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经典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约翰・穆勒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派中的重要体系,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开端,批判了重商主义政策,以生产而不是流通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着眼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而之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印证了斯密的观点。经过发展,对应旧古典经济学,发展出了新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即使其中的代表。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中揭示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会以远远大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因此要采用“道德抑制”的方法来抑制人口的增长。约翰・穆勒则是古典经济学派的集大成者,但是穆勒在他的诸多理论当中都体现出了他的折衷主义思想,既不完全赞成自由放任也不完全反对国家干预。
一、亚当・斯密
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政策,认为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和最有效的道路是自由放任,经济的增长应当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能够增进生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分工,自由交换是分工的基础。
斯密认为当交换成为一种必然,交换必须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靠竞争来决定,同时,既然市场存在竞争,那么市场竞争所存在的各种要素就必须是自由流动的,“把资本用来维持国内产业,指导国内产业,各尽所能,尽量使其生产物价值达到最高程度,本来就无异各尽所能,尽量使社会收入加大。固然,他们通例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心思。他们亦不知道他们自己曾怎样促进社会利益。他们所以宁愿投资维持国内产业,而不愿投资维持国外产业,完全为他们自己的安全;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指导产业,使其生产物价值达到最大程度,亦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想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们只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促进了他们全部放在心上的目的。他们不把这目的放在心上,不必是社会之害。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一般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据我所知,并不曾成就多少善事。但有这种感情的的商人既然不多,所以,用不着多费口舌,来谏止他们这种感情。”这就是斯密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各种交换是无规制的,那么经济体在自然运行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会出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之后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印证了斯密的观点,英国工业革命发端于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是新兴工业,没有旧式的行会规章对其进行限制,政府有关限制条例也尚未发展到棉纺织业。同时,由于棉制品廉价易洗涤,市场需求很大,东印度公司又不断输入物美价廉的印度棉纺织品,英国棉纺织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得不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成功的在棉纺织中发展出了大工厂大机器生产,英国棉纺织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到1812年为止,英国棉纺织业机纱锭数为5067千枚,此时,德国仅为275-300千枚,法国仅104千枚,美国只有90―122千枚。
二、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提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更为巨大。人口没有限制的时候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但是,生活资料则是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因此,对于面对远超过生活资料的人口增长能力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道德抑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子女,那么就不能结婚,否则的话,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
因此,马尔萨斯认为正是由于人口规律而不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导致了社会的贫穷和罪恶,相反,如果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就会导致人口的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因此必须保持财产私有制,使每个人人担负起独立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限制人口的增长,是人们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马尔萨斯也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他认为济贫法的实行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可以结婚和生育子女,救济这些贫困的人只会使这些贫困的人将继续制造穷人。马尔萨斯认为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只有他自己有办法救济自己,社会和政府的手段并不能真正救济他。
马尔萨斯认为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工资底下的原因是由于工人阶级认输众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取决于工人的人口。“一国的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但是,社会制度才是人类贫困的根源,制度的改善和科学发展才是避免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物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对工人的需求即工人人口与需要的工人人口的比例决定了工资的多少,并不仅仅由工人人口单一因素决定。
三、约翰・穆勒
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穆勒坚持自由放任的原则,反对重商主义的重重保护,但是,穆勒在国家干预和关税保护等方面也放映出他的这种主义思想。
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方面,穆勒认为只有生产的支出才能使社会富裕,不生产的支出则会使社会趋向贫困。对于生产,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都是要受制于先前的蓄积额,在先前的蓄积额一定的情况下,除非在耕作过程中有改良,即使付出加倍的劳动也不能在同一土地上获得加倍的食物。一切生产都需要劳动、资本和适宜的自然物品,人口在没有限制的是否呈几何级数增加,生产一般并不受人口的限制,但是,如果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改良技术的速度的话,那么社会仍然将走向贫困,因此,依然有必要限制人口的增长速度。穆勒主张生产受资本的限制,资本的增加受节蓄倾向的影响,节蓄倾向受制于利润的多少,忽略了马尔萨斯对于有效需求的关注,仅仅认为生产的多少要受利润再分配的影响。对于分配,穆勒认为,虽然资本主义促进了财富的巨大增长,但是劳动产品的分配却是同劳动成反比,分配依存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社会统治阶级决定了分配的条件。但是,穆勒并不认为分配的不合理是由于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认为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的法律和习惯的不合理,因此不需要改变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的基础,只要改变分配方式就可以解决。在资本主义个人私有制的制度下,生产物的分割受决定于竞争和习惯,在此之前,支配地租额和土地租借权的不是竞争而是习惯。劳动的报酬是工资,工资决定于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也就是人口与资本,一般情况下,工资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比例的法则,不会因为物价的变化而动摇。这与马尔萨斯对此的判断不同,马尔萨斯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低下的原因归结为劳动阶级人口众多。事实上,可以看到,在农忙时节往往工资较高,就业人口与就业需求的比例即对劳动力的需求才是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同时,所从事的产业是否兴盛也决定了工资的高低。
[论文摘要]对于很多MBA课程而言,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都与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文章结合笔者及所在学校《管理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从教师、学员、课堂实施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该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并从案例编选、课堂组织、总结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等角度对应对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一、引言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案例教学在MBA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针一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的作用向许多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征询意见,结果表明: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案例教学居于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接受度和所学知识的留存力这共方面,案例教学则居于第二位(陈立群,常颖,2003) !”傅永刚(2009)在一次实证研究中也发现:案例教学在“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思考方式”和“锻炼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讲授。
《管理经济学》是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许多高校MBA教育的必修核心课程。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于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案例教学。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进行了专门的规定:1997年时规定的最低案例数量为3个,2005年又规定案例教学的时间不少于四分之一在200 7年“全国MBA院校第七届《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研讨会”上我们了解到,各院校均会采用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来帮助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如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则是大家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影响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MBA教学满意度和案例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案例教学难度较大,其教学效果受到教师、学员、案例教学实施方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何志毅和孙梦(2005)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MBA学员认为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其中主要的意见集中于案例质量、教师案例教学水平、课堂组织、学生准备等方面。从实践来看,《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则主要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MBA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和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并从全局上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从这一点而言,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师对案例的背景了解透彻,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或实际的管理经验,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是学员的主动参与程度。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如果不参与,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收获的大小,学生参与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卢小丽,武丽慧,2009)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课堂集中讨论的案例,积极参与讨论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学员,而其他学员则仿佛与案例讨论无关;对于需要小组齐心协力完成的案例,则始终存在“搭便车”行为,从案例的研读、分析到陈述,常常由小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员来完成。在学员参与程度低的情况下,案例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是可行的案例教学实施方案。案例教学包括案例选择、课前准备、课堂实施、总结评价、课后反馈等多个环节。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以学员为主体,着眼于学员管理决策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准的总结评价可以使学员把握整个案例讨论的全貌,使学员对于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掌握和融合;课后的反馈则可以使教师获得关于案例教学的宝贵意见,并应用于下一轮案例教学,从而有助于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存在案例选择不当、没有形成互动式的良好教学氛围、案例总结评价草草收兵等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提高MBA((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
在多轮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管理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也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案例。MBA的师资中有的教师具有企业实战经验,有的教师承担过企业的相关课题,结合实战经验或科研成果编写而成的案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于案例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为制定可行的案例教学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来自于自身的实战经验或科研成果,教师能够深刻了解案例的背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引导案例讨论,也能够充分自如地进行案例的总结评价。而学员往往对有实际背景的案例更感兴趣,因为这样的案例一般贴近生活或企业的实际,学员本身具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可以和其他学员及教师形成有效互动,而案例讨论的结果对日常生活或企业实际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二,鼓励学员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背景来编写案例材料、拟定讨论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或思路。MBA学员的一大优势就是实战经验丰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编写案例,一方面可以找到学员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员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首先对于学员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选题,提出案例编写和讨论的确切要求;然后将学员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选题,并对案例制作的具体方案进行引导;在案例制作完成以后,要求各小组根据案例材料制作PPT,并月_通过专题案例讨论课的形式,由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案例陈述,并结合相关问题引导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的做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方面许多的工作都在课后完成,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行业的背景,教师还要具有应急反应能力,以应对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
第三,重视课堂组织及案例的总结评价工作。根据案例本身和拟实现的教学目标,灵活采取分层次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员参与的热情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与关键知识点密切结合的案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员掌握相关的理论,并且培养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一般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形式,例如在知识点介绍之前引人相关的经济生活热点话题,引导学员展开讨论,进而由教师总结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对于一些涉及到诸多内容的综合性案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员管理决策的能力,则一般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合适的时机引人案例,提出待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将学员临时性地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加相关的讨论,了解讨论全貌,并且引导讨论进程;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不论哪种形式的案例讨论,我们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总结评价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先总结归纳一下各位学员或各小组代表的观点,以便学员们能够掌握讨论结果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指出讨论中的不足,结合具体的情况引导学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或者在现有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可以讨论的话题,以引导学员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在成绩评定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虽然MBA学员更加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但在成绩评定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也是对学员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的一种回报。在《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中,我们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40%-50%),增加了案例讨论的成绩比重(占总成绩的30%-40%);同时,在期末考核中,也相应增加应用能力考核的试题比重。在与学员的沟通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做法对于激发学员的主动参与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论文摘要:为探讨教育学的有效教学,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主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出发,提出在教育学实践教学中运用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的策略,使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做,从而克服在教育学实践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机械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论文关键词:教育学;实践教学策略;建构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教育在传承社会文化、经验,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以这一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教育学,本应在实际场景中发挥更大的效用,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教育学作为导引人们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而作为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则更是屡受责难和拷问。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现实场景,当下对教育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日益增多。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强调实践教学。而在实践教学的实施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策略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学的实践属性。目前比较多见的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实践改革,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单纯地强调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所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学生通过训练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一些方法的操作要领,但是在实际运用时,我们得到的很多反馈却是和愿景不一致的,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方法、手段只是在一个低水平的层面上不断地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表里不一,很多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这些方法什么时候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需要从道理人手,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把教学策略和教育学的内涵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学的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能由表及“理”,提高在实践中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
二、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三、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在教育学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有效实施案例教学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情境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避免教育学课堂上抽象的概念、理论充斥的现象发生,有效创设情境,为学生展现教育的鲜活场景,使学生能从感性逐渐地上升到理性,案例教学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要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一般认为,一个好的案例应包括三大要素:(1)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认真的研究;(3)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作为教育学教学中的案例应该是:教育学案例就是对在真实的、复杂的教育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完整叙述。在叙述中阐明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并隐含着问题解决的多元化方案。用理查特(Riehen.A.E)的话来说,“教育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综上所述,高师教育学的案例教学应该是教师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撷取典型、真实、两难、可供争辩并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案例,指导学生进行透彻的观察和深入的剖析,以阐释、验证和运用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原则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讨论、理论升华、应用评价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协作与会话,开展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在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进行有效协作与会话的重要方式。通常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具备如下特点: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真理的标准既非教师,也非权威,而是理性;全体成员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即应提倡不同思想、不同见解的充分交流,乐于进行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
学习是一种个体现象,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必然发生在个体的内部并最终由个体来完成。但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进行的社会对话过程,因而学习也具有社会性。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建构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非常必要。在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认知特点、不同个性、不同状态的成员可以就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进行思维碰撞,激发教育热情,触动教育灵感,塑造教育教学的正确理念,深刻领悟教育的实质。
3.意义建构,学思践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对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正确理解,并能用这种理解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也正是教育学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在达成教育学“意义建构”的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学思践相结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首先是学,指学生的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结合上面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对话,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提升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应注意设计和提出典型、生动、具体的教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且要注意对学生的适时的正确引导。
其次是思,指对教学与学习的反思。这里既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也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反思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反省自己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更理性、客观地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并能主动寻找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进行结合。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选择一些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管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应使挑选的案例比较新颖、经典,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以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找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以不断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管理类的比赛,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由和教育部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冠军的队伍将会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多参加这一类的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做好新形势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
1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创新
1.1基于职业能力视角,培养应用人才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在其职业活动与职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行业属性和工作岗位不同,任职者所需的职业能力也不同。职业能力伴随着劳动和职业的产生而生成,是个体从事职业的必要条件,对个体的生存、生活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职业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概念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人才立足社会的能力因素,是人才自我发展的能力条件,是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手段[3]。国内人才供求失衡背景下,欲使学生在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占得先机,独立学院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视角,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案例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首创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认为,若你阅读了大量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案例,真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4]。在国外,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法律、工商管理、设计、工程专业等课程教学中[5]。独立学院学生鲜明的特点要求所有课程能够穿插大量生动活泼的案例或故事,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展开讨论[6]。案例教学通过将理论讲授创新性地寓于实际环境中,训练学生“学以致用”。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讲理论,挑选经典案例,设置情景,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读文献,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论证方案,使学生理解管理原理与理论,掌握管理技术与方法,提高职业能力。
2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2.1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现状管理学是兼具实践性和艺术性的基础课,其课程性质与特点要求引入案例教学法。“灌输式”教学法影响根深蒂固,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欠佳,所选案例质量不高、过于陈旧、缺乏代表性,激励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使独立学院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在我院,管理学是12个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总学分为3,总课时为48。为提升教学效果,管理学课程组与督导组专家及管理系教授展开多次讨论,以“基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总纲,以“够用”为原则,以“能用”为目的,设计了“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并于2009级管理学教学中加以实践。现实而生动的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案说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理论、管理原理、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有了深入了解,巩固了理论知识,开拓了思路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问题我院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虽然明显,但不可避免存在着问题和亟需优化之处。课程组以2009级经管类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实践”,设计了调查问卷,抽取学号尾号为“3、6、9”的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10份,收回有效问卷509份。调查发现“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计划性不强,设计欠妥当,积极性不高;部分案例稍显陈旧,与现实脱节,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角色转变不够彻底,仍有个别教师“独霸”课堂之现象;组织、协调与控制不当;教学效果评价环节相对滞后,评价体系尚不合理。上述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
3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我院“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环节”、“课中实施环节”和“课后评价环节”。针对案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案例教学相关理论,课程组认为,在后期案例教学实践中,应该始终围绕“学以致用”的目的,坚持“职业能力导向”的原则,体现“应用特色”,重视“以案说理”,不断探索和研究,继续优化和改进,以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课前准备环节的优化
3.1.1做足思想准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案例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要真正意识到案例教学的独特性,扬弃传统教学的经验和做法;要尽快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要求;要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从“解惑者、讲演者、裁判者”变为“组织者、协调者、控制者”;要事先宣讲案例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重视案例教学,做好思想准备,从“被动接受者”变为“自主学习者”。
3.1.2精心安排设计授课过程中穿插小例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而是调味品。真正的案例教学要求在“课堂实施环节”之前围绕“在哪些章节安排什么案例”、“抽多少课时用于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用时多久”、“实施过程中如何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和“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进行精心安排和合理设计,以确保教学效果。后期实践中,可针对“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分别设置1个案例,再安排2~3个综合案例,以涵盖课程所有内容,锻炼学生综合技能;从48个总学时中抽出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组内讨论、代表发言、分组对抗、总结点评等环节的时长,可根据案例的长短和难易程度、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小组的多少以及讨论进展情况等进行权变;实施过程中可委任班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和控制;事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3.1.3选编经典案例精挑细选经典案例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独立学院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应遵守以下原则:教学目的突出,案例内容典型,中外案例合璧,篇幅信息适中,师生角色分工,学时分配合理。这为挑选案例明确了具体要求。后期实践中,应坚持“巩固理论、着重实践、强调能力”的原则,选择经典、热点、恰当、合适的案例,提高案例质量。课程组还应尽快编写《管理学案例集锦》,以供案例教学使用。
3.1.4准备相关资料首先,教师要寻找机会,参与实践,掌握一手资料,充实和更新案例内容。其次,教师可采用实时案例更新法,找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课下准备的积极性,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精心准备后的见解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9]。最后,教师将准备好的相关资料群发给学生,并要求其仔细研读,以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3.1.5完善基础设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障案例教学,我院投资建成有案例讨论室和开放式案例讨论区。管理员须事先安装调试好讨论室电脑的软硬件,教师须于课前将所有资料拷到电脑上,以备学生使用电脑查阅和研读资料;保洁员须确保讨论区的长条桌椅干净整洁,以供学生分组讨论之用。
3.2课中实施环节的优化
3.2.1提出问题,明确要求基于案例及所讲理论知识,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辩论对抗及组间互评等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并希望学生严格遵守。此环节须控制在5分钟内。
3.2.2合理分组,恰当分工根据班级规模进行分组,每组以7~10人为宜。组内分工时,既可以“毛遂自荐”形式产生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资料搜集员和PPT制作员等,亦可由教师指派组长,并授权组长根据任务轻重和组员特点等恰当地分工。此环节须控制在5分钟内。
3.2.3组内讨论,准备充分我院管理学是大班授课,每个大班由3个小班组成,分组讨论案例时,组织、协调和控制的难度较大。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并仔细记录各组讨论情况,以便综合打分。组长务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关系,控制异常。每个组员务必当好主角,围绕案例及问题充分讨论。此环节须控制在30~35分钟内。
3.2.4代表发言,组间交流基于小组讨论,展开大班交流,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每个小组由所选代表上台分享本组讨论的结果,其发言须有PPT辅助;其余各组务必认真聆听,若有不同观点或疑问,可以各抒己见,交流看法。亦可通过“分组对抗辩论”,由甲方陈述观点,乙方提出问题,要求予以解答,从而使看法更全面,讨论更深入,效果更理想。辩论过程须由教师实时掌控,维持秩序,以确保效果。此环节控制在15钟内。
3.2.5概括总结,成绩评定教师须对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和对抗辩论等进行概括总结。管理无定论,难免有分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无需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对学生态度是否认真、参与是否积极、准备是否充分、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表述是否准确、礼仪是否得当、团队是否协作等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关于成绩评定的依据,教师可事先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详细记录,分别打分。笔者曾经从3个行政班中分别随机抽取一男生和一女生组成6人评委团,详细解说评分指标和打分依据后,由评委团对代表发言及对抗辩论情况进行打分,最后进行汇总,给出每组得分,效果令人满意。另外,基于公平原则,组长、发言人及PPT制作人等所得分数应适当高于普通成员。
3.3课后评价环节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