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市场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承认并理解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的学习和了解。当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到具有不同文化的东道国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反映了特有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念、思维形式等因素在跨文化管理中会形成障碍,产生矛盾,从而影响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理解文化差异是发展跨国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司派去的管理人员的行为。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克服措施。因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则比较容易改变;因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较长的时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只有把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其次把文化的差异看成是一种优势而不只是一种劣势,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契机。西方有谚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文化给企业开展国际运营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却是巨大的挑战。广州本田汽车公司总经理门胁轰二先生曾说:“我们企业内部的矛盾颇多,但这也正是本田好的一面。我们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时,总是喜欢挑选一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合作者,这使我们经常发生意见的碰撞,这样不同思想的碰撞就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创造出本田新的企业文化。”在广州本田看来,矛盾和冲突的正确对待,不仅不会形成障碍,反而会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创新的源泉。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实行全员跨文化管理。这是因为:1、跨文化管理的客体是人,即企业的所有人员。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而这种新型的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所有成员之中,通过企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否则跨文化管理则流于形式。2、实施跨文化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跨国公司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在跨国公司的资源转移中,除资本外就是经营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最强。由于跨文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涉及到人,因此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所有成员的文化管理,让新型文化真正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跨国公司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1、本土化策略。要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这主要是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由于公司的各个成员都只重视自我的发展,无法形成一个集体价值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对个体来说缺少长久的凝集力。全球营销种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多样化,以及人类种族之间的空前交往和融合,“多向交叉文化”策略己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的方法,来避免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1)尽量选用拥有当地国籍的母国入;(2)选用具有母国国籍的外国入;(3)选用到母国留学、工作的当地外国入;(4)选用到当地留学、工作的母国入等。
2、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摩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由于失去了主体文化那种对不同国籍的人所具有的强烈影响力,使得不问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同一公司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很容易通过双方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3、文化创新策略。文化创新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因为要从全世界角度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中间存在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4、文化规避策略。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于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5、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井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营销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人事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欧洲的跨国公司想要在加拿大等美洲地区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思想和管理比较国际化的美国,然后通过在美国的总部对在美洲的所有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想在南美洲设立子公司,就可以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巴西,然后通过巴西的子公司总部对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7、占领式策略。占领式策略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五、跨文化培训,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
1文化营销的兴起
任何一种理论的兴起,都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文化营销理论的产生也是如此。
1.1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50年代以来,当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型、技术型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日益增加,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诞生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载体,使企业经营理念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市场营销是企业实现其商业活动的必要手段,它必然要体现本企业文化的特色。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已经成为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赢得人们的信赖和认同,以达到促销和完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
1.2产品的均质化
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它们进行性能上的区分意义越来越小。虽然某些产品可能因为拥有先进的使用性能而风靡一时,但这种优势往往是十分短暂的。在超额利润的驱动下,竞争者将纷纷加人竞争行列,同类产品的物质性差异将愈来愈小。而产品竞争的一个重要前提则是产品之间存在着消费者可识别的差异性。厂家为了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物质因素上费尽心机,却难有大的突破时,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因素就引入了市场竞争。
1.3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
营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将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后,享乐需求和发展需求所占比重便会大大增加,而高层次的需求又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成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具有“文化性”。他们看重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文化价值。选购商品时特别重视商品的造型、包装、色彩等外观美,注重商品式样是否流行、是否有个性、有品味等文化内涵。营销观就是通过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而得以确立和确认的。“智者之为,相对而动”。文化营销既迎合了“上帝”心理的变化,又解决了产品均质化的矛盾,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一次突破,必将成为新时代企业开拓市场的锐器。
2文化营销的涵义及其特征
所谓文化营销,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针对企业面临的目标市场文化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减少或防止营销与文化的冲突,进而使营销活动适应目标消费者群,并融合于当地文化的一种营销方式。可见,相比较于物化营销观念,文化营销也是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的,但强调在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营销把文化观念融汇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中,而不仅仅停留在广告、销售等个别环节上。因此,从具体形式看,文化营销包含了与现实营销活动有关的一切非物质特征形式:产品文化营销、促销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和理念文化营销。如果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考察,文化营销呈现出发展的地域性和阶段性两个主要特征。
首先,文化营销的地域性表现为在不同的国度、地区差别性,它与民族、宗教、习俗、语言文字等因素有着深刻的联系。如一位来自美国的营销经理因已经同沙特阿拉伯客户谈妥了一宗大买卖,为其提供价值一亿美元的医院室内设施而得意非凡。金秋十月,他飞抵沙特,向客户提出在二、三天内签署合同,而他的客户却回答说:“如果真主愿意的话。”这个美国人感到非常茫然,失望地返回美国。这笔生意告吹的原因在于,这个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斋月是不适合做生意的。可见,不同区域、不同国度、其民族、宗教、习俗、语言文字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构成了营销活动的一大障碍。一个社会的核心文化具有高度的持续性和制约性,它是历史长期沿袭的结果,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并规范着一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营销者只有充分地考虑当地的文化,并了解与尊重这些文化,其营销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文化营销的阶段性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紧密相联的。国外发达国家文化营销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早期文化营销和后期文化营销。早期文化营销发展阶段是以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市场竞争有限为背景,文化营销的内容形式还比较简单;后期文化营销阶段,其发展是以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为背景,文化营销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更为深刻丰富的特征。然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文化营销不仅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关,而且更与经济体制的建全紧密相联。从这点来看,我国目前尚处于早期与后期文化营销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文化营销的主要特征是双重性的。一方面企业已经卷人市场经济的潮流,必须面对市场,创造和发展适应市场营销的文化。同时,文化营销的形式也逐步丰富,造型文化、商标文化、包装文化、广告文化、公关文化以及推广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尚未形成彻底面向市场的机制,文化营销的创造和发展又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我国企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营销已成为一种必要,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对于日渐成时尚的文化营销,我国许多企业仍缺乏思想准备,有时表现得事与愿违。一是把文化营销的文化看成是俗文化,迎合少数大众的低级趣味的文化。如有家生产食品的企业为促销其产品,在广告中构思了这样一个场面:武大郎在途中遇阿庆嫂,武大郎提出将其食品厂与阿庆嫂合资,阿庆嫂欣然同意。武大郎趁机说,不如咱们把家也合到一块儿吧,阿庆嫂看了看武大郎的身材,面露难色。武大郎毫不犹豫拿起该厂食品说:“吃了xx食品,我就长高了。”如此违背传统文化、良芬不辨,将文化垃圾引入商界的促销方式,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倒了消费者的味口。这一现象也充分暴露企业经营者文化修养的浅薄和情趣不良,因而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二是文化营销中缺乏文化分析,采用“自我参照准则”,即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和衡量别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我国一家烟草公司去美国参加一大型展销会,带去大量香烟准备做招待用和促销性免费散发,结果遭到抵制,再加上香烟不适合美国人的口味,结果一笔生意未成。这种使用“自我参照准则”的做法,对处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我国商人,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4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对策
4.1注重研究社会文化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决定了企业对目标市场的选择。这可以从各国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上看出,如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加拿大,加拿大最大的贸易伙伴则是美国;而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香港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等。这说明在文化背景相同的国家或地区,文化心理相接近,民族性格、生活习惯有较多的类似之处,文化差异产生的较少,也节省了交易成本。所以,营销者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对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以消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和隔阂。其次,社会文化是影响企业营销策略制订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如在法国,批发商对产品促销漠不关心,他们只询问零售商要订什么货,要送什么货品。倘若营销者围绕着法国的批发商能提供促销合作为制订自己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的话,十有八九会遭到失败。最后,社会文化因素虽然使企业的营销管理变得日益复杂,但同时也因它的变化给经营者带来了新的机遇。西方人从高脂肪、高蛋白食品到现在的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和天然食品的“营养革命”和日本人推出“豆乳糕”、“豆乳酸奶”等食品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就是寻找商业良机,把握成功的机会。
4.2提高文化营销者的文化素养
企业家和企业的营销人员是文化营销的主体。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营销的基本形式,而营销人员则是文化营销的具体实践者,但无论是谁都应具备两方面的文化素养:一是要有正确的文化观念,在认识体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即入乡随俗,不能参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从事商务活动。二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报载,中国最著名的私营企业之一南德公司总裁牟其中,so年代初刚下海,就注意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一些西方的经济学经典著作,还迷上了中国古典文化和外国文学,这些看起来与经商无关紧要的闲书,却奇迹般地赋予他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使他把做生意当作一门学问和艺术追求,因而表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风采和创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南德企业文化”。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减少了经营活动的盲目性。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则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鼓励其终身学习,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业务骨干队伍。
4.3实施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营销新策略
根据文化营销不同的环境要求,文化营销可采取三种策略。
(1)文化促销策略文化促销策略就是针对企业的商品(服务)和顾客的消费心理,去利用一种传统的文化或一种现代文化,使之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气氛,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消费观念,进而导致顾客自觉接近与文化相关的商品服务,并促进消费行为的发生,甚至形成一种消费习惯,一种消费传统。文化促销策略又可分为三种形式:传统文化促销、现代流行文化促销、传统文化的移情与现代文化创意结合。传统文化促销是利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来影响顾客,一促进顾客的购买行为;现代流行文化促销,其主要表现为娱乐文化、电视电子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促销等;传统文化的移情与现代文化的创意相结合,则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既切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史观的一面,又能展现出现代文化的潮流。
一、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
1. 马斯洛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可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生活需求、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人们的对产品的需求将要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上升到尊重需求、精神需求。消费者从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慢慢向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转变,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越来越重视商品造型、包装、色彩等外观美,注重商品式样是否流行,是否有个性,是否有品味等文化内涵。文化经济时代,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一种标志,是消费者追求文化精神满足的重点,而不简单地满足于物美价廉。
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是文化营销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顾客让渡价值。其中,顾客总价值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决定了顾客满意度的高低,从而决定了顾客忠诚度的强弱。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企业必须构造完整的产品价值链,从整体顾客价值着手,在顾客心中实现准确定位。在顾客总成本不变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增加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 从而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 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正就是国际贸易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3. 产品理论
产品理论也为文化营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指出,产品分为5个层次, 分别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附加产品、期望产品和潜在产品。生产技术的迅速推广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迫使厂商的生产流程标准化、产品定型化,核心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少。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不能仅靠核心产品本身,而要提升产品层次,增加附加产品和心理产品,如品牌、形象和质量保证等,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所承载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面。同时,企业对于产品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与改造的成本, 并且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也很难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二、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内涵和特点
1.广义的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从广义来讲,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力进行营销,内塑文化营销理念,外塑文化营销形象,使两者在具体的市场运作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营销模式。它通过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缔造成为文化沟通的主体;通过与消费者与社会文化的价值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它不是通过优惠或让利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借助文化的力量达到营销的目的,在对消费者的文化引导中最终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使顾客在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完成购物过程。
文化营销的核心在于寻找为顾客所接受的价值观念作为立业之本,从而促进顾客对整个企业包括其产品品牌的认同,它寻求的是顾客与企业价值的共鸣,使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与众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2.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内涵
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则重点强调,在开拓海外市场,从事国际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外贸企业以文化力作为营销利器,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特征,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符号并延伸出品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仓储、运输、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各个贸易环节进行有效地贯穿和体现。国际贸易文化营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当包括内外两个链条的同时发展和融合。
一是内部经营体系包括: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三个层次。其核心是企业根据长期的贸易和经营经验所确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念或文化理念是在特定国外市场环境中,以企业文化、国外消费文化为根本,运用企业创新能力构制的一个复合体。企业通过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营销的各个环节,构筑一个企业整体形象,让国外消费者从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到对企业的信赖再到对产品的忠诚,最终达到占领目标市场的目的。
二是外部贸易体系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包装、产品的仓储与运输、产品的市场推广与销售渠道三个层次。文化在上述主要贸易环节中成为创造价值并获得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要素,贯穿于整个国际贸易活动中。其中,不仅生动地体现着产品文化的创造力、品牌文化的吸引力以及企业文化的生产力,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与他国文化的融合力。内外部两种文化营销体系的有效结合和相互推动,将为外贸企业在国家贸易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以及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创造最大的动力。
3.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特点
(1)时代性。文化营销作为一种价值性活动总是反映和渗透着自己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只有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把握住社会需求和国际市场的商机,才会赢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
(2)地域性。 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营销实践应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文化营销模式。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长时间感受本土文化熏陶,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并在语言文字、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规范着消费者的行为。外贸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一定要考虑到跨文化的特点,做好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消除文化障碍,才能较好地推行文化营销的策略。
(3)互动性。文化营销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文化交流。国际贸易文化营销的目的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沟通企业与消费者,降低二者文化冲突,达到价值共识。企业在传递某种价值观念影响消费者的同时,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与行为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营销的策划,即企业与消费者在文化层面上相互作用。所以,有效的文化营销能体现外贸企业、国外消费者、国际市场环境的三方诉求,实现外贸企业与国外消费者的“双赢”。
三、国际贸易文化营销在开拓海外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自有品牌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外贸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自主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营销有利于品牌的建立传播,帮助企业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营销离不开文化,品牌经营则更主要的是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递,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纽带,利用文化营销可以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人文联系,拉近品牌与公众的距离,强化品牌在国外消费者心理上的认同感并产生共鸣,使其能快速而持久地认可并接受企业的产品,从而赢得顾客群和提升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在不输产品功能品质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情感承载的品牌,才能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2.满足高端市场消费者需求
现代的产品观念已突破了传统的产品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质, 满足消费者物质上的需求,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无形产品,给予消费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越是高端市场中的国外消费者就越看重产品所赋予的承载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文化营销正是适应了这种产品概念和消费趋势, 使产品有可能超越其物质意义而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从精神方面充裕和丰富产品的价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3.实现贸易价值链拓展
所谓产品价值链,是指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前所经历的阶段或环节,多数产品的价值链通常包括研发、生产、营销三个阶段,一般来讲,越是处于价值链两端的生产环节,附加值通常越高,即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中间部分的附加值较低。我国主要处于价值链中的生产阶段,缺乏创新和营销力度,被动接受海外加工订单,产品同质现象严重。我国玩具产业研究小组于07年1月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显示,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开展文化营销可以促使企业准确定位市场开发出具有差异性的特色产品,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遇。
综上所述, 实行文化营销可以给消费者和企业同时带来价值增值,实现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营销是我国外贸企业的必由之路。具体理论概括如下表1所示:
四、国际贸易中成功文化营销的策略
1.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外贸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推广时,应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并对企业和企业产品文化内涵的发掘,找出企业及其产品与目标市场消费文化的契合点, 这个契合点决定了企业在文化营销中的文化定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识别文化差异,只有独树一帜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 然后从企业的形象及企业产品的各个层次赋予企业产品消费者认同的文化价值, 这样的产品也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所接受。由于国外消费群体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充分的市场细分和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够帮助外贸企业针对不同的目标采用有针对性的、差异的文化营销渗透方式。
2.推行文化创意,提升进出口环节中的价值
产品是企业文化营销的终极载体,没有好的产品再好的宣传都将是徒劳的。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经营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早已成为涉及众多领域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进出口企业应注重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企业要充分发挥文化在贸易领域创造价值的作用力,包括商品储存运输、包装、渠道等等方面。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非常重要。包装设计是体现产品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文化营销的重要策略。如国内的“石头记”从字义、字形、商标设计、色彩选用等使消费者产生联想,把《红楼梦》的浪漫与古典融入现代饰品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获得较好的市场。
3.塑造传奇故事,让产品成为传说的主角
外贸企业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以及产品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塑造传奇故事,有时一则产品本身的小故事比硬性广告更让消费者印象深刻。例如我国的名茶“雾里青”,它的名声大振与200多年前轰动欧洲的一起沉船事件密切相关。1738年,远洋商船“哥德堡号” 在欧洲瑞典哥德堡建成下水。每次返航,“哥德堡号”都会满载着来自东方的珍珠、香料、丝绸、茶叶归来,而茶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雾里青,其价与珠宝相当。1745年,满载着货物的“哥德堡号”在返航途中不幸触礁,沉入海底。200多年后,瑞典的海洋考古专家对这艘古商船进行打捞后发现,被海水淹没了200多年之后,这些用锡纸严密包装、在海底与空气隔绝的已经失传的茶叶仍然能饮用。随后瑞典人重造哥德堡号,再次踏上海上丝绸之路,而“雾里青”经专家的努力也终于重返人间,哥德堡号与雾里青得以续写历史传奇,让雾里青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名茶,更是历史的见证,从而轻松打入国际高端市场。
4.结合民族文化和传统,用品牌的历史积淀增强国外消费者的信赖感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而从未间断过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武术等在海外大受欢迎,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民族文化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魅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外国人历来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充满好奇和向往,这为中国民族文化通过文化营销推向世界提供了坚实而又庞大的市场基础。最有这方面优势的应当首推中华老字号,可是国内有一千多家老字号,却只有不到10%蓬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进行文化营销。
我国的老字号中也有成功的案例――同仁堂。如今同仁堂在其落户的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当地最大的中药店,装潢讲究,体现出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作为一个生产中药产品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将海外开店、中医药史展示、中医坐诊与售药相结合,通过给消费者一个直接了解中药的环境,增强其对中药的信任和用药习惯。它带给消费者的不只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 重义、爱人、厚生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强调历史传统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才是重点。国内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时更要尊重目标市场文化传统,以同仁堂为例,若要进入欧美市场,除了要让患者药到病除,心服口服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权威的国际认证(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认证)从法律和科学的高度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扫清障碍,增强目标市场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文化营销;观念创新;知识营销;关系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14-02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来临,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企业的文化与营销的结合对产品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企业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
(1)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买方市场特征日渐明显,但是在消费质量、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以及产品多样化和服务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买方市场的层次。
(2)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并且降低了关税,这导致了更多的国外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 化。
(3)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营销多元化、营销文化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淡薄。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2)品牌管理落后。不少企业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品牌营销缺乏经验,品牌命名设计的雷同现象严重。
(3)产品创新不足。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的弊端十分突出。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挑战,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4)营销创新的方法滞后。我国企业的营销方法仍然陈旧,营销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与营销策略的结合
3.1创新观念,提高文化品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销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创新,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
(1)亲情营销,重塑营销理念。20世纪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的核心是顾客至高无上,把顾客当“上帝”。而亲情营销理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
(2)全球营销,扩大营销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
(3)知识营销,提高营销技巧。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的深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二者相碰撞的结果。首先,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从占领到培育和缔造市场的必然产物。它将市场看作为动态的和上升的。
3.2拓宽市场,增加目标聚集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笔者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尤其要倍加关注的是后两种竞争策略。着眼于21世纪,企业应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场:
(1)高科技市场,趋势强劲。高科技市场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且涉及许多个行业,大有拓展价值。
(2)农村市场,空间巨大。我国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总数达9亿之多,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相差10年,因而农村市场大有发展潜 力。
(3)旅游市场,前景良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外出旅游,进而增加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文化市场,促动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拓展文化市场,把它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助燃剂”,即“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3.3改良产品,塑造企业形象
(1)提高产品标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严把质量关,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增加产品品种、花色、样式。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同时,先进的技术又加速了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只有不断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站稳。
(3)创新产品包装。创新包装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应注意纠正对“包装”的变异理解,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
(4)更新产品品牌。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 牌。
(5)满意产品服务。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新时期营销环境变迁与营销创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9):43-44.
[2]田天沐.对企业营销创新的思路构思来源的研究[J].市场周刊,2007(4):78-79.
[3]朱冬林.营销创新重在营销观念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7(2):22-23.
【论文摘要】河南文化市场消费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激活河南文化市场,必须以构筑和完善供给、流通和消费三大文化市场体系为基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河南文化市场活力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不足,文化消费需求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首先是文化消费水平低。2005年,河南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用品的支出仅为209元,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仅为175元,文化被低水平的消费,消费档次偏低。其次是消费结构不够合理。2004年,河南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重6.1%,处于较低水平,低于全国6.60%的平均水平,居19位,与第一位的北京相比低3.24个百分点。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山西、河南等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湖北(5.92%)、安徽(4.56%)。居民文化消费不足有观念性的原因,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有文化消费方式的升级和换代的原因,现在家庭电视和激光视盘等文娱耐用消费品普及率增高,居民主要靠看电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免费文化消费方式,虽然会推动对耐用文娱消费品的消费,但难以形成对文化服务的广泛强烈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供给不足,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样制约了河南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在文化和文化相关服务的供给上,又表现为供给不足,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要,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滞后。河南尚未构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对比汹涌的文化需求大潮,河南文化产业的有效供应力和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就显得严重不足。这种状况显然与本省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相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在不断提高,文化服务却没有跟上文化需求。这是影响消费水平与结构的关键原因之一。其实,河南文化消费的潜力很大,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适应不了市场需求,与居民的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产生较大落差。再加上消费引导的缺乏,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河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部门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其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文化服务的规模、种类和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潜在的服务需求更不可能被开发出来。例如,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健全,上档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少;地方戏曲创新能力较差,剧目不能推陈出新,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看戏;民族文化产业创意不够、适销对路的高精尖产品不多等等。再如伴随上网人数和中文网站的“爆炸式”增长,网络内容信息相对贫乏的状况日益凸现,网络文学缺乏创新,优秀原创作品如凤毛麟角,大量重复、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充斥网络浪费着网络资源。这样的内容产业很难满足消费者需求。
从环节上来分,文化产品市场包括文化产品的供给、流通和消费三大市场。着力激活文化市场,必须以构筑和完善供给、流通和消费三大文化市场体系为基础,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市场意识,打破按部门、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大文化发展新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完善供给市场
要繁荣和发展河南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文化园区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也有风险。投资生产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同样会没有市场。所以,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必须根据对河南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能力的准确分析预测,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集聚资本、人才和技术,进行文化产品的供给创新,研制有效吸引消费欲望的新文化产品。要多生产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要做到传统与创新、高雅与通俗、自娱性与公益性、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用传统文化项目和相关文化消费设施来建设功能区域,突破单体企业、局部景点、简单观光的思想局限,用文化厚度延长外来消费群体的消费时间,全面加大文化的增值服务。在供给创新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了无新意的文化产品的一哄而起、一窝蜂的混乱局面。在产品生产动作上,要注重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降低成本,讲求效益。
二、完善流通市场
主要以文化教育、大众传播和推广普及为代表的应用性或“中介型”再创造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它是将科学理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文化创新成果推向社会,通过对公众进行宣传普及或制定相应政策等加以实施,进一步实现和检验原创型文化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对其作出丰富和发展。在发展涉外文化产业方面,既要有自己的品牌,也要有自己的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和扶持河南省演出业协会、河南省音像制品分销商会、河南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文化中介组织在管理、协调、组织、监督方面的作用。统一文化市场管理,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改造传统业态和网络,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我省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会展业,打造文化交流和贸易平台。积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院线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应选择文化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建立若干个大型中心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文化产品供应枢纽建设速度,铺设分布国内国际主要目标市场的经销网络。要打造外向型文化产业,真正规模化地“走出去”,有适度单品数量的文化产品物流仓储枢纽是必要的硬件条件。兴起于本地消费,扩展于外地、外国消费,对上是数千家生产制作者,对下是数万个销售网点,进一步还会有境外目标市场的供应,现实和将来的需要使供应枢纽地位日显重要,该机构与河南文化资源信息系统相连,有现代网络设备支持的后台定单处理系统;有针对目标市场的习惯和规则,对文化产品进行加工装潢的车间;有高标准物流配送的能力。供应枢纽既是对上游和下游产业的服务机构,又是令文化产品提高适销性、实现增值的产业部门。
三、完善消费市场
消费既是文化生产的终点,也是新的生产的起点。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对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需要也越来越高。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河南文化产业必须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与发展,把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和政府指令转化为同时依赖和开发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以社会和大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生活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参与活动,是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尊重并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权利,始终面向大众、贴近大众,形成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局面。文化产业要树立专业设计、为不同市场开展定制改造业务的意识。尤其在出版物、工艺品、纪念品、旅游商品、表演和网络媒体的信息等,都要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居民的文化需求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力,要在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来促进发展,如演出票价位高的问题,演出单位可尝试“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每周或每月推出优惠日,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有机会享受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重视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通过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努力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加强对文化消费方向和层次的引导,对消遣型娱乐文化消费引导向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方向发展,着力点放在引导到发展型、智力型和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消费上。根据当前市场的特点,目前可重点培育以便利、综合和高效为特点的双休日文化消费,以专业知识为特色的博物馆文化消费,以互联网为手段的电子图书、家庭影院消费。消费群的问题。重视消费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新兴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比如网络、动漫、影视、流行歌曲等都是如此,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审美、需求、特征,把青少年作为主流群体的研究对象。
四、强化市场管理
一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来规范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环境,不能离开政策扶持和引导。要把市场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应尽快出台有关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使有关职能部门能运用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规范文化市场,使文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