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的设计

课程思政的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思政的设计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第1篇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是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且综合性极强,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做到既全面规范,又避免重复教学,以更好的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急危重症专业护理人才,以适应急危重症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建设,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现状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予以解决。

1 现状

1.1 学科现状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1]。由于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晓各种急危重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急危重症监护技术的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和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能迅速准确的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而社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和人才的紧缺为本学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怎样抓住机遇,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高素质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就成为当前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2 教学现状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方面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任务,但目前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之处。

1.2.1 课时紧、内容多、难度大 虽然急危重症护理学正日益受到护理教学机构的重视,也被列为护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专业限选课)之一。但总的来讲,课时数偏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却极其广泛,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和ICU工作、常用急救技术和监护技术、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内外妇儿学科中各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等,且部分内容抽象,在讲解和理解上都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习的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效果,是在课程建设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1.2.2 教材实用性不强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护理专业各层次目前使用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大多参考医疗专业急救医学教材为蓝本编写, 内容多、难度大,因此必然存在一些偏医轻护、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罗红艳通过对国内现有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分析比较后也指出,在开展岗位调研基础上,编写立体化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非常必要[3]。当前急需适合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能够充分体现出本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具有职业特点、适应临床需求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

1.2.3 教学与临床脱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4],一些学者指出目前存在护理教学脱离临床的现状[5]。必须明确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目的均应围绕临床,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急危重症护理人才。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急救技术,熟悉常用急救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医院急诊科及ICU病房的设置与布局、工作流程,同时在实验和实践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但是多而全的内容,使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教学重点的专业性不够突出,不少知识在急危重症临床护理工作中用得极少或根本用不上,而一些临床常用的知识和技能又未能得到深入和强化。另外教师本身素质,一些老教师不注重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单一,年轻教师教学及临床经验不足,也是造成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重要因素。

1.2.4 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脱节 由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如健康评估、内外妇儿、病理生理、药理、护理学基础等等。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些学生对其他学科已学知识一问三不知,如在讲到心电监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回忆不起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又如在讨论ICU中常用的重要的监测项目血气分析时,学生又对在病理生理、外科护理等学科中学过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知识的记忆所剩无几。还有一些学生的各学科知识成碎片状,彼此无法衔接,这与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平时学习不主动,不求甚解,考试前死记硬背,过后很快遗忘有关。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度,还使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难以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埋下隐患。

2 应对策略

2.1 结合临床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必须结合临床需要,以“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进行课程建设时第一步就是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对那些较深、较难的理论部分可删繁就简,压缩一些对医生来讲是必须的, 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呼吸机的各种模式;删除一些近年来临床已很少应用,而教材中却占大量篇幅的内容,如漂浮导管应用;删减那些与管理层、决策层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法规性、模式性的内容,如院前急救的组织体系等。在修订大纲时可邀请内外妇儿及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师共同讨论,删减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同时修改实验大纲,使实验项目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繁冗,导致必要知识点缺乏足够时间讲解的现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力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2.2 从现有教材中挑选更合理的教材 在教学和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编写内容更新、实用性更强的教材。

2.3 及时了解本学科在临床上的新进展以及临床对从业者的要求 (1)加强学校与各大医院的交流,充分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可首先邀请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护理人员,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提出对课程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并可以定期开展讲座、见习带教的形式参与课程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聘请他们承担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任务。(2)在教学设置上,改变以往先课堂教学,再下临床见习的模式。提前安排学生去医院急诊科和ICU进行集中见习,让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前先初步了解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性质,亲身体验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流程,实地感受急诊科和ICU的工作氛围,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更期待、更主动、更富有建设性。近两年在学生下临床进行毕业实习前,我们还设计开设了临床仿真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现有的场地、仪器设备[6]。同时也借鉴孙雪洁等人的教学经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案例式教学引入实验课中[7]。如设置一例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组织学生从院前急救到医院急诊科抢救再到ICU病房的救治和监护,在实验室中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核心的三大救护进行了实战性演习,意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配合能力、紧急应变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即将开始的临床实习。(3)鼓励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到临床一线参加短期实践,进修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也希望能在职称评定及各项经济待遇上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通过以上“教与学”、“学与用”的联系,切切实实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习的各学科相关知识 (1)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复习以往所学的各科知识以及自学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内容,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策划和参与。教师指定复习内容,内容不宜多,但针对性要强,要求学生课前复习与下一堂课相关的其他学科已学知识,方法可以是问题式的,编写学习指导,也可通过网络课堂作答。如在上急性中毒之前,先让学生复习生理学中关于胆碱能神经的功能、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特点;药理学中抗胆碱类药物、镇静催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护理学基础中的洗胃操作及注意事项等。教师督促学生复习,检查复习情况,把复习指标量化并按比例纳入考核总分。如果学生复习到位,教师授课的重点是放在课堂组织上,而不必再把大量课堂时间用在复习这些相关学科的老知识点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2)将传统的单向授课改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教育界指出护理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评论知识和护理文化的能力[8]。以往有学者通过实践证明类似改革的成功之处[9]。而笔者也认为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个案设计,以增进学生对各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衔接,并灵活地用于急危重症护理的学习中。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特殊个案,如“妊娠后期孕妇遭遇车祸至颅脑外伤”,根据个案找出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的知识点,再尝试制定具体的抢救护理计划。要进行这种学习方法的探索,是有很大难度的,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积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这只能先在少数求知欲较强,各科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好的学生中小范围地试用。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一个一二年就能完成的项目,而是要根据临床发展不断摸索完善的长期任务,说到底还是这句老话,我们课程建设的目的最终只有一个,就是为临床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建宁,许虹,汪国建,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中华护理教育,2009,6(7):303-304.

2 郑金辉,祁传琦,高新红.国内外工科高职教材的比较研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3):6-7.

3 罗红艳.不同版本急危重症护理学教材比较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142-143.

4 宋洁,张淑香,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护理学杂志,2006,21(15):12-13.

5 邢世波,柳兴华,李明霞.护理教学避免脱离临床实践方法的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67-70.

6 范亚峰,王晓蕾,倪国华,等.危重症监护技术训练实验(训)课程构建探讨.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9,24(4):74-76.

7 孙雪洁,张迎霞,付靖.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63-1664.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效性 评估标准 动机

为了使文章讨论的问题能得出实际的结论,能更有效的应用于本人目前的实践工作,并对同行有所启发,笔者选择研究操作性更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即时效应作为本文“实效性”讨论的主要范围。

本文所研究的即时效应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与学所产生的可观察和评价的,师生双方都能体验到的一些效果。笔者认为即时效应包括的范围很大,包括学校、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目标,也包括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果目标。可以涉及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学生的作业及考试结果等。

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诸多教学环节,而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环节正常甚至很好完成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堂管理中,全部参与者所表现的那些看得见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积极消极状况,都由其参与者内部心理动机所决定。因此,课堂管理归根结底要从参与者的动机的激发着力。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一般做名词讲,做动词时多称为激励,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类,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这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内在动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们所关注。被内在动机激励学生更可能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外在动机(或外在激励)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通常的外在动机如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竞争总体上也属于外在动机,因为它鼓励人们打败胜过其他人,而非享受行为内在的回报。有观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任务取得的奖杯徽章也属于外在动机。

一、教与学的动机的激发

(一)教师教育动机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特点,要求教师也有适当的动机强度,教师动机包括:求知、探索的兴趣、成就感,这些因素与学生动机相同,但由于师生不同的年龄、经历和社会角色区别,教师还有一些与学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如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为人师表的角色要求、生存和职业的压力等。本文提出教与学的动机的激发,把教师教育动机作为一个因素,与笔者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教师有适当的动机强度,可以感染、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营造积极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双方更加投入、专注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认知效果,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学生动机的激发

在笔者看来,如果能让学生主动走进教室,进入角色,与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接受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引导者,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本身。

1.可能的外在诱因

诱发愉悦体验。正如笔者前文分析的,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愉悦体验是师生都希望的,爱屋及乌,学生爱老师并连同爱老师的课,愿意接受教学这个过程,这种接受不仅是指对内容的接受,或者说关键不是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而是对教学过程以及展开教学的主体之一的教师本人的接受。

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使学生成人的教育,有益个体社会化,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激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明显,这样一来,可以被老师同学认可,体验成就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不断增强。

2.学生内在的探索未知的需要

老师要把课程内容吃透,并予以扩展、深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经常面对新异刺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艺术院校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画面演示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比单一的听觉刺激对学生影响显然更大,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他们的注意。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达到。另外,根据讲课内容,选择一个适当的话题,结合现实,和学生一起讨论,辩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大家积极性,也可以让教师在较短时间了解更多同学的特点。

3.给予学生适当强度的竞争压力

积极争取学校主管部门和教学机构对改进教学的支持,针对不同班级和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安排设置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内容和形式,激发有利于调动学生注意、记忆、思维、意志和情绪等心理能力的动机强度。但压力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水平本身较低,如果再设置较高的考核标准,给学生较大的学习压力,根据动机理论,他们的动机水平会相应降低。

4.特殊个体的动机激发

因为笔者任教于一所全日制艺术院校,艺术院校文化课程分数普遍比同类普通学校偏低,因此这里的特殊个体是指高考文化考试成绩达到一般甚至重大大学分数线的艺术院校学生。这些少数学生与艺术院校其他学生同时坐在课堂上,他/她体验不到成就感。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或预约面谈的方式与他/她就一些人文类话题进行比课堂教学更深入的交流。还可以向他/她推荐更多的图书,引导帮助他/她进入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

既然动机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能够得知动机是否得到充分激发了呢?或者说动机可以量化吗?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投资学;管理学;投资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51-02

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点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第一次出现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这一概念从面世之日起,立刻得到企业界与经济管理者及理论研究者的热衷的讨论,并一直作为热门话题而不断发展与完善。1994年,这一概念的原创者又提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论点,这一观点又一次广为传播并为企业界与经济界所接受。

(1)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不同观点。

①技术观。这一观点强调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常识。“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的整合,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协调。”这一观点强调技术的整合,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强调要素之间的融合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②知识观。这一观点强调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特有的专业知识与信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不断学习与不断积累的结果,组织的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技术与知识价值观系统的不断整合,形成组织自身的竞争能力,并且,这一能力不易为其他组织所能模仿。

③资源观。这一观点强调组织的财务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商誉、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的合理匹配,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明显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保持优势的一种能力。

④组织与系统观。这一观点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由组织对各种资源及各种制度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所独有的,其它组织难以模仿的竞争力。组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以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

(2)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①价值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为组织带来超额利润。核心竞争力对于组织而言,属于战略价值层次,能为组织创造长期的利益,使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有利地位,并因此而获得超过同行收益。组织除了为用户提供其所重视的核心价值以外,还负责对用户的价值进行保护与增值,包括价值维护、价值提升与价值开拓。

②独特性。也称特异性,这是组织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这一特征决定了组织在某方面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从而在竞争中产生出特质性效益优势。组织的这一优势如果被竞争对手所具备,则组织的长久优势将逐步被削弱及至完全丧失。

③整合性。组织对资源的完美整合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牲。为提高竞争能力与竞争基础,组织将各种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匹配,对技术、技能与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

④扩展性。组织通过融合形成核心竞争力中心,通过这个中心为其他资源提供支持,在与其他资源的结合后,形成新的竞争能力,组织由一项竞争力中心延伸到多个竞争力中心,当然,其他的中心是以这个中心为基础,并围绕这个中心向扩展。

《投资管理学》课程也是一个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竞争主体。这门课程是由投资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的边缘学科,其生命力如何,取决于这一学科是否有核心的竞争力。两大学科的融合是否合理,取决于各资源之间的有机结合程度。其成功与否,可以用是否符合上述特征进行判断。

2 投资学理论体系及特点

根据威廉•夏普在《投资学》中对投资所下的定义,广义的讲,投资是为未来收入货币而奉献当前的货币,并将投资分为实物投资与金融投资,实物投资与实际资产相联系,而金融投资主要是一种合同投资,也即是信用投资。投资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实务投资,以研究政府投资为主,着重研究宏观方面所包含的资本规模、投资结构、资本存量结构、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内容;微观方面主要是企业投资项目的考察论证、申报、审批、实施以及项目的管理和经营等各种程序。第二种为金融投资,主要研究证券、证券市场、证券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理论、资本市场定价理论。第三种理论为实务投资加金融投资,是将前两种理论进行结合或者将两种内容的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结合。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政府担负着两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应者,其投资的回报具有公益性质;另一方面,政府控制着巨额的社会经营资源,这些资源是以一定时期产出与投入比对经营者进行考核的。但不论是哪一种投资,对于投资的效益都必须进行控制,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如何对于投资活动进行控制,是资产的所有者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因而,在投资学中引入管理学的理论以实现对投资经营者的适当的控制,是投资学向前延伸的方向。

3 管理学与投资活动的结合与运用

投资项目管理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在投资项目从审批、立项到收回投资过程中以完全的管理职能实施管理。公认的完全管理职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所组成: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有的是针对投资人,也同时针对被投资人。

①规划:作为管理的第一个步骤,规划的职能是决定投资的方向,确定做什么,在这一阶段要确立目标,同时也确定合适的行动步骤。对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是否应该投资。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拟投资主体进行大量的技术分析,进行资信调查,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对项目的调查与评价活动覆盖整个项目前期的全过程。规划的重点是“围绕确立些什么样的目标和保障这些目标实现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确立管理的目标。

②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职能是将规划转化为行为,是管理的执行阶段的开始。其任务是将人力资源在内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核心是明确地界定任务、责任与指派人员。对于具体的投资项目而言,这一过程的任务是确立有效的组织内外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报告制度及选派可靠的专业人员对已立项的具体项目实施有效管理。

③领导:领导就是指人们朝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向努力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有效的领导至少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领导的基础即资源的权力,它使得领导有权决定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奖励或处罚;另一个则是必须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具体的投资活动中,投资者可以资金的使用权力以及合同的协议中的规定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被投资者的背信行为、败德行为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发生,投资者可以随时中止投资。

④控制:在规划之后,控制是决定投资管理效果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控制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对问题的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上面,投资管理活动更是如此。例如在银行贷款投资中,有效的贷款项目管理是银行能够对借款人的项目建设和还贷前的经营活动实施控制。在合同中规定,项目建设中未经银行同意,借款人得不到某一阶段额度以外的用款。对于在规定的阶段内用款达不到规定的用款数额,对未使用部分,银行加收惩罚性的“承诺费”。

4 对投资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展望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促使这门课程的产生与发展。但其发展受到多种资源条件的制约,是否能够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是其能量是否得到发挥的关键。

(1)观念上的制约。投资学进入我国以来,主要是以金融证券的形式进入的。这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财富已经高度证券化,完善的法律制度与信用体系对于社会的证券化是外在的强有力的保证。因而,我国的投资学理论也以证券投资理论为主,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因而,我们认为,投资管理学中的投资活动,不应该缩小自己的覆盖范围,不仅包括金融投资活动、证券投资活动,同时也包括实物投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职能。

(2)管理学与投资学的融合程度问题。投资活动的过程,也是管理活动的过程,但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这门课程发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在学科建设中具有独特性的关键。

(3)该课程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还取决于师资力量,实习环境,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资学与管理学都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这就需要有较好的实践性教学的条件,有深厚理论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并由行政机构将各种资源聚合成一个整体,才能使该课程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由于该课程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理论与教学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理论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但教学活动却需要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何在稳定性与完善过程中保持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投资管理学》体现出自身核心的价值,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完善与发展这一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桂国平,刘玉蓉.中外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比较[J].全国风险管理国际论坛,2006.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1思政与艺术的结合的条件与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其中不仅涵盖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思政课是含有许多知识基本原理的学科。思政课理论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都与艺术有着本质的趋同性,可以说,掌握思政理论是进一步提升艺术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将思政理论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是当代艺术人才培养的手段。艺术不仅是培养创新技能人才的领域,更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思政理论的融入,对于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端艺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艺术设计专业将进一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的重要举措。过去高校传统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对思想政治关注度低以及个人综合素养培育程度不高等问题。学生对思政课程教学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而通过将思政理论同艺术课程相结合,在找到二者的切合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艺术技艺,完善学生人格品德以及强化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具有积极影响。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政课程,这些课程理论不管是对学生人格道德培养层面还是艺术技艺提升层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各个教育主体的思政认知还严重不足。高校教育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还有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在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教育主体普遍强调艺术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而往往忽视思政理论的学习。尽管学校开设了思政课程,但是由于高校各方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欠佳;而且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群体普遍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思政课程理论与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理论相脱节,导致各方教育主体对于思政的认知普遍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的重要性。第二,思政理论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脱节现象严重。在传统高校的教学中,思政课程是必修课程。但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程,仍然没有摆脱高中阶段的思维定式;而且由于思政课与社会时政联系紧密,但是与艺术联系不紧密,导致思政理论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相对不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思政理论素养较差,在教学过程中思政相关知识无法真正与艺术知识理论相融合,导致二者脱节现象严重,思政理论与艺术设计教学融合停留在表面,难以步入真正实际应用阶段。第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尽管课程思政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合已经展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二者融合程度还不高。这不仅是由于教育主体的主观问题,而且也是由于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教学考核体系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都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无法真正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考评指标,这些客观层面的制度设计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不断深化的步伐。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当前,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优秀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近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是一门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商务实践技能及商务沟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基本设计思路:岗位分析→典型工作→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英语视、听、读、说、写、演等子任务。具体教学模块围绕国际商务业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初入职到业务发展过程为主线,设置10个工作项目情境和27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实践案例

《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专业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基于此,“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中,教师应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深化,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下面以项目三“商务接待”及其下的三个任务为例来阐述思政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

(一)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主题描述

国外客户来访,国际商务助理在机场能使用英文礼貌周到地迎接来客,并送客人入住酒店;在商务餐桌上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得体的交谈;在陪同客户进行参观时,能使用英语流利、准确地向客户介绍公司及产品,通过商务接待,向国外客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细节描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都蕴含思政元素。任务一:MeetingGuestsattheAirport机场接机国外客户来访,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负责机场接机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机场接机要点:机场接待国外客户时,掌握飞机确切抵达时间,准确记住客人姓名、职务及形貌特征,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客户,准备接站牌和鲜花。当外宾走出通道后,即微笑上前询问,如“Excuseme,areyou...?”。在确认了所接客人后,主动表示欢迎与慰问,并作自我介绍,并护送客户到酒店。在送往酒店途中,要主动跟客人介绍当地文化、风俗等,关心客人的旅途情况,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国际商务业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当地特色文化、接机礼仪等知识。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不同国家接待礼仪及文化拓展训练。任务二:HavingDinnerwiththeGuests宴请客户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国际商务助理负责安排欢迎宴会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宴请国外客户要点:在预订餐位之前,先了解客户的饮食偏好、等,再安排客户喜欢的食物。在进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尊重跨国饮食差异。在就餐过程中,适当介绍中国菜肴及饮食文化等,从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与客户的交流(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餐桌礼仪、饮食文化进行资料收集与掌握。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拓展训练。任务三:VisitingtheCompanywiththeGuests陪同参观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陪同客户参观公司厂房、样品展览室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陪同参观要点:参观中,国际商务助理要使用英语巧妙而准确地介绍公司文化、产品种类、性能、卖点等,并能妥善、睿智地回答客户提出问题,记录客户在参观过程中所提到的产品尺寸、规格、要求,按照客户需求,适时推销产品,展示商务人员诚恳、睿智的营销素养,以及分析客户需求的判断能力(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搜集有关营销技巧、谈判技巧等的资料。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公司文化介绍、营销素养、谈判素养等提升拓展训练(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该课程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运行,取得较好效果。首先,“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知识以及商务沟通及交际能力的学习路径,而且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形态、文化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该课程主要通过国际沟通与交际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国外客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产品和文化,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要求教师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能熟练使用外语维护国家利益以及诠释中国主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维护国家形象及地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认同。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英语必修课程,其内容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涉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和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与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55-58.

[2]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0-114.

[3]李欣,冯德正.商务英语专业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行动研究[J].外国语文,2021(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