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第1篇

1研讨类培训课程的特点与分类

研讨类培训课程要求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借助质疑反思等研讨工具,学员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独立系统思考、相互交流启发,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课程相比,这类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讨主题,契合成人问题导向的学习动机。二是借助思维发散、探索和收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不断进行质疑反思,在研讨过程中进行学习与提升。三是以学员为主体,为学员提供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对话环境,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和催化,促使其积极参与到研讨交流中,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四是通过团队学习方式,提供交流平台,增加彼此之间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共同学习成长。按照内容,研讨类课程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经验分享型,以交流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开拓思路、经验运用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要求学员在课前根据主题准备好报告材料,课程实施过程中,其他学员围绕主题报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提问,展开讨论。第二类是案例分析点评交流型,以研讨典型案例处理方法,升华认识,固化经验为主要目的。这类课程一般要求选取典型企业典型案例,引导学员从自身角度思考事故处理方法,相互启发,最终固化事故处理步骤,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第三类是问题研讨型,分为共性问题研讨和个性问题研讨两类。共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组织层面和岗位层面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学员通过团队学习方式,对问题进行澄清、重构和分析,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和建议以及下一步行动方案。个性问题研讨主要是针对学员在工作或生活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通过学员自身对问题的提出,其他学员对问题重构和解决策略的提问,启发学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个人学习与发展。第四类是专家点评或答疑式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主要为学员搭建业务部门领导或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请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针对学员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既解决了学员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使业务部门领导和专家了解基层工作和实践状况。

2研讨类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原则

目前,人们对讲授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相对还比较薄弱。笔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感到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原则。一是规范性。要将研讨交流定位为课程,按照课程的标准和规范性进行设计,才能避免课程的简单化、过程设计不细化,确保研讨课程质量。二是针对性。研讨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要进行组织、岗位和个人培训需求调研,根据需求,有针对性设置研讨目标和研讨内容,完成从需求到目标、目标到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的转化。三是差异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紧密结合研讨类课程自身特点,有针对性把握关键环节,将研讨类课程差异性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培训效果。同时,要根据研讨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实现研讨课程目的。四是创新性。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融入培训新理念、新工具、新方法,不断提高研讨类课程质量和效果。

3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中石化管理干部学院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实践,提出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第一步,进行需求调研,即针对组织、工作和个人3个层面,开展需求调研,广泛收集各个层面培训需求,同时了解课程背景、目标学员群体特点和可获得的课程资源。第二步,在完成需求调研基础上,对课程背景、培训需求、目标学员和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第三步,进行课程目标设计、研讨主题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和学习评估设计。第四步,完成课程大纲编写。依据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笔者结合炼油企业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下文简称质量处长培训)中“如何提升油品质量全过程控制(下文简称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为例,重点探讨研讨类课程设计与开发环节流程中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包括目标学员分析、课程目标设计、研讨内容设计、研讨过程设计和学用转化设计。

3.1目标学员分析

目标学员分析的目的是使课程开发者充分了解学员群体的特征及最佳学习方式,这一点对课程开发者尤其重要。质量处(科)长培训项目目标学员主要来自于炼油企业从事质量管理的负责人,学员分析及课程设计需要考虑事宜。

3.2课程目标设计

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关心培训过程,更关心培训效果,关心培训能给企业带来多大业务收益。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运用“以终为始”的理念,寻找解决业务问题所带来的业务收益,以企业的业务收益为出发点,确定实现业务收益所需员工的行为改变,进而确定促进员工行为改变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需要提升的这些技能、态度、知识或视野就是本次培训课程目标。此外,课程目标既是开发培训内容的依据,也是评估培训效果的标准。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必须清晰明了,符合SMART原则。运用“以终为始”理念和“SMART”原则,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促使学员系统思考和创新思考,激发学员自身智慧,梳理出从原油、加工过程、产品调和到储运全过程的风险点,提出有效防控措施,并着手开展管控工作。“培训目标设计”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逻辑结构,即理解并重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策略、采取行动并进行反思,将油品质量控制课程目标分解为4个:目标1,运用澄清问题工具方法,促使学员梳理出从原料、加工过程、三剂调和到出厂全过程的风险点。目标2,运用原因分析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风险点出现的原因。目标3,运用激发学员群策群力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寻找有效的防控措施。目标4,运用方案优选和促进行动的工具方法,促使学员结合企业实际,优选防控措施、制定行动方案,开展管控实施。

3.3研讨内容设计

在课程目标清晰的基础上,接下来可设计研讨内容,目前有很多方法有助于研讨内容的设计。在油品质量控制这个课程中,我们运用“对策型鱼骨图”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带领学员进一步思考和找寻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和措施,逐步明确了研讨内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运用

3.4研讨过程设计

一是研讨方法和组织形式设计。研讨类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探索和收敛工具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获得预期的成果。而研讨组织形式的选择主要根据目标学员人数和课程时间来决定,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多、课程时间相对较短,可以采用先分组再集中方式,分组原则主要根据目标学员工作年限、职位层级来确定,尽量保证小组成员的多元化;如果目标学员人数较少,采用集中研讨。“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的目标有4个,根据4个目标选择合适的发散和收敛工具以及组织形式。二是研讨时间和空间设计。根据西里尔.帕金森所提出的帕金森定律——“工作可以自动膨胀,占满所有可利用的时间”,研讨时间设计可以比预期少一些,当学员需要时再延长。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目标1(寻找和梳理风险点)安排4学时,目标2(风险点原因分析)安排2学时,目标3(防控措施寻找)安排8学时,目标4(制定行动方案)安排了2学时。研讨空间设计既包括物理空间设计,即研讨场地的布局,也包括学员情绪/心理空间设计,即要营造一个氛围,让学员感觉说出他们的想法是安全的。针对“油品质量控制”研讨课程,根据研讨方式和组织形式,考虑到学员心理安全氛围营造,进行研讨场地的设计。

3.5学用转化设计“油品质量控制”研讨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第2篇

1.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微课程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主题,目的明确,内容简洁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

微课程开创5分钟学习模式,拥有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1.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满足了人们通过微型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

2设计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认为“微课程只是一种载体,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微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护理专业生理学微课程设计可遵循以下原则。

2.1“微”原则

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微课程将教学目标设定在某一环节上,在几分钟时间内讲解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微课程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

2.2因材施教原则

微课程设计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资源丰富性原则

微课程以数字化媒介为基础,不局限于传统的文本模式,可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网页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2.4突出课程特点原则微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否则毫无使用价值。生理学是阐述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医学基础课程,微课程设计要将基础知识、学习者自身经验、临床实践三者整合起来,使学生形成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整体认识。因此,微课程开发具有课程定向性。

3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3.1精准的选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当由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学习往往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与过程。因此,微课程的选题要引发学生新旧知识与经验间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生理学是逻辑性强、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程,而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常难以理解。因此,笔者在生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从而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如下微课程项目:血细胞的功能,血液凝固,血型,气胸,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心脏泵血,血压形成,尿液的形成,临床输液等。

3.2微课程设计模式

3.2.1前期分析为微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奠定基础

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及学习基础为依托。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将其贯穿于微课程设计始终。教学内容分析是明确需要学什么,理清重点、难点,为微课程内容选取提供依据。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微课程内容和深度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分析,可以提炼总结出微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微课程教学目标。

3.2.2微课程设计框架以案例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素材,结合教学主题,教师启发、引导,师生讨论的教学互动过程。生理学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但学生对临床案例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微课程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以案例为主线的微课程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用的典型病例进行编排设计,使病例与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可全面反映本次微课程的教学重点,就典型病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出基本概念,从理论入手探讨病因和发生机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比如,临床上大失血病人需输血抢救病例与血型知识有关,急性肾炎病人症状与尿的生成知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血压形成的因素有关等。

3.2.3微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微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可以作为一个“锚”,通过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搭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因此,生理学微课程设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血小板的功能时,给出以下病例:王某,女,32岁,工人,于2009年3月12日急诊入院。当时病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斑1个月余,近日加重。查体: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贫血貌不显著,神清、合作,心肺正常,腹软,全腹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液检查:血红蛋白125g/L,白细胞6.2×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0%,血小板32×109/L。提出以下问题:在各项检查中病人哪些指标不正常?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围绕问题展开微课程设计。

3.2.4微课程的可视性设计,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景感染力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义wiki;网络课程;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71―06

一、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设计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推广。综观我国的网络课程,其中不乏优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资源组织方式生硬,缺乏语义关联。这就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了较高要求。

(2)学习资源相对静态固定,重复利用率不高,这造成资源重叠,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课程的开发成本。

(3)界面不够友好,缺乏真正涉及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深入研讨与交流互动,使得教师无法准确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而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4)从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是学习者自主参与,导致大部分学习者动机不足,积极性不高。

以上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网络课程的可用性上,尽可能开发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操作界面友好、协作气氛浓厚的网络课程。可用性意味着将学习者和学习者真正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它是评价e-learning系统的一个基本参数[1]。学习资源作为网络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建设一门网络课程至关重要的设计环节。同时,学习者的动机严重影响到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发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也是在建设网络课程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从wiki到语义wiki的

网络课程设计概述

现有网络课程的基本设计要素可以分为三种: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组织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媒体表现形式[2]。本研究重点关注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和组织方式。

Wiki作为一种协作式的超文本编辑环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协作式编辑的特点,恰恰支持了教育领域中的“协作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为实现学生与资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一些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梁斌等人进行了基于wiki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研究,他们在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利用wiki的技术特点,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扩充[3]。薛红果设计实践了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持,以wiki为平台支持,实现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的共享,以及作品的相互评阅,通过记录每一次的修改操作及内容,实现了学生写作的过程性评价[4]。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wiki的使用可以将“知识建构”、“多用户协作”“师生、生生交互”这些基本教学活动运用在教学情境中,同时使知识建构的过程透明化,但也存在不足:① Lee指出,wiki这样的在线文本缺乏“清晰的结构来支持读者去建构意义”,给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5];② 信息重用仍然困难重重[6];③ 缺乏资源的语义关联信息,机器无法理解,进一步限制了检索能力。

语义wiki是将语义网技术与wiki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普通wiki协作内容管理功能,它能够获取和判断与wiki页面相关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方便对信息进行聚类与检索。语义wiki除了继承wiki的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三大亮点:① 知识结构化,通过本体组织wiki内容。随着本体链接起来的知识越来越多,wiki知识结构被清晰地呈现出来;② 知识可重用。wiki本体的数据表示方式与语义网兼容,大多能够实现本体的导入、导出; ③ 知识机器可理解,使用特定结构来表示语义wiki的知识内容,使得机器能够进行检索与推理[7]。Schaffert等人,在语义wiki应用于本体工程方面做了相关研究[8],并首次将语义wiki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进行了探索研究,他在文中指出语义wiki应用于学习情境,其潜力是显著的[9]。语义wiki的这些优点为我们解决传统网络课程中存在的资源可用性差、缺乏语义关联、信息重用困难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它不仅为教授者和受教者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源共建的平台,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协同构建,还提供学习资源重组的功能,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来组织学习资源。语义标注还可以用来帮助检索和查询相关内容、匹配课程的学习材料,以及为一个新课程创建课程结构[10]。

三、基于本体的课程资源组织框架

(一)课程本体

本网络课程的开发主要基于黄荣怀等学者提出的“网络课程开发三五模型”,即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从项目的角度分析网络课程开发过程,此过程分为规划、设计、开发、测试和五个阶段[11]。基于此,我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定义网络课程本体,图1显示了课程本体的一部分。

如图所示,我们定义了学习单元、学习活动、学习对象、用户等几个主要的类。同时,每个类定义了相应的属性,属性分为两种,一种说明了类的属性取值的数据类型,例如学习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属性是日期型;另一种是说明了类与类之间关系的属性,例如学习对象之间的并列关系、顺序关系,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之间的组成关系,学习活动与学习单元之间的组成关系,用户、讨论组与学习活动之间的参与关系等。

(二)课程资源的结构化组织框架

以设计好的学习活动为基础,我们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学习对象为基本单元进行组织,学习对象[12]是一种可重用的、独立于媒体的信息块,是e-learning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模块。图2显示了基于本体的课程资源组织框架。我们将具体的学习对象作为“学习对象”类的实例,存储在知识库中。通过继承类间“并列”、“顺序”以及“复合”等的关系,学习对象实例之间就有了各种语义关系。具有顺序关系的学习对象之间是线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有先后顺序;并列的学习对象则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它们之间是网状导航。原子对象可以复合成复合对象,不同粒度的学习对象满足以不同粒度进行知识重用的需求,促进知识共享。建好的学习对象存储在知识库中,依据应用情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灵活的组织与重构。这样就建立起了具有语义的结构化的学习内容,这种课程组织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检索、导航和其他功能的实现。

四、网络课程平台开发

基于前面提出的语义wiki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我们开发了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114.255.218.78/ai)。该平台设置了课程学习、名词术语、互动社区等模块,所有课程资源都是在课程本体基础上实例化,可以动态更新和聚集。如果需要增设新的功能模块,通过简单编辑脚本语言就可以实现,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扩性。特别的是,平台提供了语义关联导航、课程共建和课程管理等几个功能,为方便学生学习以及资源共享和共建提供了有效支持。

(一)语义关联导航

传统的网络课程导航大多是将学习内容以树形目录方式显示在页面上,通过预先定义的页面超链为学生提供导航。当学习资源增多或删除时,都需要人工添加或修改超链。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中,每个具体的学习对象都是学习对象类的实例,并对应于一个页面,每个学习对象的属性和值都显示在页面右上方的浮动面板上。所有页面之间的链接是通过上层本体类之间的关系建立语义关联,而不是通过人工设定超链方式,从而实现了学习对象的自动化语义关联。图3显示了三个语义链接的页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顺序浏览每个页面实现传统的线性学习,即按照老师既定学习路径开展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上方浮动面板中的蓝色文字跳转到其他页面学习相关的内容,比如关键概念、前一个任务、后一个任务等,这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此外,本网络课程提供两种搜索方式,一种是常规的关键字搜索;另一种是语义wiki自带的直接查询自身知识库的搜索方式,其搜索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基于语义wiki的标记语言,用这种查询方式搜索“李晓明”的相关活动信息,查询语句是:[[Category:activity]][[Performer::user::李晓明]],即可查出李晓明参与的所有活动,包括他参与活动的角色。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搜索结果的显示项,如:活动状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等。关键字搜索的结果只能显示该活动的标题或内容中明确带有“李晓明”的项,而语义所搜方式可以通过本体自动关联出与“李晓明”有关的所有活动,如:参与的项目、上传的资源等等。

(二)课程共建

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特别地为学习者提供了协同编辑的功能。通过权限分配,学生可以进行页面编辑、修改等操作,协同共建课程内容。上传资源时系统会自动将正在上传的资源标题与资源库中已有的资源进行匹配,如果已经存在相同标题的资源,学习者就不能上传此资源,系统自动推送资源库中的已有资源供学生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相同标题的资源,系统自动跳转到与标题匹配度最高的资源界面,学生可以对该界面的资源进行编辑。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学习资源,系统跳转到资源上传界面。同时,网络课程提供的历史记录功能可以保存操作历史以避免恶意修改。

《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允许学生在每个页面上进行协同编辑和评论。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和协同编辑中。例如,本课程的期末作业是设计一个智能教学系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个人独立设计;第二个阶段,同学间互相评价;第三个阶段,个人根据评价进行修改。图4展示了一个学生的期末作业及学生之间就该作业进行的讨论。

(三)课程管理

教师对课程的合理管理,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引。教师管理课程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持,通过分析数据,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协作学习的动向,以及学生对资源共建的参与度。课程管理模块的设计满足了教师的这一需求,教师和课程管理员具有课程管理的权限。该模块提供用户帐户管理、资源管理和用户行为统计等主要功能。通过记录用户的操作(如页面编辑、浏览等),可以计算出每个用户的贡献度,并实现降序查看,如图5所示。因此,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习者的表现,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也为期末学生评价提供依据,弥补了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不足。此外还可根据关注度对页面进行降序显示,帮助教师定位热点页面,追踪学习者协作讨论的动向以及讨论过程。

五、实验研究与结论

该课程在2009年夏季开设,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学生的选修课。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策略,整个课程划分成九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包含二到四个学习活动,每一个学习活动包含一系列学习步骤。除了每周三个学时的课堂授课时间外,要求学生们课后登陆平台针对每个学习单元完成一到两个学习活动。本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对使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以及调查学生参与协作编辑的次数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的可能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两个研究问题:① 学生对该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② 该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学生对该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

我们在课程结束后就学生对网络课程平台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份,其中20份有效,有效率91%。调查问卷是以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的,其中包括十三道问题。问题的设置分为四个维度:① 网络课程平台的有用性;② 网络课程平台的易用性;③ 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的满意度;④ 参与wiki支持的协作学习的意愿。这个问卷最早是由Davis提出[13],之后Addison等对此问卷进行修改,用于评价学生对于他们开发的一个协作标注系统(PAMS2.0)的接受和使用情况[14]。同样,针对该网络课程平台,我们基于这四个维度对问卷进行了相应修改。同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请了四位心理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来评估这些问题的有效性,并根据专家给出的意见删除、修改了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三个月之后我们采用相同问卷对学生进行了重测,再测信度r等于0.816,说明该问卷的高可信度。

表1是问卷调查的结果。问题1表明10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平台对他们协作学习有帮助。问题2表明85%的学生认为课程平台对他们管理个人和小组内部知识有帮助。问题3的统计结果表明9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平台对他们分享自己的知识与想法有帮助。有65%的学生认为关联导航对学习有帮助,如问题4所示。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任务驱动的层级导航模式导航太深,使用不便。关于平台的易用性,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需要指出的是,问题7中有25%的学生对平台的易用性不太确定是因为他们很少使用或从未使用过该平台。学习满意度方面,100%的学生对该课程平台提供的讨论功能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对平台的互动功能满意,并且认为该平台适合用来协作学习。对于将来是否愿意继续使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有80%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20%中立。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有15%的学生不确定,10%的学生不愿意继续使用该平台。通过访谈几个学生,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任课老师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网络课程平台,这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学生在正式学习中使用课程平台的热情。不过,他们表示在非正式学习中愿意使用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平台。

两次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协作学习持积极态度,并且能够投入到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中,有意愿通过协同编辑与同学交流信息、共建知识。语义wiki协同编辑、语义关联导航、自适应性组织学习内容的特点也显示出对学生学习的较大辅助,学生对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二)该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表现与其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网络课程中的表现以活跃度作为评价指数,活跃度主要参考学生创建的网络课程页面数以及对页面的编辑次数。学习者的活跃度的计算公式为:

学习者活跃度=创建的页面数+2×

学习效果采用最终的学习成绩来反映,也就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最终成绩,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共同决定。将学生活跃度(behavior)和学习效果(grade)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得:

学生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548,这两个变量之间呈正相关,p=0.012

但是我们从以上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活跃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48,属于中度相关,即活跃度并不能作为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全部解释。这一点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并不在本次的研究的范围内,所以在这里不展开讨论。

(三)结果与讨论

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连贯灵活的组织,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对协作学习的支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共同建构。利用网络课程关联导航及检索功能,学生可以便捷的访问站内资源,促进学生与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互。通过后期的效果评估,我们发现,学生的协作学习意识比较强烈,对基于语义wiki的网络课程评价较高,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其学习效果相应地也越好。但同时,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课程页面导航不能太深,信息量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造成信息迷航。信息量过大、导航过深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就越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与鉴别能力,才能顺利地实现对信息的筛选与组织。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反应信息太多,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学习;导航太深,在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会模糊学习目标。

2. 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强烈,但是主动进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从我们对学生的观察来看,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还是比较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只有在任务和要求都比较明确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张弛有道,既给学生一定的方向与方法的指导,又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其创造力。

?眼参考文献?演

[1] Zaharias, P.: Usability and e-Learning: The road towards integration. ACM eLearn Magazine, Vol. (2004).

[2] 胡小勇,郑朴芳,汪晓凤. 基于样式视角的网络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55-60.

[3] 梁斌,李谕吕. 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远程教育,2007,(12):58-60.

[4] 薛红果. 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0):94-97.

[5] Lee, I. Writing in the Hong Kong secondary classroom: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J].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8, (1): 61-75.

[6] Oren, E., Breslin, J.G., Decker, S.: How semantics make better Wikis, in Proceedings of WWW '06, ACM Press, New York, NY, 2006, 1071-1072.

[7] 余盛爱. 语义维基概述[J]. 软件导刊,2010,(5):25-26.

[8] Schaffert, S..IkeWiki: A Semantic Wiki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mantic Technologies in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STICA’06), Manchester, UK, June 2006.

[9] Schaffert, S., Bischof, D., Buerger, T., Gruber, A., Hilzensauer, W. & Schaffert, S. Learning with semantic wiki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Workshop on Semantic Wikis From Wiki To Semantics (SemWiki2006), Budva, Montenegro: June 2006, 109-123.

[10] 龚立群. 语义维基技术及应用[J]. 图书馆杂志,2007,(2):43-46.

[11]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 网络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 Chao, J..Student Project Collaboration Using Wikis. 20th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 Training, CSEET '07,2007, 255-261.

[13] Davis, F.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1989, (13), 319-340.

[14] Su, A.Y.S., Yang, S.J.H., Hwang, W.Y., Zhang, J., A Web2.0-based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System for Enhanc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 & Education,2010, (55), 752-766.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PHP+MYSQL 网站开发技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37-01

1 PHP语言的特点

PHP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多用途脚本语言,主要用于编写服务器端的脚本程序,可以轻松实现接收表单请求、访问数据库和生成动态页面等功能。它有开放的源代码,独特的语法结构,包含了C、Java、Perl等语言的特点,具有多种数据库的支持,并且支持跨平台的操作和面向对象的编程。PHP越来越受到广大程序员的青睐和认同,正在逐渐成为程序开发者使用的主流语言。

2 《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课程开设的背景

动态网页技术类课程目前已成为高职院校网站开发方向教学中的重要课程,是网站开发方向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之一。目前主流的动态网站开发语言有PHP、JSP、.NET等,根据对网站开发工程师相关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的分析,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规律,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动态网页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我们选用了PHP作为教学内容,因为PHP作为Web开发中一种高效、易学的语言,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应用,所以将“PHP+MYSQL网站开发”作为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

3 《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课程设计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中对课程设计的定义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并进一步指出,“它决定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最主要的课程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

3.1 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确定了《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能独立进行动态网站的开发,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PHP环境的搭建、PHP基本语法、PHP函数、流程控制语句、、PHP中的数组并能灵活运用以及PHP与WEB页面交互的方法;熟练掌握PHP处理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分页知识。(2)能力目标:具备搭建PHP运行环境的能力、利用PHP进行编程的能力、利用PHP处理数据库的能力、利用PHP进行分页处理的能力。(3)素质目标: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强烈的知识更新能力;快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课程内容的设计

专业课程的教学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展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因此我们对《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进行精心设计,按照“开发环境搭建-项目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PHP编程实现”这一实际项目的实现过程进行编排,课程的学习情境是以校园论坛系统的开发为载体设计。通过对“校园论坛”项目案例的剖析与分解,并对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构和组合,模拟相应的学习情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Web应用程序中的架构设计、主流Web框架开发语言PHP与数据库MYSQL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全面培养其组织协调、语言表达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课程教学总学时为96课时,各教学单元设计如下:

项目一:开发环境搭建及校园论坛需求分析。(6课时)

项目二:校园论坛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实现以及数据库编辑与管理(16课时)

项目三:校园论坛数据库访问层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数据库访问层设计,用户数据表、主题数据表、帖子数据表、回贴数据表的访问设计与实现。(28课时)

项目四:校园论坛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用户注册与登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用户信息编辑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以及用户头像上传功能的设计与实现。(22课时)

项目五:校园论坛页面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包括页面呈现功能、发贴与回贴功能、文件传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18课时)

项目六:校园论坛安全控制与部署。包括论坛安全控制的设计与实现、系统打包与部署。(6课时)

3.3 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

首先课程的引入给同学们介绍大家熟知的采用PHP实现的的大型网站腾讯、电脑之家、Discuz!论坛系统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上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在课程具体的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项目进度,采取灵活多样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分组教学等等,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辅助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电子教室、网络教学等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还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成品项目、PHP专业书籍以及专业论坛,让学生在课余的时候能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自学不断地提高自己。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本文对《PHP+MYSQL网站开发技术》课程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1)根据社会应用需要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先进、实用,学以致用的目的非常明确;

(2)课程设计从实例出发,任务驱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以理论为主线的教法,容易理解,便于掌握,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中华,潘凯华.PHP项目开发案例全程实录[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Moodle;理论基础;模块设计

一、 理论基础

(一)Moodle简介

Moodle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网络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

Mood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技术门槛低;它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协作、活动、讨论和协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合在线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面对面班级授课的不足;Moodle有着庞大的社区力量支持, 在Moodle网站注册的用户将近8千万个,他们来自200多个国家,在使用Moodle这方面,大家都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二)课程构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语言讨论等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真实的情境,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让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利用教学支持系统,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好一个框架,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知识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邮件合并及其综合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需求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①知识基础:已掌握文字录入、编辑、电子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电子文档的表格创建,电子表格的操作和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

②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及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③班级情况:喜欢上实践课,向往未来的工作,全班同学都愿意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

(2)课程分析:《邮件合并》是《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它是Word和Excel的一个综合应用进阶。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补充和扩展,从本质上揭示邮件合并的特性,可以说它“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3)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课堂上以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三个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应学生的新知――应用――拓展,逐层递进地进行教学。运用了情景创设、行动导向、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促进学生掌握邮件合并这一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文档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元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模块功能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的任务是:由管理员通过管理后台来管理各种资源,而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各自的空间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整个平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三个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

(1)管理员模块。系统管理员从首页登录后,即进入系统管理模块。可以进入用户管理,管理教师、学生,增加、删除用户,对学生或者教师的注册申请进行授权。在公告管理中可以、修改、删除系统公告。在课程管理中可以对教师的开课申请进行授权,或者从系统中增加、编辑、删除某门课程。可以使用题库管理去维护相应的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

(2)教师模块。教师进入课程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课程公告,可以、修改、删除公告。进入课程管理模块,可以浏览自己的课程,添加、上传、下载、删除课程文件与资源;管理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与指标;设置主文件;建立、修改课程的练习题库。在作业管理模块中,可以进行作业库的维护,在线或线下批改作业。进入课程讨论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管理课程讨论区的文章。教师可以查询课程、作业、评价、测试以及成绩等方面的信息。

(3)学生模块。学生进入课程公告栏,查看该课程教师的公告,打开教学设计、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进入课程作业板块,查阅教师的作业,完成后按时提交;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的投票、互动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进入课程讨论区,在这里直接与其它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如果没人在线,可以自己的问题,查看其他同学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及答案;可以查询课程、教师、评价、作业、测试以及成绩等方面的信息。

(三) 基于Moodle学习活动模块的具体设计

(1)课程概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名广州百货公司的就职人员,教师向学生不同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掌握邮件合并的技能,并复习了电子文档的大部分操作技能,在操作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办公软件综合应用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踏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网络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分成十个部分,包括“实践项目(简介)”、“岗位工作任务描述”、“项目要求(教学目标)”、“项目分析(任务分解)”、“项目预案(注意事项)”、“项目实施(三个任务)”、“评比投票”、“项目评价”、“学习收获”、“拓展任务”。

(2)任务分解

在网络课程里,本课程分解为三个任务,体现其知识的递推性与学习者素质的持续发展:

任务1:学生根据教学视频、样张,利用素材运用邮件合并制作《广百职工工资条》。

任务2:按照样张以及给出的素材,通过邮件合并,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

任务3:通过邮件合并及其他电子文档的灵活操作,按任务要求制作《广百会员邀请函与函信封》。

(3)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上传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样张、数据源、图片等素材。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状态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的整合,有利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分层教学。

(4)项目实施

学生在任务实施阶段,遵循由浅入深,分层教学的原则。

①在任务1中,网络课程里设计了教学视频、样张、素材等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他们观看教学视频、听取教师讲解、参考样张等形式,使用邮件合并去完成本任务,并通过作业模块上交任务1的作业。学生能熟练掌握邮件合并的核心技能,包括“文档类型、数据源、选择收件人、填写项目、编辑信函”等邮件合并的操作。

②在任务2中,学生作为广百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从Moodle资源库下载素材,为广百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教师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工作情境,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根据之前掌握的邮件合并技能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在网络课程里添加本任务的样张与素材,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作业,并在网络课程里提交。这是对他们邮件合并技能的一个工作应用,体现他们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面。

③在任务3中,教师为学生设定了工作情境: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应用、知识拓展。学生作为一名广百客服部的客户资料整理员,现需为客服经理筛选出2012年年消费额在1万元以上的会员信息,制作成一份邀请函,并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信封装订好,邮寄到目标客户手里。网络课程里设计了最基本的样张、素材,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利用素材进行自主创新性的制作《邀请函》与《函信封》,最后在作业模块中提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完成《招聘启示》的基础上,该任务再深入一步,要求首先在数据源里根据一定条件进行数据筛选,再自己制作邀请函与函信封的格式,录入文字、进行邀请函与函信封的版面设计,最后通过邮件合并完成。

(5 )项目评价

在评价阶段,要求各小组内评选出一份最优秀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全班同学利用网络课程的投票模块进行审阅投票,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作者简述制作思路,教师进行点评,突出本学习任务的重、难点。最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里的评价模块(8个评价要素)进行本次课的自我评价,填写学习收获。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邀请部分完成效果好、速度快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既提高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又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抗众心理。最后由老师综合点评,突出课堂的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任务拓展

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的拓展任务,在参考样张的基础上,自主进行Word格式与Excel数据源的制作,最终通过邮件合并完成一份《广州百货公司职工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向网络课程提交本拓展任务的作业。

三、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利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邮件合并及其综合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近期把此网络课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目前仍在不断调试,筛选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未来对此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不断完善。希望通过此网络课程为模板,逐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办公软件应用》课本中的其他七个章节内容设计与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

(作者单位: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元.基于Moodle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设计和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