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房屋平面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范文第1篇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1月1日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建筑节能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设置合理的体形系数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即为体形系数。体形系数越大,耗热量比值也越大。控制建筑物体形系数的重点是平面设计。当平面凸凹过多,建筑物外表面积就会增加。如住宅建筑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卧室及卫生间开窗问题,由于卫生间靠内开窗要凹进平面很多,无形中增加了建筑物外表面积,另外还有飘窗,晒台等构造对节省能源很不利。所以在平面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将建筑物体形系数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

1.2加强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密封材料、门和窗、遮阳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1.2.1控制窗墙面积比

门窗是民用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隔热保温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许多分析和试验表明,门窗占全部热能耗的50%左右,对门窗进行节能设计就会明显提高节能效果。目前,对门窗的节能处理主要是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如可以选择热阻值高的门窗框材料,提高窗框的保温性能,采用塑料构件或断桥处理;采用双层中空玻璃或双层玻璃窗。在工程实践中为了立面效果,许多住宅建筑采取大面积窗户,在无法减小窗户大面积的情况下,也要采取措施:如尽量把窗户安排在南侧,增加窗户的固定扇,加强框及扇边缘的密封,外飘窗要采用上下挑板及侧板,凡是遇外界接触的板都必须进行保温节能处理。根据规定进行权衡判断计算,以达到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率。

1.2.2加强外墙保温隔热设计

外墙面积约占整个建筑物护结构总面积的66%,因此,通过建筑物外墙传递的热量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外墙保温主要有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两种方法。相较于外墙内保温不利于室内装修、保温隔热效果差“、热桥”问题不易解决、墙体易出现发霉、发黑、水印,影响室内美观和房屋的舒适度等缺点,提倡做外墙外保温,既能避免建筑热桥;避免墙面冬季结露;还可保护主体结构,减少温度应力,增加结构寿命;比内保温增多建筑使用面积;节省保温材料40%左右。冬季由于室内空气湿度过高或墙面温度过低,外墙表面会冷凝,所以要使外墙内表面附近的气流畅通,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施;夏季要采取增设墙面遮阳及绿化、或设置隔热层来保证外墙隔热。

1.2.3注意热桥处保温设计结构转角或交角,外墙中钢筋混凝土柱、圈梁、楼板等处是热桥,热桥部分的温度值如果低于室内的露点温度,就会造成表面结露,在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

1.3新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

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人们对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使太阳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太阳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仍需进一步地完善太阳热水器的功能,并加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设;自然通风就是风能利用的最常见形式。

2结语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黄兴柏加两镇“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阐明了在当前中国国情下,新农村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农村住宅中的“改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总结了农村住宅改造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按照定位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操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房屋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期。通过这三个阶段,农民依靠政策和自己的力量明显改善了住房条件。根据现阶段农村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又是当前湖南实现“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村庄规划和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1黄兴、柏加两镇农村现状

当地的村落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形成了一个生态有机的空间布局,以地方条件和居住者需要为基础,使黄兴柏加的住宅具有了亲切宜人的尺度,当地材料也带来了一定特色的立面风格,但在农宅选址时“逐水而居、沿路而住”的观念依然沿袭至今。对河堤安全警戒线、道路退让等考虑不周,常有被河水淹没及车辆撞击的危险。大量的占用耕地,占地面积过大,规划布局凌乱使得农村建筑现状混乱。

层数上则以一层、二层房屋为主,形式有坡屋顶、平屋顶。其中一层房屋多为坡顶,二、三层房屋中,近年新建的也多为坡屋顶。结构多为木结构、砖混结构,也有底层框架结构,材料主要是粘土砖、小青瓦、红瓦等。现有农村住宅单体功能较落后,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不少地方依然沿用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格局,造成功能上的混乱及外观上的突兀,各房间的流线无法得到保障,不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要求,且村镇部分住宅间距不足,日照、通风、采光条件较差,配套设施也相对缺乏。

总之,黄柏两镇的大部分农宅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设计人员统一的规划指导,施工前对材料没准确的估计和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套用一个固定模式建筑布局,欠缺对建筑立面的考虑,不符合建筑形式审美要求,不仅增加了农民自身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住宅改造

2.1平面设计

2.1.1在平面功能布局上,黄柏两镇的农民根据平时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已经处理得较为成熟,只是在少数的房间联系上不够到位,改造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上略为浪费,本案在设计中注重节约用地,本方案建筑基地用地仅为139m2左右。节约用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将辅助用房和居住用房联合为一体,共同建设,减少了分离设置时居住用房与辅助用房之间的交通用地;B、平面呈较规整的小进深、长面宽设计,不仅有利于住宅单体的节能,有效地降低造价,同时为组团布置节约用地创造了良好条件;C、平坡结合的屋面及南北方向的退台不仅丰富了立面,又缩短了日照间距。

2.1.2充分考虑现代农村家庭生活行为的需要,合理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减少室内的交通面积,较好地体现了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私密性和安全性。本设计力求人流走向流畅,动静、内外、洁污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住户使用方便。现提出三种基本功能空间分区:

A公共活动区:由庭院进入室内,宽敞明亮的客厅是接待客人的首选场所,用餐区把客厅和厨房分开,则就餐时仍可以与客厅互动交流。B私密区:二层设有起居室、卧室、卫生间、储藏室。亲朋好友可在二层起居室进行交谈、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住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安排主、次卧室。南向卧室设有凹阳台,既可在阳光明媚时沐浴阳光,又可在晴朗的夜晚欣赏星光夜色。而在上楼梯的左侧则布置了一个客房,为亲友探访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同时,还考虑到家里的老人行动不便,在首层安排一间老人卧室。C储藏区:一层的车库可存放农具、储藏粮食,二层还有一个储藏室可存放生活用品。

2.2立面设计

在黄柏新农村住宅改造设计中,我们追求的是质朴亲切的建筑形象、健康温馨的家居环境、轻松优雅的生活氛围,所以立面设计是本案的重中之重,针对当地的建筑现状情况,我们构思了四种不同程度的改造方式。

2.2.1“移花接木”法

本方式将植物和庭院小品引入建筑中,如植被屋顶、棚架、植物暖房、绿篱围墙、草被、花卉、盆景、乔木、硬地、石桌凳、小水面相关配置等(图1,2),形成了具有一定生态性、休闲性的旅游特色,改造重点部位在入口,改造对象是所有的农宅。

2.2.2“改头换面”法

针对一些重点地段,如农家乐、集镇、进行全方位改造,如平改坡、双重外墙、搭建玻璃暖房等(图3,4),特点是荷载小,施工方便,色泽鲜艳多样,耐久性好,但经济性较差,改造周期长。

2.2.3“犹抱琵琶”法

只对立面的主要部位如大门、窗套、护窗、山墙等进行重点处理(图5,6),改造后的仿传统民居花格窗,垂花窗,使整个住宅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可以大量使用,但形式需因地制宜,有所变化。

2.2.4“略施粉黛”法

本方式专门针对20世纪70~80年代的民宅,将原有小青瓦屋面增添新瓦,使其屋面加厚变匀,外刷灰白色外墙涂料,是一种原生态的民居形式(图7,8),特点是施工方便,价格便宜。

以上四种方式在立面处理上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石材、木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达到了突出农村生活气息,尊重历史文脉,继承传统民居的特点。

2.3院落布局

本设计采用了庭院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的模糊空间布局。前庭院休闲活动空间,中间房屋居住空间及后院工作空间。前庭院空间主要提供给居民一个半室外活动空间,较其他室外空间具有私密性。可供休闲、晾晒之用,是个利用率较高的活动场所。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在前庭院内设置苗圃,可供农民在院内种植蔬菜、瓜果或其他花草植物。

3几点启示

3.1设计人员通过与村民的交流,让他们根据需要对自己的房子提出改造意见,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这样既符合了改造的目的,又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

3.2集约化的规划布局,在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进行农村规划,以提高农民工作效益和效率。

3.3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方式A在向阳的屋面布置太阳能集热板以解决采暖、热水等问题,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B多户统一布置沼气池,人畜排泄物统一排入沼气池厌氧发酵,形成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保护薪材林木,同时也改善了卫生条件。

3.4充分利用当地盛产的各种材料。采用石材和抹灰为外墙主要材料,形成立面肌理;屋面采用传统的小青瓦,部分运用透空排架的造型变化与建筑体量相呼应,增加并丰富了空间层次;庭院铺青砖或石材;门窗采用木材为框料,局部引用一些传统的木格栅作为装饰;栏杆采用石材与小青瓦拼花结合混凝土过梁的处理手法,突出乡野特点。

3.5防水、防潮在屋面、外墙板缝和厨卫间均作防水,屋面防水为三级防水设防,选用高聚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刚柔结合防水。由于湖南地区一年中潮湿周期较长,所以一层地面使用架空地板,防止地面返潮,同时考虑地面防潮层和墙体防潮层结合处的防潮处理,以达到最好的防潮效果。

总之,新农村住宅改造应从实践出发,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原则,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为基准点,着意打造优质人居环境,努力为居民塑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的怡然栖息之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公私分离、动静分离、洁污分离、居寝分离、食寝分离,延伸邻里交流空间;注重增强人与建筑的沟通,使人们在感受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同时,增强了对家的归属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住宅改造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它是一项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人民强烈企盼有一个舒适优美的居住坏境,它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综合了农村经济、生活、产业发展等诸多因素,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建立全新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学,指导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时代所需,迫在眉睫。愿以本文抛砖引玉,与关注新农村建设的人士共同探讨,开创农村住宅改造及设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刘仕清,唐伯固.新湖南50年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字】砖混结构墙体裂缝 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在城市郊区、县城和小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新建房屋大都采用砖混结构,我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由于在结构设计考虑欠妥或施工中的不当,导致砖砌体结构房屋普通存在裂缝,有的还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而裂缝一旦产生,就标志着该房屋某部位产生的应力已超过它所能承担的抗拉、抗剪极限强度,房屋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和破坏。轻者会影响其美观和使用;重者,会造成房屋的倾覆或倒塌事故。

二、、影响砖砌体质量的因素

1.砂浆的强度因素

砂浆强度不能保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未严格按配合比配置,水泥过期或砂及外加剂质量低劣;施工中放置时间过长,未及时搅拌处理。

2. 组砌方法灰缝、砂浆饱满度的因素

砖混结构中砖砌体是建筑物主要的承重构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 砖墙面出现数皮砖同缝(同缝.直缝)、里外两张皮.砖柱采用包心法砌筑,里外层砖皮互不相咬,形成周围的通缝等等,影响砌体强度.降低结构整体性。砖砌体工程中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水平灰缝和砂浆饱满度。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合格的砌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砖与砂浆的接触面积减少,造成砖砌体承受集中荷载.致使砖砌体处于复杂受力状态。当砖处于受弯、受剪和局部受压状态时,容易造成墙体开裂.使砖砌体提前丧失承载荷载能力,满足不了设计的要求。

3. 墙体留搓、接搓错误的因素

留搓、接搓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接搓部位砖体强度.影响结构整体性.对于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更是一个关键问题。砖砌体留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内外墙不同时砌筑已成普遍现象.砌墙时随意留搓甚至留阴搓;构造柱马牙搓不标准,甚至搓口以砖渣、建筑垃圾填砌。

其二,留直搓时,也不按规范规定设置拉结钢筋;如采用冷拔钢丝作拉结筋.拉结钢筋长度不够拉结筋的间距不保证,拉结筋的末端也不加工程90度弯钩等等:接搓质量马虎,接搓处砖不顺直砂浆也不饱满.有的几乎没有砂浆。

4.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做法

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法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建筑物整体性。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地区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及外墙转角处需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构造柱周围的砖砌体需砌成马牙搓,使砖砌体能与构造柱衔接牢固形成整体。但现在却有不少施工人员在砌筑马牙搓时搓口高度、深度不一,在浇注构造柱混凝土前,不清理砌砖时落入构造柱中的砂浆或垃圾.致使构造柱出现夹层甚至有断柱的情况。有的工程构造柱不对正贯通,层与层之间相互错位.构造柱与砌体没有加设拉结筋或拉结筋长度不符合要求;砌体与构造柱的交接处也没有留马牙搓。

三、对于温度应力分析与预防措施

1.材料的热胀冷缩性质

众所周知,材料都是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砖混结构房屋的房屋亦是如此。材料的结构在其受到约束而不能自由改变形状时,砖混结构的墙体内会产生应力作用,我们将之称为温度应力,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会引起砖混结构结构的伸缩改变。 在砖混结构房屋中,其组织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为1.08×10-5/℃,而普通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为0.5×10-5/℃,在温度的变化过程中,由于材料性质的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伸长值要比砖砌体大一倍左右。由于伸缩系数的差异,砖混结构的钢筋混凝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会与砖墙出现伸缩的偏差,它们在彼此的相互牵制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使得墙体出现裂缝进而使房屋结构开裂破坏。

2.预防与解决措施

首先,建筑布局在平面设计时,平面尽量平整,同时注意调整平面几何形状,使较长的外纵墙尽可能在同一平面上。避免平面为“L”、“I”、“T”等形式,用伸缩缝将其分割成若干单元,建减少屋面伸缩缝间距,缩短混凝土构件直线段的长度;将屋面挑檐平面布置成凹凸曲折形状,缩短挑檐直线长度。避免出现错层或房屋高度不一致时导致温度应力集中。

其次,在钢筋混凝土挑檐表面设置一层能保温隔热的材料层,这里注意由于一般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保温隔热的材料层的厚度宜适当增厚;改进挑檐设计。设计中应优先用内天沟排水,现浇挑檐每隔10米左右设一道伸缩缝;将现浇挑檐改成预制。若条件不允许,则选择采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增设空气隔热层。同时还应根据屋面板基层的情况及时做好保温隔热的材料层;长期不使用的房屋建筑,需要有一定的室内通风,以用来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致使楼板膨胀,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最后,要严格执行砌体施工规范,确保砌体施工质量。

四、对于地基不均匀的分析与预防措施

1.地基不均匀表现

建筑的选址如果其地下土壤多为压缩的土壤结构,在其内部由于其本质结构松散,地下水极易升级渗透,从而影响其压力降低,这就将会出席地基不稳;因为其土壤结构分部层次不均匀,上下部载荷能力差异巨大;同时如果新的建筑和旧的建筑相邻过紧,地基则会产生沉降现象,会出现相对位移。这时其内部表面会出现部分凹陷,凹陷会进一步减少支承载荷,那么整个房屋的结构重量只能由墙体来承担,墙体承担房屋重量时,房屋结构会产生弯曲和剪切变形,承担重力的墙体内会产生结构应力,当应力超过墙体的自身强度时,在墙体最薄弱处会首先产生裂缝。

2.预防与解决措施

在进行房屋设计与建筑的选址时,应在实体勘察基础上详细收集工程的地质资料,对各土层的结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在地基承载力较高的天然地基上选作持力层,对软土地基实施加固处理,可以把软土挖除一定的深度,置换较为坚固与结构稳定的砂石作为持力层等措施。通过勘测与计算适当设置几处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建筑物的基础至上部沿全高贯通分开。加强上部结构及基础的整体刚度,保证房屋沉降时能协调一致。(解决措施是不是需要放在第五大项目里??)解决措施:针对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的墙体裂缝,应找到根源,如不根治,房屋建成后,这种裂缝还会继续出现延伸的趋势,从而使得危险隐患进一步增加。较早发现,较早治理。出现隐患就应该立即及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从而阻断延缓沉降的进一步恶化,对于上部分的结构进行裂缝整治。地基加固的几种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用灰土进行挤密桩的加固方法、用硅化材料的加固方法、使用石灰浆进行加固的方法、利用旋喷桩进行加固,甚至一定程度上更换土壤分布层次;增加基底的面积与体积加固,增加托底的加固等。如果是在松软的地基上的建筑物,尽量在局部减少上层建筑的结构重量使其简单化建设设计,从而来控制沉降的深度层次,逐渐使其地基沉降趋于稳定状态。最后在遏制地基沉降趋势后,对于剩下的裂缝使用水泥砂浆密封,甚至局部拆除重新建造,然后在外层加固钢筋混凝土或钢铁丝网的方法等等。

四、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物常见裂缝的分析研究和实践证实,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如果在建筑物的设计合理,并且能够确保施工质量,材料也选用的得当,那么建筑物的裂缝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对建筑物常见裂缝的分析研究和实践证实,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但只要设计合理,确保施工质量,选用材料得当,建筑物的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同时,在房屋建设中,除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和规范操作外,注意观察裂缝是否产生发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应防范于未然,做好补救工作,设计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等做好设计工作,严把设计关,就一定能够降低和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苏文辉.中南地区砖混结构顶层墙体温度裂缝的原因及其对策[J].建筑施工,2002(2):71-72.

[2]陈丰仁.闽南地区建筑外墙渗漏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4,31(12):91-93.

[3]杨润福,张景红.多层砖房裂缝的根源[J].建筑科学(科技资讯),2005,(20):77.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接地;等电位联结;住宅;电气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住宅中,一般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电气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用电负荷,确定电气设备的位置,合理选择电气插座、开关的型号,保护开关的电流整定值等。

在电气设计中,接地措施是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在住宅中,目前有5种接地方式:第一,TN-S接地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分开的。第二,TN-C接地系统,这种接地系统中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一的。第三,TT接地系统,这个系统中有一个直接接地点,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是接地。第四,TN-C-S接地系统,这个系统中有一部分的中性线和保护线是合一的。第五,IT接地系统,带电部分与大地不直接连接,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是接地。这五种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住宅中,根据住宅电气设计的需要来进行合理选择。

等电位联结对用电安全、防雷、电子信息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等电位联结作用范围越小,电气就越安全。在住宅中,等电位联结是非常必要的安全措施。

1住宅接地和等电位联结的重要性

人是长时间生活在住宅中的,而电对人的伤害很大,接地就是一种基于人身安全而进行的电气设计。良好的接地设计可以防止故障电流危害人身和电气设备的安全,能够防止雷电流对人身的危害。接地是保护人身和电气设备安全的一种措施,等电位联结也是如此,而且,等电位联结还可以有效的防雷。一般而言,在住宅的电气设计中,等电位联结的作用更大,总等电位联结和卫生间等重要区域的局部等电位联结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优质的等电位联结工作之后,有时甚至不需要接地措施就能保证人身安全。

人体能够承受的电压非常小,而且,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每天都是生活在一堆的电器中,在睡觉时身边也还是有很多电器在运作的。那么,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在电气设计中就要做好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电气设备和人身安全,尽量避免故障电流的出现。接地和等电位联结是目前我国住宅中必须做好的保护措施,既能实现内部电流的保护,也能实现对外界环境的诸如打雷的预防。

2住宅电气设计中接地分析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在住宅中,接地方式可以分为五种,每种方式有其适应的环境。从作用和功能上来看,接地的方式可以分成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和防雷接地。在这三种接地方式中,工作接地是最为基础的,主要就是为实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作。由于电气设备总是会出现问题的,电气设备内部绝缘损坏,会导致接触的外露导电体带电,对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于是就有了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目的的保护接地,对电气设备和故障电流进行一定的保护措施。防雷接地就是为了防止外界环境的影响,防止因为打雷而带来的对住宅电气设备和电气系统的破坏,影响人身安全。

3等电位联结概述

住宅中的等电位联结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为了促进用电安全,充分保护人身安全,我国在1997年编制了《等电位联结安装》,这个法则对各种建筑物中的等电位联结提出了具体的做法,自实行以来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等电位联结上又有了新的技术,新的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国际上的经验,对1997年编制的《等电位联结安装》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等电位联结可以分为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

3.1总等电位联结

在住宅中,总等电位联结的方式就是通过每一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总等电位联结母排将下列导电部分互相连通:进线配电箱的PE(PEN)母排、公用设施的上、下水、热力、煤气等金属管道、建筑物金属结构和接地引出线。它的作用在于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总等电位联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住宅周围的环境,如果附近有变电站,当发生相线和设备外壳接触短路时,设备外壳带上危险电源,有可能使得住宅内的PE线承受的压降超过规定的50V,这样就会影响到人身安全,所以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

3.2局部等电位联结

在住宅中,局部等电位联结最重要的就是卫生间的局部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顾名思义,就是在局部的范围内通过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柱内墙面侧钢筋、壁内和楼板中的钢筋网、金属结构件、用电设备外壳、用黄绿双色塑料铜芯线互相连通,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等电位联结范围内的金属管道等金属末端之间的电阻不超过3Ω。在住宅的的卫生间中做好局部等电位联结是充分考虑到人在淋浴时处于潮湿的状态下,人体的电阻大大降低了,这时任何一点问题都会引起触电死亡的事故,所以在卫生间尤其要做好局部等电位联结。

4住宅电气设计中接地和等电位联结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住宅中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人身安全。但是,在住宅的电气设计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的住宅建筑物中,在电气的设计上考虑的内容不太多,因此经常会出现保险丝烧断的情况,一个不小心就出现触电事故。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中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为了人身安全,要做好接地和等电位联结,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转,保证人的健康安全。在我国,除了农村中不重视接地和等电位联结之外,在城市住宅的建设中也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规范性不强,没有完全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住宅电气设计。

4.1设计人员遗漏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的平面设计图

在建筑施工中,设计图纸是必备的材料之一,在住宅的电气设计中,它是与房屋的建设同步进行的,在房屋建设施工图纸设计出来的时候,电气设计的设计图纸也要出来了,因为现代建筑物中电气设计都是采用暗线的,所以需要在建设施工竣工前就将电气设计做好。当然,电气设计不是凭空设计的,是需要一定的图纸的。而我国的住宅接地和等电位联结中,设计人员经常会遗忘平面设计图,认为只要做好工作就行,有没有图纸无所谓。但是往往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使得接地和等电位联结考虑不够周全,电气系统容易出现问题,保护防雷措施做得也不够好。

4.2缺乏规范性、协调性

接地和等电位联结关乎到人的生命安全,我国有一定的设计规范,但是还不够全面。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各个部分的协调性不够,一个高质量的接地和等电位联结是既能保证人身安全,又能经济环保。能够用最少的钱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让人们住得舒心、安心。

4.3产品不配套

在电气设计中,很注重对各部分零配件的配套问题,因为不配套的话会影响到电气系统的运作,也许在使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电气设备的损害。所以,在住宅的电气设计中还要考虑到使用的电气设备的配套问题。

5结束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电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危险。住宅是人们长期生活的地方,人每天中有大部分时间都在住宅中度过,那么在住宅中电气的设计更要注重保护人身安全了。当气候发生变化,打雷时会对住宅内的电器设备和人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防雷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住宅中做好接地和等电位联结的设计,是要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要满足最低限度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对住宅中电力系统的影响,如在近距离存在变电站的话在设计时就要下更多的功夫来进行优化设计了。

参考文献:

[1]潘峰.浅析住宅电气设计中的接地及等电位联结[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2]程昱.住宅电气设计中等电位联结做法的探讨[J].工程与建设,2006,20(2).

[3]刘宝宏.住宅等电位联结及实施[J].现代经济信息,2009(15).

农村房屋平面设计范文第5篇

黎智辉(1977-),女,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村镇规划研究,(E-mail)。

摘要:为了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村庄规划环节,并在文中对教案的设计作了详细描述。实践证明:通过该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引导学生规划视野从城镇到乡村、思维模式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转换。

关键词:村庄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7;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30-05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而将新农村建设列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到2020年城乡协调互助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为今后十多年的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将村庄规划纳入了法定规划的体系中,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村庄规划的法律文件,并广泛展开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将乡村建设纳入到规划管理的工作体系中来,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城乡统筹。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专业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城乡统筹观念的形成,加强学生对村庄规划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2008-200年开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团队开始了将村庄规划设计引入到教学环节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的和作用

村庄规划作为新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层次,在其兴起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虽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成果,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具备作为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条件。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将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一个环节,既容易入手又可作为教学改革的试点,不断积累经验,为向理论教学层面拓展打好基础。同时可利用村庄规划的内容特性,达到特定的训练目的,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现有设计课程体系的不足

设计课是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课程主线,是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各年级设计题目的设置遵循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该专业2008年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表1)为例:

一年级设计课程内容偏重专业基本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二年级设计课程注重建筑功能组织的一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性公共建筑功能与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对学生在建筑空间组合、功能流线组织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从四年级开始接触城市设计相关内容,并开始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的训练。因此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设计对象从建筑到规划区、设计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设计思维从逻辑形象到理性综合的过渡。而原有三年级的设计题目(表2)一直处在调整之

社区中心规划设计中,未形成固定成熟的体系,并且内容与二、四年级的关联性不强,起不到应有的衔接作用。特别是直接从以物质环境设计为主的详细规划转向四年级以社会经济研究和土地利用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思维模式转换幅度过大,往往让学生感到“难以上手”和“无所适从”。

(二)引入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为了顺应设计课程主线对三年级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规划概念,实现教学模式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从物质层面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良性过渡,从2008-200年开始,学院对城市规划三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了系统调整(表1):第一学期从住宅设计开始,过渡到以建筑群体空间组合、道路交通组织、环境景观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住区设计;第二学期以村庄规划设计、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为

教学重点。村庄规划设计作为教学重要的过渡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衔接不同类型的设计教学

城市居住区和村庄规划设计都涉及到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体系建构、住宅设计等内容,两者的部分研究内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类似。学生经过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训练之后,再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就容易上手。同时由于产业、生活方式、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村庄这类聚落形式又与城市型居住小区有着显著的区别。学生在观察设计对象的同时,通过其间的对比研究能够对这两者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村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于城市的居住空间形态,不仅让学生对外部空间的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下一步进行独立的外部空间设计(广场、公园等)起了铺垫作用,也保证了从村庄公共空间设计(小尺度)—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城市设计(较大尺度)的详细规划设计教学的连续性。

村庄规划中对于社会、经济、人口、交通、用地等因素的分析,对村庄产业规划及其发展方向的判断等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城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2.衔接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

三年级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与交通等均在这一学年开设。学生刚刚学习了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正是开始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研究城市和从事设计的良好时机。村庄规划设计题目的安排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理论知识研究设计对象的作用。根据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对村庄实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体会村庄形成发展的脉络、对村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加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住宅特色、生活规律、户型要求、服务设施水平、通风朝向、特定设施(暖棚、老人会所、戏台、教堂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重要性,纠正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调研与设计脱节的问题[1]。

3.引导学生规划视角的转换

首先,村庄规划设计训练可引导学生规划视角从“城”到“乡”的转换。通过对村庄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村庄现状的思考,如:城市化趋势下村庄人口的下降对村庄发展的影响,靠近城镇的村庄对城镇的依赖造成了村内公共设施的发育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现象均有助于他们深刻体会城乡关系,开始从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去研究设计对象。其次,村庄问题研究的过程引导了学生规划视野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层面的转变。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现状人口构成中外来人口比例、年龄构成所反应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对村庄经济水平和空间形态的影响(比如周边造船企业的存在使村庄外来租住者增多、茶园经济的繁荣促使新聚居点的形成)等,均让学生不再仅仅用物质环境的眼光去对待设计,而尝试着从社会、经济的视角看待问题。

二、教案设计

(一)设计对象的设定

村庄规划的设计对象简而言之为村庄,但在相关条件的设定中还应结合课程实践做出具体安排。

首先,要求提供多地块给学生选择。在对各地块现状进行统一调查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地块的理解、设计的兴趣等选取设计对象。通过不同设计对象的选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理解村庄生长的自然规律和趋势,因地制宜地做出规划设计。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以相近为宜,便于学生结伴出行,也避免在不同地块上的往来奔波。

其次,要求设计对象现状成一定规模。这一考虑是基于训练内容和图面表达的需要:(1)训练内容的需要。村庄规划包括旧村整治和新村规划两部分内容。而“整治”在以前的设计训练中没有接触过,是村庄规划训练的重点。如果旧村现状达不到一定规模,不易归纳其发展规律,对现状的整理工作很小,达不到训练要求。(2)图面表达的需要。根据惯常的成果表达要求,若要在A1图纸幅面上1∶1 000的规划平面图能够较清晰地表达出总平面设计意图,则要求规划地块的面积在10~20hm2之间。根据这一要求,考虑村庄用地形态不规则,在任务书设计时,村庄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1 000人左右(住宅以低层为主),用地规模控制在13~15 hm2之间为宜。

再次,要求设计对象特征要素鲜明。因自然条件、历史古迹、风俗习惯、区位条件和周边环境等情况的不同,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而鲜明的特征要素有利于学生因地制宜地研究设计对象,做出各具特色的规划,避免设计方案的雷同。

(二)教学进程及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分为5个阶段:前期调研(2周)、规划设计(2周)、建筑设计(1周)、专题研究(1周)和成果表达(3周)[2]。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总体进度调节各阶段课时,总课时也可根据训练需要和任务量大小而调整。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工作(表3)重点在于对村庄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掌握。在后面的设计阶段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补充调研。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往居住小区实地调研主要偏重于物质空间的勘察,对“人”的因素考虑不足。此次调研强调村民访谈,让学生多观察村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习惯。此外,学生首次对有现状建设的地块进行调查,容易忽视空间细节。需要预先提醒,并要求学生多拍照片以备查阅。

2.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表4)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村庄规划和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在空间形态、用地强度、交通方式、场所精神等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对村庄空间形成的作用。

工作内容

发展方向判断及设计立意总平面布局旧村整治成果要求

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分析引导空间发展的动因,判断用地拓展方向

确定方案立意,构思立意的表达途径(布局结构、空间构成、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确定用地结构、路网骨架、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结合地形布置住宅院落(图1)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及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拆留改建筑,理顺道路系统,完善院落空间,开辟公共空间1∶1 000的平面图(在建筑设计和专题研究阶段,总平面图随之不断调整、深化)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3个方面的问题:(1)任务书只给定人口规模,没有划定用地红线,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判断发展方向。该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原村庄用地拓展的分析,找寻规律,并对比不同的用地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判断。(2)学生以惯常的城市型居住小区的设计手法对待村庄,易追求平面上的构图、城市型的绿地广场;同时在公共空间、道路的尺度和公共设施规模上的把握会偏大。可运用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村庄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与城市居住小区的不同。鼓励学生对村庄交通形式、服务设施需求、村民公共生活对空间的利用等内容进行再调研;加深对设计对象的了解,使设计更加脚踏实地。(3)在旧村整治方面,学生通常不知如何着手。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明确旧村整治的目的、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建筑质量评定入手,在挖掘用地潜力的基础上对交通及院落空间体系进行整理。

3.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表5)的重点在于充分理解农村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在户型上的反映。如:燃料的选择、下水条件和积肥要求决定了厨房、厕所与主房的分离;养殖、晾晒和主辅房之间交通联系的需要决定了房前屋后的院子等等。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部分学生以城市型的公寓、别墅类住宅代替农村住宅,对村民在房屋尺寸、户型上的需求和习惯缺乏考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对村庄规划基本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学生根据设计的兴趣点,针对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村庄肌理、公共空间形式、院落空间(图3)、户型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此阶段可组织学生综合各自研究的问题统一设计问卷进行深度调研。该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成果的形式不限制。

5.成果表达

定稿1周,用于整理设计思路,绘制各类分析图,进行版面设计,完成定稿图;后2周用于绘制正图。

此阶段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对于分析图的理解偏程式化,认为只要有任务书规定的交通、功能、景观等分析图就能满足设计要求,对表达设计构思和方案分析的图纸不够重视。而优秀的设计必需有好的设计立意,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清晰完整的设计思路加以充分表达。因此需要教师在成果要求中明确两个层次:(1)解决基本功能要求,包括交通、日照、户型等;(2)对村庄特征或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规划设计上的应对。学生只有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规划设计达到较好要求,才能最终获得较好的成绩。这两个层次的要求,既可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又可防止他们不顾基本功能胡乱“创新”[3]。

三、结语

经过三个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对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与村民和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作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在村庄规划的观察—思考—设计的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设计作业成果中反映出二、三年级的设计衔接较为平稳、顺利。学生在后读课程中对总体规划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容易,城市设计的“上手”也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郄瑞卿,李春林,聂英,等.城市规划课程多维教学方法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42-44.[2]吴怡音,雒建利.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6,22(8):62-64.

[3]王承慧,吴晓,权亚玲,等.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21(4):62-64.

Teaching practice of village planning course

LI Zhi-hu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P. R.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