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增速

宏观经济增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增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增速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

在去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延续了前年以来的回升走势。然而,由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包括: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在不断削弱、对国内外的市场的需求结构所进行的调整力度不足;分析国外因素主要是:当前欧洲作为债务国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等。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我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十分缓慢,除此之外,还使得我国有关宏观调控部门对于接下来的预测和抉择造成困扰。我国的经济研讨课题组主要针对最新的有关宏观经济类问题所关系到的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决策层面中短、中、长期经济适度性增长的根本体制,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具体地对其增长速度的适当性进行一般性分析。这一举措对于完善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以及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概述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模式是否健全,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并且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目前对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进行判断;推断其是否符合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于此同时,也吸引了世界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对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科学,并且根据原有的数据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从有关我国经济增长速率的比例中具体归纳出以下几点标准:

(一)根据经验数据进行推断分析

这种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预测,因此常参入人的主观想法。

(二)加权预测方式

通常情况下根据往年的实际经济增长速率,分别为它们配备不同的权数,然后再对下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算。

(三)对GDP的增长率进行预算

根据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相结合对其进行具体预测。

(四)对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的规范

有很多学者主要从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方面来确定经济的发展方式。

二、政府在判断经济增长速度时的经验与内在逻辑

我国的经济能否又好又快的发展,与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的成败有关,并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改善。对于这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进行阐述:

(一)短期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征

通常情况下,我国每年年末必定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一会议的过程中,对于来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做出相应的预测和判断。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方式来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地快发展。然后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构造相应短期的交集,这对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政府长期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政策转向的灵活性。

(二)中期层面:建国以来的“五年计划”和“规划”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现实情况,我国相关政府已经对短期增长速度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以及目标和策略的制定。不过对于中期的增长速度规划具体应该怎样制定或以什么为依据来进行制定,这就是目前中国所制定的新的五年计划,并将它作为较为理想和科学的奋斗目标。

(三)长期层面:关于党的历次会议中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特征

通常情况下,我们称十年或者十年以上的计划为长期计划,在此我们以十三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及十四大、十五大还有十六大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策略为依据,来对我国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全面考察。

(四)我们从凯恩斯与古典学派探讨的问题比较短、中、长期

短期策略主要是通过执行计划来实现;而中期目标是对长期策略进行具体划分,以便应用于实践;长期策略是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战略目标进行具体合理的规划。三者的内在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结束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状况,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学者们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的探讨以及政府对于短、中、长期目标的制定进行考量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根据国情而言,各国的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衡量现实与理论上的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切勿急于求成;最后,正确处理短、中、长期策略,将它们有效的糅合后具体付诸实践,以便于我国实现宏观经济适度性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李扬解读从紧货币政策[N].理论导报,2008,(4)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宏观经济预测;政策模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94-08

收稿日期:2012-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季度宏观模型的拓展:CQMMⅡ期”(10JJD79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季度地区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尖用”(71073130);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08&ZD034)

作者简介:项目负责人:李文溥;本文执笔:李静、王燕武、卢盛荣、龚敏、李文溥。李静,女,江西弋阳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卢盛荣,男,福建建瓯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龚敏,女,云南个旧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溥,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参加本次预测研究的还有:林致远、崔庆炜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

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的衰退以及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直接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企业投资增速的减缓以及继续执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等导致投资增速下滑,使经济增长率回落的态势不断延续。同时,由于企业对产能过剩的调整,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刺激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因收入提高而有所上升,但是依然难以抵消投资与进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因此,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稳定增长,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CQMM重新调整了2012-2013年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模拟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衰退和再次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当期应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步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虽然第一季度增长0.06%(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但第二季度经济减速0.8%。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依然黯淡。IMF2012年7月预测欧元区2012年增长率为-0.3%。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财政悬崖”等问题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0%。2013年全球经济将有所好转,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7%,美国经济将增长2.3%。

2.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测,预计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持续削弱欧元币值,至第四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15的水平;2013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以维持在1:1.11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是短期内人民币双向浮动的可能性更大。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1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贬值至一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34元,2013年后恢复升值趋势,至年末可能达到6.28元。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份调整后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上半年维持平稳增长。课题组假定,基于应对经济增长减速的需要,下半年M2的增速将有所提高;第三季度为13.8%,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4.2%。2013年基本维持14.3%的增速。

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变化的假定

假定央行在2012年的第四季度还将降息一次,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5.75%;2013年则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二)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基于上述假定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欧元区经济减速等国内外原因的作用,2012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8.01%,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但2013年的GDP增长率将回升至8.29%。从季度同比增长率看2012年第三季度GDP可能增长8.11%,第四季度预计回升至8.20%。模型预测表明,2012年下半年即使遭遇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当局仅需通过适当降息及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予以及时应对,并保持M2增长14%左右,那么,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增长,GDP的增速仅会出现小幅下滑。

2.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由于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及国内经济增速趋缓等原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预计2012年全年CPI将上涨2.9%,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到2013年,CPI可能回升到3.27%。分季度看,CPI至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下降至最低点2.24%,之后逐步回升,直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9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内也将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2012年PPI涨幅将下降至0.3%,2013年可能上升至3.45%。分季度看,PPI于2012年第三季度将可能上涨0.48%,之后小幅波动持续上涨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66%。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_I)预计为1.98%,同比下降4.57个百分点;2013年P_I可能上升至3.27%的水平。分季度看,P_I的同比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31%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58%,而后开始回升,第四季度将达到2.41%。至2013年第四季度,还可能达到新的高点,即4.55%。2012年GDP平减指数(P_GDP)将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1.85%;2013年可能提高至4.31%。分季度看,将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95%降至第三季度的1.09%,第四季度维持在1.56%;进入2013年,开始提高,到第四季度将达到4.42%左右的水平。

总体而言,在欧元区不会分裂而且中东局势不会演变成石油危机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快速减速,进一步降息引发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很低。

3.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1)进出口及外汇储备增长率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减速将再次冲击中国的进出口。其中,2012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能增长10.82%,同比将下降9.7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滑至5.76%,同比下降19.21个百分点(见表1)。分季度看,出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有望维持在11.55%,第四季度上升至13.95%;进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降至6.63%,第四季度进一步降至3.08%。由于进口增速下降的幅度大大超过出口增速的下降,贸易顺差因此扩大,2012年外汇储备预计依然可以增长3.98%,但是同比将下降17.45个百分点。至2013年,随着外部市场恢复稳定,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恢复。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增速,2013年预计将达到15.93%;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0.88%。外汇储备在2013年将可能增长10.7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但投资需求的扩张速度将显著减弱。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8.97%,同比下降1.81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20.4%,同比下降5.41个百分点。2013年,投资需求将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而有所增强。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9.05%;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18.34%(见表2)。

(3)消费增长率的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显示,2012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居民消费总额预计将增长8.27%,同比下降0.88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将下降到7.18%。2012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75%,同比下降5.19个百分点;2013年预计将增至18.05%。

二、政策模拟

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且近期内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扑朔迷离,难以乐观,国内各界尤其是地方政府关于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的呼声不绝于耳。课题组利用CQMM分别模拟了(1)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并拖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外部经济因此进一步恶化,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2)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在此基础上来回答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的必要性。

(一)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

课题组假定欧债危机发酵升级,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减速,全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收缩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0.7个百分点;2013年进一步减速3%,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3.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下滑至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个百分点;2013年仅能增长0.6%,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欧元对美元进一步贬值,2012年底l欧元可兑换1.11美元,2013年底维持在1.05美元的水平。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依然维持基准预测中的假定。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欧元区危机的加剧将导致中国进出口增速更大幅度下滑。2012年中国出口(按美元、现价计算)仅能增长6.42%,与基准预测的值相比,将下降4.39个百分点;2013年出口增速可能降至1.43%,比基准预测值下降14.5个百分点。2012年进口增速也将降至3.94%,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5.81%。2012年净出口总额仅能增长4.33%,2013年将可能为负增长,但依然保持顺差。出口增速下滑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GDP因此仅能增长7.71%,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7.5%,分别比基准预测值下降0.31和0.79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衰退的深化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的通胀水平。2012年CPI涨幅将为2.69%,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1.8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降至1.76%,2013年为2.86%;GDP平减指数也将分别降至1.72%和3.17%。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上述价格指数均呈现大幅下降。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大幅下滑对投资需求形成一定支撑,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增长9.1%,2013年增长10.24%,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3和1.19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并有利于GDP增速的稳定。

模拟结果显示,即使外部经济情况继续恶化,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程度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经济增长率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对稳定的居民消费逐渐成为构筑国内需求平台的重要力量。外部需求萎缩使投资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扩张。实行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将降低经济下滑对投资、就业、居民收入的影响,稳定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从而稳定居民消费及国内投资。国内需求的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经济增长维持在7.5%的水平上。

(二)新增“2万亿”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模拟

“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必然带动金融体系新增信贷的扩张,从而提高M2的增速。在保持上述基准预测对欧美经济、主要汇率以及贷款利率调整的假定下,课题组修改了对M2增速的假定,模拟由“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导致M2进一步提高,如M2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6%和17%,研判其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可能使2012年GDP增长率上升至8.25%,较基准预测提高了0.24个百分点;2013年GDP增长率可进一步上升至8.86%,较基准预测提高0.5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以扩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刺激性政策在现阶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其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仅为0.24-0.55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对投资刺激作用相对大一些。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此可以增长9.58%,2013年为10.67%,分别比基准预测结果提高了0.61和1.62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进口需求的扩张。2012年进口总额(按美元、现价计算)可以增长5.86%,2013年为11.03%,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和0.16个百分点;但出口总额由于受外部市场萎缩的影响,仅分别增长10.69%和14.98%,比基准预测的结果略有下降。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显著拉升通胀水平。2012年CPI将上涨3.05%,2013年将上涨4.29%,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5和1.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也将有所上升。

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与基准预测的结果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今明两年将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见表5)。这说明,尽管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刺激政策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大,但在趋势上却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进一步加剧。结果显示,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下(如基准预测所假定),实施追加“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计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力度有限;由此带动的信贷及货币扩张不仅会大幅提升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已失衡的经济结构。

三、政策建议

本次预测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今明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力以赴保增长还是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渐转向深化改革,结构调整?课题组对中国未来两年经济发展的不同政策选择及其结果的预测与模拟结果表明,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的极端假定下,明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预测值为7.5%。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尽管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冲击,将增大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压力,但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7.5%的增速是近期可以实现的低线。另一方面,即使为提高增长而出台“2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经济增速也仅能拉升到8.25%(2012年)和8.86%(2013年)的水平,高低区间不过0.5-0.6个百分点。

在目前外部经济继续恶化情况下,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5%及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说明即使在目前,中国经济即使以内需(消费+投资)为主,也能大致支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认为8%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进人次高增长阶段之后的正常增长率。那么,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不宜再度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因为,上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在实现了保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控制资源的能力,挤占了市场经济主体资源份额,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提高了政府债务负担,通货膨胀率上升,等等。其中,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急剧上升更是值得关注。截至2010年底,中国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7.4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为6.75万亿元,比2008年末多出1.43万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则高达10.72万亿元,比2008年末高出5.15万亿元,增长近一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债务之比由2008年的1.04跃至2010年的1.59。

政府债务规模的快速提高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第一,规模较大的债务水平挤压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空间。尽管与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比相比,2010年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仅约为43.5%,仍属较低水平,但纵向比较看,2008年中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34.7%,两年间增长了8.8个百分点,增速较快。同时,从还本付息角度看,2011年,中央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高达1.35万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了10%,在支出规模上,仅次于教育、农林水事务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债务发行收入的比值更是高达86.3%,创下历史新高。这意味,如果将每年发行债务的收入用于还本付息的话,将只有13.7%的发债收入可以投放在其他用途。因此,债务规模增加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将部分抵消通过发债融资得到的资金,极大地压缩了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操作空间。第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急剧上涨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大了短期偿债风险。2011年,地方政府到期偿还债务的规模高达2.62万亿元,约占到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一半。2012年、2013年的到期偿还债务规模会略少,但仍然超过了1万亿元。在今明两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度放缓的背景下,这将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根据2011年审计署的第35号公告内容显示,2010年底,全国共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好借新债还旧债,甚至有出现了逾期债务的情况。第三,政府债务水平的迅速增加也将造成宏观上的风险。首先,政府举债扩张的最终负担者将是居民。因此,债务规模的增加将导致未来的税费水平提高,造成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消费意愿下降,从而再度扭曲总需求结构,反过来抵消扩张政策的效果发挥;其次,在正常税收增速无法保证如期偿债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可以依赖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较高的债务规模将不利于财政体制的调整,也难以遏制地方政府放松的房地产限制政策的内在冲动。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宏观经济;政策模拟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3-0017-09

为抑制2011年上半年不断加剧的通胀压力,以数量控制为主、旨在吸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但地方政府投资、民间自主性投资的扩张,却支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2011年全年,中国经济(GDP)增长9.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4%,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尽管通货膨胀未能实现年初预定的控制目标,但物价涨幅正逐步得到控制。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则相对缓慢;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居民内部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亟待调整;国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呼声则越来越高。“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基于2012年1月底最新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对2012年和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预测,并模拟了将50%的社会保险费返还给居民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依据模型的预测及模拟结果,课题组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了1.5%,但是第四季度却明显减速,同比下降了0.3%,加上对希腊清偿债务能力的担忧,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依然前景黯淡。IMF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0.5%,其中,上半年经济减速将尤为明显,计算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可能收缩1.59%,第二季度收缩0.8%;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恢复。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1.8%。201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好转,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8%,美国经济将增长2.2%。

2.主要汇率水平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预测,预计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削弱欧元币值,至第二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26的水平;下半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维持在1:1.29的水平。进入2013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恢复至1:1.32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将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预计至2012年末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23,2013年末可能达到1:6.09。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通过一系列数量控制的紧缩性政策,2011年M2增速降低至13.6%。然而,2012年,特别是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减速的风险非常高,课题组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可能会作出相应调整。前三季度,M2增速将从一季度的14%提高至18%;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走稳之后,M2增速会再度下降至16%。预计2012年和2013年全年M2增速都将保持16%的水平。

4.一年期贷款利率变化假定

假定央行将在2012年第二、三季度连续降息二次,每次下降25个基点,从而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现有的6.56%降至6.06%;2013年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三)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在上述外生变量假定下,CQMM模型预测显示:2012年欧元区经济减速可能导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8.59%。2013年,GDP增长率将回升至9.03%。从季度同比增长率看,2012年一季度GDP将仅增长8.42%,二季度可能进一步下降至8.35%;之后逐步回升(见图1)。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第4篇

为考察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经济缺口的变动特征,本文选取了1995~2011年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存贷款差额的时间序列特征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ARCH模型。由表1可知,1953~2011年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均呈不断增加趋势,存贷款缺口也呈增加趋势。由于早期我国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都未发展,经济体制决定的由国家直接拨付款项给企业的制度,使早期贷款余额是大于存款余额的,因此产生了存贷款缺口为负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银行体系逐渐建立。而各银行类金融机构也成为独立从事资金运营的企业,从而实现了以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其盈利来源的可持续经营。由1995~2011年17年存贷款差额变动的基本情况来看,存贷款缺口是逐年递增的,从3324.2亿元增加到261421.6亿元,平均增速为29.08%,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存贷款额均有所增加,存贷款差额也呈自然增加的状态。由于宏观经济周期是信贷资金扩张与收缩的外在动因,因此不同阶段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信贷资金的规模增速有所不同。如图1,存贷款缺口增速在1995~2011年17年间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增速,尤其是近两年,存贷款额及其缺口额增速放缓。

2011年的存贷款缺口增速仅为9.2%,远低于从2000~2011年的存贷缺口平均增速21.84%,也低于从2000~2008年存贷缺口平均增速23.45%。显然,这印证了宏观经济发展减缓的经济周期处于低谷的背景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利差收益缩小的行业环境。而存贷款额及其缺口额增速放缓正是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国家调整基准利率造成的吸储成本增加与银行惜贷的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挖掘基于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从1995~2011年17年间存贷款额差额变动的规律,本文拟基于以上时序数据建立ARCH模型。

ARCH模型

1.时序结构的变量序列。

时间序列数据结构被广泛用于建模分析,如投资与人均GDP关系等宏观领域,金融市场利率风险的测定等中观领域,证券市场中利用高频数据测量VaR分析等。由此,本文以17年间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一个整体考察对象,以其对应的存贷款差额指标作为描述参考对象的特征变量,是属于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

2.ARCH模型的识别。

(1)时序数列平稳性的判定。利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稳定性判定。基本方法有作图法与ADF单位根法。对存贷款缺口原序列做出1982~2011年的序列图(图2),可以看出存贷款缺口变量存在一个明显的随时间增长的趋势,从而可以大致判定存贷差额序列不平稳。而将存贷款额的一阶差分作时序图,仍然观察到其存在随时间增长的趋势,因此存贷款差额一阶差分并非平稳序列。而后将存贷款额的二阶差分作时序图,观察到存贷款的二阶差分序列在0的上下呈波动形态。一般而言,为使模型的建立具备可解读的经济意义,平稳序列的判定做到二阶差分也就停止了。为进一步定量说明存贷款差额变量序列的非平稳性以及找到建模所需要的平稳序列,通过对以上时序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实现数据预处理,同时由单位根检验,得到ADF=-5.660618,分别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由此,可以断定存贷款差额二阶差分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即:CDC~(I2),为二阶非平稳序列。(2)单位根检验。通过以上描述性分析以及进一步的单位根检验,发现存贷款差额的二阶差分的平稳性,从而选取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且可以确定由D(D(CDC))序列建立一个AR(5)(经过数次实验得到)模型。对存贷款差额的非平稳性检验及判定的经济意义,是存贷款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速放缓而减少。同时,在国家控制房地产行业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存款的成本而控制贷款利率,银行利差收益缩小的必然性使得近两年存贷款差额的增速放缓。然而,在经济迅猛增长的形势使得资金需求增加,从而使2006~2008年存贷款缺口放大。

3.建模。从存贷款差额满足(I2),以及存贷款缺口二阶差分序列的图1(c)的序列波动中,可以拟定存贷款缺口变量序列有解释波动存在的方差ARCH效应。因为ARCH方差波动效应是由均值方程与波动方程有机结合,而均值方程影响波动方差方程的估计,由此,首先设定平稳时间序列———存贷款缺口二阶差分序列的均值方程。

(1)均值方程的建立。由存贷款差额其二阶差分序列组建立AR(5)的均值方程并利用其残差进行ARCH检验。可以得到存贷款缺口受到第二年和第五年存贷款缺口余额的影响,说明存贷款业务作为银行利差收入的持续来源,前期存贷缺口的余额显然会因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与存贷款结构的匹配,长期稳定存在。由于存贷款缺口的二阶序列稳定,即存贷款缺口历年余额的增速是稳定的,从而印证了以上推论。从均值方程的AR(5)项的系数1.32与t-Statistic值为3.380639来看,第五年的存贷款缺口余额对当期存贷款缺口余额的影响最大,同时第二年的存贷款缺口余额的变动对当期存贷款缺口余额均有影响。一方面如前所述,银行存贷款额是其利差收入的来源,银行存贷款业务的持续经营保持了存贷款缺口的持续增长,前期的存贷款缺口就影响下一期的,说明银行的存贷款缺口的平均收现期主要是中期2~5年;另一方面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体现在银行业至少会产生2-5年的作用。进一步而言,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存贷款缺口差额的波动明显,由此可以推断出存贷款余额的波动存在ARCH效应。

(2)残差的ARCH-LM检验。图3为均值方程的残差图。其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可进一步采用残差检验模型ARCH-LM是否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见表4)。通过存贷款缺口变量的二阶平稳序列建立的AR(2)、AR(5)均值方程的残差进行ARCH-LM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以上均值方程的残差图揭示的ARCH波动效应的存在。可见,在样本量较小仅有17个的条件下(置信水平5%或10%),缺口分析所用序列组仍然是存在着ARCH效应的。

(3)建立存贷款差额二阶差分序列的ARCH模型。根据表5,ARCH建模实现的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的缺口分析能得到的均值方程为:DDXt=0.4×DDXt-5+u赞t。并且在置信水平5%、10%条件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ARCH模型中的方差公式则是取ARCH(2),是在反复迭代过程中所取最好的能通过系数显著性(小于等于10%置信水平)的滞后项。由此,得到ARCH(2)方程表达式为:从以上均值方程与方差方程的经济意义来看,均值方程描述了长期的趋势,方差方程描述了短期的波动,二者结合则对存贷款缺口的非平稳波动做出了全面与细节的描述。当期存贷款缺口受到5年前存贷款缺口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存贷款缺口余额的总量仍然是增加的,但由于受到经济波动的周期影响,前2年的经济波动对当前存贷款缺口有一个回调的趋势。

(4)小结。存贷款额缺口的时序性与波动性通过ARCH模型得以拟合,对存贷款缺口变量时间序列建立模型,通过了平稳性检测、波动的条件自回归识别等程序,相较之不考虑数据平稳性就做出的OLS回归更有理论与操作依据,更好地从数据本身拟合了现实。

结论

1.存贷款额缺口特征。主要表现为:存贷款额缺口总量持续增长、存贷款额缺口增速放缓、存贷款额缺口增速的变动呈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波动。存贷款缺口是属于银行资产负债缺口管理的组成部分,利用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之间的差额,在缺口为正时提高利率会增大收益,提高利率的频率与幅度会增加利差收益的增幅与增速;在缺口为负时降低利率会增大收益,降低利率的频率与幅度会增加利差收益的增幅与增速。

2.存贷款额缺口伴随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与资产负债缺口变动相对应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并随着经济周期的运行而波动。显然,存贷款缺口所表现出的增速放缓的趋势,是在2008年后宏观经济受到次贷危机波及以及国内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下的反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分阶段地看2006~2008年,存贷款缺口增速处于放大波动期,而2009~2011年则处于存贷款缺口增速减缓的回调。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根据钢铁行业指标来判断经济的“量”和“价”,从而定位经济周期。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判断钢铁行业的运行指标与经济的运行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将经济指标分为经济属性和经济结构两部分,其中经济属性主要包括增长、通胀和流动性等指标,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

    (一)钢铁产值、价格、库存表征经济属性

    钢铁产值看经济增长。螺线、冷板、热卷和中厚板四大类钢材总产值增速可以较好模拟工业增加值增速。GDP是一般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其数据频率只至季度,为了更快速反映经济变化,我们可使用工业增加值或全社会发电总量来刻画月度频率之经济增长。钢铁行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模拟整体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钢材价格看通货膨胀。PPI与CPI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衡量通胀方面价格指数,下面我们考察钢价与PPI、CPI之间的关系。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由于螺线的主要下游为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性需求,因此螺线的投资属性在钢材品种中最强,在需求相对刚性时更易受供给冲击影响,供给受限下的供求机制使产量增速和价格增速往往反向变动,其价格传导机制为上游至下游,因此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与投资相反,消费品往往供给端约束小,需求端将更影响供求格局,因此价格变化往往带来产量的同向变动,这一特性也使消费品价格机制由下游向上游传导,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因此身处中游地位的钢铁向上预测投资品价格,向下反应消费品价格,同时也作为上游价格(PPI)也向下游(CPI)传导的中介。

    钢铁库存看流动性。库存与贸易商囤货成本密切相关使其能够观察流动性。贸易商囤货成本对贴现率极其敏感,故贴现率上升时囤货成本上升,社会库存下降,反之则反是。而贴现率上升本身也将放缓经济增长。因此贴现率上升对钢铁库存既有“闭源”又有“截流”之效果。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四大类钢材产值拟合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用粗钢产能利用率和加权模拟吨钢毛利来预测名义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用投资性螺线钢材价格来预测PPI;用消费性冷轧钢材价格来反映CPI;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和钢铁贸易商统计贴现率来观察社会流动性以及资金的紧张程度。

    (二)钢铁需求结构表征经济结构

    螺线需求看投资。房地产等终端需求一般会提前一定时间告知贸易商下一阶段的需求量,而贸易商手上有终端需求的长材订单之后才会向钢铁企业下单生产,钢材的发货及结款也需一定的时间,因此螺线产量增速领先于投资额增速。

    冷板需求看消费。冷轧板主要终端需求为汽车和家电,所表征的可选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因此冷轧板能够较好地表征消费需求的变动。冷板的产量变化反映了耐用消费品订单的变化,进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评价。

    热轧、中厚需求看出口。热轧与中厚板产值增速领先于中国进出口总金额增速。中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机械设备为热轧与中厚板下游;因此热轧、中厚板数据上表征出口需求很显着。

    总体来看,支出法计算GDP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可以分别用钢铁产品结构的冷轧板、螺线材,热轧板与中厚板来表征。我们可以通过螺线的产量、金额以及价格的增速来预测和反映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用冷轧板的产量、金额、价格增速来分别预测消费者信心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反映CPI变化;我们还可以通过热轧板和中厚板的产量、美元金额以及价格来预测中国出口数量指数、中国净出口贸易总额以及中国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

    二、吨钢毛利与社会库存定位经济周期

    用钢铁指标来定位经济周期,本质上要求我们要在钢铁领域寻找中介指标来架起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桥梁。因此,若我们能够验证宏观经济的某一指标可以通过钢铁行业中介指标的传导,且在时间上有一致性,那么我们认为这种中介指标的选取是符合逻辑的。

    吨钢毛利作为经济周期中“价”的中介指标验证。从前文我们知道钢价对PPI走势有重大影响,钢材价格领先PPI 1-2个月,而毛利同步于钢价,而钢价本身又受下游需求影响,因此需求领先毛利的期数与需求领先PPI的期数之差在逻辑上应该与钢材价格领先于PPI的期数相等。分析数据后我们发现,用以表征钢铁下游需求的黑色金属PMI领先吨钢毛利5-6个月,领先PPI 6-8个月;也即吨钢毛利领先PPI 1-2个月,与钢材价格领先PPI的期数非常吻合。

    社会库存作为经济周期中“量”的中介指标验证。由于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变化与GDP变化基本同步,因此我们使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来表征“量”。由于黑色金属PMI表征的是钢铁下游需求,而钢铁下游需求又受投资即FAI驱动,因此FAI从逻辑上讲应该领先于黑色金属PMI。数据分析显示,FAI领先社会库存约8个月,若社会库存能够作为GDP的中介指标,在逻辑上,FAI应该领先GDP约8个月。由于,黑色金属PMI领先PPI 6-8个月,而FAI又领先于黑色金属PMI,我们可以猜测,GDP领先于PPI,并且FAI领先于黑色金属PMI的期数与GDP领先PPI的期数之差,与FAI领先于GDP的期数与黑色金属PMI领先于PPI期数之差大致吻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FAI增速领先黑色金属PMI增速约5-6个月,GDP领先于PPI 3-4个月,两者之差与FAI领先于GDP的期数8个月与PMI领先于PPI的期数6-8个月之差大致吻合。

    对比GDP和PPI刻画的经济周期,用社会库存和吨钢毛利来刻画的经济周期几乎一致。具体而言,当吨钢毛利扩大,社会库存上升,钢材出现量价齐升的情况时,经济处于景气阶段;当社会库存开始趋稳,吨钢毛利冲高回落时,经济处于过热至下滑阶段;当吨钢毛利进一步下降,社会库存开始堆积时,经济处于衰退;紧接衰退之后,当社会库存开始下降,吨钢毛利开始恢复时,经济进入复苏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若库存下降、毛利上升不紧跟衰退之后而是过热之后,那么此时经济处于滞涨而非复苏阶段。因为过热后的库存下降是生产停滞而非需求回升的表象,而毛利继续扩大则反映了物价的上涨而非需求的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