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中亚;新疆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02-0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义及现状分析

职业是个人和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给人类解决了生存来源的问题。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职业划分越来越精细,《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归为8大类,1838个细类。由于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即是从事职业生活的时期,因此人们非常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认识与研究,早期的职业生涯的概念如沙特列提出的,定义职业生涯是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他所强调的职业生涯只是人类从事具体工作的阶段,但后来的学者把职业生涯的外延逐步扩大,韦伯斯特指出,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职业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如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已变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的比较晚,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少有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基本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明晰的概念。这无论对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还是对实施整个国家人才战略培养规划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优化我国的人才配置,加大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在大学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一种必然。

对新疆而言,目前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中担任重要输血任务的新疆各大高校更有必要在大学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就目前阶段,我国及新疆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

1.1对就业的准备不足。尽管在对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以及对工作收入的期待上,大学生的选择总体上趋近于更加理性和务实,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就业的准备。在兰亚明对南京8所高校做的抽样调查中,打算直接就业的学生中只有24.3%的人选择"对就业已有所准备",75.7%选择无;而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仅有9.1%,这与我国企业动辄需要多少年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显然是不适应的。

1.2考研以及考证时具有盲从心理。不少同学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选择考研,自己也开始备考,在考一些证书时也是如此。他们没有从自己是否有需要有兴趣出发,纯粹是一种盲从的心理,导致最后不但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备考但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耽误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1.3对就业地点选择考虑过重。这点反映在新疆的高校大学生上更明显,很多内地的学生为了返回内地就业,选择待遇福利各方面低于新疆的内地地区。

2. 中国与中亚合作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机遇

新疆与中亚五国毗邻,在人文、市场、能源、政治合作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新疆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各种有利因素的逐步释放,新疆会更加巩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位,成为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极。

新疆与中亚的全方位经贸合作的蓬勃发展,给有志于投身我国广阔大西部建设的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

2.1对从事语言翻译的人才大量需求。新疆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急需懂俄语及中亚各国语种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有一定工作经验,口译、笔译水平都比较高的人才。特别是口译,我国国内的口译水平相对滞后,不少企业去国外招聘相关的人才。

2.2对从事外贸金融投资的人才大量需求。中亚各国目前都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但是如何帮助新疆的企业找准投资的项目,找准投资的方法,充分发挥新疆企业的比较优势,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去制定投资规划,并负责具体实施。目前,新疆从事外贸领域的业务人才、管理人才知识水平不高,而且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与培养机制,人才流失也相当严重。

2.3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大量需求。新疆外贸企业主要通过低价的无序竞争来在中亚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质量不高,信誉度不高的问题。科学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售后服务与产品质量,才能真正的树立起新疆企业的外贸竞争优势。

2.4急缺技术研发人才。目前新疆在中亚投资中对高科技企业投资相对较少,急缺优秀的技术研发人才与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带头人。

2.5其他人才。除了以上各专业人才,与新疆与中亚有效交流密切相关的法律,文化艺术等相关人才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都会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3.如何设计面对中亚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明确了面向中亚的广阔的就业前景之后,如何规划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之能满足我国与中亚地区交流合作的需要,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个人的生命价值,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个人、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面需全面参与,发挥合力,才能真正的使这项工程的建设顺利进行,收到实效。在这个工程里,政府起到的是导向作用,而企业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着眼点,学校则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师和主要监督者,大学生本身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者和关键。本文将对以上各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3.1个人方面

3.1.1正确认识自我。美国管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生涯留点理论将人们终身认定的、在再一次职业选择中最不舍的东西定义为“职业生涯系留点”。薛恩把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毕业生的系留点划分为五类:技术性能力、管理能力、创造力、安全与稳定、自主性。虽然大学生在校时持有的就业动机与职业价值观会在多年后有一定的出入,但是每个人在这个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都会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性格气质等有个初步的自我判断。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系留点有了初步的判断,认识自我之后,个人才能真正找到以后从事的职业生涯的大体方向,并为之而努力准备。

3.1.2找准职业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在完成了认识自我的步骤之后,大学生本人应该对以后的职业定位有个具体的判断,比如自己的职业生涯系留点是创造力,对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工作最感兴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以后的职业定位应定位在有创造力的工作上,比如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文字创作等,并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及自身特长,主动搜集相关的职业信息,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做深入的沟通,对以后从事相关的职业所需求的各种技能做及时充分的准备。

3.1.3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参加相关实践锻炼。不少大学生逃避现实,对职业活动持有恐惧心理,甚至为此选择考研等目标来延期进行职业选择。此时,大学生因多于师长同学进行沟通,并参加职业生涯的相关辅导来重新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而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对社会活动的恐惧心理,并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实干精神等。这些实践锻炼同时也使学生有了初步的工作社会经验,有助于加强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2学校方面

3.2.1设计建立面向中亚的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指导体系。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搬入课堂,当作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在课程安排上着重介绍有关新疆企业,尤其是面向中亚市场的新疆外贸企业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学校还应该提供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以及针对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3.2.2探索合作教学,与中亚各国互派留学生的教育模式。培养了解中亚各国市场,熟悉中亚各国文化的人才,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让自己的人才在中亚切实的体验、学习及生活。新疆各高校与中亚相关高校在外语,外经贸等相关专业互派留学生,能使双方获益。

3.2.3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与服务。学校要尽可能的联系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并在就业信息的提供上注重及时性、与自身学校专业结合的紧密性。

3.3面向中亚的新疆企业方面

3.3.1与学校合作,延伸企业人才培训链。企业不应只把自己招聘进来的员工作为人才培训的对象,而应把大学视为自己的输血基地,从早入手,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这一方面能使企业有着充足的考察期,对优秀有潜力的人才着重培养,也能使企业在大学生中建立起更高的美誉度,使企业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相对于在大学生毕业期的人才招聘,这样的培养方式更加的有助于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

3.3.2及时传递给学校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只有及时将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学校才能有的放矢,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制定相关的专业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计划。

3.4政府方面。我国政府应大力加强对高校的投入,为新疆企业在中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在新疆工作人员的待遇;同时应继续在中亚经济圈的建设中与中亚五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这些举措无疑都将使大学生在选择面向中亚的职业规划时充满憧憬,提供给优秀人才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参考文献

[1]姚裕群,张再生.职业生涯与管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5-56.

[2]蓝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7-28.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第2篇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与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不同,艺术类高校学生往往个性很强,大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放弃了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们这段时间在这家公司做策划,可能很快就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广告设计,没有正式的就业单位,有的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自己揽业务做设计。一般而言,大学生所选择的设计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企业老板也希望根据项目的疏密程度招聘人员,因此,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就业区域的相对集中性由于艺术类专业所依赖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对要求较高,所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视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导致艺术类人才供过于求。

用人单位行业的局限性由于艺术类行业的运作特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因此所选择的用人单位大多为广告公司、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私营企业或者工作室。

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连劳动合同也不签,对他们而言,只要用人单位给单子做,这段时间接这家用人单位的单子,做完之后再去接别的用人单位的单子,以单子、项目结算报酬,落得个人自由。大部分设计行业的私营企业老板也比较偏好这种合作方式,这恰恰也是用工过程中的隐患所在。

就业后工作流动的频繁性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随意性,给毕业生就业后更换工作带来了便利,他们可以今天在这家公司,一段时间后又换到另一家公司,有的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据调研,近三成毕业生毕业3个月后即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半年有四成毕业生更换了工作单位,毕业后一年内有三成以上的毕业生更换了两家以上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单位不固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保证其收入的稳定性。

创业的优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更为鲜明,性格更为独立,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情感热烈,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具有自主创业意识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通过对几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占65.32%,没有太多想法的占14.49%,没有想法的占20.19%。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策划、设计等一系列业务。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大众化教育的推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或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跳跃式增长趋势,而人才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环境优越地区、沿海地区,或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艺术类人才已达到一定的饱和状态。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不协调艺术类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文、理、工科专业,每年的学费都在万元以上,大学期间购买绘画工具、颜料、工具书、配置电脑、摄影器材及日常生活开销,一个艺术类本科学生4年的投入接近8~10万元。家长和毕业生都期待着高投入后的高回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求职时的就业取向呈现出“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特点,大都趋向于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尤其是艺术设计类行业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即需要熟练工,缺乏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自然不可能很高,而且一些私营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外来务工的高中毕业生,通过对设计软件的“短平快”培训,也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时仅注重专业对口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大部分希望能够找到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若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重新学习新技能转行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且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习艺术,所以,相当部分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随意选择转行。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意识和观念形成集中在毕业阶段许多低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己缺乏一个中期职业生涯规划,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等到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眉毛胡子一把抓,由于缺乏合理定位,因此在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很容易迷失方向。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酬、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而言,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因此,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于各院校的毕业班辅导员,一对多的局面难以满足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双师型”教师能及时地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把握市场需求,做好人才测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参考二次就业和影响就业的各因素权重的大小,构建人才需求与评价模型。并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就业材料的制作、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试技巧等实务性指导,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作用有限。因此,从新生入学直到大学毕业,应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加强文化教育,培养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艺术类高校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偏低,外语更是其软肋,社会经验缺乏致使他们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就业相对比较困难,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文化课程的教学,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行业外的就业竞争力,扩大就业领域,拓展就业范围。

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科与市场联系密切,具有市场运作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利用校外创业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预就业”工程的催化作用基于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生在低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这种“预就业”工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能真实体验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需求,掌握工作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潜在的就业资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加强宣传引导,保障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也是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所在。学校要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并保障这部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在非公有制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有关问题,监督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并做好跟踪指导,以此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李云先.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问题探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z1):130-132.

[2]吴莹.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36):199-201.

[3]谢志远.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2-73.

[4]李敏.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416-418.

作者简介:

李云先(1972—),女,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 艺术设计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调研情况概述

1.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和收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的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的变化趋势,为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方向的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

1.2调研情况

(1)调研时间:分别于2015.6-2016.6开展了多次人才需求调研。

(2)调研的对象: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装璜艺术公司等

(3)调研的方式:电话访谈,走访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装璜艺术公司等。

2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蓬勃发展的经济客观上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人才,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社会和市场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从艺术设计人才的层次来分析,一般可分为6个层次:设计总监、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助理设计师、设计员、电脑制作员。电脑制作员需求数量最大,而设计总监、高级设计师必须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才能达到,尽管大量的本科艺术设计院校和设计专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市场仍然需要足够数量的第一线的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高职(大专)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可担任设计员和助理设计师,需求量是很大的。

据一位学者估算,我国现有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训练的广告人不足1/5000,湖南省也不例外,虽然现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设了这个专业,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滞后于艺术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速度,高职院校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为本的思想,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本土经济,面向社会和企业,按照 “实际、实用、实践”的培养原则,使学生成为以掌握一定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会用、能用、管用”的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3新形势下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对策

3.1适应企业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学校必须主动走出去,适应企业的需求,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

3.2艺术、设计、技术三管齐下,注重未来学生可持续发展

对于艺术设计而言,艺术、设计、技术是三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素。艺术设计是实用性设计,是设计作品获得成功、形成持久印象的保障;O计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结合,是作品符合实用性要求的必要条件;技术是将艺术质感的设计作品变成现实,投放到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要求。对于艺术设计从业者而言,城市越大,发展空间越大,作品品质要求则越高。因此,在让学生获得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设计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三者在学校教育中的比例大致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块。课内,艺术、设计、技术的教育可按 20%、35%、45% 的比率设计;课外,则可按30%、30%、40%的比率设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三方面的教育比重,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符合行业人才的需求。

3.3加强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注重职业生涯

规划引导职业核心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所有的从业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劳动和社保部将其分为8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对于某些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校企合作难度较大,专业就业品质提升空间也不够,对于专业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如能加大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级别城市的不同从业特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谋划一份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保持良好、正确的学习、就业心态等,这些对于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4结语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强烈感受到社会对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另根据我省高校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和省外相关大专院校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只要行业形势分析正确,教学计划设计科学合理,就能够使专业建设和改革对症下药,能够在区域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展艺术设计专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第4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及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分析了民族地区当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新的模式。

[关键词]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应做到技术强化、岗位实训、职业教育三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实践教学、设计、方法以及手段多样化,这样才能符合当前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高校和企业联合,形成强大的研、开、产一体化的体系。然而,当前的广告设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却难以满足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详细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通过分析提出构建全新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

目前国内一些广告设计专业都是在原来美术专业基础上的变体,故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设计实操性的技能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过硬的设计技能,以至很难达到当前市场对广告人才的要求。所以,学校要从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分门别类地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广告设计专业人才。

(二)重专业教育,轻行业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及高校的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其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以及从事广告专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基本还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艺术视觉的表现。这样的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再者,缺乏对当前广告行业的了解,没有考察市场行情和市场定位。我们不单单是培养出一个会操作几个软件的学生,而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备专业设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也只有这样的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的设计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使其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作为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对市场敏感性相对要低得多。因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设计师,其中最重要的是结合市场运行规律,制定正确合理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市场定位,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本专业领域的实操技能的广告设计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市场定位,从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设计专业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方法、实训操作等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掌握视觉传达的基本原理,洞悉广告媒体特点以及设计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构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成为能较快适应设计、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多模式教学改革

广告设计专业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相应地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根据实践要求,分层次有计划地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和考核过关。在专业技能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和综合素养模块教学基础上,分年级、分层次地实施多模式教学改革措施。

1.“工作室”教学模式

在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对其实施工作室培养模式,实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制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成不同的广告设计团队,可以4人为一组,组内明确岗位职责,彰显个人技能;组员之间互相配合,协作操演。在导师的带领下,组内交流,分组讨论,充分了解广告市场行情,了解行业工作流程,这样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能有效更快地进入到实训环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要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采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广告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设计实践操作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最后利于他们能在社会上开拓性、独立性、创造性地解决设计方案。所以,应该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建立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学生在广告设计公司的实习,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与市场的沟通。同样,优秀学生将来也可以为公司服务。

3.MES教学模式

MES(模块式技能培训)教学法于1987年引入中国,得到了许多职业院校、企业以及就业培训中心的借鉴。MES教学模式首先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市场任务、所需技能,然后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采取模块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强化为核心,把学生置于广告公司现场,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以广告设计能力为本位的现代广告专业设计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强,具备较高的艺术设计素养,他们毕业后就能马上就业上岗。

4.CBE教学模式

CBE(能力本位教育)教学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目前已有300多所学校借鉴了这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凸显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的基础。学校内部的双师型教师和聘请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不同的岗位确定不同能力培养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体系。这样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就可以实现从单一的理论传授到基础理论和技能实训相结合的转变,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凸显技能实训的强化。

5.“双元制”教学模式

“双元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所谓“双元制”就是要求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同时在企业或公司等校外接受实训培养。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每周在学校接受2天时间的广告设计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然后再到企业或广告设计公司接受4—5天的实践教育。这种交互式、结合型教学体系为广告设计专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有利的实操性保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学以致用,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高校也纷纷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学习德国“双元制”成功的经验,现在的毕业生与以往的相比,在各方面面都有着显著的提高。

6.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通过学习与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要求学生每周约60%—70%的时间在广告公司接受设计技能方面的实训,实训结束时,公司也给学生发相应的培训结业证书,资格考试合格可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现代“学徒制”在广告人才职业培养模式中广泛应用有其自身的显著优势:首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有相当一部分就被留在公司直接录用,不需要经过入职前的培训就能进入实际工作。其次,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适合企业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已经接受了现代新工艺和新技术;再次,学生在企业接受学徒制培养期间,通过合同的签订,企业要为学生支付一定的报酬,同时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报酬也会相应地有所增长,这样学生在读书期间,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经济独立性,这一显著特色目前受到很多职业院校和学生的欢迎。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民族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目前教学发展的瓶颈,所以建设和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两个工程”(硕博工程和教授工程)来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通过教师的进修,进行长短期的培训、在职进修、脱产提高学历等多种方式,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通过教师的继续教育,完善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再次,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校内师资,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获取实训技能资格证书。第四,学校应聘请一些企业或工厂富有经验技术能力的工程师或技师来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最后要加强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广告设计精英人士、设计大师等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讲座,这样一方面开拓了师生们的眼界视野,同时也扩展了教学模式。

(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特定技能、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证明。所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专业人才时,应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就要求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把获得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定获得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专门辅导学生,让学生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个案分析研究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现代意义上的个案分析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成型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之后90年代引入中国,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建立广告案例数据库,从各种媒体媒介上收集经典广告案例,同时也要求学生收集他们认为值得分析研究的广告案例。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过去的个案或设想的个案作为分析研究对象,然后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技能和整体综合素质。顶岗实习教学是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学生基本修完重要基础课程之后,直接进入广告设计公司或公司的广告设计部门,直接参与设计,承担相应的设计任务,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现场,这样通过半年或一年时间,不但使学生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应用,同时,学生在这段时间里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体验社会生活,了解广告市场,学习管理知识,既磨炼了意志,也使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为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六)加强合作交流,引进优质资源

国内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各方面更显不足。而对于广告设计专业来说,相对越发达的地区对广告市场的敏感度越高,发达地区能以第一时间、更快的速度接触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必须在广告设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交流。在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方案的确定、培训的内容、授课的形式等方面应参照其他先进的培养模式,同时也要随时关注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再者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职业教育的宗旨不再是培养出大量的职业人才,而是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培养出知识素养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高标准人才。所以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民族地区的特点,通过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办好适合自身发展、富含民族特色的广告设计教育。

结语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综合性的跨学科专业,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其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广告设计专业本身更加注重的是设计实操技能,因此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侧重实践教学环节。但要避免两模块之间的教学脱节,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升华。在教学中把本文探讨的多种教学模式实施到位,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进入设计生产现场,最终能顺应潮流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独立完成各项设计工作任务。诚然,目前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根据广告专业的特点,研究专业课程性质,发挥自身优势,分析学生情况,运用完善的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民族地区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综合型、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探索出真正切实可行的、完善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曾丹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茂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美术大观,2010

2.周晓峰.实战型广告设计教学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

3.马诚.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装饰,2007

4.滕书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广西经管干部学院学报,2011

广告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现状对策

课 题: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XJ141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JKT201302)研究成果。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要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用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进行工作的研究和实施推动,笔者主要以高校的视角进行探讨。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高校角度来讲,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工作体系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结合文献研究、笔者工作与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呈现如下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1.视野深远化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由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从静态的政策和信息传递发展为动态的求职指导和生涯教育;从仅仅关注“安置层面”的毕业生就业阶段的效果,转为关注“发展层面”的学生的学业积累、职业选择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工作视野的变化反映了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认知和合理定位。

2.内容立体化

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就业信息提供、招聘会组织等信息服务、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等职业指导的活动,从理论讲解和技能提升方面助力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队伍多元化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再仅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开展,而是涵盖了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相关部处人员、学院教师、辅导员等,形成了校院两级、专兼配合的工作队伍。工作力量壮大,学科交叉,覆盖面大,成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力量。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指导的工作效果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观、求职水平和职业发展态势来衡量。目前高校中,学生仍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清、职业目标不明、职业信息缺乏、职业观念模糊、职业决策困难等诸多问题。此现状反映了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的效果仍未到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1.工作体系缺乏科学设计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概念的混淆,即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混为一谈,或者将其割裂来进行研究。其次,教育类的活动点线不成面,许多职业指导的活动是“搞运动、一阵风”,为活动而搞活动,没有将各种教育形式融合起来进行科学立体的设计。

事实上,职业指导应当是三个部分的总成,即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招聘会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以求职技能指导、心态调试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以系统规划、生涯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规划教育。三个板块中,职业规划教育是基础,就业指导是支撑,就业服务是保障,三个板块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紧紧围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将三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有效整合,以全程化、立体化的结构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1)结构不合理。目前在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组成中,二级学院中从事相关工作的占多数。兼职工作人员比例高,在职业指导领域的修为参差不齐,且有其本职工作,无暇对职业指导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无法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

(2)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缺乏对职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手段单一、水平不高;未经系统训练的人员无法进行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及科学解释,使职业指导缺少了足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3)缺乏有组织的研究实施。囿于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师资队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受到限制。各部门、各学院各自进行职业指导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缺少学校层面统一协调的调查与研究;教育活动的覆盖面窄,缺乏对学生个体和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指导。

3.缺乏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从“学校人”顺利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手段,应该得到人力资源市场的支持和助力。当下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多是以独立开展的教学和活动为主,辅以个别的企业人员参与,并未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高校内部的师资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历,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多是搬字过纸,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指导效果。

三、转变观念,科学设计,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具备从事职业指导资格的教师在运用科学测评工具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在职业发展和规划、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择业技巧训练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教育和帮助。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将直接体现在大学生职业意识能否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否提升,最终为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1.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

职业指导并非以就业为靶向的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在职业指导的主线之下,可以将专业学习、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帮扶等多个教育维度融合进去,形成对大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科学培养。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和把握职业指导的内涵,科学分析职业指导的教育属性和服务属性,结合学生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需求,科学、规范、体系化地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

首先,应当把职业指导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看待。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尽相同,但从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的都是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实现长远、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升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路径选择与考核方式改革等环节考虑二者共同的功能归属。其次,应当把职业指导与传统的就业指导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实现的是信息服务和就业技能的指导功能,实施者主要是就业机构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主要对象是毕业班的学生。而职业指导的作用方式应当是全程化、全员化的,其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其教育功能远大于其服务功能。因此,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我们要将学生成长全程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平台都考虑在内,进行贯穿式的设计。

2.逐步优化职业指导工作的机构设置

鉴于职业指导具有教育与服务的双重功能,可将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处(中心)的机构设置进行细分,下设就业服务中心与生涯发展中心。就业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岗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生源信息管理、就业信息收集与、就业市场开拓、招聘会组织、就业程序办理、毕业生派遣等工作;生涯发展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负责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素养提升、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活动设计与开展、课程开发与授课、职业测评与咨询、市场需求分析、毕业生思想与求职调查、学术研究等工作。

优化之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处(中心)的结构更加清晰,两个中心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就业服务中心以信息化为特点,实现职业指导的服务与管理功能;生涯发展中心以专业化为特点,实现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如此,就业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学生到就业机构求助时也更有针对性。

3.着力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

职业指导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育实施者的专业化要求极高。高校要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升其效果,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

(1)严把师资队伍入口关。对于申请加入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人员,首先要全面考察其意愿水平和动机,并对申请者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定,将具有职业指导工作能力和具有教学、研究潜力的人员纳入队伍。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关。对师资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改进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管理;定期进行研讨,及时总结改进。在多元化师资的基础上,选拔经验丰富、专注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进行集中培养,加快其职业化进程。尤其要加强对测评工具使用的培训,使师资人员普遍掌握职业测评技术的科学使用与合理解释,避免测评工具成为游戏或鸡肋。

(3)设置师资队伍考核关。职业指导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手段,应当通过丰富的手段对其效果进行考核,保证队伍的动态稳定和发展。例如,工作满意度调查、课后问卷调查、团体辅导的前测与后测对比、活动后访谈反馈等。对于确实无法胜任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整。

(4)打通企业师资引进关。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有其年轻化的优势,也有其“校园化”的劣势。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学习能力,但是缺乏对市场足够的了解和体验。在这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之下,高校需要向用人市场“借势”,将有丰富职场经验、能科学认识市场的职业人请进校园,以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访谈沙龙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描述真实的职场,提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建议。

4.科学构建职业指导的工作体系

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中包含了信息服务、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不同层面,其工作体系需要进行科学梳理和设计。

一是从时序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一年级的专业学习教育、二年级的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的就业心态与技能准备和四年级的职业素养提升。二是从对象来看,职业指导应该考虑出国、升学、求职、自谋职业等不同流向学生的需要,尤其需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身体疾病、心理疾病等特殊群体的需要。三是从规模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一对众”的讲座、课程,“一对多”的团体辅导、工作坊,“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和窗口式的信息服务。四是从形式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静态的知识传授、信息传递和动态的活动组织、体验模拟。五是从载体来看,职业指导应该涵盖实体的面对面或通讯工具中的指导和网络平台的使用和推动。六是从进程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前期现状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实施和后期反馈总结与修正。

因此,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是一个交互立体的系统,应当结合该校实际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5.充分利用职业指导的社会资源

培养用人市场所需的人才不仅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对高质量人才流入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其优势为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平台和助力。除前文所述的引入社会师资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1)与企业合作举办学生的职业指导活动。例如在高校成立企业俱乐部、设立就业扶持基金,邀请企业赞助并指导职业类竞赛与企业广告设计等活动,一方面为企业树立良好的职业品牌和组织形象,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解和认同企业的途径。

(2)与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短期实习,安排企业员工与实习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体验企业文化,明确职业目标。实习基地运作良好,企业也可以在实习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用,实现校企双赢。

(3)面向企业人员开展专项调研。具体包括调研企业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素养的评价、对大学生应聘技能的评价、往届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和人才培养的建议等等,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对职业指导工作形成有效反馈。

四、小结

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高校需要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功能,将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持续优化职业指导的工作机构设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培养高水平师资,优化结构,加强培训;构建科学的体系,摒弃无序、功利的工作方式,并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发挥校企合力,实现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推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温娟娟.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3]杨建超.以江苏高校为例浅析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