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

一、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1、中小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是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比例的无制度或者制度落后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发展瓶颈,除了产品周期、技术因素等外,还有一个普遍制约的因素,那就是规章制度建设的缺失或者落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发展中的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短板(木桶原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一套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完全可以让企业管理事半而功倍,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企业快速发展,预防和控制企业的法律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整

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即时修改完善增加,而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存在这种制度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更有甚者是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时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去指导和解决,其次表现在制度内容有漏洞,会造成企业“法律”空白,最后表现在制度的体系缺失,有企业管理制度,但是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

3、中小企业有管理制度无执行

首先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需要根据领导的态度来决定执行与否。这类制度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人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领导的好恶,并且用实践去小心求证。结果发现这样的制度执行到后来,大家办事都不依制度而依“惯例”。制度执行缺乏原动力,如无根之草,没有生命力。

其次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执行按一定的规律。这种制度基本上也没什么质量问题,主要是执行人的问题,谁被制度制裁了的叫做“撞枪眼上了”。这种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表现出时间上分布的规律性,比如一段时间抓考勤、一段时间抓企业文化等等。这种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既有领导的问题,也有员工的问题。这类制度同样没有生命力。

最后表现在制度摆在那里,但人们视而不见,并不一定按制度办事。这种制度存在以下可能性,一是人们知晓制度的内容,但是制度的规定不如经验更有效。二是制度的规定显然比经验有效,但就是过于理论,执行起来难度过大。三是制度再常见不过,制度编写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关键流程环节总是模糊化,比如关键时刻出现“据有关规定办理”等简单的词句。

4、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低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很多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制定的制度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管理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管理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切违背《劳动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此外,违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其他法律的内容,也都是无效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企业实行奖惩制度,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对违反纪律的职工要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因此,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也要贯彻“以思想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坚持实用和民主的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简单实用,否则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同时企业管理制度一定要征求企业员工的意见,要让员工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发动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使得制度的产生于执行具有民主性,这有利于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员工对制度的自觉遵守。

3、符合前瞻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现阶段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未来,不能目光短浅,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出台或调整,对于国家新出台或调整了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及时对照学习,发现本企业管理制度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条款,要及时修订。同时,企业在修改管理制度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切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4、满足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根据企业的现状,管理制度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部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下要分为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三个分支,三者要紧密联系,互相制约,要避免顾此失彼,各种体系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制衡性,进而保证企业稳步平衡向前发展;管理制度要符合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中,让制度有根可循。

三、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为企业科学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企业现在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般会经历如下五个阶段:建立初期:“救火”,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展中:“规范化”,完善与管理相关的各种制度,并培训实施;发展高阶:“理性化”,企业已能按照既有制度及流程自行运作;发展成熟阶段:“文化化”,企业形成自有的企业文化并根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并为公司的长期战略共同努力;发展自由阶段:“人性化”,企业超越理性的约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为自己的企业科学地构建一个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可以帮企业在方方面面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让企业良好运作。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控制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企业制度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各种关联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完善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3、完善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与内容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各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相匹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理控制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必然会体现在不一样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控制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全套制度,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若干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二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方面进行优化;内容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朝阳: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 吴联生.J.佩帕德:业务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3] 迈克尔·哈默:企业行动纲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 叶国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3(2).

[5] 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 刘益平: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关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3).

[7] 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PORTA LR,SILANESLD,SHLEIFER F,eta.l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J].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9,15(I1).

[10] NORTH D C.Instit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The American Economist,1992.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要性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狭义管理制度是对企业中各级机构和个体责权利的设定,是各项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的具体表达,约束范围包括企业全体人员,它不同于国家或行业规定,不同类型或规模的企业,其内容各异。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一)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成立一家企业是出资人以契约形式订立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完成公司组建,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控制约束下进行生产运营,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资本的流通变现,企业管理制度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制度贯穿于企业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全过程,没有企业管理制度,就失去了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决定着企业整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自上而下都要严格遵守制度安排,不能违反其中任何一项安排。因此,整个企业的行为准则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

企业中从最高领导层的CEO、董事长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四)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因素之一。企业管理制度如果能够调动企业各方面积极性,各个层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这样的企业是最有活力的。相反,如果企业管理制度的安排缺乏有效性和操作性,影响各生产要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是一盘散沙、毫无活力的。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活力源泉,企业蓬勃繁盛的活力必然离不开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

实现企业的有序化运行,必须建立良性高效的运行程序。程序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推进的基础保障,是规范全体员工行为的制度约束,是企业目标实现和战略发展的环节要素,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靠一系列科学性与有效性、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运行程序,这就是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企业有序化运行必然要以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为框架,进而丰富完善实质内容。

(六)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管理的有效载体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对业绩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环节、细化分工、扩编人员等工作都需要不断实施。企业实施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领导等途径,加强各个方面的协调、联系、合作,进而获得高于投入的产出和效益,达到1+1大于2的结果。但是,管理本身是抽象的,打个比方管理好像是电流,人们并不能直观的看到它使用它,这就需要类似于电线这样的载体,在企业管理中,制度就是载体,管理者用这个载体传递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目标。

三、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思考

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不能朝发夕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出发点是为了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在动态中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在确定企业新的制度框架时,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形成时要把握和遵循的苦干原则现特作以下阐述:

(一)适用性原则

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技术特性及管理沟通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制度要体现企业特点,保证制度规范具有可行性、适用性,切忌不切全实际。

(二)必要性原则

要从需要出发,必要的制度一个不能少,不必要的制度一个也不可要,否则会扰乱组织的正常活动。如在企业中的一些非正式行为规范或习惯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制定类似内容的行为规范,以免伤害企业组织成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

(三)科学性原则

应遵从管理客观规律,制度化的管理必须服从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违反了原则,只会导致失败,所以必须遵从客观规律,才能将管理引向科学、理性、规范的轨道,实现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泥企业;重组;管理制度整合

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战略规划实现的基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受限于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和战略规划的适应性,因为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各种生产要素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成功的管理制度的整合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发挥重组的协同效应,大大提高整合的效率和成功率。因此,中国建材在中外市场看好、企业发展持续稳定之际,中国建材依然将“管理整合”放在重要位置。

一、管理制度整合的内涵

企业管理制度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章程序和标准办法等的总和,借以约束全体员工的行为管理制度的整合是指双方在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方面的协调规范,减少因双方制度差异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与信息处理成本,提高重组后公司内部管理与经营效率,由此带来管理协同效应[1]。

企业组织整合的基本内容包括:简化组织流程,提高效率;设计集权或者分权的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使不同的组织形态相互融合,提高运作效率;实行组织的并行结构,强调组织的协同性,以同时并行运作来实现组织结构的设计;建立信息同步传递的组织结构,使并购后的企业双方的业务、行政各个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能够相互交换与实施监控企业各种信息。

二、管理制度整合的作用

并不是每次联合重组都能做到1+1>2,得到协同效应。原本分散的企业,通过重组后,联合在一起,无论是出于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还是增加企业效益,实施统一的管理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推动云南地区水泥行业价值的回归。

1.重组成本的节约。重组双方通过组织与制度的整合,降低了组织结构混乱和管理制度不合理所带来的各种成本。组织结果和管理制度整合的失败会带来企业的动荡,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较差,造成企业人浮于事,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营绩效低下。这些都会让企业产生额外的成本。

2.提高企业重组的效率。组织制度整合的任务之一便是要形成明确合理的岗位说明书、组织结构图和各种规章制度。这一行为可以解决重组企业员工迷茫的心理状态,明确知道自己在重组后企业中的岗位、工作责任和任务,有了个人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稳定了员工的心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新建立的规章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重组进程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重组的顺利进行[2]。

3.保障了重组后的企业快速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组织和制度的整合可以保证重组后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按照最新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开始高效率展开工作,从而加速了企业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

三、管理制度整合的手段

(一)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并扩散

重组联合不是简单的把企业相加,要把原来各自为政的水泥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靠的是管理整合。例如中国联合水泥在管理整合上,就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从绩效管理到“五化”+KPI再到“三五”管理,使得管理整合有序顺利推行。

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成员企业越来越多,由于各企业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经营文化、产品品牌,管理理念各不相同;专业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参差不齐;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融资能力、创造现金的能力偏低;企业绩效整体偏差,有些企业运转率低,产能发挥不充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恶性竞争的环境下出现亏损。

为此,中国建材积极推进其“五化”(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加KPI(关键绩效指标)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是以绩效为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其中以KPI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了管理中心和所属企业两个层面,是又互为整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总体KPI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和自下而上的保证体系,建立KPI实现要求配置资源的机制。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能力评估制度,加大绩效激励约束力度,进一步完善控股、参股企业经营责任管理制度,扩大绩效评估结果的适用范围,建立按企业绩效等级排序、经营者诫勉、经营者任免等挂钩机制。这套体系是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提炼出的,它与有效提升企业绩效水平密切相关[3]。

(二)确立重组后企业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重组后企业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是指企业所制定制度的刚性,也就是“法治”的程度。制度的刚性决定了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如果管理制度缺乏权威性,那么所制定的制度也就流于形式,其激励和约束的功能将会受限,制度所应具有的作用也得不到保证。而受国情所限,企业制度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企业文化、员工的价值观以及忠诚度等非正式制度将对员工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的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将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弥补管理制度整合过程中由于制度移植所造成的冲突,相应的过于分散的非正式制度将会削弱正式制度的权威性,形成情大于法的局面。

因此考虑到正式制度的两面性,在水泥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正式角度出发,研究和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通过正式制度解决企业重组过程中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按习俗、文化、情感等培育非正式制度,减少重组双方的冲突[4]。

(三)整合企业各项制度,统一行动规范

水泥企业在管理制度整合过程中,主要包括了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规范制度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

1.企业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具有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企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和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它规定了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人员、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确定了财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方式,制约着企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是涉及企业所有层次、决定企业组织的根本制度。在重组企业对管理制度进行重组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企业的基本制度,根据重组的目的、性质以及发展境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最终找到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整合。

2.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整合重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重组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5]。在企业管理制度整合的过程中,要对敏感问题进行特别处理,例如攸关员工切身利益的职位变迁,薪酬变动等。

3.规范制度整合。(1)员工行为规范整合。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行为所制定的规范和准则,它由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所构成。具体包括了个人行为品德、劳动纪律以及劳动操作等。就重组双方企业而言,各自都有一套成熟的行为规范,且由于企业在经营水平、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自的行为规范自然也存在着差异。重组后,企业就要通过对原有员工行为规范和准则进行详细的比较,实现优势整合,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政出一门、奖惩分明、准则一致的。(2)业务规范整合。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方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在企业重组后,需要对这些作业处理规定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业务规范的整合对重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企业的作业处理规定不一样,如果不按双方的特点和性质进行整合,就意味着双方企业的流程和方式存在对接问题,进而可能带来很多重组成本。此外,在现代企业中,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环,而每个企业的信息流程不可能完全一致,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信息流程应该具有统一性、规范性和网络性,而且是符合重组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平.企业联合重组与员工行为准则[J].经济师,2010,(8):295.

[2]谈正鑫.重组改制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8):84-86.

[3]胡志兴.浅议企业兼并重组后的文化整合[J].经济师,2007,(8):235.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一个企业的发展核心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只有认真的对待企业内控管理在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够、机构设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才能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企业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经常残缺不全,更多的是将现有的制度表彰在企业单位的廊道里,应付检查。此外,企业的一些制度,仅仅体现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经常出现责权不明、器具的领用,报损,不规范、奖惩标准不统一、成本控制不明确等等一系列问题。

2.内部管理的监管不够

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往往都会有良好的收益,当然前提条件是人人都必须遵守,如果制度得不到外部监督和惩治不合理就会使内部监控制度遭到破坏。在企业里,管理层的人员经常看中企业的收益,在岗位上对内部控制管理的监控上面出现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导致员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程度不足,一些兼职的人员会认为各种内部控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单纯集合,不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所在,他们通常认为内部控制就应该是领导的事情,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监管不够的现象就十分常见了。

3.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偏低,责任感不强

企业在设置管理人员时,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很少考虑到横向间的交流与协调,导致同级之间很少交流,从而使消息不灵通,协调性差,遇到问题相互推迟,从而出现监管不到位,执行力极差的现象。有些人员职责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思想上缺乏责任感,给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不给予重视

对于企业来说,单位领导重视的就是安全生产,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顺利销售,最终实现了利润,同时原材料的购入也十分流畅,达到了进、产、销同步进行,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综合任务,企业高管也就“高枕无忧了”,这种情况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国企,主要领导认为各项指标完成很好,下一步就是汇报工作,总结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了。孰不知这是企业内控管理混乱的根源所在,也是企业由兴旺走向衰退的最主要原因。

二、企业内控管理完善措施

1.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达成自身的目标,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企业及时的获得较为精准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内部控制管理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保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克服内控管理中的形式主义,是防范管理舞弊的重要措施之一。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让企业的主管领导对内控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最有效的良方,因为领导加以重视了,决策才能有的放矢,执行才能有力度,内控管理才能不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够很好的防范员工舞弊,对管理舞弊也能够有效地发挥预防,发现和阻止作用。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企业进入困境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一定要重视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管理

要制定适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使得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到位,实现管理权限明确,落实管理任务,人员分配到位,实行竞争上岗,建立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有一定的合法程序,岗位设置要合理,不要出现“闲职”,每年对于职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构建精神文明,宣传企业核心精神,让每一位职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也要培养大家的团结进取,敬业爱岗,思想稳定,积极向上等精神,实现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各项任务要进行档案备份,统一管理;要做好档案管理,制度健全了,也要有专人管理,实现档案设施齐全、完好;各类工程资料建档立卡,分类清楚,存放有序并按时归档。

3.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手段之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建立具体全面的制度才能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得到真实的信息材料,此外,完成一个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可能仅仅靠一个人来完成,我们可以考虑企业内部管理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部门下设职位都做到明确各自任务,并且认真,高效率的实施,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及实施,首先对企业内部管理任务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再实施,以避免出现一职多人的现象,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对各岗位工作状况进行定期考核检查,营造一个有序的、忙而不乱的工作氛围。这是实现良好的内控管理的有效措施。

4.引进新科技,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正确有序的进行,如今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实现信息化,将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通过网络,利用软件系统,使大量数据自动化处理,高度共享,时时报告监管信息,真正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者完美统一。将计算机应用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上,将会使工作更加便利,高效。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将各个分工的工作能够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便于管理,同时也加强信息的共享性,使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全部信息能有总体把控的全局,更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方便内部的管理。

5.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员工素质,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各方面的好坏,是决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在职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将此活动与相关人员的奖金挂钩,而且作为全体人员晋职晋升的考核依据之一,总之一定要注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便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三、总结

企业内部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企业内部管理也经常出现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协调,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结构,引进新科技等一系列措施,希望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凯东.浅析我国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杂志,2011.

[2]韩丽平.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企业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管理;制度;项目;关系

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用来规范人类行为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侧。无疑企业管理制度就是用来约束企业办事规程和企业员工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制度与管理是一种彼此制约又彼此推进的关系,企业制度如何形成、如何更新完善、如何发挥作用都是来源于企业管理,又作用于企业管理的。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诞生,发展及演变

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职工素质、人员结构、发展水平、规模、效益等因素影响,只能依靠简单的人管人、领导管职工、领导说了算的“人治”管理方式来管理企业,但是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人力资源与日充实、生产结构调整变更等一些发展的要求,领导一个人的智慧已经无法周全的为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考虑,顾此失彼或错误的决策都会把企业带入深渊,换句话说,也就是“人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便随之走上了“法治”管理的道路。“法治”管理阶段也就是科学管理阶段,其最大的管理特点就是制度大于一切,任何人任何领导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领导的权威可以去影响他人,但不能制裁他人。这种依靠制度的管理,对制度本身有着严格的要求,制度首先是来自于工作实践,是对实际工作的一种科学的经验总结,用文字把这些经验概况起来形成制度条文去约束其他人,这就是依靠制度管理的“法治”管理。

“法治”管理也就是科学管理的最高阶段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即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关规定)和内部标准(即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可以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各个方面,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作用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根据世界各国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要实现标准化管理,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标准,以占据市场优势;其次是建立起以产品为核心的有效标准体系,使产品以一种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态势发展下去;最后则是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市场是多变的,企业的发展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及变化,生产多元产品来扩大市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生产、效益、人员素质、产业结构等各方面都达不到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但标准化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重视。以延长石油集团为例,经过深入分析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延长石油集团确定了“一元主导、多元支撑”、“油气并重、油化并举、油气煤盐综合发展”的产业战略,将产业构架从单一的石油探采加工转变为以油气探采加工为基础、油气煤盐一体化综合发展,这样的调整正是延长石油以标准化管理为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

二、制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管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需要把好的管理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上升为制度,然后再用制度来保证管理,制度来源于工作实践,在通过管理作用于实际工作,用制度规范和约束实际工作中的行为就是管理,这就是二者的关系。任何一个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之上的规范化企业,都应当通过内部规章制度来体现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以此从制度上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有效培育企业自身文化。从不同类型的企业角度看,其规章制度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规模较大的公司将规章制度既包含企业发展方向及宗旨,又包含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行为准则,通常既有激励内容也有管理内容,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只是将规章制度视为员工劳动纪律的内部强制性规定。所以说企业的制度建设成果与该企业的管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制度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成效,管理水平才能提高,经营效益才能得到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由于企业规章制度存在问题因而导致败诉的,占所有败诉案件的28%,所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企业员工提供工作导向

引导和指导员工行为,以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同样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去完成,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别,原因在于个人素质、工作方式及性格差异等,致使相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存在相互协调和制约的关系,业务往来通过授权的方式来鉴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职权和职责。把工作中的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来规范同一工作岗位的职工,等同于为工作找到了捷径,与此同时,用制度来划分工作职责与职权,各部门就可以各司其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请示和报告环节,也就避免各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工作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2、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目标

企业在其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制定各种管理方针和经营目标,作为处理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将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及目标反映在管理制度中,可以确保信息的畅通传递,同时将一些执行中遇到的偏离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有助于管理阶层及时调整,进而推进实现目标。

3、有利于营造平等、互利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保护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堵塞管理漏洞,防止或减少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凌驾于领导职权之上的管理形式,这就给职工一个心理上的保障,职工的行为只要是制度范围内的,就可以不必根据领导的主观偏好来行事,这样便于职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等于给予了职工相应的工作职权。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依据制度来行使职责和权力,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习惯,可以杜绝个人主义及私欲的滋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良好企业文化的一种象征

只有企业的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可能建立起相对规范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拥有健全完善制度体系的企业一定是基础管理规范,管理水平较高的组织。一个拥有规范制度体系的企业,其制度严格执行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素质,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塑造企业高效管理的形象,相应的社会评价也就提高了。

三、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

1、成立机构、明确责任

制度建设工作是企业各个部门共同的职责,制度是由下而上,源自于各个工作岗位上的管理经验,但是必须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度的规范、审查、考核、评价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工作。制度建设管理部门除了要负责统筹各部门间的管理制度,把握好制度的协调性、系统性,对制度进行统一的梳理外,还要负责企业内部的制度培训及宣传贯彻工作,负责制度建设工作的人员要熟悉企业各项工作流程、权责范围及管理现状,并且善于总结与表达,能够将好的管理经验用文字表述出来,上升为制度。

2、明确制定和执行制度的原则

制定制度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违规”、“行得通”,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标准,盲目套用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全不顾本企业实际,或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违反质量或技术标准。只有符合企业现状和发展要求的制度,才能被执行,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制定制度必须是“低标准、严要求”,只有行得通的制度,才能执行下去,然而既然已经是“低标准”了,就必须严格去执行,认真落实制度的每一条每一款,执行制度是制定制度的目的,也是保障。

3、将规范的制度形成流程及格式体例

任何部门在出台制度之前必须是经过深入调研、反复修改、征求各方面意见以后形成草案提交制度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审查主要从制度内容和格式着手,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与现行制度冲突、重复,是否符合企业管理方针等要求,审查合格后由主管领导会签并上会研究,会议通过的草案由办公室发文公告,上升为制度。制度文本要求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事项清晰,一般包括目的依据、使用范围、具体规范、解释部门和实施日期等内容,格式分为总则、分则(可根据具体内容命名)、罚则、附则四部分。

4、构建完善更新制度机制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技术、新要求、新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制度需要不断更新,所以规范的制度管理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还要有健全的制度更新机制。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动态跟踪每项执行中的制度来完善制度体系,形成“总结―上升―提高”的良性循环,并把这一过程规范化,使制度可以不断适应新的要求。

5、加强管理制度的宣传贯彻及监督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