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力;挑战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11-03

一国经济要协调发展,不仅要发展好大企业,更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德国视中小企业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则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目前,日本有56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日本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日本50%的国民生产总值。美国在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以大量高新技术小企业为先导的,在2 100万家企业中,99%为中小企业,包揽了美国50%的技术创新和2/3的新就业。①

2006年,我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 200万户,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商品出口占全国的68%,上缴的工商税收占全国的53%,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年来,国家政策偏向大型企业的发展,加上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研究该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评价

本文主要从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竞争力表现来说明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2003年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

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2003年,全部企业数量为196 222家,其中大型企业1 984家,占1.01%;中小企业194 238家,占98.99%。亏损企业数量:2003年共有36520家企业亏损,占全部企业的18.16%。其中,大型亏损企业230家,占亏损企业的0.63%,占大型企业的11.59%;中小亏损企业36 290家,占亏损企业的99.37%,占中小企业18.68%。上述数字表明,中国企业的亏损面颇大,其中中小企业的亏损面远大于大型企业。

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28 716亿元,其中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为43 364亿元,占33.6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为85 353亿元,占66.31%。这就是说,中国2/3的工业总产值来自于中小企业。

从业人数:2003年,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为5 748.57万人,其中大型企业的从业人数为1 306. 68万人,占22.73%;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为4 441.89万人,占77.27%。也就是说,按每家企业的平均人数计,全部企业为293人,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则分别为659人和229人,这足以说明大型企业的规模远大于中小企业。

产品销售额:在产品销售额143 171亿元中,中小企业贡献了63.29%,共达90 619亿元。若用人均销售总额作为衡量企业效率的一个指标,全部企业人均销售额为24.91万元,大型企业人均为40.22万元,而中小企业只有20.40万元,其效率只有大型企业的一半。

出货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工业出口总额达到26941亿元,出口比率为18.62%。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8.2%,比例相当高,显示出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表现优异;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为20.48%也较高,高出大型企业约3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到2003年,已经有一定的量的积累,但是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其灵活性,特别在出口外贸方面的成就。

(二)2003年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数量:由于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其中小企业数量远多于采矿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比例来计,制造业为92.42%,采矿业为3.6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1%。

亏损企业数量:在36 290家亏损中小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有878家、32 720家和2 692家。虽然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亏损企业绝对数较多,但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中小企业亏损面(35.48%)远大于其他两个行业(12.31%和18.23%)。

工业总产值:制造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占绝对优势,有95.73%,达81710亿元。其他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相对较低。

从业人数:在2003年中小企业的4 441.89万人中,制造业有3 978.21万人,占89.56%;采矿业有243.29万人,占5.4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220.39万人,占4.96%。采矿业每家中小企业人数(314)最高,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与生产业(290),最后才是制造业(222)。相比之下,制造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规模最小。

产品销售额:在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额中,三大行业的贡献率为:采矿业是2.57%,制造业是89.7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7.64%。按人均销售额来计,电力效率最高,人均达到31.41万元;其次是制造业,人均为20.45万元;采矿业的效率最低,人均只有9.57万元,不足电力燃气业的1/3和制造业的一半。

出货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中小企业的出口总额达到18 374亿元,出口比率为20.28%。其中,制造业的出口总额达到18 187亿元,占总出口额的98.98%,而其他两个行业加起来也只有1.02%,远不及制造业的份额。从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来说,制造业为22.35%,采矿业只有5.53%,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和生产业不足1%,只有0.86%。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制造企业的开放程度颇高,有两成二的产品销售到海外,而其他两大行业的中小企业以内销为主。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中小企业由于行业规模经济的不同,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出现较大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且是相对较小规模的制造业。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出口比率和企业数量上,都优于其他三个行业,同时中小制造企业的产品具有外向型特征,与世界市场联系较紧密,也从侧面说明其较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2003年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数量:194 238家中小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33 010家,占16.99%;非国有控股企业161 228家,占83.01%。这充分表明,中小企业群中,占绝对地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企业群形成鲜明对比。

亏损企业个数:由于众多中小企业为非国有控股,所以其亏损企业个数多不足为奇,所占比例为67.21%。相对而言,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较大,为36%,显著大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15%亏损面。

工业总产值:84%的中小企业总产值来自非国有控股企业,总额高达71 469亿元,显示出非国有经济形态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

从业人数:在2003年中小企业的4 441.89万人员中,国有控股企业雇用了1 166.71万人,占26.71%;非国有控股企业则雇用了最多的员工,达到3 275.18万人,占73.73%。相对而言,非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规模最小,平均每家只有203人,不足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60%。

产品销售额: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仍然是全部中小企业销售总额的最大贡献者。若以人均销售额来计,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效率略低,人均年销售额只有18.36万元,低于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21.13万元。

出货值和出口比率:在2003年,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非常强,在中小企业出口总额的18 375亿元中,有16 856亿元,高达91.74%。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较高,为24.40%,也明显高于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5.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开放程度较高,有两成四的产品销售到海外,而国有控股中小企业则偏向于内销。

通过比较国有和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总体实力,发现中小企业在非国有体制下,经营方式较灵活,经营效益优于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非国有中小企业中,有很大比例的“三资”企业,它们的生产已与国际市场联结,所以出口比率较高。总体上,中小企业领域,非国有经济已经占主体地位,竞争力较强。

综上所述,中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体现在以下三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2/3的工业总产值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制造业中小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效益优于其他两类产业,同时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从事制造业,并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产品对外出口,出口比例高,非国有经济形态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旋律;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数量多,对失业冲击和经济震荡发挥着缓冲作用。

二、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加入WTO后,中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国内国有大型企业竞争,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也加入竞争行列。传统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第一,缺乏融资手段,结构单一。1996-2002年,中小企业所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由75%左右增至82%左右,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大的改观。以乡镇企业为例,统计表明,2002年国有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为6812.3亿元,不到当年全部短期贷款131293.9亿元的5.2%,而当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说明国家政策系统与金融体系对经济转型下中小企业需求变化反应明显相对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一个庞大的地下金融网络应运而生。这个网络以非正式渠道对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支持。中央财大课题组的实地抽样调查表明,全国约有1/3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从表4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单一。目前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与创业初期限相比变化不大,都占到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渠道的70%以上。风险投资基金贷款、农村合作基金和外资贷款比例最低,仅为2%-5%。而占压其他企业资金项目的比例,由初创时期的6.83%上升到目前的14.29%。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取资金。

第二,经营绩效不高(与大型企业比较)。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突出,资产获利能力较差。获利能力指标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表5是对2003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均值和中值都比大企业高,而资产回报率则显著低于大企业。

第三,市场能力下降。在中国资本匮乏、技术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的时候,让外资狂卷而来,“以市场换技术”确实起到了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伴随而来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也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十年来,随着外国产品与合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接近70%的中国传统品牌消失了。而生产能力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都成了负责某跨国公司的一道工序的“组装车间”,大约90%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中国之外。国内产业正日趋“边缘化”、“化”,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为代价集聚的庞大生产能力,与极低的收益率形成反差,形成了“进步中的贫困”。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外资企业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民族企业在第二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但在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显示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过高或上升幅度加快的迹象。而外资大鳄的进入并且霸占市场,必将引起大量中小企业的消失。外资与本土资本的竞争是“此消彼长”,外资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土中小企业经济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将对其本土资本的正常成长形成扼制,对其幼稚产业更是一种封杀。随着WTO的对外资开放政策进一步生效,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原先中小企业的市场领域,对它们的冲击效应将逐步显现。

(二)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第一,由于出口企业的恶性竞争,导致整体贸易环境恶化。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快速,但是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仍然是加工为主,创新不足。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特点是:粗加工、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居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较少。近几年来,虽然加入WTO使国内中小企业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却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主要的受害国是中国,而且大部分关于贸易问题的纠纷与中小企业有关,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本,使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严重下滑。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税收法律;风险控制

自“营改增”在全国地区全面贯彻以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纳税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给税收筹划活动带来了较多的操作空间。为了合理降低自身的税负,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开始着手进行税收筹划活动。事实上,较多中小企业确实通过税收筹划活动取得了显著收益。但由于税收筹划活动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导致这项活动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活动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与分析,并充分明确税收筹划活动开展的有效路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在我国多数企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税收筹划活动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战略意义。第一,这项活动的合理开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纳税压力。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税收成本比较高。而税收筹划活动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金,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环节。第二,这项活动的全面贯彻,也会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筹划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税收筹划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升。第三,这项活动的科学进行,也能够避免节税引发的税法风险。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节省税收成本,出现了盲目节税的情况。虽然降低了税负水平,但也带来了法律风险。但科学的税收筹划活动,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理节税,避免出现税法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展了税收筹划活动。虽然这些税收筹划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下进行全面的探讨。第一,有部分企业对于税收筹划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并没有将其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自身文化水平并不算太高,同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和财务理论体系的认知水平也存在不足,最终也就无法正确认知税收筹划活动。第二,税收筹划的进行必须要充分重视税法法律的调整。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税法调整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依托于税法优惠和法律限制等内容,针对性开展税收筹划活动,也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第三,很多中小企业都认为税收筹划活动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使得其他部门在税收筹划活动进行过程中,参与度显著不足。这种情况也导致企业税收筹划活动无法得到其他部门支持和通力合作。而单靠财务部门也很难推动税收筹划活动在企业内部的全面贯彻,必须要在后续时间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第四,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活动时,也面临较为突出的风险。事实上,税收筹划活动在进行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风险。如果没有针对性控制风险,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这些风险的爆发。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构建税收筹划风险的完备控制体系,很难防范各类风险的爆发。一旦这些风险全面爆发,就会给企业带来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五,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水平还比较有限,很难满足税收筹划的人才要求。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重视,甚至还有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还由家族成员担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人员就很难推动税收筹划活动的全面开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开展路径

为了更好明确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开展措施,这里也以A企业为例,全面探索了税收筹划在A企业的开展路径。第一,税收筹划准备工作。A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之前,先搜集了现行税法法律内容,同时也组建了专项税收筹划的队伍。在此过程中,A企业也将税收筹划纳入到战略体系中,给税收筹划活动的全面贯彻提供了较好的支撑。第二,税负分析。A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结合企业财务报表等各类资料,对于企业近五年的税收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还要搜集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税负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税收筹划人员发现在“营改增”以后,企业税负水平出现明显上升。这也说明了企业税收筹划活动存在显著不足,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第三,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在明确A企业税负水平的基础上,税收筹划人员就可以结合我国现行的税法法律,以及税收筹划的相关理论,设计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在具体制定的税收筹划活动时,A企业的筹划人员也比较重视自身开展的各类涉税业务,同时还出具了不同涉税业务进行税收筹划的详细方向,最终形成了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第四,税收筹划方案的贯彻。在税收筹划方案制定完成以后,A企业就开始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在这个过程中,A企业相关人员非常注意方案的细节内容,充分保证各项细节指令可以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最终成效。第五,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在税收筹划方案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因此A企业还结合自身税收筹划方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与此同时,A企业还记录了每次进行风险控制的经验,使得税收筹划方案变得更加完整。第六,税收筹划的评价。在税收筹划方案完成以后,A企业还进行了阶段性筹划方案效果的全面评价与分析,充分展示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通过评价结果,就可以明确税收筹划方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改善与调整。

四、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重视税收筹划活动对于我国各个中小企业来说,应该能够在后续时间里不断提高领导者对于税收筹划的认识,并能够逐步将其纳入到企业战略体系中,充分降低税收筹划活动在企业内部遇到的障碍。这也需要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召开税收筹划的高层会议,同时还要在会议上积极引入同行业成功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各个领导者直观感受到税收筹划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在平时做好税收筹划的内部宣传,并在企业内部环境中逐步建立税收筹划的文化氛围,给税收筹划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环境支撑。

(二)掌握税收法律调整动向我国中小企业在以后还要积极关注税法法律的调整,同时还要针对调整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关注本行业的税法调整内容,并根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税收优惠内容,展开全面的税收筹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税收筹划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于本行业的了解水平,做好行业税法调整的预测,同时还要积极关注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税收筹划的内容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与前瞻性,提前感知税法的调整方向,使得税收筹划方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交流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中小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活动时,也应该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财务部门来说,一定要加强自身跟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主体的联系,同时还要搜集企业的实时销售数据信息,给税收筹划活动的开展提供战略数据支撑。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ERP系统等信息模块的作用,真正突破税收筹划活动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使得各个部门都可以参与到税收筹划活动中,充分保证税收筹划的效果。

(四)积极控制税收筹划风险在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较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爆发,不仅无法取得税收筹划的预计效果,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控制,避免这些风险爆发。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也应该先对自身开展税收筹划活动可能遭遇的风险类型进行全面分析,比如诚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构建税收筹划风险的甄别与分析,在风险超过阈值以后,及时进行风险处理,避免各类风险的爆发。

(五)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税收筹划活动的专业性是非常强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也应该逐步拉起一支高素质税收筹划人员队伍。一方面,企业应该积极通过外部招聘,补充高素质人才。事实上,在当前我国高校不断贯彻扩招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行业市场环境中的高素质人才数量与比例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企业花费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吸收较多税收筹划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在平时,针对财务人员进行税收筹划的培训活动。这也需要企业组织开展一些税收筹划的固定培训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在培训中解决税收筹划人员平时参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道德理念;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107-03

1 引 言

近几十年来,人口急剧增长,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遏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环境的问题。虽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并相继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如果没有完善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环境监管依然无法有效地执行。因为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到其核算体系之中,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结果导致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而取得收益,为企业和国家的未来带来无尽后患。因此,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社会学,经济资源学和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环境成本范围的确定、分配和计量以及如何正确披露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货币价值形式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2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只限于披露一些简单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需要更多、更深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协助,环境保护相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判定和评价,它们的应用将会逐渐完善中小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并能够将环境保护和会计结合得更加完美,使得环境会计发展得更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与环境相协调,因此企业环境信息便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小企业应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重视并改进环境保护工作,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具体问题如下: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差,对环境信息公开化程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的降低会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考虑环境的支出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意考虑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不会主动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现阶段我国只对上市公司做出了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但是单就上市公司来说,它们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与欧美的国家相比,我国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相对较少,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自觉性很差。

2.2 未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整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缺少统一的规则、方法和专业标准,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建立与环保成本相配套的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披露方式上,对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还是结合在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中披露,没有单独进行处理。二是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由于各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同,会计处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会计处理显得比较分散。

2.3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企业应该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5大类12小项内容,而且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理由,拒绝公开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但从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看,很多重要信息由于涉及公司的财务利益和战略利益,环境会计得不到完整和真实的披露,例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在环保投资、绿化费、排污费、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方面,而对于我国环保法规中确定的限期治理、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内容基本没有披露。

2.4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

目前有关反映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只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了规定,且过于笼统,没有对所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对其他类型企业没有明确的要求。而在实际中,非上市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得也相当突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但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出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比较晚,在环境信息的披露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一些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所披露的信息还停留在定性信息上,缺乏定量的信息披露。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下,大部分企业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排污费”和“绿化费”,分别记录了按照规定缴纳的排污费和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

3 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的建议

3.1 增强我国中小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首先,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仍有缺陷,有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公众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其次,树立企业环境意识。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结构的转型期,对于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企业,理应将其淘汰;另一方面,面临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形势,可借鉴韩国确立“低碳绿色增长”振兴战略的经验,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是有密切关系的,建立一个整体的环境体系,使企业主动地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有利于监督有关部门的环保行为,起到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3.2 加强对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针对我国实践经验还不够的实际情况,应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数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才能破解计量等环节的难题,消除环境会计在实务操作中的障碍,实现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务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建议采用主表加附表的披露方式,主表指会计报表内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部分,与传统会计信息一样,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环境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所有者权益等反映中小企业环境财务状况的信息在环境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环境收益、环境成本以及由此计算得出的利润则在环境损益表中反映;因与环境有关的事项发生的现金收支情况则在环境现金流量表中反映。附表中披露环境会计要素信息和环境资产减值明细表,形式可以多样化。

3.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环境审计,增强环境核算的监督力度

环境审计对于保证环境活动及其相关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环境会计的审计目标,环境审计必须依据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及有关会计核算准则;为了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应借鉴国外环境审计实践经验,采用多目标的费用效益分析法,恰当运用职业判断。我国的环境审计系统应由国家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个层次构成。随着强化环境审计权威性、加强与财会、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优化人才结构等措施的实行,有助于在实践上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过程上来。

3.4 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

环境会计披露的形式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例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家所有的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必须附报一份绿色环境会计报告,用以监督企业环保义务的履行状况。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有关内容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其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会计报表体系;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

4 结 论

在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环境会计的发展便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然而实施环境会计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的竞争环境,而且也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挑战。从当前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人们更加重视生活的质量,资源环境已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中小企业的环境成本和费用都与日俱增,产品定价不能不考虑环境问题的影响,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因素已势在必行。环境会计通过把中小企业利用的社会资源成本纳入到产品的成本之中,能够较准确地核算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中小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适应国际形势并增强竞争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需要环境保护学科知识和会计学科知识不断地相互渗透,在不久的将来,环境会计的研究将会逐渐走向成熟,环境会计的应用将会推动环境保护学科和会计学科不断发展,也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充分、准确的信息,同时政府的监督也不容忽视,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范宁.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634):167-168.

[2]张永杰.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J].商业会计,2012(1):75-77.

[3]张亚连,张卫枚,邓德胜.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2,33(175):55-58.

[4]钟丽娟.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2(9):15-17.

[5]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3-9.

[6]林乐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2011(7):130-131.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风险

虚拟经营,就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这样就可以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自身劣势进行整合弥补,从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功能上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最大效率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的现状

虚拟经营不仅为大企业开创一种全新的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更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筑就一个全新平台,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限制的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正成为其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温州的美斯特哼・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1994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导产品的企业,目前已拥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而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企业走的却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在销售上,它主要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公司收取特许费。而公司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以便于集中精力去创造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的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主业上,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非主业、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虚拟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业务外包

企业按扬长避短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单位去经营。也就是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2.战略联盟

若干企业为实现一定时期内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国内外市场的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

3.特许连锁

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和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它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它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

二、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中小型企业开始借鉴虚拟经营的模式进行企业的改造。但也应看到,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1.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是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自己没有优势的职能进行虚拟化来进行的。中小型企业在虚拟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并能在企业运营中加以发展和强化。中小型企业若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失误,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以致错误地选择了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最终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

2.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风险

虚拟经营牵涉到产品设计者、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营销商、商等各环节及众多资源的管理。为了把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管理就成为中小型企业能否顺利进行虚拟经营的关键问题。在虚拟经营中,中小型企业和外界的联盟企业不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应承担起更大地责任,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和建设支付更高的管理成本,承担更大的管理风险。

3.对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后,一方面能引入外部优势资源。带来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输入外来文化,势必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很难构建起统一持久的企业文化。企业所谓的团队也势必各自为政,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很少会顾忌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企业不注重文化整合,相互缺乏信任,各自为阵,摩察不断,虚拟经营的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三、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型企业通过实行虚拟经营有许多成功案例,但也不乏失败者,通过对实行虚拟经营的成功和失败企业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实行虚拟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依据自己独特的资源,培育创造出本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最关键的竞争能力与优势、这种竞争能力与优势是本企业独创的,也是企业最根本、最关键的经营能力、核心竞争力对实施虚拟经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实施虚拟经营的基础、中小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势必难以成为其他企业的合作对象。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就业能力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5-02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使“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为适应此变化,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坚持办好中医中药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医、理、工、管、经、文、教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开设18个本科专业,其中医学学科门类专业10个,医学相关及交叉学科专业8个,医学专业学生人数约占48%,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约27%,非医药专业学生约25%。扩招导致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达30%,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的签约单位总体上明显不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签约时间也会有所滞后。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中医药院校就业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院校里医学专业最受学生追捧,其次为药学相关专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学生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部分非医药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主流”专业,要求转到医药专业,在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产生厌学情绪,用心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多,直接影响了自身能力培养。

2.经济所迫花费大量时间兼职。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依靠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缴纳学费,为了日常生活和必需学习资料开销,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大学生兼职的种类虽然多样,但是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不一定都是与专业技能或者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相关的,这部分学生兼职占用太多时间后用于自身学习提升的时间相应减少。

3.重课本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学习动机更强烈,目标更明确,想通过读书改变贫穷的现状,以此为动力拼命顽强地学习,但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他们把考试拿高分作为衡量标准,往往埋头苦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也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同时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由于经济拮据而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交活动,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对于只想顺利完成学业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已经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

4.就业期望值过高。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迫切希望通过找到好工作还清欠款,收入因素相应地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盲目追求好的工作待遇、环境和发展,对工作的地区、性质、待遇要求较高,倾向于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倾向国有大医院的多,到民营、私企的少,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去就业,不愿意回生源地工作,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经济困难学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考研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少。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客观因素

1.就业市场不正之风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现阶段,“公开、公平、公正”的人事招聘制度还不健全,“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招聘机制有待完善。“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存在。这样,导致了那些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源的经济困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就业成本高,信息来源缺乏。大学生求职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比如求职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服装费、异地求职的差旅费、通讯费等。据最新统计,2012年大学本科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超过1100元,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平均超过10份,这些费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迫使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弃了很多的求职机会。另外,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实践的不足,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脉关系,又不善于收集就业信息,以致信息资源落后和闭塞,也同样给这些学生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3.院校教育模式的缺陷造成中医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有些学生一心考研,放弃毕业前一年临床实习的大好机会,专心复习考研,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硕士研究生。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中医经典医籍内容较多,西医课程课时偏少,中医院校毕业生西医基础理论水平低下,毕业后很难适应临床,结果连中医院也不愿接受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扩招,中医院校师资也相应增加,虽然门槛提高,大多教师岗位要求博士毕业,但是这些医学博士大都是在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经验,造成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中医课教师不会看病的现象,其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严重脱节,老师不会看病,只能是照本宣科,青年教师对专业缺乏自信和热情,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二、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讨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帮扶工作

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物质帮扶上,通过各种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度过经济困境,但是对“精神扶贫”做得不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很多人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高校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即给予关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注意挖掘、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多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经济困难学生要及早通过专门心理辅导机构做好心理调试工作,彻底消除心理隐患。还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教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挖掘身贫志坚优秀在校大学生的典型,用他们奋发图强的成功经历鼓励、感染其他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邀请有类似人生经历的校外成功人士来校开讲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加大力度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弱的普遍现象,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社团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调研结果说明,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职位时间更早,平均薪酬更高,求职难度更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反映这部分学生更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追踪档案,做好包括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就业服务工作,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正思想位置,鼓励他们到广大的基层去建功立业。不单“引进来”还要“推出去”,就业指导部门除了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召开招聘宣讲会外,还要积极为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推荐,发挥好校企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合理地解决中医药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现象,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合理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和方法、用人单位的公正公平招聘、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学生个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端正就业观念,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在读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77-78.

[2]宋艳,李曦,董杜斌.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49-50.

[3]张爽.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理论,2009,(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