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产品配送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医用材料 主动式 信息系统 库存管理 配送管理
国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现有系统对资源调度与优化的研究严重不足,现有成本核算为主的模式还不能完全规范医用材料在医院的合理使用及核算,还应该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全院型的医用材料管控长效机制[1]。发达国家早已度过补充和完善HIS系统的阶段,HIS已经成为医院中枢神经系统[2]。国内虽引入HIS系统,但是由于用户不懂计算机,开发商不熟悉医院业务和流程,无形中为系统开发和后续实施埋下隐患,增加系统实施的难度和风险[3]。信息系统的完善对数据备份、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和部门领导都有要求,而不完善的系统则需要针对不同环境和策略进行设计[4]。本研究选取西南地区大型综合性医院华西医院为样本,以功能缺失较多的医用材料内部管理为切入点,对医院内部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提出以库房为主导的主动式物流管理模式。
1 医用材料库存及配送管理现状及问题
1.1 库存及配送管理现状
华西医院现有配送及物流管理是以二级库房为驱动中枢的模式,总库房不能掌控二级库房的库存情况,产生大量领用医用材料和零星领用次数较多的情况。配送管理无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无法保障工人的工作量,配送工人与二级库接收人员的时间存在误差。这些现象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三重浪费。两级库房的具体职能、信息传递模式具体描述如下:
(1)两级库房职责:华西医院医用材料库房分为总库房及二级库房(科室库房)2类。总库房由专门的库房管理人员负责入库、分拣、出库、配送、盘点等日常管理。医用材料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库房,将入库单交给库房管理人员进行登记、核对商品名称、数量、质量后由供应商在指定的货架上架,库房管理人员将入库种类、数量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同时打印出入库单,以便日后查询管理。总库房根据前三年的平均数及管理人员的经验,设置平均库存量*20%的医用材料量作为安全库存。二级库管理人员每周至少清点一次物资,如有急需则申请零星领用。二级库医用材料实际使用量由人工统计,每周汇总各病房使用总量制定需求计划,以便进行库存补货及成本核算。
(2)两级库房信息传递模式:总库房与二级库房(科室库房)的信息衔接分2种方式:(1)二级库房向总库发送医用材料需求计划(采用Excel电子表格或打电话的方式),总库房核对后将此信息传给采购部门进行采购;(2)配送工人在配送时携带出库单(根据二级库房申报的材料需求计划编制、打印),与二级库接收人员进行入库核对,因此医用材料的采购及配送都是由二级库房发起的,总库及采购部门的权责都比较被动。
华西医院医用材料的配送由库房管理人员协调与安排,有具体的配送日,但配送日内无具体的配送时间,即二级库管理人员知道哪几日总库会进行配送,但不清楚配送到某个二级库的具体时间。由于电梯、配送时间、接收时间等瓶颈资源的限制,配送过程中会遇到电梯拥挤、二级库房管理人员没有时间接收等情况。在调查药品配送时间、膳食配送时间、病床使用时间等之后,医用材料项目组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制定一个新的配送方案,目的是缓解医用材料配送的压力,同时确保病人的安全及配送的效率。方案设定第一住院大楼的配送时间(配送压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住院大楼,因一住内设有急诊科、ICU、NICU、CCU等重点科室),将第一住院大楼的医用材料配送时间集中在6:30~8:30,并为此申请专用电梯,协调各科室的接收人员,重新划分和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方案制定后,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在方案评价之后进一步协调库房管理人员、配送人员和接收人员的时间。现方案虽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仍未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即依然存在零星领用和总库、二级库沟通不畅的问题,依据科室人员的考核制度,很难对二级库材料接收人员进行合理的考核。且如果今后有其他的变动,方案需要重新调整,便会再次增加库房管理人员及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1.2 库存管理中问题
(1)库存信息管理模块未覆盖二级库,导致数据延迟失真。华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有专门的库存管理模块,医用材料总库正是利用这一模块实施材料入库、出库统计和审核等管理业务[5]。但是,这一系统模块没有延伸到二级库房材料库存管理,以至于二级材料库房全凭人工对材料入库、拣货、出库等信息进行登记,造成二级库材料使用、库存信息只能通过定期盘点来获取,无法做到实时反映,更无法向总库及时反馈[6],而且总库管理二级库房的主动性较低。
(2)预测方法简单,信息支持不及时,导致二级库库存失衡。目前,材料补货流程为各材料二级库管理人员首先根据前3个月材料消耗量预估当月材料需求量,再根据当前二级库材料库存保有量推算当月材料补货量,并编制材料需求计划上报材料总库。这种分散的、基于人工的预估需求的做法由于缺乏实时库存信息支持,且基层管理人员需求预测方法简单、原始,经验欠缺,常常造成2种恶果。一是材料需求预估不足,造成材料库存不足,零星采购及领用大幅增加,增加材料总库运营工作量和成本。二是材料需求预估过多,造成二级库库存积压,形成库存“黑洞”。
(3)配送依据信息化程度较低,易出现失误。医用材料二级库向总库传递材料补货信息目前是通过Excel表格或电话通知的方式完成的,总库根据Excel表格信息或电话通知信息转换编制出库单作为配送的依据。由于上述信息传递过程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持,没有统一的信息格式标准,在信息转换过程中极易出现错误,给材料采购、配送等工作造成麻烦。
(4)总库管理完全依据二级库提供的数据信息,主动性较低。现行的材料补货作业是由总库根据各材料二级库管理人员编制的材料需求计划,通过采购、验收入库、分拣出库、配送等环节实施的,其原因就在于总库与二级库缺乏库存信息的有效衔接与沟通。这也导致材料总库在需求预测、采购计划以及配送计划等方面处于被动响应局面。
1.3 配送管理中问题
(1)配送时总库与二级库的沟通不利,影响效率[7]。由于总库在配送计划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且二级库接收人员在科室内还有其他医护工作,材料在配送到二级库后,材料总库与二级库医用材料接收人员在材料配送接收时间方面的沟通不力,会给配送作业工作效率造成严重影响。
(2)现用配送方案的调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原始配送方案的调整只能维持暂时的平衡,一旦其他物品配送时间、电梯使用高峰期等瓶颈资源出现变动,配送时间便要重新协调,配送方案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在协调配送时间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瓶颈资源。人为调整配送方案需动用大量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的调研,但是调整后的方案依旧不具有灵活性。
(3)总库配送工人的工作量不均。配送工人与配送科室的安排由总库管理人员根据各个科室材料需求的紧急程度来确定,总库共有11位配送工人进行配送作业,配送工人与配送科室为随机组合,每位工人每日完成的配送次数不同,配送量也不同,因此不能保证每位工人的工作绩效等同,对工作积极、工作量相对较大的工人来说,同样的薪酬缺乏公平性。
(4)总库HIS系统未设置配送功能模块。总库房的信息系统建立进货管理模块、出货管理模块,但没有建立属于库房管理一部分的配送管理功能模块,配送工作衔接于总库出库与二级库入库始终,配送管理功能的缺失是造成上述诸多问题的内因。
2 主动式库存及物流配送管理模式的提出与建立
分析库存及配送管理中的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功能的流失,无法完整地达到用信息系统掌控医用材料流向的目的,使得医用材料总库房与二级库房无法实时、准确衔接,需要重新定位总库在物流管理中的角色。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主动式管理”,即在实际工作中,总库要掌握库存及物流配送管理的主动权,主动监测二级库的材料使用量,预测二级库医用材料的领用量,及时为二级库进行配送。
以此为管理模式,设计开发一体化的信息整合系统。新系统需具备以下功能:(1)建立医用材料库存及配送信息管理系统,增加针对二级库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加强总库、二级库之间的信息流通与传递,总库能实时掌握二级库库存及使用消耗情况;(2)基于总库与二级库之间信息衔接的有效性,总库可以对二级库需求计划进行统一编制。需求计划的编制有严谨的计算公式与模型,得出的数据更加准确,能有效降低需求计划的失误率和零星领用的次数;(3)总库根据需求计划制定配送计划,主动开展配送资源计划和配送作业,不再被动接受二级库的材料需求计划,开发主动式库存及配送信息系统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医用材料预测不准确,零星领用次数较多等问题。
3 医院内部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3.1 数据的连贯性
数据流向分横向和纵向,各个模块内有数据流,模块间也有数据流[8],设计的重点是体现模块内与模块间的数据流向,体现运输配送管理模块的衔接性及重要性。配送管理模块贯穿于医用材料入库到配送的整体过程中,是此次信息系统设计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3.2 功能的实用性
信息系统功能及数据流向的设计必须以华西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出的信息系统能够改变和解决华西医用材料库存及配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库存及配送管理提供系统支撑,并完善目前缺失的信息系统模块及其功能。
3.3 系统的完整性
每个子模块的设计都是为尽量涉及到实际工作中的每项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的信息密切相关,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各模块间的信息能够有效流通[9],整个入库、存储、出库、配送流程中的每个子功能模块都不可或缺,完善子功能中的各项具体信息,确保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
3.4 设计的可提升性
HIS系统作为一个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业务运作和管理的载体,技术的可扩展性是其产品特性之一[10]。库存及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为改变目前工作中的问题,但是此次建立的信息系统也要为今后的进一步调整提供空间,要保证在此基础上信息系统仍能有效的提升,不断完善其功能。
3.5 管理的主动性
信息系统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总库管理二级库医用材料使用及库存信息的主动性要求。从信息流来讲,二级库的库存及使用量信息要实时传递给总库,总库据此定期主动预测二级库的需求量;从物流来讲,总库要及时将各个科室需要的医用材料及时、主动地配送给二级库,并对二级库库存信息进行主动管理。
4 医院内部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
4.1 供应商、总库、二级库间数据关系图(见图1)
运输配送管理模块贯穿于供应商、总库与二级库功能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设计库存管理系统及配送管理系统之前,要先梳理各模块间的关系,供应商、总库、二级库之间是供货与退换货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配送与接收的关系。总库与各二级库间的信息传递包括总库对二级库领用量和使用量的预测,及二级库对预测信息的确认。二级库与二级库之间的医用材料在现在的信息系统状态下是无法实现调配的,但系统建立完善后,二级库间的医用材料可以就近调配,不必非得去医用材料总库领用。而总库及二级库之间有进货管理、库存储位管理、出库管理等不同的模块,各个模块及各个库房之间都由运输配送管理模块衔接。
4.2 总库与二级库子模块间数据流向图
总库与二级库信息系统中皆包括:进货管理模块、库存储位管理模块和出货管理模块3大模块。由于总库涉及对二级库的配送管理,因此在总库系统的设计中增加运输配送管理模块。
各大模块中又有相应的功能子模块,不仅各大模块中的子模块相互联系,而且各大模块间的子模块也有相互关系,如:总库中的运输配送签收管理子模块与二级库中的进货单输入与维护子模块间就存在医用材料物流配送的关系;而二级库盘点管理及库存控制子模块与总库中的盘点管理与库存控制子模块间则存在医用材料信息流传递的关系,二级库可以将库内医用材料的详细信息传递给总库,以便总库对二级库做出预测分析,从而方便采购部门对所需材料进行采购。
图2中横向为各模块的子模块,纵向为各子模块间的信息流向关系,在制定系统模块的功能时,可以根据此数据流向图进行规划。总库流向二级库的数据是运输管理模块的功能,贯穿于箭头两端的子系统中,而二级库向总库的数据流是二级库进货管理模块向总库进货管理模块的信息流。此图中将各模块做进一步细化,每个子模块中都涉及实际操作过程,将这些模块功能进行衔接,信息便可以有效的流通,提高库存管理及配送管理的效率[11]。
5 医院内部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1)建立二级库各信息系统模块,管理人员便可将入库、出库明细及时录入系统,在数据明朗化的基础上增加条码管理功能,总库及二级库的入库、出库工作量将大幅降低。
(2)运输管理模块的建立有效传递总库及二级库之间的配送信息,且运输管理模块中的各子模块使得配送工作更具有计划性,配送排程、拣货、装车、车辆追踪,整个流程有条不紊,且在配送排程中设立配送工人的配送信息,对工人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公平化。
(3)总库与二级库中相对应的子模块信息实时衔接后,总库可及时观测到二级库的库存信息,并可为各科室针对性的制定医用材料需求计划,不再使用以前二级库管理人员人工统计、凭经验预算的原始计划编制方法,信息系统既增加计划的合理性,也更利于成本核算。
(4)库存及配送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总库、配送、二级库中的各种瓶颈资源,各个瓶颈资源都是现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中的障碍,是医院的客观条件所致,不可完全避免,但只要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便可整合这些资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棘手问题。
6 结语
作者从医用材料库存及配送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出发,设计出总库主动式运用信息系统管理二级库的模式,系统具体的实现方式另文描述,该系统投入运行后会实现以下效果:(1)总库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总库库存及配送管理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二级库医用材料使用的特殊性,总库管理始终配合二级库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后,总库可以观测到二级库的使用量及库存,定期对二级库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并在合适的时间及时配送。由此,总库库存及配送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预测与配送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零星领用、接收不畅等情况也会大量减少。(2)为现行库存及配送管理提供系统支撑。现行的配送方案虽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进行严密的排程,将科室、工人、配送时间等都按关键节点做出规划,但现行方案也不是完美的,还有很多缺点和漏洞,如果药品配送或膳食配送等其他配送时间出现调整,那么医用材料的配送时间便要随之进行调整,同样,如果医用材料的配送时间由于某些特殊状况出现调整,其他配送的时间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这些调整都是为保证医院内部秩序稳定有效。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建立完成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都可以在线上解决,从根本上改变总库被动管理二级库的局面。(3)为医院全面实现信息化提供信息基础。为医用材料库存管理及配送建立信息系统,是医院初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举[12]。医用材料库房与二级库房信息系统的完善设计可以为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开发提供帮助,为后续细节化的信息系统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用材料库存管理及配送信息系统如能高效、准确的运行,必将成为药品、膳食等信息系统开发的先锋力量,成功推动医院全面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金蓓, 程述森, 石应康, 等. 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综合管控策略[J]. 现代仪器, 2011, 17(92):25-26.
[2] 李雪丽. 浅析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J]. 医疗设备信息, 2006, 21(3):46-50.
[3] 翟红, 孙晓琳, 徐红. 给医院信息系统(HIS)中的需求调研把把脉[J]. 医学信息学, 2006, 19(7):1140-1141.
[4] Hamish SF Fraser MBChB, MSc, Joaquin Blaya PhD. Implementing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C]. AMIA 2010 Symposium Proceedings Page, Philadelphia, 2010:232-236.
[5] 殷积琴, 王敏, 王琥琳. 医院信息系统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 中国医院统计, 2006, 13(2):170-171.
[6] 李莉. 探讨医院信息系统对医院发展的作用[J]. 南昌高专学报, 2006, (1):88-89.
[7] 张瑞, 赵玉兰. 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的管理[J]. 信息技术, 2006, (6):151-153.
[8] 王丽亚. 物流信息系统与应用案例[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9] 范慧明. 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卫生经济, 2006, 25(5):78-80.
[10] 李郝, 程铭, 许敏. 如何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J]. 现代医院管理, 2006, (3):54-56.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在成为生物医药强省的征程中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大步。作为浙江省龙头企业的华东医药,从2002年起就已经涉水药品冷链配送。在遨游医药蓝海多年之后,华东医药提供怎样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转型元年的行业竞争?
多年的从业经验让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看清了目前中国医药物流市场的一些特点。“小批量、多批次的小作坊发运方式仍十分普遍,除了制药企业发运以外,大量需要冷藏的药品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冷链运输条件。”
2011年是新医改的攻坚之年,完善药品冷链管理成为了强制性的国家政策,药品冷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经吸引医药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医药生产、批发、零售和消费各终端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并将药品冷链作为长期且重要的基建项目来实施。
第三终端的冷链难题
许多制药企业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三终端,即乡镇农村医疗医药终端。可是在整个药品冷链系统的三个环节(仓储、运输和配送),乡村运输以及远程运输却成为医药配送人士最为头痛的问题。
乡村地区一般位置比较偏僻,交通网络并不发达。不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乡村运输成为了一个难题。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介绍,华东医药根据乡村运输的特殊性,针对性的合理调配配送的频率。
“即使合理地调整了配送的频率,由于乡村运输中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提前做到的,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急救的药品需要临时配送。” 竺君君说,“这就需要主次干线的一个合理安排,当主干线的冷藏车在途经某个乡村时,当地的临时调配车辆就会进行交接,通过提前的调度工作,既保证了主干线的车辆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急救药品的准时送达客户。由于路途较远,保证车厢内的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是远程运输中需要解决的关键。”
对于远程运输,在客户的订单下达后,第一个时间我们先预定一个仓位,确定了双方城市的一个温度状况之后,根据实验数据对药品进行不同的包装。竺君君谈及了华东医药对于药品包装的一些探索。“我们对药品的包装进行了一个改进,虽然运用的还是一个普通的泡沫箱和冰袋,但泡沫箱并非越厚越好,我们在1毫米的泡沫箱外面增加了一个保温或者反光的纸箱,以节约成本和增加保温的时间,这是我们工作领域中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针对无法监控的长途运输的难题――航空运输,竺君君表示“远程运输的很多时候都是以一个实验形式的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在发运之后,会催促客户去提货。之后我们会进行一个货物的跟踪,并做好客户的信息反馈,这些信息对我们做好下一次的运输计划有很大的帮助。”
药品冷链监控滴水不漏
归根于成本问题,目前一些物流公司依然采用人工确认温度进行温度管理,但这种方式只限于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测定,缺少运输环节的连续性温控数据。如何实现全程实时温度监测与控制,是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冷链管理时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冷藏药品冷链环节的监管工作。对于整个药品冷链系统的三个环节,华东医药有限公司率先与药品监管部门合作,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远程监控技术,实行无缝隙药品冷链物流。
华东医药在冷库端安装了药品仓储环境监测和报警系统软件,对在库冷藏药品的温湿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记录和超标异常情况报警,并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端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
“仓储环境监管系统主要分为在线监管、现场管理、数据分析和备案情况。我们对包括温度、湿度,以及库房门和断电情况进行数据信息采集。” 竺君君介绍,“由于开关门对仓库门边上的温湿度影响较大,我们在冷库安装了三个温度探头,而在门附近安装了一个湿度探头。” 竺君君说。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职责人员的监控要求,华东医药还配备了一个现场的人机交换界面,主要有一个本地的PC监控系统,这个系统放置在办公室,方便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流程的改变。另外还有一个现场的触摸屏,主要是用于现场的维修以及查询。”
在车载环节,针对大批量冷链药品的配送,华东医药的冷运车上都安装了药品冷链运输环境监测系统软件,每辆冷藏车配置3个PT1000温度监测探头,对运输过程中药品的温湿度进行自动监测、记录和异常情况报警,“温度探头10秒钟就会上传一次温度,这样当药品发生质量问题或者客户对于配送药品质量有疑问时,也可以登录这个系统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 竺君君说。“GPRS数据网络功能支持车载运输途中将温度信息实时传送至远程的监控系统,在上海的一个控制中心,已经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以及监测。”
“在整个运输途中,我们通过GPS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她继而介绍,“当冷藏的药品送达目的地的时候,将对历史的数据进行现场的打印,并且进行了签字的确认,这样就完成了一整个的交货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医药针对在运输途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碰到高速公路上的堵车问题,或者说车子进行停驶或维修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在车厢底下配备的一个汽车外接电源就发挥了作用。当车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接通220V的电源,让车子通过电来进行制冷,从而保证正常的制冷情况,同时车厢的门板也是进行了双层的保温,万一在堵车的情况下,也会有20分钟的紧急处理时间。”
在最后的远程配送运输方面。“目前华东医药在远程运输上主要还是针对2到25度的产品,2到8度的产品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登录,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的整个布局。”
据了解,华东宁波仓库目前主要运行在洪塘分部,北仑分部将在今年5月建立完成,洪塘分部分成仓储工程和车载工程两部分。宁波洪塘的各个库房都有实时温度监控,所有的温湿度数据也是10秒钟上传一次,方便管理人员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实时地查看公司的状况。
“我们所做的努力在于,无论针对乡村运输还是远程运输,药品冷链三个环节的监管都要做到滴水不漏。” 竺君君说。
药品冷链的艰难探索
尽管华东医药不断加大对药品冷链物流的投入,并与监管部门取得了良好的合作,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药品冷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业内人士进行一番艰难的探索。
竺君君指出了华东医药的一些现实困扰:“第一,车辆进出市区受到限制,导致我们无法向上海、北京等地方发展业务。第二,在远程运输中的仓位安排没有优先权,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蔬菜和海鲜货物有一个绿色通道,只要这些货物一到机场就会提前安排仓位,药品虽然是一个急救药品,可是国家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所以导致我们要提前安排仓位,而且提前安排的仓位还不一定能上去。”
“另外一个较严重的就是冷链断链,在医院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药房之间的交接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采取冷链措施。虽然我们也在省内的大多数医院配备了一些医院里用的冷链车,可是他们真正使用的并不多。” 竺君君提出了忧虑,“我们希望厂家在药品出厂的时候能有一些冷链断链或者是药品变化的数据,以保证我们在冷链配送的时候能多一点点的争取时间。”
“医院的监管力度不是很强,让我们在医院退货的时候无法识别他这个药品到底是不是变质,导致我们的配送方面或经营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竺君君说,“对于药品的质量进行评估还需要稳定性数据支持,但是一般的药品物流公司缺乏这方面的数据。”
“所以我们要在流程里面能够建立和上游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出现流程偏差的时候,跟生产厂家共同去评估可能对药品质量带来的风险。希望交接环节在以后都有所改进。目前的冷链发展之路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相信经过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大力合作,药品冷链物流能够取得很好地发展。”
现场问答实录
问:“湿度温度计是怎样的一个温度计?应用原理是什么?”
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以下简称“竺”):“是三个温度探头,一旦温湿度出现异常时,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监管部门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冷链风险。药品冷链信息化监管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华东医药实现了全程药品冷链物流实时远程监控,确保了疫苗等生物制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问:“温度计的探头有线是否连到了冷藏车的车载终端,运输产品的批号、数量以及产品的最新技术是否也有所显示?”
竺:“探头是有线的连到了一个驾驶室里。然后通过GPS跟GPRS定位系统传输到我们上海的监控系统里。但是不能显示产品信息,这只是一个温度监控器。与运输的批号相关联的是温度监控的运输系统,在我们的监管系统里的运输单子上才能看到产品信息。”
问:从接到客户订单,到完成配送的过程,你们怎么安排行程?
竺:下单当天晚上12点之前所有的订单就会在仓库里面分拣完,隔日配送。凌晨四点钟驾驶员根据不同的路线,提走所有的货物,然后进行配送。如果中途出现变故,例如天气原因或者医院的节假日,我们会事先跟客户沟通。基本上因为省内配送一天内基本上都能完成,如果偶尔不能完成的话我们会有一个外接电源,也就是说插电过夜,进行第二天的配送。
问:针对跨越省区的药品配送,你们如何操作,配送的效率如何?冷藏车是自购还是租赁的?
竺:目前华东医药只在浙江省进行配送,今年有计划往福建和江苏、安徽方面发展。车辆是自购的,因为针对机场配送方面我们监管不到,包括邮政方面我们也是不放心的,所以感觉还是自购冷藏车配送比较合适。
只要是医院当天下的订单,当天全部处理完,一般都是一个星期递送一次,他们要来去保持这个两天的库存。根据订单频率,华东医药循环在1星期3次配送,也就是说隔一天配送。针对一般的制药厂只需要配送需要足够的库存即可。
问:您刚提及,有一个监控系统在你们的冷链管理当中。一旦监控到温度已经超标了,你们的应急的方法或者说是流程是怎么样的?
竺: 我们对药品有三层包装,第一个是层内包装,对于生物制品来说就是一个瓶子,然后中包装,然后一个大包装,药品在2到10度的情况下,拿到一个25度的常温态下,能保持一个20分钟的冷藏的保温效果,但在断链的时候,我们有十分钟的紧急预案,比如说像车辆方面,如果说堵车了或车辆损坏了,我们有一个外接电源,然后比如说库房里面,库房里面,我们有5个冷库,如果其中一个冷库出现问题,十分钟内没有解决的话,我们就会发生移库。
问:即使十秒钟传一次,但如果在途的温度还是超标了,最终到客户手里仍然是超标的,你将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保证对客户供应的物料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没有断链的?
竺:温度偏差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曾对运输包装做过一个统筹运输实验。对包装进行监测,包装本身有25分钟的保温时间,不是说一超标药品就发生质量变化的,其实有10分钟的预警。我们有10分钟的时间去反应情况,如果10分钟之后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备用的车辆,或者让司机在附近的地区进行一个外接电源。
关键词:药品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模式 BGC解决方案
所谓 BGC电子商务是把 B2G作为基础,以G2C作为重点,以此把这两个商务流程有机地实现衔接,从而整合成为一种新型的模式(见图1)。在原本的B2C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公司试图打破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物流传统模式,试图将商品直接送达到消费者的手中,也就是抛开中间商而由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而事实证明,药政管理和药品本身的特殊性(药品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和国家对处方药及非处方药物的严格管理)以及配送问题和人们的消费习惯成为经营B2C电子商务的矛盾所在,直接面对病患者的零售的特点和用药的安全性、及时性等相关要求决定了其配送工作的沉重负担,同时医药B2C电子商务的开展受到药品管理法等法规的约束。
对于病患者而言,肯定不会为了一个价值很小的药品而付出比较高的配送费用,使B2C模式失去了本来应该具有的竞争上的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B2G,销售渠道的下游可以由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负责。这样做的好处,从一个方面来看,可以极大地减轻配送成本,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可以很好地解决监督管理药品的问题,从而,既符合国家的药政及药监的管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各项成本与费用,保证了老百姓的用药安全问题。这里所说的G(政府部门)可以先假定为国家食药总局,国家食药总局对我国市场上的药品有检验的权利和义务,是消费者用药安全的忠诚卫士,因此在此选择药监局来作为BGC药品电子商务中的G这一环。
此外,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能够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目前我国国内对于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还不能够很好接受,比较容易接受传统的购物方式,所以消费者还是喜欢在小区或者街道的药房购买药品,同时,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能够解决物流和付款方式。
药品电子商务BGC模式可行性分析
(一)BGC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BGC药品模式下的药品销售模式目前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在此环境下,该模式下的药品销售尤其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在各个相关的利益团体,特别是医药生产企业和病患者得到的更多。
第一,由于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在BGC电子商务模式中医院淡出了药品流通领域,医生与医药生产企业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医院与中间流通商业的30%批零差和生产企业给医生的回扣没有生存的土壤,于是医生会比较客观地对病患者进行诊治和开处方。在传统医药商务中存在的这部分不合理费用就不会转移到病患者头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患者额外的支出,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
第二,对医药生产企业而言,由于在BGC模式中没有了医院这一环节,不仅不会有大量的非正规开支,而且医药代表的各项开支不存在。再加上网络上的药品网站可以每天随时相关信息,并且其所投入的费用比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下要低得多,医药生产企业在广告和促销费用方面减少支出,于是医药生产企业就会相对合理地制定药品的价格,将资金用于研发和网站等方面的建设。在正常的情况下,企业的营运成本降低,利润增加。
第三,作为中间流通环节的医药公司或药店,将逐渐演变为药品的配送组织,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药品进行配送,并且逐步建立高效和合理的药品配送人才队伍,可以避免将主要的资金放在开设店面、铺货、库存的占用上。经调查,在传统医药商务中开设一家面积500平米的药店,至少需投资200万元,固定支出包括房租、水电费、营业人员的工资等占投资额的10%,其它资金占用包括上柜药品、库存药品、促销活动费用等占投资额的60%,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库存商品的充足,不得不加大库存量,而另一方面,由于药店采用的是相对被动的销售,公司实力、店面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对药店经营的好坏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经营风险很大。在BGC电子商务模式下,医药公司或药店逐渐演变为配送机构,加之与生产企业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它将主要资金及人力用于健全和完善药品的配送体系建设,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的效益,能够大大降低经营的风险,加快资金周转。
(二)BGC模式与B2B模式的比较
B2B的优点BGC模式都已涵盖,同时又避免了B2B电子商务的不足。与单纯的药品B2B模式相比,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较为妥善地解决了制约医药B2B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许多瓶颈。
首先,BGC模式较B2B模式较为妥善地解决了交易中的安全支付问题。由于除药品生产企业之外,处于B、C中间的G(即国家食药总局)与药品生产企业的关系要么是由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开设的药店或成立的医药公司,要么是采用联盟等形式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随便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金额是巨大的,但是因为存在互惠合作关系和因为受到相关的贸易条款的限制,所以交易是较为安全的。
其次,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较B2B较为妥善地解决了药品的配送问题。对严重制约药品B2B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瓶颈之一的配送上的问题,通过BGC的模式能够得到较为妥当的解决。在该模式下,生产药品的企业可将医药公司或药店作为药品销售下家,医药公司或药店要么是由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开设的药店或成立的医药公司,要么是采用联盟等形式,医药公司或药店与药品生产企业成为贸易伙伴,现有的医药公司或药店逐渐演变为配送机构,它们拥有一支配送服务于所辖区域的快速、安全、高质量的配送队伍和体系。当接到配送任务时,可立即进行配送服务,将消费者所订药物在很短时间内送达病患者手中。
(三)BGC模式与B2C模式的比较
BGC涵盖了B2C模式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由于医药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和B2C缺陷造成的阻碍,具体来说:
第一,BGC比起B2C来说,能较为合理地解决药品的配送。B2C电子商务以商家直接面对消费者,抛开了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首先,对于OTC药物而言在理论上有其可行性,但对于处方药物的销售来讲,病患者必须持医生开具的处方购药,处方的确认成为开展医药B2C电子商务的难点之一,而且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地建立配送机构,对每个在网上订购药品的病患者进行药品的配送工作,其工作量和资金的投入是巨大的,对此,企业不愿也不可能花费精力去作这项工作。相反,病人肯定不愿意为了成本较低的药品而支出高额的配送药品的费用,那么,网络销售药品也就失去了竞争上的优势,而BGC电子商务模式把药品生产企业开设或联盟的药店和医药公司,可以将人力用于健全和完善药品的配送体系建设,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的效益。
第二,BGC模式与单纯的B2C模式相比较其优势还在于:目前国内对于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还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还是比较容易接受传统的购物方式,消费者还是喜欢在小区或者街道的药房购买药品。销售药品的网站在接到了客户的订单之后,所要做的仅仅是给消费者一个订货号,仅仅只是在病患者的消费习惯上,由病患者到药店取货变成了药店配送到病患者手中,既符合消费习惯又方便病患者。在BGC电子商务模式下,网站对于病患者来讲将是互动式的在线商品目录和经销商名录。
第三,和B2C模式比较而言,BGC模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较好地解决物流和支付。网上订购药品,生产企业在给病患者订单号的同时,给医药公司或药店下达配送信号及该用户的订单号和其它详细资料,然后配送人员上门配送,顾客在收到所订购的药品后,进行验收并填写收货单,同时出具处方单,配送人员收取处方单和货款,这样就解决了信用卡的问题。这在我国现阶段或更长的时间内,即我国工业化不断得到推进,但还处于不够完善的阶段,却直接跨入到了信息化的体系的时期,能够得到更多用户的欢迎。
综上笔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BGC电子商务模式,能大大降低总体上的运营成本,且其支付方式较为安全,能够很好地解决配送的问题,比较符合当前我国的行业特点和我国国情,所以其具有其他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具有十足的发展潜力,在将来能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BGC药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
(一)药品电子商务开发平台
药品BGC商务系统由三个部门构成:第一部分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第二部分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与国家医药网的连接;第三部分是药品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企业的内部网络和互联网之间的链接得到实现,为企业之后建立BGC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并且,实现了医药企业和互联网的安全链接,也就能够开展药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了建立了药品电子商务系统,在服务器端须建立电子商务开发平台(见图2)。
图2从最底层开始,服务器硬件(像HP9000小型机、HPNetServer以及IBM RS/6000)构成了第一层。向上操作系统构成了第二层,像Microsoft Windows NT4.0、SCO Unix Open Server5,它们都是在Inter芯片服务器的基础上运行的,还有HP/UX、IBM/AIX等一些UNIX操作系统,它们都是在专用CPU的小型机基础上运行的。再往上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了第三层,所包含的是像微软公司的Microsoft(r)Internet SQL server6.5,Oracle公司的Oracle Database served等的一些软件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器端软件开发的基础就是以上所述三层。再往上标准软件系统构成了第四层。软件开发公司根据医药行业与医药生产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标准化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此同时,和因特网系统良好的集成性是这些软件应具备的特点。通过标准化软件的应用,医药企业开发电子商务系统的时间能够大大的减少。再往上看,基于已经开发出来的标准软件,以满足医药企业需求为目的,进行药品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就构成了第五层。从整体来看,医药企业在选择图2中所示的平台时,需综合分析其计算机的现状、业务往来的要求以及将来发展的形势要求,另外,性能价格比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充分利用各个资源,来开展BGC电子商务的业务。
(二) BGC药品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步骤
BGC药品电子商务的开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综合分析企业的业务、合理选择企业网络系统的框架、设计开发电子商务软件的模块化等。
1.综合分析企业的现有业务。企业采用药品电子商务系统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企业业务的开展,以此使得企业的运作效率得到提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得企业成本得以降低,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要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首要就是综合分析企业现有的业务范围和情况。其次,就本企业而言,电子商务能够带来的收益与好处也需要具体分析。最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基于此,能够分阶段、分步骤制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际的开发。
2.对企业网络系统的框架做合理的选择。良好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合理网络系统框架的选择与建立是基础。对企业网络系统的框架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的是:一方面,对网络系统进行选择。网络设备与带宽的选择是我们要考虑的,诸如10M以太网、100M快速以太网交换以太网,ATM等。而和因特网连接部分,就要通过对企业内部访问情况的分析,从而进行连接方式的选择,诸如PSTN、X25以及DDN等;另一方面,选择何种电子商务平台,这是关乎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开发的时间与费用也会受到它的影响。
3.设计开发BGC药品电子商务软件。其开发过程为:目标的制定、软件的设计阶段、软件的开发阶段以及预应用阶段。
4.设计开发BGC药品电子商务软件的模块化。其模块主要是:用户界面模块、企业业务模块与数据模块。模块化建设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扩展性。系统设计除了可以适应目前的企业需要以外,应充分考虑医药公司及病患者将来的业务发展需要。随着数据量的扩大、用户数的增加以及应用范围的拓展,系统的性能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只需调整设备的性能即能满足要求。通过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保证对海量数据的存取、查询以及统计等的高性能、高效率。第二,开放性。系统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当前的用户需要上,还要为今后潜在的顾客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接口。第三、先进性。在兼顾系统成熟性的前提下,采用业界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保证现有系统的先进性,使计算机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率,并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得到相应的更新。第四、可靠性。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没有可靠性,当网络计算机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将陷入瘫痪状态,业务无法进行。第五、安全性。安全性是整个BGC药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采用了非面对面的交易活动,同时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对外开放,所以安全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和病患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的评价
以上在分析研究药品电子商务和传统医药商务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现有药品电子商务的两种模式,进一步对我国现阶段医药行业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提出了合理的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由此可以得知,相比较其它两种模式,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在适应我国医药行业特点的基础上,药品商务采用电子模式进行,彻底解决了支付和配送方面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所以,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与我国现阶段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文章特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这一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
(一)经济效益评价
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中,医药公司或药店作为配送中心在国家政策(如药品分类管理)下,国家将鼓励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立自己的全国零售连锁网络,根据市场需求,直接与药品生产企业开展B2G电子商务业务,药品生产企业根据病患者的网上订单将药品发往各地的医药公司和药店,使得公司和药店减少库存,有利于资金的周转,减低了营运成本。药品生产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网络,或与当地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开展B2B业务,一方面减少了原有业务促销人员的数量,及其工资、提成费用、给医院的回扣;另一方面加速了资金的周转,降低了广告费用,这样,企业可取得良好的经营成果。
(二)物流评价
传统药品商务的物流是药品生产厂家从原料供应商购入后生产加工成药品,由医药代表到医院促销。由于我国的医疗制度的规定,为了加强对药品的管理,药品只能由医药公司这样的商业公司购入,医院再向医药公司进药。相比传统医药商业,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下有着更加科学、安全以及快捷并且成本更低的物流方式;和B2B、B2C等模式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三)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对药品电子商务模式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并且许多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等级并不高,难以满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安全性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安全评价,以此更好地保障交易安全。在BGC药品商务模式下,消费者按照医生所开处方在网络上下订单,销售中心接到订单并进行审核,审核后给客户发送订单号,同时给医药公司或药房下达配送指令,由配送中心将顾客所订购的药品送达顾客手中,同时,顾客将货款送人员,配送中心在一定期限内将所有顾客的款项通过两种途径(电子银行或传统支付手段)向销售中心支付,这样既保证了顾客所订购货物的安全,同时保证了支付的安全性。BGC药品商务模式,能够满足我国民众在购物时方便、快捷的需求。
(四)信息流评价
BGC模式和传统的药品商务模式相比较而言,其所具有的信息流更为广阔和真实。因为传统处方药模式下主要是依靠药商设在各地办事处的医药代表到当地各大医院进行对医生的促销,使医生知晓该产品,开处方给病人,而显然其信息的覆盖率是不大的。但是,对于药品的电子商务而言,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而让更为广阔的范围之内的医药公司和患者了解产品情况,医院同时也相应地成立了药品信息收集机构,医生也通过医院渠道或自己上网了解药品,显然信息量和覆盖面要大得多。医药公司则通过医院了解某产品的用药量情况,再向厂家进药。BGC药品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科技的需求,是符合时展潮流的模式,所以,目前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BGC药品商务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支付较为安全,在信息流和物流的配送等方面具有其他模式不具有的优越性,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
结论
当前是网络的时代,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药品电子商务在信息化时代也得到了相应的较大程度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比较成熟且有一定服务体系的药品电子商务的模式已初步形成。文章提出了BGC药品电子商务模式,这个模式的具体应用需要一定的基本条件作为其基础,在相应的技术和内容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药品电子商务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可以就药品电子商务的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第五版)[M].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6
2.陈月波.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刚,施利.经济增长的引擎—信息化[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Efraim Turan等.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M]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赵卫东等.电子商务模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汪星明.中国医药流通电子商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一、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梳理分析物联网相关立法,研究修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条款。研究制定物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资源共享立法研究。提出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为物联网发展提供路权和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特邀嘉宾(以下排序不分先后)
本报特约观察家 耿鸿武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 干荣富
本报特约观察家广东龙康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靖
本报特约观察家深圳市星银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泽
西安汉丰药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孙辉
本期主持:王少婷
【思想碰撞】
招标质价失衡
医药观察家:在基药交易中,《规则》提出将采用“双信封”评审制度,并以经济技术标10分、商务标90分的占比计算综合得分。对此,您是如何评价的?
董靖:众所周知,近年药企为完成新版GMP认证,在技改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这导致药品的综合生产成本平均上升了20%左右。然而,《规则》不仅将经济技术标的分值设为10%,还在基药经济技术标中给予完成新版GMP认证的药企3分的分值。此举显然与七部委联合的《医药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中“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相违背。
实际上,为纠正近年来招标中“唯低价是取”的错误倾向,国务院专门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2013年14号),提出进一步完善“双信封”评价,改进经济技术标评审,将企业通过新版GMP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同时,四部委也在《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GMP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如有通过新版GMP认证的生产企业的产品参与投标,其他未通过认证企业的同种产品,不再进入商务标评审。但此次《规则》依然步安徽后尘,又进入了“唯低价是取”的怪圈,与国家的相关指导意见和精神相去甚远。
耿鸿武:我跟董总的看法不太一致,我们必须在正确看待招标本质的前提下,来评价这一细则。首先,从中国药品招标法来看,安徽取低价中标的模式是符合中国药品招标法的,毕竟招标的本质就是对合格产品的价格竞争,所以低价中标也是一种合理、有效、科学的方法;其次,我不赞同业内人士将药品质量问题归因于“唯低价是取”的看法,低价中标不能成为药品质量问题的必要条件,药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诚信出现了偏差。照此说法,广东省此次将经济技术标降为10%,无非就是提高了药品招标中的价格比重,此举本身没错。
医药观察家:在非基药方面,《规则》欲对相关竞价品种按专利、原研、单独定价和优质优价、GMP五类质量层次进行分组竞价,由此引起业内的不满。在您看来,此种质量分类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耿鸿武:具体来看,单独定价和优质优价其实同属一个质量层次,只是针对品种不同,如单独定价是对西药而言,而优质优价则属于中药。可以说,这种划分方式将保护专利、原研药物,使GMP这个层次成为同质化产品竞争最严重的层次,其中的药企也将面临最严重的价格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对药品质量层次进行划分的做法本身并不合理,如今甚至已演变成了对高价药品价格的保护。广东省此举冲击了大部分药企的利益,自然容易引起业内反对。
孙辉:确实如此,非基药招标中质量层次的划分简单且区别度不高,厂商将集中在GMP质量层次,报价最低者中标。这明显降低了GMP层次的仿制药价格,竞争激烈的仿制药高毛利率时代将渐行渐远。
董靖:我赞同上述观点。一方面,此举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沉重打击了本已羸弱的国内药企,把市场拱手让给了外资和合资企业;另一方面忽略了我国同种药品存在质量差异和管理水平高低的客观情况,挫伤了企业积极提高药品质量的积极性,同时也没有在GMP层次中区别对待通过新版GMP的企业。
国内药企受重创
医药观察家:结合上述分析,您认为如果《规则》最终落实,将会对整个行业和药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孙辉:站在药企的角度看,药品价格战将愈演愈烈,尤其是普药产品,不论属于基药还是非基药,都将承受巨大的价格压力,产品安全及质量隐患将继续存在,这对监管方的管理力度提出更高要求。另外,从行业角度看,广东省不仅是全国用药大省,还是全国医药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在药品采购招标等方面具有风向标意义,若此《规则》最终严格执行,将对传统药品购销格局及药企营销模式有较大影响,或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
董靖:如果此版《规则》严格执行,首先将对同一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药品生产企业在2家(含)以上的药品造成毁灭性打击。除了一些和外企原研或国内单独定价分处不同竞价组的产品可以幸免于难之外,其余同处一个质量层次的药品就只剩下价格比拼了。另外,《规则》要求每月开展一次竞价,意味着价格比拼将更加残酷。根据业界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共识,销售方和推广方只要有选择的余地,都不会也很难去压缩销售环节的成本,这样就会倒逼生产企业压缩原材料成本,为了生存,很可能会再现“毒胶囊”的假劣药品事件。
其次,《规则》将极度恶化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在创新、资金等方面都与外企或合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药企生产的产品以仿制药居多,原研、专利、单独定价产品大多掌握在外企或合资企业手中,让本已处在竞争劣势的国内药企更加雪上加霜。
医药观察家: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说,此《规则》严格执行的影响不容小觑。请您从整体上谈谈《规则》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孙辉:在新规中,如基药“每月竞价”、非基药“剂型合并、同规竞价”等方面的提法都值得商榷。尤其在非基药招标中,质量层次的划分应进一步细化,对通过欧美、新版GMP认证等产品予以适当的鼓励;一味追求最低价中标也不够合理,应参考综合得分中标,并引入产品质量指标。
董靖:《规则》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第一,《规则》没有从以往的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忽略了药品的商品属性。政府变本加厉企图用更多的行政干预和制度设计类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没有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来指导《规则》的制定,也没有尊重和执行卫生部、发改委、国家药监局等部委的相关文件精神,在一些相关条文中缺乏对药学和经济领域的基本常识。
第三,剂型合并分组并不合理。如将肠溶胶囊(片)、分散片、口服泡腾片等一些具有先进性、特殊适应症和特殊患者群体的剂型与普通片、胶囊等合并在口服常释剂型中,不仅缺乏基本的药学常识,而且剥夺了医生治疗疾病选择用药剂型的权利,也损害了患者使用所需药品剂型的权利。同时,在对软袋大输液的分组划分中,将直立式软袋与软袋单管、软袋双管、双层无菌包装分为不同组也毫无意义。
第四,低价药定义的问题。《规则》将日均使用费用小于或等于1元的西药和生物制品划分为低价基本药物,显然缺乏对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和了解。药品的生产成本上涨,临床的用药水平已今非昔比,日均使用费用小于或等于1元的西药和生物制品早已凤毛麟角,这样的低价基药划分标准形同虚设。
耿鸿武:在我看来,最大的不足首先是招标本身,如果不招标,当前的一些痼疾或可利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其次,在国内同质化最严重的药企遭受近乎毁灭性灾难的同时,《规则》却对独家产品和进口、原研产品没有任何的杀伤力和冲击力。考虑到这类药企在整个医药行业的巨大占比,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或成泡影,至少效果不明显;第三,《规则》忽略了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链条上,只有药企、医生、医院、政府都愿意解决药价虚高等问题时,才会有良好的改革基础。如果调动不起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那最终的结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为此,我建议再发挥议价机制,让医疗机构能从中获益,最后让价格差价为医疗机构所有。将价格决定权交还给药品的生产者和传递者,而不是交给招标办去谈判,这样也有利于降低药价。
【真知灼见】
新规关键是缺乏监督机制
基本药物定论提出防治必须、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定律,且所有的基药配套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来制定,地方作出部分修改,但大方向不能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东省此次《规则》并没有很好地执行。
首先,药品是特殊产品,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采用普通的交易行为。因此,药品的生产、交易过程都必须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重点监督质量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是《规则》严重欠缺的,虽然其中提到了新版GMP,但它的戏份太轻。
其次,药品交易是市场化行为,基于此,地方政府制定入市价的做法则有悖于此规律。正常情况下,入市价应该是发改委针对基药制定的最高限价,地方政府没有必要再对此作出限制,应将其交由市场去决定,但前提必须是由第三方来监督。
第三,基药的出发点在于保基本、保基层、安全有效。如按照广东省的做法,医疗机构只能对通用名和品规做选择,其他如厂家、品牌等信息一概不知,这点有失妥当。以头孢呋辛为例,目前国内生产该药的厂家众多,且质量也不尽相同,如其中有的厂家已通过新版GMP,有的甚至已打入欧美市场等,对于这些厂家,我国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目前的《规则》并没有将这些优惠体现出来。
另外,业内普遍拿《规则》与以往的招标模式作比,但安徽现行基药招投标有三个文件,第一个讲试行,第二个是政策,第三个谈巩固完善,加上北京去年9月份出台的基药招标等,这些经验广东省为什么不看呢?尤其是今年40号文关于巩固和完善基药制度和基层运营新体制的意见,里面就很清楚对基药的一些概念。这些条文都值得广东省参考。
第四,新版基药目录共520种药品,1400个品规,品规较上一版目录少很多,但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为招投标“一品两规三剂型”服务的。但此次《规则》的品规划分却过于粗糙,如注射液和粉针注射剂、口服缓控释制剂和肠释片都有明显的质量差异等,这些情况,《规则》都没有充分考虑。(干荣富)
回款问题亟需解决
无可否认,如现版《规则》严格执行,其可能引发的药品质量问题值得业内深思。尤其是在目前医药行业针对药品质量监督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无法跟进的情况下,以价格为龙头的思路无疑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只要能保证药厂生产出来的药品——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质量都没有问题的话,那以低价中标是合理的。
以中成药为例。目前针对中成药的检测仍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且多停留在残留物质、部分有毒成分的检测上。如果在一味中成药中加入另一味药或是其他成分,只要有毒成分或残留物质不超标,那这味中成药还是“合格”的。但由此带来的药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引起反思,如此前的苹果皮入药事件等。因此,围绕药品质量的相关机制应引起重视,而不能单纯地考虑药品价格。
另外,《规则》要求医联体在60天内回款。但从目前重庆的经验来看,无论采取何种配送方式,都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虽然目前也有政策对此提出强制手段,但至今都没有能在规定期限内成功回款的案例。究其原因,是由于其中的根本利益问题无法得到真正协调。
所以说,在很多关键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情况下,此次又将药品交易的改革焦点落在了药价上。医改不是药改,不是价格问题,是背后的利益问题。正如有观点提出的,只要三公经费拿出来一点点,全民医保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些问题都不是药企的问题,但最终受害的都是药企,尤其是一些小型药企。当然,国家也希望通过这类竞争手段让医药行业提高集中度。
提及对药企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在国内药企间引发一场价格战;如果“唯低价是取”的话,不仅质量好的高价药没有卖的机会,低价药也没有推广的机会。这又涉及到医生的层面,若医生和医院的利益在整个环节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终又将反过来掣肘药品的交易。而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一轮基药实施过程中,广东省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杨泽)
热点聚焦两票制
“两票制”目前在国内的实施情况如何?
董靖:“两票制”涉及利益方面广泛,监督落实的难度极大,虽然由广东省率先提出,但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只有福建省真正得以落实。从实践的结果来看,“两票制”只是提高了药品销售推广的成本,压缩了药品的盈利空间,同时药厂给国家缴纳的税收增加了,而其他方面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可以说,“两票制”的结果恰恰是通过行政化手段限制和扼杀了药品流通企业“流通性”,背离了市场规律,也与十精神南辕北辙。
此次广东省重提能顺利铺开吗?
董靖:福建省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体量都有着巨大的差异,福建省能行得通,不代表广东省可以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