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用职业素质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背景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职业结构发生了升级换代的变化,一些传统职业逐渐从历史的舞台淡去,同时一些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因此,岗位的变化,人员的流动,需要人们有更高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够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的存在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的和普遍的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与职业理念一起构成了所谓的“通用职业素质”。
1.1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
通用职业素质由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理念两部分内容构成。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环境适应、信息处理等。职业理念是人们从事职业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意识,职业的指导观念,包含了为什么而工作、怎样工作、怎样与企业共命运等内容,由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两个要素构成。
1.2通用职业素质训练技术的研究现状
职业教育的特点如:从以学历教育为中心转向从技能教育为中心;教育内容都是以岗位行为为导向;教育以绩效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本质上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就业需求服务,所以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虽然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不同,但有一些素质是共同的,是适应各行各业或各工作岗位的。
2.案例分析
具体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方式,主要总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以下三种手段:理论介绍、行为训练、课堂分享。
2.1理论介绍
引进案例:《大学生就业指导》。
传统的课程就是介绍如何找工作,但是当前我们面对的是“90后”,他们在应试教育失利后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兴趣,厌学心理严重。
改进方案:讲课之前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简要介绍心理行为训练课程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总结自己的优点,根据自身的优势确定就业方向,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2行为训练
各种职业素质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行为训练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引进案例:《线路工程实训》。
传统课程教学就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完成。
改进方案:由于学生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今后大部分学生将会从事工程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将通用职业素质渗入。在讲课过程中可将整个课程看成一次工程实例,将学生分成两队:一对扮演客户,一对扮演规划局的工程人员;由客户设置一些障碍问题,工程人员现场解决,然后客户根据问题解决的好坏、快慢、工作态度等来给工程人员打分;工程人员内部也根据各自完成工作量,团队合作能力等因素互相打分。然后两组互换角色,再打出相应的分数,所有分数的平均分即为该学生的这门课的最后成绩。
这种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角色的充分扮演也使得他们对每个职业所要求的素质有所了解,增强了目的性和针对性。
2.3课堂分享
课堂分享训练是一个多项沟通过程,一般以团体的形式开展,是指导教师组织学生以团体形式进行辅导的过程。这一环节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学生间分享感受。
引进案例:每门理论课程的最后总复习。
传统方法:每门课程理论知识结束后总复习时都是老师归纳整门课的重点,学生被动复习。
改进方案:教师不再归纳总结,而是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找出重点难点,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减少对指导教师的依赖。这种训练形式活泼、参与度高、效果明显,可以培养学生从更多元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素质训练效果及反思
近两年来,我按照方案在校内对不同对象试验尝试,均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效果。总体评价是可喜的,而且良好的效果已反映在学生成才和教师成长的方方面面。
每次训练当天都会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训练结束后,都会以问卷和重点座谈的方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总体说来,经过培训,每套方案均达到的共同成果是:
3.1培训的效果和作用方面
总体认为培训前后的变化明显。如:对职业素质训练内容的兴趣与对自我的认识与自信心提高到97%;在欢声笑语中学到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日常课堂上感受不到同学们那种团结,但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而且彼此都有了一定的默契。
3.2素质和能力提高方面
团队意识和对团队的信任度提高100%;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和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关注度均为100%;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对自我的意识加深和自信心提高;创新意识有所增强。
3.3对教学模式反馈。
很喜欢这样的改变方式,在快乐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和内容都很新颖,很吸引人,比日常教学更有思考深度,体会更真切;喜欢实践出真知。
3.4对学校和训练教师的建议
希望今后能将通用职业素质渗入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4.结语
将通用职业素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可行的、必要的、急迫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必须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培训,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是哪种气质类型的人,适合从事哪种工作,进而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做出初步的合理的规划,使其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都玉洞,梁军.职业技术教育规范化管理实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8.
[3]车希海.现代职业教育教育实用手册.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标准对接高职专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标准的背景、方法及流程。
[关键词]
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开发;对接
一、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定义
严格来讲,世界上没有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因此也不存在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但我们认为,由在相关领域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组织或机构,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的从业资格或执业资格标准,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多国家和行业协会的接受与认可,该标准就是通用的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同样,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人员在该标准体系框架内经过专门培训、严格考核,其合格者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国际通用的专业资格证书。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性和国际性。可以来自某个国家,如德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来自某个组织或机构,如美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也可以来自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世界500强中的西门子等。
二、对接背景及目标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到2020年,高职院校20%以上的专业课要与国际职业标准对接”。在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也是教育部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享誉全球,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经过系统研究德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决定以德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职业培训规章”为主要的对接标准。多年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学习、借鉴与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也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如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高专教育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对顺利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接方式有多种,机电一体化专业选择渗透式融入对接方式,即将德国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要求通过同级比照,同类整合,同课优化等方法,开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三、对接流程
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必须以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为基础,以体现做中学的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课程开发涉及课程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开发结果三个方面,其三者关系示意图见图1。具体开发流程如下:
(一)调研与归纳按学校所在地区企业分布情况,按比例调研了在无锡地区国企、民企和外企工作的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主要岗位,从中获得毕业生典型岗位工作任务99项,通过分析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涉及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方法等要素,将相同的工作任务信息按照工作领域归纳,同时,也结合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要求,整合形成了职业能力标准第一稿,如表1所示。
(二)对接与整合课题组在系统了解、学习德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后,选定与本专业相关的德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进行对接。对接时,首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工”职业培训规章和框架教学计划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然后与“职业能力标准(第一稿)”进行职业能力逐条对照,将没有纳入的重要的职业能力描述增补进去,梳理、整合形成了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具体如表2所示。
(三)凝练定稿召开有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课程开发教师参加的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研讨会,共同讨论研究职业能力标准第二稿,在吸收发达国家高质量要求或更能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职业能力描述,合并、增减或汇总知识与技能点,凝练能力表述,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终稿,包含8大职业领域,25个模块和107项职业能力,如表3所示。
(四)开发核心课程主要内容与要求。根据系统设计思想开发结构化课程,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在职业能力标准终稿基础上开发了“机械零件的加工及工艺”“机电一体化设备传感器的安装与信号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PLC控制与调试”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如表4所示。
(五)开发核心课程标准依据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制定了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由制订依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资源)、其他说明等八个方面组成。
(六)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和2009年、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经验积累,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与相关基础课程有机融合的专业体系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合理处理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与核心技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并序化,构建了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最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并对教学安排、职业资格证书、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相应的教学实施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四、结论
关键词 职业能力;结构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2—0024—04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我国借鉴CBE职教课程理论,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能力和课程之间割裂开来,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其主要原因是对职业能力的结构特征缺乏研究,没有在能力结构和课程结构之间建立联系。本文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以冰山层次模型为基础,按照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整合职业技能和知识领域,划分课程门类,构建课程体系。
一、职业能力结构化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一)职业能力的结构特征——冰山层次模型
职业能力结构化的分类方法较多。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我国一些学者把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但按照这两种分类方法,很难在职业能力和课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包括三种:冰山层次模型、模块集合模型、树干支撑模型。这三种模型的共同特点是将职业能力分为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而冰山层次模型更能清晰地表示三种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1]。冰山层次模型认为,职业能力分为三层结构:水面上显露的层次是职业特定能力;水面下直接支持职业特定能力的层次是行业通用能力,这个通用能力的层次可以比较容易观察到;在其之下更深的层次是职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隐性的,然而它最宽厚,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是所有能力结构的基础,见图1。刘永澎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增加跨行业职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是指不同行业共同需要的职业能力[2],但是跨行业职业能力不是核心职业能力,也不是做事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而是一个具体的职业能力。由此,冰山层次模型由三层结构发展到四层结构,见图1。
(二)职业能力整合排序
如果以四层冰山层次模型为基础结构化职业能力,那么,根据职业能力的结构特征,在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时,可以对分散的、多样化的职业能力和知识领域进行整合,形成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以数控加工行业为例,具体见表1。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深远。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八方面能力。在英国,核心能力是通过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来认证和确定的[3]。
跨行业职业能力是指不同行业共同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如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创业能力等。还是以数控加工行业为例,不论毕业生从事数控加工产业链中哪个环节的工作,或者是数控加工产业以外的产业,都需要具备这些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是指面向一群工种或职业,在一个行业内通用的知识和技能[4]。如对于数控加工行业来说,行业通用能力包括制图读图能力、手动加工能力、普通车床加工能力、简单的数控加工能力等,不论毕业生将来从事数控车、数控铣还是加工中心、线切割或者数控维修等岗位工作,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行业通用能力对提高就业者技术发展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主要区别之一。在英国行业通用职业能力是通过国家通用职业资格(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GNVQ)来认定的。
职业特定能力是指在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上,在某个领域或方向上的专项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体现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1838个职业中,它们数量很大,但适用范围较窄。对数控加工行业来说,可以分为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电火花和线切割加工和数控机床维修四个方面。如果在行业通用能力中的数控加工仅仅是初步掌握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中的数控加工则要求比较熟练地利用数控机床进行编程、加工的能力。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对于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尤为重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培养人的这种职业特定能力上。职业特定能力相当于英国的职业特有能力,在英国职业特有能力是通过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NVQ)来认定的。
(三)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与人才培养规格
职业能力的结构特征是职业能力整合和排序的依据,但是被培养者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还依赖于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目前,国内的普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包括三个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在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时,需要分析出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领域和基本素质,见表1。对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中的“职业技能”进行整合排序,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技能”,对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中的“知识领域”进行整合排序,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专业知识”。这样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找到了“源头”,如图2所示。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191-02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 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 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 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标准 发展对策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关系着学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关系着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和水平,也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
所谓职业能力[1]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为达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要求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就是辅导员应具备能力来承担辅导员工作的一系列责任和义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经历了由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由低度职业化到高度职业化的演进过程。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意义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辅导员职业化制度的发展,辅导员职业化对高校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2]。
1.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校园稳定,是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学生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人员加入辅导员队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及时调整辅导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有助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们的心理特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通过职业化建设,可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职业所必需的各种素质。
四、辅导员职业能力横向与纵向标准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是看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可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来说明[3][4]。
1.辅导员职业能力横向标准
(1)职业化素养。辅导员职业化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兼顾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包括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崇高的思想道德、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状态、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描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公正公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承担责任、追求卓越。
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优良的职业品质。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学习意识、实践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
(2)职业化技能。辅导员职业化技能包括专业职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学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
高校辅导员的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即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即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3)职业化行为规范。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体现在遵守辅导员职业要求和学校有关规定,包括职业化思想、职业化语言、职业化动作。辅导员职业化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在进入职业角色后,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辅导员的身份。
2.辅导员职业能力纵向标准
根据目前高校的工作实际,辅导员可朝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向纵深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性要求很强。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
(2)班级管理。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学生、任课教师教学、教育活动的协调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深化“自我”理念认识和加强经营自我的观念;运用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学生的成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力求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个体辅导。同时,辅导员应定时定点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实用的就业指导教育,使毕业生对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程序、具体求职方法与技巧以及本专业在就业中所处的位置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并及时指导毕业生打印出体现其特点优势的,诚恳、真实而又科学的中英文对照的自荐书,使其在思想、心理和技术上有充分的准备,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辅导员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紧贴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变,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4)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在从事这项工作中,既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觉察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掌握新的策略。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需要层次,把握心理工作侧重点,采用多样化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对策
《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辅导员自身主动学习是提高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的技巧,并不需要什么天才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对辅导员来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学习交流和自身体验感悟、经验积累及提升。
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特点,主动学习。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须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事务工作,快速有效地完成学校领导部门的工作指派等。
此外,辅导员个人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辅导员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无限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楷模。
2.完善的辅导员培养机制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培训提高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同时也让辅导员开拓了眼界,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工作。一方面,可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以后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可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这些都给了辅导员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健全的辅导员考评制度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
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评制度,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工作,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发展的有力措施。高等学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程序,畅通奖励与淘汰渠道,丰富考评方法。
六、结语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应该用职业化建设下的职业能力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品德合格、专业技术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2]靳敏,刘新.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N].光明日报,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