式。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是要学习国外一流金融学科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切照搬。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抛弃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面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做法,最终会葬送中国高等金融教育事业。具体来说,目前国外大学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总体上来说有两种,一是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就国内各高校而言,各高校金融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强求金融学科一个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角度来讲,今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要更多地向市场化转变,要用市场标准来判断面不是用某一个标准的模式来判断。这个学科是否是一流学科,都要由市场来评价。市场需求是多样性的,要求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也是多样性的。我们在选择办学模式时,既可采取经济学院模式,也可采取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还可以采取独立的金融学院模式.对于那些侧重于经济学性质或管理学性质的学科,可以分别采取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皖、管理学院模式,面对于希望培养微观综合型金融人才的学科来说,可以采取金融学院的办学模式。学科定位的意义在于确定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学科历史上走的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发展模式,从现实情况看,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加强。就微观层面来说,一些新兴课程如资本市场分析、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需要加紧建设,就宏观层面来说,全球视角应成为研究的新起点。

3.金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现有的金融专业课程中,虽然也有国际金融理论、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国际金融方面的课程,但中国学生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依然缺乏深刻认识。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将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仅仅业务操作流程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获得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培养的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这方面课程应该包括三方面知识。首先是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如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其次是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第三是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我们还要加强金融学与法学的结合,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金融学与外语的结合,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应用学科中,金融学原本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在现今的金融业务发展中,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不但各国互设金融机构,而且金融机构的资本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金融机构本身已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业务更是模糊了区域概念,业务活动包括客户的选择、融资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市场已走向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很难再分“国内”和“国际”。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趋向统一的管理法规,能够把国情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能够把握金融发展趋势。

管理学和金融学范文第4篇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定位

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定位关系到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等具有指导性作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定位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争论很多,发展模式也不同。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大致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经济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金融学在国外著名大学经济学院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这便是“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因此,在这一发展模式中,金融学正在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管理学中的重要课程,这主要体现在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中,被称为“商学院模式”。虽然在国外金融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中,两种模式发展都很快,但就规模、影响和发展趋势而言,后者更具优势。其理由有三点:第一,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业发展也开始走向混业经营的格局。过去以商业银行为金融活动中心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金融活动正在以资本市场中的资产定价和金融中介为重要内容。相应地,以公司财务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活动成为金融业发展主流,市场更需要熟悉微观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理论的人才,因此,对更关注微观金融理论和市场实践问题的“商学院模式”培养出的金融人才需求量会很大。第二,独立学院自身的定位是应用型大学,其发展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和“实践性”为培养目标,而研究型大学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为培养目标。恰好在“商学院模式”下更能够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更能培养出适合现代金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第三,国外多年的金融学发展实践证明“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教育顺应微观化和技术化的金融业发展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金融学专业最强的美国金融学排名靠前的10所大学,至少有7所是完全的“商学院模式”。由于“商学院模式”的成功,金融学教育呈现出“商学院模式”较“经济学模式”规模和影响更大的趋势。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创新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指导思想,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传承与创新结合,强调知识的创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结合,强调个性的发展。

(一)基础知识通识化

通专结合的课程设置,既是金融学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内外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大学一、二年级主要以公共课为主,其中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民法、经济法、商事法、管理数学、管理学、企业管理、营销管理、资料库管理、计算机概论等主要公共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大体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工具,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管理思维,使学生从中学会融汇贯通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将来在金融、经济和工商管理等岗位上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专业知识模块化

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特征及其个体强势能力,在专业群的框架平台上构建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设置模式。目前,独立院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大多也按照其母体学校一样分为“银行”、“证券”、“保险”和“国际金融”四个模块,以此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显然,这四个模块是以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作为分类标准的,这种分别针对不同金融部门、机构进行区别培养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是较为狭窄的。从金融微观层面上看,微观金融分析除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外,还更多的包含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中介分析。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努力适应现代金融的变化需求,跳出现有的设置模块的框框,更多地关注资本市场这一模块的相关课程的建设。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适当开设一些如期货与选择权、抵押放款证券、资产证券化、证券投资分析、固定收益证券、公司融资管理、投资银行管理、不动产投资、不动产估价等课程。

(三)师资队伍多样化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独立学院的公共课、基础课主要借助于母体学校和社会上师资力量,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专业教师队伍上。专业课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另一部分实践性较强或是操作型的课程。根据这一特点,在组建教师队伍时,改变了单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的做法,而把重点放到吸纳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作为专任教师上。保证每个专业有一名有丰富业界经历,又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为专业负责人。同时,通过不断联系,组建兼职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都是行业精英,他们中有经纪人、协会负责人、信用评估公司负责人和分析师、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期货公司的分析师、专业房地产经纪公司的负责人和分析师、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和分析师等。力求组建“ 一、二、三结构模式”的多样化专业教师队伍。即一个专业有1-2名从业界吸纳过来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专任教师;2-3名来自高校的博、硕士学历的教授、副教授教师;3-4名业内人士为兼职教师。通过建设这样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对他们实行不同分工,校内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的讲授,校外兼职教师由金融单位的专业人士组成,为学生开展实务教学和案例教学,参与中高级技术课程的建设,或者举办各种专业讲座,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发展动态与趋势。专业人士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有效补充力量,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及早树立就业观都起到很大作用。

(四)课堂教学实践化

建设“课堂教学+校外实践”的教学环境,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为学生创造学校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独立学院应多方寻求合作单位,通过签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校企联合,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战场,以及学校科研和实践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以实现教育教学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这样,致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从平时的实习实训学习中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参考文献:

[1] 陈 雪. 独立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讨[J].知识经济,2009,(02).

[2]蒋天虹. 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吴玉宇. 基于遗传算法的独立学院实验教师隐性知识转移行为分析[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管理学和金融学范文第5篇

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要求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应实现三个转变:

1由缺乏特色到金融特色鲜明转变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虽然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无突破性变化,但已经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例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注明为“港航行政管理方向”,突出航运特色,旨在培养满足航运企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全永波提出,海洋类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将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开设海洋科技概论、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律、海商法等课程,体现海洋特色[3]。东北林业大学的刘百惠提出,农林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突出农林公共管理特色,应与农业、林业紧密结合,依托农林学科优势,以农村事务管理为主要发展方向,培养具有农林特色的行政管理人才[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与行政体制、比较政治制度、涉外经济法、国际商贸制度、国际政治学等,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4]。金陵科技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设有“行政法”和“高级秘书”两个方向。根据上海金融学院校情,按照错位竞争的要求,应打造金融特色鲜明的行政管理专业。目前,我们已经在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科学研究等方面迈出了步伐,今后还需在师资力量、教材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探索。

2由重理论知识学习到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用非所学”现象比较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这一共性问题。目前,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能力包括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包括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而学习能力贯穿在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中//图1。

3由以公共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向以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转变

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当从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着眼,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囿于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应当放眼于社会对文员、行政助理、商务秘书和人事行政等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从专业发展来看,行政管理的英文名称叫PublicAdministration,即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原本就具有共同的渊源。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管理”最初并不是应用在企业上,而是应用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里;经理人(manager)这个名词……最初也不是应用在企业里,最早被称为经理人的职业是城市经理人。但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之后,因为对企业的敌视和对企业主管的不满,管理与企业管理才开始有所区分。为了不与企业界挂钩,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自称为“公共行政”,主张不同的原则———在大学里自成科系,有自己的用词、自己的升迁方式[5]。随着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由于管理本身具有相通性,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的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的理念来重塑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把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的项目预算、绩效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人力资源开发等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中去。在这一背景下,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不断强调打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界限,已经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例如,山东经济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偏重企业行政管理,主要特色是在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研究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又研究企业的行政管理[6]。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及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熟悉商务运作规则和法律规则的外向型和复合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4]。有学者也提出,“我国的财经类大学可以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7]。这样的转型也符合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以及科研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现“三个转变”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与科研密切相关,“专业”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因此,不应当以学科渊源来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公共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不应当以它们的学科体系来架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8]。当然,根据“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也不能囿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岗位。

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着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专业发展和就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需要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完善课程体系

为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上海金融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综合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公共”色彩(或“政治学”色彩)明显,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治制度、行政法学等课程都属于专业必修课,而我校把这些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相比而言,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行政”色彩(或“管理学”色彩)突出。目前我校开设了公共管理学(双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项目管理等打通公私界限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并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双语)、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和管理沟通等跨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一般管理类课程,同时也开设了秘书学、行政文书写作、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方法、公关礼仪、档案管理学等实务技能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现金融特色方面,开设了财政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金融法学、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市场学等课程。在未来的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引进企业实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国外的课程。同时,要紧盯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教学

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课内实践和校内实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为重点,以公民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目前,校内实验室开设有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SPSS和ERP沙盘课程。在社会实践方面,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到福利院、民工子弟小学进行志愿服务,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我们积极为学生联系暑期专业实践。进入大四后,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此外,根据专业的特点,我们成立了瞻远行政人协会,以协会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演讲比赛、策论大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大赛、公益创业计划大赛、瞻远论坛和社会调查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其他学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

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缘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好,学历层次比较高(全部为博士),但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一是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缺乏“双师型”的教师,这给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今后,一方面可利用各种进修、培训、见习和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积极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争取多拿课题,多出成果,为职称评定和团队建设打造奠定坚实基础。在做好“内部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外部招募”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聘请实务部门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另一方面也争取引进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化职称结构。

4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渡”给学生的“船”,是教师锻造学生能力的“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组织形式,并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近两年,已经发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应用》《LBL—CBL—PBL—RBL四轨模式在管理教学实践中的整合与运用》等教改论文,承担了“高峰体验理论在创业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等教改课题。今后仍需对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举行教学研讨,把各种教学方法纯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5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授课和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必备参考。为突出我院的金融特色,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做好金融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以实现错位竞争和特色发展。我们即将出版《金融行政管理》,并为学生开设了金融行政管理课程。该教材主要介绍政府的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的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企业的行政管理。该教材在介绍理论的同时,重视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根据上海金融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我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同时还积极筹备案例教材建设,力图将案例教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目前,我们计划编写的案例教材包括《公共管理案例教程》《领导学案例教程》《政治学案例教程》《公共政策案例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