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视角 经贸英语 翻译人才 素质

全球化的经济新趋势促使国际间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商业文件,信函,以及商业谈判日益膨胀,而这一切商务往来,大都借助国际通用语言――英语以达成跨文化、跨语言间的交流与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国际贸易活动70%以上都用英语完成的。商务交际的激增,造成了经贸英语翻译人才的奇缺,同时也引发了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经贸英语译者具备的语言素质、文化素质、国际贸易知识与翻译理论及技巧的熟练掌握等专业水平、职业素质和复合型翻译人才标准,将是保证能否顺利进行经贸英语翻译、架设国际经贸领域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语言素质

语言是说话者传达信息的载体,译者想要使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忠实地表达出来,就必须具备掌握两种语言的能力。本国语言和外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译文质量的高低。所以译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赵彦春先生认为:“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而是以关联为准则,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对于语言素质,译者需要有良好的外语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丰富的专业外语词汇、句型。原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决定了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所以为了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译者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掌握足够的外语词汇,特别是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词汇量,并确保能在口笔译中灵活运用;二要掌握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减少低级错误或者不犯错,以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引来不必要的争议,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要大量阅读国际贸易的相关英语原文文本,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例如一见到consignor就要快速反应它所对应的中文是发货人。另外还要懂得区分一些易混淆的词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四要通晓本族语言。正如茅盾先生说的:“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语文是从事翻译的起码条件”。总之,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汉语语言的通晓程度是经贸英语翻译人才所必备素质,语言素质越高,相应地翻译质量也就越高。此外,译者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二、文化素质

现代翻译尤其是经贸方面的翻译大都是文化翻译。在经贸英语翻译中译者关注更多的是国际惯例条款、谈判内容,而忽略文化方面的因素。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的属性,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化素质(崔长青:2007)。翻译是一种努力使译文全方位靠近原文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文化的内涵包含多个方面,涉及面较广,有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等等。经济领域远比其他领域容易受到文化素质的影响。Ruben(1976)是较早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西方学者之一。他提出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七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重并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的态度;最大限度的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移情能力;应付不同情境的灵活机动能力;相互交往能力能忍受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根据跨文化国际贸易活动的特殊规律,笔者认为经贸活动中有效交际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其一是文化学习能力,指对对国际贸易伙伴的文化背景有足够的学习以及认知能力。比如,中国现在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联系紧密,当我们与越南合作的时候,如果我们因为对其文化不够了解而不小心冒犯了胡志明,或许会导致整个合作的失败。要知道胡志明在越南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如果我们没有文化学习的能力,对文化有足够的敏感善于学习对方特殊的文化的知识的能力,就会认识不到两国之间的差异,进而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期待对方,从而造成双方谈判的失败。译者只有对潜在的商业伙伴的文化敏感度越高,就越能预料双方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把差异带来的消极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其二,文化理解能力。如果说文化学习能力是正确认识过程的描写方面,那么文化理解能力就是解释方面的内容。它指对商业伙伴采取不评价不判断的态度。译者需要从双方的谈话中领会和推测商业伙伴话语中的真正意思。这样就可以准确顺利地完成国际谈判。其三,行为变通能力。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纵使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译者,也无法完全掌握谈判的动向。这就要求译者要以变应变,对不同的交际场合采用不同方式。虽然任何交际都是人际交际,但是不同交际之中又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性。就好像并非所有中国人都喜欢吃面一样,并非所有的西方人都有相同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产生了差异性。但是作为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和差异,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应。适应差异的同时,自己也可以从中自我反应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国际贸易知识

作为一位全球化视角下的经贸英语翻译人员,仅仅拥有以上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必要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素质。国际贸易知识是保证经贸英语翻译人才进行的口译及笔译活动的知识专业化、条理系统化科学化,是确保翻译文本内容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专业理论知识。如果涉及国际贸易,首先就要熟悉我国的外贸政策和理论,对国际市场的动向要有所了解,熟悉WTO规则和外贸规则与惯例。其次要具备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等的国际贸易知识以及进出口贸易程序与国际劳务合作等。最后经贸英语翻译人员还应熟悉国际贸易法则,精通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因为国际贸易的交易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所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掌握国际贸易中“指示标志”及“危险品标志”常用的中、英文通用术语与言语行为规范。还应知道并灵活运用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价格构成。其二,专业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位经贸英语翻译人才仅仅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是不够的。还应争取进行相应的实践工作。例如外贸函电书写、草拟外贸合同、陪同口译对等工作。

四、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是科学,翻译是技能,这种人为的过程和结果在一定熟悉程度的技巧下进行有规律可循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与合作。翻译理论的掌握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译者准确、快速完成外贸活动的关键。从语言方面而言,译员不仅应该熟悉我国翻译理论,还需要更多地了解研究西方的翻译理论。如严复的信达雅和西方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纽马克的文化翻译理论等。而且翻译从来就不是僵硬、机械的语言过程,而是灵活的,有规范性的人类参与的交际行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翻译要求及表达的标准。涉及国际商务活动的翻译大多是经贸领域所属的专业词汇,而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严谨性、科学性与通用性。这些都与翻译理论与技巧息息相关。众所周知,要做好一名经贸英语译者光靠理论是不行的,还需要从事丰富的翻译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翻译技巧。而翻译技巧的娴熟运用,又是通过大量的经贸翻译实践反过来得以强化与活化。把理论与实践在经贸英语翻译活动中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增强经贸英语翻译的敏感与精确。

五、创新素质

翻译又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基于源语的再创作。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倾向多样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经贸英语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翻译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与国际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能力。翻译人员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身份是搭建商务谈判双方的媒介与桥梁,促成各类国际间经贸活动的交融或交锋,灵巧地解决语言或文化障碍而让国际商务得以顺利实现。但是现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翻译人员不能只是一味地守旧,在适当的时候还应站在“目的论”与“功能论”的翻译视角,发挥自主创新精神。这样会给译员的翻译增添不少色彩,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谈判方的意愿,适应时代的潮流。

六、结束语

在现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进程日趋增强的情况下,复合型的经贸翻译人才是保证国际贸易活动成功的关键。也只有高素质的经贸英语翻译人才作为后盾,译员才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占得先机。译者拥有坚实而合格的语言素质、文化素质、国际贸易知识、英语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以及创新素质等才能真正而全面地适应贸易国际化、全球化对经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才能使我们的国际经贸活动得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itchell,Charles.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Ruben,B.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1,1976:335-354

[3]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4]崔长青.翻译的要素[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课程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李哲(1971-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教育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课题“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化建设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D02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19-02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与扩张后,走到了提升优化的节点。这一节点上,自觉地深化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升级的关键,而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于高职文化建设与探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中讲到:“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功夫。” 2011年第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高职院校代表提出高职文化要实现三个对接:高职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对接、高职文化与行业文化的对接、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会各位代表普遍达成共识:企业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建构思路

高职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建设则是实现高职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探索活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怎样服务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呢?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企业人”。同时,它还肩负着和其他普通本科教育相同的任务,那就是首先培养学生成人。所以高职教育整体教育目标的完成,必须在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施以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职业(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职业或企业小环境独具的文化素质、健全的人格(身心素质),还具有通观全局、自我发展、灵活应变的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基于此,我们把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

根据教育目标,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化建设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分成三大模块,底部是通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文化素质。中部是专识模块,主要针对某一职业或行业,培养特定职业所需的精神及文化素质。上层是特识模块,专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设置,将特定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和课堂,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三大模块的作用及内容建构

(一)通识模块――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社会文化素质

根据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参照2007年我国劳动部制定颁布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形素质教育课程的通识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以提借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以实践练习为主的应用能力训练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提升学生自我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具体包括三大项:第一大项是人际交往或合作时的心理调控技巧练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练习等。心理训练内容的引入将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要求。第二大项是人际交往或合作时所需要的技巧练习,主要涉及倾听练习、口语表达技巧练习、沟通模式及技巧练习,让学生能将心中所想自由准确地表达,做到巧表达,巧沟通。这些练习,将有力地推动学生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为工作的顺畅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大项是信息采集与处理技巧练习,主要涉及信息采集技术与技巧、信息的筛选技术与技巧、信息的整合技术与技巧。本项练习主要涉及书面及电子信息,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采集筛选及整合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工作中高效地处理信息提供支持。

第二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设置目的在于浸润中国文化传统,滋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加学生社会文化素养。为了避免这一部分过于泛化,课程内容设计将以各个历史朝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载体,融中国社会发展各阶段的历史内容、代表性的作家或思想家的思想于一体,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寄托在蕴含了丰富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

(二)专识模块――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化,社会人文素质职业化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人才素质

所谓经济新常态,指的是“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经济新态势,即国民经济在科学、合理调控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和动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新常态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将面临人口城镇化、经济服务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端化、社会信息化、经营国际化等巨大变迁,对各个领域均提出新的要求。在经济新常态历史背景下,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定的政治思想素养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集体主义精神,能够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无私奉献,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观察事物,避免片面、静止、孤立的思想方法,具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能够正确对待人生,珍爱生命,富有爱心,具备识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道德判断能力,崇敬正义,憎恨不道德行为,有良好的道德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如遵守公德、助人为乐、礼貌待人等。

2扎实的专业素质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水平从低端、中端走向中高端,产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将不断提升。因此,岗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将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作为未来职业人才的职校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与未来岗位进行紧密对接。中职学生还应具有尊重职业、了解职业、献身职业的精神,有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行为习惯,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的重任,必须根据经济新常态下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职业学生打造成未来职业岗位上的生产能手。

3良好的人文素质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此过程中,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除了要求他们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胜任岗位工作之外,还要求他们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备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集体精神,能够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无私奉献,遵纪守法;同时,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素质。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就是人格。它表现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气质性格、人生观等。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以及在职业岗位上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在人文素养中,文明礼仪素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礼仪素养是良好人文修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4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往往具有良好的品行,能够珍爱自己和他人,礼貌待人,友善相处,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经济新常态下,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的健康心理素质是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和隐形动力。中职学生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能正确认识自我,自信心强,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并拥有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抵御能力以及自我调节和自制能力。

5敏锐的创新素质要求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亦是企业在日益激烈、优胜汰劣的竞争格局中处于不败地位的法宝。没有创新,企业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岗位的职业人,中职学生应对新知识、新事物敏感而善于学习,善于运用新知识并将其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加以调整融合,创造新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因此,创新素质要求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综合素质之一。

6宽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要求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字】高职教育,职业素养

现代教育学认为职业素养是个笼统的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能力,但是除了专业之外,敬业和道德又是必备的,西方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职业人的敬业和道德应该是凌驾在其专业能力之上的,这部分内容具体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管理学认为职业素养有着三大核心思想:职业心念、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而我们高职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应该结合这三大核心内容展开进行。

(一)职业心念。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其实职业心念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合格职业人的思想品德。“职业心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心念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

那么在高职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具有合格职业心念的学生呢,首先是重视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授,不能拘泥于形式,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调整学科内容,体现”精”和“够用”的原则,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所以从生源方面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如果理论太深,势必会造成学生不爱听的局面,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材内容上要进行整合。当前,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与现实结合的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全面收集课程资料,对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发散思想,循序渐进的,利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等职业心念。

(二)职业知识技能,“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部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职业知识技能是每一个高职学生毕业之后赖以生存的手段。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就无法把工作做好,不能成为优秀员工,更不可能成为职业经理。扎实的职业技能对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系统的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划。从一年级入学的基础课程到三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每一门课程都针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进行专项的训练,从易到难,紧贴当前行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能力,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上采用企业真实的案例和工作流程,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技能,涉及真实的工作,接触实际的工作业务,在学校中就能够进行职场真实技能的训练,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的社会和企业的适应期。

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在未来职场,一个职业人的执行能力也能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就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懂得上传下达,左右协调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就要有高效的执行力,我们研究发现: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60%靠企业各层的执行力,只有10%的其他因素。中国人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聪明而有智慧”,中国人不缺少战略家,缺少的是执行者!执行能力也是每个成功职场人必修炼的一种基本职业技能。我们还开设了和职业技能相关的一些课程,其中还包含很多需要修炼的基本技能,如:时间管理及情绪管控等等。我们利用案例讲座的形式来向学生灌输这些职业知识,各个职业有各职业的知识技能,每个行业还有每个行业知识技能。总之学习提升职业知识技能是为了让我们把事情做的更好。

(三)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

心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为此我们采取两种方式。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开设一些职业行为习惯的课程,比如职业道德规范,职场礼仪等,还有一些针对性的讲座,我们聘请行业企业的资深职业经理,来给学生做职业行为习惯方面的讲座,用形象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当然光是这样是不够的,我们在日常的授课中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教师全部经过行业企业实际的工作实习的训练,并且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的外聘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按照行业企业真实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从头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一步工作的流程严格按照企业行业标准来执行,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当然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相信借着我们十的东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郝杰.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开放式教学理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