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的启示

管理学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的启示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第1篇

 

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成本、效率、风险、人才、品牌、资源等意识。“经营”一词已经普遍被教育管理者所接受,学校管理的效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按照企业经营的理念,经营就是创造价值,不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学校虽然不能简单照搬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但企业经营和学校管理的要素间具有极大的相通性。例如,它们都面临资源配置、提高产品质量、投入产出、工作效率、品牌特色等问题,这就为学校管理借鉴成功企业经营理念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笔者认为,学校经营的核心理念应是盘活各种教育资源,改善内外办学环境,加强教学教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能,服务人才培养,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成本意识

 

没有成本意识,就谈不上提高效益。

 

启示:校长要经常算一算投入、产出比这笔经济账,努力做到用最少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多的收益。首先,要通过精简行政管理人员,明确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和强化服务意识来减少“内耗”以降低行政成本。其次,要强化财务预算职能,加强财务监督,减少浪费,以节约开支。第最后,要按需设岗,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于学校这个特殊“企业”而言,时间是学校的最大成本。清华同方经营思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一分钟惩罚)给我们的启示耐人寻味:合理分配时间,实行目标教学,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等等。

 

二、效率意识

 

企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经营效率决定的。在同行业里,规模小但效率高的企业往往比规模大但效率低的企业更受投资者关注和喜爱。

 

启示:对于学校来说,效率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速度和教育质量。很难想象,一所办学效率低的学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但效率不是由学校规模决定的,它的核心是教学效率,其他如行政效率和教学设备设施使用效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

 

三、风险意识

 

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使企业不得不树立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预测和防范工作,抵御经营风险,加强企业经营的风险管理,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启示:现在的教育外部环境何尝不是如此。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使得教育竞争成了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可是中小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的管理者们仿佛身处世外桃源一般,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学校的今天和个人的进退荣辱。虽然客观上这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壮大,却很少有人真正去考虑学校的明天和未来,关心学校的存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品牌意识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一个品牌的核心支撑就是质量。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无不重视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经营,把发展自己的品牌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启示:经营学校同样如此,学校品牌是学校的生命和核心。在信息时代,学校的最大资产不再是有形资产,而是以学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通过营建以教育理念、校风学风、精神意识和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是建设强校名校的必由之路。现代品牌学校应该是有现代教育理念,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明确办学方向的学校。

 

五、资源意识

 

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各种资源的整合,关键是解决紧缺资源和充分利用冗余资源。

 

启示:学校管理者首要的任务应该是解决紧缺资源——优质师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崎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人才成本核算也表明,培养人才成本最高,吸引人才居中,而开发和留住现有人才成本最低。

 

另外,学校管理者不应该用本位的眼光看待学校的各种资源。例如,家长对参与到学校工作本身是有需求的,家长对学校工作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信任,就会主动地调动资源,解决一些学校自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如,学校的后勤职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采用“1+1”工作法,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形成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六、创新意识

 

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持久动力源泉,可以说一个好的思路是决定一个现代企业发展趋势的基石。其中,观念的创新是基础,方法的创新是关键。

 

启示:守旧,意味着落后;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学校应该通过创新方式方法,优化各项实施方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既是传承性的创新,又是原创性的创新。只要能符合实际,服务实践,就是科学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微软的管理理念——“管理=合适的时间+应做的事”启示我们,学校管理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微观的教育技术、教学科研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宏观的教育思想、学校管理的创新。

 

七、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首先要放眼国际,不要局限于国内。要有国际市场的意识、参与国际竞争的胆略,要了解国际商业规则、国外文化习俗、价值观等。

 

启示:一所学校无论是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质作为重要任务。这不仅是统一学校的思想和认识的途径,也是践行“三个面向”教育理想的要求。其中的国际交往能力、国际文化理解能力、国际文明素养和国际思维品质都是可以和必须植根于日常教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考英语如何改革,学校都不能弱化英语教学。

 

总的来说,将企业管理中“经营”的概念和理念引入教育管理领域,应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教育管理界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还表明中小学正试图学习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经验和思想,来改善学校管理工作,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促进教育改革和学校的发展。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 教学设计 知识积累 共享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1]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子贡问政”中孔子所讲的治理国家的足食,足兵,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之暗合,着实令人称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也就是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是可以穷尽的,惟有社会资本,却是生生不息。 

二、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kmc news/kmcenter (kmcenter.org)有一个知识管理专家访谈[3]。笔者注意到很多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kmc: 您认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在知识管理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需要强调的?)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任”(trust)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美国kinsey 咨询服务公司总裁carol博士的回答最后就是:and, most of all, they build trus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知识管理专家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信任其实就是本中之本,万源之源。

三、知识共享障碍 

香港城大管理学系副教授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马礼士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面对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这些问题都因机构内的经理对下属欠缺信任,以及限制了创造和分享知识机会的社会阶级观念而恶化。[4]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

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四、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能“以人为本” 重视知识的积累,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就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视积累;相互信任,共享提高;不断交流、知识创新”是我们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2] 肖知兴. 论语笔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9 

[3][4] kmcenter.org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 仁学思想 现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54-02

5000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苦苦思索、探求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潜心研究儒家思想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仁”学思想又是孔子儒学的中心内容,它是孔子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出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讲到“仁”100多处,但在不同场合,孔子对“仁”的解释又各不相同。《论语》共载录了7条学生问仁时孔子对仁的正面阐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这些论“仁”的实例,是孔子在特定条件下对仁的不同侧面所做的具体阐释,虽然彼此之间看似不尽统一,然而从逻辑上讲,孔子论“仁”的真正含义体现在孔子一生不断追求的自我修养,从而使自己超凡入圣而臻于人生极致的境界。

“仁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最集中地体现在追求“修己以安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己”以达“内圣”,第二部分是“安人”以达“外王”。它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按“仁学”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然后又用“仁”的原则去管理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理性素质,才能管理好别人。也即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二、“仁”学管理思想的传统意义

孔子把“修己”作为“安人”的前提,是把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放在管理活动的首要地位,进而制定出整套关于“修己”的办法。这充分体现了他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风格,值得管理者借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好学”。孔子传道于弟子曰:“吾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孔子一生“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孔子还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为修身迈出第一步。

二是“躬行”。孔子认为,学习只是修身的入门,修身仅仅“学道”是不够的,还要“躬行”。所谓“躬行”即道德实践,就是要把学到的“道”付诸行动,在生活中贯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道。

三是“自省”。“自省”即自我批评,是孔子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孔门弟子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德修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积善成德”的境界。

四是“慎独”。“慎独”是儒家另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告知弟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循循善诱教导他的弟子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孔子的“好学、躬行、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对于管理者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当今社会物质欲望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行业竞争加剧的状态下,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解惑思路。

孔子的“安人”方法很多,值得管理者在现代管理中加以借鉴的,主要有四个层次:

一是先富后教。孔子主张“富而后教”(《子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顺应着人们的心,去追求富裕的生活。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礼记・射义》),被管理者在物质基础富裕之后,要进一步的管理。孔子推荐的方案是――“加以道德教育”。若忽视道德教育这一环,就可能陷入物质生活优裕而精神生活贫困的境况。

二是自正其身。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安人”的效果。孔子一再强调,管理者必须先行自正其身。在《颜渊》篇,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执敢不正?”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恨。”就是说,优秀的管理者,最好象风那样,微微地吹着,使被管理者如草一般,在和煦中不知不觉地自愿顺风而倒。

三是尊重人格。就君与臣的关系来看,君对臣能以礼相待,臣对君才会以忠相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双方互相理解,懂得“为君难、为臣不易”(《子路》)的道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也就是说,要能够推己及人。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四是知人善任。用人适当,可以使人安心;用人不当,就会使人不安。然而,要做到“举直错诸枉”,必须有眼力和魄力。否则,便分不清何者为直,何者为枉,直者不敢举,枉者不敢错。发现、选拔人才是一个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过程。孔子提出“听其言、观其行、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地了解、认识人的方法。

总之,“安人”之前必须先“修己”,“修己”的最终目的在于“安人”,这正是“仁”学管理的传统意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管理的高超之处。因此,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在吸取国外管理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开发挖掘、批判继承儒家的管理智慧。

三、“仁”学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理论看,就“安人”的“人”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所谓“安人”,就是要使企业中的员工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从事管理的工作,修己与安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以仁爱为本,立足于道德感召,致力于协调管理双方的关系,追求和谐统一的境界。

1.自律其身、率先垂范。对于管理者,不仅要在公开的场合,而且应在无人督查的状态下严于律己,以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引自己。管理者必须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以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行为去扩大和加深影响。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别人就会“不令而从”,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别人就会“小禁而止”,要求别人无私奉献,自己率先身体力行,别人就会“见贤思齐”。只有当自己做到了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则管理者的管理规则与制度才有分量与威力,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会组织。因此,管理者应该使自己既要有使人信服的品格和知识,又要有令人首肯的能力,此可谓“身教重于言教”。

2.爱护员工、相互尊重。企业管理者要有“爱人”之心,要爱护企业员工,工作上只是能力差别、分工不同,在人格上应该相互平等。企业管理者在执行制度、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关注员工个性特点,考虑员工个性习惯,促进员工成长成才,努力做到“安人以达王”的境界。企业员工要尊敬领导,懂得“为臣不易、为君难”的道理。企业管理者领导公司,为全体员工谋福祉,应该受到尊敬。企业员工不能仅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多考虑管理者的辛苦,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3.因才施用、共赢发展。选人方面要量才慎用。孔子认为,人才首先要有德,其次要有知识,第三,要有能力。他心目中的人才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的德才兼备之人。用人方面要因人适岗。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个下级的工作能力、特长和爱好,在安排工作时做到量才而用、因才施用。管人方面以“仁”相系。孔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多替对方考虑,将心比心,方能比较全面、公正地认识和了解个人。

4.因人制宜、区分激励。孔子认为,人群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个人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作为被管理者,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价值判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进行接触,却不想接触自己所不喜欢的信息。所以,在进行管理时,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相应的激励。

四、结束语

儒家思想的管理智慧又集中体现在“修己安人“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当代的管理者应潜心学习,从中领略内省修身之道与外王安人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虚怀若谷、员工为而不争的和谐境界,使管理活动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之间情感交流和良好合作的载体,双方朝着同样的目标共同努力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民重.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2.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单宝.中国管理思想史[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胡亚林.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第4篇

一、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津巴多把斯坦福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以15美元一天请来了一批学生参与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机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狱警”,另一部分人为“囚犯”。

“狱警”都穿着制服,戴着墨镜,他们的警棍、哨子和手铐显示出他们在监狱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在“狱警”眼中“囚犯”只是编号不同罢了,他们都很无力。

“狱警”坚持要求所有“囚犯”完全遵守由他们制定的许多规则。如果不遵守的话,“囚犯”就会丧失特权。刚开始,“狱警”和“囚犯”都还没有进入各自的角色。“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狱警”。“狱警”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狱警”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狱警”开始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囚犯”的衣服、对“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并且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叫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为服从管理的“好囚犯”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扮演狱警的学生在原来的生活中都是反对暴力的好孩子,但在实验情境下却富有攻击性,甚至暴虐成性。那些扮演囚犯的学生,原来心理都非常稳定,可是在实验实施没有多久就出现了不正常的行为,他们被动屈从于命运,面对不公听之任之。

模拟监狱情境的力量在“囚犯”和“狱警”中创造了一个社会现实,一个功能完备的监狱。由于这个情境太有力、太具有破坏性,研究者不得不在模拟监狱开始仅6天就中止了本该实施两周的实验。

二、监狱实验的理论意义

这个实验为所有的参与者都上了重要的一课:不要低估情境的巨大影响力,即便是我们中最善良、最聪明的人,在面对不良情境的时候,其良好的人格和教养也可能会被侵染。

首先,斯坦福监狱实验探讨了情境的巨大作用及心理负效应,给人们许多教训和启示。其次,监狱中的人们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狱警、囚犯),执行不同的脚本(脚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在有关特定情境之中应该如何行事的知识)和社会规范(监狱的各种规章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人格正常、没经过;角色要求训练的人,也会非常极端地表现出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一致的行为。

三、监狱实验对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意义

目前,一些学校实行校园封闭制度。在校园内,封闭的环境一方面有利于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封闭的环境让学生和外面的社会产生隔阂,让人产生抑郁和焦虑的负面情绪。

学校属于一种社会情境,学校里面有各种社会角色,有行政人员、教师、医生、后勤人员、学生等。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些学校实行自主管理,又把学生分为两种角色:一种是管理者,即学生干部;一种是被管理者,即普通学生。

刚到学校报到时,所有新生的社会角色都是一样的,只是一名普通学生。随着各学生部门的招新,一部分学生的社会角色变成了学生干部,是校园的“管理者”,而大部分普通学生则成为了学校的“被管理者”。管理者要学习一定的学校管理规范,按照学校制定的这些规章制度去管理“被管理者”;而“被管理者”则需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一开始新生都还没有进入各自的角色,“被管理者”不服从“管理者”的管理,还没有进入角色的“管理者”就会对违反纪律的新生无能为力,没有信心。个别新生还会抓住这一点去为难新“管理者”。新“管理者”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

因此,为了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

1.教师指导需“收”“放”有道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并非是任学生自由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监控要与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谐统一。在不超出学生当前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教师都要敢于“放”,在学生误入迷途难以自拔的边缘时教师要及时“收”。教师只有收放得体,学生才能具备创造力,才能有益于自己又造福

群体。

2.加强学生干部素质的培训

中学生处于15~18岁之间,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但是心理还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起伏大。遇到事情的时候,考虑得比较单一、片面,易走极端。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因工作方法和心理脆弱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和心理问题。

3.以多样的健康活动为载体

以多样的健康活动为载体需要以人性化的制度来约束,需要以全面、客观的评价机制作保障。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情境。在学生管理上,对一些已经不适应目前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让制度变得更加人性化,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保证广大学生的权益。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情境,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土壤。另外,学生的个性能够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得到展现。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从建立自信走向自主,从自主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最终从自强走向自如,即能够灵活自如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处理好学生干部的社会角色定位

在学校里,学生干部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一般的学生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学生干部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被管理者同时也是被服务的对象。让学生干部充分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对处理好和同学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学校应当营造健康的社会情境,减少情境中的不良因素,尽可能消除学生在学校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负效应。

参考文献:

[1]朱新秤,舒莹.监狱环境的心理负效应——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J].政法学刊,2001.8.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亲验式教学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 课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68-02

一、亲验式教学模式

亲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情况,倡导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让以往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通过设计各种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形式,全面调动学生思维、情绪,让学生在体验、操作和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一举实现知识内化、技能习得和实践经验获取的教学深化过程,从而大大加快学生对知识从学习到运用的进程和速度,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亲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很大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即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亲验式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学生胜任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围绕固定的教材进行,以教师口头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最终的考核集中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亲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学围绕学生的能力提升进行,以各种学生参与的实践环节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设计、引导、指导和辅助等作用。

与目前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补充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理论知识的做法不同,亲验式教学模式以各种实践形式为主要教学形式,更强调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亲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是要摈弃理论学习,它与理论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必要基础,实践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亲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边缘性和综合性。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同于其他专门的管理学,该课程是从多门管理课程中概括、抽象、提炼出一般企业管理共同的东西,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综合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生产过程组织、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其他的很多专业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很难满足该课程学习的需要,必须借助亲验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二)实践性。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进行企业管理的理论学习,就是要将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理论运用到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另外,现代企业管理受到企业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所以采用权变的管理思维,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提高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是该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靠枯燥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或者仅仅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入案例分析和讨论,而很少有与企业的直接接触,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亲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企业管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权变性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各种原理和方法,单靠空洞、单向的理论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实践性教学手段,通过设计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主动思考,从而直观形象地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进入真实岗位积累前期经验,培养实战思维和能力。笔者总结了亲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的五种主要形式,具体如下。

(一)参观企业。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让学生到现场体验和学习真实的企业是如何经营运作的。亲眼所见和亲身的感受能让学生对企业氛围和企业环境等有直接的感性认识,通过企业的介绍,学生也能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有所了解,一些可直接观测的企业活动如生产运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管理等,也能将课本上的理论真实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的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能很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可以从案例中认知抽象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能够学到理论知识的运用技能,扩展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从企业的角度,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尝试解决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要做好案例分析,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课堂组织和正确的总结和评价。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作出正确的分析引导、自由而有序地讨论组织、恰当的学生观点评价和正确的总结,都是用好案例分析法的重要保证,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指模拟现实工作情境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赋予参与者一定的角色,由参与者在设定的角色下对问题进行应对和处理,并对参与者的表现作出评价的方法。情景模拟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情景中,使学生获得面临实际问题的切身体会,角色的设定使学生必须从岗位要求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得学生加深对实际岗位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之后对参与者表现的评价和总结,更能使学生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提高职业能力,积累职业经验,增强职业信心。使用情景模拟法,应注意围绕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拟情景,并且提前帮助学生理解设定的角色,组织和配合学生的现场演练,鼓励学生用职业的身份和创新的思维尝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模拟结束后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肯定亮点,指出不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部分,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客户管理、促销技术等内容可适用此法。

(四)沙盘实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接手一个同一经营起点的制造型企业,连续从事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活动,内容涉及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生产组织、采购组织、市场开发、销售、融资、财务核算等每一个运行细节,所有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让学生在竞赛游戏般的企业模拟经营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实训中,学生们将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以及市场中变幻莫测的各种情况。他们需要一起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并且加以执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是一种更加系统真实和有效的实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在沙盘实操中的表现,能有效地反映和锻炼参与学生的自信心、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等。沙盘模拟经营可以是物理沙盘也可以是电子模拟沙盘,一般要求有一定的实习场地。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比较常用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有“ITMC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用人之道”、“销售之星”和“创业之星”等系列经营模拟软件,并通过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沙盘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五)实践操作。实践操作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操作企业中实际使用的一些工具和方法,或是让学生完成企业中实际需要处理的一些工作,或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亲身体验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符合现代企业真实之需的知识和技能。如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部分,可安排学生实操填报目前企业中实际使用的各种单据报表;也可以将企业真实需要的市场调研,按企业要求的标准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去完成;让学生学会使用现代企业管理中使用的各种ERP软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或利用假期到企业的真实岗位上工作;学校设置专门的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学生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 指导,让学生在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适应和改善岗位工作上。

【参考文献】

[1]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吴绍春.漫谈美国大学课程考试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报,2010(2116)

[3]张国宝,焦立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