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层办公建筑;办公室;电梯设计;要点

在城市建筑中,高层办公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彰显了市场经济的活力。由于高层办公建筑上下班高峰期,具有人流量大、电梯承重大的特点,合理规划办公室与电梯设计,对于更好为上班族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高层办公建筑办公特点,然后从办公室与电梯设计量方面做了探讨。

一、高层办公建筑办公方式

目前,高层办公建筑中办公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即小间办公、统间办公与开放式办公。

根据职员层次不同,将职员安排在不同的小间内办公,通常高层次管理人员独占一间,而普通职员同用一间。这种办公方式得的优点在于,互不干扰,缺点是联系不方便,主要适用于走廊式办公建筑。

将普通职员都安排在一个较大的统间内,高级职员位于由四周统间围成的小间内办公,这种办公方式成为统间办公。此种办公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人员与四周职员的联系方便,但统间内的采光、通风较差。

而开放式办公室根据职员间需密切联系而采取的一种办公方式,普通职员、高级职员均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办公,根据流水线安排工作位置,比如政务办公大厅、人寿办公大厅,大都采用此种办公方式。

二、大空间办公室的规划设计

与小空间办公室相比,大空间办公室可提高建筑空间利用率,由于通常适用于开放式办公,所以可省去隔墙,加上办公区域内工作设施布置紧凑,可提高建筑利用率,空间布局也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国外的常规做法是将空间划分为网格,在网格中设置灯光、插头与空调等,以满足办公需要[1]。同时,在管理体系发生变动时,也可快速调整空间布局。

大空间办公室还可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空间内集中了单位的工作人员,联系密切、相互之间距离短,所以节省了办公时间,可提高办公的整体效率。同时,大空间办公室也有助于消防与采光,由于无隔墙,可充分利用天然光;易发现火灾危险源,及时控制,避免造成火灾安全事故。

(一)办公室的空间设计

大空间办公室的设计,在确定空间尺寸时,应考虑声学条件,工作人员之间联系距离、空气容积与自然采光等因素。综合多方面因素,大空间办公室面积以400O~1000O为宜,两个平行墙面距离应≥20m,且办公室净高应≥3.0m。其中,高度控制主要是为了保证空间内人员的呼吸、天然光采集等。

在空间设计上进行上述布置,有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工作人员可看到办公室外的风景,通过观察室外的白云、蓝天等,缓解工作紧张的情绪,放松神经,而不感到沉闷和厌烦。同时,在工作事业内,无法遮挡干扰,加上空间色调柔和,可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的舒适度;第二,与其他工作人员的联系紧密,可缩短相互联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种空间设计也有其缺点,主要是空间内的声音干扰比较大[2]。由于为集体办公,人员众多,可能产生各种声音干扰,每个噪音均可影响工作人员。为了将噪音干扰降到最低,在设计中,应尽量使用吸声材料,确保办公室顶棚、墙面与地面等,均可有效吸收声音,避免噪声的反射与蔓延。

(二)温度与灯光设计

办公室适宜温度为21℃,可将办公室温度控制在20℃~26℃之间,为工作人员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而在灯光方面,应尽量采用人工控制开关,如室内空间高度超过3m,则应选用悬挂光源;如室内空间高度

另外,为了避免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应设置遮阳设施,比如可采用镜面玻璃,避免阳光照射。但由于办公方式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国内高层办公建筑中还很少使用镜面玻璃,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性使用。

三、高层办公建筑电梯的规划设计

作为高层办公建筑垂直上下设施的电梯,应设置在办公建筑入口进深不远处,易被进入建筑的人发现。而对于建筑所需的电梯数量,可经计算得到,综合人流量、层数与电梯等候时间等因素来确定。一般而言,为了减少等候时间,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电梯运行效率,电梯应组成集中装置,同时避开人流进行设置;电梯前应有足够的面积,可容纳等候乘客,且等候电梯的人员与建筑主要通道的人流不产生冲突[3]。

对于高层办公楼电梯数量、宽度与相互之间的距离等,应符合安全疏散的要求。在电梯数量的计算方法上,根据相关规范,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估算法。根据电梯厂家提供的电梯参数以及相关规范,估算客梯数量。《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办公建筑面积5000O应设置一部电梯。但是也需要根据建筑规模、电梯选用表等合理确定电梯数量[4]。

二是参照法。在确定客梯数量时可参照其他已建成建筑的电梯使用情况,从建筑类型、规模等方面进行比较厚,估算电梯数量。

三是计算法。根据建筑设计参数计算出需配置电梯数量。为了准确计算出电梯数量,应收集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即各个楼层办公人员的数量、各个楼层的标高与层高与各个预设电梯的承重荷载、速度与加速度。收集上述数据后,便可按照计算公式计算出所需电梯数量。

四是模拟法。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高层办公建筑楼内电梯运行情况,根据模拟结果来决定电梯配置方式。

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与电梯技术的支持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可推动高层建筑的发展。为了提高电梯的运输能力,高层办公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是速度方面的要求,在同等时间内,增加电梯的往返次数,缩短乘客等候时间,且降低乘客的不适感;二是容量方面的要求,应增加电梯内的空间,一次承载更多乘客,同样是为了缩短乘客的等候时间,提高运行效率,但是安全性上也应有保障,避免出现电梯失控下落等安全事件;三是节能问题。节能是高层办公建筑电梯应用的重要内容,电梯总用电量为建筑的17%~25%,节能空间比较大,提高电梯技术,节省电量成为电梯技术发展中需要突破的难题之一。

结语:

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高层办公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对于高层办公建筑来说,办公室与电梯规划设计属重要内容。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经验,首先指出了办公建筑中的三种办公方式,然后从办公室空间设计、温度与光线设计,以及电梯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高层办公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冯琪.高层办公楼电梯系统设计浅析[J].城市建筑,2010,08:35-37.

[2]吕嵘,刘启泓.高层办公建筑内部空间优化设计的探讨[J].基建管理优化,2010,04:11-16.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办公楼;建筑设计;人性化;立面构造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项目概况

该工程是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建筑用地面积为12347㎡,建筑高度为32m,总建筑面积为49045㎡,建筑容积率为3.24,绿地率为30.21%。对该办公楼采取精心的建筑设计,设计重在对项目中的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

2.办公楼设计构想

依据对办公楼建筑规划的认识,认真兼顾到了每一位业主的需求,对办公楼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如下的设计目标,对于办公楼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的区域项目优势,而判断其设计是否需要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同时对办公楼的设计应当尽量体现不断进步的设计思想以展望未来的形象。针对办公楼发展趋势,追求建筑环境的有机统一是办公楼建筑设计理念的强调点,对于办公楼室外景观、绿化以及灯光效果等应当采取设计协调一致,这也是办公楼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倡导下,尤其是对于办公楼这种能源消耗较大的建筑,其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出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以上对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构思,总的来说办公楼建筑设计适宜采取“科技、人文、生态”的办公楼建筑特色,设计中试图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艺术与哲理的表现“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充分展示办公楼崭新的形象风貌;突出生态化、信息化以及企业文化的办公楼建筑主题,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创建生态的、可持续的以及无害化的环境品质;现代社会极速三级网络信息交流、交通联系、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发展迅猛,本方案设计为之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创造充满活力的办公交流场所。本单体西北紧邻国道及运河河道,建筑立面丰富了景观带,整个建筑单体的独特造型使之成为小区中的标志性建筑。塑造极具特色的空间环境,通过塑造轴线、对景、建筑形态、开放空间布局等相关要素的利用,在场地内形成具有特色的可辨识的景观轴线,同时在建筑内外形成良好的交流环境。

3.本项目设计理念

通过对上述对办公楼的设计构思,本办公楼项目设计重在对项目中的人性、自然和文化内涵的关注和挖掘,结合人们以及人们对所处环境的反应,构造适宜的大小空间,利用自然把人的感官需求要素编织到设计中去,从而引发人的共鸣。对办公楼的环境设计方面,综合考虑办公楼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地方气候条件和交通体系等,合理地规划用地,创造现代企业舒适环境。对办公楼空间设计上,采取全新的单元办公模式组成有效的办公空间,并配以共享与交流的空间。整齐的柱网为办公空间灵活开放,内外交融提供了可行性。对办公楼的文化设计上,以简洁的模数化建筑语言寻求与中广核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文化相配的建筑新形象。通过对本项目办公楼采取以上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AE办公楼不仅把环境引入到建筑空间内,而且其本身模块化的布局、优雅简洁的设计,也能够给人以强有力的秩序感,并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办公楼设计上获得到便捷的交通组织、高效的空间利用、舒适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达到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办公楼规划设计

本办公楼项目规划设计上以简洁的模块,顺应现状地形设计成“L”布局,采取全新的单元式模块化办公场所,通过结合休闲花园、楼电梯间等服饲空间串联组合,即提供了办公功能的灵活分配,又为办公空间的内外交融提供了丰富的途径;该楼以走廊式组合为主,在楼体2端朝阳面设置楼梯,朝阴面设置卫生间。外表整体平滑,但又有中部幕墙和两端幕墙,让建筑虚实结合,凹凸有别。在弱化了建筑体型的庞大感同时,消化了大进深的室内办公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办公环境获得了更为理想的采光量和更大的视线角度。服饲空间尽量自然通风采光,也节约了大量空调能耗。

构筑开放性的办公环境,塑造多重交往空间。开放性的办公环境也是设计孜孜追求的新模式,对建设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建筑朝向好,充分利用自然光,在布局及高度等方面充分考虑与周边已有规划建筑的衔接,高低错落有致,创造丰富的建筑空间,集中设置公共绿地,组织连续的步行休闲系统。考虑建筑立面的连续性、层次感和丰富效果,注意与城市景观带的关系。

建筑物功能的划分设计属于相当关键的设计部分,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应当保持对持续多变的市场需求的足够的敏感性以及灵活性,对于单体层面的设计上,平面使用应当凸显空间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以有效地应对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多变与多样性。对于本项目的办公楼方案中的平面划分上,采取多种划分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为市场提供了灵活性,也提供了大量的共性办公空间。

5.办公楼建筑形象和景观设计

本项目办公楼对于立面设计上顺应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理念,立面追求现代简洁明快的风格,突出虚实对比和体量感,强化立面的地标特性。作为一个现代的滨海办公楼,建筑设计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AE办公楼需要有通透的外表和较强的雕塑感造型,用以表现办公建筑的简练、高雅、清朗的气质。造型新颖、独特,整体建筑简洁、协调、清新淡雅,平面布局时充分考虑公共部分的交通性,又保证在楼内办公的各单位之间的相对独立,尽可能避免互相干扰;在立面设计手法上又适当超前,采用了复合立面形式:玻璃窗与陶土格栅的完美结合,看似时尚前卫,实则具有完美的规律感和逻辑性,使建筑具有超尘脱俗的个性,体现了现代建筑崇尚的“简约极致主义”。室内外实体部分材料,设计上选用清水混泥土来表现,这样即没有石材的奢侈感,但让人更觉朴素而厚重,永恒隽永;同时又恰如其份地体现了核电站形象。

本办公楼建筑整体性强,各房间联系紧密,为突出建筑的入口处,,把门厅设置于建筑物中轴线处。在建筑的构成要素中,窗、凹进的部分以及实体中的透空部分,常给人以轻巧、通透感,故称之为“虚”,而墙、垛、柱、栏板给人以厚重、封闭的感觉,称之为“实”。该建筑恰当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使建筑活泼、生动,有时代感。在细部处理上,该建筑比例协调、尺度宜人,在整体形式要求的前提下,统一中求变化,多样中求统一。

AE办公楼不仅需拥有现代的表皮,还应该拥有多元化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空间。在这个办公空间里,人们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以及生态的亲和力、优秀的视觉感受、合宜的人体尺度。

6.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亚湾核电基地工程公司AE办公楼设计现实例子的确切分析,对办公楼建筑设计展现出来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此同时对于该办公楼建筑设计项目所注意的重要方面: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底蕴的内涵,有效结合对生活的外界环境的感知,结合构建合适的空间,运用大自然将人所感知的需要有效结合到办公楼建筑设计当中,进而引起人们的共同理念,为今后同一类别的项目所参鉴。

参考文献:

[1] 吴综泽.浅谈现代商务办公楼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06,27(02):74-75.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洁净车间 模块化 GMP 生态

正文

一 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昆明市区东南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东临规划18号路,南临规划31号路,北临规划21号路,西侧与已建成厂区相邻。总用地面积为61909.2平方米。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化的GMP洁净制药厂区。总建筑面积为181383.5平方米,其中地上150572平方米,地下30811.5平方米。

项目分为四个板块,分别为西侧洁净厂房板块、中央景观绿地及仓库物流板块、非洁净厂房及动力板块、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板块。洁净厂房板块包括5座标准洁净厂房,地上5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为31米;非洁净厂房及动力板块,地上5层,地下一层,建筑高度为23.5米;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板块,地上22层,地下2层,作为办公停车及设备机房,建筑高度为93.6米。

本次设计将生态人文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示范性的生态洁净厂区。

二 洁净厂区设计要点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意为"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洁净厂房--是空气中悬浮粒子受控的生产空间。

选址--洁净厂房厂址选择要适宜,厂区规划要合理,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域不得互相妨碍,厂区的生活环境要整洁,路面平整应在大气含尘和有害气体浓度较低、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同时,应远离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或位于最大频率风向上风侧,或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下风侧。洁净厂房应布置在厂区内环境清洁、人流、物流不穿越或少穿越的地段,周围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同时,应与市政交通干道之间宜保持距离,并在周围进行绿化。

三 设计构思

1、四大设计要点

新建厂区改变了以往工业厂房给人的傻大黑粗的印象,采用生态、现代、新型的方式打造新时GMP洁净厂房的标志性形象。如果说挺拔的高层建筑展现出科技的力量,那么中央景观平台的公共活动区则表达了人文关怀,整个厂区体现出生态人文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1)模块化的设计

本次设计为现代化高科技洁净厂房,其特点是新材料,新形象,新技术,造型简洁。现代厂区规划设计十分注重项目的可变性及灵活性。由于用地内有一条220KV高压电线自南向北穿越,因此在用地内退让出宽度为30M的高压走廊,使得原本有限的空间更为紧缺。经分析和设计,本次方案采用标志性主楼加单元模块化的厂房,加中央景观平台连接体的思路。通过不同策略,实现集约用地,有机生长,弹性发展,形成空间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富于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标志性建筑群。

(2)生态绿谷,公园厂区

云南大地,山川纵横,江河奔流,林海滔滔,湖光山色。昆明四季如春,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素以"春城"、"山水城市"而享誉中外,其厚重独特的"古滇文化"至今散发着迷人气息。本方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昆明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尊重昆明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

现代生物医药厂区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方案规划设计中,通过洁净厂区、非洁净厂区、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区围合出中央景观平台。中央景观平台上有草地、铺地、叠瀑、石凳等园林小品,四周的裙楼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将中央景观平台环抱其中,同时使在周边工作的人员可以观赏到绿地景观,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从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中央平台的花池里,还散布了多个光导管,为首层的库房提供照明,成为低碳节能的措施。本方案同时还采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屋顶光导管采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智能控制等多项低碳节能和绿色生态的措施,实现节能环保及生态办公。

(3)TOTAL CARE

Total care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是指在园区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服务及休闲空间,企业文化展示廊、人工绿植,座椅等活动设施,实现对园区的整体支持,满足高效、便捷,人性化的要求。

公共的活动空间可以吸引人们到其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员工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在现今的企业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次设计利用了场地内的高压走廊设计了集中绿地,在方正的建筑群体之中中穿插了灵动清秀、温和圆润的景观曲线,展现春城昆明既科技现代又生态优美的形象。

(4)九宫格的布局

在建筑形象上取意中国传统九宫格的形制,九宫格相传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制。将模块化的厂房结合九宫格的形制布置整个厂区,表现了集团公司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世界大舞台尽情表现的豪迈情怀。

2、功能布局

本项目功能布局主要分为洁净厂房区、非洁净厂房区、办公及配套服务区、仓储及物流中心区、动力区五个核心功能区,以及入口景观带、中央景观平台、企业文化景观带三个绿化景观区。

项目用地北、南、东侧临城市主干道,西侧临其他厂区,高压走廊自南向北将用地分为东西两块用地,西侧用地面积较大、相对规整而且处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因此将洁净厂房区及仓储物流区布置在西侧用地,非洁净厂房区、办公及配套服务区布置在东侧临城市干道一侧用地内,在平面上实现了洁污分区。

在西侧用地内,将厂房沿用地周边布置,在西侧用地中央自然围合出一个集中的景观平台,方便整个厂区的人员到达,形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景观及主入口的对景,在景观平台下,设计了整个厂区的物流仓储中心,可以方便的对周边厂房进行物流配送,简化了整个厂区的物流流线。

在东侧用地内,沿城市道路由南向北依次布置了研发办公及配套服务区,非洁净厂房区,并结合非洁净厂房区布置了为整个厂区提供热水、电力等能源的动力区。东南角设计为百米的高层办公楼,成为整个厂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并对周边城市提供了醒目的标识性;非洁净厂房及动力区布置在整个用地的西北角,位于知道风向的下风向,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用地内洁净厂房的影响。

3、交通分析

项目用地沿建筑周边形成环路,组织用地内机动车交通并满足消防需求。

厂区主入口设置在用地东侧,结合办公楼与非洁净厂房的整体建筑组合,形成宏大的入口门厅,及礼仪广场,与内部的中央景观平台形成对景,成为厂区的地标性展示面。

货运出入口沿北侧规划21号路设置,机动车进入基地内部后沿西侧环路分别到达不同厂房的货物出口,或沿西侧地下车库入口进入地下停车场,将生产成品装载,运出。将原材料与成品流线分别设置在地上一层与地下一层,形成了竖向上的分流,更好的实现了洁物分区。

厂区的人员从东部主入口进入厂区,可通过中央景观平台到达各自厂房,避免人车混行,实现了人车分流的人性化流线组织方式。

4、生态景观分析

生态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的考虑建筑空间与生态自然的融合,形成一个集入口广场绿化,中央景观平台绿化,屋顶花园绿化以及共享中庭绿化与一体的全方位的绿化模式,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生产和办公环境。

设计的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厂区的植物随季节变换造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景观设计正真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鸟瞰,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立体视觉效果。

同时,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追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结合,相互辉应,相得益彰。

四 结语

在昆明高新区GMP洁净制药厂区项目的设计中,我们的设计团队力争在满足现代高技术工业厂房设计要求的同时,深入挖掘昆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从以人为本,生态低碳的设计理念出发,打造技术先进、环境优美、绿色生态的新型示范性洁净厂区。

作者简介: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空间品质使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背景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上海市总体空间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移,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将进一步向郊区疏散。作为远郊工业基地的金山工业园,在积极承接这一市内产业的转移。与此同时,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上海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升级的成功与否是上海能否保持经济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金山工业园作为上海对外开放和发展高能级产业,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上海新一轮产业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1)

上海金山工业区地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北岸,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其北至亭枫高速公路,东至嘉金高速路,南至漕廊公路,西至松卫南路,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九大市级工业区之一。工业区分为一个主中心、一个新金山国际社区和两个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精细化工等产业。(图1-2)

随着金山工业区优惠政策的影响不断扩大,需要入驻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大,结合今后的发展策略,分析国际产业空间迁移变化的趋势,抓住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增长和对中国市场的积极势态,金山工业区规划建设日本中小企业园。产业园的战略定位将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要求,依托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电子等产业基础,着力引进技术先进、产品高端、管理领先的日本企业,集聚发展高精特尖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日商产业发展的平台、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服务创新的平台。而在设计开始之时,随着事件的升级,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的定向招商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致使设计开始就融入了弹性设计概念,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日本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占就业岗位总数的70.2%,中小制造企业创造附加值占制造业总附加值的57.7%。在日本经济增长进程中,技术独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日本国内的资源、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日本中小企业积极在海外建设产业园。而这类产业园有其固有的诉求,例如企业集体抱团、共享空间资源、注重园区环境质量以及注重园区的整体形象等。(图1-3)

二、项目概况

上海金山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位于上海市金山工业区内,北至规划三路,南至天工路,东至春丽路,西至规划二路。总建设用地面积80224。总建筑面积113000;其中办公楼建筑面积13000;服务用房6000,生产单元75000,研发单元19000。项目容积率1.41,建筑密度39.6%,绿地率25.6%。(图2-1)

三、设计宗旨

项目定位上,因日本中小企业园属性,设计必定符合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的功能需求。但因外部国际关系的影响,项目原定的目标使用群具有不确定性,故项目又要具备市国内中小企业的空间要求,例如中小企业孵化园、中小企业总部等使用要求。

项目一开始业主方和设计方就达成共识,项目应在实现产业园功能效率的同时提供高品质的环境景观空间。从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上,取得建筑功能效率与环境空间品质的双赢。提出产业园设计中融入企业院落,功能模块,立体交通,多元绿化的创新空间概念:(图3-1、图3-2、图3-3)

总体布局上创造一个可以不断叠加的企业院落母体,使其可以随着不同企业的需求变化而发展。

模数化的功能单元设计构思,功能空间上的灵活分割组合,满足生产、研发、办公等多种使用需求,同时每组单体拥有自己的个性以及独特的空间享受。

“标准模块”的设计构思,组合方式上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可以自由的组合。

立体交通空间模式,满足物流交通效率的同时,提升园区的环境空间品质。超越普通工业产业园的固有空间形象,提升园区的超额空间价值。

通过整合集中绿化与组团绿化,集中配套与分散配套,生产组团与建筑单体,实现园区的整体性。

四、设计策略

1.形成紧凑集约的总体布局

园区规划形成“一轴两区三带”的总体结构:中央绿化景观轴;前办公服务区和后生产区;东侧生产单元带,中央生产单元带与沿河研发单元带。总体布局上创造一个可以不断叠加的企业院落组合,使其可以随着不同企业的需求变化而发展。(图4-1)

2.营造园区的门户形象

本项目作为产业园区的引领项目,担负着展示园区形象的重任。高层办公楼作为园区的地标,布置在天工路和春丽路交叉口处,建筑造型挺拔,体块关系清晰;同时在道路交叉口布置开放广场,从各道路视点都能观赏到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图4-2)

3.高效率的货流、物流、人流交通组织

一层形成局部的人车分流“人向中间走车往两边行”。企业员工从中央绿化景观步道,经各个单元的景观门厅进入生产单元。货车经环形的物流交通道路,方便地到达各个生产单元。员工小汽车可经园区内机动车道到达各个单元室外停车带。同时采用立体化交通组织模式,围绕中央景观空间的二层连廊可作为小型铲车运送通道,高效便捷地实现二层物流组织。(图4-3)

4.高品质的园区绿化景观空间

贯穿南北的中心景观带,成为联系各个生产组团的纽带。生产组团与建筑单体结合集中绿化与组团绿化,形成中央景观渗透,实现园区景观空间的体系化。在网格控制下创造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融入园中园的概念。(图4-4,图4-5)充分利用西侧滨水空间的景观资源,设计东西向景观绿廊,实现内外景观的空间的互动交融。滨水研发生产单元在造型设计中运用亲水露台,落地凸窗的建筑元素,最大化地利用滨水景观。(图4-6)

5.具有市场适应性的生产单元组织模式

模数系统体现制约度与自由度的平衡,简约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网络化的总体建筑组群布局功能合理,市场适应性强,交通便捷,充分体现了产业园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体现通用性、标准化的原则。(图4-7)

在生产单元空间组织上,底层采用相同模块,布置层高较高的生产空间,组织物流卸货,通过垂直货梯直接输送至上层生产空间。上部模块根据企业规模不同可自由组合空间,建筑面积在500至3000平方米之间,同时形成变化丰富的平台共享空间,以及自由活泼的建筑体块造型。

6.舒适便捷的服务配套

单元化的办公空间,获得办公效率的同时,实现办公空间的最佳视向与景向。下沉庭院式餐厅空间,实现食堂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景观性。各生产单元与园区办公配套服务楼之间利用中央景观步行空间和二层连廊,形成员工交往互动空间。

7.有序的分期建设

模块化可生长的布局方式,可以有效地适应资金与市场的变化。办公区作为地块开发的引领标志性建筑,作为一期开发建设的重点;服务区作为项目的配套服务用房也为一期开发项目。生产单元、研发单元可以从南向北,按资金和市场运行情况做相应的分期开发,为定制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8.绿色节能技术

作为日本中小企业园区的先导区,项目建筑积极采用绿色节能技术。利用各生产单元大面积的屋顶,设计太阳能光伏板系统。生产单元中庭及露台设计屋顶绿化和空中花园,可以降低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采用环保的路面材料设计,雨天具有蓄水功能,降低排水系统的压力及工程投入。(图4-8)

五、探索和创新

1.政府主导整合各方资源

金山工业园由管委会和园区经营开发公司共同进行产业园的投融资开发建设。园区建设不仅从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而且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以日本企业产业园为核心区,整合生产配套区和产业新城生活区,实现三区多点,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理念。(图5-1,图5-2)

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金山工业园的产业发展有其特性,如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规划以产业平台为核心

园区的规划首先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而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园区通过研究日本中小企业中高端制造业和精密加工产业的功能要求,提供企业定制、产业示范和企业研发的建设空间,同时在金山工业园整个区域中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总部商务等产业周边配套衍生功能,形成产业综合平台。(图5-3)

日本中小企业园的规划是以建设一个日本中小企业高端制造业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在规划的初始,就着重分析和判定平台构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途径,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整合城市服务功能的配套,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空间环境。

3.设计的弹性和灵活性

为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相关产业园的空间模式更新升级,本项目的设计在满足现有市场需求的同时兼顾市场不确定带来的空间需求变化。为保持项目设计的弹性,本项目提出“模数化”总体布局,“标准模块”生产单元的设计策略。结合投融资方案分期建设,为定制式招商和市场适应性产品留有发展空间。(图5-4)

4.前置的招商和多方运作

高层办公楼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项目概况:总建筑面积为21.5万平方米,按位置分为三段。

I段为一栋超高层办公楼,地下三层、地上35层,建筑高度为154.95m,首层为办公入口大堂及部分商业,2层至34层均为办公,35层设多功能会所,避难层设置于15层及26层;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地下一层设职工餐厅、设备用房及车库,地下二、三层为人防,平时为汽车库,超高层总建筑面积为8.5万平方米;

II段为商业及SOHO办公:商业共4栋(1#、2#、3#、4#),高2~3层;SOHO办公共3栋(A座、B座、C座),分别高11、13、15层;地下2层,局部3层。商业及SOHO一共9万平米

III段为住宅:共3栋(1#、2#、3#),分别高28、24、22层,地下2层,局部地下三层,共4万平米。

一、负荷等级的划分

本工程最高建筑高度为154.95m,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此建筑为一类高层,负荷等级应为一级。根据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本工程走道照明、航空障碍照明、主要业务和计算机系统用电、安防系统用电、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用电、客梯用电、排污泵、生活水泵、擦窗机、消防设备及应急照明用电为一级负荷,其余动力和普通照明用电为三级负荷。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负荷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三级负荷无特殊要求。

二、供电电压的选择

民用建筑的供电电压主要取决于用电容量的大小、用电设备的特性、供电距离的远近、供电线路的回路数、当地电网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等因素。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当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及以上或变压器容量在160kVA及以上时,宜以10(6)kV供电;当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及以下或变压器容量在160kVA及以下时,可由低压供电。本工程负荷计算见下表:

名称 总面积(m2) 总安装容量(kW) 有功功率(kW) 无功功率(kVar) 视在功率(kVA) 变压器容量 (kVA) 变压器平均负载率

超高层办公 85000 3600 2500 720 2585 2*2000 64.6%

SOHO及商业 90000 6510 4750 1450 4950 4*1600 77.3%

住宅 40000 2400 960 295 1000 2*630 79.4%

由此考虑本工程进线电压等级为10kV。

三、10kV供配电方式的选择

10kV供配电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由上一级变电站或公共开闭站向本建筑群内各变配电站分别提供两个独立电源回路,但这种方法需要的回路量多,假设本工程有3个变配电室,那么就需要6个回路,城市电网要提供如此多的回路会使工程变的很复杂.且回路量多将占用较多的城市电缆通道和公共开闭站内的配电出线回路,计量和管理也会变得复杂,故此种供配电方式可行性较差。

(2)整个项目设置一个总的高压配电室即开闭站,由城市电网引来两路10kV电源供电至开闭站,再由开闭站分别向各个变配电站提供两回路独立电源,这种供电方式的好处是10kV进线回路少,开闭站和各变配电站可统一自行管理,高压的计量和管理也变的简单。

(3)将本建筑群内各变配电站纳入城市环网供电系统,城市环网系统采用自动化远传控制技术,当发生故障或检修电缆时,可倒闸操作,切断故障线段或检修线段,恢复供电,可保证造成停电时间不致过长,供电可靠性高。但环网供电受环网柜额定电流、短路承受能力,转移电流大小以及继电保护局限性的影响,一般都在800kVA及以下的变压器中使用。

经过比较,此工程10kV系统采用方案(2)的供电方式,在II段设置一总的高压配电室。

四、变配电室的设置

变配电室的设置一般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电负荷容量的大小

用电负荷容量的大小是变配电室设置的重要前提,本工程负荷计算详见前面负荷计算表格。

2、用电负荷的特性

根据用电负荷的分布特性是合理确定变电所分布的前提。本工程空调机房、冷冻机房、消防水泵房、换热站等大用电负荷的设备用房集中设置在I段与II段交界处,考虑在此处设置一变配电室。

3、电压的供电半径

一个合适的电压供电半径,可以节省配电线路,使配线更为经济。供电半径越大,配电线路越长,线路上的损耗越大,线路上的电压降也越大。此时为了使电压降降低,只能依靠增大线缆面积,从而造成配电的不经济。所有对大型民用建筑,尤其是大体量的民用综合体来说,变电所必须深入负荷中心,以确保合理的供电半径,即节约能耗又降低工程造价。

4、其它因素

配电室的位置要考虑进出线方便、设备吊装,运输方便;不应设在有剧烈震动或有爆炸危险的场所;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厨房或其它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贴临;变配电室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层,但不宜设置在最底层。

综上本工程考虑设置三个变配电室。I段超高层设置一个变配电室,设置两台2000kVA变压器;II段SOHO及商业设置一个变配电室,设置4台1600kVA变压器,此变配电室的位置靠近设备用房集中区,其中两台变压器专为冷冻站、换热站等大功率设备及场所配电。III段住宅部分单设一个变配电室,此配电室为低基配电室,由供电局设计及实施,建议设置两台630kVA变压器。其中总的高压配电室即开闭站与II段变配电室合建,其余配电室为分变配电室,10kV电源均由总的高压配电室引出。三个变配电室均设置在地下一层。

五、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

1、变压器的选择

1) 变压器的类型选择:变压器的类型选择对于建筑的日常用电节能非常关键。变压器的空载损耗(铁损)主要发生在变压器铁心叠片内,它是因交变的磁力线通过铁心产生磁滞及涡流而带来的损耗。近年来,变压器的铁心材料已采用最新的非晶态磁性节能材料,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便应运而生。另外,S11、S13等型号变压器卷铁心改变了传统的叠片式铁心结构,大大减少了磁阻,空载电流减少了60% ~80% ,提高了功率因数,降低了电网线损,改善了电网的供电质量,使空载损耗降低20 % ~35 % 。

2)变压器容量的选择:为了使变压器负载率接近最佳值,一般变压器的负荷率在0.5~0.6左右时效率最高,且民用工程要求变压器负荷率不宜超高85%。另外,设计中又要考虑长期发展预留的一定余量,这些因素都不允许将变压器的负荷率取得过高。通常变压器负荷率在65% ~8O% 比较合适。

当变压器长期在轻载下运行,使空载损耗的比重增加和功率因数降低(低于0.5),这将会造成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增加。但是,若变压器的负荷率过高(高于0.85),则变压器的寿命将缩短,效率变低。

节能型变压器与传统的老式变压器相比,大约可以节能百分之十左右,但却反而可以增容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一百二十左右。可别小看这区区的百分之十,如果所有的变压器都更换成节能型,每年就可以节省数以亿计的电量。

2、功率因数管理控制

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的过程当中,功率因数是最直观,同时也是最常用的评价标准之一。相关研究人员指出:在对电力系统无功功率水平进行提升的过程当中,提高功率因数是最有效与稳定的措施之一,这对于提高配电网电能转化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为了能够达到对功率因数进行合理管理与控制的目的,主要要求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以减少对超前无功的需求,可采用功率因数较高的电动机如同步电动机等,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加装电容器。

用静电电容器做无功补偿,电容器可产生超前的电流抵消用电设备的滞后无功电流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因数、减少整体无功电流。具体可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高低压柜集中就地补偿等方式。

线路谐波较严重时,应串联电抗器对电容进行保护。

3、减少高次谐波,降低系统的无功损耗

(1)加装串联电抗器,在用户进线处加串联电抗器,以增大和系统的电气距离,减小谐波对地区电网的影响。

(2)改善三相不平衡度,从电源电压、线路阻抗、负荷特性等找出三相不平衡原因,加以消除。

(3)加装静止无功补偿装置,采用TCR、TCT或SR型静补偿装置时,其容性部分设置成滤波器。

(4)增加系统承受谐波能力,将谐波源改由较大容量的供电点或由高一级电压电网供电。

(5)避免电力电容器组对谐波的放大,改变电容器组串联电抗器的参数,或将电容器组的某些支路改为滤波器,或限制电容器组的投入容量。

(6)提高设备或装置抗谐波干扰能力,改善谐波保护的性能,改进设备或装置性能,对谐波敏感设备或装置采用灵敏的保护装置。

(7)采用有源滤波器、无源滤波器等新型抑制谐波的措施。

(8)配电系统设计时应在多个环节考虑谐波产生的影响。如保护接地采用TN-S制,可防止谐波引起的中性点电位升高;变压器绕组采用Dynl1可抑制3次谐波;选择中性线及相同截面的相线是为了解决谐波引起的中性线电流的增大;计算变压器负荷率时应考虑谐波引起的变压器降容等问题。

(9)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滤波设备(有源、无源),并将其设置在恰当的部位(主干线或干扰源处)。

六、防雷接地

以项目中的超高层建筑为例,建筑高度为154.95m,根据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本工程为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设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也可由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依据本工程的特点,本工程防雷接地方案如下:

1、防直击雷

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避雷带并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x10m或12mx8m的避雷网格作为接闪器,接闪器采用∅10的热镀锌圆钢。在建筑物各转角处设避雷小针,避雷小针采用∅12的圆钢,高度为500mm。接闪器、避雷针均与避雷引下线焊接连通。避雷带装于建筑物的女儿墙内侧高于墙100mm,每隔1.0m做一个支架,转弯处为0.5m,不同标高屋面上突出的所有金属物体、管道均应与就近的避雷带焊接。避雷带、引下线、支架及其它金属构件均需用镀锌钢材,并在安装完毕后刷两道防腐漆。

2、引下线

引下线指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

防雷引下线利用钢柱或混凝土柱内、剪力墙中相对处于对角线位置上的两根直径不小于16的钢筋。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此时可理解为建筑内所有钢筋已连成电气通路,即已利用全部的柱子做引下线。另选择若干条引下线在距室外地坪0.5m处设立防雷接地测试端子。

3、防侧击雷

根据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高于60m的建筑物,在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应防侧击雷。本工程建筑高度为154.95m,上部高度占20%是31m,即高度超过123m的部分需要防止侧击雷。措施如下:

a、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连接;

b、123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c、123m及以上每层楼板的外圈敷设一根40X4的热镀锌扁钢做均压环,并与防雷引下线焊接。

4、接地

接地是为保证电工设备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种用电安全措施,通过金属导线与接地装置连接来实现,常用的有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等。本工程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变压器中性点工作接地、电气设备工作接地、防雷接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等电位联结接地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功能接地合用同一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不间断电源(UPS或EPS)输出端的中性线(N极),必须与机房或强电间内的接地装置直接引来的接地干线相连接,做重复接地。为防止感应雷及雷电波入侵产生的电磁脉冲,在重要的电子设备电源处安装SPD浪涌防护器。同时在配电室总进线柜处加装浪涌防护器。从而避免电子设备在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或附近遭受雷击情况下,配电线路和设备上遭受过电流和过电压的冲击。

5、等电位连接

建筑中的等电位联结,是将建筑物中各电气装置和其它装置外露的金属及可导电部分与人工或自然接地体用导体连接起来,以减少电位差。等电位联结有总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和辅助等电位联结。

总等电位联结(MEB):总等电位联结作用于全建筑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的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它应通过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接地母排(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下列可导电部分互相连通:

――进线配电箱的PE(PEN)母排;

――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如上、下水、热力、燃气等管道;

――建筑物金属结构;

――如果设置有人工接地,也包括其接地极引线。

做总等电位联结后,可防止TN系统电源线路中的PE和PEN线传导引入故障电压导致电击事故,同时可减少电位差、电弧、电火花发生的机率,避免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事故和人身电击事故;同时也是防雷安全所必需。因此,在建筑物的每一电源进线处,一般设有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由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结构构件进行连接。

辅助等电位联结(SEB):在导电部分间,用导线直接连通,使其电位相等或相近,称作辅助等电位联结。

局部等电位联结(LEB):在一局部场所范围内将各可导电部分连通,称作局部等电位联结。它可通过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下列部分互相连通:

――PE母线或PE干线;

――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

――建筑物金属结构。

超高层在地下一层配电室内设置总等电位端子板,在弱电机房、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淋浴间、强弱电竖井内设置局部等电位端子板。

综上所述,供配电系统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实际牵涉的问题较多,若考虑不充分将会导致工程投资增加、管理低下,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