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境外办学管理办法

境外办学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境外办学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境外办学管理办法

境外办学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各国签证费用不同

签证费用的数额各个国家都有一定的标准。所不同的是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个别国家的签证甚至是免费的。一般情况下,甲国收取乙国公民的签证费标准与乙国收取甲国公民的签证费标准是对等的。签证费用的数额,一般都标明在签证上,也有贴有印花税的。申请人拿到签证时,即可知道签证费是多少。签证费一般都在拿到签证后当即付清。

签证费和签证申请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国家只收签证费,不收签证申请费。有的国家两费均收。签证费一般都在办妥签证时收取,拒签则不收费。有的国家先收签证申请费,且此费用无论获签与否均不退还。

申办签证时交付的签证费用,一般均使用本国通用的币种。

如何计算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工龄

中国教育部有关管理部门近日对留学人员的工龄如何计算作出解释。

1.公派出国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在批准出国留学的期限内,国内工资由原单位照发,国内计算工龄。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批准攻读博士学位期限内,国内计算工龄。公派出国攻读学位的在职人员,在学习期限内的国内工资待遇按国内同类人员的有关规定办理。

2.公派留学人员,凡是由原单位发放工资的,其在批准的国外延长学习期间的国内工资照发。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工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

3.在职人员获准自费出国留学的,从出境的下一个月起停发工资,保留工职一年。

4.在职人员自费出国留学回国工作后,出国前工龄可以保留,并与回国后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工龄。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参加工作的,其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限,国内计算工龄,工龄计算办法与公派留学人员相同。

5.在职人员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也计算工龄。

教育部《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

教育部日前颁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于2003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在强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应当符合中国的相关规定,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取得相应的合法资格,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同时,要求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应当优先举办具有中国高等教育比较优势或者特色的学科,并充分考虑所在国家(地区)的需求及发展特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在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开展境外办学活动。《办法》还明确了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据了解,目前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共有近20个大学和机构到境外开展办学活动。

外语“考试超市”正在形成

制定承担教育考试专项职责任务并拥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的教育部考试中心, 目前承办的海外考试包括托福、GRE、GMAT、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日语能力测试等共18种。

该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考试中心将引入更多的考试,形成“考试超市”,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

据介绍,教育部考试中心今后还将引进一些国家的考试,形成一个“考试超市”,供国内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

澳放宽留学生续签证有利中国学生申请移民

澳大利亚移民部1月14日修改规例,放宽对海外留学生入境后申请续签或者转向申请其他签证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在澳攻读短期课程的中国留学生,或者合资格的护士继续留在澳大利亚申请技术移民。

据澳大利亚《星岛日报》报道,以往移民部在签发学生签证时,会对部分申请人加上“8534条件”的限制,即签证持有人来澳后,除了难民庇护签证和学生允许工作签证之外,不会在境内获得其他新的签证,极特殊的情况除外。

根据新规定,签证受“8534条件”限制的留学生,如果够资格申请技术移民之前的GRADUATE-SKILLED签证,则可以留在澳大利亚,不受“8534条件”的限制。另外,如果申请人是澳大利亚正式注册的护士,或者符合注册要求,英语过关,亦可以不受“8534条件”限制。

此外,以往硕士或博士生的家属,入境后可以直接打工。但是自3月1日起,他们与其他类别的学生和家属一样,只有在学生开始上课之后,家属才可以打工。法国“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揭晓

境外办学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共建;国际合作;旅游管理

我国快速发展的国际旅游市场,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研究国际前沿问题的实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提出的专业国际共建是指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是国际合作办学更深层次的合作形式。专业共建是由合作方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专业特色,与中外办学实体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课程体系、共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共同参与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系统化、多层次合作项目,是快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现状

根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截止至2019年末,在教育部备案的旅游管理类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21家,总体来看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占比较低,已开设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中外专业共建项目并不多见。目前常见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合作办学有两种类型:一是全面移植型,通过全面移植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二是组合合作型,比较普遍的有“2+2”“3+1”等形式[1],学生在国内学习基础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第三或第四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专业课程。我国目前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人才培养体系与自身特色及市场需求脱节。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合作在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大多是模仿、套用或是照搬国外方案,缺乏与自身办学条件与优势学科相结合,缺少与国内旅游市场特征相结合,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模糊、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是衡量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多为从事语言方面的教学工作,较少涉及旅游学科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国际化教育对中方教师也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队伍不仅需要有留学背景或国外访学经历,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2]。(3)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不足。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数量偏少、级别较低,参加国际会议频度也偏低,更缺少在国际知名企业工作、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毕业生。(4)国际实习实训条件较弱。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大多依托的是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及模拟实训实验室完成,与国际知名企业联系不多,能提供的国际旅游企业实习岗位及实习工种都非常少。国际实习实训基地匮乏、实习岗位单一、实训条件不足,制约了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共建模式探索

中南民族大学与英国切斯特大学有多年合作基础,近年来,两校以旅游管理专业为试点,探索国际专业共建模式,打造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学校办学特色,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中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共建工作主要从共建培养模式、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及共建科研团队四个方面推进。

(一)共建培养模式1.通过合作办学,构建专业共建平台。合作办学是专业共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和教育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在合作办学中,两校组成专业共建工作团队,在工作中增进相互了解,搭建起两校间交流与联系的桥梁。2.通过学分互认,共建多层次培养模式。两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对接,确认了学分互认、互通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本科弹性培养、本硕实验班培养与短期专项培养三种模式。(1)弹性本科联合培养模式。采取“2+2”或“3+1”的弹性培养模式,即用两年或者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共建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用一年或两年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学习专业课程。(2)本硕实验班培养模式。在本科合作的基础上,两校还探索尝试“3+1.5”本硕合作项目,即用三年时间在中南民族大学完成本科阶段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在切斯特大学完成硕士阶段学习,通过打通两校本科、硕士阶段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知识体系的无缝衔接与过渡。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学习周期,降低了学生出国留学的时间及费用。(3)短期专项培养模式。邀请国外专家参与中方的导游培训、旅行社经理人培训、民族地区旅游高管培训工作,快速提升中方社会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将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或交换项目、教师的访学、培训做成常态化的合作项目。

(二)共建课程体系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总体思路,在充分吸收外方在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充分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共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英语扩展课程平台、共建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六个模块,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共同开发课程。结合两校优势与特色,从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方面着手,共同开发了“国际旅游概论”“管理研究方法”“旅游服务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饭店管理原理”及“旅游规划”六门共建课程。2.强化外语学习比重。通过与学校外国语学院及英语培训机构合作,开发英语听、说、读、写专项训练课程,开设IELTS考试培训班。在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条件的同时,还定期组织中方教师出国培训,培养能进行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团队,30%专业课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国际实验班80%专业课全英语授课。3.创造国际实践机会。结合共建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应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共享外方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实训条件。4.优化教学形式。专业课教学充分融入外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小班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自学。共建课程授课均由双方教师共同完成授课,采取邀请外国教师进入课堂、远程直播授课与线上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解决外方教师授课时间不灵活,来访费用高、时间短等问题。

(三)共建师资队伍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交流及共同举办专业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共建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优质师资队伍。1.积极将中方教师分批派遣到切斯特大学去进行培训,加深中方教师对西方文化、教育制度与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保障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中方教师对国际先进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了解,提升教师科研实力。选送中方教师到国外知名的旅游企业挂职,聘请国外企业高管作为客座教授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2.邀请外方教师进行讲学、示范课、观摩课,并开展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介绍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帮助中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3.共同举办旅游管理相关的国际教育交流会、科研研讨会、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共建科研团队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方面凝练科研方向,共同申报国家基金及各部委基金项目。共同参与民族地区旅游规划、旅游文化创新、旅游企业管理等课题,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五)其他共建内容1.共享实习基地。同享外方实习实训基地,结合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到境外基地进行实训实践或毕业实习。2.本科三导师制。在践行本科导师制基础上,中外共同实行导师制度改革,每名学生均配有中方导师、企业家导师以及外方导师。通过与外方导师接触,学生不但在学业上有所收获,还能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积累大量的国际法规及文化知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共建的保障措施

基于国际合作的专业共建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两个学校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需要人力、资金及制度等多方面保障。

(一)设立专业共建的工作组由切斯特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心及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学院主要领导组建专业共建的工作小组,分别领导两校的共建工作。

境外办学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在全市劳动力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劳动力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市劳动力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打造我市劳动力品牌,加快推进高素质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早日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苏南的目标而努力。现在,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会议结束前,市委__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劳动力经济的重要意义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具有决定作用且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经济是充分发挥劳动力的能动作用,通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种经济模式。劳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后劲。实践证明,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就是劳动力素质和使用效果的竞争。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如何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苏南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有利于突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瓶颈”。通州是农业人口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和提升档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十分注重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力度,不仅能使农民在传统的种植业之外增加非农工资性收入,而且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劳动力和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农民数量减少了,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缓解,利用这一契机,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农村的土地等生产要素向能人聚集,为规模种养和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才能使农业迅速突破多年来低效徘徊的局面,也使得农民增收的难题迎刃而解。大量的事实表明,农民获得的非农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正愈来愈大。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获得的非农工资性收入达21.72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51.54。农村的现实面貌也充分证实,大凡生活水平相对较好的农户均有非农收入。因此,在农业和农村工作处于“过坎爬坡”的关键时期,注重提升劳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解决农业和农村中突出问题,实现区域竞争取胜的关键举措。

2、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力经过培训、输出,增加了劳务收入,区域购买力自然就相应增强,从而有效地带动商贸、餐饮、房产、旅游等产业以及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农村贫困户家庭中有一定能力的成员,如果能努力克服困难,通过转移找到就业门路,就会起到一人发展、全家受益,今年转移、长久收益的良好效应。大量的劳动力转移,不仅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裕的物质条件,而且还实现了城市文明对农村的辐射,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转移的劳动力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洗礼”之后,既“挣了票子”,又“换了脑子”,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3、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有利于积蓄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如何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可以使众多的劳动者经过培训、转移,学到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回新的信息和理念,增强个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部分劳动者通过长期在外艰苦创业积累了资金,用来反哺家乡兴办实业,有效地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再从长远看,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频繁地转出去、引进来,可以增强全体劳动者的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无疑会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还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城乡联动,激活其它各种生产要素在更开放更广阔的大环境下优化配置,为一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走向文明创造条件。

4、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有利于形成开放的全新格局。劳动力转移是互动的,劳动力资源在城乡范围内流通以及对外输出,不仅使得通州的劳动力“走出去”,转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地区,同时也吸纳外地资金雄厚、技术精湛、市场开拓能力强的能人流向通州。在劳动力的相互转移过程中,全体劳动者的观念、技术、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促进了一个地区观念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劳动力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形成通州的劳动力品牌,将会极大地提升通州的知名度,既能实现劳动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全新局面,还将会在招商引资中赢得新优势,使更多的客商、朋友、在外业主热衷于来通州投资,有力地推动我市的对外开放实现新的突破。

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发展劳动力经济的工作重点

我市发展劳动力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以打造富有特色的通州劳动力品牌为目标,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拓宽劳动力转移空间为重点,大力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创富潜能,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全面提升劳动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区域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全力打造劳动力品牌。

现代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面对劳动力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劳动者有更高、更强、更全面的能力。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劳动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一个地区劳动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劳动力品牌。我们要高度重视一些地方由于输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已经危及一方经济发展的严峻事实,以创造“劳动力名牌”为抓手,努力提高劳动者技术培训的整体水平。认真挖掘我市民间技能优势,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富有通州特色的劳动力品牌,以名牌提高我市劳动力的信任度和赞誉度,以名牌扩大我市劳动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而更好地带动我市劳动力的转移。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要使全市人民都树立“为

终身具备就业能力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依托学习型城市建设这个载体,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大兴学习之风,不断丰富劳动者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增强劳动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意识。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抓好三种培训:一是加强就业前的培训,培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加大对新生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和就业准入控制的力度,以此推动劳动预备制度的全面落实。二是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职职工的操作能力。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提高广大职工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要指导用工单位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及福利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推动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从技工到技师、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三是加强再就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劳动者的下岗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回避的现象,要教育下岗人员失业不失志,积极适应社会变化,通过培训掌握新的技能,迅速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最有效途径。要积极整合职教资源。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办学、分层布局”的原则,统筹规划职教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职教资源整合,采取同类合并、优势互补的办法,使行业、企业办学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尽快形成以通州职高、电大分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在职教集团内部既要鼓励职校之间的有序竞争,又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既要在发展规划、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任用、学生就业等方面统盘考虑,又要兼顾职校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各自特色,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化通州职业教育体系。要大力拓宽培训范畴。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拓宽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还要努力适应就业新形势的要求,培训能操作设备、会使用电脑、懂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以满足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要力求办出职教特色。做大做强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建筑、服装、机电、模具、空乘等专业,积极拓展电焊冷作、红木雕刻、裱画工艺等传统项目的培训,努力使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同时要注重劳动力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要把培养职业能力与培养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树立通州劳动力的良好形象。要坚持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凡从事属于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努力建设培训基地。各职业学校要建设面向市场的职教培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培训合格的实用技术人才。今后要将学校开拓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作为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将社会对培训学员的接受程度作为专业留舍的重要依据。要着力抓好教工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同时对不称职教师要采取送往人才中心交流的办法,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地不断提高。

2、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奋力开拓劳动力市场。

中介组织是劳动者走向广阔就业空间的“桥梁”,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劳动力经济的“牛鼻子”。为此,我们要积极扶持各种形式的劳动力中介组织,努力形成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一是积极扶持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从我市年初调查的情况看,从事劳动力中介的组织仅十几家,转移劳务也不足万人,与我市已转移的29.79万个劳动力极不相称,劳动力转移基本上仍处于自发状态,转移成本偏高。事实证明,没有中介组织的参与,劳动力的转移只能是盲目的、低效的;中介组织健全的地区,劳动力转移就多、效果就好。加快劳务中介组织的建设,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政府、部门、民间三管齐下,积极兴办劳务中介组织。市级机关要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支持兴办劳务中介机构;各镇要利用现有劳动人事管理服务站的有利条件,选用能人,全面建办劳务中介组织;各类职业学校要组织精干力量,专门从事特色劳务中介工作。积极扶持民间中介组织的发展,对符合开办条件的,市各有关部门要一路绿灯,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二是规范市场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中介组织需要培育,同样也需要规范,没有规范的中介组织,就没有良好的劳务输出环境。首先,要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从用工信息管理抓起,规范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劳务输出组织的中介服务行为,对成立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务公司要严格审批和管理,统一颁发许可证。要加大劳动力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市里将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规范整顿,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劳务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市场规律的熟悉程度,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服务规范和岗位责任制度,培养出一支品德

优良、业务优秀、服务优质的劳务从业人员队伍。再次,要改进服务方式。建立功能完善的劳动力综合场所,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向劳动者宣传政策、信息、传授求职技巧,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全市劳动力的专场招聘会,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三是搭建信息平台,加大输出力度。我市现有的职业介绍机构所的劳务用工信息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影响了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切实抓好劳动力供需信息搜寻的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国际互联的“通州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站”,对现有各类劳动服务机构进行联网,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交流、传播及咨询工作,实现全国劳动力供求信息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劳动者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了解信息的需求。要积极拓展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加大劳务输出组织程度,努力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市就地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为6000元左右,省外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为1万元左右,国外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为3万元左右。因此,在积极挖掘通州市内劳动力工作岗位的同时,要加大对大中城市和海外劳动力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我市的市场份额。要重点研究上海、广州、深圳、苏南以及日本、中东、欧美等国内外劳务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需求。要把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精力放在紧缺劳动力和特殊劳动力的需求上,在全面掌握劳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对众多信息仔细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尤其要加强与国内外劳务组织的联系,探索与境外机构联合输出劳务的新方式,带动更多的劳动力走出国门。

3、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地被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加之市场需求存在着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我国具有资本短缺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一些发达国家正相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使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这些都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第一,扶持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首先,发挥农业内部消化劳动力的优势。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建好市确定的60个专业村和10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办23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搞活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壮大农产品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能人经济,鼓励和扶持有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吸引有资金、有技术、有经营才能的市内外各种业主“聚焦”农业,构建各种生产要素向能人集聚的“绿色通道”,以此转移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发挥加工业吸收劳动力的优势。在促进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拓宽新的就业空间的同时,要充分把握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尽快培育出劳动力经济新的增长点。再次,发挥建筑业转移劳动力的优势。我市已转移的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的人数最多,占已转移劳动力的47。要继续发挥建筑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主阵地作用,加快调整建筑业结构,坚持内联外靠、多业并举、强手联姻,力争形成集建筑安装、装饰装璜、房产开发、桥梁施工、道路建设、劳务输出于一体的特级资质建筑企业集团。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北京申奥、上海申博成功所蕴藏的建筑市场新机遇,不断开拓新业务,使我市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的突破。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要走内涵扩大的劳务输出之路,既要输得出又要引得进。转移劳动力的路子很多,其根本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大量吸引国外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通州,加快我市的现代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洗脚”上岸,走向二、三产业,达到劳动力资源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和发展私个经济。近年来乡镇企业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已经大大下降,但我市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较快,要积极扶持、大力发展。要全力抓好苏通大桥开工建设孕育的新机遇,瞄准上海重点招商,使上海的资金在通州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使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得益,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潜力。

第三,拓展服务门类,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社区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大量潜在的就业机会尚待开发。要拓展服务门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人的需求,广辟商品配送、小区保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家庭护理、维修保养等服务项目。要挖掘乡土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亮点。服务门类的拓展,不能局限于本地、本市,眼光要放得远一点。菲律宾的保姆业非常红火,他们的保姆遍布世界各地。我们服务门类的拓展也要看得远一点,要认真研究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拓宽劳务输出门类,努力抢占特色劳动力市场的制高点。

此外,要加强小城镇对劳动力的承载功能。认真制定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整体要求,建立市场化的投资机制,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一般建制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镇真正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地,营造一批吸纳劳动力的大容量载体。

三、加强领导,切实营造发展劳动力经济的良好环境

发展劳动力经济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全员工程、富民工程,全市上下要把它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来抓,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全面组织发动,全力推进提升。

1、切实转变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来看待劳动力转移,而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创新劳动力经济理念。一要坚持观念创新。要不断拓宽就业视野,打破地域界限,统筹城乡就业,实行城乡互补。转变城市人只能在本城市就业的观念,不断拓宽外地市场。农民要克服“小富即安”、舍远求近等小农思想,努力创造条件逐步与农村“断奶”,从农民变成市民。用工单位要转变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等观念,更新用人观念,增强人才意识。二要坚持体制创新。多渠道、多形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积极性,加快我市劳动力转移速度。要区别不同情况进行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全面提高输出劳务的综合竞争力,抢占国内外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社会的不同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在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劳动力资源作用的同时,要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劳务输出上组织力度强、诚信度高、区域劳务协作关系网多、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优势,变散兵游勇为“编队转移”,实现成建制有序输

出,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三要坚持职能创新。市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搞好培训服务、输出服务、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不断提高组织服务水平。要象招商引资一样,农业、外经、劳动、教育等部门要走出去,包装、宣传、推销我市劳动力资源,宣传劳动力品牌和优势,强化与劳动力输入地的联合,通过洽谈与合作,建立劳动力培养和输出基地。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大力发展劳动力经济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努力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劳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是检验领导干部群众观念、责任意识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工作中,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一般举措和一般效果,而应排查分析宣传到人,市场开拓落实到人,依据效果考核到人。为形成发展劳动力经济的整体合力,市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劳动力经济作为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这次会议的要求,明确职责,制订本部门、本单位发展劳动力经济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办法。确保今后每年全市新增外出劳务2万人以上、完成输出劳务培训1万人以上,市内一线劳务培训2万人以上。工商、公安、税务、计生、劳动保障等部门在办理劳动力转移手续时要简化审批手续,按规定标准收费,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费用,清除各种歧视性、限制性的就业准入规定,严格规范转移人员的流动就业证、暂住证、婚育证管理。外经部门要多方开拓市内外尤其是海外劳动力市场,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建管部门要发挥劳动力转移主渠道作用,不断壮大通州建筑“铁军”。农林、教育等部门要加大劳动力综合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力推进通州劳务品牌战略。农工办要研究实施有效的措施,全面做好农村外出人员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金融部门要为劳动力输出及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兴办实业所需资金提供贷款服务。各级、各部门和市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发展劳动力经济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培育创富典型的有效做法,以及相关部门打造劳务品牌的有力举措,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劳动力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继续深入开展“人人都来创造社会财富”主题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创富意识。通过宣传引导,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对解决其就业、增加其收入、提高其素质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的活动中去。

3、强化目标考核。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分别挂钩联系一个镇,至少承担该镇100个劳动力的转移任务。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要负责收集所在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情况资料,并积极提供信息,分别承担200个以上的劳动力转移任务。镇机关干部也要承担相关的包干任务,村定编干部要动员本村2个以上困难农户的劳动力向外转移。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是发展劳动力经济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将劳动力经济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专人负责,选用能力强的人主办劳动力经济的具体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加大对创业者、用工企业、中介机构、劳务组织的奖励力度,明年将表彰一批劳动力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将采取累计递增和目标跟人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