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观;高中英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303-01

一、引言

19世纪,在美国流行的是殖民地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当时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作为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新教育的拓荒者,杜威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创见解,并以此影响了整个教育界。他的教育观是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以此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并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教育观。对杜威的这一教育目的论进行的研究有很多,大部分的都是集中在对他这一教育目的论的反思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上。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与现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结合。

二、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王承绪,2001:6)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实现一个目的的工具,教育应该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过程。因此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终极目的来指引教育过程。(李朝军,2004:138)另外,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包括民主的教育,指出教育目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之上,教育目的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教育目的应该是具体的、直接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与现代高中英语课程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教育制度的革新,英语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其中包括高中英语教育的普及。为了更好的促进高中英语的教学发展,从1951年到2003年,国家就颁发了12个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而且每一个新的教学大纲都对旧教学大纲的不足进行了修正。2003年的教学大纲历经52年,在工具性目标、人文性目标和综合性目标上都做出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也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比如在工具性目标上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描述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合作学习”、“个性培养”、“情感态度”等等,课程目标更加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了。另外,2003年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与在新课标指引下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以及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等等相结合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提倡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主的全身心的参与进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潜意识之中让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提高。高中新课改下的课程设计也基本上按照这种思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为主。语言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参杂进更多学习语言之外的动机或是目的,那么这种更多的是功利性地学习,学生的个性就等不到张扬。目前很多省份都已经实行了新课改,很多学校也将新课改的精神付诸到实际行动之中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部分学校也只是以旧酒来装新瓶。英语的教学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改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来进行。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校把新课程中设计的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设计的一些学生合作动手的活动省略掉,选修课程更是马虎对待。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给现代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就是一定要贯彻新课改关于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也让学生把学习看作为是经验的不断增长。

四、总结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之一的杜威,在教育上提出的一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些潜在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并将他的这一教育目的论与现代高中英语的课程设计的现状以及新课标下课程设计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进行结合来分析。他给现在的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就是:让学生把语言当成发展自己的一项能力来学习,而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外部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去学习,能够让语言的学习也具有让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军.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宋卫民.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英语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认知,项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95-04

在职业教育领域,项目教学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各学科的不同课程中。项目成为能搭建教室和真实工作环境的一座桥梁,把学生带入真实的、解决问题的环境中。项目来源于日常工作中,是整合了跨领域知识的有意义的教学单元。需要学生搜寻信息,进行分析,并了解相关法律、政策、制度环境,用新技术协助,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积极参与项目,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自己探寻答案,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价值的。因为项目涉及较宽泛,所以项目教学能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结,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项目教学的优势毋庸置疑。随着项目教学的深入实践,学生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也越来越熟悉。于是在项目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比如,如何在一个时间跨度长、有一定复杂度的项目中,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关注他们的项目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而不是项目的结果?怎么让学生真正理解一个项目,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这涉及学生的心理动机和思考过程等心理因素,在项目开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开发出一个让学生感觉有趣并且有意义的项目。

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复杂的、模拟真实的工作项目,使他们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习能力。所以在开发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如何使学生投入并活跃在这些思考活动中。教师在项目教学中的工作正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本文介绍项目课程设计中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思考的因素,学生和教师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为设计出更有意义的项目课程提供参考。

一、项目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一)认识的误区

一般认为,项目课程能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这能促进学生去检验他们的知识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然而,事实显示,学生不会必然的在任务中去用他们的知识,相反,如果此任务涉及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学生会排斥这样的项目任务,并且会通过谈判或偷工减料等办法来简化任务,减少思考的过程。虽然学生会对项目感兴趣,并且也拥有相关知识,但不表示他们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所以,如果学生不愿意投入努力去获得信息、找到解决方法,仅仅提供给学生项目机会是没有用的。而且教师在项目教学中的不正确指导,也常常会减少学生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学项目只有在老师的支持下,促进学生的学习意愿和思考的主动性,才能发挥作用,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二)项目课程设计的误区

好的项目课程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因为它能把学生带进真实的问题环境里,促进学生与他 人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去获得并利用信息、概念、原理,并形成计划、步骤、方法,因此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思维、学习和实践能力。

但现在已经开发的学习项目中,很多项目过于以工作为中心,过于强调真实性,站在工作角度和专家角度去设计项目。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去充分理解学生学习动机和所需的知识,也没有从教师的知识、课堂组织的复杂性去开发项目。有学者提出,在课程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因素。项目设计如何能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思考性?如何给教师以支持,提高他们项目教学的执行力?我们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思考的角度来看项目课程设计,并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

二、基于学习动机和认知的项目课程设计

在项目课程设计时,应考虑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项目课程学习中的学生动机是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并促使其完成项目的内部动力。这包括三个因素:学生是否觉得项目是有趣的和有价值的;学生是否感知到他们有能力投入并完成项目;学生是否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分数。

(一)让学生感知到兴趣和价值

在项目课程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感,会影响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投入程度。在这些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感知价值被提高:

1.任务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包括新的元素

兴趣往往是以认知参与为代价的,越让学生觉得新鲜、特别的任务,越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完成,学生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迷惑,这不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动机。

2.问题是真实的并且有价值的

虽然解决真实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没有发现有系统的文献研究,表明哪些问题是学生真正觉得有价值、有兴趣、愿意为之工作较长时间的。老师和课程设计者们往往是从学生的课余爱好里收集学生的兴趣点,并把它整合到课程设计开发中。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对必须理解和概念相关的项目问题才感到富有教育。

3.问题是有挑战性的

面临挑战时,学生通常愿意付出他们认为合理的努力去获得成功,而一旦任务更困难或者耗费大量时间时,学生会用最少的努力完成任务,而不是试图付出更多去理解、学习。如何促进学生去完成较困难的任务,并在较长时间的任务完成中,维持学习兴趣是问题的核心。已经有研究提供了答案,如目标设置、提供反馈机会,鼓励学生继续工作,建立团队工作的社会标准等。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第3篇

“慕课”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名词,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的在线网络课程。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慕课得到了更多高校的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的全称为“MOOC”,是英文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单词的缩写,专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赢得学生的支持,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慕课”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但目前仍有许多高校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方面来说,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少与实践的联系,单调的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造成不利影响[2]。

2.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不符合生活实际的要求,通常按照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组织课程内容体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组织上,也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不切合实际生活,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第二就是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普遍地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衡量应聘者计算机水平的标准,部分大学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和训练,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原本的素质教育扭曲成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2]。

3.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日常学习和评价上,仍然存在着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书面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必须要以相应的操作水平为主、书面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综合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片面地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知识掌握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正确方式。

4.在课程开发上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着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侧重理论知识的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就非常复杂,其理论知识浩瀚如海,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望洋兴叹,然后知难而退。但高校之所以这么做也有其原因和道理: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课程开发,比较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及课程评价。这种因为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的方便而忽视教学质量的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考核就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不端。

三、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

将“慕课”的网上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通过功能强大的慕课网络平台,提供大量的教学视频和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现实课堂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优势。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共享大量的优秀课程资源。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避免了教师因反复讲解课堂知识而产生厌倦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工作热情。

2.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线上学习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线下交流讨论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则至关重要。线上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自行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线下交流讨论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线上学习的情况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有效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3.“慕课”学习方式灵活多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3]。

4.教师能通过“慕课”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时调整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采用“慕课”网上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四、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建立基于课程自主学习的“慕课”模式。“慕课”的线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地去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时刻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部分自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难以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2.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基于“慕课”的混合式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缺少操作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运用

1.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的方式和在线教学方式相结合,即为混合教学。这种混合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有效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线上基于自身情况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教师在线下对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进行合理引导。例如:在学习windows图片编辑器和photoshop图片处理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网上自主观看相关的“慕课”视频教程,进行初步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和操作训练的情况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学习心得与体会,并对学生在线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以强化训练和理论讲解,实现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2.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督促相结合。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慕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特点,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主动地去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训练,这对于那些自律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要求“慕课”课程资源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必须短小精悍,保证其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督促学生完成线上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效率的提高。

3.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强化课程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才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知识。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慕课;《室内设计》;网络课程

1MOOC在国内的所面临的挑战发展

目前,MOOC课程只是少数专业的少数课程,并未形成专业课程体系。这些少量课程的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但是却可以让大学重新找到适应信息时展的道路,也会促使大学思考自己存在的特色和价值,思考新的业务模型、新的合作与伙伴关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重视合作、交流、网络化教学和学生的同伴互助,更加重视所培养的学生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而不只是知道哪些知识,也需要考虑具有工业化特质的教学流程分解和角色分工对于大学教学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影响。无论是大学,还是教授,面对因信息技术发展而带来的“颠覆性创新”,都要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

2室内设计课程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形式多样,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影响着室内装饰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本门课程从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岗位能力需求出发,针对室内装饰行业背景和室内设计教学现状进行剖析,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到社会生产,从实训、实习到就业方面紧密结合进行探讨,以适应高职院校所提出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3室内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的目的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顺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为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我院教师积极投身于空间建设中。作为室内设计专业的任课教师,深深感到“空间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随着空间网络的日益成熟和普及,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渡到以空间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空间作为一种操作简便交互性强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目前主要利用“世界大学城”的教学优势有效地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使之与《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相融合,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4室内设计课程的题库资源的优势

题库应用系统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为此在设计题库应用系统中应该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融入学生对网上作业的反馈、教师对学员作业的个别评析,以便能够合理使用题库资源。目前室内设计课程的题库资源较少,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对于知识点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加深印象,同时进一步消化吸收,进而转为己用。而慕课能解决这一现状。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其次,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与学生的学习自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①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②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的形式。起码来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min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min甚至50min。再次,慕课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就慕课的教学价值取向而论,以“学”字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从表面上看是在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教学评价的话语权,但其深层含义是要求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转变高校的管理理念。最后,慕课使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内的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导致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将会表现在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方面。

5课程案例描述及选取的理由

以某楼盘的家居空间和某商业街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案例群为案例教学。整个室内设计案例的步骤是:①设计准备;②概念设计;③方案设计;④施工图设计;⑤设计成果提交。通过这些公共空间案例群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室内设计方案制作的基本流程及做出一套好的室内设计方案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让学生很好的认识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案例群的专业知识涵盖面广,案例能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群的学习,达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实际问题,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触类旁通。案例群的选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室内设计师这个岗位对就职者职业素养的要求,明确了以后作为室内设计师的定位。

参考文献

[1]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J].建筑创作,2002(10).

[2]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J].中国室内,2001,4(3).

[3]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课程设计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科课程设计;企业项目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工程素养

作者简介:冯军(1979-),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3CZ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29-02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然后围绕着这些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主张学生从实践中探索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于工科类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计是大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培养环节,[1]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2]现行的课程设计时间短,设计内容陈旧单一且与企业要求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将阶段学习的知识充分加以综合和运用,且影响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根据近年来对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科类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很多用人企业单位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希望能尽快进入岗位角色。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本文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研究将项目教学法融入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让学生接触以产品为目标的企业项目,在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培养下,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可理解技术产品开发流程及具体技术指标要求,提升了工程素养,为就业打下一定基础,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育在学生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

一、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选题原则

认真抓好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立题工作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前提,它决定着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

1.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选题应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全面把握专业的培养计划,确定其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服务面向、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等等,才能正确选题方向。

2.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选题应尽量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和科研方向相结合

工科教师本身手里拥有一些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这些研究内容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利用教师与企业签约的这些横向课题,开展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充分利用教师对自己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较深入和独到的研究,以及其对课题内容的熟悉,方便地进行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工作的指导,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能更有效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具体实践

由于企业项目具有产品化的特点,知识覆盖面较广,所以课程设计性质一般为综合性,内容不限于一门课程往往涵盖几门课,所以实施的对象一般要求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或者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已学过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也大都开设起来,正是刚刚度过入门期,这时开展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恰到好处,既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对即将要学到的关键知识进行深化,让学生接触实际企业项目,进行实践,必将遇到问题,可在探索、思考中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本课程设计的时间长度一般要求为1~2个学期,这是由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的周期所决定的;也不能像传统方式,由于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消化,课程设计效果大打折扣。

经过研究,整个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1.制订具体项目

教师与企业经过协商和充分研究,根据上述选题原则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人才储备计划,并依据专业岗位要求,制订实际项目。项目均紧扣课程要求,分为三类:

(1)传统企业项目。一般是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普适的基本项目,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项目,通过研发,熟悉整个开发过程,打下基础,至少能在一个发展方向上做到入门,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2)在研企业项目。一般是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企业工程师正在完善或者探索研发之中,工程师对项目开发的每个细节都比较熟悉,也很有经验和心得,便于指导学生;学生通过思考、研发甚至创新和一线技术人员交流,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3)未来计划企业项目。一般是企业准备着手开展的项目,一切都在起步当中,学生通过参与研发,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视野,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机会。

2.制订计划

(1)企业派技术骨干对项目方案进行剖析,提出详细的技术指标、开发项目所需知识。教师同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和交流,由学生自主选取项目,教师考虑学生个人能力,从整体考虑对项目进行分组,保证人员配置合理,每组为4~6人,并进行小组人员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2)传统的课程设计时间太短,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只能敷衍了事;在获取学校制度的支持下,项目计划时间不限定为1个学期内,可延长为2个学期,有充足的时间,才能保证学生认真完成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写好项目进度表,指明每一阶段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及技术指标,并将严格按照进度表进行考核,给学生一点压力、一点动力。

3.具体实施

(1)在学院专门开设一个课程设计实验室,配备常用的实验耗材,设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有老师进行管理,并成立一定额度的基金,专供有需要的学生购置实验器材。

(2)教师每周按时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对于一般问题,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培养其自学及探索精神;当遇见难题时,对于个别问题进行详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教师可集中授课;组织学生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鼓励相互间的讨论、交流。

(3)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实验室进行指导。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特别是实践方面,很有针对性;技术人员有项目经验,对项目开发流程及其细节很熟悉,可谓见多识广,往往能起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

(4)派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学习。进入企业开发第一线,企业人员可进行现场授课,解决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可了解企业的岗位工作及要求,才能深切感知自身的不足,促使其上进。

4.考核评价

(1)依据各个项目进度的安排,对每个阶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项目活动记录、收集整理的资料、阶段性总结报告等全面地评定,作为平时成绩。[3]

(2)项目结束时,进行答辩形式的考核。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成果,说明设计原理、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总结经验和教训;请学院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作为评委,提出相关问题,以此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项目的研究深度,给出成绩,并作为考核成绩。

最后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客观地给出评价,并指出每个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上及工作中的不足,促使其努力。

三、效果分析

1.传统模式和新模式的比较

(1)设计内容。传统模式往往是几年不变化,有些甚至已被淘汰;新模式是来自于企业的项目,技术含量高,贴近市场,更主流,将来学生易融入企业。

(2)实施过程。传统模式中学生是单枪匹马,时间短、交流比较少;新模式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时间充裕,不仅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还有企业人员的加入,大大增加了兴趣和积极性。

(3)考核评价。传统模式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价,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和多元智力理论;新模式考虑到多元智力理论,真正地体现了素质教育。[4]

2.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提高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己动手,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5]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效果显著。不少学生反映:“经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以前学过的但不明白的知识,自己搞懂了;有些还没学的知识,自己现在就懂了”、“以前同学间聊的是游戏,现在讨论的就是技术”、“现在才明白自己懂得太少,想去企业还得好好努力”等等。

四、结束语

企业项目化课程设计改变了传统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解决企业项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培养了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康,余洁冰.工科学生课程设计与综合素质培养[J].高教探索,2009,(5):133-134.

[2]杨丽曼,沈东凯.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17-120.

[3]Pegy A Ertmer,Timothy J Newby Maureen,MacDougal students.responses and approaches to case-based instruction[J].The Role of Reflective Self-Regul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6,(3):71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