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含义

课程设计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含义

课程设计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翻译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程除了在中文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专业中开设之外,在外语类专业如英语、翻译专业中多有开设。和中文类专业不同的是,在翻译这样的外语类专业中,“现代汉语”课程往往面临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无法体现专业特色、教师就汉语论汉语、学生积极性不够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现代汉语”课程在翻译专业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在设计上的教学目标、课程联系、授课教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该课程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价值。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首先是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问题。刘大为、巢宗祺(1995)提出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应该区分“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将现代汉语课程分为各有侧重的不同课程。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课程是理论性的研究型课程,还是实践性的应用型课程。就翻译专业来说,现代汉语课程理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中就不必过分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掌握(尽管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仍是必须的),而应更注重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翻译实践这一过程。不管是中文类还是外语类专业,都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马庆株曾提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进一步深造或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①其中不仅包含理论的研究型学习,同样包括运用能力的提升。但这主要是针对高校中文专业提出来的。不同专业,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应该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属外语类专业的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差异。翻译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翻译中的实践。课程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因此,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理论方面的教学、特别是理论方面的教学,没有中文专业那么深入,而在翻译方面的实践要求会更高,且高于英语专业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针对翻译专业学生的教学应该和针对中文专业的有所区别,同样也区别于针对英语或其他语种的专业,不能等同视之。从翻译专业的角度来说,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熟悉翻译专业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翻译专业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口译、笔译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基于此,现代汉语课程就必须要能够在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体现其中的内容,并达到相应的要求,要在培养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具备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所以,单从现代汉语本身的各组成部分入手,介绍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得以运用,这样才能够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之间的联动

翻译专业的学生,其母语本身就是汉语,学生既会说,也会写,在汉语的基本能力上是没有问题的,在翻译实践中汉语的运用问题看起来并不突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学生基本不会像运用外语那样,因为外语能力欠缺而出现完全无从表达的情况。也正是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时候,感到“无用、意义不大”。尽管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在母语能力方面有弱化的趋势,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代汉语课程是翻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属翻译专业核心课程的,还有翻译概论、笔译、口译、交替传译、语言学等等课程。所以,在讨论现代汉语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将该课程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来考虑。这样才能从专业的总体目标上来把握各门课程的目标、作用和意义。在翻译专业的教学当中,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是重中之重,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现代汉语课程如何像其他课程一样服务于翻译的教学和实践。鉴于翻译概论、笔译、口译等课程与翻译实践具有直接的、更明显的关联,将现代汉语课程和这些翻译课程联动起来,是解决现代汉语教学诸多问题的途径之一。我们在教授现代汉语课程的时候,不仅仅是将学生熟悉的关于汉语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还需要将这些认识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例如,现代汉语中关于词汇的教学,我们在介绍现代汉语词汇的构词方式方面,如果仅仅停留在介绍汉语本身的构词方法上,一是理论性太强而难以掌握,二是学生在实践中基本难以遇到直接使用的情况。但如果将这部分的学习和语言学课程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英语和汉语在构词方式的差异,就能够更好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并在理解两门语言的造词方式上提供有力的帮助。再如,汉语语法方面的学习。汉语的连谓句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连谓句的特点,意义和效果并不大,因为汉语是其母语,学生即便不知道这些特点,同样也能熟练运用连谓句。而针对连谓句的翻译,其实是笔译教学中的内容之一。所以,针对连谓句的教学,仅仅介绍连谓句本身是不够的,还可以将翻译实践纳入到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对比、翻译、纠错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汉语连谓句的特点,并感受这一知识点在翻译中的实际运用。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课程绝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和翻译专业的诸多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一联系正是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缘由,也是提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依托。如果我们能将现代汉语课程和其他翻译课程一起进行综合地考量,并进行一定的整合,在教学中各取所需,各取所长,又互相依托,对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翻译专业整体教学水平都将有所裨益。

课程设计含义范文第2篇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课程设计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课程论中有关“教材”编制一类的活动;一是指与一门课程紧密相关的后续“实践”活动。从教学论角度来看,课程设计是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引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环节。其目的原本只有两个:一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环节包含的学时可长可短,形式也多种多样。包含的目标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课程设计,都应包括以下五项基本内涵:一是课程设计的目标,二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三是课程设计的方法,四是课程设计的评价,五是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虽然不同的传统课程设计针对上述内涵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它们都不是专门针对素质教育的。这就是传统课程设计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使其满足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其附加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鉴于有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的文献非常少见,所以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为例,在“做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设计。确定课程设计目标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性。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决定着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内涵,是解决课程设计其他问题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目标的继承性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它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子集,反映着课程目标的一个或若干个方面。在这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设计目标的内涵,我们给出素质教育理念下课程设计目标的一般性描述:有助于增加科学与人文知识、有助于理解科学与人文思想、有助于掌握科学与人文方法、有助于遵循科学与人文精神,或在以上几个方面有助于形成一种趋于统一的综合品质。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出的一种定义,如果从发展观角度来看,课程设计目标可表述为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活动在上述几个方面所能获得的有效发展程度。这一课程设计目标在操作上可分解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大模块。对每一模块内容的具体规定性可依据课程性质而有所侧重。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目标中,对这三大模块所做的规定分别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能够进一步扩大和掌握两种知识,一是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知识,二是高于课程知识的相关方法论知识,在这一方面,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一样,我们仍然全面贯彻“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统一原则;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在知识运用上能够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相关技术方法来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有意识地将学生能力发展的矛盾运动引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架构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统一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素质结构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发展史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以及发展历程中各项重大成果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取得这些重大成果的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科学的伟大精神,在这一方面,我们在全面贯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原则的同时,还突出强调了历史语境下问题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当代科学史表明,缺少这两种意识的人,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如何都是走不远的。以上是对课程设计“做什么”的讨论。当课程设计目标确定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了。这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在“如何做”这一方面,我们也是仍然全面贯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所采取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即“合教育的目的性”与“合教育的规律性”统一原则,这种坚持科学理性、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态度与做法能够为我们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有效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做好此事的代价最小。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目标决定课程设计内容。确定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一致性。课程设计的内容是课程设计目标的外在体现,由课程特有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特有知识构成,直接为课程目标提供服务。课程设计内容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两者不能偏离太远;二是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设计本身其它内容的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要求确定课程设计内容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因为面对同一课程设计目标,不同的指导老师,由于其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学科专业水平的不同,确定出来的课程设计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别,从而使得课程设计内容在为课程设计目标服务方面,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课程设计内容的确定是一种集合约束下的内容选择问题,自上而下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目标,自下而上的约束来自课程设计方法、课程设计评价以及课程设计实施的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网状支持与限定关系,如经简化,可看成是层级支持与限定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支持与限定关系,都必须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相互证立关系,因此需要统筹安排,尽力将各种相互冲突的不利因素协调处理好。在课程设计内容与课程内容一致性方面,应尽量采用课程内容当中提供的各种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例如,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内容中所确定的知识主线、技术方法主线与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主线是完全一样的。首先,从一个待设计的控制系统出发,将其分析与设计问题还原为三大知识主线:稳定性问题、快速性问题和准确性问题,外加三个知识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稳定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与快速性问题的对应关系、系统结构参数(外加输入)与准确性问题的对应关系。技术方法主线有两个:频率特性法和根轨迹法。通过对这两种技术方法主线的选择与使用来改变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进而达到对上述三大知识主线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模拟实现或物理实现上述三个知识对应关系,就可以获得一个理论上或实际上可用的控制系统。但应注意的与课程设计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内容中还包含一些为三大知识主线、三个知识对应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服务的知识碎片。这些碎片对厘清上述各种主线,既有积极认识作用又有消极屏蔽作用。当上述主线、关系以及技术方法主线客观地位不可动摇时,对知识碎片的否定则是知识创新可能的切入点。需要指出,上述做法虽然保证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是我们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践中所使用的题目却全部来自于各级各类实际科研课题,其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均有实际应用背景。这些设计参数与设计要求一般要经过适当地简化或有目的的补充,有的甚至还需要进行脱密处理,才能形成最终的可供学生们选择使用的课程设计题目。

四课程设计的方法

课程设计方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二是指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所使用的方法。确定课程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理论上是能行的,实践上是能用的。从教学论上来看,指导课程设计的方法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形态: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由于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主体性、合作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因而更适合作为指导课程设计的首选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变教师的主导指导方式为主体指导方式,并以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课程设计活动之中。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变学生们的被动设计为主动设计,变主导研究为主体研究、合作研究。主体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合作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显然,这两种研究方式均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的形成。其实,选择建构主义教育教学理论作为首选的指导方法也是做好课程设计在做法上必须要满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学生用于完成课程设计所使用的方法来说,则涉及到方法论素质教育问题。在这里,学生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专业方法,处于方法论体系的最低层。到底有没有必要将这些具体的方法提升到更高的哲学方法层次上来进行认识,以便给学生呈现出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方法论图像,并作为长效知识储备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就值得大家研究和讨论。我们的观点是:作为一名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科学工作者,其认识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或者事实的层次上,总是要借助哲学方法甚至是哲学的反思、批判与预见功能,使其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去,以形成更加普遍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或体系结构,从而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因此,将这种方法论素质教育元素引入课程设计之中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将这幅图像在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三个环节中重复呈现给学生,以强化这种认识。这幅完整的方法论图像是自动控制原理在方法论上涉及的四大理论方法:模型论,用于系统本质的抽象描述;系统论,用于系统内部关系、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信息论,用于系统内外部信息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描述;控制论,用于系统内外部行为的描述。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又涉及另外两大理论方法:还原论,用“切分”的方法从系统内部认识系统本质;整体论,仅从系统的外部特征来认识系统本质。这幅图像若按方法论的任务层次划分又有:第一,自动控制原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包括:模型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第二,建立自动控制原理理论分支体系的基本方法,包括:反馈法,模拟法,类比法。第三,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方法,黑箱-灰箱-白箱方法,形式化、数量化、最优化方法等。自动控制原理最为关心的哲学范畴共有三对:一是作用与反作用,例如,可解释反馈原理。二是原因与结果,例如,可解释系统行为的齐一性。三是可能性与现实性,例如,可解释控制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如有必要,还可以为来自不同学科进行交叉培养的学生提供其他相关课程的方法论图像,以扩大学生的方法论视野。例如,对于来自数学学科交叉培养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其提供以下数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以资其比较学习。第一,数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有两大类:(1)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2)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以分析为基础产生)。第二,建立数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有三大类:(1)极限法,可他用,如解决具体问题;(2)公理法,仅用于建立数学体系或理论;(3)模型法。第三,处理数学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两类:(1)映射法;(2)数学实验法:思想实验(如概率论中的随机实验)和计算机实验。

课程设计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课程设计改革 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建筑业发展现状,我系建筑工程技

术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方案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施工技术操作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测量、质量检验等;二是与施工文件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资料管理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专业的主要能力项目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方面涉及的能力项目是“高等”人才顺利完成第一方面能力项目的必备条件。

图纸文件是建筑行业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监督工人按图施工,还是监理员的按图检查、核算,预算人员的按图计算、竣工验收等过程,都离不开对施工文件的深入理解。完成施工文件类项目训练的方式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分科目选择题目设计,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工程进行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但在结构、预算、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中另外选择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在思想上连贯起来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课程之间缺乏前后呼应,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强调施工技术操作方面的训练,而忽视施工文件方面的训练,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技术工,但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毕业设计难以真正执行以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含义

“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就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某一个工程项目,利用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资料。就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来说,课程设计文件尽可能涉及其全过程;就时间上说,课程设计是分阶段的;就设计内容而言,课程设计是针对同一工程连续进行的。

“全过程”是指所有课程设计资料均针对同一典型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这样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资料,如同亲自参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对专业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分阶段”、“连续”是指学生要针对不同学习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施工文件的设计程序,教学计划将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以及施工组织等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对应的课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设计内容又是连续延伸的。

三、“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具体实施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在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一次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这一环节上理解设计意图,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将传统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改革为指导教师给出一些设计方案,由学生通过分析、调整,参考一套标准的建筑施工图和图集、规范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细化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内容,真题真做,改变课程设计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是在三大力学、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二次设计,延续第一次学生自己所做的建筑施工图,参考同一套结构施工图和图集、规范,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绘制结构施工图,这样使得一套完整图纸的土建部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整合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大作业式的构件设计(如基础设计、楼盖设计、楼梯设计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连续设计的概念,对一套图纸的全貌更加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结构分析和识图绘图能力,加深对知识、规范、条文、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三)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

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中自己绘制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进行“土建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手算的基础上,配合工程造价计价软件,进行电算,然后进行手算和电算结果的比较,并对差异进行分析。

(四)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针对自己绘制的施工图,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五)设计面扩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提供给学生的建筑方案应有代表性,而且要多种方案同时提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方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其他类型工程项目;在结构课程设计中,以砖混结构设计为主,但要求学生识读框架结构平面表示法;在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摘印补充资料,使他们体验设计时如何分析判断,查阅图集。

(六)成绩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绘制的图纸采取“逐个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过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通过答辩,督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完成设计任务,并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所学所做都更贴近工程实际,更加具体地感受和理解现行的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单片机 教学 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单片机课程是电子信息、自动化和机电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专长。而单片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充分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涉及单片机方面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单片机课堂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而在这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

在单片机课堂教学中,主要介绍的是单片机片内资源、程序设计及接口电路。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些问题时,缺乏感性认识,对片内资源的应用、程序的执行及接口的意义总是有些不明就里,甚至有些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还不知道中断服务程序是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的,其原因之一是缺乏某种有效的演示方法。即使在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的今天,光有几幅幻灯片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实验箱或实验成。课内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主要是:连接导线一运行程序一观察效果。学生按部就班做完实验后,对实验的具体硬件电路和程序编写却知之甚少。比如问及本实验中包含哪些模块或芯片,或某条语句的作用等,就无法回答了。一旦实验出现问题,原因查找更为困难。如存在实验箱和使用软件的通讯问题;实验箱本身的线路通断、焊点虚实及芯片好坏等问题。由于实验箱系统比较大,维护也很困难。因难以对损坏的设备维修,只能更换设备。

使用实验箱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只能在现有系统上完成,使得很多设计结果有些牵强附会。学生也不能针对具体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对于可以简化的问题,也以为只能通过总线模式来完成,误认为无论是怎样的系统,都得设计成一个庞大的结构。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在原理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实物。这时原理图的正确性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原理图不正确,就会给以后的设计工作带来很多问题,甚至做出的印制板不能用。另外,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设计过程中容易造成器件和仪器仪表的损坏。故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需要购置的元器件数量增多,开支增大。

2 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2.1 Proteus在单片机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企业单位对单片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但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Proteus等仿真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借助Proteus的对CPU和电路强大的仿真能力以及丰富的资源库,可以有效替代硬件仿真器进行先期的软硬件调试。等到仿真结果基本理想时再进行实际的硬件调试。这样的开发过程不仅高效,而且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这对于解决实验室资源紧张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2.2将Proteus引入单片机课堂教学

在单片机课堂教学中,首先,采用Proteus可以进行实例演示,增强教学生动性和直观性。比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典型的应用系统,如流水灯、交通灯、数字钟及LCD显示等实验。让学生对单片机应用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明白一个完整系统的含义,清楚单片机在一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应用情况。其次,采用Proteus有助于明确概念,解决难点。在单片机教学中,P口作为准双向口的这个概念以及如何应用是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还有如中断如何产生,LED灯的位选和线选如何区别,串行通信如何实现等等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可以通过Proteus的演示让学生掌握清楚。而且,Proteus具有用色点显示芯片管脚状态的功能,教师可通过单步调试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引脚的高低电平变化。另外,也可通过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和发光二极管进行观察。还有,Proteus也有助于理解指令含义。通过改变某段程序或指指令,观察运行效果,从而理解语句含义。

2.3用Proteus改进单片机实验教学

单片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验环节的教学应引起高度重视。而单片机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有限,使用实验仅停留在演示性及验证性实验的层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应用Proteus所提供的元器件模型和外设模型按照实验内容来设计原理图,再利用仪器仪表的输入输出效果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这样,学生一方面了解了单片机应用系统硬件电路结构,锻炼了编程技术,也学习了仪器仪表的使用,提高了设计水平。

2.4用Proteus单片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应用Proteus自主设计仿真,在设计硬件电路时最好能考虑实验箱的资源状况,以使仿真的结果可以在实验箱上实现。等编程调试通过后可以移植到实验箱上实现,验证实物效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爱好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之后,由学生在Proteus中设计硬件电路,编制程序并调试。等仿真成功之后,再购买元器件进行电路焊接、系统调试和程序固化,最终每组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因方案不正确所造成硬件投入的浪费,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元器件的损耗问题。而使学生实验能力和开发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Proteus仿真软件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利用Proteus提供的可靠的虚拟仪器和仪表,不但经济优势明显,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但必须指出,仿真不能完全代替实物,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抛弃已有的教学模式和实验手段而仅仅依靠虚拟的实验环境。只有将Proteus的仿真结果应用于具体电路系统,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软硬件综合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模糊综合评判 成绩评价

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进行深化与应用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全面素质。课程设计的成绩是学生对设计的态度、设计的综合能力和设计水平等方面的一个综合体现,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可在成绩评价过程中降低人为因素,使成绩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公正。本文对此方法作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1.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依据

模糊数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模糊数学理论正从各方面稳步地向各学科领域渗透。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提出的在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中求得清晰、精密性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是软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科学评判、项目评审、竞赛打分,以及其它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同样也适用于这一方法,这是因为成绩评价既具有模糊性,又具有综合性。

1.1成绩评价具有模糊性

课程设计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定性的,其指标难以精确确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比如说,某位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他的课程设计准备工作是“充分”、“较充分”、“不充分”,设计态度是“好”、“较好”、“不太好”,设计成果是“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符合”等概念,就是一些模糊概念。对于这些模糊概念,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是比较合适的。

1.2成绩评价具有综合性

一个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包括很多内容,如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设计态度是否好、设计工作的能力是否强、设计成果是否符合要求、设计过程中有无自己的独立见解或创新思维等。所以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的评价,具有综合性;不能只依赖于一个方面或一个指标,而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是对指标体系的一个综合评价。

2.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一般如下:

2.1因素集的确定

确定因素集就是要确定因子的个数和每个因子的含义,通常可以根据每个课程设计的性质、特点和具体要求来确定;可以包括:设计准备、设计态度、设计能力、设计成果、设计创新性等。设有n个因子,则因素集可以表示为:U={u ,u ,…,u }。

2.2评语集的确定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最后的成绩等级通常可以是四级(优、良、中、差),也可以是5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设分为m级,评语集用数学表示为:V={v ,v ,…,v }。

2.3权重集的确定

在评价因子中,有些因子重要,考虑的分量就应重一些,设置的权重就大些;有些相对不太重要,考虑的分量就应小些,设置的权重就应小些。由于课程设计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因素集中的各个因子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因而需要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权重可以在教研室的组织下由有关教师共同讨论确定,也可以在听取学生的意见后由任课教师根据以往经验来确定。

设w 为因子u 的权重,则权重集R={w ,w ,…,w }; w =1。

2.4隶属函数

因素集中的各因子对于评语集中各个级别的隶属程度是用隶属度来表示的,隶属度数值越大,隶属程度越高;而隶属度是通过隶属函数来计算的,所以隶属函数是描述模糊性的关键。

设a (x)表示某学生因素集中第i个因子的取值x对评语集中第j级的隶属度,隶属度的数值区间在[0,1]之间连续取值,即:0≤a (x)≤1。通常使用较多的是采用降半梯形分布来刻画隶属度:

a = 1(x-S )/(S -S ) 0 x≥S S <x≤S x≤S

式中:S 表示第i个因子在第j级的指标值(i=1,2,…,n;j=1,2,…,m)。

因而,可以得到某生所有因子对各个级别的隶属度矩阵。

A=a a … a a a … a a a … a

2.5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上述A为各个评价因子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矩阵,R为各评价因子构成的权重矩阵。若B为评价对象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则得到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B=R?塥A。

2.6综合评价

将权重矩阵R和隶属度矩阵A代入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到某生综合成绩对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B;然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某生所属的成绩等级。

同样,可以对其他学生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3.程序设计及初步应用

上述计算过程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比较麻烦,但通过编写一个适用的程序,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很容易在计算机上进行,从而实现成绩的计算机管理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简易使用。模糊综合评判程序设计的N-S图见图1。

图1 模糊综合评判程序设计的N-S图

近年来,我们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课程设计成绩进行评定,结果表明:该法的理论依据充分,评价结果合理,而且容易在计算机上实现,没有增加过多的困难和麻烦,使用效果良好。因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十分需要而且完全可行的。

4.结语

4.1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具有模糊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因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适用于对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

4.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虽然比目前采用的方法复杂一些,但通过编写程序,可以实现成绩的计算机管理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简易使用,建议对此方法进行积极尝试。

4.3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也同样可用于对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及毕业设计等成绩的综合评价,因而具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4.4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主要依赖于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函数的分布,建议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华坤,金勇.学生成绩评定的弊端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4):11.

[2]刘尊峰,张春玲.模糊数学在毕业实习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3(5):37-40.

[3]杨中秋,杨艳平,李海燕.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方案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