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助学金投入可谓力度空前:今年秋季新学期,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预计为82亿元,占国家助学金总数154亿元的一半以上,将惠及九成中职学生,所有农村学生都将受到资助

新举措力推职教发展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为使他们上得起学并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工作。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支持力度,今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纳入国家整个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并在经费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6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就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些政策和规定将明显改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学、生活状况,让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共享改革成果,并改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优秀青少年学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九成学生受资助

目前,中央财政设立的中职国家助学金一年投入为8个亿,资助面只有5%,每年只有80万学生能够享受国家助学金。今年下半年将有82亿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到2008年,全年投入要达到约164亿,是目前的20倍,将有1600万的中职学生享受国家资助,资助覆盖面将达到90%。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具有鲜明的普惠性。一是覆盖了经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并备案,实施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类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的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的中专部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对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政策的实施上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二是资助对象覆盖所有在校一二年级农村户籍的学生、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是每生每年的资助标准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1500元,连续资助两年,加起来共3000元,以解决学生在学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程序简便。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按月发放。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农村学生提供户籍证明,城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学校按照规定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进行公示,并报有关部门审批。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学校将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

学校将为每位符合受助条件的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直接将国家助学金打入学生的银行储蓄卡内,一律不得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

以政府资助为主导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政府资助为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多种资助方式并举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助学金制度。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所有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用于生活费的开支。二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制度。三年级学生通过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开支。三是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都要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的5%,用于学生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

同时,国家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奖学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这样,就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其他多种资助方式为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也突出了公共财政的政策导向作用。中职国家助学金只对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而没有包括普通高中,目的就是要大力优化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现在全国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大约是24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大约是1700多万,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持平,以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所以,设立中职国家助学金,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能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职教育。

此外,新的资助政策体系还具有向西部倾斜的特点。政策规定,西部学生无论在什么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其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的80%均由中央财政负担。这一政策既体现了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关心和支持,也有利于推动东西部合作办学,鼓励东部地区利用本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西部地区招生,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

禁止安排学生到娱乐场所实习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有数百万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说,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实习,享有三项基本权利,首先是受教育权。因为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要继续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同时,要在具体的岗位上进行实际训练,这是他们应该享受的第一个权利。第二个权利,就是他们应该享受获得实习报酬的权利。第三,他们应该有身心安全受到保障的权利。

为确保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和健康,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五个不得”,以让学生家长放心。

《办法》规定,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体力劳动强度过大或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工种;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个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带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实习工作必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共同组织,不得通过中介组织安排和管理。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的管理责任,有关文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是管好、发放好国家助学金的第一责任人,有了问题要首先承担责任。另外,有关文件还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来开展助学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备查。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资助 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从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资助工作,围绕“以学生为本,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个中心,将公平、公正、公开的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长期性工作做实、抓好,积极促进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 加强资助组织领导,让机制保廉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为资助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下设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资助日常工作;系部成立“系、部资助评定工作组” 负责本单位贫困生的认定和资助评定工作;各班级成立“班级资助工作评议小组”,负责本班贫困生民主评议和受资助学生资格的评审工作。完善的工作机构和严谨明晰的工作职责,为使我校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资助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2 健全资助工作制度,让制度护廉

不断建立完善资助工作制度,为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学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与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沧州医专中职学生学费减免实施办法》等十多个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确保了资助工作的规范化,有效维护了资助政策的严肃性。

3 规范资助程序,让师生促廉

一是加强对资助政策的宣传。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将我校资助工作制度编入学生手册;实行贫困生资助工作政策在各类宣传窗公开制度;利用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校报、校园网、发放宣传册、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学校、上级部门有关资助政策,使资助政策人人皆知。

二是认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认定工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三是优化过程,规范运行。将资助工作纳入系部工作考核体系,学校每学期对资助工作进行考核,在全校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与贫困生资助工作月报表制度,对资助总体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

四是认真公示,严格审批。对有受助资格的学生名单班级进行不少于两个工作日、系部不少于三个工作日、学校不少于五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方式采取学校事务公开栏和校园网络同时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经校领导审批上报。

五是认真开展资助评定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每年度在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阶段和评审结束后,系部、学校资助办公室到各个班级采取座谈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班级开展资助评审工作开展情况及其对辅导员老师及其“班级资助工作民主评议小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校连续多年学生对资助工作满意度调查各项统计数据满意率都在90%以上。

六是规范资助金发放方式,跟踪询访资助金发放情况。学校为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免费办理“资助储蓄卡”,并及时将资助金存入学生资助储蓄卡内;同时根据我校学生第三年离校到各医院实习的特点,学校专门安排学工、纪检监察部门对在实习的受助学生资助金发放数额进行电话跟踪询访,确保了资助金发放环节上不发生“拿”、“卡”、“要”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由于工作程序公开透明,防范违规违纪措施有效,有力促进了资助工作规范开展。

4 开展资助教育,让文化倡廉

一是突出爱国励志教育。通过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活动等方式,广泛开展贫困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及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变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而奋发学习。二是突出诚信教育,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各系部结合专业特点,利用报告会、座谈会、辩论赛、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的良好氛围。三是突出感恩教育。学校、系部、班级部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感恩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发奋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接受资助的同学不忘党、政府、学校、师生的关怀,珍惜身边的教育资源和大家的关爱,努力成才,积极反哺和回报社会。

公平、公正、公开、公开地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高校对广大师生深入有效地开展好廉政文化教育,做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对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形成,培养合格人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组织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推进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网络。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中央和省关于教育改革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监察,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的监督。加强机关党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

3.加强机关作风和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继续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深化教育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加强教育宣传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4.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龙头,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完善。扎实做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两个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等市开展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

5.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招生计划管理,推进研究生培养高校退出专科层次教育进程,进一步扩大对口招生和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扩大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规模,分批将技能型特色名校纳入高职单独招生范围,积极开展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注册升学制度。推动市级教育部门建立统一招生平台,统筹管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保持职普比1:1。深化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适时开展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程序。积极创新人才选拔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录取批次,推行平行志愿等。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公平公正。

6.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中课程实施的管理和监督,落实课程公示制度,强化薄弱课程的开设。深入实施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坚持能力本位,全面推行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出台管理办法,加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落实校企合作财税激励政策,吸引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双专业、双学位教学改革,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高校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等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7.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宣传、贯彻《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长效机制,严格教育行政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编制并实施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抓好学校卫生、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较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国防意识。强化教材、教辅材料建设和管理,完善义务教育教材政府采购工作,组织开展高中教辅材料的评议推荐工作。

8.着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优质发展。出台特色高中建设方案,启动普通高色创建活动,努力转变同质化倾向。出台“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计划”,促进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融合发展。落实“选课制”,推行“走班制”,扩大学生通过选择课程来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自主性。

四、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探索建立防止辍学监控机制,完善学生辍学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标准和办法,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避免因调整过度造成学生入学困难。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关爱和服务体系。继续做好控制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额工作。结合各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经验,研究和论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加强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由重条件向重内涵、重配备向重使用转变。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0.推进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工程,积极落实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加大初中探究实验室试点力度。启动农村中小学就餐条件改善和体育器材更新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堂和学生体育健身条件。

11.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07处。加大对城市新建居民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力度,扩增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继续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及认定工作,落实乡镇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大贫困村幼儿园建设力度。出台《省幼儿园管理办法》,规范办园行为。

五、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基础能力建设

12.深入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全省分市编制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方案,推进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确保区域内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启动中职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签订责任书,采取奖补结合方式,在全省建设一批规范化中职学校。全面推进中职学校和专业点分级认定,继续规范学校名称,清理不合格学校和专业点,确保所有中职学校年内达到合格标准。完成第一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推进第二、三批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继续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多专业示范性实训中心、国家级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监测机制。

13.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成56个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启动部分中职教育新专业和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建立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新型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启动中职教育专业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并探索建立共享机制。开展中职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作,分专业类别完成省级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联盟。启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和校方责任相统一的保险制度。坚持以赛促改,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成立高水平技能训练协作组织,提高组赛、竞赛水平。

14.全面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组织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举办主体和专业点论证、审核和备案,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扩大教学联盟试点范围。研究出台应用型人才对口贯通培养实施办法,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认可的联合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建立完善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抓好试验区“3+4”应用型本科试点,组织实施高职和本科学校联合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试点。扩大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试点,支持职业院校学生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技工院校学生取得学历证书。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衔接,探索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

15.扎实推进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启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及学分互认试点,探索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新途径。成立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成人高等教育15个品牌专业和80门特色课程建设。落实乡镇社区教育中心设置与评估标准,统筹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示范乡镇。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管理,出台《省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规定》,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机制。

六、全面推进高校分类建设

16.切实优化高校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完善教育服务蓝、黄两大发展战略、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教育的服务支撑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办学层次和学科结构,出台《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继续做好普通高校更名和升格、民办专科学校升本工作。以调整和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为重点,严格控制设置数量。积极探索高职与技术(技师、高级技工)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强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平稳过渡。按照高校分类管理和内涵发展的要求,核定高校在校生发展规模。

17.继续实施名校建设工程。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研究探索对高等学校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考核,遴选第二批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起草出台《特色名校建设管理办法》。

18.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办学特色,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加强教学评估工作,制定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规范,开展专业合格评估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院校合格评估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工作水平,创新管理、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好学籍学历管理,规范办学秩序和行为。加强就业工作队伍、指导课程和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完成大学生入伍预征和选拔大学生应征入伍任务。

19.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评审认定20个左右“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遴选申报2013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对“十二五”重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争取更多科研平台进入省级和国家级行列。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十二五”重点学科进行中期评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促进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

七、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20.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推进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程,资助建设4所省级、20所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推进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管理办法。制定中小学教师转学科培训实施办法,并抓好实施。继续组织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系列工程,组织开展骨干教师海外研修、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建设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加强骨干校长队伍建设。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前培养、教师准入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薄弱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探索符合农村中小学特点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特教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落实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突出以师德、业绩、能力为导向,建立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评价规律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价标准体系。启动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完善特级教师考核管理制度,组织好第八批特级教师评选。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城乡轮岗支教力度,督促市、县(市、区)建立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21.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以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为重点,推动出台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业学校专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支持学校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研究出台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办法,将专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作为准入条件。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将专业经验、技能水平、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全面实施齐鲁名师、名校长(中职教育系列)培养计划,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的职业教育领军人物。进一步推进“能工巧匠进职校计划”,建立知名专家、技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学校授课制度。以提高教师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改进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工作,扩大、调整、认定省级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基地,组织骨干教师、校长等各类培训3000人次,建立中职师资信息数据库。

22.努力建设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增长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扎实推进高校领域泰山学者和省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泰山学者工作室”“泰山学者主题沙龙”“泰山学术论坛”等,推动学科横向交融,激发创造活力。推进实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制度。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二期工程,重点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评选表彰10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个省级教学团队。扎实推进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展省属高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人才工作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做好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发挥导向作用,形成更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引领健康学术风气。协调省编办制定高校编制标准并核定编制。做好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八、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建设

23.落实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提高教育经费保障能力。严格落实教育法定增长和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巩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20%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经费分担责任,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新华字典》。将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200元。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合理确定新增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将中职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确保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扩大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支持规范化、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高校经费保障水平,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推进高校内涵发展。省属高职生均经费定额提高1000元,全省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以上。建立高校化债长效机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完善中职学校助学金制度,把中职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以及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城市学生。

24.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25.切实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推动修订《省教育督导条例》和制定《省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工作。完成《省幼儿园管理办法》《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修订工作。落实教育普法规划,开展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高校章程建设,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26.扎实推进教育督导。学习贯彻国家《教育督导条例》,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逐级督政机制。筹备成立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召开第六届省督学换届大会。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督促指导市、县搞好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出台《省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继续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教育督导数据信息平台,积极发挥督导保障作用。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发展的现状及成因

(一)传统教育理念对中职教育的影响

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唯学历”“唯文凭”的思想,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是一纸文凭。每年的就业招聘季,用人单位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这些民众思想及影象极大地影响着中职教育的招生与教学工作。来中职学校就读,多数初中学生都是在无奈之下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就导致中职生的学生素质较低、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由于生源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这就促使中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明显,职业幸福感不强,从而形成不被社会认可、缺乏职业自信心和工作动力的现状。

(二)中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双师型”师资短缺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又有本专业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合格的,或主持实践技术研究或应用的。从目前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短缺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二是师资培养与企业配合不够密切。

二、加强中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增强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正能量的认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调控配置资源的方式多样化,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都能成为政府调控的有效途径。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社会上对于中职教育的认知不客观,亟需政府进行积极地引导与纠正。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以及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中职教育的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当代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中职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双赢政策,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动力。

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中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宣传工作。一是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引导百姓了解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大意义。二是加大对优秀中职学校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逐渐接受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念。三是提高级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待遇。

(二)完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实施分层次培训。

针对国内目前中职教师队伍的现状和社会对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师资培训的主管部门应尽量采用分层次培训的方法。对教师,包括岗前培训、初级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学历提升等培训方式。对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应涵盖班主任培训、教研室主任培训、学生处主任培训和校长培训等全方位培训。

2、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中职师资队伍,就要具备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又有高超的社会经验和操作技能。因而,富有特色的培训基地是培训中职师资的重要保障。就当前国内培训机构而言,高校基地在提高我国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在高校基地开展对中职教师的多层次培训工作,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及其他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依托网络远程培训,对在职教师广泛开展政治和业务培训,并定期集中到培训单位完成实训单元,最后进行考核认定。

3、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与措施。

中职教师培养培训需要相关措施的保障。首先要创新培养机制拓宽培养途径,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来任教。在培养教师的专业类别上应与当地区域经济特点有机结合,应优先安排培养在校生人数多且需求量大的专业类教师。

其次要推进中职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聘任、评估、奖惩办法和编制管理办法,调整各中职学校编制,腾出编制空间,确保培养出的中职师资下得去。二是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新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三是要确保中职师资培养培训经费投入。各地区政府财政每年应按照一定比例给中职学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养培训。

(三)推进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中职学生资助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对策

“教、科、研”工作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学校竞争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许多中职学校,教科研及其管理水平低下或滞后,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1 教科研管理水平偏低,教科研团队力量薄弱

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主要依靠教研组或科室,较少有专门的教研机构,缺少必要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奖励激励办法,专职教研的人员缺乏或不足,不能及时做好教科研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1.2 功利性太强,为晋升和评定职称而撰写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教科研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在晋升职称和评定时,对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论文的发表及获奖等级有一定的要求。

1.3 认知不足、思想重视不够

部分教师队中职学校教科研工作认识不足,为了应付差事,写的论文东拼西凑,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难点和问题的研究甚少,或只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际”应用。

1.4 学校基础条件差,教研水平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基础条件差,现有图书资料不足,网络资源缺乏,仪器设备、实验基地不能满足教科研的需要。学校教科研经费不足,开展教科研的平台、课题申报渠道不畅通。

1.5 重教学轻科研,教科研能力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教师的权利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两大任务。但仍有部分老师认为作为只要上好课,管好班级就可以了,做科研都是高校的事情,再加上学校缺乏必要的奖励激励制度,这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局面,科研氛围不浓,教科研能力薄弱。

1.6 教科研工作脱离实际、缺乏实效性和指导性

由于思想重视不够,又忙于教学和管理,大多教师既不能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和专业调研工作,与企业实践缺少应有的交流好和沟通,又不能结合本专业、本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存在着教学与实践分离的现象,教师的教科研大多闭门造车,用自己的理论或经验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教研成果缺少实效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2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对策

2.1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教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由主抓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高级讲师和具备一定研究和管理能力的教师为成员的职业教育研究室,制定学校中长期职教研究发展规划,定期对起步阶段的中青年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资助,请校内外专家做专题讲座,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申报和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培养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2.2 制定和完善教科研管理办法,为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

中职学校要尽快出台教科研管理办法和各项奖励激励制度,把教师教科研工作业绩作为教师年度评优评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条件,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为教师做好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申报、校本课题和教材等的开发和建设,职业学校内涵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3 加大校本课题的研究力度,制定符合本校的教科研课题选题指南

为激发和调动我校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学校要制定了《教科研管理办法》,《教科研课题选题指南》,“指南”从学校承担上级课题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以及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了相应范围,申报老师可参照《学校校本课题研究指南》选题,也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自行选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内容要实,成果可以直接应用。

2.4 加大指导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教科研团队

通过定期举办教科研基础知识讲座,在科研项目和论文上报前有针对性召开专题讲座或请专家会审、指导和点评,送教师参加区内外教科研培训或会议,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辅导和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动态和科研动态,为建立优秀教科研团队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科研水平。

2.5 加大投入,夯实学校基础条件

建立更科学、更畅通的数字化校园,购置图书和影像资料,开放校园网络资源,添加仪器设备、满足教师教科研的需要。学校还要为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加强学校与科研、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课题。

2.6 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要将以“教学和管理”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转到以“教学、科研、管理”并重的轨道上来,给教师教科研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为青年教师打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科研平台。其次,中青年教师要增强教科研意识,注重日常观察、搜集和经验的积累,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和教研教改等活动,虚心向教科研骨干和老教师学习,针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本质、质量提升的对策、校企合作的深化、制度建设的完善、课程改革的等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寻求解决对策, 积极承担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和校本课题。

2.7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科研实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总书记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解决学生能干、会干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正视于现实实践的问题和矛盾,着力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研究才是脚踏实地的研究、行之有效的研究,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策略,提高发展质量,将教科研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要求。

3 结束语

提高中职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职学校从设施建设、机构建立、制度完善、科学管理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与重视和落实,也对教师在敬业精神、经验积累、专业素养、科研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联手,为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搭建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

[2]曾祥麒.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