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养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管理系
交通与物流系
教研室
物流管理教研室
适用专业
现代物流
使用范围
执笔:
审核:
审批:
一、课程简介
《物流管理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本课程与专业内其它课程的关系
《物流管理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先修课程,它主要涵盖现代管理学所涉及的四大职能以及管理学科的相关理念。因此,《物流管理学》为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1)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应具备的管理技能;不同管理流派主要的管理思想;
(2)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3)决策的程序、影响因素和决策技术;
(4)
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5)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常见形式;
(6)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沟通过程、类别及沟通障碍克服的方法;
(7)管理控制的流程和方法;
(8)管理的环境;组织岗位职能分析的方法;
(9)组织中生产过程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0)管理创新的理论、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内容以及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2、能力目标
(1)能学会组织团体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熟悉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熟悉组织架构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原理的基本方法,掌握人员配备的技能;
(7)能学会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如何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方法;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能熟悉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影响,掌握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的途径;
(10)能学会生产型企业管理、流通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策略;
(11)能运用创新管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的管理工作服务,以便适应未来就业创业时管理理论应用的新发展。
3、素质目标
(1)探究问题的能力;
(2)与人沟通的能力
(3)归纳总结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自学的能力;
(6)解决问题的能力;
(7)信息处理的能力;
(8)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
章节
学时
教学形式
备注
1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4
理论课
2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4
理论课
3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4
理论课
4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4
理论课
5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6
理论课
6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6
理论课
7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6
理论课
8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4
理论课
9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6
理论课
10
第十章
营销管理
2
理论课
11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2
理论课
12
机动
4
总计
52
五、课程教学设计框架
章节名称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
与资源利用建议
教学环境说明
考核评价
第一章
管理的基本知识
1、了解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掌握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掌握管理的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
4、掌握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了解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把握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1、管理活动、管理意识的含义、特征;
2、管理的定义,理解管理的特征;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性质;
4、管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6、管理者的定义与分类;
7、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
8、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章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
2、了解西方传统的管理;
3、了解西方现代的管理;
4、了解管理的发展趋势;
5、熟悉中国现代的管理;
6、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1、中国传统的管理;
2、西方传统的管理;
3、西方现代的管理;
4、管理的发展趋势;
5、中国现代的管理;
6、管理思想发展的思路。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章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了解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了解和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明确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把握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学会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掌握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明确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组织生存所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2、预测环境,适应环境,争取环境对组织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3、组织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4、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特别是企业兴衰所起的作用;
5、组织文化的发展水平;
6、怎样建立适合组织发展、能与国际想融的优秀组织文化;
7、建立和培养组织的信用理念;
8、企业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四章
计划与决策
1、了解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熟悉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掌握编制计划的方法,具体掌握网络计划技术法;
4、了解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熟悉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掌握定量决策法;
7、了解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熟悉如何确立目标;
9、掌握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1、计划的概念与特征;
2、计划的种类与编制计划的程序;
3、编制计划的方法,网络计划技术法;
4、决策含义与主要特点;
5、决策分类与影响决策的因素;
6、定量决策法;
7、编制计划的前提—目标的含义与性质;
8、如何确立目标;
9、目标管理的实施与评价。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五章
组织与人事
1、掌握组织的概念,了解组织的作用;
2、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了解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了解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掌握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1、组织的概念,组织的作用;
2、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3、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5、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含义与原则;
6、组织中人员配置的内容和程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六章
领导与激励
1、了解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了解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认识激励的性质,了解激励理论;
5、了解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掌握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1、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
2、领导的含义、权力、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领导的方式及其理论;
4、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
5、激励的技巧与方法;
6、沟通的含义、过程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方式。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七章
控制与协调
1、了解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理解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了解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掌握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熟悉控制的基本类型;
6、掌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1、控制的含义、目标、作用和重要性;
2、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的关系;
3、管理控制的特点;
4、控制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5、控制的基本类型;
6、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控制技术和方法。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八章
生产过程的管理
1、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熟悉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了解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掌握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了解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1、企业生产过程的概念与组成;
2、生产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方法;
3、工厂布置及车间布置的原理及方法;
4、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的内容与方法;
5、企业生产调度与生产控制。
4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了解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了解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熟悉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了解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1、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意义;
2、工作分析的含义、作用和方法;
3、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控制与评价;
4、职业培训的内容以及职业发展趋势;
5、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6、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薪酬管理原则。
6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章
营销管理
1、了解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了解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熟悉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理解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分析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1、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2、市场营销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步骤;
3、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市场营销组织的设计,市场营销组织的控制;
4、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等相关概念,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5、如何对营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第十一章
理财工作管理
1、熟悉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熟悉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了解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了解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了解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1、企业理财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企业理财的法规制度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3、企业理财机构的设置;
4、企业理财计划的基本内容;
5、企业理财控制体系的建立。
2
1.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展示教学法
2.媒介资源
多媒体
教材与学材
多功能教室
物流实训室
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法,主要从职业道德、平时作业、自学能力、课堂任务等四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进行评价。
六、教学基本条件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授《物流管理学》的教师应具备物流专业知识及核心技能,这将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拥有企业工作背景或企业实践学习经历,最好是具有物流相关企业的经历则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环境的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最好在多功能教室、物流实训场地、物流企业等环境中进行。
3、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教师通过教学,逐步形成课程讲义、课件等相关资源。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学员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一)“人文素质”的传统解读
要了解“人文素质”,首先就要界定清何为“人文”。“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中所提到的“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提到的“人文”是涵括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简短的文字却把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法、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融于一体。但是“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成为了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人文素质含义的核心内容。
(二)“人文素质”的当代含义
光明日报曾对“人文素质”展开讨论,将“人文素质”界定为“一个人成其为人发展为人的内在品质”。对“人文素质”含义的概括,都是从人的自身出发对其内在的品行作以概述。实际上“人文素质”这一概念所包涵的不仅仅流于人的品行层面,更重要的应是超越品行而内化为人的精神与灵魂这一维度。“人文素质”可以说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相交汇、既有民族传承又有时代特征的融合体。它应当由充满着真、善、美的人格为核心价值体系组成,是人发乎心的人文情感与人文价值观的统一体。概括而言,其容学科知识、思维方法、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于一体,是人在人文科学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养的水平与境界。
二、老师是培养学员人文素质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人文素质的高与低决定了学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的高与低,在学员的职业生涯扮演重要角色。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老师的职业素养要求比较高,对老师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师德师风和相应的教学与管理辅助能力都有要求,这其中既有对老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有对对老师教育理念方面的要求。
(一)老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老师专业能力是指老师在教学、科研以及学习中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这是老师专业的支撑点。针对提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老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1. 运用适当的教法解决授课难点
老师是知识的传输者,也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是老师的最重要的使命,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两方面。针对提高学员人文素质这一理念的提出,老师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上也应当成为一名创新者。不仅有开启学员对知识向往的知识存储量,更要有开启学员的心智和历练学员的思维利器,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的再认识、新挖掘应当是教学中老师授课的最大难点。
2. 创新教学理念解决授课重点
教学应遵循积累、开启、素养的授课理念,应清晰意识到素养是授课重点。比如电气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原理比较多,要求学员的基础知识储备要够用,才能顺利地接受新的知识,在新知识接受过程中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其核心应当是教授学员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门课程、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一种适合学情的教学理念,是成就课堂成为“创新摇篮”缺一不可的三要素。
(二)老师人文素质的提升
知识的传授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人的心智的开启和灵魂的启迪,也就是对于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员的要求同样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是老师应当牢牢守望的阵地。只有知识的仓储地才是文明的摇篮,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也不完全是力量,虽然我们要永远追求知识。作为老师,应当着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敢于把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与适合学情的教学类型相结合,服务于培养学员,培养于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员人文素质的需要,提升学员的任职能力
(一)专业课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第一,培养目标和规格;第二,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第三,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第四,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专业课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指在遵循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适应需求出发进行学科的专业设置,从而指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辅之以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对学员专业学科知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学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专业课人才培养模式是学员任职能力的需要
教育不是为学生注满一桶水,而应当为学生点燃一把火。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是一种社会的需要,但是专业化并不应当成为束缚人之为人、开启人文天地心灵视野的藩篱。人文素质提倡的完满人格,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的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有文化的人相加。可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让学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是任职的需要,但是完成好所赋予的任务,还是不够的,仅仅注重智商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让学员用一条腿走路,还需要情商与胆识相结合的另外一条腿的配合,这样的学员才能适应未来任务的需要和考量。
参考文献:
[1] 肖化移. 全面发展的职业人[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1).
[关键词]SPOC;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SPOC的含x、优势及SPOC建设现状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指对少数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相较于MOOC,SPOC具有以下优势:学生出勤率高;学生同构,进度一致;教师全程参与;便于因材施教。
基于智慧职教云平台,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约50门SPOC课程,范围涉及医学专业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医学人文课程等方面,且基本处于边建、边用、边改的状态。
2 信息素养核心的概述
医学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四个层面: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水平的核心组成部分,医学高职生须达到以下信息能力。
其要能够正确判断信息获取的范围,并能使用多种搜索引擎;药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的计算机技术,并对前沿技术保持一种较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并能自主获取;要掌握有效的检索策略,能对校内专业数据库实施有效检索;要能够在海量的MOOC资源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医学类名师课程,并进行长期有效的线上学习;要能够将获取的信息资源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进行知识重构;还要能够形成信息产品,如综述报告、项目申报书、学术论文等。
3 高效建设校内SPOC,有效提高医学高职生信息素养水平
校内SPOC课程是校园网络文化中占比较大的一块阵地。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素养类课程主要有几种形式:信息技术课程、医学文献检索课程、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部分、专家讲座。基于校内SPOC平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3.1 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首先,学校的教务管理层应对信息素养有着一个高度的认识,并把信息素养纳入到毕业生的必备素质中。其次,各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应该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目标。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明确的主导作用,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至关重要。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升适合以自学的方式开展,可基于MOOC平台,选取名校名师课程,进行连贯性、系统性的学习,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信息知识意识,还是信息能力、道德水准,都会得到显着提升。
笔者推荐的MOOC课程如下: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慕课问道,由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主讲,共20个微视频,包含MOOC、SPOC的含义、作用及制作方式、软件使用技术等,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视频形式”及“慕课视频制作及修改方法”等教学视频,对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视频编辑能力、SPOC课程建设能力大有帮助。
由中山大学创建的新媒体素养课程学完后,笔者同样受益匪浅。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主讲的信息检索课程,对提高师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能起到实际的帮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当代高职教师,掌握计算机的维护和应用能力着实重要,建议教师可选学由职教MOOC建设委员会创建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系列视频。
作为当代一名高校教师,信息能力是立命之本,把信息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学生,更是高职教师的义务。
3.3 高职医学生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高职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素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并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SPOC课程,入学初便给自己定下短期目标,如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在这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大大提高自己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
其次,配合教师实施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注意在使用手机或电脑的学习课程中,不要被工具娱乐功能所误导,要做到心无旁骛。
再者,要重视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掌握常用搜索引擎普通检索及高级检索功能外,还要熟悉专业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以此了解医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热点问题,将信息资源和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知识重建,培养撰写综述报告、项目申报书、学术论文等信息产品的能力。
作为一名当代高职生,要时刻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责任感,遇到问题,可在SPOC平台的教师提问区、讨论区和教师、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课中,积极参与教师设置的“头脑风暴”“摇一摇”、测验、考试等学习活动。对于学校推送的视频讲座或专家现场讲座,一定要积极参加,主动捕获前沿信息,课后认真研读专家推送的资料包。利用SPOC平台了解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知识,在偌大的信息海洋中,做一个高素质的网络人。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兴趣 高职 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48-02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德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兴趣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高职德育活动中,对身处职业选择关键期的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培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职业兴趣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由于某种需要使得个体积极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当这种心理倾向具体指向某种职业时,就成了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的有用工具(Hanson,1973)。许多事实表明,兴趣已成为衡量职业满意程度和维持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个体从事职业的稳定性、满意程度和职业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都有与之匹配的职业类型,并将职业兴趣分为: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和管理型六种类型。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的意义,强调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著名的职业选择理论家吉乌茨伯格的研究将职业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岁之前,这一阶段对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考虑不受个人能力及能否实现所限制,没有产生真正的职业兴趣,属于空想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在11岁至17岁期间,该阶段为尝试阶段,这一时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第三阶段是现实阶段,即17岁以后,这时能将主客观因素一起考虑,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职业。
高职学生正处于第三阶段,在他们的职业选择关键期关注他们的职业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的宗旨和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并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是否有致力于该职业的心理倾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关系着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否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否有长远的发展。换言之,职业兴趣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职业兴趣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职业兴趣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体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入学成绩较低,受到现实功利思想的影响,在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所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当他们接触专业后,才发现对当初所选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在这种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一致甚至相悖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探索并细化所学专业的取向,寻求专业与职业兴趣的结合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反映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较少,平时用于兴趣培养的机会几乎没有,对职业的了解也甚少,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单一。在每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中,很多同学表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近60%的女生选择看电视、逛街作为兴趣爱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兴趣爱好。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潜力、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能否具有广泛的职业兴趣,就关系到未来他们能否拥有开阔的眼界、灵活的处事能力,在职业选择与变动中能否具有较大的空间。
最后,职业兴趣对学生自我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对所学专业没有认同感,对自身学习能力没有认同感,导致情绪低落,学习成绩落后。如果能积极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到底适合哪些职业,是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正确选择的有效保证。
职业兴趣的含义和培养职业兴趣的必要性,启发我们可以利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实践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
三 高职德育活动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自身职业兴趣的倾向性,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职业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何种职业产生兴趣。人与人在职业兴趣上的差别很大,有人喜欢稳定的职业,有人喜欢高风险的职业;有人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与物打交道的职业。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我。
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遇见自己”完成自我介绍;在熟悉新班级之后,让学生通过“遇见他(她)们”介绍一些班里的同学;利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通过拍摄视频短片,让学生家长、朋友参与推荐与介绍;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单位为学生写实践评价;利用学期综合考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互评。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在学生对自我有了客观清晰的评价之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试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例如,蔡永红等人设计的中学生职业兴趣测验表、张厚粲等人编制的高中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表等均可以采用。2.通过增加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在较宽的范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样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广度,其含义是指个体职业兴趣的范围大小。在职业兴趣的广度问题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人对各行各业都怀有极大的兴趣;而有的人除了与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活动外,对其他事物都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这些都和一个人的眼界有关。职业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个人对职业认识的深浅所决定的。如果学生缺乏对某种职业的认识,自然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也就不可能产生兴趣。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对各行各业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多样的职业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校内的宣传栏、班级文化栏、名人专题讲座介绍不同职业的就业环境、工作范畴与就业前景;定期推荐职业类的优秀影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的时间到企业见习;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群及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查;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并拍摄各类职业实践短片。再利用班团活动的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同时了解不同职业的信息。
3.加强培育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帮助学生将职业兴趣发展成为各自的终身志趣
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持久性,它是指个体对某一职业兴趣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人们若对某一职业保持持久的兴趣,就能推动个体去深入探究,挖掘并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而有的人职业兴趣缺乏稳定性,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其他新奇的职业,他们往往更容易放弃或者很快转移他们的职业兴趣。这种缺乏稳定而持久的兴趣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些职业兴趣的不稳定,往往是由于兴趣虽广但浮泛,缺少中心兴趣;或是只对职业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必要的间接兴趣所造成的。
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某一职业的间接兴趣,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从而稳定他们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采取与优秀毕业生对话,采访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和对人类的贡献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同时依托主题班会的平台,组织召开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系列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业目标从而逐步确立自身的中心兴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而言之,职业兴趣是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久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是体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我们如果能根据职业兴趣的特点,从多途径、宽范围和稳定性三个方面去开展职业兴趣培养的工作,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工作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课堂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人才。各种调查显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这成为制约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08级毕业生、09级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同学的调查,同时对各类代表性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也证实了这个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基本都能够找到工作,也逐渐取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是职业素养不高却成为他们提高就业质量的瓶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课题组的关注重点。
二、对职业素养概念的认识
(一)文献综述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做了前期的一些研究,他们从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内涵
许亚琼认为,“素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名词的涵义,静态的,指后天养成的某些品质,另一层则是动词的涵义,动态的,指人不断修习涵养的过程。总之,“素养”都是指后天的养成,不论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作为“素养”概念的下位概念,职业素养的养成场所是现实职业世界。
2.构成
陈再兵将职业素养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职业义务、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职业意识包括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体现在主动进取、友好合作、服从服务和谦虚低调。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及丰富的职业情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且需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
3.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或途径
国外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CBE职业教育模式,MES教学模式,“双元制”模式。
徐国庆认为,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管理要素对职业素质的提高能起到非常有效的影响作用,应当把职业素质元素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设置一些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法除案例教学外,还必须采取行为教学方法,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
白鸿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专业实训的规范要求。其次是创建尽可能近似(或模拟)企业产品生产的实训条件。再次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规范。除此之外,还应切实认真把好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考核关,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
谭豁主张将源于日本的6S管理模式引入高职学院的实习实训管理与教学中,认为这一方式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李永萍探讨了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机制,提出了以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大平台的基本内容,以不同行业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因素构建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小方向的观点。
(二)概念界定
1.内涵及构成
本文中,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学生,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事工作,但是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模拟训练,在实习和实训中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基本的职业品质,以为将来的职场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职业礼仪、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
2.培养方式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以在专业课中贯穿职业素养培养理念,也可以在实训课、创业实践中锻炼培养。笔者从事学院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在探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职业素养”作为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文献和实践工作,依托几本就业指导教材,笔者将职业素养教学理念和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了探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结合对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将最重要的几项职业素养挑出来作为课堂训练的内容。笔者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到的就一定要训练,取得教学效果。笔者不求多但求对学生有效果,真正地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课堂教学探究
下面笔者将以汽车维修技术班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为例来展示课堂教学探索过程。
(一)导入主题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从认知角度来看,当代高职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笔者按照“认知训练行动”的思路和学生进行交流。首先笔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知道人际沟通在哪里都很重要,但是由于性格、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交往范围是很有限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说他们很善于交往,人际关系还不错,并且还举了一些例子。其他同学听了有的羡慕有的不屑,大家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看到这种情景,笔者问:“你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吗?”有的同学摇头,有的同学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