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经理人;职业特征;职业素养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自己专业化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以经营管理为职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1]职业经理人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明显的职业特征,同时也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经理人职业特征的考察和分析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从社会职业分工类型上的考察

从社会职业分工来看,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以管理企业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与政府官员、法官、军官、学者、医生等职业相比较,表现出以下特性:

1.职业工作的高度综合性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合性,涉及企业资源配置、组织构造、经营管理决策、内外信息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要求其对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布局。

2.职业工作的复杂程度高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极其复杂,他们的工作要利用多种因素,同时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工作决策变量多,目标取舍体系复杂,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负荷,承担巨大的工作责任。

3.职业工作风险性大职业经理人所管理的是整个企业,工作的平台是市场,职业经理人的核心工作是驾驭整个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中,保持正确的航向、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动力破浪前行,不被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所吞噬。因此,其工作的风险性极大。如何了解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利用风险,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基本功,必须具有应对风险的胆识和能力。

4.职业目标的多元性职业经理人所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其职业目标的多元性。他必须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职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等群体的目标,才能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职业经理人也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必须兼顾自身目标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的统一,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运营和发展。

5.职业工作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现代企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知识、技术、文化、观念的集合体,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运用多样性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同时,企业各行为主体对企业的运行和目标不断提出新的诉求,要求职业经理人不断创新和变换管理方法和手段,满足这些不断产生的新诉求。所以,职业经理人必须引领和适应这些诉求的变化,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和创新的引领者。

(二)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的考察

职业经理人产生的逻辑和历史前提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相对分离。考察职业经理人职业特性必须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来展开。

1.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是人,是企业的雇员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或出资人越来越隐退到企业经营现场的背后,人们所看到的是职业经理人操控和管理着企业的运行;现实中也表现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操控权力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的“内部控制”。但从制度的安排,即企业(公司)治理安排上,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角色。职业经理人的权利是不完全权利,即企业所有权的部分让渡,受托于所有权,是按照制度安排的有限委托。由于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委托—”链条的存在,出现了所谓问题,即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目标差异,职业经理人也会利用“偷懒”窃取所有者利益并转移为自身利益。因此,除了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外,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在素质上要忠诚于企业,信守承诺。在履职中,职业经理人不得利用信息优势和对其监督的盲区,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必须履行好雇员职责。

2.职业经理人职位获取的依据是其人力资本与岗位职位的匹配性职业经理人工作职位和权利的获取,不是随企业成立自然形成的,而是企业所有者通过设置职位匹配条件,在具备人力资本并与所设条件匹配度较高者中经过选择并达成雇聘合同而获取的。具体地讲,职业经理人的人力资本包括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具体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素养。职业经理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要素,其具有流动性,这也是经理人职业化的重要特征。首先,企业选择职业经理人,赋予职业经理人与其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权利与责任,必然要求职业经理人的素养、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这种匹配度决定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其次,职业经理人选择企业是根据自身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标准,与企业达成雇佣关系,形成契约。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和职业经理人谈判的过程,这种谈判构成了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的机制。市场配置职业经理人有一个价格发现、形成、达成的过程。

3.职业经理人所获取的报酬是薪水,即劳动收入如上所述,职业经理人处于雇员地位,其所获报酬是通过管理素质能力的贡献而取得的,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报酬高低,与职业经理人素质和能力贡献相挂钩。一般地,要提高报酬,必须通过提高素质和能力贡献而实现。在这里,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有明显区分,企业主所获取的是企业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剩余,而职业经理人所获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现代企业为了激励和提高职业经理人的贡献力,为企业增加利润,把一部分利润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职业经理人的报酬机制和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为了促使职业经理人从长远上推进企业持续发展,在企业治理结构中,也赋予职业经理人部分企业股权,其目的也是激励职业经理人树立长远意识,谋求企业长远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是属于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没有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

4.职业经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企业生产经营是一个由多个主体承担不同职能和责任的系统,但居于中心支配地位的是企业职业经理人组成的核心团队,企业首席执行官居于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对企业负有契约所规定的责任,因此,职业经理人必然也必须具有担当精神。

5.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多方利益的协调者职业经理人生产经营中,居于领导和指挥中心地位,必然成为企业多方利益的协调者。

6.职业经理人是企业战略决策执行者,又是经营管理决策制定者在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雇主的人,必须贯彻和落实企业的战略决策,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者;企业的战略决策又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和过程得以执行的,因而,职业经理人必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者,并将经营管理决策变为企业员工的行动。

(三)中小型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特性分析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即所谓企业小、动力大、机制灵活且有效率。中小型企业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无法在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往往在某一细小产品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通过不断改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生产和服务效率,站稳市场,并通过与大企业建立密切的专业化协作关系,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使自身建立稳固的发展基础。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利用自己“小、专、精、快”的优势和特点,成为具有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成为创新的主体力量。与中小型企业的这些特点相适应,中小型企业职业经理人具有与大企业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职业特点:

1.中小型企业组织层级较少,管理职能分工宽泛,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综合通用能力和通用知识,以兼顾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

2.适应中小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反应敏捷、决策果断等决策特点。

3.适应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创新探索精神。

4.适应中小型企业需要开发各种协作渠道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合作共赢意识。

5.适应中小型企业经营灵活、但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的特点,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较强的应对困难和敢于担当的职业心理。

二、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分析

(一)职业素养的特性

职业素养是由某种职业所决定的在其职业岗位上从事工作、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或遵从并作用于职业行为的品质要素或规范的总和。职业素养具有三种属性:一是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具备的素养,如相互帮助,待人诚实,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等。这一属性可以概括为“做人”的基本素养,即人的养成。二是作为社会职业共同的职业属性,如热爱职业,遵守职业操守,讲究质量,尽职尽责等。这一属性可以概括为职业通用属性,即人们选择或从事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做事”的养成。三是属于职业的专业性所决定的职业素养,是由专业特性所决定的,如职业经理人职业的专业特性要求团队合作、尊重下属、统筹意识、遵守商业秘密等。这一职业素养属性与具体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相联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二)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组成要素的选取原则

应当说,对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等组成要素在其身上有一个客观的存在和体现,立体地、交织地、混合地依存于职业经理人身上。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各自从不同的层面、侧面、角度对其进行理论描述,但理论的描述同其客观存在一样,对其要说明的职业素养组成要素和内容,也存在相互交叉、相互说明,内涵汇杂、外延相叠的现象。要评价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对这些存在和体现必须进行定义、选取、分解、区分、切割,对组成要素内涵和外延进行纵向梳理、横向划分。为此,必须确定选取、梳理和划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测评的指标体系应以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等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我国企业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职业素养要素内容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义、筛选,能够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测度。

2.针对性原则。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组成要素内容的选取,必须与职业经理人职业特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特点对职业素养的需要。

3.导向性原则。职业素养内容要素的选取,要能够促使职业经理人培养修炼和完善职业素养,适应履职需求,给职业经理人以明确的导向。

4.相对分离归类原则。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五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包含、含义类同性的理解和描述进行相对分离归类,把具有同一或同意的描述和理解进行分离。如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作风中都含有诚信、信用、信守诺言等方面的表述,我们把它们进行相对分离,把诚信放到职业道德里面描述,在职业精神里不再进行诚信的说明;再如,关于创新的的表述,在职业精神里可以进行表述,在职业作风里也会涉及,我们把创新进行分离,放到职业精神里进行描述,更加突出创新素养对职业经理人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上述相对分离,进行相对归类,把具有同一或同意的内容归放到一类素养里进行说明。

5.突出性原则。职业素养涉及职业经理人职业精神、价值观、道德、作风、心理等诸方面的内容,层次性有所不同,职业精神居支配地位,职业价值观居认识判断地位,职业道德居内敛地位,职业作风居行为表现地位,职业心理居基础地位。在对内容进行分离和归类时,为了突出某一方面内容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以放到具有全局影响的素养要素里进行描述。如对敬业、创新等内容的描述,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里均有涉及,我们把其放到职业精神里进行说明,意在突出敬业和创新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6.综合兼顾原则。涉及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繁杂,在进行分离归类时,往往会顾此失彼。为了尽可能地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必须综合兼顾,防止遗漏重要内容。

7.实践取证原则。在对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要素内容进行选取时,必须坚持来自实践和多数认同的原则。在进行梳理和归纳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理论文献的整理研究,同时对多家有关企业咨询,并对进行职业经理人评价的机构进行调研,参考了大量的有关职业经理人的调研内容。

(三)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构成要素

市场经济中的职业经理人,由其地位、职能和工作特点所决定,使其处于能力冲突、利益冲突、道德冲突、信念冲突和价值观冲突的多项选择之中。作为一个“契约人”,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履职能力,但经常处于能力与职责是否匹配的冲突之中;作为“经济人”,既要履职完成契约任务和目标,也要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作为“社会人”,既要带领企业履行社会职责,也会追求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作为“道德人”,既要带领企业履行企业道德,同时还要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追求自身的名誉和声望。所以,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必须也必然体现在多种冲突的选择中应当具备的品质要素。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立体式有机组合体,本质上是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性和工作性质需要与其个性品质相匹配的集合体,它既作用和影响职业经理人所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也影响职业经理人本身择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确定职业经理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心理五个构成要素。

1.职业精神:主要体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追求,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和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精神既要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又要着重体现职业经理人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总体上体现和反映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经营管理企业这个特殊职业领域的精神追求,并与企业的精神追求相联系。职业经理人的精神追求,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2.职业价值观: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职业取向和判断准则。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经理人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应当与所在管理岗位相匹配,当然也应当与所在企业的类型、特点相匹配。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其作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即在管理活动中,会依据他们的价值取向做出判断,决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3.职业道德: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约束性及在职场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促使职业经理人形成履职自觉和自律性。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具有契约规定的权利和责任,在许多方面体现为自主自决和自我判断行事,具有德性和德行是保障权力运用得当和担当责任的前提,因此,职业道德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其约束性。

4.职业作风:主要反映和体现职业经理人履职行为的表现形式和行事风格。职业作风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每一个特定的职业经理人,由于所受教育、知识储备、行为修养以及实践经历不同,在职业实践中会有不同的个性化作风。不同的职业作风会对工作绩效和企业经营管理成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同一决策和行动面前,不同的职业经理人会有不同的作风表现,职业作风具有与个性品质相关联的表现形式。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一、引言

技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目前开设的课程为德育课,是非学历教育,学院为社会输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德育课是以就业为导向,素质教育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主线,重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实现德育课与职业素养两者的融合呢?这就需要德育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及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德育工作者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南京技师学院这两方面融合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我校的做法及经验,对如何促进两者融合进行探析。

二、职业院校德育课与职业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第一,德育课的内涵和特点。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是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我院德育课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信仰、政治观念的爱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教育。总之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我院的学生一般16-21岁之间,成绩中下等,他们在中学阶段就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挫折使他们失去信心和进取心,求职的需要来职校学习。其次以生为本性。课程内容从思想实际、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心理健康、军训必读、安全教育读本、学籍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教材。最后开放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第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职业素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行为和职业素养技能三个部分内容。这其中专业素养是第一位的,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职业素养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养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具体分析职业素养包含的要素,职业道德属于自律范围,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提高职业道德有助于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容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促进本行业发展。职业素养行为和技能教育是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帮助适应学生胜任未来工作,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两者融合的迫切性

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他们言行一致。这说迫切需要将德育课和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学校德育要贴进实际、贴进职业、贴进社会。学生岗位实践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进行生产实践操作外,更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的养成。德育课教学要贴进社会,也是培养学生成为企业人,有目的的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今后成为好员工奠定基础。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德才兼备,学生因自身的工作实践欠缺,在德与才中属有德无才,选用标准往往是培养使用。德育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技能不足企业可以培养,但品德欠缺则是企业用人的大忌,即使再有才华也只能限制使用,待企业找到合适人选则会有被清出的可能性。德育课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将职业素养融入德育教学,需要人们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德育创新,创新评价机制、竞争机制,切实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德为先的人才模式。

四、两者融合的途径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 培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05-03

职业素养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比较顺利,更容易得到提升,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积累、沉淀和升华才能达成。当前,企业不但注重员工的技能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员工在职业进程中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学生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富有开拓进取、敢于担当、有责任、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较好处理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探索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一、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就是人脑对职业的反应,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它来自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人通过对职业实践的总结分析形成的本职业约定俗成的职业认知和主要观点,它包括目标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岗位意识等,通俗地说就是对各种职业行为的认知程度和反应程度,对职业生涯中各要素关系的总体反应。

(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看作职业活动中的“公序良俗”,具体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对工作岗位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程度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要求是员工要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有认同感,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希望员工热爱本职的岗位工作,能够关心企业的发展,与同事的关系融洽友好团结互助,有一定的钻研进取精神,能给企业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终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当中,同舟共济共命运。职业素养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意识。

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当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逐渐重视,探索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在职业技能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每年举办的技能大赛,包括市赛、区赛和国赛,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能选手。但是,如何系统有效地去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时间的安排上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相对不足。

(一)部分学生的陋习难改,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没能较好地培养起来。当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在扩大,导致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中职学生,由于采用注册入学,学生素养整体有所下滑。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上课玩手机或睡觉,实训课看网络小说、聊QQ、发微信。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为小事争执打架,如在饭堂吃饭不排队而动粗等;为小挫折无病;乱丢垃圾、损坏公物等。部分学生创新有限、守旧有余,好猎奇、喜刺激,格调不高。在团体活动中,部分学生沟通不畅通、团队合作意识差,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讲工资待遇,不图长远发展,频频“跳槽”。同时,部分职业学校还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零距离上岗”的倾向,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较而言没能做到系统化。

(二)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轻视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容易显现出来的素质,易于通过教学过程来提高、出成果。职业学校将大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上,当然容易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等起关键性作用的隐性职业素养,学校则相对忽视,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规范,体系不健全。在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系统性不强,组织构架不明确,设计意图不明显,主要有三大缺失:一是无组织制度保障,无领导、层级设置,无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无人员保障,教育工作者本身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恐难以胜任这方面工作;三是缺乏提炼,学校学生教育活动囊括了主题教育、文娱、体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但没有设置为专项工作,与考核脱节,资源分散,无经费预算,活动主题不突出,目的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形式守旧,内容单薄。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步骤应该是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而不是有远大目标,却缺乏操作性。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由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大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因而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尽量完成必修课,而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像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不开就不开,而职业道德、礼仪等课程的课时也是一再压缩,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最后一年大多是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但往往监控不到位,或存在假实习现象。再者,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很少,导致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缺失。

三、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职校不仅仅是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培育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特别是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挫折”感往往让其进入到职校后也没能较好地定位自己,因此在入学的前阶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其职业位置是技术工人的岗位,学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及早做好准备、做好计划。可以组织学生到有较多较集中顶岗实习生的企业去参观,看看师兄学姐们在企业工作的情况,从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状况,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意识。入学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军训、参观、听讲座等教育方式,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教育,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的职业动机,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专业老师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其渗透到学生脑海深处,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贯穿到他们的行为中去,使学生逐步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更热爱自己的职业。

(二)以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德育管理,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相对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学生中染发、留长发,说脏话、痞话,乱扔垃圾、抽烟、没礼貌甚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和习惯较为突出。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课程体系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将“职业道德、人文教育”放在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等位置上,融入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德育上,一方面,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反复强调,常抓不懈,利用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打饭就餐、内务整理、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有严要求并作为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出台学生在校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量化成分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或自行开发的系统进行相应管理,在执行到位的情况下能够较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7S”管理活动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所谓“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速度/节约(Speed/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与企业广为推行的“5S”管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学生和员工的角色不同及企业把安全放第一位做单独强调,可以说推行“7S”管理活动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方式之一,也比较容易建立起培养体系。

(三)推进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各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改革,比如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引导文件教学法、角色办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的确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相比的,但关键在于实施的过程不能新瓶装旧酒,换个名称算是教学改革。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育也是企业所需要的。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都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吻合。但也不要拘泥于以上提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的汽车维护课程采用“12221”教学模式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到4S店汽车维护工作马上就能上岗,因为课程的项目设置与4S店的工作任务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学生在4S店做的操作内容在学校实训室已做过,而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元素,把职业素养的培育也贯穿其中。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对各种爱好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在活动中无形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学校开办业余团校和党校,培养学生骨干,积极推动“讲文明、树新风”、“创优良学风、校风”等文明评比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模拟求职大赛、书法比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有的学校开展醒狮队和舞龙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学生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如某职校开展的创业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活动,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舞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学校只有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五)以实习实训为突破,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是职业人奉献社会、服务企业的生存之本。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训,不仅能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训练的各项规范要求无疑是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技能比武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利条件。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职业课程教学之中,将常规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实习实训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故应真正落实好、抓好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及时做好跟踪、巡点和回访工作,以稳定学生的在岗实习。

(六)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校企联办的企业里实习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联合办学,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通过订单办学能使学生较早了解到企业文化,懂得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和宣传等文化载体,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播企业文化,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在校园开设联合办学企业宣传园地,制作宣传板,使学生和家长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情况。对于校企合作,很多职业学校都比较重视,有些做得较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边热一边冷,企业的热情度并不高。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或许企业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阵痛后会有所改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提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鼓励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配套政策的制订等,这会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综上,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是靠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完成的。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应让学生明白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使学生在往后就业中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工作上能较快地融入企业当中,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工作要求,进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顺利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3]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4]汪涛,郭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5]麦克斯研究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职业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

1.社交沟通能力

社交能力是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不管是与同事相处还是与业务对象谈判,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实现。社交能力如何能反映现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因此,这对学生未来职业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首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社交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交素养,从而为自己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

2.团队合作能力

任何工作都不是仅靠自己一人就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是出色完成工作的重要因素。团队中一般存在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人,因此,在团队合作中,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发挥互补优势,使团队合作发挥最大效率。因此,在开展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也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自我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最终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就必须告诫学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实现职业目标。

4.信息处理能力

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信息和信息处理,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手段、信息传递或的途径以及信息反馈的途径。让学生学会鉴别信息真伪的方法,掌握整理信息的技巧,学会用Word、Excel、PPT等编辑工具按需求编辑信息,形成资料,基本掌握效果评估的方法。

5.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的创新从根本上说还是依靠企业员工的创新,员工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走得更稳、更快、更好。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关于职业素养的精辟观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认真解读和实践熏陶,让学生得到启示和体验,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提出了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意义。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必须做到敬业精业,干一行爱一行;在与他人相处时必须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3.用现代企业文化感染学生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是企业文化长期积淀凝炼的结果。企业文化通常“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深深影响着员工,使他们产生归属感。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对各自的职业岗位产生认同感和获得感,员工也会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和任务。

4.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学生正式步入职业岗位之前,教师应先教会他们如何走好职业生涯之路,合理展望各自的职业前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能让学生一进入职场就可以快速适应和胜任工作,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梦想。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全过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德育教学、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的交叉补充,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发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创新与实践

一、职业指导师应具备教师职业修养

1.做研究型教师

职业生涯贯穿人们的一生,职业指导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和学科理论基础,在满足专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不断搜集资料和开发信息,从理论高度进行科学论证,把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完善总结,开创新的领域,提炼精华并因材施教,逐渐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研究风格,将成功的教学成果不断深化并推广。

2.做创新型教师

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技能。教师的教学应利用多元理论与交叉学科,善于求异创新,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并且应大胆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认知发展心理学对元认知的理论界定:主体的元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有着本质区别。认知能力指具体的认知对象的智力功能,如阅读能力。而元认知能力则指对认知能力进行调节和监控的、更高一级的能力,即选择更适合当前阅读任务的技能和策略,并对这些技能和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控,以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指导教师大胆运用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小心避开学生以往学习的短板和认知习惯,用新模型进行替换,使高职生建立得心应手的学习模型,为培养一线高素质人才奠定学习基础。

二、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职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

1.具有开发学生潜力的职业素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冰山水面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水面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职业院校对学生有3~5年的培养时间,利用职业指导教师的角色可唤醒学生“冰山水面以下部分”,尤其是创新人格的建立。有研究表明:独立性是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意志力是维持创新的行动保障,自信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靶向性的职业指导对学生的高职学习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2.具有企业特质的职业素养

职校教师应了解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做到企业与学校桥梁作用,并进行无缝连接。现代企业重视员工的能力、素质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学生意识”向“职业意识”转变,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迈进,将企业所需的特质――“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零散的问题系统化”的思想植入学生心中,提高学生掌控学业和就业的能力;鼓励学生尽快取得上岗证――面对各行各业都实行持证上岗的要求,毕业生应提前在校取得有关资格证书,以便尽快上岗。

3.具有调动综合能力的职业素养

职业指导教师首先应把握就业者的心理变化与倾向,解决就业者心理上对职业的障碍,不能孤立地进行就业指导;对就业者的就业障碍可以矫正与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使指导工作更有成效。

个体兴趣有不同的境界:有趣、乐趣、志趣是个体兴趣的三种由低到高的层次。职业指导可从职业兴趣入手,兴趣对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兴趣,表现为个体积极探究某事物的心理倾向,以特定的人、事物、活动为对象。兴趣作为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个体活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个体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依特定的事、活动或人而激发起来的。有兴趣的工作一定会迸发才智和潜能,将工作出色完成,享受成功的乐趣并实现人生价值。

三、职业指导教师应注重职业指导的阶段性

1.入学时进行职业指导,降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盲目性

影响报考职业院校的因素来自家庭、社会等因素,国家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家长对职业院校了解不清,学生职业态度不明确。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来看,部分学生未报考本校,他们的目标是上普高考大学,进入职业院校后心理失落。有的学生进校时很兴奋,随后感到所学专业枯燥无味,产生后悔的想法,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高职学生错误地认为职业院校门门槛低,更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入学时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修补与调控,为学生顺利求学打下基础。

2.学业中进行职业指导,转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选择的旧观念

从学生角色变换为“准职业人”的指导。职业指导教师应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即将毕业的学生,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职业市场,培养学生在职业市场的潜力。努力解决高职学院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一系列矛盾,避免高职学生为一纸文凭而“混过高职”,让职业教育真正得以发挥作用,使高职学生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将人力资源能力最大化。

3.就业前进行职业指导,确立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道路

职业指导教师可将社会的就业压力和现实情况准确地反映给学生,建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目标,在工作岗位的变化中完成自己的就业定位。利用学业和自身的优势,多参加社会实践,尽早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避免走弯路,耽误宝贵时间。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进取,在努力的过程中成就自我。

四、职业指导教师应注重职业素养教育指导与训练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海尔在管理上的概括:让员工去领导中心,人人成为创客;让用户去企业中心,成为体验主导;企业进行“轻足迹管理”,最终实现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企业、用户与利益攸关方共同构建一个共创共赢共享的新生态,从而自我演进,生生不息。

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发挥学生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使职业指导效能最大化。

1.职场能力指导与训练

让学生模拟企业环境,指导其培养管理与被管理的意识并进行相关的企业行为训练。管理训练包括:“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在研究中发现,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和非定型,只有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行为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格,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管理带实践

“管理”之首为“理”,没有合理的设计“管”就无法进行。指导人员充当最高指挥员,也是“服务员”,首先要为就业者建立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行为管理模式,它管的是决策、组织、计划、指挥、控制、推动。“服务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布置与安排。在学生中产生职能部门,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元,其根本目的在于分工。决定部门划分的基础是职能,要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训练中完成学生职业指导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鲁昕.加快职业教育实现中国梦[N].中国教育报, 2013-4-4.

[2]陈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5).

[3]汪道之.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