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解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continues to spread in the world,states corresponds policies to reverse adverse situation.Our government also corresponds policies to solve problems in years of 2008 and 2009.We obtain some achievements.The crisis has passed,but its residual power has still reverberated.How do these policies play roles in period after financial crisis?What are macro regulat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the future?In this article we will analyse these questions.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流动性陷阱;通货膨胀预期
Key words: period after financial crisis;fiscal policy;monetary policy;liquidity trap;inflation an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44-01
1新视角――后金融危机时期。
距离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至今已两年有余,各国复苏发展势头良好,究其原因,果断推行的货币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各国实施的救市政策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都是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加强资金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促进经济尽快回暖。
凯恩斯革命本来就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带有危机经济学的性质。当然,我国政府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宏观调控手段有力,2008年共计五次调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四次调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并取消个人利息所有税,2009年初又强势推出政府四万亿投资救市计划,这些举措都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到正常轨道发展。
纵观全球经济,两年前的颓势不再现,华尔街再次被关注是因为股市的下挫而并非投行的倒闭,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期,要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下一步的走向。
2三个经济政策的解读
首先争议最大的是四万亿投资计划推出的合理性及作用的评估。2009年初当我国政府对外正式公布时,曾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大讨论。
有学者认为这项计划需经过评估后才能推出,也有学者认为救市必要,但具体数额有待商榷。笔者认为,为避免危机的链式传导造成连锁反应,政府应适时推出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争议较大的是数额,有人认为四万亿投放量过于庞大,随后会带来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预期等更让政府头疼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非常时期有非常之举,这对在萧条期恢复信心非常有效,诚如总理说过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值得关注的是,四万亿投资方向被概括为“铁公基”,即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投资周期长,在漫长的传导时间里,实体经济本身的包容性和消耗性会对原本预期的流动性过剩有一定的减缓作用。
其次是对于频繁调低利率是否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探讨。现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2.25%,若考虑一定的通胀率,确实非常低。流动性陷阱假说认为,当名义利率降至某种水平以下时,由于储蓄的利息收入太低,导致几乎所有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券等有息票据,此时货币供给变化无法影响到实体经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趋于无穷,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无效。但凯恩斯论述流动性陷阱时处在金本位制时期,货币的生产弹性和替代弹性几乎为零,这在纸币流通时期则完全可以颠覆。且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一定的特殊性,居民的储蓄倾向历来是偏高的,这是传统消费观念、消费渠道过窄及债券市场不发达等因素造成的,本质上与流动性陷阱的内在原因不同。
最后是舆论对于未来通胀预期普遍在加剧。根据统计局今年五月份公布的数据,四月份CPI同比上涨2.8%,其主要原因是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所引起的。这次的数据格外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这说明通胀的到来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开始倒计时。今年农副产品特别是果蔬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很大原因是受到天气影响,往年应富产的南方地区今年普遍入夏较晚,特别是华南地区持续遭受暴雨天气的袭击,较往年有所减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格的波动。至于运输价格的居高不下带来的价格上涨,则应归结于能源类价格上涨,而不是总需求过量引发的物价上涨。房地产行业价格的坚挺,需要政府专项调控,抑制投机行为避免对百姓购房造成影响;能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问题则是出在供给方,是供给成本的上升所造成的,持续上涨的PPI指数即可看出;至于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商品价格上涨,若非需求过度、恐慌性抢购所造成的,那么在适度调控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的运用。
3未来政策价值取向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相当程度上是笼罩在凯恩斯思想的影子之下的。因而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与下述事实攸关:决策者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解读、理解和运用。以凯恩斯思想作为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坐标的中国经济学家们,以及切身利益受其影响而又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通过《凯恩斯传》,了解这位经济学家的生命和思想成长、演化的历程,无疑是一次快乐之旅。
凯恩斯的经济哲学由三个互相依存的部分组成:技术性的宏观经济学、防御性的政治哲学以及终极道德目的。在中国,即便是科班出身的经济学者,大概有相当一部分也只了解凯恩斯技术性的宏观经济学,对他的政治哲学和终极道德目的比较隔膜,因而不能上升到这一层面来品味其技术性宏观经济学思想,也就往往只能停留在几个看似简单的恒等关系上来高谈阔论宏观经济政策了。
这种不得要领的解读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浮躁心理有关。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渐渐地被泛泛商品化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可供思索的净土,较少有中国经济学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许多所谓的研究,不过是附和于几个热点的经济现象,迎合街头化的审美情趣而已。这种缺乏历史、文化与道德观的浮躁的研究,造成了中国经济学的先天不足,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们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公式化模型越来越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学者更需要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感。恰如译者所指出的,《凯恩斯传》“只有一个思想: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经济学家首先要有文化和道德观”。所谓的文化和道德观,其实是与历史感不可分割的。潜心阅读学术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有关学术思想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品读思想者的传记,或许我们又能身临其境,潜入与思想者有关的历史中去。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阅读《凯恩斯传》的最大收获之一了。
在《凯恩斯传》这本书里,作者罗伯特进入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工作和学术思想中,对其生平做了全景式的深入剖析,但又跳出了凯恩斯的生活和思想可能带来的思维束缚。虽然传记的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罗伯特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因此,罗伯特不仅完整地表达了历史学家眼里的经济学范畴,而且清晰地再现了作为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凯恩斯的个人魅力。
因此,我们在读这本传记时,既可以很快抓住凯恩斯学术思想的要领,又能够走近凯恩斯的生活和工作世界,使得我们对经济现象观察、理解的思维一同在传记的著述中慢慢成长。
此外,虽然许多人一谈到宏观经济学时,都会言必称凯恩斯的《通论》,但它并不是人人都能读懂的通俗读物,仍然只属于少数人“研究”的学术著作。事实上,《通论》的晦涩与艰深也常常让经济学人望而却步,更何况其他没有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读者了。《凯恩斯传》却对《通论》做了大众化的解读与阐释,使得凯恩斯的思想精髓更易于被大众所理解。因此,比起单独费力地解读《通论》,读《凯恩斯传》可能会有更多收获,也更加轻松。
说到《通论》,就不得不提它与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冲突。任何一项新事物的诞生,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思想的诞生和传播尤其如此。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洞若观火及相应的政策主张,激怒了所有被冠之以“古典”的经济学家们,因为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通过完全竞争的价格机制,可以使经济自动处于均衡,而凯恩斯却认为,价格具有粘性,储蓄与投资决策都是由不同的人做出的,宏观经济并不能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和均衡状态。结果,凯恩斯受到的学术思想上的围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面对古典经济学家们的集体围攻,凯恩斯一招一式的回击不仅令人眼花缭乱,而且铿锵有力。而罗伯特对凯恩斯与古典经济学家在思想上唇枪舌剑的描写,其激烈、其精彩,毫不逊色于中国武侠小说里刀光剑影的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只不过,思想的胜败,是以若干年后的实践来判断的。
【关键词】财政资金,企业会计处理
Abstract: Companies received government investment subsidy funds shall be credited to capital reserve funds of enterprises received financial investment subsidies or belong to a special form of subsidi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overnment funding documents to judge, government business loans for specific construction projectsthe discount is a government grant related to assets, "863" and "973" project funds form part of fixed assets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capital reserve.
Keywords: financial capital, corporate accounting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就有几十项,地方政府也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对收到的财政资金如何进行规范的会计处理值得探讨。
一、关于财政资金财务处理的有关规定
(一)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1、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2、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3、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4、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
5、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二)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应用指南的规定
政府拨入的投资补助等专项拨款中,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也属于资本性投入的性质。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
二、相关问题探讨
(一)投资补助的会计处理
许多非国有企业企业在收到政府投资补助时,往往认为政府不是企业所有者,因此将其收到的政府补助作为收益处理。但是,按照上述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投资补助应当计入企业资本公积。对此问题,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有如下说明:
“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如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补助、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项目补助等。这类资金是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补助,但是与前一类资金最大的区别是国家不一定以投资者身份投入,大部分时候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因此,《通则》规定企业收到这类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如果国家拨款时,明确形成的资本由某个单位持有,或者做出其他权属规定的,则按规定执行。”
这一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政府不是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的资金也可能计入资本公积的原因。
(二)投资补助与专项经费补助
企业实际收到的财政资金中,通常难以区分的主要是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第2类投资补助和第3类中的专项经费补助。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对这两类资金区别有如说明:
投资补助是“政府为了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或实现调控目标,给予企业的、具有导向性的资金”。
专项经费补助是“对企业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
但上述说明比较抽象,专项经费补助资金往往是按照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目标安排的,同时,对企业投资项目的补助也不一定就属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投资补助。如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但财企[2008]179号文“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第六条就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规定为“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 。又如财文资[2012]4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其支持方向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有关费用予以补助,并对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的说明,这项资金既涉及对成本费用也涉及对落实宏观经济政策项目的补助。
因此,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属于原则性的规定,对企业收到的财政资金究竟属于投资补助还是属于专项经费补助,必须结合政府拨款的相关文件才能准确判别。对于中央财政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资金,都有财政部或财政部会同其他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对于地方政府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资金,企业财务通则解读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调整、完善现行的有关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每一项财政资金的政策意图及财务处理方式”,即地方财政部门对拨付企业的财政资金也有相关的文件规定。
所以,在实务中应按如下原则处理:对企业财务通则解读中明确规定了的财政资金项目,按通则规定处理,没有明确规定的,按财政拨款文件结合企业财务通则的原则性规定进行判断处理。
(三)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
在一些地方财政拨款文件中,要求企业将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这一要求属于对企业财务通则中“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的不完整理解。因为企业财务通则中所指的收益包括当期收益和递延收益。企业财务通则解读的说明如下:
“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对企业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也是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
所以,对企业收到的对特定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冲减当期财务费用,既不符合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也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应当执行,应当将其作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在相关资产的折旧年限内分摊计入营业外收入。
(四)“863”和“973”项目经费问题
“863”和“973”项目内容是高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其财政资金不属于对投资项目的补助,而属于特定经济活动支付的成本费用的补偿,按在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应当属于专项经费补助。企业使用这类资金时,作为收益处理。企业在具体执行时,使用这类财政资金如果形成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应当作为递延收益,按照资产使用寿命分期确认;如果没有形成资产,则应当作为本期收益处理。
但是,两个项目的文件均规定,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
浙江工业“失血”严重
“经济回落过快且下行势头仍在延续”、“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完成全年物价调控目标难度加大”、“节能减排尤其是节能压力加大”,这是吕祖善省长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的浙江经济运行中的“四大难题”,您长期关注和研究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请您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形成这些难题的原因是什么?
■吕省长提出的四大难题,从工业企业这方面来看,主要是浙江在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重大转折状况下的一种短期的适应性困难。我认为,这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从主观上来讲,首先是浙江工业企业这几年出现了严重的利润外流。按照全国水平估算,浙江自2001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起码少增长了1500亿元,相当于浙江目前工业固定资产净值的1/5多。如2005年,全国工业1元钱的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有1.2元,而浙江呢,1元钱的利润,新增固定资产只有0.8元。
特别是2007年,浙江工业1元钱的利润,新增固定资产只有0.35元,可以说在这一年,我们的工业企业起码有60%的利润没有投在省内工业上。在投入大量减少情况下,结果当然就是浙江工业的整体素质下降。
那么浙江工业的这些利润去哪儿了呢?一是投入省外传统行业,如绍兴有一家轻纺企业,在河北投资30多亿元创办钢铁厂,年产量已达250万吨。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无可指责的,是我们浙江人对于全国经济的贡献,我们为此而骄傲,但对省内则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其次就是投向楼市、股市和期货市场,还有其他非正常的流向。所以我说,浙江工业这几年存在着严重的“失血”问题。
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大大滞后于全国。我们估算了12个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的变化,全国这些行业2000年的比重是24.5%,2007年估计下降到了19.9%。而浙江呢,这些行业2000年的比重是36.1%,2007年则是28.5%。虽然下调快于全国,但传统行业的比重仍要高出全国近9个百分点,几乎比全国高一半。现在正是这些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困难,从而累及整个浙江经济。
第三就是省内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过快。严重的过度竞争,导致一部分企业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如省内化纤行业这几年增长迅猛,从2000年产值占全省的2.6%上升到2007年占全省的4.3%,但2008年1―5月,行业利润下降21.9%。再如纺织服装和皮毛行业,也存在着产能增长过快、压价竞争等较大问题,是目前浙江利润增长速度下降的大户。
从客观上来说,中国宏观经济当前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转折性变化。一是以低成本劳动为主体的要素价格全面上升,二是以低层次产品为主体的出口格局遭遇逆转。根据我的计算,2008年1―6月,全国商品出口如果扣除人民币升值和国内价格上涨,同比增长大致仅为3%,至少下滑近20个百分点。这两个变化对于中国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必须跨过去的“坎”,是迟早要出现的。
困难是暂时的
现在不时有媒体报道浙企已经卷入“倒闭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我个人还是觉得,当前浙江企业的困难是局部的,个别媒体夸大了浙江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从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虽然亏损企业数比上年同期提高18.3%,利润增长幅度下滑也很大,但利润总计仍比上年同期增长14.1%,以平常心看,这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增长率了。进一步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比例并没有较大上升。2007年1―5月份有18.0%的企业亏损,2008年则是19.6%,仅上升了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并没有出现那种蔓延式的增长,与我们比较困难的1990年相比,我们目前的日子还是不错的。
浙江工业经济的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看2008年1―5月浙江制造业分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在34个行业中,利润增长高于平均数14.1%的有20个行业。正常情况应该是高于和低于平均数的是一半对一半,现在的情况就表明是一种典型的两极分化,多数行业财务状况都比较好,主要是少数行业导致了全省的整体数据不太好看。而这些财务状况恶化的行业经过一段时期的适应性调整以后,以我们浙江企业具有较强的内在活力来看,应该是能很快走出困境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从结构分析中看到了一个非常可喜的迹象,这就是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通用设备这些行业财务状况都比较好。另外一些长期增长弹性较强行业的财务状况也比较好。这就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浙江工业目前的困难,确实只是一种宏观经济结构重大调整下的短暂的结构性阵痛。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困难行业以吸引眼球,也应该报道一下这些表现良好的行业以给外界全面的浙江信息。
今年以来,企业“过冬论”不绝于耳,面对经济“寒流”,浙企应当如何“御寒”,请您给浙江的企业家们支支招。
■对于当前的那些困难企业来说,有三点非常重要。
一是正确理解中央宏观调控的决心。我觉得中央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当前部分地区的企业困难,将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各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一些重要报告中,已经没有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话,这说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非常有可能发生一些更加积极的变化。
二是要正确解读企业家信心指数。我注意到了浙江企业家信心指数有较大下降,但我们应该对此有正确解读。前几年浙江企业家信心指数高的时候,我们的投资是往下走的,这就在事实上表明,企业家信心指数并不完全反映企业家的真实想法。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家们也有从众心理。当大家都说经济好的时候,他也会说好;当大家都说不好的时候,他也有可能说不好。所以这个企业家信心指数,好的时候和坏的时候,都会有可能是被夸大了,有时可能不一定真正反映企业家们的真实想法。
三是我们完全有可能较快走出困境。我们当前的经济状况与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的宏观经济问题非常相似,但日本的那次危机在东京奥运会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就宣告结束,然后又迎来了历时4年9个月,年均增长率12%的“伊奘诺”景气时期。日本当时大概只有1.1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回旋余地非常大,而且中国现在的条件比当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好得多,我们完全能用更短的时间走出困境。
另外,我们的工业企业也要积极实施“四个转变”。一是促进增长动力由以低成本劳动支撑为主向技术进步支撑为主转变,二是产品结构由低层次产品为主向中高档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三是贸易结构由出口增长为主向国内和国际贸易并重增长转变,四是企业资本运行由大量投向省外传统行业和进入楼市股市等向重新回归省内先进制造业转变。
宏观经济变化有利浙江经济转型
请卓所长谈谈宏观经济的一些趋势,如何理解宏观经济的重大转折?它会给浙江经济带来一些什么影响?
■2008年是中国宏观经济转型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我个人的研究,中国国民经济将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是企业高利润率时期行将结束。随着分配天平向劳动者倾斜,既降低企业利润率,也降低其利润增长速度,同时还意味着资本所得占GDP比重的下降。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也将放慢,至少企业所得税这一块的增长将相应放慢。这10余年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双双超高增长,相当程度是挤压了劳动收入增长实现的,因此并不能认为这就是高的经济效益导致的。而在这以后,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增长,部分因素也将是工资增长较快导致的,因此也不能认为这是效益下降了,关键还是得看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
二是经济增长格局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当劳动出现短缺,同时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的时候,将会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的格局转变。企业由于劳动等要素“挤压”力度加大,就会强化技术进步、注重管理、优化营销;同时由于消费“拉动”力度增长,从而不仅将消除成本增长的负面影响,还会加快推动一部分优势企业脱颖而出。进一步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国民经济终于有望从根本上转变以往不合理的增长方式。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加速。一方面制造业结构将加快优化提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加快提高,档次较高产品需求将增加,从而有望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势提升;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将加快,在收入增长加快情况下,城乡居民就有可能把更多的钱投向劳务需求,同时在经济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充分竞争情况下,生产业发展亦将加快。
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机制中出现了众多新的特征并掺杂着错综复杂的决策博弈关系。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和要求,接着重点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两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考虑和安排、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两者内涵及相互辩证关系和影响机制的把握不全面、对于高通货膨胀水平和低就业率下的能够减少经济不良预期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关系的多种情形所依赖的条件认识的片面性等,最后提出了解决两者关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 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 研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征及对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的作用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目前还尚未走出其带来的阴影和不良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总额在2010年底才达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水平。面对市场需求萎缩和投资的缩减,全球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自2008至2010年底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投资力度和规模,以此来拉动总需求和总投入,从而刺激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公众对于经济的利好预期。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征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水平,但也带来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和物价上涨速度。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上涨了约5.4%,大大超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范围,不断攀升的物价对于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产生了众多不良影响,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抑制物价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巨大。这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上所面临两难选择的具体表现。
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历来是一对难以割舍又“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由于其对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有着实质性影响,因而也是必须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影响,客观上要求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的高度层次上,去审视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以为该问题的处理和权衡提供战略统筹和规划依据;全面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内涵及其作用机制,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社会相关保障体系,以保证即使两者关系处于最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较好预期;最后就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的关系进行相关决策时,要对其结果条件对应关系进行准确把握。
通货膨胀与就业问题处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纵观2008-2011年期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处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大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或降低税率和银行贷款利率,以刺激和扩大相关投资主体对于经济的投资行为和规模,这种行为使得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依然保持了平均约2.3%的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基本保持在平均4%以下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基本上初步实现了充分就业;但同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却是2005-2008年平均通货膨胀水平的2.3倍,该期间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和货物的进出口价格平均上涨了约11.8%左右,劳动力价格也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已经对于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改变着国际贸易收支的均衡和相关货币汇率的变化。通过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上所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影响的分析,归纳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意义和重要性等认识不足,使得基于经济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层次方面的考虑和相关安排机制尚未建立,对于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的决策多出于短期行为的博弈。据一份对于全球宏观经济2003-2010年运行状况和运行特征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期间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只有39.3%的国家和地区,将通贷膨胀和就业的权衡问题列入整体的宏观经济决策之中,其在通货膨胀和就业资源资金上的投入比重之比为1∶2.35,以较大的通货膨胀水平获取就业率的提升,而这种经济运行的结果使得超过67%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状态。同时政府在考虑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大部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较高的通货膨胀速度,并且对于其后续影响和结果也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全面内涵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的了解,使得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与主观目的之间发生了背离,出现了较高通胀水平下仍然保持了较高失业率的水平这一矛盾和困境。新形势下超过63.4%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不超过2%的经济缓慢增长与6%的高通胀水平、9%的高失业率水平相伴的情形,特别是缺乏创新机制和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经济体更是如此,2008-2010年非洲国家联盟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其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处于危险的双高局面。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把两者当成了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反比例关系,而忽略了对这种关系状态的具体条件的分析。
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作用及其贡献的影响,使得在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水平下,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和走势期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并最终影响到总供给和社会的再生产。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公众预期的影响是较大的,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的欧美和相对较缺乏的亚洲国家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同样的通货膨胀水平下,欧美国家市场总需求的减少幅度仅仅是亚洲国家平均水平的37.8%,因而其社会生产的缩减幅度仅有亚洲国家的18.3%,而亚洲国家的社会公众对于经济预期的变化幅度一直保持在较大振幅水平上变化。这就是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相差悬殊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公众未来预期的影响:保障体系健全,公众未来预期向好,刺激其有效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社会再生产相关环节,反之则结果也相反。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由于缺乏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之间关系的多种情形与其对应具体条件缺乏了解,以致在根据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决策时,造成实际调控效果往往与理论推导值相去甚远。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变形分别揭示了短期和长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关系,而现代经济运行中约有32.7%的宏观经济运行决策是在违背条件结果对应机制上而做出的,使得2008-2010年期间全球经济宏观调控中造成了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而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美国长期9.8%左右的失业率水平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复苏。另外通货膨胀和就业率在某种情形下又具有完全的不相关关系,这使得对于一方的调整难以控制另一方的运行和表现。
处理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对策
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特征及其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作用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用及其效果的基础上,参考相关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各主要经济学派主张综合的分析,并利用大量的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和认可的实证主义学派的经济统计数据和统计数学经济模型,就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强和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提出如下对策: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处理和决策,要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布局的高度去认识和审视,确保对于两者关系的处理和相关决策符合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减少或避免针对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而出现的短期博弈行为和短视举动。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和棘手问题,一个健康健全的经济体运行特征应该是具有一个合理通胀水平和物价水平以及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要做到对这个两难选择的准确把握,就必须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问题从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及其长期发展的规划上来看待和加以审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处理通货膨胀时不伤及到就业问题,而在解决就业问题时候通货膨胀水平依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对于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内涵及其作用机制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将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的主观目的与实施效果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幅度和变化区间内,摆脱两者同时陷于低谷的被动局面。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和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见的通货膨胀类型有输入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以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充分就业是衡量就业比率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彻底消灭失业现象,相关理论研究显示,一定的失业率水平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情形又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两者此消彼长,高通胀率往往伴随着投资需求的扩大和较高的就业率水平。
第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建立和健全社会相关保障体系方面进行布局和谋划,从而根据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即使在高通胀和高失业率这一最坏情况下,也能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和保持一定的需求规模和水平,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问题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行作用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通过对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而最终实现其作用的,一般情况下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总是传达出经济颓靡的信号,与此对应的社会公众心理预期是较低的需求开支和较高的储蓄率水平,这又会带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再生产,而良好的给予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发展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则能够在高通胀水平和高失业率状态下维持并刺激社会公众的心理利好预期和需求开支行为。
第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于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处理和决策,要从对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经典变动关系及其三个变形所满足的条件的细分和具体分析为基础,根据两者的变化情况和详细参数来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决策和实施规划。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关系,在短期内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反比例关系,即短期内通货膨胀水平高则失业率低,而较高的失业率也会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有所贡献,另外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发展了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三种菲利普斯曲线变异情况,即完全正相关、完全负相关和完全无关三种情形。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日益复杂化,这几种情况下对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做出具体分析。
结论
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的关系问题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决策和方案制定的主要挑战和均衡选择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在两者关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长远战略规划的角度和层次,去认识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全面理解和把握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立统一面;加强社会相关保障体系建设,以在高通货膨胀水平和低就业率的最坏情况下,仍然保持公众对于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最后对于传统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情形及其条件要做针对性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新时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邓亚平,何阳钧.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8)
2.陈新平.治理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沙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解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