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活动设计 生活化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9-01

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特征,本着“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堂应积极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活动的设计的原则

1.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相应的地理课程需要提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2.教学实施的生态化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此地理教学应提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教学实施生态化。

3.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二、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典型活动

1.地理实验类活动

地理实验类指学生制作一定的地理实验设备和器材,人为地使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方法。

案例1 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在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之前,首先做以下实验:

第一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均匀铺50cm厚沙土和50cm厚带有草皮的沙土,一只喷壶

第二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均匀铺50cm厚沙土和50cm厚的粘土,一只喷壶

第三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均匀铺50cm厚沙土,一只普通喷壶,一只强力喷壶

第四组实验材料:在抽屉状木板上铺50cm厚沙土,坡度为15°;在抽屉状木板上铺50cm厚的沙土,坡度为30°,一只喷壶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得出水土流失情况与降水、植被、土质、坡度的关系,为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获得感性认识和经验,使得学习不再枯燥和难以理解。

2.地理图集制作活动

学生通过创意绘制地理图集并进行分类,综合直观的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为直观和形象的教学媒体,起着语言和文字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地图之中,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零散的知识也变得系统化了。绘制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在脑中构建地图,利于梳理知识和掌握地图上的有用信息。

案例2 创意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图

要求: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图,清晰的表现出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并总结气候分布的分布规律。

根据要求,学生有用彩灯展现的,有用谷物展示的,还有用布料呈现的,都达到了“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的目标。

3.地理模型制作活动

地理模型类通过制作具有三、四维空间的立体模型,真实地表现各种地理事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把遥远的地理事物搬到课堂;把无法窥视全貌的地理事物合盘托出,尽收眼底;把地理事物不明显的渐变过程,变为突变过程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案例3制作简易经纬地球仪

准备四个同样大小的圆纸板,让学生在上面绘制出十字中心线,沿纵向中心线剪开,然后将四个圆拼叉起来,这样四个圆就拼成了立体的球体。然后用四根等长的毛线,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横向缠绕一周,比较缠绕长度的不同。

通过这个操作,让学生理解纬线指示东西方面,形状是圆形,长度不等且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且对应的两条经线可以组成一个正圆形。

4.地理游戏设计活动

地理游戏类通过制作地理游戏道具,把知识融入游戏,充分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并引导学生运用“玩”,在玩中学。

案例4自制七大洲拼图

在彩色卡纸上绘制七大洲的轮廓,为清晰的区分七大洲,采用七种颜色的卡纸绘制;沿着画好的轮廓,裁剪出七大洲的卡片;把裁好的卡片粘贴在硬纸板上,并放置磁石;用一张大的硬纸板内插入铁片,作为底板。

不同的大洲涂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在各种鲜艳颜色的映衬下,学生对于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分布、名称、形状、比例等都会有较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5.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研究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地理事物真实情况,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对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案例5调查当地的民族构成

调查准备:在调查时,准备交通图、政区图,搜集资料了解当地的人口数量、民族组成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调查走访:走访当地政府户籍科,调查该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人口数;调查少数民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整理资料:将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

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构成、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以及民族政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进而梳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观念。

三、活动的组织策略

“占用时间长”是多年来地理课堂中的“活动”被弃之不用的原因之一,也是学生不能充分思考、深入探究的绊脚石。所以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把活动紧凑有效的完成是课堂组织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成败的关键。

1.任务驱动法

教师课前自己动手操作一遍,预设活动时间和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课前精心备课,准备材料、工具,制订明确的目标、任务、分工、活动方式方法、活动重点及注意事项。学生有了任务驱动,可以高效率的完成活动。

2.合作探究法

有些地理实验、模型没有必要没人都要做,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帮助,既可以实现目标,也可以节约时间。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专业学位硕士 CDIO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 课程改革

在1999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岗位培养学术性人才。此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始逐步加强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自2009年开始我国明确提出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专业学位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作为电子类专业硕士培养的工具类课程,将其与CDIO理念结合,以项目制的形式驱动课程学习,将可较好地满足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求。

1.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定位与CDIO的基本理念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教育是为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即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进行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然而,我国工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模式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习模式,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

2.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方案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是电子与通信工程、仪器仪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工具类课程,主要讲述电子线路仿真、PCB设计、电路测试仪器设备等工具的应用,结合CDIO的教学理念,以项目制形式驱动课程教学,有望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2.1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环节设计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技能测试、分组、项目构思、方案论证和项目实施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环节设置

2.1.1技能测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电路识别与电路图绘制现场测验,掌握学生对于电子设计类工具软件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电路设计方面的项目经验。

2.1.2分组:根据学生对电子设计类软件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组,达到因材施教,进阶式学习的目的。其中由具有一定电子线路设计基础的学生组成项目组,每组6-8人;由对电子设计类软件不熟悉的学生组成基础组,每组6-8人,并针对基础组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包括电路设计方法、电路仿真方法、PCB板制作与电路调试方法,完成基础训练后,可进阶至项目组完成后续学习任务。

2.1.3项目构思:项目组学生通过两种方式完成项目构思,第一种在上一年级已实施项目基础上提出改进的设想;第二种则由学生通过调研讨论提出新的项目需求,在此基础上完成市场评估与方案设计。

2.1.4方案论证:项目组学生针对所设计方案进行公开学术报告,不同组别间学生相互提问,由于硕士研究生通常具有不同的本科专业背景,且来自不同的学校,可从不同角度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以帮助完善方案。

2.1.5项目实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小组形式组织,按照项目方案进行项目研发,每周组织不同小组进行进展汇报,交流项目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采用头脑风暴方式相互启发,推动项目顺利进行;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已完成的项目研发基础上,对已完成项目产品进行交叉测试与试用,根据不同组别人群的使用体验提出项目修改意见,以完善项目设计。

2.2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任务,将参与教学的群体分为教师、基础组、项目组、高年级组四个类别,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组织形式

2.2.1任务分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组织者的任务,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监督,并适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调整阶段教学任务,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项目组同学作为任务执行者参与对基础组学生的基础培训中,通过讲座和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完成进阶式的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项目组同学和基础组同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干预,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高年级组由上一年级已完成项目实施的学生组成,以讲座形式对项目组同学传授项目研发思路,与教师共同引导项目组同学完成方案设计。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同学分组完成项目实施过程。

2.2.2团队协作。团队协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项目组同学在对基础组同学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交流;其次,通过高年级同学讲解已实施项目情况,让项目组同学对于团系协作的组织形式有更直观和深入的理解;最后,通过项目组同学共同调研确定项目方案和组织项目实施,完成团队内部分工协作,不同团队间相互对已研发产品进行体验,完成团队间的交流与协作。

2.2.3学科传承。为保证学科方向的延续性,组织高年级学生对上一年度已完成项目进行讲解,引导项目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对产品功能进行扩展,提出改进的设想,使学生体会产品更新换代的研发思路,同时促进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科发展上保持一定的延续性。

2.3 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课时分配

根据各教学环节的设置,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课程分配40学时进行教学,教学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表 教学课时分配

如上表所示,课堂学时主要保证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部分项目实践工作尚需项目组成员在课外完成。

3.结语

按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划分为基础组、项目组,以学生为主体设置课程学习环节。通过项目组的讲座公开课、一对一培训,培养学生的个人交流与表达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让基础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阶段学习目标、进阶目标,形成合理的工程梯队。通过教师和高年级组学生的引导,帮助项目组同学完成项目创意至实施的全过程,促进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保持学科的延续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不同项目组之间交叉对项目研发成果进行测试、体验、评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2]李美莲.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2014(5):135-136.

[3]朝阳,曹祁,杜树旺等.基于 C&P-CDIO 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60-63.

[4]Eliathamby Ambikairajah1,Julien Epps,Ming Sheng,Branko Celler and Peter Chen.EXPERIENCES WITH AN ELECTRONIC WHITEBOARD TEACHING LABORATORY AND TABLET PC-BASED LECTURE PRESENTATIONS[J]. in Proc. IEEE ICASSP,volⅤ,pp 565-568,2005.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为了构建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实行产学结合,优化实践内容,集中强化训练,从严考核技能,增强工程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前所未有的变化,接受利用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

一、基础工程课程特点

第一,理论部分较为抽象,且同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桥涵水文及桥梁工程等课程联系密切;第二,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课程中各类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是教学重点之一,且各类施工工艺更新很快;第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基础工程教学现状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其涉及到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与施工多个等施工领域,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工程具有内容多而杂、经验公式多、理论不完善、实践内容多的特点,基础工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而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基础工程的课程设置只有32学时和16学时课程设计,无论理论或是实践都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更严重。

今年来我国建筑业的突飞猛进以及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使新理论、新科技、新理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课程内容陈旧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专业工程的实际发展。

3、重理论,轻实践,且实践内容过于单一。

大多数高校对基础工程的实践环节只有一个课程设计,而学生只能从理论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不知道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状况的处理。就目前现在的就业形势来说,施工人数还是要占大部分。

三、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讲解基础工程中,可以将基础模型搬上讲台,结合理论知识,对照讲解,使学生听有理论,看有实物,准确快捷地掌握知识要点。

2、开展专题讲座

如基础设计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基础设计的一般原理,可以打破以前基础设计支离破碎的传统讲法,选择本人所参与的工程实例,从如何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荷载的传递到基础的选型,最后讲解具体设计过程。这样即使学生了解了一般设计原理及设计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系统观点,使学生终身受益。

3、把握重点

对于课时少的问题,我们应把握重点,比如工程地质勘察和地基处理其实在其他相关专业课也有提及到,所以对这些部分在基础工程中可以略谈。而在具体的基础部分我们应该重点讲解,特别是常用的基础类型。

4、应多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际工程

基础工程是一门实践很强的课程,如果能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际工程参观,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要点,也能使新理论、新科技、新理论也得到一定的认识。

教与学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我们应该更清楚的认识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是主,教是辅,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必须根据学而适应和改变,而学也要通过教而认识。所以目前基础工程的教学问题有待更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要点、重点,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用顺,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地理空间信息》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寒区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20-02

“水工建筑物”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水利类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所学数学、力学、工程结构等各类专业基础课知识阐述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本科教育阶段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完成专业素质,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课程之一。“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服从并主动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的要求,不能仅仅从一门课程自身出发,盲目地要求课程完善和系统化,而要从专业总体和全局出发做好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 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的目标

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此要求来组织课程教学。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课程教学目标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应用性本科水利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够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管理等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水利类人才的要求,突出了应用性,强调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及创新精神。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对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的专业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它以工程设计为主线来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梳理。因此,水工建筑物的教学应以工程设计应用为主线,加强、加深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同时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合。

(二)地区性需求的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是冻土较多的国家。季节性冻土区面积占国土面积50%以上,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这些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最冷地区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冬季地表上层冻结,春季转暖融化。在这些冻土区进行工程建设,修建建筑物时,由于冻土区冻土具有特殊物理力学特性,使此基础上修建建筑物在强度、变形、稳定性方面受到很大影响,会遭到了破坏,不能正常运用。水利工程中的建筑物由于水的作用在该地区破坏最为严重,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对冻土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出了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的防护措施和要求。作为讲解水工建筑物设计的“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理应反映地区性的实际需求。适应和满足冻土地区水工建筑物设计的要求。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应用与寒区特点

(一)水工建筑物课程现状

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的各水工建筑物的概念、特点及设计基本理论很多。已形成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实践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叙述性内容多,以往传统的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时面面俱到,各种水工建筑物都要讲,内容多,学时少。而且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学时还在减少,形成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学生学后理不出头绪,不知如何运用、如何设计,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合理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二)教学要整体设计组合,突出重点

要解决上述矛盾,必须对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体设计组合。以本科水利专业培养目标和水利职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和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核心是运用水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

目前,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内容大致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水工建筑物的概念、特点、类型、组成、布置、构造等,此部分叙述性内容多;另一部分为水工设计的方法、基本理论、水力计算、防渗计算、结构计算、地基设计及处理等,上述两部分内容是以各水工建筑物为代表一一讲述的,面面俱到。

各水工建筑物设计有它的个性特点也有其设计的共同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精简教学内容,抓住典型建筑物举一反三――以重力坝、土坝、水闸这三种建筑物为典型建筑物,重力坝和土坝代表了筑坝材料不同的挡水建筑物,水闸代表了既挡水又泄水的建筑物。它们的设计要点具有典型性,囊括了建筑物设计普遍性的基本理论、基本设计程序和方法。同时,对有关建筑物的相同部分进行整合独立讲授。如建筑物的地基处理,使学生系统了解了水工建筑物在不同地基上的地基处理方法,从各自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的叙述中解脱出来。通过典型建筑物的讲授掌握了水工建筑物完整的设计要点,在解决典型建筑物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到所有建筑物上,同时分析其各建筑物间异同点,着力讲清设计的不同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突出寒区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季节性冻土区的水工建筑物设计、施工必须考虑水工建筑物的抗冻设计,而以往是脱离的。为此,应将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措施的内容与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以突出寒区应用为主线,将水工建筑物抗冻措施的应用与水工建筑物土坝、重力坝、水闸的设计内容整合起来。土坝、重力坝、水闸的抗冻技术也是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的典型,囊括了水工抗冻设计的内容。这样将这三种建筑物的设计(含抗冻设计)整合一起,以寒区水工建筑物设计应用为主线,既包括了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内容,又讲解了寒区水工建筑物抗冻设计的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本课程叙述内容较多,实践性强又抽象,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问题,为加深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应改进教学方法,发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应用工程案例进行教学

抓住水工建筑物的难点,以案例分析讲解,案例以工程设计应用为主。例如:在水利枢纽布置及土坝设计中,结合实际工程设计进行教学,明确设计如何下手,按照设计的程序步骤,讲清建筑物的布置和方案选择,建筑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的方法等等。通过实例讲解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交流,同时要积累和建设工程实例资料库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库包括工程设计报告书、工程设计图纸、工程图片及水工抗冻设计的教材和资料,让同学们课外学习阅读,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和理解、交流实际工程的案例,加深对水工建筑物设计的认识,基本懂得设计如何下手。

(二)对比式教学

水工建筑物型式多样,均有各自的特点,也有设计的共性特点。为掌握建筑物型式如何选择,要明确各建筑物的异同点,可应用对比式的教学,教学中比较各建筑物的异同点。例如:对挡水建筑物重力坝、土坝,在教学中对比它们在筑坝材料、工作特点、剖面设计稳定、渗流、应力计算、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坝型的选择和设计内容、步骤的理解,同时在指导学生案例学习交流中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发动同学自主学习工程案例,加深对建筑物设计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实践创新活动

水工建筑物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结合,要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实验与创新活动相结合。要使“教、学、做”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教学中鼓励和发动学生结合课程设计、工程设计进行实验和模型制作。创新活动小组先后制作了水闸、水库枢纽模型等。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模型,对建筑物特点、作用、布置、组成、构造、设计要点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实际制作中启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中解决了实际中许多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观点和方法,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体验了如何将所学的水工设计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水工建筑物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地将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结合到教学中,让同学们在“教、学、做”中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应用,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天科等.水工建筑物[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1.

[2]谭志伟等.水工建筑物冻害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基础工程》是土力学课程的后续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为地基基础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发展和国家对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要,很有必要对该课程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难度,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源于学校1945年建校时创办的矿井建设专业,195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7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现设有岩土与地下工程、矿山建设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成为安徽省本科教改示范专业和“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结合我校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特点,在前期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优化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等为切入点,尝试对《基础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精选课程教材,优化授课内容

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往往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关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材非常多,但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大同小异。莫海鸿等编著的《基础工程》(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赵明华主编的《基础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景星等编著《基础工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专业方向的不同,对上述《基础工程》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编排、删减、调整、补充,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既重视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阐述,又注意反映我国目前工程实践的新成就,给学生介绍基础工程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与最新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规范或规程等保持一致,力求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即便是同一授课内容,在给不同专业方向讲授的侧重点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们在给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方向讲授《基础工程》时,将浅基础、连续基础和桩基础的设计理论与施工过程等列为授课重点内容,并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2015)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述,把相关规范融入到与教学内容之中。而对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等内容则可以进行简要的讲述,由于该专业方向后续将会开设相应的专门课程。通过优化授课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有机结合,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改善教学方法,增强授课效果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土木工程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工程能力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更容易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工程》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启发式教学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一直提倡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多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及,逐渐替代灌注式教学而成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讲授《基础工程》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出相关的启发性问题,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思考后及时回答,有的问题则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自行寻求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工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进行生产实践无疑是帮助较大的。例如,讲解浅基础时,因选择基础埋置深度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可列举具体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如何确定基础埋置深度。又如,讲解桩基础时,针对桩基设计中如何选择桩基的类型,可以作为思考问题提出,让学生课后分组讨论,根据各组讨论得到结果和设计理由,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加深对《基础工程》课程的认识。另外,建立具体工程应用案例库,把教学内容的讲解融于具体工程背景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而且把所学到的基础工程知识与前面所学土力学等课程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启迪创新的综合教学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

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授课效果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宽口径”的“大土木”应用型人才,很多高校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时通常会增设一些课程,并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所占份额,这样势必造成原有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工程》理论教学仅为32学时,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完成所需讲授的内容,并保证学生得以消化吸收,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难度,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为解决课时量不足而授课内容多的矛盾,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优点,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和丰富多彩,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官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防止一味追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摒弃板书演绎。若完全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很容易把授课内容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放映,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造成视觉疲劳。因此,多媒体教学要结构明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对一些重要理论和公式的推导,要应以板书为主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紧跟教学思路,能记下关键内容,方便理解。对于一些利于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甚至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概念。例如,讲授浅基础的类型时,可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不同浅基础类型通过多媒体将图片呈现出来;讲述桩基础施工内容时,可放映一些关于桩基施工的动画或现场视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使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环节,延伸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方式。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要求具有独立完成一般基础设计的能力。通常是采取开设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作为其实践教学环节。短短1周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作为实践训练显然难以满足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帮助有限。由于学生实践不足,理论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工程中,设计结果不能满足工程需要。例如:进行桩基设计时,很多学生不懂把地质资料与设计相结合,设计结果不会考虑现场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绘制的施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中,要以实际具体工程为背景优选设计题目,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资料要尽量完备,使设计内容及步骤应与实际工程设计相符,让学生熟悉设计理论和过程,要求学生采用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验证相结合,并使用CAD绘制施工图,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方便以后能够很快地适应生产工作。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错误和共性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仅仅靠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置时应尽量多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尽可能多地接触工程实际,把学生带到工地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相结合,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场所。为此,我校专门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实训中心,建有浅基础、桩基础、桩基静载试验、基坑支护、矿井巷道、桥梁隧道、房屋建筑等工程模型,在《基础工程》课程中可让学生进行参观,增强工程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或参加教师的一些科研项目或工程现场,将所学的《基础工程》知识点融入到项目,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力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不仅促进了学生由基础理论知识向工程实践能力的转化,而且促进了教学团队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教师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实力以及丰富的工程经验,不仅能讲授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结合科研实际和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工程将会出现新的理论、技术和问题,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以学生为本,贴近教学的实际,努力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科技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滕延京,王卫东,康景文,等.基础工程技术的新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6,49(4).

[3]杨冬英.“大土木”背景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