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环境治理亮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这一度曾是我省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根据我省2002年环境容量分析报告,全省农村污染负荷所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到30%-40%,部分地区达到70%。
如今,走进四川农村,你会感受到田园山水亮丽秀美,领略到绿色天府流光溢彩……几年时间,我省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工程赢得民心,诠释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期待
踏访四川,深入各地,一件件鲜活的事例,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让你感受到省委、省政府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力度之大,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成效之丰。
亮点一:饮水环境安全,得到强力治理。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前一年完成依法划定3472个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2007年,依法清查、取缔了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关闭、取缔、搬迁了一批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违法排污企业。2008年,综合整治了全省城镇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2009年,深入开展了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截至2009年底,我省先后建成2.2万余处集中供水工程和185万多处分散供水设施,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213万多口,有效解决了2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难问题得到改善。
亮点二: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05年,全省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和散户养殖的废物处理作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整治20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企业列入“十一五”十大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近3年来,省财政投入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治理17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累计达1761处,年处理畜禽粪污能力达1151万吨。目前,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亮点三:全面综合整治小流域及湖库环境。近年来,我省有效推动小流域及湖库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流域(湖、库)长责任制和一流域(湖、库)一策。2005年,省政府专门列支380万元支持各市、州编制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并已全部经当地政府或人大批准实施。2006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水葫芦综合治理的通知,开展了外来有害物种专项治理。2007年,我省以整治群众反映较大、环境治理难度较大的升钟水库水环境污染为突破口,启动了湖库污染综合治理工作。2008年以来,省上重点对凉山州邛海、资阳市朝阳湖等5个大型水库进行综合整治,湖库水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亮点四:有效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十一五”以来,各地财政投入100多亿元集中用于村镇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成都、资阳、眉山、南充、广元等地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由政府统一出资为各村设保洁员,配购垃圾箱和运输车,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去年,我省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城镇、村庄为重点,按照“四化”标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制订规划。
亮点五:有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近年来,我省强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等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以来,我省开展了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同时,加强了化肥农药污染控制,全面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积极开展了秸秆禁烧和资源化利用。
农村生态细胞工程夯实幸福图,广袤的农村展现生态良好的绚丽画卷
2月13日,天津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刘剑刚表示,2014年天津将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争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以滨海新区为中心“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升级京津冀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重要性,与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形成差异,与北京、河北共同形成为中国未来对外开放重要的“实验田”,升级京津冀作为对接东北亚的主体。京津冀将形成以北京、天津双城作为发展轴线的新局势,进行“国际城市-国际港口”、“研发-转化-生产”、“高端制造-高端服务”等新模式下的分工合作,从而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的发展。
京津冀新动力:深化开放
京津冀作为中国最具有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如何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自2013年6月起,总理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成为京津冀区域展开合作的新导向,2014年初,京津冀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模式。京津冀区域经历从竞争发展,到竞争合作,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产业协同、环境治理、生产要素流动、市场化治理与政策均衡等成为一体化发展的新重点和新趋向。
依托滨海新区,天津定位于“对外开放”窗口和“研发转化”中心,仍处于“极化”和“扩散”的双重阶段。一方面,依托国际港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滨海新区具备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优势,将成为辐射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天津目前已由“大项目、好项目”转向“大市场网络、大生产网络”,对高端制造业、科研转化项目、高技术人才等形成“高端极化”效应。
借助滨海新区“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将形成以“国际城市―综合改革创新区”为发展主轴的新格局。通过自由投资与贸易、国际航运与物流、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高技术和高端产业聚集等优质要素与产业的聚集,滨海新区将与北京形成“国际港口―国际城市”的互动合作交流机制,并带动河北形成“沧州-黄骅-曹妃甸-秦皇岛”等沿海线性增长群落,深化港口、物流及电子口岸等合作,以产业链条、产业集聚等形态形成区域内在传导和互动合作,推动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的增长极,推动京津冀作为腹地的整体发展。
国际城市-综合改革创新区:利用北京与天津交通网络便利的优势,形成“北京-滨海”沿线的对外开放共同体,北京聚集总部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交通网络中心等优势,借助天津港作为国际港口年吞吐量全球第四的优势,形成“金融总部-金融创新”、“科技研发-高端制造”、“总部经济-国际港口”的垂直产业链条模式,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增长引擎,通过高端人员、技术、资金和信息自由流动和集聚扩散,创造提升京津冀整体的国际市场影响。
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沿海港口群落:借助滨海新区作为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发展优势,“沧州-黄骅-曹妃甸-秦皇岛”等沿海发展带将收益于综改区的沿海腹地,整合沿海资源与管理模式,将就物流一体化、国际航运、口岸监管等方面进行互动合作,以乘数效应带动京津冀腹地的高端制造业、金融租赁、总部经济的发展,重新塑造亚欧大陆新通道,提升渤海湾作为国际港口的重要地位,也将拓宽京津冀作为港口群落腹地的国际市场。
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体化的动因源于各利益体的相关性,而交通、旅游、环境治理具有公共品属性,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也就成为区域协调和构建一体化“公共利益机制”的突破口。
交通、旅游、环境治理将成为推进一体化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体化进程将使京津冀呈现出承载力更强、交通体系更密布、旅游格局更为网络化、环境保护的共享―补偿机制更坚实。
交通及基础设施共建将加快形成公路、铁路、城际、机场间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尤其是“机场-机场”、“港口-腹地”的交通线路受重视,这将有助于“点对点”、“网接网”立体式、网络式、承载能力更强的交通构架的完善。北京将成为立体交通的中心,滨海新区将成为区域港口的交通重点,河北构建连通京津两地的高铁,也将成为交通网络中较大受益者。
共建旅游产业,强调在“规划、市场、信息、标准和服务”方面互连互接,强调以“旅游加会展”、“智能旅游”和“海陆空”引领区域旅游线路和功能的延展,以凸显智能化、网络化的旅游特色。北京将以其独特优势成为旅游管理中心和信息集散基地,天津则将借助滨海新区港口成为“海陆空”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河北将借助“涞涞易”、“白洋淀”、“衡水湖”等自然景区,成为承接休闲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延伸腹地。
从经济合作转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共享,污染排放治理、水质改善、生态建设、环境和空气质量预测预警信息共享的治理机制将是京津冀合作的新亮点。环境治理合作框架、合作宣言及规划纲要等将成为区域契约治理模式,指导、协调、监督和执行机构将成为省市合作的新机制。“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等成为京津冀联合治理的重点,“检测机制”、“预警机制”、“共享机制”、“补偿机制”成为机制构建的新目标。北京在“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城市”愿景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减排降耗”、“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治理大气污染”、“建设森林绿地”;天津绘就“美丽天津路线图”,确立“治理水污染、森林绿地、海洋环境和节能减排”建设目标;河北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强调“强化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绿色生态建设”。
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好字优先,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农业方面,作为首都农业大县,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以奶牛、蔬菜、果品、花卉、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点、带、区的产业布局特点,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充分挖掘地区优势,继续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的原则,培育壮大区域性主导产业。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基地”建设步伐,继续提高有机蔬菜、有机奶、有机果品等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和效益,为首都市民提供高品质、高品位、唯一性的农副产品。工业方面,坚持无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准入门槛,继续培育壮大服装、纺织、食品、医药、新能源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三产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将在奥运之前全面完成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龙庆峡、康西草原几大景区升级改造和商业中心区的建设,完成上都首府、清凉盛景等五星级酒店建设,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外宾客。
二、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全力推进生态宜居新城建设
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为重要任务,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突出生态特色,努力把生态景观与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塑造山水相间的园林城市风貌。将完成八达岭过境线、110国道辅线应急线建设等市级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市政道路建设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将实施妫河生态走廊、龙庆峡荒滩综合治理、官厅水库库滨带、北山生态观光带四大生态走廊建设,努力打造京郊生态建设精品亮点工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城西公园、体育公园等绿化工程,全县林木绿化率突破70%。加强城乡水环境治理,加大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推进力度,实施北京市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78%。继续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持续运行和完善,积极创建全国、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力争年内实现全国生态县的创建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 美丽蓬莱
中图分类号:G 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50-0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既意味着对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最佳机遇期。多年来,蓬莱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滨海生态旅游城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打造美丽蓬莱,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初具规模
蓬莱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节水型城市”以及“山东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
(一)转变发展方式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目前,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开工建设微藻养殖等13个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民和牧业的新建沼气发电项目,通过发酵、沼气贮存等技术,年可处理鸡粪18万吨,发电20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排8万吨二氧化碳,丰蓬液晶等新材料项目,诺康药业、北大高科等新医药项目也步入发展“快车道”。
二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通过“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重点打造葡萄酒文化游、生态休闲游和海洋文化游三条生态游线路。目前,已建成精品酒庄9个,在建10个;引进和圣农业、弘辰百诺等生态休闲项目10多个;旅游休闲服务中心、世嘉阳光假日小镇等11个大型旅游项目相继开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蓬莱成功申报了胶东地区唯一一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黄盖鲽、牙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新增“三品”认证企业8家,已建成1处国家级、3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20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5万亩。
(二)基础建设生态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无害化处理模式。市区主干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分类收集、压缩运输和无害化处理,乡镇在2003年投资近3000万元,新建8个垃圾中转站,并逐步完善村级配套设施及保洁队伍,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网络和环卫运行长效机制。
二是工业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累计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民和牧业“粪污处理大型沼气工程及资源化利用”、圣豪家纺“印染废水处理再提高及中水回用”、中粮长城葡萄酒“中水回用”、国电(蓬莱)发电“脱硫设施升级改造”等一批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全市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烟台市下达指标内。
(三)监督管理生态质量体系持续提升。一是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投资120万建起了两个空气监测子站,在烟台率先实行通过媒体空气环境质量日报,对空气质量实行全天候监测,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了100%,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61天,占全年天数的98.9%。
二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先后筹资1.4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碧海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北沟镇综合污水处理厂、潮水镇污水处理厂和大辛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0.5万吨的小门家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11.5万吨。投资29.5万元在战山饮用水水源地安装不锈钢防护网2230平方米,全市污水收集管网日趋完善。
二、打造美丽蓬莱,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兴媒介的作用,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纳入企业培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我们应当从爱惜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做起,从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多步行做起,从见缝插绿、爱绿护绿做起,积极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上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加快优化经济发展业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源头上抓起。坚持调优产业结构与集聚产能优势相结合、扩大高新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做强实体经济,做精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发展集聚、价值高端的现代工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产业,促使服务经济比重进一步提升;发挥“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以及“蓬莱美丽乡村”特色游,努力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大旅游格局。
今年2月24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陈纯、北京大学网络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杨冰之、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所长助理王营冠等六位专家接过宁波北仑区委副书记、北仑区区长、梅山保税港区管委会主任胡奎颁发的聘用证书,从这时候开始,他们将作为智慧梅山创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为智慧梅山的发展提供参谋和咨询,提升智慧梅山创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提出“智慧科技岛” 愿景
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这是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中国第五个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临近港口海滨,自然禀赋优异,同时也是宁波市较早对外开放的开发区。
进入2013年以来,梅山保税港区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趋势,谋划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紧扣“智慧城市”、“低碳生态”两个主题,以应用为导向,积极营造优良生活休闲环境,优化口岸与企业服务环境,有意识地采用智慧手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2014年3月,《智慧梅山创建行动纲要(2014-2018)》正式编制完成,纲要明确提出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区环境优化提升、智慧应用试点示范、美丽新城绿色节能、智慧产业融合提升等五大工程的重点任务。
据梅山经济发展局负责人廖忠铃介绍,这五大工程将在围绕“魅力梅山、活力梅山、美丽梅山”的规划定位基础上,实现智慧梅山创建的目标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城区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比如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面,推动泛在网络基础设施跨越发展,采用“三网融合”技术建设区域信息网络,宽带技术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宽带接入率达到99%以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形成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
加强城区环境优化提升。在分布式能源建设、水环境治理、物联网基础框架体系和一体化休闲旅游平台等重点项目上取得突破,采用新兴技术改善和保持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大幅提高城区建设和治理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从而提高梅山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在智慧旅游方面,梅山将提升游艇码头、梅山湾休闲区、水上乐园、慢行系统等休闲旅游项目,全面整合区域“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资源,构建智慧梅山一体化休闲旅游服务平台,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快捷、全面、准确的智慧服务。
作为与智慧同步的举措,绿色低碳也是梅山“科技岛”的重点之一。据介绍,梅山“美丽绿色节能工程”全面推进智能楼宇与绿色建筑建设,区域内建筑广泛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包括太阳能、风能、LNG发电等清洁能源,推广使用LED照明设备,最大限度实现节能降耗;参照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绿色建筑建设及维护地方标准规范细则。
在拉动智慧产业提升方面,《智慧梅山创建行动纲要(2014-2018)》也提出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智慧应用,推动服务贸易电子化,支持发展移动支付、一卡通等新兴业务,促进智慧贸易和金融体系建设,帮助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业务发展,创新发展模式。
推广重点智慧应用
梅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虽然地处同一经济区,但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长三角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不仅能够大大增强宁波-舟山港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而且有利于上海―宁波两大主体港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双中心作用”,更好地维护长三角地区以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入智慧城市试点以来,信息化将扛起这颗长三角地区明珠的经济发展和服务提升的重任。经过重点考察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经验,公开向社会征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梅山智慧城市如今已经初见成效。目前,梅山已委托软通动力、航天科工、华信通讯研究院、中科院广州软件所等机构对智慧梅山的顶层设计、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智慧路灯等项目进行咨询和设计,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项目列入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一批重点的智慧应用如“智能水道管理系统”、“智慧城市体验中心”、“WIFI全覆盖”、“三网融合”等项目已开始启动调研和建设,加快形成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为打造价值型“创新智慧岛”打好了基础。
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梅山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应用移动化,将电子通讯录、招商资料等做成APP方便用户使用,谋划公众宣传和服务平台的微信、APP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大力推广梅山的投资环境和进口汽车、进口商品等特色平台。近期在 2014“中国移动应用发展大会暨中国移动媒体论坛玉斧奖”颁奖大会上,梅山凭借其邻近港口海滨、自然禀赋优异、开发理念先进、开发模式崭新等方面的优势获得“智慧应用・最具发展潜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