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蔬菜配送;配送网点;分布问题

[DOI]10.13939/ki.zgsc.2017.09.165

1 引 言

蔬菜的生产流通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是特大型消费城市,蔬菜的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年扩大。据北京市农业局统计:2015年,北京市年人均蔬菜消费量达510kg[1],北京市蔬菜需求总量已达1052.6万吨。

蔬菜需求总量的增加要求蔬菜配送能力也需要相应地提高。据统计,北京市蔬菜批发市场经由率高达90%。据2016年《北京统计年鉴》统计:北京市农产品专业市场64个,其中蔬菜市场24个。[1]随着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批发市场外迁,导致其配送能力降低。

2 北京市蔬菜配送网点分布现状及问题

结合北京市蔬菜配送模式转变、配送社区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现有的批发市场、蔬菜配送中心、农社对接配送网点等分布现状。

2.1 配送网点的分布现状

2.1.1 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北京市共有九大批发市场共同构成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配送体系。从图1中可以得出,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紧邻入京高速,南北布局不均。以昌平和顺义为边界,该两大区及其北部的区县归为北部地区,其他为南部地区,南部密集、北部分散。南部地区分布以新发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占九大市场总交易量的3/4,而北部地区两大批发市场的规模较小,其布局状态较为分散。

同时,北京市农批分布较为聚集,以新发地农批聚集区为主。根据表1所示的农批交易规模可得出,交易规模最大的是新发地农批聚集区,蔬菜成交量占北京市居民蔬菜需求的70%。

2.1.2 蔬菜配送中心

目前,由于北京市的蔬菜以外地供应为主。北京市的蔬菜配送中心主要依靠北京市本地区的一级、二级批发市场。北京市多数参与城区蔬菜配送的蔬菜配送中心分布在北京市五环至六环之间,如图2所示。部分由外地运输到北京的可储运的蔬菜,需经过蔬菜配送中心进行分拨,然后再配送到城区配送网点。

2.1.3 农社对接配送网点

根据查阅资料,抽样调研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的农社对接网点的分布概况。农社对接配送网点是农社对接配送网络的末端,负责直接面向社区居民配送和销售蔬菜。截至2015年,北京市“农社对接”配送网点180个,如图3所示。

2.2 布局存在的问题

2.2.1 农批外迁导致缺位,需要配送网点补充满足需求

农批外迁导致现有蔬菜配送模式配送能力降低,配送功能缺位,而城区蔬菜需求持续增大,需补充配送网点满足需求。五环以内集中了大约49%的常住人口,导致城区蔬菜的配送和消费需求量巨大。由于原有配送网点的覆盖范围有限,这需要在原有的蔬菜配送网点分布的基础上增加配送网点来满足需求。

2.2.2 配送模式转变,现有网点分布不适于配送社区化

批发市场的外迁导致配送模式逐渐转变,使得蔬菜配送逐渐社区化。随着社区居民购买方式的转变以及蔬菜配送模式的转变,大型超市分布在三环,无法满足城区内每日的蔬菜配送需求。现有的社区菜店分布较少,在面积上也没有足够的优势。随着批发市场的外迁,配送成本的增加,缺乏销售规模优势,现有网点不适于未来蔬菜配送社区化趋势。

2.2.3 农社对接原有配送网点分布集中,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还处在发展阶段,农社对接在物流配送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常住人口较为集中分布在二环至五环的区域内,聚集超过42%的常住人口。现有配送网点分布多集中在朝阳区内东三环至东四环之间,而社区分布相对分散。由于农社对接的配送网点相对集中,只能为配送网点周边社区提供,其辐射范围有限。

3 对策建议

3.1 综合布局配送网点,提高配送能力满足需求

蔬菜需求方是城市社区,具有分散、独立等特点。经营者配送蔬菜时仅凭经验,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重复运输,大大增加物流费用。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综合考虑购买距离、消费需求以及各配送网点的辐射范围,进行配送网点的布局,提高整个蔬菜配送网点的配送能力以满足更高的蔬菜消费需求。

3.2 增加配送网点,利于配送模式转变与社区化

现有的社区配送网点数量较少,分布集中。通过在目标区域内增加配送网点,使蔬菜配送进入更多社区。在农批向外移的趋势下,抓住蔬菜配送社区化的趋势,这既能保证原有的社区需求得到满足,也能为农社对接等新配送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4 结 论

现有的蔬菜配送网点中,蔬菜配送中心多分布于城市,不能直接面向周边社区提供配送和销售服务。同时,在适应农批外迁、配送模式转变、消费方式多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农社对接配送网点是在原有配送模式影响下运营,其覆盖范围有限,配送能力也急需升级。蔬菜配送模式的转变需合理分布配送网点,这能提高蔬菜供应能力,符合未来蔬菜配送的社区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孙静.城市生鲜蔬菜配送系y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邵自银.北京市蔬菜供应链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物流;中小物流企业;南京物流基地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51-03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物流需求的迅猛增长。南京市作为东部地区的发达城市,其物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经济的发展程度。南京市物流企业众多,并建设有四大物流基地,但多方面原因导致南京市物流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成为南京市的“瓶颈产业”,限制了南京经济的发展,导致有效需求下降。

据测算,南京市物流弹性系数值基本维持在3左右[1],说明了南京市经济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很高,物流能力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南京市经济总产值增长约3个百分点。本文首先论述了南京市物流行业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南京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南京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货物运输总量持续提升

截至2012年12月末,南京市物流业全年共运输货物4.20亿吨,比上年增长6.2%。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2012年南京市经济总量超过7 200亿,比2011年增长12%,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物流需求旺盛,货物运输总量持续提升[1]。其中,公路2.20亿吨,增长11.1%,明显高于全年运输货物增长率。高增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B2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水路运输1.51亿吨,增长7.1%,略明显高于全年运输货物增长率,这与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加大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达70%,使远洋运输贡献率回升。航空运输6.69万吨,增长10.0%,航空运输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铁路和管道货物运输量分别为1 805.83万吨和3 076万吨,与2011全年相比分别下降0.8%和19.2%。部分因素是宏观经济增速减缓,值得注意的另一因素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和工业能源消费的小幅增长使得大宗物资运输有所减少。

(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南京市物流业增加值485.2亿元,比2011年增长11.2%,低于全国16%的增长率。同年南京市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7%,而上海市为13.1%,武汉市为11.1%、深圳市为9.41%;相比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南京市物流业发展速度偏低,未能满足社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 126.2亿元,比2011年增长13.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6%,比2011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物流效率逐步提升。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如上海市为12%,南京市物流成本依然偏高。

(三)物流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

随着南京市经济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南京市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长[2]。截至2012年底,南京市物流企业有3 000多家。但是,资产在1 000万以上、从业人员超过50人,不到500家,所占比重不足1/6。总体来说,南京市物流企业规模偏小,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资产千万以上的运输企业也仅是配备叉车和托盘,不少企业甚至基本靠人力搬运装卸。另外,模糊的物流理念和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是从事物流单一环节的运作如运输或仓储服务,难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一体化物流运作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抽样调查的300多家交通部重点企业中,亏损及微利企业(营利10万元以下)比重接近一半,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偏高,利润率较低。

总的来说,南京市社会物流需求比较旺盛,以占南京市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子产业为例,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输出会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3],另有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苏果、苏宁等大型连锁超市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现有的物流企业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冷链物流市场。南京市现有社会车辆中几乎没有专业冷藏车或保温车,服务冷链物流的车辆多为普通车辆加冰柜的形式,难以满足冷链物流对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要求,以及装卸货物时湿度温度的控制。

二、南京市物流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法律来管理物流业,现如今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在某些定义、术语等方面都是有一些冲突,或者定义不清,当发生纠纷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4]。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关于物流行业的规划与指导以及发展战略,但是很多的规划都还只是停留在战略角度,可操作性低,一些措施难以有效实施。政府的实际支持有限,严重影响了物流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

另外,物流行业同时受到公安、交通、环保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都制定了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物流企业时刻都要遵循这些部门的规章制度,又要及时了解新的规定,多头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关于资金支持方面,大型企业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教育政策等方面较有优势,而物流企业多属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政府资源相对较弱,再加上经济效益不佳,使得物流企业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发展等方面很难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帮助,这就直接导致企业建设、发展的停滞[5]。

(二)物流公司人员流动性大,物流人才匮乏

南京市物流企业一半以上属于“家族企业”,通过家族人的艰苦创业,企业有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使得公司的重要职位都是由家族内部人担任,随之而来的是裙带关系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6],公司可选拔的人才有限,外部人员发展空间较小,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以驾押人员为例,这类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在公司工作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的很多,对公司的运输流程刚熟悉就辞职离开,这样就会导致驾驶人员与运输车辆衔接不上,出现“有车无人”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输效率,更难以选拔出懂业务的基层管理人员。

家族式中小物流企业的另一问题是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和管理观念落后[7]。公司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物流技术装备,却没有人会用;再加上物流人员流动性很大,有的人员在了解技术装备后就会因为某些原因离职,使得先进的技术成为了摆设,人才与设施不匹配导致运营成本上升。此外,人才的迅速外流使得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成本上升,直接导致管理者对人才培养采取谨慎态度,专业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一线物流工作人员难以深入了解到现代物流理念、管理运作模式等,缺乏物流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物流成本偏高

不久前,国家刚刚对油价进行提升,尤其是柴油价格的变动对物流公司的影响巨大,这就导致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以城市交通单双号限行为例,当地车辆拥有一定的优势,企业为了争取这些资源不得不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样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8]。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效益,信息化水平较低,公司不得不使用大量人力劳动,这会导致不少人为失误,而为了更正这些错误所进行的工作,又再次增加了成本。运输过程较容易产生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运输环节的卸载搬运次数过多,运输时间较长,也会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且车辆过路费、过桥费高,以及超载等问题造成的罚款,都会使物流成本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使得物流企业实际税赋有所增加,平均提高了约1.2―1.3个百分点,主要是无法获得有效而完整的进项税票据[9]。以车辆加油费、车辆维修费等为例,占企业成本60%左右,却难以取得票据,造成进项税抵扣不足而实际税赋增加。

三、加快发展南京市物流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为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物流企业要想迅速发展,只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调控作用,创造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

今后政府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使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2.物流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服务水平,是保障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要鼓励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

3.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中小物流企业贷款、税收等问题上放宽政策,解决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原因而发展缓慢的问题[8];同时,引导小微企业加强联盟与合作或效益较好的物流企业兼并和重组小微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高服务水平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4.协调规划

政府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以已经建设完成的江北物流园区等四大物流园区为例,引导更多企业入驻空余场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发挥物流集聚效应。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要实现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靠专业素质较高的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因为拥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赢取市场,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引进、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高校引进

近年以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办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所以首先可以从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中通过招聘方式引进物流人才。对招聘来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公司可以将其放到工作的第一线,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更加清楚、深刻的了解。

2.加强员工培训

物流企业在重视对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所有员工物流知识的普及、服务态度及业务水平的锤炼,这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以运输类物流公司为例,其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是由驾驶人员组成的,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衣衫不整、野蛮装卸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服务态度较差,缺少基本的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3.为企业员工提供成长的阶梯

内部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解,更关注企业的长期长远发展,所以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使优秀的人才更有信心去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10]。

4.注重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物流公司应该让一批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与管理理论丰富的专家进行广泛交流,从中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思想,吸取大型物流企业、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注重物流成本的控制

1.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物流基础设施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因素,中小物流企业如果仅仅是依靠叉车和托盘甚至是人力搬运,是不能保证物流装卸活动安全、快速进行的。以总成本最优而非分项成本最低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引进部分自动化的设施如带式传送机、叉式装卸车等。

货物运输时首先应该考虑整车运输,提高车辆的满载率,降低货物的运输成本;同时,针对回程车,需要在信息共享的平台中寻找货源并进行整合,降低车辆的空驶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注重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虽然信息化的投入较大,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减少人为造成的过失,使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进而实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的。

3.实施物流业务外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只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进行发展的,应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合作伙伴关系必然要求强调合作和信任。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提高信息共享,降低库存和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改善相互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就需要认真分析、明确自己的核心优势所在,将非核心的部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除了要识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外,还要注意核心能力的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定期总结,不断完善。

4.加强物流库存成本控制

首先,库存数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其次,存货应该具有互补性,提高仓库利用率[11]。再次,仓库要及时应用仓库管理软件,减少人工操作。最后,对于库存成本的管理要严格,要有详细的进出库管理清单,管好库存资金。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南京市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颇多。本文分析表明,虽然近年来南京市货物运输总量和物流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为支持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物流业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注重物流资源的整合、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外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7-14.

[2]潘尤兴.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10-22.

[3]经静波.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4):15-16.

[4]郭毓东,徐亚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对策研究经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13-15.

[5]张娇.关于公司物流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1-23.

[6]姚久扬.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45):34-35.

[7]杨烨.对我国物流业现状的分析及建议[J].企业导报,2012,(2):5-8.

[8]吴英华.政府如何推进我国物流业发展浅议[J].甘肃科技,2009,(21):14-17.

[9]叶蔷.探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1,(8):27-31.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摘 要 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 现状 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字]湛江市区 地下水 开采现状 集中 环境地质问题 地面沉降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22-2

1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目前,市区供水水源80%来自地下水。由于长期集中和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使中、深层承压水由原来的单向径流变成了由漏斗四周向漏斗中心汇集的径流模式,形成了一个人工开采流场,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

2地下水开采现状

2.1地下水开采现状

经过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及实地调查,对湛江市区地下水总开采量及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逐年上升。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平均每年以8%~12%速度递增,2000年后地下水开采增速减缓,多年中层开采量按每年5%递增。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赤坎区,霞山区,及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次为麻章区及湖光区,总和占研究区开采量的80%。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占中层承压水开采量的33.3%。

2.2主要地下水开采集中区

以平乐为中心,赤坎、霞山、坡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分布有多个自来水厂:湛江市自来水公司平乐水厂、屋山水厂、开发区水厂、霞山水厂、东山水厂、东菊水厂、海滨水厂。总日开采量高达15-25万m3/d。这些水厂以抽取中深层地下水位主,是整个湛江市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中心。

湛江临东水厂也是一个较大的集中供水的水厂,是湛江市中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随着湛江发电厂的建成,调顺铁路至许屋一带,将会是湛江市深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

3地下水流场的演变及分析

3.1浅层水流场

浅层水一直未作为集中供水水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人口生活,呈点状分散开采,开采量总体较小。埋藏浅,直接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至今未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其流场保持天然状态,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地下水多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平面上形成了以补给区为中心向四周径流。

3.2中层承压水流场

中层承压水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采,开采量随城区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大。其变化过程如下: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龙划水厂为中心的降落漏斗;70年代,区域水位降落漏斗进一步加大,仍以龙划水厂—麻斜一带为中心;80年代起,在麻斜、临东、平乐、南油基地、沙湾、赤坎、调顺等地增加了集中开采点,降落漏斗范围亦向这些地段及四周扩展,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霞山中心水厂;90年代漏斗中心逐渐北移,漏斗中心位于霞山—海滨宾馆一带,至1995年,漏斗中心已由霞山逐渐移到平乐一带,在霞山—麻斜—南油—赤坎集中开采地段形成了一个大的漏斗中心区,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值31.77m,4m降深线已扩大至新圩及东海岛民安、东简等地;从1996年到1999年,开采量有所减少,漏斗中心区水位有所回升,而边缘区仍继续下降,漏斗面积继续扩大,降深线已扩大到太平—西湾盐场—龙安—蔚律一带;2000年后,需水量逐年增大。随着临东水厂的投产,在其周围已形成一个小漏斗。而平岭一带则成为局部分水岭。

3.3深层承压水流场

1973年以前,开采量少,水位变化不大,只在有地下水开采的麻斜、巴东和调顺形成局部小降落漏斗。至1979年,原已形成的几个小降落漏斗逐渐连通,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分别在霞山—麻斜—巴东—调顺;至1985年,中心孔水位下降值15.08m,降深10m界线已到达了赤坎、调顺、麻斜、巴东、北月、陈铁等地;至1990年,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平乐—南油一带;1995年,-6m标高等水压线已扩至西部的麻章—平岭、东部的南三巴圩一带;1996-2000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部分监测点水位略有回升;2000-2009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其中2004-2007年水位略有下降,降幅3-5m。

综合分析历年长观孔水位监测资料,认为影响地下水流场变化的因素主要为开采量,其次为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及水文地质条件,另外潮汐及降水量也影响着地下水流场的变化。除人为开采导致水位形成降落漏斗外,许多因素也能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如河流人工改道;修建水库、筑坝;新建、扩建水源地;道路硬底化范围的增加;修建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的降水工程、改良土壤等都能使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局部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4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对中、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降落,引发了水资源衰竭( 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4.1地下水位下降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 多年历史,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为城市供水的开采层位,由于开采井布局的不合理及大量集中开采,集中开采区已明显出现地下水资源衰竭现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最终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中、深层承压水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分别于1965年和1974年形成,并在尔后地下水的不断增采中扩展,尤以近20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渐扩大。目前,降幅超过2 m 的漏斗面积已超过1 000 km2,漏斗中心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1m; 漏斗影响范围(半径) 已超25km,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其中南西方向已超过35 km; 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扩展速度比中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更快。

4.2地面沉降

4.2.1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过程

湛江市自5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随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增大,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也不断地扩展和加深。湛江市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1984(第Ⅰ期)年,此后于1989(第Ⅱ期)、1999(第Ⅲ期)、2001(第IV期)年又进行了三次地面Ⅱ等水准测量。湛江市1984-1989 年地面沉降速率达11.9 mm/a,沉降量10-20 mm,最大沉降量59.7mm ( JC72),累计沉降量以原已形成的2个沉降中心潜水学校与沙湾较大,潜水学校为139.6 mm,沙湾为136.9 mm;1989- 1999年地面沉降速率达4.95 mm/a,沉降量为10-30mm,最大值为49.5 mm( JC18) ,累计沉降量仍以潜水学校和沙湾最大,分别为175.8 mm 和168.4 mm;1999-2001年除滨海平原软土分布区继续沉降外,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稳定或略有抬升,沉降量多小于10 mm。不同时期各沉降中心的沉降量和沉降率不同,发展趋势也有明显差异。赤坎沙湾、霞山潜水学校和湛江化工厂3 个地面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速率经历了由慢-快-慢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缓慢沉降期; 铺仔圩沉降中心和霞山儿童公园附近的沉降速率由慢变快,尤其在1999- 2001年间,沉降速率成倍增长,目前正处在高速沉降期。总体上地面沉降仍在继续发展。

4.2.2研究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区地面沉降幅度相对较小,影响因素多,机理较复杂,沉降中心与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不甚吻合。但是总体上,湛江市地面沉降是由于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地下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头变化(图1),导致土层(包括含水层、软土层、硬土层)中的孔隙水发生变化,引起土层承受的上覆地层的有效应力改变而产生的土层压缩造成的。

除此之外,区内的地形地貌,岩土层性质(表2),区域地壳运动,建筑荷载等均是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资约束;金融发展;新疆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引言

中国私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庞塞特等人,2010),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缺少健全的法律和金融机制来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非正规的融资渠道和监管机制,比如声誉和人际关系等(艾伦,2005),正式的融资渠道受限、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成本变高、融资约束问题突出,限制企业的成长。金融发展是解决企业融资约束难题的重要途径,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系统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使企业能够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来满足企业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经济摩擦与交易成本,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当前“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在此战略背景下新疆企业将会获得良好的成长机遇,有众多的投资项目亟待投资。然而新疆的金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致使融资约束问题突出,限制新疆企业的发展,乃至阻碍新疆经济的发展。若不解决好融资难问题,势必会阻碍“一带一路经济带”战略的开展。融资约束问题,国内学术研究陆续展开,但对新疆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较少,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如何解决融资约束问题不仅对新疆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也有重要意义。下文的结构为:理论分析、现状分析与启示。

二、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相互作用理论分析

沈红波等(2010)研究认为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现象,金融发展高的地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小;金融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大。魏志华等(2014)研究发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金融发展从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一是金融发展通过金融资源的扩大、产品增多和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和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能为投资者提供丰富可靠的金融工具,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因规模效应的存在,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中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并通过贷款的合理组合等途径来分散信用风险,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这说明融资企业能够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融资便利,进而把握投资机会,实现企业成长,而在金融发展状况较差的区域,融资企业受到当地金融机构规模的限制,缺乏顺畅和足够的融资渠道,导致融资受到约束。

二是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金分配效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Capasso(2003)对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引起各种微观经济摩擦的重要因素。Wright(2002)在研究金融发展中,发现“信息不对称”这一因素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被消除,但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来削弱,银行通过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来更有效地预防逆向选择以及监测道德风险的发生,证券市场也可通过类似的途径来削弱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金融发展与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增强,有效降低或者克服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对投资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甄别好的投资项目,为有成长性的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企业投资和技术创新,减少金融资源分配的扭曲,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的效率,从而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三、新疆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

(一)新疆金融发展现状分析。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经济背景下,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从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程度来看,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强,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弱(闫丽瑞、田祥宇,2012)。从资本配置率角度看,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筛选投资项目、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散风险、监控企业、促进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等途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当前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梯度特征;在各区域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差异较大,中、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王永剑、刘春杰,2011)。由此可以看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率的提高不明显、金融发展不够完善。新疆是西部区域的重要省份,新疆的金融发展同样存在这些特点,并且新疆因一些特殊因素(如导致的地区安全因素)对新疆地区金融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曹平强等(2012)从新疆金融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对新疆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新疆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保持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2001~2006年新疆金融发展指数变化较为平稳;从2007年开始金融发展指数增速加快;在2008~2009年间金融发展指数变化不大,这是因为受2009年的“7.5”事件的影响,新疆各项金融经济活动受到很大影响,金融发展受到阻碍;2010年新疆的金融发展再次回到较快发展的水平。近十几年来,新疆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断上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可以看出新疆的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与我国中、东部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金融发展对新疆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对资本运用的效率较低。这些都说明了新疆的金融发展不够完善,并且新疆地区存在阻碍金融发展的安全因素。

新疆金融发展现状,一方面致使新疆的金融资源有限、金融产品少,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与交易成本,如此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增加、融资约束问题较严重;另一方面相比较金融发展水平高的中、东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新疆市场存在更为严重的缺陷:市场存在的信息量少、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慢、市场竞争强度不够,这些都会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摩擦更为严重,增加交易费用,从而扭曲金融资源的分配,致使拥有较好成长机会的企业难以获取资金或者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资金,约束企业的发展。

(二)启示。通过金融发展改变落后的金融状况已成为新疆地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推进新疆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就显得很迫切。这要求中央政府加大对新疆地区金融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来促进新疆的金融发展。新疆要重视金融发展与企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激发企业的发展潜能,使金融资源在企业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企业的发展反过来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与此同时,新疆地区不仅要增加金融资产规模而且要注重提高金融效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新疆地区金融的发展,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探索适合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从而缓解新疆地区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该地区企业与金融发展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的启示,就新疆的金融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新疆的安全保障,为新疆的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实施金融区域化战略,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金融区域化发展战略,在分析国内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金融政策及优惠措施,吸引资金流入以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撑新疆金融发展。将乌鲁木齐建设为中亚地区金融中心,整合中亚地区金融资源,促进新疆地区金融发展;四是扩大金融发展的规模,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发展的服务功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新疆应加快证券业发展,鼓励直接融资工具的创新,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简政放权,消除金融发展系统中不必要的收费与限制,为新疆企业的发展减轻负担。针对新疆现实状况,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满足新疆经济大发展时期多主体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完善资本的产融结合机制;五是金融是虚拟经济,新疆在促进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发展实体经济。应加快新疆金融体制改革,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树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平强,龚新蜀.新疆金融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评[J].区域金融研究,2012.11.

[2]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J].经济研究,2014.2.

[3]李世新,刘宁.会计稳健性对财务弹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财务决策的研究[J].财会月刊,2012.3.

[4]罗斌元.非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与企业投资效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

[5]沈红波,寇宏,张川.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6]沈丽,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方法的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3.4.

[7]魏志华,曾爱民,李博.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4.5.

[8]周立.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华南金融研究,20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