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归因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 教学归因方式
一、前言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及对教育理论的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种信念;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信念。教师教学归因是指教师对自己或他人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因果性解析的过程,在以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和其它专业教师。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存在工作任务、工作目的等许多不同点,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归因方式与他的教学效能感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被试来自湖南大部分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39份,回份率86.89%,其中有效人数120名,有效率为86.35%。男、女人数与自然分布成一定比例。
2.测量工具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是俞国良等人1995年修订的。量表的Cronbach Alph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工具。《教师教学归因方式量表》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等编制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归因方式的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回归分析:
以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个人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一般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剔除决定系数(R2)较小的模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的四个变量全部进入一般教学效能感回归方程,其预测力为56.2%,解释量大,且F检验显著;进入个人教学效能感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内部原因(成功)、外部原因(失败)、外部原因(成功),其预测力为28.5%,F检验显著。
四、讨论
1.教学效能感与成功取向的归因的关系
回归分析发现,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成功时,如果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将其归因为自己教学能力强和自我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种归因倾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和自我做出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我能力的信心,提高教学动机水平,教师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其教学效能感必然较高。同时,这种自我归因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再次教学成功的期望,会积极主动为下次成功付出更多努力.特别是,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得到了发展时,那么他会认为教育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能否取得成功与教师自身原因不可分;通过教育,学生是可以产生积极的正向改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获得这种教育体验,会坚定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信念,这样必定会提高他们的一般教学效能感。总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等内部原因,就会体验到一种自豪感和自信感,就会促使自己再接再厉(努力行为),提高教学效能感。自然就会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外部原因,就会感到侥幸不在乎,就不会再作努力(懒惰行为),自然就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建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要进行积极的归因,不可做出不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归因,即端正心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2.教学效能感与失败取向的归因的关系
回归分析发现,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教学失败的情况下,归因于外部原因对其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归因内部原因对其一般教学效能感具有预测作用。这观点与谷生华1999年研究的《教师教学归因刍论》观点相同,与单玉涛2005年《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硕士论文观点相背。这表明,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失败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的内部原因造成的,会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降低教学的自信心,缺乏下次成功的期望,而放弃继续努力,经常地失败容易使教师对教学失去兴趣,并缺乏改进提高的动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而趋向于将教学的成败归因为学生、运气等外控因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这种失败就会增强行为的坚持,会再作努力。所以,对于教师的成绩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
五、结论
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中,责任意识对一般教学效能感起正向作用,情绪敏感性却对一般教学效能感起负向作用;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中,外向性和责任意识都对个人教学效能感起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环境因素、教学归因对中小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
[2]谷生华.教师教学归因刍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9,(1):40-43.
[3]JAMES P. BURTON NOLA-JEAN BAMBERRY JASON HARRIS-BOUNDYD developing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in New Teachers in University Sett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5,4(2):160-173.
[4]单玉涛.山东省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效能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中职教师 “双师型”教师 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13-02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迁。教育的社会属性,使得教育需要不断发展变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一线的专业教师,他们的教学对象就是未来的新生力量,未来竞争的主力军。
人生旅途的长途火车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上下乘客;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也需要各个阶层、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中职学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中等技能型人才,他们有着花季的年龄,带着一腔热忱,怀着对社会、对工作的激情提前走上了岗位发展之路。中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都是以如何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掌握特定技能的,有素质有文化的新生一代为目标。但是中职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共同特性,还有着自身职业的特殊性,所以也有一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不得到有效调整和控制,将会对教师和学生甚至学校产生不良影响。
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最早是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是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这一问题。基于归因理论,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中职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并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通过采取具体可行的改良方法,对中职教师的变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和推论。
3 中职教师发展具体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随着我国职业技能认可度的提升,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诉求越来越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许多教师对教学力不从心,产生了厌倦心理;而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对中等职业教育不重视,中职校教师做好自身工作的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高中教师。这种矛盾现象不仅对教师和学生身心发展构成威胁,更会直接危害到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归因理论认为,每个人做的事情,动机是最关键的因素,其次就是激励因素,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内因、外因。通过调查发现,在职的中职教师群体里面93%的老师都存在职业倦怠,表现为焦虑等精神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身体反应。同时通过调查发现,通过以下4方面的努力,可以让当下这种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
3.1 中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指导
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刚入行时候的激情是没有办法始终保持的,所以当教师任职年限达到一定的时长,而自身的付出和收获没有得到有效比例控制时就会出现情绪。教师职业生涯和教师发展路线中最重要的职称问题,就影响着很多老师的工作状态。作为教师,教书育人肯定是核心任务,但是教师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也需要得到自身的有效发展,而且自身的有效发展和提升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优化过程。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提升,鼓励职业院校教师提升技能,向“双师”型素质教师发展。这也是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所以教师要是能够紧跟社会需求,不断学习,达到新时期职业教师的基本要求,就会大大增强自己的工作成就感。
3.2 中职教师工作幸福指数的有效提升
很多中职教师最开始并不会有过多的压力和苦恼,都是因为实际工作和处理具体问题过程中碰到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积压下来的。所以要提升中职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需要对教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其他教师、学校领导甚至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都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工作的幸福指数跟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有关系,提升幸福指数需要从各方面努力,找到最合适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归因理论,需要从外因――压力、环境和社会,内因――个体、自我两方面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真正落到实处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指数。
3.3 中职教师归属感
在调查中发现中职教师之所以出现职业倦怠,除了外因中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压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职业定位。通过调查数据分析,33.6%的教师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11.2%的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定位,只是单一的工作而已。所以调查表明,需要提高中职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能沉浸并热爱自己的事业,逐步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样才能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3.4 中职教师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人世界最美的语言。教师经常这样教导学生,也这样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感恩,但是其实教师自身也需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学生、面对学校甚至面对社会,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以包容的心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工作难题,这样才能积极面对,主动去寻求解决方法。教师通过感恩教育,注重付出的过程,看淡得失的结果,欣然地接受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平和地释放工作压力。
4 中职教师发展的目标
该文通过借鉴归因理论,分析了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和中职教师发展面临的困难,也针对调查中获得的直接因素进行了部分改革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不断壮大,中职学生群体的人数不断扩大,中职教师的负担也增加不少,但是对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引导和对中职教师的激励机制并没有与时俱进,所以近年来出现了比较突出的教师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
国家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和层次也有了变化,这就使得中职学校需要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同时教师激励机制的改革也需要随着中职学校的改革而变化。
研究表明,中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道德还不是很高,需要基于双因素理论,结合内、外因素,使教师激励方式和教师职业道德层次共同发展,保持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通过对中职教师、激励、激励机制、中职教师激励机制、需求层次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得出有利于中职教师发展的措施。希望通过持续有效的机制改革和教师发展定位,为中职学校教师激励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更多的帮助,不断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惠瑛,陈时见.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中职教师研究与对策[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2-84.
[2] 徐英俊,王殿春,栾素绮.当代我国中职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6(15):12-17.
[3] 马巧娜,陈丽君.基于优势视角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职教通讯,2015(7):5-9.
摘要:监狱作为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担负着惩罚与改造罪犯的职责。监狱民警既是执法者,又是特殊园丁,是一个高负荷、高危险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特殊职业领域。在监狱体制改革进程中,按考试、考核实施职业资格准入,按监狱工作的需求设置岗位,按岗位要求设置能力结构,按能力结构需求设置目标责任制,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科学设定管理项目,把握制定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建立高效的目标考核体系,激发监狱民警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以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推动监狱工作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监狱警察;岗位资格;目标管理;
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对监狱执法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狱能否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最终效果能否体现,刑罚执行与罪犯改造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在于监狱是否能顺应时展,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才管理制度和选人用人机制创新。特别是监企分离后,为保证严格公正执法,对监狱人民警察的管理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单一管理体制向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转变。
一、从监狱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监狱警察岗位资格的框架
监狱警察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人才的机会。这种公务员资格准入机制,使监狱警察队伍的规模一直保持着动态稳定,逐年增加,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专业结构、素质结构,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要实现监企分离,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现行的警察队伍建设无可回避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司法部在《20__—20__年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人才工作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针对现有岗位和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分工,明确岗位的具体职责,设立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专家型人才。
(一)按考试、考核、培训实施岗位资格准入
《20__-20__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狱劳教人民警察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肩负的历史使命上,尽快实现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警察的转变;从具备的基本素质上,尽快实现由低层次、经验型向高层次、专业化、知识型警察的转变;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上,尽快实现由简单粗暴执法向文明公正执法的转变。要造就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业务精通、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积极推进学历教育,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调整优化队伍结构,要建立“严入宽出”的监狱民警队伍管理机制,既要从“入口”抓起,严格岗位考评,推行监狱民警岗位资格评聘准入制度,严格各个岗位的定岗、定编、定员,把有限的编制用于引进监管改造专业人才。同时又要通过优胜劣汰、畅通出口,优化监狱民警队伍的专业结构。再是对现有的“大锅闷”培训机制、内容、方式、方法进行调整,按现有岗位对现有人员分类、分岗培训,坚持“凡进必考”、“凡晋必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开展“滚动式”、“周期性”的岗位专业培训,突出加强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和警体技能的教育培训,建立和完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制度和监狱警察职业岗位准入机制。
(二)按监狱改革的需求设置岗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健全,我国的不少行业都发起了如火如荼的职业、岗位资格化“运动”,如律师职业化、教练职业化、裁判职业化、会计师职业化、法官职业化等等,公安机关推行的刑事警察岗位资格、交通警察岗位资格、禁毒警察岗位资格、治安警察岗位资格、网络警察岗位资格等等。为我国职业和岗位资格化的发展,提高管 理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从监狱体制改革、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实际需要来设置岗位,主要分为刑罚执行岗位、狱政管理岗位、教育改造岗位、劳动改造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
(三)按岗位要求设置能力结构
现代监狱管理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所设置的刑罚执行岗位、狱政管理岗位、教育改造岗位、劳动改造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都有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首先,要求每个岗位都要有人际沟通技巧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要着力培养警察的持续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监狱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全面提高对罪犯服刑全过程的掌握和控制能力、教育罪犯的能力、组织管理罪犯的能力、狱内侦查能力、对罪犯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应用写作和口头表达等能力,促进能力、学力、实践经历和科研能力同步发展,尽快改变监狱警察素质单一、技能单一、教育培训滞后、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信息人才紧缺的现状。
(四)按岗位能力结构设置目标责任制
随着监狱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大部分监狱于90年代初期便开始推行民警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考核制,各级监狱机关根据监狱民警的岗位情况和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规则和要求,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比较适合现代监狱工作实际的民警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体系,对保障刑罚的执行,罪犯的改造,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各项警务工作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根据监企分开的新形势、新规则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一是民警岗位责任制和目标内容制定不够科学合理。岗位责任制过多过细,指标面面俱到,特色目标、重点目标不突出,必达目标、争取目标不明确,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束缚了基层单位的手脚,影响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致使目标考评的绩效导向难以体现。
二是考核范围不全面,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是:重生产经营管理,轻思想教育改造;重业务素质考核,轻队伍管理;重普通民警考核,轻领导干部;重基层单位考核,轻机关科室;管理力量薄弱,手段方法陈旧,缺乏技术支撑;忽视了警种之间、岗位之间、年龄之间的差异,挫伤了民警的积极性,致使考评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三是流于形式、走过场,目标考评组织体系没有理顺。多头考评,层层加码,造成基层单位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对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目标的运行过程难以全面管理、监督控制,致使年终结帐时不能结硬帐,考评的及时性、准确性、严密性、公正性受到影响。
二、改革和创新监狱警察岗位目标责任制
目标管理是一种融岗位责任制与奖惩制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方法,由计划、实施、考核、反馈等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划即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须将目标管理这种现代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形式相结合,并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推动监管工作的一个有力杠杆。
(一)科学设定岗位目标管理项目。这是实行岗位目标管理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从成败归因理论的观念看,制定目标管理要考虑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制定岗位目标要讲究科学性、合理性。监狱管理工作是一项法律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不仅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还有执行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能否带来最佳效果,关健要看这种目标是否具有激发力量。管理学认为,激发力量靠两个因素,一是目标效价,二是期望值。目标效价是人们心目中达到目标满足的程度,目标太高或太低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期望值是人们期望目标实现的可能程度,如果超过目标则会喜出望外,如果恰好完成目标可能保持住自身的积极性,如果经过努力完不成目标则会垂头丧气,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成败归因理论的原理,不宜太高,太高了即使采取最有效措施,加再大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目标,成为“空想目标”,会使大部分人丧失信心;但也不能太低,太低了是举手之劳,不仅鼓舞不了士气,起不到竞争的作用,也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创造性,会使大多数人侥幸取胜。适当、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积极向上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人人身上有目标,个个肩上有压力,并“跳起来才能摘桃子”的竞争激励氛围,使目标的激发力量得以实现。
二是制定岗位目标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不盲目求高求快,而应求实求是。监狱机关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警种、不同的管理层次,工作的重点和职责范围有不同的要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各单位、各岗位、各警种、各层次的实际情况,使目标尽可能地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要注意目标的系统性,即内部分支机构要围绕监狱机关主体,从全局出发,确定单位总体目标,部门分目标和个人(岗位)子目标,实行决策民主化。这不仅可以集思广益,使目标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而且可以使大家对组织目标产生认同感,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内驱力,建立起完善、规范、上下配套、条块结合的目标体系。
(二)量化、细化、硬化工作任务。这是实行岗位目标管理的核心。根据总体目标的要求,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在大的原则指导下,尽可能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量化的一律量化,能够分解的尽量分解,变软任务为硬指标,使目标管理导向更加明确,依据更加清晰。
一是制定岗位目标要注意准确性和可评性。即质和量的统一。目标包括目的、数量、质量、时限等,可用数字表示,有时也可用质量和时限来衡量,这是检验目标的尺度。如监狱数字项目、监狱经济项目、法制建设项目、科教兴警项目,改造率、矫正率、违规率、处理率等都用数字可算、用度量可测。要提出目标的定性要求和定性指标,做到明确具体,到位到人。空泛的或者含混不清的目标无法检查、评估,缺乏考核评价的依据,目标管理就会流于形式。
二是制定岗位目标要有主动性和竞争性。即重点突出又兼顾一般。监狱机关的基本职能是教育、改造、管理、转化,但是每个单位、每个警种、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要针对本监区、本部门的突出问题,集中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确保主要绩效目标的实现。如司法部工作目标要求各监狱不允许出现影响全局的大事,在押罪犯的脱逃率严格控制在十万分之一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一般监狱都不可能有脱逃的“指标”。确保重点工作都能在目标责任书的项目设置上得到充分体现,又给予各单位、各民警一定的自主开展工作的空间,根据自身特点做一些有创新、有特色的工作,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强化民警争先进位意识,增强民警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和活力。
(三)建立高效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这是实行岗位目标管理的关键。目标管理考核是对目标、责任制的具体分解而产生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是对部门、个人完成目标的检查、确认和评价。通过它的监督和控制职能,促进目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完成。
一是加强对岗位目标管理考核的组织领导。实现目标管理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 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从指令指导转向目标导向,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和考核。
二是坚持职、权、责、利的统一。职、权、责、利是实行岗位目标管理不可缺少的四个因素,它们必须对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担任一定的职务,就应当拥有相应的权力;运用权力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职务,使用权力,承担责任,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利益。有职无权、有权无责、有责无利是无法实现目标管理的。职、权、责、利相统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是坚持行政、经济手段的统一。行政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大家明确目标、统一认识、统一纪律、统一行动,有利于对全局全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也有利于在总目标下,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宜采取灵活的处置方法,特别是能较好地解决紧急非常情况下的特殊问题,但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物质利益存在差别,只有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相结合,才能使管理灵活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机制。
四是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制定考核标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衡量目标任务的主客观要件,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尽可能地用数量、质量和时限去体现指标。考核的内容上应增加涉及警务、营区、内务、生活、队列等方面的工作现场标准,增加监狱民警岗位应知、应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标准考核条款。考核办法要达到即具体又简便易行,坚持日记事、月检查、半年抽查、全年总评的考核机制,平时做好各种原始记录,全程监督控制,实行动态考核,及时运用考核记分的办法,以实际和贡献大小说话,考核结果作为升职升级、提拔任免、记功嘉奖的依据。设立专门的目标考评领导小组,聘请业务专家,对考评指标论证,确保考评指标的客观公正和科学合理。
关键词:消费情感;归因理论;服务质量;顾客满意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3-0029-07
An Empirical Study About the Effect of Consumption Emotions on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SU Qin,CUI Yan-wu,ZHANG Chi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 lot of studies about them have been done. But almost all the studies have been based on the cognition till now. However recent researches suggest that consumption emotion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m. Based on a framework of “Attribution-Emotion-Action” by Weiner,this study suggest a model including emotion,cognition,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authors empirically test it. The results show consumption emotion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Positive affect has positive effect;whereas self-attributed and others-attributed negative affect has negative effect. It is interesting findings that self-attributed negative emotions reveal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Key words:consumption emotions;attribution theory;service quality;customer satisfaction
1 引言
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是我们所处的当前经济时代区别于以往的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与传统制造业相比,顾客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情感投入,来应付服务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互行为。服务人员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一个兴奋的顾客往往比一个沮丧的顾客更容易沟通和接触,对服务质量也更为满意。由此可见,如果服务人员可以对顾客情感有更多的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无疑会提高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使顾客更为满意。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目前,服务质量问题正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银行排队事件)。对顾客情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服务业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消费情感与顾客行为关系的研究,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利用心理学与营销学理论,该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的几篇文献也以定性研究为主,多为综述性成果,实证研究尤其缺乏[1]。由于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国外成果并不能轻易照搬到我国企业的实践中来。因此在国内展开对消费情感的研究,无论是对国外已有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还是针对中国实际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在学术研究上都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研究以银行服务业为背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实证考察消费情感对顾客服务质量评价和顾客满意的影响机制。本文首先对以往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消费情感的概念模型以及若干假设,随后介绍样本的收集过程并进行了数据分析,最后对本文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在结论中指明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服务质量
Grnroos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即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所期望的质量和所体验到的质量之间的差距,至今仍然是服务质量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2]。随后,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 (简称PZB)基于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提出了重要的测度服务质量的SERVQUAL量表[3]。但是被广泛使用的“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和SERVQUAL量表都是建立在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知评价基础上的。近来的研究注意到,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并不仅仅基于对产品和服务属性的理性认知评价,顾客也通过他们的主观情感感受进行评价[4]。Edvardsson认为认知和情感响应共同形成感知服务质量的基础[5]。
由于本文研究目的是要对顾客情感和顾客认知在解释总体服务质量时的作用进行考察比较,以揭示顾客情感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界定了感知服务质量与整体服务质量两个概念,以期更准确地度量顾客对服务质量的真实评价。其中,沿用以往定义,感知服务质量指顾客对服务绩效的认知评价结果,并采用被广泛认可的SERVQUAL方法对其进行度量;而整体服务质量则被设定为顾客对服务的全面评价,既包括认知方面又包括情感方面的。
2.2 顾客满意
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学术界和实践者的浓厚兴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者的期望和实际感知效果之间差异的函数。美国营销学者Oliver于1980年提出满意度的“期望―实绩”模型,该模型对顾客满意形成过程做出如下解释:顾客在消费之前会根据以往的消费经历、广告宣传等途径,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在随后的消费中感受产品或服务的实际绩效水平,最后将感受到的实际绩效与期望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如果实际绩效达到或超过顾客的期望,顾客就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6]。许多学者对“期望―实绩模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大都支持这个模型[7]。
由上述讨论可知,“期望―实绩模型” 实际上将顾客满意描述为一种理性的认知评价过程,强调了认知过程(期望、实绩与差距)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作用。PZB发现,对顾客满意感影响最大的不是比较标准与感知绩效产生的差距,而是顾客情感[8]。Westbrook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基本相同[9]。此后,Oliver也认为应该在满意度的“期望―实绩”模型中,增加对情感变量的作用的考察[10]。但是,目前很多文献依然采用传统的“期望―实绩”模型对顾客满意进行研究,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的影响仍未得到应有重视[11]。
2.3 消费情感
Westbrook和Oliver是较早在营销环境中对情感展开研究的学者,他们将消费情感定义为“在产品使用或消费经历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特定的情感反应”[12]。Menon和Dube则对消费情感的来源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认为“消费情感是顾客对产品的属性与最终获得的消费价值的情感性反应”[13]。人类的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营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消费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大都从这两个方面来计量消费情感。
顾客在消费过程中,可能经历多种情感。Westbrook指出,积极和消极情感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顾客在一次服务经历中,可能同时体验到兴奋、高兴等积极情感和烦恼、愤怒等消极情感[9]。这一结论表明人的情感心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Oliver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同时存在的现象给予了解释:由于一个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多种属性,对某个属性表现的肯定会带来顾客的积极情绪,而对某个属性表现的否定则造成顾客的消极情绪[14]。这些积极和消极情绪汇总成顾客对该产品/服务的整体情绪。
不同情感对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总的来说,大部分研究都支持顾客的积极情感与顾客满意度水平和服务质量评价正相关的结论。但是对于消极情感与顾客满意的关系,到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1]。Oliver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需要对消极情感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以归因理论为依据,他将消极情感按归因属性分为三类:外在归因、自我归因和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14]。Oliver的研究改变了“消极情绪导致不满意”这一相对简单的认识,有助于对二者关系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诠释。
回顾该领域现有文献,不难发现,尽管学者们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都是基于认知模型基础上的。现有研究中,对消费情感、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仍然较为有限(尤其是国内),对消费情感的认识和结论还存在诸多分歧。而将情感进行归因分类,进一步探讨情感归因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影响的研究更为缺乏。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力求解决以下问题。
(1)在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模型中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变量的度量,以期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做出更全面的解释和更准确的理解;
(2)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消费情感归因对服务质量和满意形成的影响;
(3)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比较,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情感的表现差异。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概念模型的提出
美国著名学者Weiner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了“因果归因―情绪反应和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后继行为”的理论框架[15]。该理论认为,人类出于认知平衡的心理需要,总是习惯于对某类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断;对结果的归因随之会激发人们特定的情绪;这些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其下一步的行为预期和实际行为。这一理论很好地描述和解释了人的行为动机。
本研究借鉴Weiner的这一框架,建立起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按照Weiner的行为链,在一次服务经历中,顾客总是要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归因,不同的归因结果也导致了顾客的不同消费情感状态。顾客的这些认知和情感因素同时影响其对整体服务质量的评价,并直接或通过整体服务质量间接影响着顾客满意度。由模型还可知,顾客对服务同时进行认知性和情感性的评价,并且这种认知和情感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3.2 模型假设
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的观点已为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情感的介入,情感对信息处理过程、注意、记忆和决策等认知活动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积极和消极的情感分别会对认知造成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同时,情感也要受到认知过程的调节。据此,本文有如下假设:
H1 消费情感与认知评价相互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对情感进行测量时普遍应用的是Izard提出的分化情感量表(DES Ⅱ),将情感划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16]。为了更好地揭示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评价的作用,根据Smith[17]以及Oliver[14]的观点,本研究将消费情感细分为外在归因、自我归因和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由前面讨论可知,顾客情感和顾客认知都是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基本属性,对二者有重要影响。并且,按照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同归因类型的消极情感对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是不同[1]。例如Dube和Menon的研究发现,只有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才会导致顾客不满意,而其余两种情绪与购后满意正相关[18]。本研究基本采用已有研究结论,但认为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对顾客满意的影响虽应显著存在,但具体影响方向应视情况而定,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向或负向关系[14]。因此,本文有如下假设:
H2a、H3a 积极情感分别对整体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用。
H2b、H3b 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对整体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用。
H2c、H3c 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对整体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负向影响效用。
H2d、H3d 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与整体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显著相关。
此外,虽然不是本文研究重点,但作者仍然需要就顾客认知在情感影响下对顾客满意的作用做出考察。以往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研究都是基于顾客的认知评价的,认为顾客的认知过程极大影响着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正相关。同时,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服务营销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两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的关系不存在争议[11]。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 认知评价对整体服务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
H5 认知评价对顾客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H6 整体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4 调研设计
4.1 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实证检验上述假设模型。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设计了初步的调查问卷。接下来通过个人访谈和预调查,研究者对各测量指标可靠性和内容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对各问项的语义和语境进行了一定修改,最终确定了正式问卷。问卷量表具体来源及说明如表1所示。在问卷中,所有问项均采用7刻度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
4.2 数据收集
受访者根据他们在商业银行的消费经历来完成问卷。本研究中,调研对象为就读于西安某高校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之所以选择学生样本,一是有利于数据的采集方便;另一方面,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完成问卷,保证研究者获得受访者的真实意愿。此外,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采用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样本能够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和对理论更为严格的检验[19]。因此,选择学生样本能够很好地满足本研究的目的。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1份,回收率为90.3%;剔除数据不全等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48份,问卷有效率为82.7%。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如下:男性占53%;88.3%的受访者年龄在25~30岁之间;本科生为24%,其余为硕士及硕士以上。另外,50%以上的被调研对象有超过3年的银行服务经历,表明受访者具有较丰富的银行服务经历,样本对商业银行顾客具有一定程度代表性。
5 数据分析
5.1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数据可靠性考察一组项目是否在计量同一概念,是衡量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Cronbach α系数来测度量表内部的一致可靠性。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在本次研究中,所有计量尺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5和0.9之间,表明各个计量尺度都比较可靠。
另外,为了检验样本数据的有效性,作者使用LISERL 8.53软件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22个感知服务质量属性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测量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载荷都高度显著(因子负荷最小值为0.51,T值最小值为7.48);对10个情感属性指标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在各自测量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也都高度显著(因子负荷最小值为0.42,T值最小值为3.55),表明样本数据有较高的会聚有效性。同时,各潜变量解释的计量指标方差均大于该变量和其他潜变量的共同方差,表明本研究样本数据有很高的判别有效性。
此外,在对DES情感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分析结果证实了Oliver和Smith的情感维度分类。愉快、有趣、惊喜构成了积极情感维度,厌恶、轻蔑、恼火则归类于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由内疚和难为情组成,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则包括担心、沮丧等情感。
5.2 结构模型的验证
在本文的结构模型中,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是二阶因子。为了简化研究,首先要对该二阶因子进行降阶处理。通过降阶处理,原一阶因子就变成了测量指标,原二阶因子则成为一阶因子。由于在前面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已经证明这些测量指标的有效性,这样的降阶处理方式是合理的。
概念模型采用LISERL 8.53进行验证,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模型的主要拟合度指标如下:χ2/df=2.85,NFI、NNFI、CFI、IFI、GFI、RFI等指标值分别是0.97、0.98、0.98、0.97、0.86、0.96,只有GFI小于0.90,但是该差异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SRMR为0.056,小于0.08;RMSEA为0.069,小于0.10。分析结果表明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
5.3 假设的证明
概念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知,(1)积极情感和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对顾客的服务质量感知分别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H1得到部分支持;(2)积极情感对整体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对二者有显著负向影响,支持H2a 、H3a 、H2c 、H3c;(3)H2b、H3b负向关系显著,但是与假设正向影响方向相反;H2d 、H3d关系不显著,因此均被拒绝;(4)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整体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H5得到验证支持;(5)整体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显著成立。
5.4 分层回归分析
最后作者使用Spss 11.0软件,将受访者性别、年龄、学历、接受服务年限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以顾客整体服务质量评价和顾客满意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时,未发现控制变量组与顾客满意等因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感知服务质量和积极情感、外在归因和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等变量,则以0.01的显著水平进入回归方程,并共同解释了整体服务质量评价和顾客满意各自58%和49%的方差。以上分析结果说明本研究概念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样本数据。
6 讨论
6.1 顾客消费情感的测量及分类
如前所述,按照传统心理学理论,消费情感被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情感对顾客满意等购后行为的影响,Oliver提出消极情感应按归因进一步细分[14]。该分类方法陆续被国外其他学者采用,并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却很少得到应用。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情感量表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证明了情感按归因分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认了Oliver的消费情感四因子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情感可分为积极情感、外在归因、自我归因和情境归因的消极情感,并且通过路径分析,证明了这些不同情感因子对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
6.2 消费情感与顾客认知
情感与认知都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如前所述,尽管对谁因谁果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但是目前学术界趋于一致的观点是,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相关的关系。本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情感与顾客认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和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与顾客认知之间显著负相关。这与心理学研究中对于情感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6.3 消费情感与整体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关系
以往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中,对顾客情感的关注较少。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顾客对服务质量评价和满意度形成过程中,认知和情感因素在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共同解释了顾客满意和整体服务质量的大部分方差。消费情感不仅直接影响着顾客满意和整体服务质量评价,也通过顾客认知过程对二者产生间接影响。进一步,积极情感对顾客满意和整体服务质量有显著正向作用,自我和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果表明,顾客的情感状态是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在一次服务经历中,积极和消极情感可以同时存在,并对顾客行为意向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另外,Dube的研究发现,情境引发的消极情感与顾客满意正相关[18]。但是本文结果并未支持Dube的结论,情景归因的消极情感并未展现出与顾客满意的显著相关关系。由于本研究是依托银行服务背景展开的,而银行服务在包括环境等诸方面标准化程度都较高。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银行服务中,很少感受到由环境引绪带来的影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作者前述观点:在消费过程中,归因于情境的消极情感与顾客满意或许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其具体的影响形式应该视服务业种类等情况而定。
6.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国外学者将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界定为“由于顾客自身原因导致产生的消极情感”[17]。在商业银行服务背景下,最简单事例如顾客由于密码输入错误导致ATM机吞卡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由于该情感是由于顾客自身原因引起的,所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该情感的作用机制应区别于其他消极情感。以往国外实证研究结果也大都显示,与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与顾客满意显著负相关不同,自我归因的情感对顾客满意或是存在正向影响或是无影响[1]。
但是在本研究中,与国外已有结论不同,我们发现,预设的正向关系并未被证实,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对顾客满意显现出显著负向影响作用。究其原因,作者推断,本研究与国外研究之间受访对象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归因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表明,归因模式随着文化背景不同而变化: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倾向于用自身原因来解释社会现象(内控型),而集体主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象则倾向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的归因(外控型)[20]。因此,作者推断,相比于西方消费者,在服务过程中,中国顾客更习惯于把由自身原因引起的服务问题或事故归咎于企业,从而引起他们对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的降低。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仍然需要更多在国内背景下开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和证明。
7 结论
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对服务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者的普遍认同。然而,已有的关于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基于顾客的认知评价进行的,顾客情感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探讨了顾客情感、顾客认知、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依据归因理论对顾客情感与各变量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顾客消费情感与顾客认知显著相关,并且与顾客认知一起显著影响着整体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其中,积极情感对两者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我和外在归因的消极情感则与两者显著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归因的消极情感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表现出与西方文化背景下截然不同的特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开展丰富了消费情感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促进了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展开,有助于学术界和服务企业对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认识更趋全面。但是本研究也存在着以下局限。首先,本研究中调研对象都是在校学生,虽然学生样本在银行服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就研究的普适性来说,样本类型需要进一步的丰富;其次,本次调查的研究背景是银行服务,特殊的研究背景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在其他类型的服务业中展开实证研究,对本文模型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普遍适用性进行检验。
参 考 文 献:
[1]耿黎辉,陈淑青.消费情绪与购后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93-99.
[2]Grnroos C. An applied service marketing theory[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2,16(7):30-41.
[3]Parasuraman A,Zeithaml V,Berry L.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scale[J]. Journal of Retailing,1991,67(4):420-450.
[4]Liljander V,Strandvik T. Emotions in service satisf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7,8(2):148-169.
[5]Edvardsson B. Service quality:beyond cognitive assessment[J].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5,15(2):127-131.
[6]Oliver R.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0,17(3):460-469.
[7]James H. Measur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is meeting expections enough[J]. Marketing Research,1991,3(4):35-43.
[8]Parasuraman A,Zeithaml V,Berry L.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9]Westbrook R. Product/Consumer-based affective responses and post-purchase process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7,(8):258-270.
[10]Oliver R.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M]. Handbook of Servic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0.
[11]韩小芸,温碧燕,伍小弈.顾客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4,7(4):39-43.
[12]Westbrook R,Oliver R. The dimensionality of consumption emotion pattens and consumer satisfaction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1,18(5):84-91.
[13]Menon K,Dube L. Ensuring greater satisfaction by engineering salesperson response to customer emotions[J]. Journal of Retailing,2000,76(3):285-307.
[14]Oliver R.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attribute bases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3,20(12):418-430.
[15]Weiner B,Handel S J. A cognition-emotion-action sequence:anticipated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causal attributions and reported communication strateg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21(1):102-107.
[16]Izard E. Human emotion[M]. New York:Plenum Press,1977.
[17]Smith C A,Ellsworth P C.Patterns of cognitive appraisal in emo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4):813-838.
[18]Dube L,Menon K. Multiple roles of consumption emotions in post-purchase satisfaction with extended service transa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0,11(3):287-304.
1.学习动机概念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推动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学习动机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结构,不仅包含内部特征(内驱)的影响,也有外部特征(环境)的影响,是属于哲学思想内因和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学习活动的复杂性而引发的,内部因素除了学习的需要外,还包括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各个方面。有的学者也称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种。
2.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⑴国外学习动机研究现状。
①强化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激发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②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Maslow,1970)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同时,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basic needs)和成长需要(growth needs)两类。其中,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deficiency needs)。
③成败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 (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④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概念由班杜拉 (Bandura,1977,1986,1995)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⑤自我价值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self-worth theor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提出的。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这一思路对动机理论的研究颇具启发意义,对学校教学实际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有关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也是一种逃避失败的策略,因为看起来焦虑总比看起来笨使人更好受一些(Alderman,1999)。
⑵国内学习动机研究现状。苏秋红在《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性别、学科、年级、城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单一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生本人、学校、教师、思政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有学者在研究高职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中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不是个别现象,它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高职生学习动机差异性在年级、性别、专业、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并不十分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家庭完整与否方面差异明显,家庭完整的中职生学习动机强度远远高于家庭不完整。在根据问卷和访谈情况下,对高职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高职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建议: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提高就业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程改革方面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考评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张阳在《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的研究》中指出了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例如学生个人的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方面的问题,教学方式呆板、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环境的问题,教学设备落后、学习氛围淡薄等等。他立足于高职学生学习现状,找出了高职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动力不足的症结所在,指出要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校园学习环境及就业环境,加强学校各项考核制度如出勤率考核,改革教学方式,科学设置课程等从外至内诱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晓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从苦学转为乐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刘晓乐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中表明:(1)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国立院校的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相比较起来是有差异的。在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和社会取向的作用对他们的影响较强。这充分表明与国立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许多大学生头脑中充斥着物质至上的观念,他们将求学与物质利益紧紧联系起来,表露出对财富与物质的追求。(2)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四种动机上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害怕失败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上的年级差异比较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社会取向及个人成就对其影响不断加强。(3)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年级差异比较中,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社会取向及个人成就。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的社会取向及个人成就对其影响不断加强。(4)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专业差异不显著。(5)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的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其更害怕失败。
3.学习动机的形成因素
⑴内部条件。学习动机被当做内在驱动的表现,因而这里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内在因素的反应,是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能动性,从哲学思想的上看,这个内因是主导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学习动机主要的作用方面,我们要加以重视。
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在社会集体中,每个人的需求也呈现多异化的发展,自己世界观、认知观、价值观的不同,因而产生的需求也不同; 仅从这个需求上看,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差异性而且力度和强度也不同学习。学习动机强悍的学生,对于目标的完成将有极大作用。有研究者认为:目标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学习目标的长短性可由学习动机的强、中、弱分别来加以实现。
②成熟与年龄特点。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相互关联,因此学生的年纪是左右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方面,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而大孩子对社会影响,如教师、家长的期望等比较在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会因为重视自己地位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一般这种变化是正向的变化。
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决定着学习动机的一个方面,具体的是心中的想法、兴趣爱好、趋向项目、特异思维、人的素质等等。学习动机的大小,由这些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来做主宰,因而对学习动机产生的结果大小也不同。
④学生的焦虑程度。这是近些年来研究学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题,他们将情绪引进学习动机中来研究;随着情绪的变化不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根源,但是情绪能够左右目标的实现,根据倒推论,他们认为学生焦虑的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目标的实现性,因为对学习的动机产生相关性联系,好的情绪能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差的情绪则相反。
⑵外部条件。进入高职大学学习的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发展的时期,知识的学习和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很大;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往往有些时候青年学生无法分辨好与坏、对与错,在面临疑惑的时候,也需要有人能来答惑解疑,用正确的人生观来做引导。有很多事例证明,缺乏正确思想的导向,而沾染社会坏习气坏作风的大学生,做事做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社会道德伦理,有的甚至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规。良好的学习动机给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思想原则上的指导和帮助,为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起着帮助、规范、引导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年轻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历和人生经验,思维难以深入理解,使得许多大学生觉得课本枯燥无味,往往在课堂之上没有太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都是自身的需要和目标没有明确的表现。所以外部条件中的环境因素相当重要,对学习动机的内部条件的形成发展构成一定的相关。除此之外,家庭环境、社会舆论、教师的教授水平都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由于本研究的方向和局限性,对此不详加论述。
4.学习动机的内生和外生动机
关于动机的研究通常要探讨动机的类型,现在学术界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为,他们讲学生动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种。Amabile发现个体的动机过程在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创造力内生动机的假说:内生动机有助于创造力,外生动机有损于创造力;Noels等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发现,内生动机高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较低的焦虑水平;Hwang等人研究也发现,那些高成就者不仅受较强的内生动机的支配,还成功整合了外生动机和社会目标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设计与结果分析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差异。假设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学习动机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存在显著差异。
2.研究工具
目前广泛使用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量表共有30个项目组成,分为外生动机和内生动机两个分量表。邱皓政在2000年进行了修订,公布了台湾版的《学习动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辛自强和池丽萍老师在一项国际社会科技基金资助项目中修订的《学习动机量表》(项目标号为05CSH014),该版本的《学习动机量表》是适合于中国大陆学生使用的,且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鉴于辛自强教授所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的实用性以及权威性,因此采用此问卷用于研究调查。问卷由30个项目组成,采用五级评判,用决断值法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所有项目上均在.001水平显著,说明项目区分度很好。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59。考察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和内容效度,结果显示问卷信效度均较好。
在测试前,向测试对象宣读指导语,并说明测试要求,在所有受测对象了解测试的后正式开始测试。所有问卷在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整个测试时间持续5分钟左右。
3.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抽样调查的学校为苏州某高校学院学生1311班级,1313班级,1318班级,1201班级,1212班级,1107班级,1109班级。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卷452份,有效回收率为 90.4%,如表2.1所示。
4.数据处理
测试结果全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得分进行统计后发现,苏州某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总分处于中等的水平,内生动机得分高于外生动机;外生动机中,追求回报得分最高,其次依赖他人评价,而选择简单任务平均分最低;在内生动机分量表中,挑战性得分高于热衷性。具体结果如表2.2所示。
(2)学习动机在性别方面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学习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内生动机和关注人际竞争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内生动机显著高于男生,但男生比女生更关注人际竞争。具体结果如表2.3所示。
⑶大学生学习动机在年级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动机的差异,结果如表2.4所示。
不同年级的学生只在内生动机、追求回报和依赖他人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大一至大三两两之间在内生动机、追求回报和依赖他人评价上的差异,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如表2.5所示。
由表可见,在内生动机分量表上,三个年级之间互相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内生动机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逐步降低;在追求回报这一维度上,大一和大二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大一和大三,大三和大二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追求回报的得分也逐渐增加,因此大三追求回报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在依赖他人评价这一维度上,各个年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加依赖他人评价,因此大一学生在依赖他人评价上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且大二的高于大三。
三、讨论与建议
1.讨论
⑴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得分进行统计后发现,苏州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总分处于中等的水平,并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民办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得分会比较低的现象,这就说明了不管是公办学校的学生还是民办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特点上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内生动机上的得分要高于外生动机的得分,这说明了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挑战性”和“热衷性”等内生驱动,较少受到他人评价、人际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干扰。
外生动机中,追求回报得分最高,其次依赖他人评价,而选择简单任务平均分最低,这说明苏州民办职业学院的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驱动主要依靠回报,这也与民办学校的学生的特性有关,这部分学生他们在高中时期在学习上就不是特别优秀的,但是他们往往有比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而他们动手和实践的成果往往也决定了他们是否继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果有好的回报和结果往往可以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的提高;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处处比分数比排名的社会,他人的评价也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如果被认可和肯定,他们也会更加的积极和自信,如果被批评和否定,则可能破罐子破摔,消极到底。在内生动机分量表中,挑战性得分高于热衷行,这说明他们更具有冒险意识和精神,不喜欢被条条框框约束的学习和生活,自己发挥自己创造的环境,也许更适合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⑵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在学习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内生动机和关注人际竞争这两个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内生动机显著高于男生,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一般都希望女孩子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如做老师、公务员等,而这些工作一般都是要求学习较好的,同时在人才市场竞聘时,部分岗位因为女生存在妊娠、哺乳假期会更偏向于招收男生,这就导致女生在职场要获得和男生一样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因此女生在内心深处会比男生更想要好好学习。
但在外在动机分量表上,男生比女生更关注人际竞争,这或许和社会赋予男生的社会角色有关,男生的一些竞争性的特质往往会被家长和社会鼓励,如竞争、雄心、好斗等,同时社会赋予男性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被要求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还要承担婚前买房买车等的压力,因此男生比女生更加关注人际竞争。
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内生动机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逐步降低,这也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就说明学生在不同的阶段的学习动机导向是不一样的。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模式是完全不同,而大一的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往往还保留着高中时期灌输式、填压式的学习思想,他们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各类课程有很高的热忱,同时在高中时期老师经常给他们灌输大学的种种美好,因此他们也热衷于大学课堂的学习。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和适应,他们慢慢发现大学的学习模式和高中是不一样的,大学里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吸引着他们,例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各类兼职实习、担任学生干部、各类评奖评优等等。高年级的学生慢慢发现,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签,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实习就业的成就甚至有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表演等)都可以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因此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不断的在减弱。高年级的学生更多在关于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以及一些能否帮助他们成功的外在因素上,或者简单说,高年级学生更多开始关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具有更多的功利性了。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追求回报的得分也逐渐增加,因此大三追求回报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二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大一和大三,大三和大二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和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内生动机减弱,外生动机逐渐增强有关,毕业班的学生更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和获得的利益,他们期望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回报,从而促进他们更一步的学习和进步。
在依赖他人评价这一维度上,各个年级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且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加依赖他人评价。可能的原因是,大一的学生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比较依赖他人的评价和意见,同时在初入大学时由于对学校各方面都不熟悉,因此来自高年级和家长的评价以及意见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且大学生的自我统一性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随着他们的社会阅历的增加,他们逐渐在提高各自的自我评价意识,因此高年级的学在依赖他人维度上就低于低年级的学生。
2.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就培养学生学习动机而言,除了要注意在娱乐类型上加以引导和侧重,还要整合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力量,以联动模式来多方位,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⑴学校方面。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抵抗外来不良思想的堡垒,实施德育思想的管理好和娱乐活动的引导,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期间,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总体而言涉及到“教、学、管”,三个方面,其中的“教”是指教师以及专业方向课程和培养计划等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去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a)是选聘有经验的,学生喜欢的老师担任任课老师;(b)是开设的课程是符合学生专业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既要有理论也要侧重实践;(c)是学校给学生定位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和学生及其家长的预期或设想是一致的。
其中的“学”指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a)是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一些互动的,增加学生参与度和体验度的教学方式如实地的考场、动手体验等等;(b)是不要为了教而教,要切实教一些学生想学的内容,如在毕业前指导怎么写简历,怎么找工作或者在平时讲授如何找实习单位等等。
其中的“管”则是对在校生的管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改善(a)是转变思路,适应90后,乃至以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聘用年轻的管理者,摈弃的老旧的“管”字决的管理模式,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急他们所急,关心他们所关心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是将学生和管理者摆在对立面的位置;(b)管理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民办高职的学生,学习成绩或许不如公办大学的学生,但是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将“面子”看得很重,因此在管理中要善用方法,不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和否定学生,多采用鼓励、肯定、倾听等心理学方法来沟通学生;
⑵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如果是爱好学习,或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从而促进他从小就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家长的教育模式也非常关键,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以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宽松愉快的家庭也比较方便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父母的倾听和采纳则会促进孩子的思考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专制、宠溺等的家庭教育模式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规划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动机的培养,对于喜欢包办一切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认为没有必要,或者学了也没有用,反正父母安排好了,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因此家长需要和孩子共同来讨论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替他们决定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到时什么单位工作等。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17-218.
[2]罗梅,费凌捷.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4,27(2)7-9.
[3]陈小浪.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3.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3-128.
[5]姚凯.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 管理学报,2008 7(03):14-16.
[6]苏秋红.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D].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2012.
[7]卜荣华.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
[8]张阳. 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的研究[D]. 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2.
[9]刘晓乐,王晓娜.独立学院大学生动机的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9):8-12.
[11]池丽萍,辛自强.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4): 64-70.
[10]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TheWork Pref 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 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6: 950- 967.
[11]邱皓政. 工作动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台湾与美国大学生动机内涵之计量研究. 应用心理研究[J], 2000, 7(6): 21- 24.
[12]Ausubel.D.P,Robinson.F.G.School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