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第1篇

众所周知,伊格尔顿师从著名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奠基人雷蒙•威廉斯,并且,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研究最早是从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理论框架开始的。在长达四十年的文化理论思考与实践中,威廉斯承担了多种多样的角色,如文化批评家、历史学家、媒体写稿人、政治评论家、戏剧理论家等等,然而,最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莫过于他对文化的传统定义的颠覆和对理论中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解构性诠释,这些成就也对伊格尔顿等一系列流派的理论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威廉斯于1958年出版的《文化与社会:1780-1950》(CultureandSociety:1780-1950)被广泛地视为英国文化理论史长河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威廉斯注重阐释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框架下开启文化研究的新的理论范式,形成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极高理论意义和极强生命力的文化唯物主义。首先,在对文化传统定义的颠覆方面,威廉斯考察了自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英国文化批评传统,并指出“文化概念的演变可能是所有语汇之中变化最明显的,也就是说,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在由文化而引发的与工业、民主、和阶级相关的问题,与其相关的艺术表现也不例外。文化语义的发展和变化记录了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变化和改变可以提供认识和探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变化本质的示图和有效的手段。”[2]因此,在威廉斯观念中文化的语义演变史就是包含阶级、工业和民主等关键词的社会发展史,对文化的考察必然要在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框架下开展。威廉斯认为“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在思想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做出的反应的记录……文化观念是针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中一个普遍而且是主要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反应”。[3]由此可以看出,威廉斯认为在对文化进行定义时,不能简单地把某种社会文化与某一社会形式简单的对应,因为社会文化与社会形式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一定时期的文化并非简单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它是社会历史动态发展下形成的。其次,在对理论中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命题的解构性诠释方面,威廉斯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是简单的决定于反映的关系,虽然相对于文化而言,生产具有最终的决定性,但是生产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如果把文化简单地当作是上层建筑来界定,则忽视了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进程中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这一属性,剥夺了文化生产的物质性。因此,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既承认文化的精神性,又突出了文化的实践性,是一种具有实践—精神二元属性的理论观念。威廉斯对文化与社会的思考和阐释使文化研究走出精英学术圈,更多地触及现实生活中的日常文化现象,进而在社会历史现实这个平台上把作为理想价值的文化和作为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融合起来。威廉斯的理论观念不仅开启了文化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视界,而且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威廉斯理论观念的引导下,伊格尔顿才走上了文学批评的道路。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一书中,伊格尔顿是这样评述威廉斯理论观念的影响的:“在英国,任何想要逃避威廉斯著作的压力的批评都会发现它的著作是严重地残破和削弱。”[4]作为威廉斯的学生,伊格尔顿的文化观处处显露着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痕迹,他把文化看作是一个重新体验和掌控某种经验的过程。伊格尔顿在196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与社会》一书就是从威廉斯的理论框架出发的,从书名人们就可以看出,在这部献给威廉斯的学术著作中,伊格尔顿旗帜鲜明地宣示其文化与社会的批评视野。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在这部深受威廉斯影响的著作中,伊格尔顿仍然表现出他独特的思想特质。伊格尔顿对威廉斯的理论观点既有占有,又有批判与超越。一方面,伊格尔顿的文化观秉承了威廉斯的思考模式,强调英国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物质条件之外的,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对于文化的考察必然要在社会语境即社会的物质条件框架下开展,因此,无论是在《审美意识形态》、《甜蜜的暴力:悲剧性的概念》等高深的理论作品中,还是在《莎士比亚与社会》、《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研究》这样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伊格尔顿自始至终都自觉地将文学文本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突出文化的物质属性,此外,综观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理念,他始终认为无论在哪种具体的社会结构下,都应该倡导一种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参与、创造和控制共同文化;另一方面,纵观伊格尔顿的一系列文学理论著作,如《批评与意识形态》、《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等,我们发现伊格尔顿都是在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基础上开展与的对话的,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是从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中不断吸取养分和灵感的,但是伊格尔顿并非完全站在威廉斯的理论框架内思考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对二者关系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中,伊格尔顿也发现了威廉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伊格尔顿跳出了威廉斯的理论框架,在一个新的理论视野中审视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这个所谓新的理论视野就是在西方理论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的理论渊源

一直以来,在伊格尔顿的思想世界中,意识形态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众所周知,在伊格尔顿近四十年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他积极尝试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20世纪西方思想与文化研究历史,从意识形态研究这一独特视角来关注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问题,进而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在文化批评这个大的视域中构建了关于文本生产的科学,即文学生产理论体系。长久以来,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意识形态都是备受关注与争论的概念,其内容最为复杂,意义最为含糊,无论其内在的基本含义还是外在的社会功能与意义都是扑朔迷离又难以明确界定的。然而,伊格尔顿在其文学理论研究中,从未放弃对意识形态的梳理,曾专门写就《意识形态引论》试图澄清意识形态的概念。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等人的意识形态观念。最早,意识形态的理性概念出现在启蒙主义理想中,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思想家特拉西是第一位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对于他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关于观念的学说,其核心任务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及发生规律。之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欧洲诸国日渐流行,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它本身涵盖意义的探讨从未停止。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首创了意识形态的德语词汇,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重要论著中阐述了意识形态概念。在伊格尔顿的老师威廉斯看来,理论框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特有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指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所谓的虚假观念或虚假意识,它们与真知或科学知识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就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生产过程。[5]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他把意识形态看作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在他看来,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是编造幻想和遮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虚假意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深刻影响着伊格尔顿,在《与文学批评》一书中,伊格尔顿写到:“批评是一个更大的理论分析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个体系旨在理解意识形态———即人们在各个时代借以体验他们的社会的观念、价值和感情。而某些观念、价值和感情,我们只能从文学中获得。理解意识形态就是更深刻地理解过去和现在;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的解放。”[6]在马克思之后,葛兰西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丰富了其概念,葛兰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和所有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7]而非错误观念或依附于经济基础的现象,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霸权理论革命性地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它不仅把意识形态从认识论层面带入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领域,而且更进一步地把意识形态视为霸权斗争的核心范畴,从而超越了传统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决定论,为我们理解意识形态与政治问题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理论基础,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使意识形态从认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作为阿尔都塞学派成员,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还深受阿尔都塞理论思想的影响。在阿尔都塞早期著作《保卫马克思》中,他指出“意识形态使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与科学不同,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的和社会的职能压倒理论的职能(认识的职能)。”[8]在此,阿尔都塞要强调的是意识形态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结构要素,是一切社会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他主张意识形态具有现实的社会作用,应该从维持社会运转这一实践职能方面来理解意识形态的内涵。由此可见,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中,他所关注的并非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而是意识形态作为一套信仰机制在社会中怎样发挥其功能和影响的。在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研究的关系方面,在《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一文中,受布莱希特的启发,阿尔都塞开创了从文本与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这一视角去考察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新范式,这一理论范式对伊格尔顿这位西方文艺理论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正是伊格尔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当代西方理论界,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极具争议又异常复杂,因为它往往附着于异彩纷呈的各种哲学与文化思想观念中,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人能把其丰富且复杂的内涵意义提炼成一个单一的定义。在《意识形态引论》一书中,伊格尔顿仔细地梳理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意识形态概念,就这一概念内涵意义的复杂性问题,伊格尔顿指出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伊格尔顿并未简单地继承某种意识形态理论,而是更加倾向于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复杂的概念交错而成的文本。在阐释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时,伊格尔顿并未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自身封闭的理论框架出发,而是从的基本理论模式出发,在平衡和利用多种理论概念资源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批判性的阐释。在《与文学批评》一书中,伊格尔顿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科学的分析对象”,他指出“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止他们真正的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9]在此,可以看出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如意识形态的自发性、经验性与无意识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主体垂询功能,在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伊格尔顿并非简单地占有或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观念,在对意识形态的阐释中,伊格尔顿主要贡献在于它发展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特别突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政治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传统中久违的阶级概念在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观中得以回归,并占据了社会政治运动的核心位置。在《审美意识形态》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等一系列著作中,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即阶级视野下来审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伊格尔顿指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是文学作品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意识形态,只有能够体现某一社会阶级的种种价值观念和趣味的作品才会被赋予文学作品这一资格,因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这个概念通体浸透着某一特定社会阶级的价值判断,符合社会结构中占据权力主体地位的阶级的价值标准的作品才能被称为文学。换而言之,在形式上,上至阳春白雪的诗歌,下至下里巴人的口述传奇故事只有与权力主体阶级的价值标准一致才能被称为文学,反之亦然。在伊格尔顿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政治性是紧密相关的。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中,伊格尔顿写到:“我希望我已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可不必把文学和意识形态作为两个可以被互相联系起来的独立现象来谈论。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种种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10]之后,他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情况为例,证明了文学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性。首先,伊格尔顿指出,在十八世纪,文学不仅仅体现了占据社会权力主体地位的阶级的某些社会价值,还是严密保卫这些价值的深沟壁垒,又是传播它们的大道通衢,此时,文学包括一整套意识形态机构,如期刊、咖啡馆等等,发挥了巩固社会秩序的作用,既传播了权力主体阶级的价值标准又捍卫了其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显而易见。此外,伊格尔顿认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研究强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宗教的衰落。作为意识形态的另外一种载体,宗教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限于深刻的困境,在科学发现与社会变化的双重冲击下,人们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理性认知逐渐抬头,宗教这一极其有效的意识形态控制方式不再能控制普罗大众的感情和思想,其强势的精神统治地位正处于日渐消亡的危险之中,于是英国文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接替宗教继续承担意识形态这一任务,捍卫社会主体权力阶级的统治地位。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一门学科,英国文学是在技工学院、工人院校中首先成为常设课程的,而非在大学。这表明了,文学的本质即意识形态,它向普罗大众的头脑中灌输着他们在社会中完成自己角色的方式,并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角色与职能上,从而阻止他们真正的理解整个社会的价值和观念,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正如斯洛文尼亚精神分析理论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所言,意识形态犹如一个幽灵,它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又时时刻刻缠绕在西方理论家的思想观念中。在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建构过程中,马克思、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理论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影响,在梳理西方理论界众多理论家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基础上,伊格尔顿批判性地阐述了自己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并围绕意识形态这一核心概念建立起了文学生产理论体系。

三、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观的理论渊源

除文化批评与意识形态,生产是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体系的第三个关键词,而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观很大程度上受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影响。在人类思想史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开创了艺术生产美学思想,在他的众多追随者中,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则被众学者视为艺术生产理论的创始人,作为西方阵营的思想堡垒———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本雅明是在马克思之后第一个深入思考与研究艺术生产思想的理论家。在他的《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一系列代表著作中,本雅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拓展到艺术领域,重点关注艺术活动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一文中,本雅明指出“艺术像其它形式的生产一样,依赖某些生产技术———某些绘画、出版、演出等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艺术生产发展的阶段;它们涉及一整套艺术生产者极其群众之间的社会的关系。”[11]因此,在本雅明看来,与物质生产一样,艺术生产是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归路可循的特殊生产活动,也因而同其它物质生产一样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在艺术生产流程中,生产者是艺术家,消费者是读者,生产过程即艺术创作过程,消费过程即艺术欣赏过程。此外,本雅明还指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生产技术是艺术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力,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进一步阐释了艺术的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生产的重要影响。众所周知,传统的艺术作品总是具有特权、距离、稀罕等属性,而机械复制技术消灭了艺术的这些属性,使艺术的从象牙塔内精英文化这一小众领域迅速拓展到大众文化领域,消解了艺术高高在上的神秘性,加速了艺术生产的进程。伊格尔顿是在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思考文学问题的,他的文学理论思想处处显露着本雅明的痕迹。在论述什么是文学时,伊格尔顿始终坚持文学的物质实在性,并且认为“我们可以像检查一部机器一样来分析它的活动”。[12]正是文学的物质实在性开启了伊格尔顿对文学文本的生产过程的考察之旅。在《与文学批评》中,伊格尔顿指出“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我们可以视文学为文本,但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与其它形式并存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生产形式。”[13]不难看出,与本雅明一样,伊格尔顿也认为文学生产与其它任何形式的物质生产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通过特定的文学生产方式对特定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生产出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中,作家是主要生产者,作家会使用艺术生产工具把客观材料,如语言、经验、神话、意识形态等,加工成文学作品。因此,文学的生产过程与一般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致的。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42.42;H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25-02

我国学者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能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 要性,也知道自己的薄弱点,但不了解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对于如何提高英语水平显得力 不从心;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计划和管理, 欠缺元认知策略,盲目学习或依赖教师学习的学生 很多[1,2]。对于当前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64. 6%的教师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而感到很满意的教师人数竟为零[3]。在对医学院校的师生访谈中,笔者也了解 到教师和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认为应该放手让学生担负起全部自 主学习的过程,因而不介入;而学生却认为这样做教师没有履行好教育职责。学者何晓东认 为从国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来看,很多研究“对国内开展的自主性的前景过于乐观”[4]。

基于以上理由,以及医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繁重,课后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有限,笔者提 出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方案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 效果。

1 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设计

Gardner &Miller (1999)概括了自主学习中教师担当多重角色:顾问、评估者、评价者、教 材开发者、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等[5]。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 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自主学习权,主导与自主是否结合恰当。因此从教学内容、自主学习、阶段性测试设计、成绩评价、课程参与度等各个方面设计出符 合学生实际的方案,在桂林某医科院校非英语专业2007年级某英语优班实施。该班学生42人 ,由入学测试从172人中抽出,成绩较好,英语学习积极性较高。其中男生12人,女生30人 ,平均年龄18岁。实施期为两年。

1.1 对教学和自主学习内容进行管理

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内容制定,测评,实施进行一系列的监控。其目的是为了教学有序化、教 学效益最大化。根据管理学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等[6],确立以在教学体系中协调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及师生与教学系统的关系,以整体为主,局 部服从整体;树立服务于人是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以及正确的教学效益观。

1.1.1 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根据课时数,学生实际水平,每学期选取教材中适当的单元内容进行授课,每学期 根据具体实际调整修正。授课计划开学前提前完成。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 07)对大学生一般要求下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翻译能力、掌握的总词汇量的要求,笔者 设计了命题作文,词汇练习及翻译作为学生必做的统一作业。作文的命题以实用应用文题材 为主,含开放性的任务,诸如调查报告,诗歌,戏剧的编写等。命题作文保证题材体裁和主 题内容的多样性。词汇及句子翻译练习来自课内外,确保一定广度和深度。此外,提倡教师 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步骤和任务设计。

1.1.2 对自主学习内容的管理 研究表明,当语言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并可以自己评价时,就 能产生内在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语言产出[7]。

因此,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合作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课堂自由命题演讲,课 文和美文背诵及检查,自主作文及评阅,自主听力训练,班级单词竞赛等。课前由2个学生 每人做1~3min的自由选题演讲,同学对之演讲内容进行1~5min自由提问;每单元由学生自主 选出一定数量的段落或是选取经典英语美文进行背诵,每学期每生完成达一定数量的背诵作 业,学习小组检查组内学生的背诵情况期末给出总评分;每学期每生完成达一定数量的自主 命题作文,多写不限,题材体裁自由;自主听力训练则由组内学生在网上收集达一定数量的 自己喜爱的视频和音频内容进行听写或者写读后感,学习小组内成员轮流批改并签名,期末 由学习小组统一给出总评分连带作文一并上交教师;学期间学生自己出题,进行单词竞赛,并进行奖励。

1.2 对教学质量和自主学习质量进行测评管理

1.2.1 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期中进行1~2次大型集中测试,期末进行期考;考试内容为学业测试和水平测试相结 合,考试形式分笔试和计算机辅助的口试;并在第三、第四学期鼓励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 六级考试。

1.2.2 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对以上列出的所有自主学习项目按照一定比例计算成为自主学习的效果评价。教师为实现个 性化教学所设计的特别评价项目也一并包含在内。

1.2.3 学期学习终结评价 把教学效果评价得分和自主学习效果评价得分按一定比例计算,最终得到本学期该学生的终 结评价。为避免出现计算失误全部采用Excel软件计算。

1.3 对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实施进行管理

教学计划具体到日和节次。要求教师按授课计划完成教学,不能擅自改动教学计划。由于语言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积累,因此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课 程参与的管理。对学生的出勤和完成任务的数量也按一定比例分数配给。对于缺勤次数过多 ,和完成任务数量未达要求的学生,在学期学习终结评价时给予降级处理。

此外,就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教师专门对学生开设了讲座,明确教学目标,让 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

2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方案的实施及效果

将教学计划下发到学生课代表和任课教师手里以保证实施。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期间对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别作了多次访谈,期中进行了一次 学生代表座谈,期末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学管理实施一个学期后,期末调查发现,全班42个学生除病事假外,无人无故逃课,出勤 率达100%。对学生进行教学调查,采用Likert五级量表,选项分别为:“非常同意”、“同 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共发放42份问卷,回收42份 ,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答卷为41份。学生对英语教学满意度达97.56%,其中“ 同意”的学生为25人,“非常同意 ”的为15人。在对教师的评价描述选项中(多项选择),97. 5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态度积极热情”,“认真负责”;92.68%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 熟悉教材和教学目标”;85.36%的学生认为自己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75.61%的学生认为 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明确并有清晰实施步骤。学生对教师的积极评价,极大地激发了任课教 师的教学热情。而教师的关注和引导,使学生学习热情也相应高涨,学习目标更明 确,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经过一年半的管理实施,该班级学生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过级率较往年级班级和同年 级班级高,达90.47%。此外,两年间,该班同学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校内外 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中都有出色表现,其中1男生代表学校参加广西区CCTV杯英语 演讲比赛获得个人三等奖和团体三等奖。每学年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调查的评教中,学生 对老师评价均为优秀。这说明该教学管理的实施是有成效的。

传统的教学管理监控机制对于自主学习而言,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一是强调对学 生学习的终结性控制,忽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二是强调对教师教的控制,忽视对学生学的 引导。以上研究表明,适当的教学管理和监控非但不会使学生反感,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教师 对教学的尊重并引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和教学效果。在本次实践探索中,由于学安排、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考评 管理以及自主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却有了一定的束缚。怎样在统 一的教学中留出更多的余地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卓琳,周柳琴.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报,2006,(12):68-71.

[2] 于轶.应用型本科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 报,2006,(4):98-101.

[3] 汪小亚,赵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 学报,2006,(7):70-73.

[4] 何晓东.国内自主学习的若干问题[J].外语界,2004,(4):10-14.

[5] GARDNER. David & Miller,Lindsay.Establishing Self-Acces 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6] 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5.

[7] 钱晓霞. 试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自主[J].外语界, 2005,(6) :30-35.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第3篇

经过调查统计,对心血管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进行调整,下面是调整前后心血管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表1: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对护理人员进行压力调整以后,其抑郁程度及生活满意度都有明显好转,且比其他科室稳定。对心血管护理人

2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分析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很多都来自工作压力,因其工作相对比较特殊,护理内容涉及范围广,工作内容相对复杂,使其承受的工作压力增大。一般来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患者的特殊性,承受的风险压力大对于心血管护理人员来说,其护理的患者比较特殊,且病症有很大的风险性,造成其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风险。首先,心血管患者的疾病比较复杂,往往伴随很多并发症,容易出现生命危险,这些风险让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其次,患者一般为老年人,有的因疾病而出现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不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对饮食等方面不注意等,都增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最后,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病情不够理解,如果没有明显疗效,容易将情绪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给护理人员带来工作及心理上的压力等。

2.2工作内容复杂,承受的职业压力大在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中,由于其病症比较复杂,且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相对较高。在护理工作中,还存在处理护患关系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冲突。心血管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较长,对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的要求高,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进步等等,这些都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增大。

3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压力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对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来说,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因其工作及面对患者的特殊性,会有很大的工作压力,并对心理造成影响。对此,进行心理压力疏导变得异常重要。

3.1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业务水平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来,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保证其健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人员关注的中心。在护理过程中,如果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熟悉掌握各种心血管病症的护理方法,减少在护理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的心理紧张程度。此外,保持与患者及医生的和谐关系,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也能让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得到疏解。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卡通;校园网;管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化

一张张兼具身份识别、校内消费、校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电子证件已经陆续出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手中,这张IC卡能实现学生证、出入证、医疗证、考试证、借阅证、饭卡、电话卡、上机卡、储蓄卡等多种功能,实现了学生校内生活一卡通,首批使用这种电子证件实现学生校园数字化管理一卡通的高职院校已经出现。

1 学生校园管理数字化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管理数字化系统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为手段,依托于学校校园网为载体进行建设,是集身份识别、校内消费、校务管理、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核心应用项目,常称为校园一卡通建设项目,校园一卡通最关键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学生的校园管理数字化,包括学籍管理与考勤管理电子化、教学考试及成绩查询网络化等。

2 校园一卡通证件的功能和用途

校园一卡通证件正面均印有学生所在学校的名称、学生姓名、学号等信息,内有芯片储存着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信息、财务信息、奖惩信息等。校园一卡通证件的功能和用途主要体现在校园消费、管理和金融应用等方面。

消费:作为现代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可直接支付在校内的各种费用,如食堂就餐、校内购物、校车乘坐、上机上网、医院诊疗、资料复印、文件传真、洗衣、洗澡、理发、体育活动等等。

管理:本证件可以作为学生的校内个人身份的证明,可用于身份识别、图书借阅、自行车存放、门禁出入、考勤考绩、教学实习、学籍学分、医疗信息等管理工作。

金融应用:将校园一卡通项目系统与合作银行连通后,实现校园一卡通证件与银行卡在物理上分离,逻辑上一体。校园卡具有校内消费、管理功能,银行卡具有金融应用功能,由合作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可在国内该合作银行各营业网点、柜台、ATM机进行存/取款,也可在设有该合作银行POS的商业、饮食、娱乐场所消费、购物。

3 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

校园一卡通项目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一卡通项目的设计要架构在校园网上,不仅具备消费功能,而且还要具备身份识别和校务管理功能。校园一卡通项目的建设必须满足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与其它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如数字图书馆、校园无线网、构建远程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库等系统建设的实施关系,要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实施建设。

校园一卡通建设应该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物理网络的搭建;系统平台的建设;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建设;一卡通系统对接建设;人员培训。物理网络的搭建又包括四个方面:结构化布线、网络连通(网络设备的选择)、服务器的选择、终端的选择。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桌面平台、数据库、防火墙等的选择。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指根据学校的需求购买一些适用于学校日常工作和管理的基础应用软件,或对本学校的具体的特殊的需求自行进行二次软件开发,如学院的数据中心建设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即建设一个为全校服务的数据中心,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和高度一致,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中心,集中进行身份认证,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高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基础应用信息系统见表1,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的不同条件有选择的分期完成。一卡通系统对接建设是指正确处理一卡通与已有基础应用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的对接和系统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等问题,实现学生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如果能够实现各系统的无缝连接,例如一卡通系统与学校课表联动,自动通过课表设置智能IC卡钥匙,能够打开将要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的电子锁,并可用于实验实训设备的开启。校园一卡通电子证件可以作为学生证、考试证、借阅证、饭卡、电话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储蓄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多种功能,要分期完成,逐步扩充各项功能。培训从人员角度,培训可分为四级:院长的培训、校园网管理员与终端操作员的培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全院教工的培训,初期首先进行校园网管理员与终端操作员的培训。

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管理数字化的一卡通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切入点,校园一卡通系统完成后将会使各高职院校形成一个跨平台、跨数据库的可自我发展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逐步将我国高职院校建设成一个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核心,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校园文化为目标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应良.教育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及支持关系[J].管理信息系统,2001,1.

[2]李圣良,王成华.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探讨[J].教育技术,2005,3.

[3]刘锋,吴华光.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J].南工科技,2005,4.

管理学的效益原理范文第5篇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文章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具体的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13-01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和重点。本科教学工作是所有大学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工作,其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树立质量观念,狠抓质量工程,从而确保本科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牢不可破。为此,在具体的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个“符合度”的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符合度;师资队伍及其他办学条件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符合度。在培养人才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途径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在深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中应以社会需求为关键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调整专业布局,打造特色专业,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高质量人才。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趋势来看,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缺,应该通过开设综合素质教育类课程来丰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通过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或拨专款,鼓励大学生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全国性和省级的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数学建模、大学生创业计划等科技竞赛活动,构建全国、省、校三级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保障学生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3.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高校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高校教育必须置于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诸方面改革步调一致,协调发展。在社会、家庭与学校一体化的大教育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家庭起基础作用,社会起依托作用。优化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强化积极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抵制不良的消极影响,使三者的积极影响形成一股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高等教育自身建设,既发挥作为隐形课程的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社会生活,自觉的优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创设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学校环境氛围。

高等院校要强化环境育人功能,依托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弘扬文化教育人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形成内涵丰富、时代感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民主学习”的成才环境,“团结祥和”的人文环境、“活跃自由”的学术环境、“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通过注重大学生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健康的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大力开展以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文明共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巩固社会实践的育人结果。

如:通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艺术节、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和扶贫帮困等,让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丰富、生动、感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容易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在活动中接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长期以往会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充满着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进取、乐观的性格和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以年轻人占主体的学生群体口味。如文艺体育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并在健美身体的同时,锻炼意志,增进友谊,形成自觉的积极人生态度。

4.强化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紧抓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这个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性知识培养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重点开设一批优秀课程、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快课程建设平台、服务咨询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信息传输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构建资源共享的课程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数量适宜、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综合型专业体系,推进专业间的交叉渗透。

搞好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要整合实验室资源,健全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课教学水平和规范程度,逐步减少延时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加大开放型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内容和开放时间,建设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功能相对完善、可以有效支持多个相近学科和专业教学实验要求的综合性实验平台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高校在这方面必须加大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实践场馆、图书资料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在集中配置学校优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面向骨干学科实行重点建设,积极探讨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交流、适时共享和有效利用机制,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实验教学水平。

继续挖掘校内实践、实习和实验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不断开拓校际、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互惠互利的实践教学模式。

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明确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方法和技术,组织实施有效的评估方案,激励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层上的执行力,理顺职能部门职责与基层单位办学自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办学积极性,解决好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

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限,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院系自主办学的高效运行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保证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高校应该引入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各级领导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健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择优选拔的新型干部管理体制,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组织保证。教学科研人员按照统一制定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评聘管理改革,全力营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