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态设计课程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形态设计课程的训练目的
产品形态是使用者的使用媒介,是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它是产品的内在材质、结构、内涵等因素的外在表象,并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形式传达给使用者生理及心理反映的过程,也是使用者建立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的起点。
工业设计是作为艺术造型设计而存在和被感知的一种“形式赋予”的活动。工业设计师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语言进行产品设计,并借助产品的特定形态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产品是消费者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的媒介;是与设计师设计思想、文化价值交流的纽带。因此,对于形态设计这门课如何设置,以及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训练方法已经成为教师在所有课程中所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形态设计课程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基础教学中有关形态设计的课程内容较前些年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无经验基础上的照搬照抄三大构成体系,到包豪斯实践教学的经验汲取,再到德国斯图加特设计学院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的全面推广,有关形态设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改进,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很多院校在开设形态设计这门课程时,也都有了自已的学院背景及特长特色,由于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也使得我们必须在现有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其设置内容及其训练目的,取长补短,确保这门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安排内获得较科学的安排。以下是在研究和选取国内外有关形态设计这门课程的一些学校的典型案例后,以训练方向的不同进行的分类,相信会对今后的形态设计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启发。
三、形态设计课程的几个训练方向及课程设置
1.形态设计与设计美学
课程题目:平面视图的立体化
训练目的:平面向立体的转换,着重训练空间想象力、尺度的把握、比例关系及视觉美感。
课程设置:给出一个投影图,然后让学生用石膏或模型泥作出相对应的立体形态。
给定一个投影图,并确定其投影方向,则可以生成无数个完全不同的立体和空间形态。在图形学中,一般将看到的线画实线,被挡住的画虚线,这里不做区分,统一用一种线型表示,这样可以是还原后形态变化的方式更加丰富。立体形态不同于平面形态,平面图形有固定的轮廓,而立体形态则没有固定的轮廓,它是随着变化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实际上也是在认识观念的一次飞跃。
2.形态设计与设计语义
课程题目:调节按钮造型系列
训练方向:按照按、旋、拔三种不同设计语义,设计一组调节钮造型系列,要能在不需要说明书或其它指示符号的前提下,明确指示操作调节方式。
课程设置:通过这个训练,我们了解产品的形态以及它们本身通过形态传达给人的信息及情感。即用“形的语言”分别表示旋转、按下、提起这三种操作动作,而不需看说明书就能快速知道怎样进行正确的使用调节。具体训练要求:这三种调节钮的个性必须有统一的造型风格,即寓于共性之中;而个性的表达也必须清晰、简洁,逻辑性强。
3.形态设计与加工工艺
课程题目:国际象棋设计
训练方向:运用不同材料进行产品形态语义的系统化设计,在此基础上体会不同的加工工艺以及基本的实验室工具操作。
课程设置: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一套统一风格又不失象棋本来意义的新的象棋一套。造型语言表达“国际象棋”各种棋子的个性和走法;棋子要稳定,便于下棋;各个棋子的造型又要统一在一盘棋中;整体的造型概念还要有明确的依据、创意、故事。
除了研究造型语言的语义和形态的统一,还要保证棋子稳定、操作时的人机关系和功能目的以及下完棋后方便装盒与节省空间,还要根据棋子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进行合理的造型,尝试不同材质的加工工艺。
4.形态设计人机工学、操作行为
课程题目:石器设计
训练方向:人机尺度与产品形态之间的关系
课程设置:此训练主要介绍一种从复杂形态表面的整体性来设计的一种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反复试验,学生从3D的立体模型运用视觉化的语言来创造出语义学上的形态变化,及把手与人手操作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设计并建造一款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此训练着重展示人们如何使用石器这种工具,不同的形态与它自身要向人们阐述的产品功能以及石器形态与人之间产生的互动关系。
四、形态设计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以上从不同的训练目的及课程组织上选取了现有的国内外形态设计课程的经典案例,可以说从训练的目的及训练方法上,这几个训练主题都是基于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十分有针对性的训练课题。目前,国内有关形态设计的训练也越来越有特色,相信我们在些这基础上,应该设计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尝试形态设计这种基础性课题与实际的专题训练相结合,以便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不断深化对于产品形态设计的认识。
五、小结
产品形态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基础媒介,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符号的构建者和认知者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是通过产品形态符号及其互动来完成产品任务、达成认知、共识甚至产生共鸣。一门好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产品形态设计课,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有的放矢的训练来达到对产品形态、设计语义、人机操作、材料与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认知,使得学生在大学的初期阶段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规避一些在大三、大四时期进行专题设计深化时所犯的一些基础性错误。
参考文献:
[1]陈炬.产品形态语义.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峰,吴丹,李飞.从构成走向产品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张学东.人机工学与设计.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的最新描述性定义。这—描述性定义,把数学看作是一系列活动的过程,能指导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数学教育活动。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数学活动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思考、猜测、推理、论证、交流、合作等,乐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作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注重数学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力争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需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领会数学教育新理念,实行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六让”教学法,搞好每一节数学教学活动。
一、课本让学生读
在数学知识回顾,创设情景的基础上,引入数学学习的新课题,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写出学习提纲,让学生阅读课本。例如,在进行《绝对值》一节内容教学时,可以写出以下学习提纲:(1)绝对值的概念,(2)求绝对值的法则。(3)用数学式子表示绝对值法则。(4)绝对值的非负性。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定律、定理及其推理、验证等,对本节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二、“双基”让学生找
根据学习提纲,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尽量让学生找出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双基”(即知识点)。教师给予适当提示,补充完整,并指出这些“双基”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三、问题让学生提
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双基”之后,鼓励学生凭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大胆提问,师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进行论证、辩论,找出正确的数学结论及其规律。例如,在找出《绝对值》这一节内容的“双基”后,要求学生提问。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不一定相等?”(2)“为什么一个数的绝对值不能为负数?”(3)“为什么说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不一定是正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其他学生争取回答这些问题,找出理论依据。若不全面或不正确,教师要给予提示或订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习题让学生议
通过提问探讨之后,就要面对习题的解答。首先,要引导学生探究例题,分析解答思路,理解掌握数学习题的解答步骤及其解答过程书写的规范性等,再让学生议议本课习题的解答。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抽学生代表上台板书习题的解答过程。然后,让学生议议同学的解答过程是否正确或完整,教师给予适当点评或订正。同时,还可让学生议议习题的多种解法,找出常用或简捷的解题方法。
五、小结让学生说
在完成本课习题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通过个人归纳,小组讨论,推选学生代表说出对本课的小结内容。进行对比,看哪个小组归纳的小结内容完整、准确。这样,让学生说出小结内容,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小结数学知识内容等学习习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其探索创新等能力。
六、检测让学生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美术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纠正学习习惯,能够主动进行探究的催化剂。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开始,要根据教材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例如在《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一课中,老师可以选择一组图片中的色彩,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合作,采取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
二、精心设置问题,激起探究欲望
问题意识,是学习兴趣的精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例如在教学《春天的畅想》一课时,可以播放乐曲《春天在哪里》,出示投影,让学生欣赏,创设情境。大自然中的花朵在阳光、空气和雨露的滋润下徐徐的绽放了,它们有着五彩缤纷的颜色,沁人心脾的香味和婀娜多姿的形态。你看:有的花洁白如玉,清新淡雅,有的花色彩鲜艳,热情似火。摸一摸:或光滑,或粗糙。再闻一闻:香气各异,沁人心脾……品种繁多的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芳香,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美丽!可是,花儿虽美,它的美丽却是那么短暂,不管开得多么艳丽,总有凋谢的那一天……要是我们能把花儿最美丽的时候留住,那该多好呢!对,把美丽留住,给花多一个家!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参与,挖掘学习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性和探索空间。例如,在教学《传递我们的心声》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设置思考问题: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卡片给你周围的人,比如亲人、老师或同学?这些卡片可以传递我们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小结: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情境,我们可以分别送祝福卡、感谢卡、致歉卡、友谊卡等,它们能够传递我们的友谊、亲情和美好的祝愿。市场上有很多印刷精美的贺卡,但我们为什么还强调要自己设计与制作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就像印刷品与艺术品原作不能等同一样,我们自己的设计也许从外观上不如买的精致,但作品中留有我们的智慧和情感,而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性。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天文地理知识过渡到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的第一节《艳丽多姿的生物》中的第一部分陆生生物中的陆生植物。教材意图呈现大量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生物的形态特点,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使学生初步具有结构、功能、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体会分类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巧设情景,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通过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开展互动式教学,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动植物世界。
【案例描述】教学实录及设计评析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天体后,今天老师想,如果一个外星人到地球来做客,你该怎么给他指路呢?
生:让他们从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系―地球。
师:非常好,我相信外星人会比较容易找到我们美丽的地球,那么当他看到地球上的生物体和各自生活的环境,你能告诉他们生物体的各种形态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吗?(多媒体出示-生物和各自环境的视频材料)
生1:相互影响。
生2:互相帮助,互相制约。
生3:生物体的各种形态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生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1――巧引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运用他们喜见乐闻的外星人题材、动漫制作等,巧妙质疑,迅速捕捉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思维定势与新现象之间的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荡,出现学生积极探索、寻求原因的局面。既与前面天文地理部分知识相呼应,又为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打下了伏笔。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的氛围也很和谐,大家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表现出寻求新知的欲望。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师:大家说说看陆地环境有什么特点呢?(抢答)
生1:有土壤
生2:有充足的阳光和空气,不像水里面缺氧。
生3:没有水中那样有充足的水。
生4:陆地环境暴露在空气中,上方的温度变化明显。
师:很好,大家能比较快的述说出陆地环境的情况,确实不错,那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4:我觉得上面有些同学的答案太绝对了,有些地方水多像热带雨林,而有些地区水很少像沙漠地带,因此我觉得不同地区应该环境不同。
师:真棒,你能结合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学以致用,令老师佩服。
生5:我也觉得不同地区环境也不同,比如有些地区的土壤中含的养分太少了,而我们在森林里靠近旅游时,地面光线非常少。
师:对,你能用日常生活感受来说明你的观点,不错。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2――巧设问题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抢答活动,增强学生对陆地环境的理解,并为后面学生体验植物形态结构与生境相联系打好伏笔。同时通过相互答疑解惑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发现中被激发,这有利于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培养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通过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激励性评价,为下面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些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陆地环境复杂,水、养分、阳光、温度等会随不同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这些环境中的植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今天拿来了两种植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他们的叶片与什么环境相适应呢?
演示一:出示仙人掌和仙人球,用摄像头进行观察其叶和茎。
师:你知道仙人掌的叶为什么变成了刺,而它的茎却变得厚实而呈绿色呢?
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的叶变成了刺,它的茎具有存储并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仙人掌这样的结构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
生:沙漠。
生:我觉得是适应干旱,高温的环境。
师:对,现实中我们总是发现叶片一般都是绿色呈扁平状,是为了更好接受阳光,但是仙人掌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它的叶和茎发生了变化。
演示二:出示捕蝇草,用摄像头观察捕捉住蚊子的叶片和张开的叶片表面。
师:捕蝇草这么厉害能捕捉蚊子,是不是它像我们一样要吃饭啊?还是其他原因。
生:我从书上看过,捕蝇草捉小昆虫是为了从昆虫内获得一些微量的物质,像我们吃维生素一样,并不是当饭吃。
师:很厉害,形容太好了,的确捕蝇草不是为了填肚子,是为了获取氮元素。那为什么要从昆虫中获得,而不是从土壤中吸收呢?
生:土壤缺少这种物质
师:很好,捕蝇草为了适应缺氮的环境,开始出现了叶片的变化,通过叶片上方的消化腺点分泌消化液,消化一些小昆虫来获得氮。
演示三:出示落下的水杉叶,樟树叶和松树叶
师:我们发现冬天到了有些树叶落下来了,而有些树叶在寒冬中还是傲立严寒,那是为什么呢?
生1:有些树能适应寒冷的天气,有些树不能适应寒冷的天气。
师:同学们同意生1的说法吗?有谁来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生2:有些树通过主动掉叶来适应寒冷天气。
生3:我认为落叶也是一种适应,有些树像松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叶片变小点也是一种对寒冷天气的适应,。
生4:我也认同生3的观点,不同的植物适应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小结:上面的观察让我们知道了叶的大小、厚薄、是否落叶等等都是陆生植物与栖息地的无机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相适应的方式,是为了以更好地生存繁衍。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3――巧选素材,追求互动和谐课堂氛围。由于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口,故通过巧妙的选择直观的课堂素材和学生自己采摘的各种形态的叶,通过对从干旱环境中的仙人球的叶,缺氮环境下需靠其他昆虫来补充氮的捕蝇草,由浅入深进行解释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尝试用形态结构适应环境的理论来解释植物的茎、花、果实做好准备,同时互动式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师:平时我们知道植物的茎是直立生长,这样能够让叶接受更多太阳光。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拍摄了一些植物的茎,比较奇怪,你能告诉大家它们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
演示四:出示匍匐茎―草莓,攀援茎―爬山虎,缠绕茎―牵牛花图片。(学生表现非常惊讶)
生:它们这样生长可能他们缺少什么。
师:对,它们叶片在伸展过程中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所以出现了各种形态,其实也是一种适应。
师:那么我们在课后观察“绿豆种子发芽后追随阳光生长的实验”你是否有收获呢?接下来我们请各个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投影学生的实验)
组1:我们完成后发现绿豆发芽后会追随阳光生长,出现了我们设计的迷宫形状。
组2:我们也出现了弯曲现象,但是它到一定程度后不变化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组3:我们组发现没有弯曲,可能是我们自己的空太大,使得光线都覆盖了整体。
师:是啊,大家都看到了豆芽会向有光的地方弯曲,这就是它们为了能更快的进行光合作用采取的对环境的适应,但是我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你能不能再课后组与组相互交流解决呢?
生:好的。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4――巧选互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具体植物有关器官形态与环境的相适应的事例为载体,通过检查学生活动【观察绿豆种子发芽过程】的参与面与活动质量,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训练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对部分学生的汇报由另外的组进行评价,相互补充可能疏漏的观察内容,交流活动心得,表扬实验成功、观察细致的同学。肯定所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在课堂上再一次用肉眼、放大镜仔细观察,学习先整体后部分,由上到下、分步观察,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与检测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重点知识达成程度。通过课堂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所呈现的实验结果也是比较让人满意,表达和讨论交流目的明确,但是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显得支离破碎。】
师:好,今天我们对陆生植物的认识就学到这儿,下面那个同学来小结一下,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陆生植物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在形态结构方面发生了变化,比如仙人掌的叶刺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捕蝇草适应缺氮环境,树木为了适应寒冷的落叶现象和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的适应。
师:的确,植物的适应是非常普遍的,我们通过本堂课应该学会用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沙拐枣的叶刺和非常发达的根系,他们是为了适应什么环境呢?
生:适应干旱的沙漠
师:太棒了,课后请同学们相互之间举些例子来解释,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意图和效果:巧设之5――巧总结,通过对生活现象剖析,体验科学的实用性。让学生作课堂小结,然后再补充完善,既回归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对新学知识的内化巩固,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释,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只是时间关系,这里的小结部分有点‘例行公事’,缺乏效度和深度,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疑问,但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有一种课停思未停地味道。】
【案例启示】
(一)巧设情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学习方式,必须对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合作与开放学习的真正内涵。本堂课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已经具备初步观察事物,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外星人访问地球作为情境,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课堂的抢答,能将学生思维进一步引到课堂中,帮老师解决问题,更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心理;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分组研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答案呼之欲出,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利用自己所得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集体研讨方式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对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二)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认识
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力争突破传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丰富科学实验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生物和环境适应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这个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通过模型、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学生活动,营造了学生主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交流、沟通、质疑、反思等方面的能力;陆生植物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有关教学目标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学生参与面广,真正做到‘课虽止而思未停’,把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诠释了轻负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本节课的部分应该在第三环节中的活动汇报,体验合作,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课外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和生生互评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学目标来看,不是简单地定位在知识的了解上,而是提升到各种能力的培养上,这里的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不是简单地讲授,而是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新的收获,使学生体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乐趣。
(三)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建构
通过本堂课,对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认识,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为今后树立教师自我成长路线奠定了理论框图(附图在文中末尾)。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表现在:
1、课堂学习的全员性充分显现
首先是全体同学在老师问题情景的激发下都积极参与分组实验,接着分组合作交流,把同学们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认识并表达生物与环境的适应),然后在小组实验中思考难点,进一步提升同学思维深度,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搜索生物适应社会应用实例,初步建立运用知识解释身边生物现象的意识并逐步形成能力。
2、老师的引导性充分表现
为了避免同学们实验时形成较大误差,老师先自己培养豆芽,同学再分组实验的效果良好;为了避免同学们交流时,老师提示问题后,同学再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过程中再不断补充,使得实验和讨论具有成效性。
3、教学直观性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了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值得借鉴、推广。因此,我们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教师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品德素养、基本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情感等方面。要想使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具备高尚的品德素养;(二)加强基本知识(包括心理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法律法规等)学习;(三)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够全面的理解课程标准和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四)数学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做到课前准备好教学设计,课时能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组织教学、能全局调控教学进度,课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及复习。最后,数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抱有高涨的热情。
二、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新型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的联系紧密。为此,可以与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循环结构时引进电脑病毒事件“熊猫病毒”,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四、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结构,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练习、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把各部分安排得恰当有序、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