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 教育 管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5-02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伟大基石,教师则担负着铺设这块伟大基石的光荣任务。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师范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师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人力资源。为此,师范学校教育管理,务必紧紧围绕教育目标任务治学施教,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把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一、深入学生,捕获学生信息是高效管理的良好开端

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中构建学生进步思想、塑造学生完美灵魂、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和培育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是铸就人才的综合机构,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主要是教育被教育和管理被管理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好学生,最基本的途径是全面了解学生,积极分析影响教育管理成效的各种因素。做到“知彼知已,教管合一”。

认识了解学生的平台和方式虽然很多,但通常采用三种方法:一是间接了解法,就是让每个学生填写一张基本情况调查表或查阅录取档案资料,收集学生民族、习惯、特长、理想等信息,对学生总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直接了解法,管理者经常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操场,与生为伍,与生为伴,择机交流谈心,沟通思想,了解学生的过去(成长经历)、现在(对学校的感受和意见)和未来(理想和打算);三是活动分类法,就是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如设计布置学习园地(黑板报)、才艺展示、体育运动、野外考察等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力,归纳学生行为特征,竭力搜集学生的个性信息。如果教育管理的对象是老生,一定要仔细比较学生一惯的行为表现,翔实记录学生文明行为和行为不端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然后分析比较学生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

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对学生管理以引导教育为主,多用鼓励少用限制性语言。对后进生的教育采用“先扬后抑法”收效较好,但要把握好“扬”和“抑”的尺度,即“扬”得及时恰当,“抑”得准确适当;如果再加上教育管理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雨润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再“锋”的学生也会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管中有爱,爱中寓严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健全制度,依法管理是规范学生积极行为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懂得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教育认知规律和行为思想互动规律,懂得依法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并有充分利用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等经典范文,教育感化学生的人格魅力。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特长、个性、家庭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教育管理才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严肃的人文工作,绝不能随心所欲。教育管理过程必须遵循上级教育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并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规章制度。依法管理是教育工作者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吃透有关教育法规和规章制度精神,特别是与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行为、表彰处分等切身利益相关的条款,务必熟记,灵活运用;同时要牢记教育管理过程以人为本、以情化人、悔人不倦。管理者不只是为了管而管,更多的是教育和服务;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子女、亲人,管理手段自然是感化心灵的教育行为。

三、理想教育,耕植学生教育抱负的种子

师范院校的学生已经拥有当教师思想的种子,但这颗种子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学校进一步的细心耕植和浇灌,耕植和浇灌的内容与方法犹如种子成长的土壤,决定种子萌芽生根、开花结果。科任教师、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是刺激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春风细雨。

要使学生自律自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设计人生规划。最有效的方法是狠抓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理想教育、职业教育和信念教育,最关键的是在“早”字上下功夫,早规划、早安排、早部署。尤其对刚进入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又正处于身心第二次发育期或刚达成熟期,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情绪极不稳定;好高鹜远、理想漂浮、信念游离;凭兴趣办事,是一个危险期,亟需加强青春期理想教育。在这个非常时期,学校务必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重点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历史经典教育范例,唤醒学生立志成才意识,播下学生担负起振兴教育的种子;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思想进步、专业知识宽泛、教育技能娴熟、社会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四、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无私的敬业精神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195

1成本管理会计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是获得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创新能力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培养。学校教育中,实践教学在学生角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讲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因而,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作为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

从成本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本身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成本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学习、研究、理解、掌握和应用管理会计,既需要对管理会计理论的融会贯通,也需要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特别是成本管理会计中内容比较复杂的方法和模型,没有亲自动手的模拟实验环节就难以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无法真正获得成本管理会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加强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就是一条通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管理会计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可行之路。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管理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管理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3目前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31课时紧,内容多

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一般只开设一门管理会计学,并没有区分初级、中级或高级管理会计。部分高校的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管理会计的授课时间。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丰富,知识点较多,目前大多数院校理论课时只有64课时,有些院校甚至只有48课时,导致上课时间紧,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也只能满足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教学。虽然教学计划也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多数教师会将这种实践教学理解成比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而已。

32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具备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但是目前市面开发和高校能够购买的基本都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软件,而“真正”的管理会计实验教学软件则没有。许多高校管理会计校内的实验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仅限于成本核算实训,校外的实习实践难以安排,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能。

3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目前缺乏公认的较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大部分学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使得部分学生认为考查课不如考试课重要,而且容易通过,因此对实验课不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将实验课列为考查课,学校通常不统一组织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该考核方式的评分标准具有较大主观性,且存在明显漏洞。例如,无法有效甄别学生的抄袭行为和搭便车行为,考核方式的不科学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专业实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以实践单位的评定为依据,对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随便找个单位盖个公章敷衍了事,使实践效果大大降低,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较好完成。

34缺乏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成本管理会计师资

会计实践应该配备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大多讲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师实践经验较少,缺乏企业中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将管理会计知识和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及能力,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任教。其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改善成本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路径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正因为《信息管理学》重要性,如何在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的基础上,把信息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并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其建立其本专业的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信息管理学》应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这种关系是由其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性质决定的,同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必须从属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必须与其有所区别。

基于此,《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信息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术体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一般原理、通用方法和技术;了解信息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从而培养学生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并为将来的专业深造打下基础。由此,《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这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能在各行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因此这个目标主要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本领域的理论素养,为部分学生继续教育和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其教学目标,以及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符合型人才”的总目标。[1]然而从目前市面上所出版的《信息管理学》(笔者把信息资源管理,或信息管理概论等教材也一并归入)教材来看,课程内容对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比较偏重,而信息管理领域的技能、方法部分不是特别多。笔者收集市面上主要的《信息管理学》的6种教材,现将其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柯平、高洁主编的《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揭示信息管理的内核入手,认为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全书循着这一思路展开叙述,并结合专门信息管理领域和信息管理环境的有关内容,构成了全书的体系框架。

全书的内容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管理的应用各占书中的一半篇幅。这一写法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信息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涉及面较广,容易造成内容泛化,重点不突出的缺憾。例如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学科研究,不必作为独立的章节来论述。

2.马费成等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了信息管理活动,重点介绍了信息、信息管理的内容、特征,信息交流和信息分布的规律,信息获取、组织、检索、服务原理与方法,还讨论了信息系统、信息机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书的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吸纳了较多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但是,将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分章论述,可能与后续课程的重复较多;另外,将信息用户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放在信息服务一章中,不能反映信息用户需求和行为规律对整个信息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就是,马费成于2004年1月份主编了一本《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教材,体系、知识上比较成熟,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辅助教材。

3.刘主编的《信息管理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全书结合了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管理基本方法的部分内容,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管理中的几个核心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把侧重点放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新理念、新模式的介绍上,着重从微观角度展开,强调定量分析,从整体内容上力求充分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兼顾系统性、易学性、实用性,尤其是其中关于信息管理中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部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该书对信息系统的阐述过多,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较少,将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纳入信息管理学基础之中也不合适。

4.谭祥金、党跃武主编的《信息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该书立足于社会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介绍了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交流、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技术管理、信息资源人文管理、信息资源经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法论等。将信息组织单独作为一章,而对信息管理的其他环节未作介绍,是该书的不足之处。

5.杨善林、李兴国、何建民编著的《信息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该书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建立了信息管理学的新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信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按照信息管理的战略规划、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和管理创新与变革展开。

但信息管理并不是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类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管理学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延伸,因而不适合按照管理的基本职能来展开论述。这样一来,有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的倾向,无法体现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6.娄策群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该书是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信息资源分布规律,信息用户与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信息交流的机制,信息搜集、组织、分析、提供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及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该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全面性、通用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在基础性方面,重点阐述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性方面,涉及信息管理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用性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院系的需要;在新颖性方面,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该教材的不足之处是对信息技术的介绍过于宽泛。[2]

由于处于以财经、管理为办学特色的我校信息管理系,其培养的信管专业人才主要到企业、公司去。因此在《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要从管理的背景来给学生讲述信息管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认为《信息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遵循这样的思想: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所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信息管理概论。它主要介绍信息、信息资源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目标等。②信息处理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构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所在,因此非常重要。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将有专门的课程来加深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因此在该门课程中主要是根据本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而查缺补漏。比如我们信息学院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只有信息检索,而对于信息分类、信息组织等都没有进行开设,因此应该补充这样的知识。同时,对于信息搜集这部分,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补充信息分布规律的介绍。如关于信息领域著名的三大定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关于信息搜集、信息评价的最新成果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③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这部分知识应该着重给学生介绍,并且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目前的ERP、SCM,以及CRM等有基本的操作能力。④信息管理技术。由于我系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成分还比较多,在这部分主要给学生结合目前企业中所用到的新的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一下,以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较早地适应市场。(我们系《信息管理学》的开设时间放在了大三,因此,笔者认为这部分应该作为学生信息管理技术的补充。)⑤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管理的若干规律作一介绍。⑥信息管理的人文环境、信息经济的相关介绍、信息法律政策、信息产业,以及信息经济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这门课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案例教学、TeamworK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它必须借助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思想,即:知识通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3]特别是对信息管理概论部分,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厘清大家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于信息处理过程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管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的技能。比如,信息学院每年都有一个“网上学习”竞赛,让学生确定一个专题,然后查找相应的资料,写成检索实习报告。可以考虑这门课的考核采取这样的形式。从一开课就布置下来,然后让学生评比谁的做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大家得到提高。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部分,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的“ERP模拟沙盘”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些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的很大一部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重视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学》目前的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教材都偏重理论,而对实践部分并不太重视,这使得学生觉得学了没有多大用处。由于该课的许多部分在以后的专业课中有所涉及,因此很多院系将这门课设为专业选修课(比如我们信息学院),更加导致学生学了四年感觉学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但又不精通,而对从事将来的信息管理工作又觉得没有学多少信息管理课程。因此,这门课通过搭建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信息管理的不同方向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国荣,乔好勤.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社会基础与基本框架.图书与情报,2003,1,59.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一、管理学及其方法论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或科学。〔1〕管理学方法即管理学所研究的管理工作普遍适用的基本方法,该基本方法在管理学中被抽象为管理原理。所谓原理,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基本的。管理原理,是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各种管理工作所适用的共同性原理,是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科学与总结,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是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四个方面的。

1.系统原理。管理学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本质是“过程的复合体”。在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组成要素的性质看,系统可以被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等,是由自然组成的系统。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系统、商业系统等。

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其集合性。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集合而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也称为要素,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就是系统的集合性。系统的结构又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处于不同的地位,此即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即系统的相关性。系统原理不仅为认识管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它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广泛渗透到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在管理原理的有机体系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2.人本原理。世界上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社会生产力的,一切社会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服务、人的劳动和人的管理。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该思想就是所谓的“人本原理”。人本原理认为:职工是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按此原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因此,任何一个高明的管理者都会以人为本,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

3.责任原理。管理学认为,管理是追求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力,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责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数量、质量、时间、效益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行动规范。表达责任的形式主要是工作规程、条例、范围、目标和计划等等。而有了分工,就会有责任;分工明确,责任也就自然会明确。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要么,某一个人做事,大家闲着;要么无人负责,其结果必然是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任何高明的管理者都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将职责具体化,并且使职责的界限清楚,职责的内容具体,职责中的横向联系得到落实,从而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同时,做到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合理,奖惩分明,且公正而及时。

4.效益原理。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效益是管理的永恒的主题。效益与效果和效率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其联系而言,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就其区别而言,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显见;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管理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意义

我国法学研究相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传统法学同法制建设现代化的要求相去甚远,法学研究必须寻求新境界新途径;另一方面,法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手段又难以逾越。所以尽管法学研究工作者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和艰苦的努力,在法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如“依法治国”的深入人心以及被党的文件所采纳和最终载入我国宪法,等等。然而,勿庸讳言,法学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求相较而言的滞后性却仍然是客观存在的。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理论上讲,方法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从事各种活动包括理论研究而寻求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法学研究同其他一切理论研究一样,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人们以这些方法为工具进行理论研究,并使法学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行为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研究,研究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新的方法与手段。所以,有学者认为,行为法学的创立是对法学方法论的重要变革。〔2〕行为法学的产生是对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一种反思,它意味着在传统法学方法论中注入了行为科学的基因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它以与传统法学研究方法不同的方式在法学领地上耕耘。行为法学在我国的崛起适应了我国法学研究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标志着我国法学研究向前迈进。同时,行为法学要有所发展,也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与手段。而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运用便是促进行为法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它标志着行为法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标志着法学的繁荣与其方法论的开放,同时,预示着行为法学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管理学方法是对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对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和人类行为的关系,管理学和行为法学的关系,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作了分析,二者虽然存在差别,但其联系也相当密切。实际上,行为法学所研究的就是一种管理,是法行为的管理。因此,管理学方法于行为法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1.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对行为法学研究有性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提高法行为研究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管理学方法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实践反复证明,凡是遵循这些基本方法的管理,都是成功的管理,反之,都有失败的记录。例如,我国有很多企业存在管理混乱,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大量亏损的情况。出现这种后果,其原因虽然复杂,但认真分析一下,都是与违背管理原理分不开的。认识管理原理之后,管理工作就有了指南,建立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决策、制定规章制度等就有了科学依据。行为法学研究也如此。行为法学借鉴管理学方法系统性原理研究法行为,可将法行为视为一大系统,视法行为为各要素的有机集合体,从而运用管理学上系统性原理对法行为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基于法行为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兼顾,以达到研究的整体上的最优化。其次,基于法行为系统的动态性特征,把握法行为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并尽可能的预见法行为系统的发展趋势,使研究具有前瞻性。再次,基于法行为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条件对法行为系统的诸多影响,使研究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如此等等,以达科学性而避免盲目性。

2.管在行为法学中的对行为法学具有突破性意义

在分类学意义上,行为法学又可以被分为行为法学或基础行为法学和应用行为法学,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对二者均有实质性意义。首先,在理论行为法学上,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对法学理论中的一些传统理论,如法的本质、法的分类、体系等问题的研究,将会带来一些新的启示。而对一些新的理论课题,如法的价值、法治国家等问题,也会带来新的发现。在应用行为法学上,管理学方法的应用,其价值也非常大。行为法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是指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个方面。行为法学内部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对于法律行业的过程及主要要素的研究,它旨在弄清法行为过程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行为过程的前后因果关系,了解法行为过程的各种个别差异、主客观因素和,把握法行为预测、调整和控制的原理和方法等等内容。行为法学外部系统的研究,主要对于法律行为的外在表现形态的研究。它旨在从个体的法律行为和法律意识出发,收集人们对法律和法制活动的反应和顺应情况,不同阶层的区位法律行为、不同部门的法律意识并树立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对于搞好各行各业的依法管理,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以及对社会实行综合治理,最终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具有直接的和重大价值。

3.管理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把握法行为的基本规律并迅速找到法行为控制的途径和手段

管理工作虽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各类工作都有其共同的基本规律,管理者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就会泰然自若地面对纷繁杂乱的局面,将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法行为的研究也是如此。实践中,法行为有各种表现形式,为了有效的研究法行为并对实践以指导,可以借鉴管理学方法,包括系统性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管理者是通过自己的管理实践,经历长期的积累过程,才一点一点逐渐领悟到管理的基本规律。管理学方法是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因此,管理学方法的运用能加速人们掌握法行为基本规律的过程,使人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的法行为,以达目的。同时,在管理学上,依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方式与方法,使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使管理的许多常规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领导就能从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对例外事项的管理;即使领导者更换,系统运作仍可照常顺利进行。〔3〕在行为法学上,依据法行为的基本状况,根据管理学各原理如系统原理,形成合理的系统的研究方式与方法,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法行为控制的途径和手段。

总之,管理学方法是指导一切管理行为的基本方法,也是行为法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其应用,有助于行为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从而使行为法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

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对行为法学研究以及对法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学方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即系统性、人本性、责任性和效益性原理不是各种繁琐概念和原则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和论点的机械组合,而是根据管理现象本身的有机联系进行而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完整的统一体。管理学方法的实质,即管理原理的实质,简言之,就是在系统内部,以人为本,通过确定责任,以达到一定的效益。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就是引进管理学方法,用管理学方法进行行为法学的研究,即以系统性、人本性、责任性和效益性原理为手段进行行为法学研究。为此,我们可以从立法行为、司法行为、执法行为等各方面研究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我们也可以以管理学各原理为视角,分别研究其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的应用。本文对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分别就管理学方法在立法行为、司法行为、执法行为方面的应用作初步思考。

1.管理学方法在立法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立法行为研究是行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重视这项研究,并使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那么,行为法学的实践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在立法行为方面,行为法学研究立法工作全过程的领导行为,同时又研究作为法律主体的所有人的行为管理及其有关问题,使国家的法制需要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需要在行为取向上一致起来。管理学方法在该方面的应用,最主要的应该是系统原理和效益原理的应用。应用系统原理研究立法行为,研究立法工作全过程的领导行为,就是要把立法工作看作一项大的社会工程,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项法律的起草或是法律的通过等零散的事件来对待。应用效益原理研究立法行为,研究作为法律主体的所有人的行为管理及其有关问题,就是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兼顾效益,将立法的经济效益放在它应该有的位置上。而立法的经济效益问题,是长时期以来,我国立法界包括立法学界注意得很不够的地方。

2.管理学方法在司法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在司法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行为科学的研究,对于解决依法司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善司法活动,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贯彻实施法律,搞好司法建设的关键。在此问题上,司法机关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审判行为、侦察行为、犯罪行为的研究,使司法审判人员的行为与国家司法需要相统一,并排除法律机制外一切干扰正常司法的行为,从而实现司法行为的法律化。同时,改善司法活动和强化司法职能,也有一个理顺司法机关和各个方面关系的问题,如果能通过行为研究全面把握影响依法办案的各种社会因素和行为规律,能针对当事人和社会的心理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就一定能够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司法设置一道必要的保障。管理学方法在研究司法行为方面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责任原理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责任原理研究司法行为管理,就是要研究如何充分挖掘每一个司法工作者个人的潜力,如何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所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长期以来,司法工作的不尽如人意甚至腐败,与合理的分工和责任的明确不无关系。所谓“司法独立”、“法官独立”的原则和制度,用管理学原理分析,其实就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制度。西方社会的“法官独立”在他们那样一个社会里卓有成效,是有一定的管理学道理的。“司法独立”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在逐步的建立与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大成就,尽管如此,法学工作者仍然应该进一步研究之,尤其是引进管理学方法,应用责任原理对“司法独立”等分工负责的司法制度进行研究,以指导司法实践。

3.管理学方法在行政执法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在行政执法方面,适应新时期法律功能的新变化,最根本的是要把握政府职能这个主题,相应转变领导思想和领导方式,实现领导行为与法治目标的有机结合,自觉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认真解决行政行为、领导行为法律化的问题。管理学方法在研究行政执法行为方面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系统性、人本性、责任性、效益性原理均可用于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研究。而运用人本原理研究行政执法行为,这似乎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行为法学工作者在该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笔者认为,研究行政执法行为,就是研究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管理,而研究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管理,按人本原理,即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就必须研究行政执法者的个人的主体地位,研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对行政工作有效管理的真实的参与,研究如何使执法者个人的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研究行政执法服务于人的根本目的,等等。

管理学方法在行为法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相当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上分析仅涉及管理学方法在合法行为中的应用,且仅仅是研究的开始。

〔〕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一、课程性质及改革建设的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组织中的一般管理原则、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进行理论指导, 同时也是经管类各专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同时该课程是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概括,而且各部分内容之间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均较大,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该课程教学形式已?菰诒匦小?

二、《管理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内涵,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现代管理观念, 使学生学会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忽视了该课程的受众,他们属于不同的专业,每一个专业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为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时,教学内容侧重点、案例讲解都应区别对待。而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该课程授课时,都是合班课的形式,所有专业都使用相同的教材、课件,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和本专业关联不大,从而学习态度上出现了怠慢现象。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单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也以改传统以黑板和粉笔为主的教学形式,把多媒体教学带进课堂。从目前来看,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性是不变的,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枯燥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考核方面还是沿用传统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为主,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既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该课程主要讲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等,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很多高校教师都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 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比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在管理学课程中应多加入激励和控制方面的内容;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涉足计划、决策方面的知识。对于战略管理等高层次的知识,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难以领会,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取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管理学基本理论性知识的选取不应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要分清主次,分清次重点。

高校管理学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遵循的原则有三点,一是修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从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以够用为目的;二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三是增加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力求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

管理学课程如果课堂设计死板没有心意,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模拟沙盘教学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沙盘教学以企业经营为模拟对象,包含了管理的各主要职能。通过将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抽象为一系列规则,由学生组成若干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若干年内的经营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将实践和理论融为一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有效地调动了学习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除此之外,高校课堂较之以前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提升。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案例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情景模拟法的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情景,让学生根据给出情景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比如上级、客户下属等角色,并按每个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其中问题。活动结束后,角色扮演者发表看法,教师和未参加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发言、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这种形式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颇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