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强化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东省莒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莒县 276500
[摘要] 近年来各地频繁发生易制毒化学品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多由于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环节存在漏洞,管理措施不力。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查处,使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走向有序化、规范化,减少易制毒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
关键词 ] 易制毒化学品;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 R63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50-02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我国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化学原料及制剂。易制毒化学品本身不是,但具有双重性,既是一般医药、化工的工业原料,又是生产、加工或制成必不可少的化学品。一些违法分子常用来生产、加工或制作的原料、配剂等。自2005年国务院《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以来,我国对易制毒化学品实行了分类管理和许可制度。但易制毒化学品种类多,管理工作量大,一些地方受人才、技术、管理制度等瓶颈制约,对此类产品的管理相对松懈,使易制毒化学品在使用、储存等环节存在诸多管理漏洞。各地化学、医药等实验室是易制毒化学品的重要集中地,加强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对于从源头上控制扩散意义重大。
1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危害及加强管理的意义
1.1易制毒化学品的种类
易制毒化学品是制造的前体、原料和化学助剂。我国列管了三类24个品种,第一类主要是用于制造的原料,包括: 1-苯基-2-丙酮,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胡椒醛,黄樟素,黄樟油,异黄樟素,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氨基苯甲酸,麦角酸*,麦角胺*,麦角新碱*,麻黄素、伪麻黄素、消旋麻黄素、去甲麻黄素、甲基麻黄素、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等麻黄素类物质*,邻氯苯基环戊酮。第二类、第三类主要是用于制造的配剂。第二类包括:苯乙酸,醋酸酐,三氯甲烷,乙醚,哌啶;第三类包括: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第一类、第二类所列物质可能存在的盐类,也纳入管制,带有*标记的品种为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包括原料药及其单方制剂。
1.2易制毒化学品的危害
易制毒化学品的危害来自它的易制毒性,其中麦角酸、麦角胺、麦角新碱、麻黄素、伪麻黄素、消旋麻黄素、去甲麻黄素、甲基麻黄素、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等麻黄素类物质,该类药品从品种来源和类别归属划分主要为麦角生物碱和麻黄生物碱,其易制毒特性非常突出。麦角生物碱的原体是小黑麦的麦角,利用麦角中所含的麦角胺、麦角新碱合成的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是已知药力最强的迷幻剂,会导致吸食者丧失判断力和控制力,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损害。麻黄素类是从麻黄草中提取的生物碱,也可通过化学合成制得。麻黄素及其制品既是制药原料,又是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的前体。而冰毒作为一种中枢兴奋剂,大剂量使用会引起精神错乱,类似妄想性精神分裂症。有些易制毒化学品还是制作过程必须的溶剂或试剂,具有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直接与皮肤接触,轻者腐蚀,重者会烧伤皮肤,如果使用不当,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易制毒化学品一旦流入非法渠道,被犯罪分子制成冰毒、等并非法出售,就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还会败坏社会道德,腐化社会风气,危害公共卫生,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形成治安隐患,对整个社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有的易制毒化学品走私出境后,被国外海关查获,会直接危害我国的国际形象。
1.3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的意义
今天出现的绝大部分是由易制毒化学品加工提炼而成的,可以说,易制毒化学品是制造的重要源头。但另一方面,易制毒化学品用途广泛,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发达的化学和医药工业,教学、科研、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使用易制毒化学品。一旦管理松懈,稍有不慎,就会流入非法渠道,被不法分子利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提前介入、提前预防,能堵住源头漏洞,有效压缩犯罪的空间。通过法律形式来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控,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和进出口行为,能有效防范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对保护公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正常发展,保护社会良好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易制毒化学品种类多,使用广,管理难度大
现在国家管控的易制毒化学品中,包括盐酸、硫酸、丙酮、甲苯、高锰酸钾等,这些化学品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给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带来难度。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一些单位的管理力度和级别标准明显偏低,不能体现特殊管理和专项管理的要求,表现为:缺乏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机制;台帐资料不规范,记录不完整,审批、备案等环节缺失;易制毒化学品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责和管理人员不明确;仓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设施不完备,安全标准低;在标签标识、使用剂量、使用开具与人员权限、贮存保管等方面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存在模糊管理问题。
2.2认知不足,重视不够,警惕性不强
因为易制毒化学品是教学、科研、医疗、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试剂,很多人为此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它只是普通化学试剂和一般商品,没有把它作为制作的原料或配剂来看待。一些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如马来酸麦角新碱等,目前也只是作为普通药品管理,影响了人们对这些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全面认识。一些实验室相关化学品存量大,且使用、摆放等都比较随意,更强化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导致使用者缺乏风险意识,对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的危害性及相应安全隐患认识不够,缺乏警惕性。有的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危害性重视不够,相关培训、复训工作开展不及时,遵守《条例》规定的自觉性有待提高。另外,相关部门对易制毒化学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不够,也导致一些使用者对易制毒化学品危害知之甚少,《条例》知晓率不高,使《条例》的实施大打折扣。
2.3专业人员缺乏,监管不到位
缺乏专职管理机构和人员,难以高标准开展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执法工作一些地方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手段落后,导致管理、执法实效受到影响。有的地方虽开展了相关培训,但限于人手不够,正常的检查工作经常被其他工作挤压得没了空间,常处于应付状态,防范措施和监督工作不到位。对于易制毒化学品的购买、使用、储存、销毁等环节的监管不够精细,造成管理漏洞,管理实效降低。在执法方面,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执法失范、缺位,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置不及时,处罚和打击力度相对较小,达不到教育、惩治应有的效果。
3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重大意义。加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落实力度,真正把《条例》精神贯彻到日常监管中,让相关单位认识到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提高其风险意识。开展禁毒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了解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普及易制毒化学品基础知识,开设举报电话,鼓励公众参与易制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强化执法培训,提高专业管理人员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开展禁毒知识专项培训工作,使易制毒化学品使用和管理关键人群了解相关知识、信息和法规要求,增强使用单位的防范意识和自律意识。
3.2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源头监管制度,对易制毒化学品实施全程精细化管理。各实验室要制定严格的专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级别,杜绝管理漏洞。在购买环节,坚持统一申请,统一购买,规范采购;在使用环节,要严格申请、审核,定量领取,固定场所,专业操作,及时回收;在储存管理环节,要指定专人保管,严格执行有关安全、防火规定,配备安全监控报警装置、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等,完善安全设施,建立存放专库(柜),并分类、分区域存放。要建立易制毒化学品购买、使用台账,对易制毒化学品的呈报审批、购买、运输、出入库、仓储、使用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出入流向清晰、档案记录完整,做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健全双人领取、双人签字、双人双锁制度,严密监控存量,确定存量上限。装运易制毒化学品,必须使用专用容器,并由专门人员进行严格安检,谨防混用、混装和泄漏。制定易制毒化学品专项管理和分类管理细则,对标签、说明书、使用方法、提示用语、注意事项、警示标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科学应对突况。健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责任体系,明确上级部门、单位法人、分管负责人、专管员及有关人员责任和岗位职责,对于一些用量少、涉及部门多的单位实行部门系统归口管理。
3.3 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日常管制和执法查处工作
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覆盖面广的易制毒化学品信息管理系统,将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作为重要管理项目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网上申报、审核、审批的工作机制,实现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鼓励发展易制毒化学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监管作用,对易制毒化学品实验室开展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建立名单名录,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推进行业自我管理。要建立健全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管制工作情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联合执法,堵塞管理漏洞,避免管理与执法脱节等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及时收集分析情报信息和台账内容,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购买、使用、储存等环节的特点、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研判,认真梳理管制工作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应对措施。要加强案件侦办和来源倒查,及时发现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线索,对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处理。要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源头准入,严格许可备案,突出管制重点,加强对重点易制毒化学品和重点实验室的监管力度,尽最大可能杜绝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
4 结语
加强地方实验室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职能部门多、责任重,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日常监管,确保工作不缺位,管理无漏洞。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建立适合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分工明确、通力配合,并在日常管理、检查工作中把制度法规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管理合力,将易制毒化学品的潜在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
参考文献]
[1]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孙忠实,朱珠.2007年药品安全与监管大盘点(二)[J].中国处方药,2008(2):45-47.
关键词:泄洪闸;接合缝;防渗堵漏;灌浆
中图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1 概况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以防洪为主,兼有航运、发电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枢纽的溢流坝泄洪闸共设16孔,其中左边一孔为排漂孔,堰顶高程16.00m,宽14.00m。右边15孔为带双胸墙的大孔口溢流堰,前胸墙底缘高程22.00m,后胸墙底缘高程21.00m,孔口尺寸14.00m×12.00m(宽×高),堰顶高程9.00m,坝顶高程34.80m。枢纽工程自1999年投入试运行以来,就在15个孔后胸墙一、二期混凝土接合缝发现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现象,一定程度地影响到胸墙的结构稳定。为确保泄洪闸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枢纽工程的防洪效益,必须对后胸墙一、二期混凝土接合缝的渗漏情况进行防渗堵漏和化学灌浆处理。
2 施工原则
为保证防渗堵漏及化学灌浆的施工处理效果,施工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施工原则:
2.1找准水源才能标本兼治
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情况往往是一个水源就可能导致多处的渗漏水现象,特别是渗漏水位置与水源之间距离较大的情况。如果哪里发现渗漏就处理哪里,而没有找准水源的话,只能治标不治本,非但不能取得防渗堵漏的效果,还会造成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无法解决渗漏问题。
2.2坚持“注堵结合”原则
即采取先注浆的办法,治理好主缝周边的薄弱环节,在有效提高其密实度和强度后,再进一步对主缝进行防渗处理。
2.3坚持“刚柔结合”原则
即在防水材料、防水结构中,做到刚性材料、柔性材料有机结合,既能达到止水的目的,又能保持原有结构的伸缩功能,特别是要准确计算建筑物结构伸缩的幅度及季节性,以利于施工方案的设计。
3 施工工艺流程
防渗堵漏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对每一道工序都必须通过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开展下一道工序内容。溢流坝后胸墙一、二期混凝土接合缝的施工工艺流程如下:(1)骑缝凿“U”型槽;(2)清理槽内杂物,将槽内进行彻底洗刷;(3)沿主缝两侧15cm钻孔,间距为30cm,孔深5cm,孔径Φ1cm,孔内上膨胀螺栓;(4)用ZG瞬间堵漏胶沿缝中线埋设Φ8mm半圆灌浆管,管的开口对准接合缝中心线,两端为进浆管或导气管;(5)沿接合缝安装能抗较高水压的821BF型止水条,防止接合缝在经过堵漏处理后仍出现少量渗漏,而利用止水条膨胀止水功能,达到以水治水效果;(6)用TS堵漏宝(水灰比为0.3)回填10cm厚;(7)沿接合缝安装BW-2型止水条,用镀锌铁丝在膨胀螺栓之间布筋,用防水宝Ⅰ型母料:水泥:中粗沙=5:50:50(重量比,水灰比为0.4)回填至原水平面,进行找平、压实和收光,如图1所示;(8)在接合缝回填防水材料强度达到要求后(有7天以上的保养),即可进行压水试验。压水试验压力以化学灌浆的80%为宜,完成压水试验后,用0.4Mpa高压空气吹干管内及表面水分;(9)用纯压法自上而下实施化学灌浆,使用手掀泵灌浆机具,用KGM混和料及催化剂为灌浆材料,浆液配合比为A料:B料=1:1,以灌浆管的一端作为进浆管,另一端为导气管,初始灌浆压力控制在0.2~0.3Mpa,待导气管出现溢浆即扎紧管口,继续加压至0.7Mpa,控制进浆速率
4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凿槽处理
开凿时必须将槽内所有杂物彻底清理干净,包括清理蜂窝麻面、钢筋头表面锈蚀部分以及接合缝内泥沙等杂物,凿除松动混凝土块,对槽内采用高压水进行冲洗,确保回填防水材料与原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4.2砂浆回填
回填TS堵漏宝砂浆及防水宝砂浆采取手工操作,砂浆采用分批少量拌制方法,做到随填随拌,并及时对每道砂浆层面进行手工刷毛处理,保证防水材料的防渗效果;
4.3灌浆管的布设
布设灌浆管时必须保证灌浆管的开口对准接合缝中心线位置。如发现槽内存在有较大的空洞,则要对空洞进行单独布设灌浆管进行灌浆,以保证接合缝的整体灌浆效果;
4.4灌浆
灌浆前做压水试验的压力不得低于0.4Mpa,进行灌浆时要严格控制灌浆压力标准、进浆速率和终结标准。
结语
此次溢流坝泄闸后胸墙的防渗堵漏及化学灌浆施工处理在制定严密的施工技术措施基础上,使用新型、高效的防渗及灌浆材料,并采用高质、有效的施工工艺,极大地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使防渗堵漏及化学灌浆施工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轨制”教学法;管理学;应用研究
双轨制教育最早产生在德国,“双轨制”教学法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环节逐步引入这一模式有利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真正培养出适合就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一、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双轨制”是指在企业和学校这两个教学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有企业和学校两个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共同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新型教育方式。“双轨制”职业教育产生于德国,德国的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这种将普通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当今社会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因此,《管理学》课程亟需建立一套具有合理可行的、富有开创性的全新的授课方式,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一名授课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通过“双轨制”两条渠道的并行工程来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单轨制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有机结合,扩大企业参与,大力加强企业在《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使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缺乏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一般性、多学科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知识的重要理论支柱。
(二)《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形式,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实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笔试方式的好处,比较公平、客观。
(三)校企合作模式面临较大障碍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哪个企业也不会将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放到企业的管理层工作,而且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轻易让一个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管理工作,那么就会面临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对企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和学习合作。
三、“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仅仅强调教师单纯的教书,学生单纯的学习,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对立起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极差,很难接受《管理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弊端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结合“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我认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课程其实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趣味性十足。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授课中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双轨制”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战演练、走进企业进行校外管理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自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新《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并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改进形成性考核比例。为了提高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真正的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进行了适度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为7:3,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样强化了学生的平时出勤。
(三)探索适合《管理学》课程“双轨制”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想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必须从学校入手,转变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双轨制”教学方法,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借助专业培训机构这个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管理实践提供实习基地。
(四)培养管理类“双师型”教师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管理类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实践管理经验,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是《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两种“双能力”。总之,《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实行“双轨制”教学法,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作者:赵鑫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83-02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一种策略。当前主要是指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即线下线上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面对面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综合管理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专业管理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部分内容按照管理职能分为若干个管理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训练中采取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男生与女生互动等方式,营造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很愿意提出问题、深入探索问题,最后概括总结问题。这样,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配合课程项目的开展,全员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互联网+”的新形势要求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改革引入了新的理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从“辅助者”向“引导者”转变。互联网+课程建设,给探索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模式,灌注了新的理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基于这种新理念,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调整,用信息化改造它,用混合式教学法改造它,以在线学习、MOOC等方式促进《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达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要求更新教学方法。新的市场环境对管理者的素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粗放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的教学方式也要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下,获取理论知识,在线上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甚至共享全国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从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协调、管理、创新能力。
3.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95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的特点,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1995年后中国电子信息迅速发展,中国家庭电脑在1995年以后开始增多,更确切地说,“95后”是真正的网络时代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在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要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用混合式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原理、方法、原则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管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学习管理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是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面对面教学。《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面对面教学,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管理基础知识,而且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分组研讨、小组汇报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讨论课堂中遇到的疑惑及问题。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课前网上讨论企业案例和课堂研讨分析企业经营案例的情况,在课堂上结合企业案例和学生讨论结果,讲解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和拓展。此外,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保证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网络在线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课件,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等,引进MOOC网络教学,精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管理知识。教师通过网络开展对学生的辅助教学,弥补课堂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学生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课程学习的研讨、交流、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进行协作学习,学生运用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做出生产、供应、营销、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与后勤等有关方面的决策,使学生树立了共赢理念,增强了全局观念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统一。混合教学中的在线方式虽然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便利的沟通工具、先进的互动手段等独特的优势,但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线上教学,如果缺少教师的系统教学设计,缺少教师在课堂的系统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会很好。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定位。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主观上主动学习,特别是《管理学原理》课程,才能真正获取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该更多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注重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探索一种《管理学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次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学团队应该进行教材建设,根据混合式教学新特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全新的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需要。
参考文献:
[1]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马晓霞.混合学习模式在教育硕士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教育技术学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宁夏大学,2013-03-01.
[3]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Principles
TAO Hui-ping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ors,Nanchang,Jiangxi 330088,China)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工作的展开,当前,我国高校在管理学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一定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学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仍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较为注重传播理论知识,对于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则很少考虑。特别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从前向后精讲给学生,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学上,而对于学生能否跟上自己的节奏、是否掌握了自己讲授的东西全然不顾。这导致理论知识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2.教材陈旧
当前,我国广大高校的管理学教材存在理论概念陈旧、实际案例缺乏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的问题,这些教材的所述内容多为国外管理经验之谈,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理论教学教材,在现实中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死记硬背,不符合管理学“学以致用”育人的初衷。
二、探析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中,管理学教师要除了讲授教学内容外,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让学生讨论和提问等各种方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以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
1.模拟管理角色教学法
在教学中,高校管理学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案例进行角色设定,而后随机或者按照其他方式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在案例模拟中体会比较真实的管理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案例模拟和角色分配,能让广大青年学生从所模拟角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让他们真正学会应对和面对管理现实,充分发挥自身的决策和自主分析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中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讨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辅助,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查阅资料、自主思考等理解和掌握讲授知识内容,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
3.举例分析教学法
举例分析教学法又被称为分析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案例进行认真分析,还需要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给学生分享现实生活的“管理学”经验。班级管理、校园管理甚至是家庭管理等各种生活、工作场所无不有管理的存在,这类贴近师生生活的管理内容知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更易于被理解和认可。因此,管理学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实践,将自身的所闻所见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管理学知识的熏陶和渗透。
4.阅读式教学法
阅读式教学法是让学生多阅读教材,通过接触教材实现预习和复习,为课程的正式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嘴、动脑和动眼积极性,使之在阅读中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强化心理认知和思维方式,进而实现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提升。
三、管理学教学需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经过长期的理论知识沉淀,管理学已发展为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管理学课程中的知识只是管理学理论的很小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管理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理论内涵进行持续的探索,以便真正汲取其中的养分,实现育人目标。
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理论知识的过度注重,往往会造成实践机会的相对缺乏,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也要给实践应有的关注。
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持续进行教学方法探索,对于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尝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系统、准确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孝志.管理学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3).
[2]张丽丽.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