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湖南文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文化改革
所谓“产业集群”,简单来说,就是将传统单一生产经营活动集中起来,最终形成产业化、社会化、集中经营互助大生产的一种新型组织经营模式。产业集群最早出现在美国,由于此种经营方式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带动国家及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现在其已成为全世界产业改革与运作的核心模式。对于湖南而言,文化产业集群化的改革与实施不但有助于湖南省各地区文化领域间产业的交流融合,提高其文化产业在我国经济资源利用间的综合效益,还对湖南省乃至全国文化创意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良好助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出发,对如何实现湖南文化产业集群改革予以研究。
1湖南文化产业现状
1.1湖南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分析
湖南省作为我国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大省,自古以来就拥有着很多优秀的文化古迹与浓郁的文化气息,众所周知,一谈及“江南水乡”、“江南才子”,我们首先联想的就是湖南江苏一带的人文与风水气息。据相关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2015年湖南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9万亿元,人均GDP为43114.65元,比2014年增长了538.6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而根据国际相关数据测算结果来看,“当某地区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其人群消费结构即开始产生质的转变”,简单来说,就是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向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逐渐转变。而在此环境下,湖南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也有着相应的变动,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湖南省文化产业组织架构来看,目前湖南省已拥有一大批以“长沙晚报”、“广电传媒”、“湖南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优秀且成熟的文化传播媒体与企业集团。其次,从产业市场结构来看,湖南省整体文化结构也已形成以影视娱乐、新闻广播、报刊杂志为先导的文化产业整体架构,并与国外发达国家影视文化集团搭建起了良好的互动协作平台。但与国外成熟的文化市场相比,其不论是在市场架构还是组织模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市场结构仍属于垄断竞争型产业。再次,从市场行为来看,由于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仍处于垄断经营阶段,其市场整体竞争环境仍较为封闭,众多新闻广播、影视传媒主要依靠垄断版权、兼并媒体等方式提升市场占有率,其文化市场准入堡垒较为严重,这对于新兴文化媒体的发展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最后,从经营规模来看,由于国家信息与文化行业把控较为严格,外加管理水平落后,目前湖南省多数文化企业规模经济问题较为突出,多数影视媒体公司分布零散,集团化组织模式应用较少,外加政府行为干预,其整体区域的集群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
1.2湖南文化产业形成集群条件
众所周知,一个产业从初始发展直到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群化规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与磨合。尤其对于文化产业集群而言,不但需要必要的行业生产技术与完善的产业链,在地质人文、投融资环境、当地文化消费水平上也有着很大需求。而就当前湖南省文化行业整体发展现状而言,其文化产业集群已具备初步条件。首先,从人文地质、经济环境因素来看,湖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地区,整体人文环境良好,据2010年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湖南人口约为6570.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3244.53万人,乡村人口为3325.55万人。全省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具有良好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几年随着湖南卫视、广电传媒等行业的迅速崛起,政府与国家大力支持湖南省的文化产业,这为湖南省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与法律支持,据统计,2015年湖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约有853.3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传媒发展大省。其次,就消费群体来看,湖南省自古以来文化传承水平就较为良好,其人均受教育水平普遍较好,2014年湖南城镇居民高收入家庭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类消费支出就高达3214.36元,农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类消费支出为523.6元,整体消费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二。也正是拥有着如此庞大的文化娱乐消费群体,外加湖南省居民对于文化产品消费质量需求的逐步提升,迫使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必须有所突破创新,而唯有实现其省内文化产业集群化改革,才能满足消费者高涨的文化交流需求。最后,从企业组织架构与产业链结构来看,湖南省不但具有一大批老牌实力雄厚的文化教育企业与集团公司,随着国家全民创业号召,各类新型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的中小型娱乐影视教育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为适应文化行业发展需求,湖南省不但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立起了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文化媒体行业体系,还放宽了传统文化企业贷款融资限制,为其文化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外加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湖南省整体文化产业欣欣向荣,这位其产业进一步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界环境,相信只要提供良好的政府导向,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定然会取得不错成绩。
2湖南文化产业形成集群发展目标
2.1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就当前湖南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现状而言,湖南文化产业市场虽然较为繁荣但整体市场集中度不高,低端市场垄断性竞争严重,新兴企业准入堡垒明显。为此,要想完成湖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目标,必须从其基础市场结构、市场原有竞争体系出发予以改革调整。首先,在市场结构方面,湖南文化消费市场必须打破传统市场结构模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市场集中度的研究显示,市场集中度是影响市场效率与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最佳市场集中度约为40%~65%,如果低于此区间,市场效率明显降低,若高于此区间,就会导致市场垄断行为出现,为此,要想实现湖南文化产业集群最好将其市场集中度维持在40%~65%,这样有助于整体产业结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在市场行为方面,湖南省文化主管及当地政府应提前制定好相应规范化市场行为准则,对于已经存在或潜在存在的价格垄断行为加以制裁,以此形成“无价格串通、无产品共谋、无恶意竞争”的“三无”型良好市场竞争氛围。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间相互良性竞争化改革,还有助于湖南文化产业形成投资融资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营模式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最后,湖南省相关政府还应积极配合当地文化发展需求,积极培养一批具备良好竞争意识的文化企业集团,提高省内文化市场整体资源有效配置与整合水平,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双重把控,形成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全民创新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集群格局。
2.2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通过对当前湖南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特点了解,并结合西方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规律经验,笔者认为要实现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在其发展模式上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采用“自发性文化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两个模式。所谓“自发性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保持原有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以特定企业为核心,集中市场资源协同其他企业共同发展,最终形成规模化市场集群的发展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以湖南省当地原有大型文化企业为核心,通过企业合作、兼容并包、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大批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最终在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共同影响下,形成功能协助、优势互补的良性文化产业集团。而所谓“产业园区”模式,主要是借鉴当前工业园区发展形式,将其高效、高产化经营方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的一种大胆尝试。其模式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资金来源上,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而来,而非依靠当地特色产业个人投资,为此在投资规划与整体布局上具有良好的大局观。第二,文化产业园区内部采用规模化发展方式,其文化产品多样,各生产部门间协同运作,大大降低了同类行业间恶性竞争问题的出现。第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建设,相对于自发性文化产业集群,园区文化企业间相互联系较为松散,彼此间信任感不强,其之间联系主要依靠政府与相关中介调和。就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主要以自发性文化产业集群为主,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在当前湖南省仍处于探索阶段,例如2010年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等多家文化公司筹建的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就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之一,其集合了影视创作、文化传媒、旅游休闲、出版印刷、创意设计多种元素为一体,是当前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与指导性的文化产业集群标志性园区。
3进一步完善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途径
为进一步完善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当地政府与企业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相应改革完善。一方面,在原有集群发展模式下,实行连锁经营模式。对于现已存在的、运营较为成熟的湖南文化传媒公司,可以在资金允许条件下,直接开设连锁文化公司,将其成功的企业管理手段、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直接拷贝,不但扩大了文化公司自身运营规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其公司间连锁关系更将其文化集群效果发挥得更为良好。另一方面,尝试市场结构中企业产业间的并购联合。对于非显著性规模文化产业公司,湖南省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并购,提高其经济性。以出版印刷行业系统为例,当前湖南省各类出版社多为零散,相关部门可以将分散的出版部门、营销发行部门、印刷部门及物资供应单位整合起来,共同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这样不但大大节约了企业不必要的管理成本支出,而且集群化整合还将极大提高其内部联系,这对于其文化公司业务拓展、资金周转与信息交流也有着良好助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单靠文化企业自身是不可行的。只有改变集群博弈规则,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才能使博弈结果实现高效。湖南当地政府或文化行业协会应通过总体战略的规划以及惩罚机制的确立,来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约束集群内文化企业的自利行为,培养其主动发展集群品牌的意识,培育和维护具有湖湘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以推动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荣.对浙江小企业集群模式的评价[J].价格月刊,2014(2).
[2]骆静.发展中国家集群比较分析及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
位于苏北欠发达地区盐城的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2010年通过跨界经营“1+N”模式,广告经营一举突破亿元大关,增幅近30%,2011年达1.3亿元,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跨界经营之“报纸+演艺”模式
1 观念突破:地市报为什么要搞演唱会
演唱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报社举办演唱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娱乐消费的需求。地市报借助中央及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上接天时,下接地利,利用演艺这一平台,不但能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更会得到市民的追捧。
演唱会还能提升地域影响力,打造地方经济新引擎。演唱会强大的演出阵容,众多明星粉丝的口耳相传,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地域影响力和知名度。盐阜报业在新乡举办演唱会时,推出了由新乡日报人作词、新乡人上台演唱的歌曲《我的家在新乡》,现场3万人合唱,“爱国、爱家、爱新乡”,大力弘扬了地方传统和优秀文化。演唱会为城市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不但吸纳、包容、开发了“外来文化”“时尚文化”,更较好地挖掘和提炼出城市的文化精神,提升了市民的现代文明意识,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从而激发起市民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2 模式创新:地市报能不能搞演唱会
地市报是当地的主流媒体,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社会关系和人脉关系,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性和相容性较好。“报纸+演艺”模式,将明星的号召力和传媒的影响力有机结合,通过碰撞产生裂变效应,从而开辟新的广告市场。这一模式通过邀请明星到当地演出,形成明星效应,再通过媒体宣传,如铺天盖地的演艺海报、娱乐版的新闻报道等,迅速将明星效应放大,形成注意力经济,达到演唱会一票难求的局面,从而实现市场号召力。这一宣传对报社而言可以忽略成本,因为版面对商家来说是有价品,对报社而言是易逝品。
“报纸+演艺”模式已经成为盐阜报业最具影响力、发展空间最大的赢利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需要报社借鉴演艺公司的经验,还需要报社对演艺市场的整合运作,遵循文化产品供给优先的规律,以满足观众的弹性需求;同时,借助报社的影响力,解决文化消费体验拉动和交易问题,这些都需要报纸和演艺的叠加才能完成。
3 案例分析:地市报怎样办好演唱会
为了搞好演唱会,盐阜报业专门成立了江苏盐阜大众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演出策划、主题创意、流程编排到明星资源、舞美设计、现场导演,形成了一整套专业化的演艺体系,还首开全国地市报先河,签约韩国明星郑在娟,全面其在大陆的演艺、代言、推广。仅2010、2011两年就在省内外举办了9场国内顶级演唱会,成为中国报界演艺行业的领跑者。
跨界经营之“报纸+活动”模式
近两年,盐阜报业灵活运用“报纸+活动”模式,每年举办的活动达50多个,实现了媒体与广告商的双赢。
1 “报纸+会展”模式
会展是近年来各家报社都在尝试的活动,“报纸+会展”即报社搭台、商家唱戏,利用会展吸引入气,通过现场活动扩大影响。比如房博会、家博会、车博会、书画展,都是依托报纸影响力吸引读者参与,通过现场演出、抽奖、促销等活动造浓氛围,形成商家和消费者的互动,成为站在“巨人”肩上的强势展销。
2 “报纸+协会”模式
协会是由报社牵头,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或单位成立的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协会举办活动,搭建平台让行业品牌抱团推广,在协会营销的框架下,由于协会内的企业目标客户相同,各个企业可以共享一个平台,以降低销售成本。近两年,盐阜报业先后和相关部门一道策划并成立了盐城青年文化促进会、盐城特产商会、盐城食品商会、盐城酒类协会等行业协会,将众多商家集中到行业协会这一平台上,通过行业组织,进行市场整合,统一对外营销推广,达到规模化的资源优势或采购优势。
3 “报纸+评比”模式
即报社与政府部门联手,在节日或相关时间节点,举办行业评比活动,进行产品、品牌的推介。如2012年“3·15真真期间,盐城市文明办、盐阜报业联合举办了盐城市“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明星单位(品牌)评比活动,让单位在活动中接受市民检阅,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之风。这次评比活动与政府部门联手,让广大读者通过网络或报纸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诚信明星单位(品牌),有力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帮助企业树立了竞争优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超凡实力得到充分彰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4 “报纸+影视”模式
试水影视业,成为报业文化产业突破的一个新方向。2011年,盐阜报业与华夏电视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投资拍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已经在全国各大卫视上映。该剧由著名编剧于漫洋执笔,著名演员张国强、温峥嵘等参演,95%以上场景都在盐城实景拍摄完成。剧组在盐城拍摄,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带动了餐饮、酒店、群众演员、道具、置景等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方风情以及崭新的城市面貌,都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充分展现。报业集团首次尝试将盐城本土商家、品牌在电视剧中进行形象植入,巧妙地将本地品牌向全国推广,使本土品牌一夜扬名。
除上述四种模式外,活动还包括举办论坛、举办各种节庆如理财节、酒水节、婚庆节,通过相亲会举办婚庆节等。“1+N”模式分析
1 “1+N”模式的提出
“1+N”模式是盐阜报业在报业经营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广告经营方式。“1”是报业主业——新闻宣传,即报业经营始终要以报纸新闻宣传这一核心业务为龙头,通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整合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N”,是通过若干个跨媒体、跨行业、跨领域的营销活动,实现一条龙整合传播;跨媒体即为客户实施全媒体营销,通过报纸广告、DM广告、户外媒体、新兴媒体等,实行广告经营的强势覆盖;跨行业即在演艺业、会展业、影视制作、网络营销上多元发展,实行广告经营的强势出击;跨领域即通过活动策划、危机公关、舆情检测、事件行销、评比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实行广告经营的强势运作。
“1+N”模式通过N个“1”栢加,这N个“1”的多渠道、多行业、多媒体的营销,通过交叉传播和整合互动,打造排山倒海般的“多米诺效应”。而报纸始终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把这张牌推倒后才会引发后续效应。
2 “1+N”模式的案例
2011年9月7日,盐城和台北飞机直航,掀开了盐台两地合作交流的历史新篇。盐阜报业利用这一历史契机,策划了盐台直航“1+1+1+1”整合营销方案,方案技高一筹,在众多竞争者中最终被市委、市政府全盘采纳。
第一个“1”:一场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准的新闻宣传。在盐台直航前后一个月,盐阜报业三张报纸策划了多篇系列报道和专题宣传,掀起了盐台经贸、对台招商、赴台旅游的。
第二个“1”:一系列预热活动,营造悬念为直航造势。通过幸运抽奖“免费直航游台湾”,在周边城市报纸和户外广告上,打出“张惠妹乘坐首航班机,飞抵盐城邀您共度欢乐时光”等策划,一下子吸引了多个城市的目光,让盐台航线成为关注焦点。
第三个“1”:一场高质量的“盐台直航我心飞翔”两岸文化交流大型歌舞晚会。首航当晚,盐阜报业精心编排举办了一台两岸民俗交相辉映、两岸演员同台献艺的大型歌舞晚会。当晚,张惠妹、罗大佑、林依伦、朱明瑛、金铭,中国东方歌舞团、台湾北原山猫歌舞团、盐城市杂技团共同登台献艺,通过文化交流,体验了浓烈如酒的乡情亲情,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盐城欢迎您”的热情。
案例一:2007年8月16日,重庆电视台选秀类节目《第一次心动》因“热衷制造噱头,内容格调低下”被广电总局叫停,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①该节目被叫停后,社会一片叫好。认为“‘格调低下’早晚有被唾弃的一天,玩得过火只会咎由自取”,提醒电视媒体,“除了收视率外,还有一个词叫‘社会责任’”②。原则一: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广播影视作为大众传媒,提供的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负有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重要职责。特别是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媒体,广播影视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增强,对人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社会效益首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广播影视的重要尺度,一方面是由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决定的,体现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也是媒体自身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自律意识。由于媒体所处的地域、资源、条件各不相同,媒体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始终是第一位的。媒体的影响力越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也就越重。社会责任对广播影视犹如舵盘之于轮船,一艘轮船,不管设计多么“先进”,马力多么强劲,其他部件多么优良,离开了舵盘或者舵盘失灵,这种先进性就成为危及生命的“杀手”。广播影视媒体在传播节目的同时,要时时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人们梳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广播电视要被群众更广泛接受、被社会更广泛尊重,进一步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节目的社会效益,完成公益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公益搞得好坏,是电台电视台改革成败的关键。”③近年来,一些广播影视媒体在推进内部激励机制改革和节目栏目创新时,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忘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放松了对节目品位、格调的追求,导致虚假广告泛滥,节目庸俗、低俗、媚俗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了荧屏声频的“生态失衡”。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媒体在改革时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广播影视当然也要追求经济利益,但其追求方式必须主动正当。毕竟媒体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企业,它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追求经济利益,它追求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以产业支持和反哺事业,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壮大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对广播电视媒体来说,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时,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必须自觉地让位和服从于社会效益。广播影视坚持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第一位并不是中国特色,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如此。2004年美国女歌手珍妮?杰克逊在电视直播演唱时故意“露乳”,受到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严厉处罚,美国也因此立法大力整顿电视节目,于2006年通过《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规定所有电台和电视台不得播出“不健康的节目”,凡在广播电视中讲语言或有失体统地暴露身体,每次最高可被罚款32.5万美元,而此前这一数额只有3.25万美元。④因此,广播影视媒体在推进改革时,必须牢记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坚守媒体的品格品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净化电视荧屏,建立完善有效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吸引人,提高中国广播影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案例二:2011年,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的《情感密码》栏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花钱雇临时演员制作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并在节目中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误导了广大受众,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形象,后该频道被停播30天。原则二: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广播影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广播影视改革直接涉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安全等重大问题,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极强,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敏感性。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媒体的政治属性和党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导向问题上我们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进程中,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观念的侵蚀,确保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导向是全方位的,不仅新闻、访谈、调查类节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类节目乃至广告节目也都有导向问题,直接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推进广播影视哪方面的改革,都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导向意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思想观念、工作措施、组织纪律等各个方面把坚持正确导向落到实处,贯穿改革的全过程乃至每个环节。
案例三:近年来,广播影视新闻宣传解放思想,一反过去不合时宜的做法,对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采取重大改革措施,实现了宣传报道观念的重大突破和宣传报道机制的重大创新。在拉萨“3?14”事件、四川“5?12”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以及时准确、公开透明为准则,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真实客观地报道事件全程,极大提高了广播影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系统内外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广播接触率提高了16.8%,《中国之声》的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分别增长了129.66%和141.46%,创出近年来广播收听增长率的最高值。汶川地震期间,中央电视台直播时间超过1000小时,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使用了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节目信号。北京奥运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实现无延时直播,共直播、录播奥运赛事1500余场3800多小时,总体收视份额达54.42%,比雅典奥运会期间提高了16.41%,比2008年上半年提高了18.73%。原则三: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广播影视改革要有新突破,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广播影视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没有1983年的思想解放,实施“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就不可能有随后10多年里我国电台、电视台年均120%多的超常规发展速度;没有80年代初“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百家之精华”和“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的电视制作节目的解放思想,电视内容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中国电视就不会成为今天的“第一媒体”;没有电影和电视剧定位于产业的思想解放,就没有今天电影和电视剧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广播影视改革实践生动证明,只有思想解放到位,改革才能进位;只有思想解放领先,改革发展才能率先;谁能做到思想先解放、真解放、快解放,谁就能大刀阔斧搞改革,最先把握发展的主动,最先实现发展的突破。新世纪新阶段,广播影视要实现发展的新突破,仍然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开启解放思想这个“总阀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才能破解发展难题,理清发展思路,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案例四: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体制改革方案,组建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实行事业体制,下设节目编审委员会、总编室、播出总控、广播新闻中心、电视新闻中心等机构,保留15个电视频道和11个广播频率。同时,上海将影视剧等政策允许的可制播分离的节目制作业务进行分离,同可经营性资产合并,组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方传媒集团公司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台属、台控、台管的控股企业集团公司,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面向市场,做强做大。⑤原则四: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在坚持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前提下,将广播电视不同性质、不同功能部分明确区分,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是近年来广播影视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从世界广播影视发展来看,将广播电视进行区分也是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根据广播电视的不同性质,将广播电视明确区分为公共和商业两类。两类广播电视承担不同的任务,国家对其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对不同性质的广播影视活动,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广播电视媒体等应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来主导,坚持媒体的事业性质,不断转换机制,提高节目和服务质量,使每一个公民不受身份、地域和经济状况限制,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和普遍需求。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和网络等则可以定性为经营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来运行和发展,鼓励广播电视社会化、多样化发展,增强广播电视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事企分开、分类改革,是近年来广播影视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同以往广播影视改革的最大区别。这种做法,是广播影视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在实践活动的根本反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广播电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案例五:中国网络电视台自成立以来,积极适应科技进步、信息化和传媒发展的新形势,深刻把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着力推动内容形式、技术手段、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已建设完成网络电视集成播控平台、IPTV集成播控平台、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移动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拥有100个电视直播频道,日均视频量4000余条,节目存储总量超过20万小时,已建成亚洲最大的以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外建成包括30个镜像站点在内的全国网络视频分发体系。中国网络电视台在一个月内创下4亿次访问视频直播的观看记录。目前节目存储总量已经达到50万条、20万小时,也是内地最大的网络视频数据库。⑥原则五: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紧密结合,突出科技创新对广电改革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广播影视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必须以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与之相适应,广播影视改革既要体现科技发展的要求、体现广播影视科技最新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同时,也要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来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高新科技的应用,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要紧紧跟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发挥好科学技术的先导性作用。要重视研发广播影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及重要技术标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广播影视科技的制高点。要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使之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传输覆盖等各领域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广播影视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宽发展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和改进广播影视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案例六:近年来,地处西北内部地区的宁夏电影制片厂在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稳妥实现转企改制,并通过改制迎来发展的春天。人员安置是转企改制的最大困难。制片厂表示,改革的阵痛无论如何不会由个人来承担。为妥善安置人员,制片厂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针对每个个体的特殊情况,厂方都在一一制定方案,岁数大的职工关心今后的生活,给予他们良好的保障;年轻的更关心前途,给予其发展的平台,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如,对已经达到退休标准而技术方面仍有价值的职工,厂方择优返聘;对那些就此“回家”的职工,厂方一直在和政府方面积极协商,尽可能地给予照顾。为扶持制片厂转制后的发展,经宁夏电影制片厂大力争取,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了多项优惠政策支持。如,规定“改革不减经费”,对制片厂原有人员的基本支出、离退休费予以保留,转制后原有的事业费继续拨付,专项经费给予五年支持,大幅度提高公益性电影展映、放映服务项目补助标准。这些措施,为宁夏电影制片厂稳妥实现转企改制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政策保障。稳妥的转制方法不仅保证了制片厂的稳定,还充分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吸引了以前出走的职工和社会人才,创造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宁夏电影制片厂从亏损500多万元,依靠政府的拨款勉强维系,处在被国家吊销摄制许可证的边缘,到2006年~2007年两年合作拍摄了9部共200多集电视剧和5部电影,拍摄制作了商业大片《画皮》,票房收入近2.5亿元,实现了“小厂拍大片”的业内奇迹,成为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⑦原则六: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区别对待,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广播影视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领导、有步骤、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要按照广电改革涉及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职责、不同单位的情况,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逐步实施的办法,确定不同的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不能按照一个改革模式和时间表来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要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改革思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既把握政策,又以人为本,有情操作。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与职工群众的沟通,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要始终注意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留后遗症,确保社会稳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资源 多种经营 综合开发 盈利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数额巨大,多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投入运营后,由于运营成本、财务成本高,票款收入难以支付全部成本,需通过政府补贴来维持正常的经营运转,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轨道交通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产品本身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排他性和垄断性,地上、地下空间占用大,连接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商业中心、CBD、卫星城等人流密集、商业繁华的地段,客流资源极其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以高效、快捷的旅客运输为主,围绕巨大的客流和空间资源,充分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资源,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轨道交通资源利用和效益达到最大化。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衍生资源通过多种经营获取的收益,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和运营亏损,是减少政府投资和补贴的根本途径;从规划入手,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是实现盈利的前提。世界上唯一规划、建设和运营一体运作而实现盈利的香港地铁,也是依靠辅业多种经营实现盈利的。因此,轨道交通衍生资源的多种经营要着手于规划和设计,立足于合理的建设、有效的经营,可实现辅业补主业乃至盈利的目标。
1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与综合开发
1.1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按经营形式,分为固有资源和衍生资源。固有资源包括线路、站场、通道、隧洞、车辆、通信、站域用地等服务旅客运输的实物载体,衍生资源包括由固有资源建设、运营而派生出的沿线土地资源开发、广告传媒、信息交流、餐饮娱乐商贸等服务设施及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按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站场、隧洞、线路、通道、售检票系统、通信设施、机车车辆、站前广场、停车场、地上物业及沿线开发物业等服务旅客运输的实物载体;无形资源主要包括广告信息、文化传媒、邮政金融等服务。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按其在经营中的地位,可分为主业资源和辅业资源。主业资源主要包括从事地铁运营的车站、线网、隧洞、车辆、调车场、维修检修设备和通信设施等;辅业资源主要指围绕地铁运营、服务旅客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商业、餐饮、广告、电信、邮政等服务设施。
1.2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与综合开
发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其综合开发(即多种经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种经营依赖于运输设施所提供的便利环境、巨大的客流资源和市场活动空间,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再分配,其最主要的开发目标是固有资源和衍生资源的优化开发,使资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城市轨道交通固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沿线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应紧密结合。首先,要合理规划设计地上、地下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要做好沿线土地资源开发项目,包括房地产项目、地上地下商业、停车场、过街天桥、人行通道及通往地铁的道路等的一体规划和统筹布局,并做到互联互通,使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资源开发以及工商业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带动线域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的经济效益。其次,要以提高票款收入为主要目标。轨道交通固有资源经营的主要收入是票款,票款收入源于客流,而客流源于线域周边用地功能及商务环境及出行指数高低等。固有资源经营的目标是增加客流,提高票款收入。提高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可增加和集散客流,提升轨道交通客运主业的客流量,促进轨道交通主业经济发展。因此,把线域和站域的地下、地上空间资源做大、做精,优化固有资源,即可大大提高经营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主业经营收入依托于固有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多种经营也同样要依托固有资源的开发经营,同时要挖掘和扩大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房地产)开发、车站地上、地下物业开发、商业、广告、通讯等衍生资源与固有资源的一体化运作,从站域和线路到衍生的附属资源形成一个资源优化体系,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把衍生资源的多种经营作为轨道交通辅业,以辅业经营补足主业经营的不足,以多种经营效益补充主业经营的亏损,实现轨道交通衍生资源开发和经营的良性循环。
1.3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多种经营的目标
从上述城市轨道交通资源与综合开发的分析可见,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开发利用和经营,能够打造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辅业经济,以区分于客流票价收益的主业经济。这就是利用沿线房地产、广告、商贸等以经营为主体的轨道交通辅业资源,达到弥补主业经营不足的目标。因此,把城市轨道交通辅业资源合理优化组合,以挖潜、整合和提高效益为目的,构建轨道交通辅业经济体系;以“辅业补主业”作为轨道交通辅业资源经营的目标,通过“辅业补主业”的经营模式,把轨道交通主业和辅业构建成一个一体化新的经济体系。轨道交通建设具有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特点,加上多种经营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特别是随着客流量的逐年增长,其外延效益也将随之增长,多种经营的范围、内容和收入会随着客流流量的增长而扩大和提高,届时多种经营就将会成为低风险或无风险的产业,成为轨道交通主要的经济效益来源。根据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建设的资源特点,其辅业资源多种经营可分期、分层实施。
以北京为例,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开发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分步实施、综合开发、多元化经营的原则,全面开发地铁特有的地上和地下、有形和无形产业资源,实施多种经营,构建完善的地铁产业体系,广开投融资渠道,“以辅补主”,以多种经营的收益弥补公益性运输收益和建设资金的不足,缩短建设盈利周期,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主经营,既能满足社会公共运输需求,又能自负盈亏、摆脱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成为完全自主独立的公共产业,最终通过改组改制,发展建设成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管理先进、行业排名第一的上市企业集团。
2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策略
由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资源和发展远景不同,其轨道交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多种经营的策略也不同。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存量资源最大的北京为例,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远景,在加快建设和争取早日实现运营盈利原则的指导下,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多种经营要以扩大经营范围为基础,以增量投入和资源整合两个重点为突破口,确立轨道交通辅业资源多种经营的策略。
2.1 实施一体规划、多元投资、综合开发的策略
新项目开发建设,要实行综合一体规划,将规划超前性、建设可行性和经营有效性有机结合,争取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同步实施,尤其应将沿线土地等衍生资源划入项目开发企业捆绑进行综合开发,使地铁企业具有土地综合开发及辅业经营特许经营权,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辅补主,扩大地铁盈利空间。
北京地铁4、5、10号线建设已全面铺开,机场线和9号线处于项目规划、设计及申报阶段,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建设高峰期。新项目开发的总投资数额巨大,初步匡算总投资需500多亿元。由于现阶段北京地铁新项目建设中,增量投入仍以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担保贷款投资为主,政府财政和投资压力大,项目资本形成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进而影响到间接融资的规模和水平,也会影响到未来地铁运营的效益。所以,直接融资的不足已成为困扰北京地铁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因素,急需改善项目资本结构,加大直接投资比重,包括引入社会资金力量,如外资、企业资本及社会个人资本等。实践证明, 采用PPP(公私合伙制)、BT(建设转让)等模式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而要想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地铁,须在投融资体制、项目规划、建设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如实行项目经营企业实体制,允许多种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营中来。
2.2 实施以规模和品牌效益为主的多种经营策略
多种经营的重点是辅业资源整合,城市轨道交通的辅业资源整合和开发是互补的关系,要依托板块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和连锁品牌效益来整合。整合既要有目标也要有重点,要分不同层次和范围考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尽力延长产业链条。从站厅层来看,因其空间有限,多种经营以占地少、可移动、小型、连锁化商业经营为主,包括商品、快餐、冷饮、报刊杂志、音像制品、鲜花礼品等的出售,以及雨具、照相器材的出租等。此外,站厅、通道、车辆箱体的平面、立体、视频等广告和信息是地铁特色经营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辅业资源多种经营的主要收益来源。因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具有放大、辐射性,其巨大、稳定的客流资源是商家和传媒不敢小觎的受众,必将成为广告竞争的焦点,也将成为多种经营效益最大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附着在城市轨道交通资源链上的商业机会很多,在保证安全运营的前提下,通过对广告、沿线物业经营、智能卡服务等辅业资源的开发,增加轨道交通项目的衍生收益。利用地铁站点网点多、分布广的特点,采取连锁店、品牌店等现代营销方式,使地下商业网络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成熟完善而发展壮大,并进而实现地下商业网络向地上商业空间的覆盖与延伸,这是辅业补主业经营的长期策略。
2.3 提升经营管理职能的策略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资源开发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地铁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应随之升级。首先,应转变经营观念,把地铁建设经营活动当作市场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把城市轨道交通各种资源视作一个整体,把多种经营纳入地铁企业的重要的经营活动中来,适时转变和扩大地铁企业的管理职能,发挥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整体优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投资管理的功能
以北京地铁为例,由于投资管理体制的限制,现有资产和对外投资以地铁经营性资产为主,结构单薄且不合理,缺乏保值增值能力高、流动性强、变现容易的房地产、商业物业、股权资产及投资,所以既要拓宽融资渠道,又要拓宽投资渠道,提高优质资产比例,加大对外投资和扩张的力度。
2) 资本运作功能
尽管国内地铁目前尚无盈利先例,但地铁作为公用事业项目,也同样是优质资产,更是风险小、长线投资的良好选择。从地铁4号线PPP资本运作情况来看,地铁在“政府招商项目”中非常抢手,资本运作的潜力大,功能非常强。把资本运作视为辅业经营的手段,以多元化投资及合理的资本结构,为“辅业补主业”的经营运作好资本。
3)融资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庞大的投资数额,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的方式已不现实,改革现行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引入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势在必行,以项目公司为载体,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鼓励企业投资,并借助政府财力、政策的支持,搞活辅业资源多种经营的资产运作,实行多元化融资。城市轨道交通主体建设可以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融资为辅,而一些辅助设施,则可以由企业或社会筹资,如按PPP形式加以解决。
4)项目创新功能
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及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理念的更新,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建设要有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品位,在辅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需要提高创新能力。新项目要根据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同期开发地下、地上空间等资源,特别是在设计中要遵循综合开发、一体规划的原则,从技术、经济、施工和经营方面着眼,统筹规划,创新开发。
3 轨道交通资源综合开发和多种经营的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辅业资源的多种经营,应紧紧抓住其“点”、“线”、“网”和地上、地下立体空间资源优势和大容量、高密客流、信息流等特点,实行综合一体规划,全方位经营,建立安全、快速、便捷、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以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城市导向和产业诱导机制,成为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1轨道交通站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经营途径
车站是客流的集散点,也是网络结点,牵制着线路和网络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建筑物,特别是综合枢纽站和换乘站,投资大,占地多;综合枢纽站功能齐全,包括交通、商业、餐饮、娱乐、邮电、金融和咨询等多个行业,乘客在换乘时可以完成购物、娱乐和商务等出行目的,增加对乘客的吸引力,同时推动枢纽站周围的物业开发和经济繁荣。新建车站从站点冠名、站内商业、广告、通讯、网络信息、电子娱乐等多方优化设计,以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轨道交通经营效益,通过多元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效益最大化。
日本轨道交通业就是以地铁运输为主,以地铁站点为中心,以房地产及租赁业、购物中心、零售服务业、公共汽车业、出租汽车业、旅游观光、宾馆设施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经营模式。通过地铁车站的辐射作用,影响商业物业、广告等的经营,引导地铁客流。这样,地铁主业带动了其他辅业,辅业也支持了轨道交通主业。
3.2 沿线土地资源的综合一体化开发
香港利用沿线土地的经营权益,以直接或间接的还原方式获得部分建设资金。其盈利的实践表明,利用地铁的规模效益,通过沿线资源开发权为地铁建设筹资,把外部效益向内部转移。这种以沿线土地资源项目的一体化开发及规模化经营,最大化地把轨道交通的外延效益返回到轨道交通建设上;特别是沿线土地开发增值收益,只有通过一体化开发,增值收益才能真正用于建设投资和运营补贴,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
3.3 广告和商贸的特许经营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广告、商贸的经营性业务,政府应直接交由轨道交通企业经营,扩大地铁广告、商贸等特许经营权。在地铁的特殊部位,如出入口、车身、门窗、车站顶盖等部位实行特许广告业务;另外,要充分挖掘地铁经营潜力,如车站冠名权的拍卖,站厅超市、便利店、自助机等的经营,增加其他业务收入,特别是盈利性强的广告、商业、通讯要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用来支持地铁项目筹资。
此外,地铁各线相关的房地产、广告、商贸,应由地铁公司或投资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避免多头管理、多头经营,造成沿线资源的浪费,甚至内部的恶性竞争和对运营服务的干扰。
3.4 品牌和连锁化经营
在轨道交通站域范围内,特别是大型换乘枢纽站,具有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如能协调扩展或打通地下商业、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则资源范围更广,可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良好的机遇。若能在人防、消防突破已有规范,建立适合地铁地下建筑的规范,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将摆脱传统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地铁规模优势,大力推广品牌经营和连锁品牌模式,对站内商业物业、超市、餐饮、广告、报亭、维修、通讯、邮政、音像制品等经营实行统一对外招商、统一店面风格、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的连锁经营方式,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多种经营的品味和效益,创造地铁车站地下、地上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品牌开发拉动地铁资源经营。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只有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才能充分发挥地铁网络化资源优势,以多种经营和综合开发,尤其车站及沿线房地产、物业(商业、娱乐、停车场)资源的综合一体化开发,带动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扶持地铁产业时,应采取政策上多扶持、经济上少补贴的方法,增加企业的造血机能,减少输血补贴,让地铁企业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形成地上养地下,副业养运营,自我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局面。地铁产业在相应优惠政策支持下,拓展资源经营权,以盈利为目标,努力开拓多种经营渠道,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用多种经营的收益弥补新建线路投资运营赤字,从根本上解决轨道交通公益性特点造成的盈利不足,通过多种经营,降低政府对地铁财政补贴,力争以辅业多种经营养补主业经营,逐步实现运营盈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仲衡.科学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2):1215.
[2]王灏.地铁公私合营模式运作的票价政策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6):1215.
[3]王灏.城市轨道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变革[J].中国投资.2004(1):11111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创新发展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服务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商务环境,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促进胶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对胶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了如下分析。
二、简析现代服务业
(一)基本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业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即:新的服务领域、新的服务模式、高文化品味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高精神享受的服务质量。
(二)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一是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加快,以低碳和制造业数字化为主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科技与经济呈现深度融合。新能源技术从研发进入产业化阶段,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智慧地球等新技术、新应用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高铁、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产业的发展,将世界变成“地球村”,经济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这就要求服务业要进一步扩大开发,服务国际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从国内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重要途径。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和办法,鼓励发展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促进发展科技服务业、旅游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休闲体育产业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三、胶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机遇
一是依托国际化枢纽机场、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双核驱动,打造航空之城、物流之城,拉动胶州乃至大青岛北部隆起,不但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将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快捷通达的速度优势必将演化为成本和环境优势,为胶州市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物流港,胶州市已担当起青岛第四大发展平台和“三城联动”新引擎;临空经济区、大沽河生态旅游度假区、东部中央商务区、主城区等服务业功能区均成为驱动全市发展的动力板块,双擎牵引、四区联动的大服务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二)发展基础
一是服务业发展扩量增速。近年来,胶州市服务业发展实现了扩量增速。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97.9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370.8亿元,年均增长1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35.5%提高到2014年的40.3%,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42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5%。(见图1)
图1:胶州市2011年―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单位:亿元)
二是重点产业发展较快。金融业运行健康平稳。到2014年末,全市已落户商业银行2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各5家,创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各1家,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47亿元,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236、274亿元,存贷比达到85.9%。物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物流企业达310家,其中注册资本超千万元的40家,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7家(4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2013年少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成功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A级旅游景区10家,其中少海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贸流通业加速转型升级。全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升,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5.7亿元,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品牌折扣店、社区超市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三)重点发展领域
1、现代物流业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深入实施、中韩自贸协定加速推进等重大机遇,依托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打造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创建全国海关监管示范区、对外开放新口岸,构建青岛市打造东北亚区域贸易中心的集散枢纽、山东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双向桥头堡。围绕物流降成本、提效率,放大前湾港、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外港内站、一体化运营”优势,引导新兴业态进驻园区,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
2、商贸流通业
统筹规划市场布局,完善新老城区商圈,引导同类市场集中连片发展,提升业态档次,引领消费升级。大力发展新兴电子商务业态,加快京东电商产业园建设,支持宇创凡电商产业园做大做精做特,鼓励中小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结算等电子商务应用。
3、旅游会展业
集聚增强大沽河生态旅游度假区承载能力,不断拓展以河湖海泽为主体,以休闲养生、水上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依托胶东国际机场,大力发展商务会议度假、文化创意体验、农业休闲游憩、商贸购物交易等临空旅游服务经济,形成空港机场半小时经济圈和周边旅游辐射带,树立“齐鲁旅游门户”的城市新形象。依托全市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节庆会展业,全力打造“中国秧歌节”等节会品牌。
4、航空服务业
依托胶东国际机场,以临空经济区为载体,加快培育以航空物流、通用航空、航空制造与维修为主的航空服务业产业链,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着力推进空港、产业与城区协调发展,探索以航空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打造全国航空港经济发展示范区,服务山东半岛及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的重要发展。
5、文化创意产业
立足特有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以少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孝之源”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扶持发展一批文化创意骨干企业,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新机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文化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6、金融保险业
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推行主办银行制度,提高金融风险预警处置能力。组建成立市级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政府性资源配置联动机制,引导更多银行资金助力产业转型。依法规范民间融资活动,探索设立社会融资登记服务中心,规范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培育发展保险业,试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新型责任险种,积极创建山东省小额保险服务示范区。
7、科技信息服务业
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成果对接转化力度。制定促进信息消费政策,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信息产品和信息消费服务,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培育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8、中介服务业
着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金融中介、经纪等中介服务行业,不断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商务环境。依托东部中央商务区、总部商务楼宇等载体,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与本地中介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9、公共服务业
加快推进教育、医疗等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开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居民服务等公共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胶州市服务业发展在速度、规模、比重、效益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是服务业总量偏小,占生产总值比重相对较低;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培育;五是服务业发展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
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
依托比较优势和胶州经济发展实际,统筹安排服务业布局、用地规模和开发时序,预留服务业发展空间。立足于用好现有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发挥组合优势,深化合作分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三)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
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节能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规范发展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推广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
(四)积极推动服务业投融资模式创新
积极发展供应链融资、物流融资、网络融资。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进行融资,探索设立服务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新兴服务业和成长性较好的初创期服务业企业,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加快服务业人才及智力资源开发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大力实施互联网+引领行动
深入贯彻总理在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青岛市“互联网+”发展规划,突破发展“互联网+”制造、商务、物流、金融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互联网+”旅游、文化传媒等特色经济,提升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民生服务和公共管理三大公共服务领域,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结束语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地位和水平,胶州市要紧抓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运用战略思维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以新能源、新技术、信息化为手段,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航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服务业内部发展质量,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立足本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打造服务业升级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旺兵,刘中显.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1
[2]王廉,桂华莲,柯华林.高端服务业经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