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才能在阅读中有体验和收获。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方式要灵活多变,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推荐,以激发其阅读兴趣。推荐读物时,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建班级图书角、挂起读书的名人名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变“怎么读”为“我会读”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后,如果光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其收效甚微。因此,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多方面、多个人、多种体裁的作品,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进行广泛性的阅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从形式上可分为摘录好词好句、编写提纲和写读后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时,不妨将它们吟咏、背诵下来。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报。另一类恰恰相反,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科学的。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阅读,变“我会读”为“我爱读”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词句,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开展各项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肯定,体会到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他们会更热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爱上阅读。
在氛围中,培养阅读兴趣
要让小学生真正浸润在阅读的海洋中,学校首先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书香飘溢的校园读书氛围,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有阅读的欲望,学校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蕴藏着很大的教育意义。创建和谐的阅读环境,学校应在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着书香的气息,比如在学校门口放上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名诗古篇等,每一个楼层的走廊和边边角角也应当有着温馨的读书角,书架上面摆上形形的书籍,让学生随时随地享受书籍的馨香。另外,学校里的宣传栏上也可以做上一些有关读书的专题。最后,学校应当充分的挖掘阅读资源,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定期更新图书馆的图书,并让学生办理借书卡,让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凭借读书卡去阅读书籍,也可以在图书馆的阅读室内自主阅读。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参与,也可以选举班内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在增加责任意识的同时还能提高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
就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来看,他们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将阅读渗透于语文的学习之中,为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灵活运用“三读法” 阅读讲究“三读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应当学会浏览性阅读、探求性阅读和品味性阅读。仔细说来,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书籍或者阅读价值并不是很高的,需要学会浏览性阅读,不做十分细致的要求,但是对于那些有特定要求的书籍,比如,要求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某项任务时,就要求学生学会探求性阅读,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也就是所谓“一目十行”的技能。然而,对于名著或者其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来讲,就需要让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甚至熟读成诵。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教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摘抄和勾画的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及时的摘抄笔记并加以思考,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拓宽学生阅读渠道
学校在打造良好阅读氛围的同时,还应搭建阅读平台,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引导学生以书为友。在搭建阅读平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营造出阅读平台推广的氛围,通过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加以宣传,其次,在活动之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级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古诗对对碰”等,中年级以开展“我爱记诗词”“诵读美文”等活动为主,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就可以开展“诵读经典”“读书讲坛――与作家同行”以及“好书导读”等。当然,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参与的活动,比如“情景剧大赛”“书声伴我行”等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后,就需要对活动阶段进行表彰评比,小学生需要鼓励,只有加以鼓励才能让他们更具有阅读的兴趣,才能打开他们的阅读之门,学校也可以将学生们的成果和作品在校内或者班级内进行集体展示。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活动之外,教师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这样是在纵向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横向活动。比如老师设计了五个一的系列活动:“读一本童话书”“讲一个童话故事”“演一个童话剧”“写一则童话故事”“出一期童话小报”。通过这样的主题性阅读,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郁。
结束语
苏北小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策略的研究,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激发了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思考,经验的积累,水平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享受阅读的意识,享受阅读的简单做法和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或者说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要让家长也重视这项工作的进行,既要关心孩子的阅读书籍的来源,也要关心读书体验及读书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娟.中小学图书馆阅读知道现状和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李静.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评价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4
[3]陈洁.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3
1.描述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的学习已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也不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学习新课前,布置课前搜集资料的作业,能真正搜集资料的学生寥寥无几;问及课文作者的有关情况,学生一无所知;问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品,更是一片茫然;孩子们爱看的是漫画和电视,玩的是电脑;课间交流的是“杯具、鸭梨、神马、有木有……”等“潮人潮语”“网络语言”;假期忙碌的是“打爆机”“游戏升几级”,“宅男宅女”一片天。他们熟悉的是“奥特曼”“愤怒的小鸟”,不知道老舍还有哪些作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分不清天文、地理、历史。学生习作中更出现了不得不令人忧虑的一些问题,诸如“散”,一件事,流水直线从早写到晚,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多半是无病;“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而阅读量又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小学阶段应完成140多万字的阅读量。) 导致课内外阅读严重脱节。由此造成的知识贫乏、思路狭窄、立意低下已成了一些学生理解文章和写作的“拦路虎”。“丰富的作文内容”“好字好句”成了制约“优秀作文”的瓶颈。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空间不大,缺乏学习语文的热情,被动性比较明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高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结合实际,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校属于城中区级小学,75%的学生的父母均早出晚归,80%的学生由文化水平较低的祖辈看管,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很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阅读量的明显不足已成为我班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瓶颈,其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新途径,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领域,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如何实现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量,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能真正达标,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如何有效地实施建设“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工程?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热爱读书,让读好书成为每个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如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改进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的效率?因此,课题申请人提出了《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
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
(二)问题界定
1.梳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内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2004年9月,第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在扬州举行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我国儿童文学博士王林正在大力倡导“班级读书会”的实验。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积累语言文字,熏陶民族文化等方面给人启发……以上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2)国外研究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2003年初,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
2.对本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诠释
“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而课外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通过实践使学生在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即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3.研究目标
以有效教学理念为理论依据,以人性化教育为视角,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坚持“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的研究原则,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技能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探索有效的指导形式,提高推荐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外阅读,品尝课外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
4.研究内容
寻找有效的途径完成这些目标,是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1、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培养阅读习惯。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了5年之后,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有了质与量的提高?我们对此进行了关注。我们以某地级市市区六所小学为样本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从学生本身阅读的动机、学生家庭阅读的环境、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图书馆与社区等社会大环境对阅读的支持等几个方面展开。此外,我们对上述小学对学生课外阅读所采取的指导策略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结提炼了他们在实践中促进、指导和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特色经验,以求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构建更为有效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体系,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一、市区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问题一:从课外阅读的地位看,“名重于实”的特点十分明显。
面对调查中“您认为自己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的力度如何”这个问题时,“大力支持”者占绝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对阅读的重要性都持肯定态度,认为阅读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那么,阅读的地位是否真像所说的那样高呢?
1.资金投入
我们对154位家长每年购买或订阅课外书刊支出的情况(表1)以及家庭藏书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表2)。
在关于总支出的问卷中,有40名家长说不出所以然,以“很多”“极少”“没有统计过”作答,未计入统计。
在现今的图书市场,购买一本普通的少儿读物至少需要5元钱,订阅一份全年期少儿杂志至少需要70~80元钱,用上表数据中的金额,一年又能购买几本书籍?
在关于藏书量的问卷中,有32位家长以“不多”“很少”“不清楚”“很多很多”作答,未计入统计。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市区家庭的藏书量在50册之内。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家庭的读书氛围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2.时间安排
要读大量的书,得有充裕的阅读时间,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共834人参与问答)到底用多少时间来进行阅读(见表3)。
值得回味的是,在回答“你每天读非卡通类读物的时间”这个问题,有4名学生没有使用已经给出的选项,而是自己在括号里添上了“没有时间读”(因而未计入统计)。
在问到“你们班有课外阅读指导课吗”这个问题时,参与调查的4个班级中,有2个班的学生回答“有”,另外2个班的学生回答“没有”;而前面的两个班的学生在回答“你们班的课外阅读课是怎么上的”这个问题时,70%的学生选“用来阅读”,8%的学生选“用来做作业”,22%的学生选“随便安排”。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时间保证看,恐怕都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标准。看来,课外阅读的地位总体上还是“名重于实”。
问题二:课外阅读读物“瑕瑜共存”。
1.经典名著市场飘红,但不求甚解现象不容忽视
在问到家长“您一般推荐孩子读哪类书籍”时,“名著类”名列第一。对三、四、五年级学生家长的调查表明,认为名著对孩子帮助很大的家长分别为24%、31%和56%,觉得有一定帮助的为74%、78%和74%;能支持并指导孩子阅读的家长为74%、56%和60%,经常能陪孩子看书或借阅的家长为34%、31%和23%,因而,家长在这方面也相对舍得投资。但当我们追问家长“孩子是否能够对名著有一定的理解”时,多数家长表示没有考虑过。问到孩子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回答“老师(父母)叫我看的”。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晓云认为,许多名著是为成人写的,而对儿童往往有消极作用,并不是内容有问题,而是儿童不能理解,产生接受障碍;读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书有可能使孩子少年老成、儿童成人化,使他们的语言、想象力以及看事物的眼光都发生变化。当然,对于适合少儿年龄特点的名著他还是赞成的。我们认为,儿童读名著自然不能反对,但必须加强引导,避免为读而读、不求甚解的现象。
2.儿童因为缺乏鉴别力而产生的盲目跟从现象令人担忧
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丰富的信息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阅读、拓宽“大语文”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学生浮躁的心态。在调查孩子拥有的书籍类别中,很多孩子选择了“其他”类书籍。“其他”到底包含了哪些书?调查中发现,奇幻文学等网络小说在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如《哈利•波特》《魔戒》《诛仙》等。我们对一所小学的三年级某班进行调查,全班52人中有38人拥有这一类书。一个书店老板告诉我们,这一类书籍的购买主体是成年人和小学生。由此可见,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思维和选择。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制作、出版、播放等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庞杂凌乱,甚至存在着许多低级趣味的内容,诸如凶杀暴力、酗酒吸毒、诱骗拐卖等,这些对判断力、分辨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3. 作文类教辅书长销不衰,但教条引导、机械训练的方法后患无穷
写作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障碍,不少家长费劲心思、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更有甚者,不准孩子看其他的课外读物,逼着孩子天天抄背好词、妙句、佳段。从对书店的调查来看,家长到书店给孩子买书,不外乎两类:名著和作文类教辅书。那么,作文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作文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将描写人物、描写事物、描写动物的精彩语段分门别类;二是将好文章大卸八块;三是囫囵吞枣,标榜同步。这些作文书大多偏重于规范性、机械性的训练,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解决不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诸如没东西写、没词儿用等实际困难,最终成为应付教师的工具,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都受到了制约。
此外,诸如卡通、漫画等也在儿童读物中占有很大比重,《七龙珠》《天眼》《乌龙院》等很受儿童的青睐。这类书读多了,是否会造成学生对文字感知与理解的消解,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问题三:从课外阅读方法看,“单薄无力”影响实效提高。
在回答“简单说说你对自己班上孩子的阅读如何进行指导、检查、评价”时,74位教师中有65位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另有9位教师交了白卷;65位回答的教师中,运用最多的方法是“采蜜集”或“摘抄法”,让学生边阅读边积累的方法有42位教师提到。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介绍了利用“写读后感”“通过语文课进行书目的推荐,讲述其中的有趣情节”“规定每天若干分钟进行阅读”“亲子共读作为起点”“写读后感”等指导阅读的方式。总体来看,多数教师知道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思考,举措上比较单一,再加上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所导致的知识积累欠缺、阅读内动力不足、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等特点,多数学生并未掌握阅读方法,阅读实效无从谈起。可见,阅读方法已经成为影响阅读实效的重要因素。
从“言传身教”的角度来看,许多教师的阅读层次不高、阅读量不大,很难对学生阅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回答“列几个您比较认可的优秀儿童文学家及他们的代表作”的问题时,74位教师中,1位教师交了白卷,11位教师列了1位儿童文学家,16位教师列了2位,其他列了3位及以上。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竟然给出了“唐诗宋词”“朱自清”“臧克家”这样的答案。很难想像,这样的教师能够担负起指导孩子阅读的重任。
问题四:从发行渠道看,“书源不畅”仍是最现实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目前市场上适合广大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明显不足。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努力给少年儿童提供更多适宜阅读的书籍。
从书的来源看,学生的阅读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您孩子看的书大致来源于哪些地方”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买和借。从哪儿借?同学和学校图书室。而作为社会藏书最集中、最丰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却被多数人忽略了。在某地级市图书馆我们了解到,市图书馆现总藏书量为20万册,少儿书籍大约有3万~4万册。近三年以来,每年用于添置新书籍的经费为20万,10%用于购买儿童书籍,每年约2万册以上。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呢?儿童借书证也叫“少儿证”,适用从一年级到初一年级的孩子,自1999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共办理“少儿借书证”近4 000张,但现在很大一部分已经不再使用了。现如今,全市每周大约有500名左右的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另外,课题组到该市区一所街道办事处了解了社区图书阅览室的建设情况。该街道有4个社区,全部建有社区图书馆,合计总面积达到了360平方米,书籍约4万册,其中40%~50%是少儿书籍,但儿童借阅书籍的人数少之又少。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结合调查,我们认为在总体思路上要切实把握好三个问题。
1.课外阅读的地位问题是根本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实现课外阅读的全面提升,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摆上重要位置,抓实抓好。
2.课外阅读的目的问题是核心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从现实的角度解决好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也就是要回答“阅读为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开展和推广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核心就是要实现“两个提高”,即围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两大目标开展课外阅读。
3.课外阅读的方法思路问题是关键
在重要性为大家所接受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推进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呢?从现实看,重点要在推进“三大阅读”上下工夫,即推进规模阅读、科学阅读和创新阅读。
(1)着力扩张阅读的量,推进规模阅读。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量为基础。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此种种,都突出了一个阅读“量”的概念。没有一定的量做基础,就无法完成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量做保障,就无法实现知识面上的拓展;没有一定的量做依托,就无法实现学习中的触类旁通。因此,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规模阅读中加快知识积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数学、自然、史地等方面的书籍,从而拓宽阅读面,夯实知识积累。
(2)致力提高阅读的“质”,推进科学阅读。在阅读中要讲求科学,不断提高阅读质量。要科学选择书籍,开展健康阅读,以有利于学习进步、有利于知识水平提高、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为目标选择书籍,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时期需要,提高书籍选择的科学性;要科学选择阅读方法,针对不同书籍、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方法,该精读的精读,该浏览的浏览,合理配置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读写习惯和读写的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校特承担了市《提高小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研究子课题———提高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本学年是位于本课题的实施阶段。在本学年中,我们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本着课外阅读与真实生活相融合的原则。英语组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营造浓厚阅读氛围上。有效利用学校读报课时间,组织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老师还充分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时间,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进行反馈和及时鼓励,同时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以此达到让学生“为学而读,读中学,学了就用”的目的。
学校一直坚持进行英语广播站播音,每周一播。广播站新颖的节目内容给大家创造了集体阅读的空间。并且配合学校定期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英语学科节、英语风采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让孩子不但爱阅读也敢于将自己阅读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勇敢地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