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医院污水处理方案

社区医院污水处理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医院污水处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医院污水处理方案

社区医院污水处理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建医院改扩建医院分类与难点深圳市福田(第四)人民医院改造

中图分类号: TU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医院建设一般可以分成新建医院和改扩建医院两大类。近几年来,新建的医院项目多,规模也很大。但新建的医院在建设和投入使用之后普遍存在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新建医院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很大。根据近年来完工的一些医院的统计数据来看,新建医院的造价在50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新增医疗设备的投入,一次性投入资金就更加庞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病原,在医院运营不饱满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将成为医院或地方政府的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是土地的需求量大。以广东省新建医院的建设标准为例,每床建设用地的建议值为不少于130㎡,新建一所1000床的医院就需要至少13h㎡的土地,用地量非常大,在旧城区将更加难以实现。

三是病原不足。新建医院通常需要很大、很完整的地块,作为地区的配套建筑设施,一般建在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地。由于新区的发展尚不成熟,人口不多,而且相当多的人仍有去老医院看病的习惯。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的若干年内,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病原不足的问题。全国不少地区的新建医院都有空置的用房和闲置的医疗设备。这种浪费的现象与旧城区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是人才难求。医院的口杯需要时间来积累,一所新建的医院通常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使医院达到一个良好的运作的水平。

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在现有医院用地上进行改建和扩建,既可以避免新建医院所带来的问题,又可以增加医院的医疗用房、改善就医环境、增加医疗设备、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改扩建是医院建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医院建筑改扩建,根据项目改造规模及难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师可根据相应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

内部功能及外立面改造型。医院对内部的某一个或几个部分进行局部改造。例如对住院部或门急诊部重新进行装修,调整内部的功能,满足新的医疗流程与功能,提高医疗环境及服务档次。此类医院内部改造同时,一般也会对建筑的外观做出改进,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施工改造过程中要避免对医院其他部门的干扰影响。

功能改造型。收购旧城区现有的楼房,将其改造为医院。改造包括内部结构、非承重的隔断、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给排水以及外观等一系列的项目。使之成为功能较为合理的医院建筑。此种类型一般为服务片区的社区医院

增地扩建型。征收附近的土地,扩大医院的范围,满足业务量增加及医疗设施的完善。增加医院的用房(最为常见的是加建住院综合楼),增设部分医疗设施及住院病房。加建过程要保证医院的整体性,保障新旧建筑的有机联系。

原址改造扩建型。在医院现有的用地范围内,分期拆除医院现有的建筑,按步骤进行规划建设。这种医院规模较大,历史较长。“历史长”,意味着这些医院拥有良好的品牌,服务的人口多。周边的居民对这些医院有较强依赖性,迁建较为困难。对于这种类型医院的改扩建,计划性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投入资金的情况,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改造。

通常在医院建设中,建筑师的角色比较被动。根据医院的具体要求,建筑师来进行建筑设计,院方为主导,建筑师进行配合。近年来来出现了不少公司和建筑师,他们专门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对建筑与医疗流程都相当了解,可以快速捕捉院方需求,将医疗需求融入建筑设计中。他们接触很多国内外医院建筑,在医院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向医院提出更科学的医疗流程、先进的工程技术、合理的造价等,使医院的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医院改扩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设计时应有计划的去实施,分步按顺序进行。

开始要了解院方需求,如医院希望改变什么,增加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院方的需求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设计师要耐心倾听院方的要求。同时要了解院方投入情况,包括资金来原,资金多少及资金到位的时间等等。俗语叫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投入情况进行设计。然后进行调查,对医院现有功能做深入的调查,是医院改扩建的前提。改扩建通常需要经历若干年的时间,医院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建和扩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使医院保持正常运作,保持原有的医疗环境。对医院状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医院功能的协调组织。

下一步就可以进行总体的概念设计。调整医院某一个功能,整个医院的流程都要相应进行变化。在处理新旧建筑联系的同时,要对整个流线进行梳理,包括车、患者、门急诊、住院与探视、感染人群与健康人群、医护工作人员、后勤供应物品、送餐、污物等流线。使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后续使用,同时改扩建完成后,整个医疗流程更加合理、科学、快捷。因此,分期建设方案是非常关键的,非常难但又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总体设计理顺后,则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具体到每一个部门的改造或者扩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建筑师要与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交流,了解医院内部各功能科室的实际需求。有时也要向他们推销一些设计的观念,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与智慧的过程。外立面设计及室内装饰设计阶段,要注重医院的共性与个性,在改扩建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些本地化、个性化的元素,将其运用到设计中,使医院具有自身的特色。医院不仅仅需要在医疗上有特色,也需要在建筑上具有特色。

深圳市改扩建项目中,原址改造扩建项目占有较大比重,深圳市福田(第四)人民医院改造项目属于此类。以此项目为例,介绍一下改扩建项目重点、难点及相应策略。

深圳市福田(第四)人民医院改造项目,后面简称福田医院,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其北邻城市主轴深南大道, 与中心公园相对,周边高楼林立,东北角有在建的超高层办公楼。项目场地由两个近似矩形地块对角相交构成,南北长,东西窄,约呈1:3的比例关系。其中北侧为新建的22层外科住院大楼、门急诊、医技楼及停产场,南侧约半个用地为待拆迁的宿舍及住宅楼。

医院定位为一流的国际化诊疗服务平台,并强调人性化、智能化、低碳化。根据设计任务书该项目将结合已建的基本医疗服务中心扩建其门诊(原外科住院楼)、医技功能、新建国际诊疗服务大楼(包含新建的内科住院楼和国际诊疗中心)和国际医学科技交流中心(包含医技、科教、办公等功能),总建筑面积约19.4万㎡,计容建筑面积约14万㎡。

总体构思与布局

结合场地形状与已建建筑特点,将两个主要出入口分别设于南北两侧,并结合北侧主入口设计弧形的医疗街和主入口大厅,弧形的医疗街将场地的西北地块与东南地块联系起来,西北地块内扩建门诊综合楼与现有外科住院楼融为一体,扩建的门诊综合楼1—5层的门诊功能与旧楼门诊功能相联系,形成完整的大门诊区,东南地块内建设国际诊疗服务大楼,从下至上分别设计为急诊、医技区、内科住院区、国际诊疗区,内科住院区通过空中连廊与外科楼联系。科教办公区设计于国际诊疗服务大楼南侧,相对独立并有通道与主体建筑相联系。

结合总体布局特征,室外绿地被集中地设计在南北两个入口广场区和退红线范围内,结合南北主入口广场设计两个下沉广场,汽车坡道利用下沉广场进入零层,人车完全分流。

方案利用场地地形高差设计零层,形成半地下室,社会车流从南北下沉式广场进入明亮的零层主车道,结合零层主车道设有完整的上下客区域和地下车库的坡道出入口。

整体建筑由两块裙楼和三栋塔楼组成,相互间以弧形医疗街和空中连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三栋塔楼相互错开,互不干扰,并能充分利用场地南北面宽,同时对周边建筑影响降至最低。

总体布局主要特点:

布局集中,各功能既相对完整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弧形医疗街和空中连廊将门急诊、医技、内外科住院楼、国际诊疗以及办公综合楼相串联,形成一个整体。

绿地集中,充分利用场地南向面宽——门诊、医技、住院、国际诊疗区个功能相互错开,坐北朝南,裙楼设计有多处中庭,将自然光和通风引入建筑内部。

人车完全分流——入口广场及下沉式广场分别作为人流与车流的集散入口。零层设有完整宽敞的主车道,为上下客及缓冲停车留有充足的宽度和长度,后勤和物流侧独立的设于场地西侧,与其主车道区分。

柱网整齐、经济,利于分阶段建设——项目将以一期整体建设,并分成两个阶段,先建设国际诊疗服务大楼及办公生活区,将老医技楼功能转移至新楼医技区,第二阶段建设门诊扩建区,这样在建设新的医技功能时,完全不影响旧医技楼的使用,整个建设过程不影响医院的正常使用。

对周边建筑影响最小,便于形成医院主要形象——国际诊疗区设计为35层,建筑高度139米,与外科住院楼相呼应,形成更为简洁典雅的医院建筑形象。

建筑功能与平面

地下室共有四层,分别为零层、负一至三层。其中零层利用场地2.5米的高差设计,主要功能包括影像科对原放射科保留和扩大,核医学科、药库和餐厅等后勤设施以及车流主通道上下客区及零层的门急诊与住院大堂。负一层以停车为主并设计有停尸房、设备房等辅助用房,零层与负一层洁污分开。负二三层全部为地下停车场。

地面建筑从北至南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北段以原有外科大楼及扩建大门诊裙房为主,原有外科住院大楼各层功能被保留,扩建裙房共6层,主要设计为门诊和扩展手术等功能。

一层,门诊大堂,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功能,外科住院大堂。

二层,儿科门诊,门诊治疗中心等

三层,内外科门诊

四层,妇产科门诊,

五层,耳鼻喉科,口腔科门诊

六层,扩展手术中心

中段为国际诊疗服务大楼,包括急诊、医技、基本内科住院区及国际诊疗区,裙房设计为六层,塔楼共三十五层。

一层,急诊区,内科住院大堂,国际诊疗区大堂,

二层,急诊留观、EICU、门诊检验、功能检查。

三层,检验科、介入中心。

四层,内镜中心、超声科、海扶刀治疗中心

五层,产房、新生儿科

六层,重症监护中心、病理科、输血科。

七层,架空绿化层

八至十九层,基本内科住院标准病房

二十、二十一层设计为VIP接待及康复活动等功能,并设计有架空绿化平台。

二十二层至三十五层,国际诊疗中心。

南段为办公生活区,主要设计为教学、办公、会议及配套公寓等功能。

一层为公寓大堂、办公大堂。

二至六层,实习生公寓,专家公寓、值班宿舍及教学用房。

七至九层,行政办公

十层,报告厅。

平面设计主要特点:

原外科住院楼各层功能均得以保留,其1~5层门诊功能与扩建区融为一体,6层手术与扩展手术区融为一体。

各功能区流线简单明确,门急诊、住院和医技区既相对独立,同时相互间以弧形医疗街紧密联系。

国际诊疗区设于中心塔楼的高区,设计有完全独立的出入口大厅和垂直交通,避免了其他功能的干扰。

绿色与节能

设计希望建筑的绿色设计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空中的绿化空间也为人门交往提供了平台,并成为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补充,以降低建筑对人工技术进行节能减排的依赖。方案同时强调新的技术应用来降低建筑能耗。

下沉式广场与开放式的地下空间,绿化引入地下,降低地下室能耗,增加其通风和采光。

2、 开放的医疗街,就医流线生动自然,改善建筑内部人的心里感受。

3、建筑中多处绿色中庭的引入,更多的医疗功能具有自然光线和通风,降低能耗,改善工作就医环境。

4、 屋顶绿化、平台绿化及太阳能利用,有效增加医院绿化面积并减少能耗,改善城市医院绿化环境。

5、主要功能南向,包括门诊区、办公楼、外科住院楼等,建筑获得更多阳光。

立面设计

太阳能风能利用为建筑提供部分照明用电,降低建筑运营成本。

建筑立面上采用遮阳设施,既有利于立面造型,同时在保证室内采光的前提下,可自动调节室内光照强度,有效的控制室内温度。

是院区内采用中水、雨水回收利用、污水处理等设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在建筑设计中,选择节能空调,照明、电梯产品。

形象与空间

作为医疗建筑,方案并非要在鳞次栉比的都会摩天楼中去争奇斗艳,而是去填补喧嚣的都市所缺乏的静谧与平和,方案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中吸取灵感,架空的骑楼、虚实对比的立面,轻盈灵动的元素,舒展流畅的形体,形成方案的主要形象特征。绿色和自然光被引入建筑各个角落,增加了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医与患同样地得以尊重。设计也正是希望这些特征能更加强建筑的亲和力,在略显冷漠的都市丛林中展现自己特有的内涵与特色。

通过这个项目设计,原址改建存在一下突出问题:

由于综合医院大综合的考虑,都希望新旧病房楼实现每层连通(至少隔层互通),则新旧住院楼需要彼此靠近,越近越好。新病房楼一般都是高层,地下室施工则存在非常大的难度。比如某医院改造,基坑开挖,就破坏了原建筑的基础,造成原建筑严重倾斜。既严重感染了医院正常运营,同时产生的破坏,导致财务预算严重超支。

医院建设属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属于政府部门,而使用者却是医院院方,由于各自利益不同,设计周期特别长。院方内部科室与科室对于面积分配、楼层分配很难协调,新建部分受益者与扩建中利益受损者各自心态不一,部分临退休人员对改扩建无动于衷。都是设计院需要从中权衡协调的。

分期建设要求高,整个过程需要缜密设计,并完全按照设计流程施工,中间出现意外,则会对项目开展造成极大影响。而扩建过程中对医院正常运营,或多或少存在干扰。

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周期短则3-5年,长则8-10年,甚至更久,项目推进动力能否持续,也存在变数。

原址改扩建项目,一般改建后覆盖率奇高,绿地严重不足,医院环境较差。而施工过程中又需要较多操作面和施工场地,对于施工队要求高,有些医院由于施工场地不足,只能采用比如逆作法等。

参考文献:

1,《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3,《HEALTHCARE》

4,《医疗建筑与设备设计》,陈慧华,肖正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全球大型综合医院设计》,杨欢,天津大学出版社

6,《专科医院与专科门诊》,付天海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7,《医用建筑规划》,杭元凤,于泓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8,《建筑规划与设计译丛——医疗设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