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微课程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微课程的时常较短,通常在五到十分钟之间,且包含的字数较少,具有言简意赅而概括性极强的特点。其次,微课程的制作和传播十分方便。掌握简单的PPT技术或视频制作技术,就能够进行微课程的制作。在制作完成后,通过微博或微信、QQ等进行网络传播。学习者在接收微课程内容之后,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占用时间较少,且学习效率较高。随着微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就能够充分利用其进行教学,发挥其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设计和应用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时,首先应当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保证其主题的鲜明性,确保知识点的短小精悍,能够对学习主题进行总结概括,并将其教学内容转化为微课程内容。如在六年级教材的第二课中,“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这一课程的微课程设计,应避免将所有知识点涵盖其中,而应抓住重点内容,进而进行针对性而清晰化的分析和讲解。其次应对微课程所用媒体进行有效设计。微课程的开展需要借助相应的媒体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制作,因此,应对相关媒体进行合理化设计。教师可充分利用如今越来越普及化的视频拍摄和制作设备,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完成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在拍摄过程中,应控制好镜头取像,做好后期字幕和片头片尾的制作。此外,做好微课程的可用性设计。微课程内容应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艺术性的有效结合,避免其过于枯燥而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获得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由于小学生仍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其课堂连续的有效的听讲时间有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利用微课程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微课程内容新颖,且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实现针对性学习。在微课程的教学指导下,学生能够针对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在观看视频内容后,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视频内容能够反复多次观看,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同时,微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得其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避免跟在教师的教学进度下,导致相应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效果不佳。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教学注意项

1.有效处理微课程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使用微课程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虽然微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当应当认识到其与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微课程的使用,其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师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而不是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直观,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学,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能够方便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建立,形成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素养。微课程则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只能是单纯的重复。协调好微课程与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2.以教材为根本,选取代表性的重难点。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性依据,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在开展微课程教学时,也应当将教材作为主要依据,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保证课程内容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创新。微课程的内容应当是教材内容的精炼和提取,而不是简单将教材内容全部搬到微课程当中,导致微课程的特性和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对于学生产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

四、结语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资源、微课教学时代、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和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例如:语文、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有其独特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推进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有效过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微课”资源,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中,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实现课堂中形成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课下养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在探索中解决小学阶段数学中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动性,为其数学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微课资源媒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特点

微课资源媒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视频、多媒体、图像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抽象的新数学教学内容;在微课资源媒体课程设计中会更多运用学生的多种思维感知,采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共同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微课资源课程设计教学是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学教学模式,微课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以图像、视频、动画等呈现方式向小学生呈现新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自主、合作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其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很好的过度。

例如:小学数学课程中会涉及“除法”的数学学习内容,在微课资源数学教学中,教师省去了传统式的板书教学,将除法教学内容搬入对媒体微课教学中,设计一个桃子、茄子、白菜对话的视频短片,通过学生观看视频,理解黄瓜、茄子、白菜之间的对话,引出小明和校花过来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探究如果小明和小花都同时选择了茄子,一共有12个茄子,那么小明和小花各能分到多少呢?观看视频动画短片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讨论,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最终答案,讨论结束后将结果与班级的其他伙伴沟通,教师随后会用图式的方法在多媒体中展示“除法”的算法,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仅加深的对“除法”运算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更好的记忆。

二、微课资源课程设计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一)数学课程的课前预习

“微课”顾名思义,通过较短时间,较精悍的总结将重点、难点、主要内容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解决数学问题。“微课”资源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的课前预习中主要表现其为新课程的学习做准备的作用。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课前先观看与之相关的微课资源视频,通过微课讲解中对“负数”短小精悍的讲解和具体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初步了解“负数”的大概含义、相关概念,有助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的理解和讨论有关“负数”的具体数学问题,为加深“负数”的记忆和理解做出铺垫。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

教师在课堂中用“微课”资源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所学内容,进行对新数学知识的接收和理解,并在观看后,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时期,更加强调教师角色的引导性和参与性转变,“微课”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突显教师的参与性、间接引导性,既有助于教师负担的减轻,又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认数”学习中,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数学课程设计,可以将“城市的新貌”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小学生通过动画展示直观的发现城市中的变化,高楼大厦数量的不同,建筑物数量的不同,高度的不同等,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不同数字蕴含的不同概念等,具体形象的展示出“数”的组成与构成,并通过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找寻“数”等合作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培养其自主能动学习的同时,促进其交流情商的发展,表现出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优越性。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提出的“微课”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产生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共同商讨、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新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使学生在玩手机、玩iPad、笔记本电脑时也可以进行学习,将不懂的数学问题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解决,培养了当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和教学效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亚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灵活性;发展性

一、突出师范性

面向小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魂。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新系列,其课程计划应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师范生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各种能力和技能,这些建立于文化知识之上的能力和技能,应当成为教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得到运用。作为新型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计划中,第一,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现代教学基础理论》、《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等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里又开设了六门教育理论课程。第二,重视对学生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开设《书法》、《教师口语》、《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在选修课里开设了如《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小学社会教材教法》、《微格教学训练》等十几门与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多学科教学有益;第三,为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各科教学目标中都确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标准,把这些内容集中到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按计划和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吕达.积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0.3.14

[4]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 困境 内容 呈现方式

一、微课在中小学面临的困境

由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前者一样,微课在教育领域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微课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对教育本身来讲,微课也是教育模式的一大变革。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微课都是一次思想改革。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但大家对微课的实际应用又如何呢?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大学等教育院校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这种推动力是一种自上而下强制性的,根本没有从教师和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其可行性。导致微课在应用上普遍较弱,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

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微课的制作已成为现今中小学教师的负担。简单的微课需要教师掌握PPT、FLASH、PHOTOSHOP、屏幕录制等软件的操作,稍微复杂的微课教师要掌握EDIUOS、AE、绘声绘影等视频编辑软件的操作使用。对于一个专业人员学习这些软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何况对于既没基础,又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呢。而且即使学会了这些制作软件,能够熟练应用又得一段时间,这样下来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制作微课上,那用来构思课程本身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对减少。而一门微课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巧妙的构思。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微课都是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枯燥的讲,不仅学生不愿意看,老师本身都觉得乏味至极。与微课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并没有像点击微博、微信那样有兴趣的点击微课。这一点从现今开设的这些微课平台的点击量可以看出来。学习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中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主动学习意识差,课上学习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必须从事的任务,课下能够主动学习的其实很少,大部分时候微课成为教师布置的任务。刚开始,学生可能对这种平台充满好奇感,等用过几次后,他可能会逐渐失去这种兴趣,究其原因,学生对于微课的使用缺乏自制性。这样对于中小学微课的制作就相对要求较高。我们要制作更能激起他们点击兴趣的微课,要求微课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丰富、灵活、多样化。

如果微课成为教师学生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么微课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二、新的微课内容呈现方式

任何美好的设想最终都要付诸实施,而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本文的关键。笔者是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笔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微课呈现方式,即在适当课程中,以动画人物或动画片等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制作微课,制作微课的目的不在量,而在精。这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望见谅。

因为前面已经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论证了微课在现今中小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因为时间、精力、技术上的限制,可以和专业制作团队合作,教师这边出设计思路,出素材,专业制作团队这边出技术。经过教师和专业团队合作精心制作出来的微课才不同于以往我们自己制作出来的粗制滥造的微课。这样的微课减轻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才更愿意看,才更感兴趣。

笔者从“中国微课网”上搜索到小学数学课中的一节《三角形内角和》的微课程,笔者将这些微课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讲授内角和定理,另一类是以动画片的方式讲授课程。显而易见,以动画片的方式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更能吸引受教育者的眼球,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其中陈思妍讲授的《三角形内角和》通过视频播放了一段关于两个三角形争吵的动画,它们都觉得自己的内角和最大。然后让学生帮助解决它们的争吵,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定理。再用闯5关救出美羊羊的过关游戏,设置大量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陈思妍老师在课程的开头用动画片的形式设置问题激起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练习阶段用游戏过关的方式,巩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定理。这种通过巧妙设置视频动画和游戏通关的方式制作微课比单纯枯燥讲解理论知识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节好的微课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讲授者讲解某知识点的视频片,好的微课需要一个好的制作团队,好的课程设计师,而最关键的就是设计师的巧妙构想。所以说,要想实现微课为教育描绘的美丽前景,就不能是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用心做微课。

参考文献:

[1]王凯.基础教育阶段“微课”的价值与应用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5.

[2]栗春璐.微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初等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现状 问题与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师范教育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00年以来,中等师范学校开始撤销、改制、合并或独立升格为师范专科或高职院校。

2005年3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了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是松原市唯一的一所以高职教育为主的全日制高校。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品牌专业,2001年挂靠吉林师范大学分院,正式招收并培养专科层次的师范毕业生,学院成立以后经教育部批准保留了这一传统的专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暴露了多方面的问题,仅就课程设置来说,与各高校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感觉长此下去,这种差异势必会造成在小学师资培养规格认识上的混乱,使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难以深入发展,进而对小学师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认识不清,理解偏颇,因此,笔者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为例,研究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厘清我们的认识,进而更好地为搞好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教师培养的关键,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影响能否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就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的课程设置的现状来说,内容上,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课程模块,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朗读与演讲、写字等;三是教育课程模块,它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特色,包括小学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技能微格训练、教师口语等;四是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突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基于一种实践的环境下开展的“直接性的教学活动,是精心安排参与者在有所控制的、通常在课堂真实的情境里,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观察、研究与分析活动”,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从课程形式上,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又可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任教学科上有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在某一学科领域有较深厚的功底,学有专长,成为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或骨干教师。侧重的方面即可通过分方向的选修来实现。选修类课程包括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等。

以上四类课程内容,各类课程学分差异比较大,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20.5%,最高为40%;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18%,最高为81.5%;教育课程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40%;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类模块课程学分所占比例最低为10%,最高为20%。其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相比,相差更为悬殊,比例为2∶1。由此可见,师范教育高职初等小学教育在培养未来小学教师基本规格理解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课程设置取向的明显不同。

透过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可以看出,师范教育系基于“定格在专科”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套用高等师范院校的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向传统的培养专科的高师课程标准看齐,以学科课程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自身学术水平的标准。认为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起点和目标主要应体现在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学术水平。基于这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师范教育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导致不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理论性较强,而师范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弱”。上述现象的出现,是松原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6年里,由于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缺少理论指导和成型的借鉴模式,只能在一定的模式上参照过去高师、中师办学经验,或借鉴本科大学办小学教育专业的经验以及自己对小学教育实际需要的理解进行实践探索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二、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性轻师范性,在一定程度上穿新鞋走老路,沿袭中师的办学思想,套用高等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存在着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