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 产品设计 总体实训

工业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被大家认可的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把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一门相对边缘的学科。它涵盖了管理工程、制造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相关内容。伴随着世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所含内容逐渐丰富。但随着学科的不断扩充,教学内容越来越广泛,工业工程专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尤其突出的就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际经验不足。这些弊端不能仅从高校单方面的角度来解决,而应该联合企业共同探求实际可行的方案。

1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以制造业为对象、制造业信息化为背景,培养具备综合应用现代制造工程、现代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对生产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需求,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具有解决制造领域复杂问题能力的、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而在素质和技能方面,应具备基本的工程素质,能够看懂工程图纸,并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简单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另外,还应掌握包含在工业工程学科里面必需的系统工程、制造工程和管理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具体实施企业方案时,应能够灵活应用工业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在生产、物流和仓储管理的实际问题。

2 《产品结构设计》的课程设置规划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2.1 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2.2 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3 《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3.1 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3.2 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3.3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在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里,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以典型产品的流水线装配设计为主体,总体实训内容分为五个阶段:前期的准备环节、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生产线装配改善环节、三维系统模拟环节、总结交流环节。在这些实训中,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教学,让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达到双重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企业模拟项目,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在产品设计与组装环节,教师把学生分成六人左右的项目组,根据企业的某一个典型产品布置项目任务书。学生综合考量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条件和设备,运用产品结构设计的知识,共同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新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产品的结构尺寸不能过大,必须与生产线相匹配;结合人因工程学,运用动作分析和双手操作分析,在工艺上要符合车间的零部件装配顺序,有利于工序和工位的确定;新产品各零部件的装配要牢固可靠,可以满足多次拆卸而不容易损坏;产品的价格应合理,要用最少的成本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考虑试验的可行性和零部件的可修改性。

参考文献:

[1]郭艳丽,李亨英,柴春锋.适应社会需求,提高IE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11(9).

[2]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3]光昕,李沁.高职工业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赵涛,路琨.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5]陆刚,孙宇博,卢明银,韩可琦.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2).

[6]王建林,马如宏,周峰,董晓慧.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工程制图》;案例教学

0 引言

《工程制图》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必修课,主要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运用正投影法原理绘制和阅读产品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使学生掌握二维图纸与组装后产品三维模型进行转换技巧,注重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和思维能力。该课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艺术生,文化底子比较薄弱的,缺乏相应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制图相关知识的接受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的不足给教学带来诸多的困难。[1]因此,应需要一种适合非工程类的艺术生学习专业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

1 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制图课程的教学都是通过板书、挂图等传统的授课方式,有的也会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但课堂上还会存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且该门课程课时少、知识面广,难以在较短的课时内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无法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2]这些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差,导致其无法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3]且艺术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薄弱,课堂上难以理解要求具有空间思维能力的知识点,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可称为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并分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在教师的授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的需要,借助对应知识点的具体案例进行对授课知识点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分析,从而深入浅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实例讲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让学生更真实的接触实际性问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3 案例教学在产品设计专业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方法在制图这样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案例演示可以生动讲解正投影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很好地展示二维图形中点、线、面之间的连接,可以快速地培养学生通过二维图样正确构造出对应的三维立体模型,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其中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步骤来进行辅助教学:

3.1 教学案例的合适选择

目前,大部分老师都借助了多媒体教学,而制图课程中仅仅通过PPT图片或者动画演示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较深的空腔和细小的内孔未能在图片和动画中很好地得到展示,且绝大部分教材每个章节的配套案例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授课内容前后衔接不够密切,缺乏较为系统的案例,且教材中的实例很多都是机械产品的实例,与较注重造型方面的产品设计专业要求不是很适应。因此,授课时选择合理的案例是相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针对该专业设置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实例产品,比如是吹风机、小台灯、闹钟等对应的小产品,从授课正投影法开始就借助这些案例进行系统地讲解,从案例的各个组成零件开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来辅助讲解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

3.2 学生分组式学习

通过实例产品进行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相关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学生进行分组式学习,将知识点通过学生启发式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任务学习。通过正投影法原理要求学生绘制产品模型重要壳体的三视图和轴侧图,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组式案例学习,不同组别给予不同案例分析并要求绘制对应的图纸,从而有效地解决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尽可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

通过实物的测绘环节要求每组学生对产品模型进行拆卸,并绘制对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运用AOTUCAD软件绘制出对应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绘制零件图时,可以通过重要壳体零件讲解标准件的知识点,比如装配用的螺钉的标准画法,螺纹孔的规定画法,同时也可以通过产品内部零件之间的连接可以形象地讲授齿轮、销、键、弹簧的规定画法,从而更加生动有趣地传授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企业实际案例。

3.4 建立模拟模型

通过合适的实际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图纸,让学生运用专业绘图软件如Rhino、3dmax建立实例产品所对应的三维模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绘图能力。这样,学生通过所学的专业软件巧妙应用于工程制图上,快速地实现了二维工程图和三维空间能力的转换,巩固了学生的识图、读图和绘图的能力,从而熟练掌握了课程的知识点。

4 结语

通过分析传统的制图教学方式,结合产品设计专业大部分为艺术生的特点,在制图教学中引用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传授课程内容,注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中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二维线条和三维空间的灵活转化,快速提升了学生的空间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一定的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汪沙娜,李纳璺,杨运泽.工业设计专业《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科技资讯,2014(20):161.

[2] 乔会杰.设计制图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武汉:文学教育,2016(04):130.

[3] 司开妹.《机械制图》工学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模柄零件图的识图与绘制[J].哈尔滨:中外企业家,2015

(2):144.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32-02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模具产业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整个行业已从传统的低端制造转为制造加工手段先进的高技术产业。黄岩模具协会会长说过:“用模具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这种升级使得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在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向产品设计方向转变,使自身的技能适应产品设计、研发、模具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要求。

为适应制造业发展趋势,促使高职模具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这种升级,使自身的技能得到适应与运用,强化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基于模具专业成形加工的知识体系,结合产品造型形态、结构与模具成形加工的工艺性对机电类产品设计进行设计,以达到造型美观、具有模具成形加工工艺性优良的产品设计。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模具成形产品美感与质量,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设计创新性与艺术性,做到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是基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设置,对于缺少美术功底的模具专业学生,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课程结构体系偏向艺术类,学生对课程内容难以理解与把握,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应用结合起来。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模具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突出高职办学特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原则。针对模具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根据企业对模具人才技能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针对模具成形工艺特点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要求,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结合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产品造型设计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与讲授方式的设置,使其在把握产品造型发展趋势、产品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与运用方面得以提升,能够把握产品造型设计方向,切实做到所学知识的“必须”与“够用”。

2.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对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提炼,将模具成形工艺与产品造型课程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融入造型设计所涉及的模具成形加工知识点,让学生们在学习产品造型课程的同时,兼顾考虑产品造型的成形方法、成形工艺,让产品造型设计更加符合模具成形工艺性,做到既懂设计又懂工艺,多课程知识点融入,对产品造型在模具专业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以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产品造型设计概论为例,该部分具体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造型设计概念、要素和造型设计基本发展趋势,在课程设计上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与模具知识点穿插结合,将造型设计要素与模具成形工艺结合,汽车造型发展与金属成形、先进汽车模具制造技术结合。融入具体设计案例贯穿知识主线,配合项目任务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全面深入理解。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利用将产品设计知识与理论融入具体的模具成形产品设计案例的方式教学,通过具体产品设计案例,分析讲解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并构成在模具成形产品设计时所要用到的提升核心设计能力的完整知识体系,使那些不适于工科类学生知识背景并且难以理解的设计艺术类理论内容与具体案例结合,将产品设计造型与成形加工制造工艺相结合,基于模具类学生知识体系与专业背景对设计理论进行讲解,注重结构设计与成形工艺性的结合,设计出符合制造加工工艺的产品。注重理论的理解与实际运用,使学生切实合理地运用相关设计知识,具有进行独立的模具成形产品造型设计的相关技能。

根据所归纳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到具体模具成形产品的设计案例中,产品案例的选择具有广泛性与针对性,涵盖工业产品的各个门类,所使用案例产品必须时代性强、代表性强。同时考虑某些产品的更新换代较快,建立相关产品库,跟踪该类型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更新融入案例。所融入的案例产品要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多种设计知识的分析性,可以从设计优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案例产品对比性强,设计创新性强,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在开阔思路的同时接受所融入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方式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注重智力技能的训练。每个教学单元应该设置为:提出本单元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讲授融入具体案例的相关知识―扩展讨论―总结归纳―思维训练―课业。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中突出互动性,对案例产品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分析讲授并进行讨论,让同学主动学习,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案例产品中所涵盖的知识点分析完成后,再从产品案例库中拿出其他产品案例让同学对比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其中设计理论与知识点的应用,同时在思维训练环节利用系统知识分析设计教师提出需要设计或改进的产品,提高学习知识点的质量。

在理论教学之后,注重相关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能够熟练运用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软件(Rhino)进行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在进行造型训练中也是针对具体造型案例进行设计造型,在对比与工程类3D软件(如Pro/e、UG)的区别后,在工程类3D软件不擅长的复杂曲面造型领域,采用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软件(Rhino)进行设计表达,做到软件之间的切换运用与互相补充。

四、结语

对模具专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特点,立足于模具行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将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内容与模具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提炼,注重所学知识在模具成形加工、模具成形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利用案例进行知识点融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更有兴趣地学习掌握产品造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造型理论,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的学以致用。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摘 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模块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工程技术和专业设计课程进行整合,提出以设计流程为框架,以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为知识模块主线,以企业项目为课程关联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系统;模块化;关联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2-02

一、原有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模块划分不细致,实践教学训练不系统

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围绕工程学和设计学等两大知识模块设置相应课程。两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联系性差,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与工程相关的课程教学偏工科公式算法,不重设计项目的案例分析,与设计表达相关的课程教学偏艺术创作,唯造型论。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所学知识无法交叉应用。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训练不系统。由于教师布置课题的选题和时间分散的原因,使得学生无法系统、深入地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设计结果戛然而止在外观造型设计的表达上,无从谈及产品材料、结构、功能以及生产、市场、经济等深层次问题。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对设计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更不用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向单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薄弱

过去一段时间,广西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工业设计意识相对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比较淡薄,生产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数量增长相当缓慢,从而导致了专业在学科发展上,向区外谋求“产、学、研”合作机会。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多数也选择到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就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则依据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定,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整调人才培养结构,以致人才培养方向单一。本科四年,学生接触最多的设计内容就是电子产品,导入课程的设计项目的选题则多是来自广东、深圳等地的生产企业。但近几年上述地区的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市场日渐萎缩,广西反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量设计人才。作为高校,采取有效的教学体系应对就业市场的风云突变则是当务之急。

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目标

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拟达到以下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毕业生能够直接服务于广西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工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很多具体企业的项目,让设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能够独立开展设计工作,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让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第二,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广泛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这个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的实践课题,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设计及品牌的推广等设计活动。第三,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符合经济需求和发展的前提下对现行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并用相应的课题体系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工业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一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革新,都以此作为衡量尺度。具体实施方案为,梳理知识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建设,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随意而松散的情况,使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系统、全面。并通过相关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而进一步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确保学生能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岗位的要求。最终,通过对专业主要技术和设计课程进行梳理,掌握各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关联,在保证课程教学独立性的同时,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的延续性。从模块化知识的系统性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三、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实践

(一)明确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将一个专业整个课程结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构建,将几门课程组成一个大的模块,几个大的模块组成专业的课程计划。原有的课程体系分了工程学和设计学两大模块,但是不够细致,无法适应日益细化社会分工的就业市场的变换。因此,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就业市场的角度出发,意即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切合市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知识模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各自开展教学。在项目研究中,选择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产品设计创新能力进行细分知识模块的优化改革。重点加强模块的划分、教学安排的层次性和合理性。以设计的流程所应用到的知识进行模块梳理,同时也作为教学计划安排的首要原则。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模块之中,采取有效的手段提升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二)以“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为核心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

优化的课程体系以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为专业课程体系主线,重新梳理知识模块,进行课程整合,并且在原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与市场发展、品牌塑造密切相关的营销学知识。将设计流程各阶段应用相关的相关专业课程通过核心课程而组织起来,打破课程的条块分割方式,建立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相互联系,建立“以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为专业课程体系主线,重新梳理知识模块,从而增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提高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全新体系。课程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依据上述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主要异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原有的产品设计(电子产品为主)课程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增设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即划分“电子产品及界面设计”与“旅游产品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进行选课,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第二,人机工程学课程安排在产品设计课程之后,作业布置延续产品设计课程的项目,针对已完成的产品设计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人机分析,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延续性;第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在产品设计课程后安排更深入的专题探讨,设置偏以产品改良为主的专题设计研讨和以概念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为主的设计研究等2个课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深度进行选课,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差异;第四,更改课程名称,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将“市场学”课程名称改为“产品设计与营销”,强调市场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组织中,基于项目教学法,引入一组与地区产业发展、地方市场有联系的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其中1-2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课题进行学习和实践。选定的课题,贯穿于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之中,建立起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更便于学生理解各知识模块在设计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改变了过去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学生学习难以深入等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入系统掌握设计理论和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缩短教学与实际企业、市场的距离,同时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除了模型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纯实践课程之外,还在基础设计、工程技术基础、产品设计等10余门课程的课时中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增加实践课时,用以完成各个课程中所布置的课题设计。另外,在课题的设计上,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具有实际生产背景的企业课题。设计实践由教师指导学生以工作室制度教学或以设计竞赛组织的方式开展,并要求学生利用毕业实习和暑假社会实践,驻厂实践,使学生尽早了解造型设计与材料、工艺、结构、经济成本的关系,并在设计实践中贯彻这种系统设计精神,明确企业对产品设计师的要求,感受企业的实际设计氛围。此外,还邀请企业设计人员直接参与教学,以座谈会、作品点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和生产企业相关人员近距离交流、学习的机会。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将企业课题以企业冠名的设计竞赛的方式组织所有学生参与设计,由委托方进行指导、评审,并将录用方案做出样机,拉近了学生和企业间的距离,减少对设计实践的恐惧感,这对增加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很有益。全员参与竞赛的课题导入方式,相对传统的、针对部分学生的“精英”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而言,扩大了教学改革的受益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兼顾了教育的公平。

四、结语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的过程管理未形成规范,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建立体系,等等,都是下个阶段的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来源: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启动项目 “面向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C030)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程设置之间关联性不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虽然课程内容是一些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法,但对于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存在脱节问题,基础课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在教学内容中缺乏与专业设计相关联的课题训练,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联系在一起。

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够深入。工业设计是物的创造,最终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造物行为决定了工业设计人才必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手绘、软件操作、模型制作等方面。其中在模型制作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一些先进的快速成型技术并没有引入高校教学,严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此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在解决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问题,不能综合运用课程知识来解决。专业设计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专业设计课程设置虽有时间上的联系性,但实际教学内容却缺乏具体的关联性、系统性。例如,在教学计划中关于产品设计系列课程有三门,产品设计(一)(二)(三),分别在大二、大三、大四展开,这三门课程既有联系性,又有递进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方面难免有内容的重复和目标性不强的问题。

高校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首先,加强专业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的关联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脱节,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难以解决问题,如果解决的好,将对提高设计人才质量,提升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虽然基础课所学内容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犹如“无根之树”“无基之房”。因而要加强专业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的关联性必须要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专业基础课重技法训练而轻创造力的局面。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结构应注重层次性,由浅入深,将其分为基础层、技能层、应用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入设计理念和社会调查理念,增强基础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互动性与互渗性。例如,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除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色彩构成训练之外,加入色彩与平面设计、工业产品色彩设计、流行色彩等训练。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色彩原理,还体验到了色彩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应用,为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专业设计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加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目前,国内院校培养出的工业设计人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是国内大部分产品设计师的通病。究其原因,与国内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体制不完善有关,一些专业设计课程设置无重点,课时安排相差不大,这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与发展。例如,专业重点课程《产品设计》,课时为64课时,教学过程一般涉及市场调研、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三个环节,而产品模型制作、产品人机分析、产品优化方案与可行性分析、产品配色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环节都没有在本课程中展开,学生的设计过程停留在“半实践”“未完善”的设计阶段,设计实践能力也就不能够得到全面综合培养。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应根据专业设计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对个别专业设计课程适当延长,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课程中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实践。

最后,加强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教学观念和模式必定有重大转变,教学将更倾向于灵活的、个性化的、弹性的、丰富的、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课程的学习不再囿于学科的界限,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将设计项目带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设计项目带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还可以将课程进行整合,将三年级上学期到四年级上学期的专业课程整合为三大系列课程,以综合训练为核心,其它相关课程为辅助。辅助课程可根据综合训练课程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介入。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科知识和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