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设法规 课程 教学改革
1 建设法规课程概况及知识架构
建设法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建设领域方面的法律知识—建设法规,了解工程建设相关法规的立法目的、原则、程序,了解工程建设法规的执行与守法;使学生受到基本的专业的法律法规知识训练,熟悉、掌握土木工程专业人员执业应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增强工作中的法律适应意识,树立法制观点,从而培养学生今后进行相关专业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运用手段的能力。
整门课程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1]。
2 建设法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及知识重点
本课程是研究工程建设程序各阶段中基本法律内容的制订、法律制定的原则、法律要件的构成、法律适应的条件、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执法与守法。主要学习内容有建设法规的体系构成;工程建设程序法规;工程建设执业资格法规;城市及村镇建设法规;工程发包与承包法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规等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法规。通过课堂教学,习题、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要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①掌握建设法规的基本概念,建设法规的体系、立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办法,并了解建设法规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②了解我国工程建设阶段和环节的划分,了解和掌握我国工程建设程序的概念及工程建设前期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
③了解我国工程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基本情况;了解和掌握我国工程建设执业资格制度的概念、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及关键岗位执业资格管理的内容;
④了解城市规划及村镇规划的概念及我国城市规划的立法概况、城市规划编制的方针和原则、审批制度等,熟悉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规定;
⑤了解建设工程承、发包的方式和相关法律规定,了解并掌握建设工程承、发包的概念,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关于招、投标人的资格及各个阶段的法律规定;
⑥了解我国现行的有关工程勘察设计的法律规定,掌握工程勘察设计标准的概念、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及设计文件编制的要求;
⑦了解工程监理的作用、工作程序及内容,理解并掌握工程监理的概念及监理工作中业主、监理单位、承包商各方的法律地位和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⑧了解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职能,熟悉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教育、保证、处理制度;
⑨理解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了解工程建设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及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熟悉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建设行为主体质量责任的法律规定;
⑩理解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特征及合同索赔的概念,了解建设工程合同的约束力、合同签定和履行的原则及合同主要内容,掌握建设工程合同索赔的原因与依据,熟悉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及合同的保全制度。
此外,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实际工作中所常遇的问题,同时做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建设法规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内容上:
①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②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认可与管理;
③工程发包与承包的执行与监督;
④工程建设监理的内容与监理工作的开展;
⑤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法规的内容与执行;
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规的内容与执行;
⑦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规的内容与履行;
⑧城市规划内容与实施的法律规定。
3 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为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必须精选内容,研究教学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工程实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互相配合进行。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3~5]:
3.1 教学上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联系近年建筑市场上所存在的法律热点问题展开教学。比如在工程中常见的业主对承包商的质量索赔、由于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物价上涨引起的费用索赔、工程延期引起的工期及费用索赔、承包商对业主拖欠支付工程款的索赔等等热点问题,这类问题在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中都很有可能遇到,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建设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接受到这方面的充分学习与训练,这样才能收到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而课时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可采取文字表述与图片相结合,对于案例分析可将分析案情思路制作程流程图表,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可以给学生传授解惑更多的建设法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所要求的知识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3 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建设法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建设法规知识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首先得充分掌握有关案例材料,这是案例教学要解决的难题。这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获得有关材料。一是依靠互联网,网络的发展大大方便了案例的收集,网上的内容丰富而繁杂,需要教师认真甄别选用。二是全国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考试都有《案例分析》科目,在案例分析科目中涉及法规的章节,其案例非常典型,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直接引入教学。
4 结语
提升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任课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出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讲授时应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只有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培养知识型和应用型合一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左恒忠.建设法规教学大纲.长沙理工大学,2011.
[2]朱宏亮.建设法规.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静.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224-224.
[4]李小娟,梁学杰.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27+259.
[5]潘可芳.《工程建设法规》的案例教学.职业教育研究,2006,(12):76-77.
随着如今的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进,小学数学有关课程标准修订,总结来说就是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需要、对课程的态度4项目标。所以也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不断地加强他们的授课设计的基本技巧,由此来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遵循学生进步的要求。经由以上的分析能够得知,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根据现实中的授课行为和授课的课程所取决的,因此,分析小学的数学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定要密切联系实践授课的工作做好研究讨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而且有其特有的结构层次所在。因此,教师经常被要求每学期、章节、课时,都准备具体的授课的备课计划。单就此层面上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其课程授课的设计技巧、章节教学的设计手段和每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水平这三项基本要求。尽管这三个级别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不同,不过,不一样水平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经过研究授课的课程内容和实现的工作目标,设计授课的过程和内容,评价授课的结果与问题,调节授课的手段与内容的长期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一般来说,小学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能够让小学的数学教师足够积极地完成授课的设计活动所前期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体全面的总结。
1.授课知识的方面
小学的数学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小学的数学授课知识,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工作前提。与此同时,还需要有小学的合理授课、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有关的知识。换句话说,小学的数学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数学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还需要兼备日常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的知识。
2.一些技能方面的问题
技能主要指的就是教学的设计技能,可以根据对小学教学的分析,归纳一下小学的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能包含有:分析的能力,总结的能力,设计评估和及时改变的技能。唯有完全把握这些基本的技能相关要求,才能在实际授课之中,把教学理论应用在实践设计的环节,也唯有把握足够授课技能,以确保执行设计的过程中达到最初教学设计与策略的要求。
3.教学的态度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的优秀课堂设计与建设逐渐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的关注。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逐一体现,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新教学目标改革和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数学科目的教学设计研究内容很多,但实际上对于初中数学针对性的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基本处于初始阶段,就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教学设计
一、优秀课程教学设计的概述
我国的新教学目标改革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背景的教学理念,这些教学理念的本质和价值还处于开发应用阶段,需要在职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在初中笛Ы萄е校教学设计的应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就是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这也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发展需要全面落实的教学要求。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重点就是面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数学思维和学习数学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下,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就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身份则从传统的教学概念中有所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开始习惯自主学习探索、团队自发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初中数学的课程安排中,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推演论证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技能,扎实学习基础。我国的教学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在初中阶段的安排应该更加注重数形结合的理念,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了数学课程的教学结果,还有数学教学结果的探讨过程,优秀的课程教学设计对于这些要求,非常有价值。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对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会逐渐普及到全国的初中数学课程中。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研究内容越发的集中和确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专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基础理论指导和数学知识的基本理念灌输。第二,专业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总结。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分析
初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理论和学生基础学习理论为基本概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开始利用区别于传统教学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的疑难问题,由此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并不断实践反思,最终达到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要求下,应该从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脱离出来,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认知情况来制订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的环节上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将教学环节互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适应课程安排,理解教学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都是依照课程改革要求的要素进行设计:首先是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所针对的对象必须符合课改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新课改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总体设计的总结性评价。
三、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在初中数学应用过程中的实践结论
分析
我国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实践检验,就目前的实践发展情况来看,初中数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融入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统一。在同样的数学课程中,不同的课程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师要注重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与教学设计的统一,更应该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细节与学生的统一,只有将学生与教学进行完整的结合,才能让初中数学教学有更高的价值。
我国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践检验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但应该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摆在核心环节。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也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放在第一位,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兴趣,让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得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数学的优秀课程教学设计不断进步,为初中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Moodle
虽然信息时代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尽管也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多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形成教师固化意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在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交互碰撞中产生。因此,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迫在眉睫。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在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设普遍较早,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意识上,并把这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如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无不例外地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相比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言,更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体现出的是“教育文化”,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紧密相连。故笔者认为,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浪潮中,需密切关注社会的需要,美国的“实用主义”教学观值得借鉴,将社会需求和现实案例充分体现到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最直接、最真实的情境。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应用性等特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所指信息化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坚持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稳定,强调在信息化环境下“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界定为 “学教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师生即时的交互中完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笔者所言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关系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交互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识来源于社会意义的建构;知识的习得来源于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下的互动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设计的支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设计服务,而不是盲目地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要体现个性化需求。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育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学习活动的创设为中心,教师、学生的互动参与为重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一味地强调协作学习,重视独立学习,二者应当达到一种平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者在独立学习阶段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情况,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正如孔子云“因材施教”。
总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具体的研究问题不同。教学设计的中心不能简单的以“教”或以“学”为中心,而要综合考虑教师“教”的传递策略的设计和学生“学”的资源库、知识库的设计;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不能囿于简单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是非线性的和开放式的;在研究方法上不仅要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还要采纳我们一直忽视的质的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应是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并注重学习问题的层级式设计。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现
首先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维度对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基于“有效学习”设计思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点:利用STS 教学观,在课程引导问题的设计时,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在这些情境中找寻适合自己社会背景经验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学习成果,即展示学生的作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评价的设计等。其次,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及模式。流程设计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具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
过程模式的操作步骤主要有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及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知识的授予、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七个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动态沟通、完善、修改。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平台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采用相对成熟的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魔灯)教育软件为教学设计首选平台。利用Moodle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致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个阶段。主要包括课程界面美化(如添加时钟模块等)、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等)、课程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Moodle 平台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优秀的教学平台,无论是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工具,还是课前、课后的辅助平台,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很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Moodle 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是万能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加涅等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理论;分析;实践;评价
一、教学设计
(1)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素质,这就造成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现状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就包括对其一般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对其已习得的能力的分析和学习需要进行分析四个方面。(2)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学习内容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学习者本身的学习需要、大纲的要求、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从课程自身的规律来看,其理论基础涉及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与学的理论等,笔者在考虑这方面的内容时,将这些相关理论的要点及现代教育观的主要观点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教学问题的提出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另外由于学生需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以此来训练相应的技能,故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内容。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安排突出了基础理论及观点的学习、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基本原理及操作原则的学习和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三大部分。(3)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加涅的观点,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应力求做到精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笔者在进行相应目标描述时,采用了学习结果的分类方法,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的成分进行分析时,都分别从学习者可以习得的智慧技能、言语信息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等五个大的方面去进行分析;在具体描述时遵循ABCD模式,即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方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基本上做到了对教学目标描述的精确化,为后面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标准。(4)制定教学策略方案。在进行了上面一系列分析以后,就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笔者在进行这一部分工作时,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信息呈现方式和程序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也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些个别化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设问法等多种方法;在信息的传递方式上,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媒体来呈现信息的方式;课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相关理论——实践——评价。(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另一方面也可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从而在下一届的教学中予以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性评价比总结性评价更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别注意形成性评价方面的工作,具体针对“教学设计概述”、“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实践活动”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形成性评价,诊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给予解决。
二、教学设计实践
(1)集体教学的实践。教师互相听课,观摩公开课教师的教学,教师结对,运用教学设计原理互相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可能的情况下亲自试行方案,然后修改方案,最后写出实践报告对实践活动做出总结。(2)个别化教学的实践。要求教师选择一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触、观察、分析其存在的学习问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运用教学设计原理对其进行学习设计并督促其按计划学习,在此过程中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在学期末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实施方案的效果,写出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成果评价
在授完每一单元的内容后,及时注意进行形成性评价,发现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解决。总结性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上课及平时作业的评价20%;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30%;期末考试的评价50%,三个方面成绩的总和即为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根据对最后的学习成绩的分析,去发现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在下一次的教学中予以修正。
四、结论
“教学设计”及其教学中,注意运用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特别注意理解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大教育观)、掌握教学设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形成成果;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讲授、组织教研室成员讨论、研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教学方案、学习方案及课件的设计、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和学习的成果。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