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设计;影视动画;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为此,职业院校开始探索更为合理的影视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创新了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以“微课程”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建设的突破口,将微课程引入到影视动画教学中。微课程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影视动画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引领影视动画走向信息化。

1 微课程概述

1.1 微课程的定义

微课程(全称为Microlecture):将教学目标聚焦在一个教学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完成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习题等教学内容讲解的一种微型教学。微课程以课堂教学片段作为主要内容,利用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及微点评等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主体的表达。

1.2 微课程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随着移动网络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智能化的学习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些学习形式将学习内容进行分解,使学习内容成为微型化的碎片,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这种信息容量相对较小、时长较短的学习资源就是微课程。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部门录制的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冗长的教学录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现代学习难以直接使用,尤其不适合移动学习使用。微课程的视频教程具有短小精悍、精彩异常、针对性强等特点,可以上传至网络,学生可随时下载微课程片段,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1]。由于微课程可重复利用,因此微课程的利用率非常高。目前,微课程已成为微时代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2 开发设计微课程

2.1 微课程的模型设计

2.1.1 需求分析

首先,我们应分析制作这个微课程的原因,并确定本次微课程的目标;然后,根据微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微课程的内容,如进行知识点的切割和确定;最后,要分析本次授课对象的心理需求和特点,确定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授课。

影视动画专业需要学生从基础课学起,在具有一定的基础后,才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再制定适合学生的微课程。以美术教学为例,我们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将美术知识用微课程的形式分解成若干部分,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知识[2]。同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如何,包括学生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2.1.2 微课程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本次教学目标,比如动画分镜头设计训练微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微课程正确掌握分镜头设计的精髓;其次,要明确微课程的传输形式,可选择人头秀、实景等作为传输形式,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出现主讲者形象、受众形象,在实景拍摄中,要由学生、老师、多媒体三者共同完成微课程;最后,设计活动环节和练习环节,要注意微课程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应使微课程与教师讲授、指导在课程中穿行。如教师播放有关动画设计稿的微课程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2.1.3 微课程开发

微课程开发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构想并设计原型,先制作出脚本,表现出构想的效果;第二,将全部素材准备好,选择二维或三维的制作模式,务必要使教学内容清晰的表现出来;第三,评估微课程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3]。

2.2 微课程评价

在评价微课程时,可选择非动画影视专业的学生进行测试,如让非本专业的学生观看剧本写作相关知识的微课程,学生看完后,能正确理解微课程所描述知识点,则说明微课程设置比较成功。教师要反思微课程是否符合本次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找出其中的问题,不断修改和测试,直到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 制作微课程

3.1 原创开发制作

包括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教学实施、拍摄或录制、视频后期编辑及教学反思等环节。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环节。

3.1.1 选题。将知识点在10~20min内详细的讲解出来。

3.1.2 课件。根据微课程的知识点,利用图、形、声、像、动画等元素制作成为完整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如利用Flas软件制作《动画运动规律》相关知识的微课程,配合教师的现场讲授。

3.1.3 拍摄装备设置。可选择的拍摄工具有计算机屏幕软件、摄像机器、DV摄像机等。若使用计算机屏幕软件进行录制,需将调整电脑的分辨率为 1024×768 以下,分辨率应高于 720×576、码流 128kbps~2 Mbps、帧速≥ 25 FPS。要强调讲授实景的全面记录,让观看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应注意保持摄像头的清洁,适当增加补光等问题[4]。

视频进行后期处理时,要调整画面以保证画质清晰呈现出来,同时保证图像的稳定性和声音的清晰度,尽量将视频中的杂音去除,并确保画面与字幕同步。

3.1.4 教师讲解。教师随时注意镜头,与摄像头进行眼神交流。运用屏幕录制时,要利用鼠标点击、拖动与解说配合解说。教师要将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述出来。

3.1.5 微课程时长。整个视频的时长应小于20分钟,在清晰表述知识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总时间。

3.2 其他制作方法

制作微课程的方法有两种,即原创开发制作和加工改造制作。加工改造制作对已有的微课程进行处理,使之成为教师需要的微课程。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

4 结束语

随着影视动画行业的迅速发展,专业教学理念已经发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微课程作为一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学手段,为影视动画专业教育开辟了新的教学途径,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新时期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微课程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限,广大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微课程与影视动画专业结合的应用模式,从而促进微课程在影视动画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小晶,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102-105.

[2]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现实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145-46.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网络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65―02

引言

“网络课程”的产生是一新生事物,它是随着Internet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课程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体现科学美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根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的具体要求进行的,得到湖州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经费支持。在设计与开发中,注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协作学习:比较注重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一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设计

1 教学目标分析

文献检索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育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设置机检实习室,让学生上网检索。培养学生对一般文献检索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和计算能力,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综合素质拓展的培养。

2 知识内容的分析

本网络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科技文献检索实用教程》(第二版)穆安民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8次印刷。结合教学参考书:《化学化工信息检索》(第1版)魏振枢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2次印刷,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通过对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共分成13个章节,抓住文献检索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突出设计、制作二维、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各知识点的内容,使本网络课程适合于多个专业。

3 教学组织结构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采用模块来组合教学内容,学生可结合自身的需求,来确定自己所需的学习材料,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按自己的意愿组合模块,并使他们之间产生新的结构和联系,使整个课程成为一个网状组织结构。

如图1所示为“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主页面。主页显示十大功能模块:主讲教师、课程介绍、最新动态、步进教程、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检索宝典、网络资源、软件下载、答疑留言等。其功能介绍如下:

(1)“主讲教师”模块介绍的是在本网络课程上开课的教师的个人资料及课程名称,可供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到主讲教师的情况。

(2)“课程介绍”模块是介绍所开设网络课程的相关资料,可看到此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习指导等相关内容。

(3)“最新动态”是一块随时更新的版块,它显示的是网站的最新消息及更新。包括新增的课程内容、课件、实验等。

(4)“步进教程”模块显示如图2:放置了各章节的教师上课的完整讲义,方便学生自学。

(5)“教学课件”模块提供所有课堂所用课件下载,如

(6)“实践教学”模块中放置了文献检索实践性训练课程和上机实践指导,供学生选择使用。

(7)“检索宝典”模块中放置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大家增加知识量扩大知识面。

(8)“网络资源”模块中罗列了大量与文献相关的网站及网页,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途径。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扩展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9)“软件下载”模块:提供一些常见软件和特色软件的下载链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10)“答疑留言”是师生交互活动的模块,教师可以在线回答学生的提问,实现互动式教学。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没有完全按照某个版本教材的具体章节要求,而是综合了多版本文献检索教材的优势,以学习单元的形式对课程进行重新的组织与调整,分成13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均设计了学习提纲、本章小结和形成性练习等。

二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开发的关键技术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遵照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的要求。

1 素材的准备

(1)静态图形图像的准备

本软件中的静态图像主要用于背景、按扭、插图、化学结构式等的处理。背景、插图、按扭等用Photoshop、FireWork工具对所使用的图像进行转换、压缩等处理。而大量的化学结构式则采用Che3wind和ACD/Chem-sk两个化学专用软件进行制作,生成GIF图片文件,大大减小了文件的数据量。一般在不影响视觉效果的情况下,将小幅图片压缩到IOK以下,大幅图片压缩到100K以下。

(2)Flas的制作及处理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中使用了大量的Flas,这些Flas使用Micromedia Flash5.0制作,生成的swf格式文件是流媒体,可以边下载边播放,非常适合于网络教学。

(3)视频图像的制作及处理

还将增加一些实践及实验的录像。先将其制成视频文件再转换成Real格式文件使用。

2 功能模块的实现

(1)主页

主页是学习者与教学软件接触的第一个界面,要求生动形象,吸引学生去进一步学习,它不但要包含各个主要模块链接,而且要在设计上下一定的功夫。本网络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Dreamweaver Ultra4.0作为主要的开发工具。“文献检索”网络课程主要分为十大模块:主讲教师、课程介绍、最新动态、步进教程、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检索宝典、网络资源、软件下载、答疑留言等。

(2)学习内容模块

本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界面采用了多框架结构,主框架为教学内容展示区,左侧为导航快便于学习者使用。点击相应的章节即可在教学内容展示区显示课程内容。顶框架为每章的标题与二级目录菜单,点击可呈现三级目录菜单层。制作过程中采用了JavaScript脚本编程技术。

(3)后台管理模块的实现

后台管理模块的实现主要采用了ASP编程技术和Access数据库的结合。包括ASP即MicrosoffActiveServerPages,是微软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环境。通过ASP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可以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ASP网页的调试需要安装IIS5.0服务器。这里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MicrosoftAccess2000,在其中创建一个名为wenxian,mdb的数据库,该库有两张表单,一张表单名为tbWenxian,用于存放一些文字信息,另一张表单名为tbFile,用于存放课件、图片、资料的URL地址信息,上传这些文件还需要安装Pure ASP Upload插件。添加信息的页面为admin add.asp,另外,还需建立admin del.asp文件,用来删除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应红.开发“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的重要意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17(9):9―12.

[2]车云霞,申泮文,周卫华等.普通化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大学化学,2003,18(4):45―46.

[3]戴亚飞.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4]杨建民.文献检索网络课程[EB/OL].<Http://smkxxy.hutc.省略/wcnxian>.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隐蔽课程 显性课程 德育功能开发与设计

[作者简介]李娜(1979- ),女,河北藁城人,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思政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228)郜文华(1979- ),女,河北平山人,石家庄学院组织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28-02

一、隐蔽课程的含义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教授范兰丝在1991年出版的《国家课程百科全书》中,对隐蔽课程作了比较详尽的界定,他说:“隐蔽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学校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部分。”

隐蔽课程首先作为课程现象而存在,因此要界定隐蔽课程必须从界定课程概念开始。所谓课程,是指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和心理反应(包括特定心理反应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教育者获得整体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两部分。显性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主要使受教育者获得认知方面经验的那些内容和要素。

通过显性课程的概念,我们对隐蔽课程作出明确界定:隐蔽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不明确的、间接地、内隐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主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情意方面经验的那些内容或要素。

二、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

(一)物质文化的审美功能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载体承载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的环境、活动及科研设施,教学、生活的物质条件等。这些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都蕴含着教育的因素及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个性发展,向学生默默地传达着学校的治学理念及审美意向,例如,医学院的白求恩塑像向学生传达着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因此,高校应积极构建物质文化空间,充分利用物质形态的隐蔽课程,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到美丽舒适、和谐安全,陶冶学生性情,激发他们爱知识、爱学校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文精神。

(二)活动文化的渗透功能

活动文化指高校内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等,是校园文化中的动态层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更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张扬。健康、积极、活泼向上的校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特长展现、个性张扬的舞台,有利于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合作,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有效渗透。

(三)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

爱尔维修认为:制度是年轻人的最好导师。大学制度文化的内容包括其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以及大学内的组织结构。这些规章制度是校园精神内涵的制度体现,是学校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凝结。高校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规章守则作为隐蔽课程,隐性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发生影响。这些制度如果是科学的、民主的、以人为本的,将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直接影响学校的秩序构建。

(四)作用方式的情感功能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没有情感功能的道德教育对于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学生来说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要建立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联系,提高德育效果就需要:一方面改进显性课程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优化隐蔽课程。显性课程的德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蔽课程因其作用方式表现为间接的和潜在的,从而有效避免了这一点。隐蔽课程的潜在性使大学生不知不觉中,愉悦地接受教育。隐蔽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创造着隐蔽课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内化为自我情感。

三、高校德育中隐蔽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一)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体

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其中学校德育分管领导及其部门(如学校党委)和思想政治教师是主导力量,其他教职工是协同力量。同时,全体教职工要明确自己在高校这一特定教育环境中所扮演的道德角色和承担的道德责任,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态度,以真诚、良知去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同时,学生也是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体,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使隐蔽课程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1.优化隐蔽课程建设的“活教材”就要提升教师素质。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想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在课中与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身体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境界,这里的身体美不仅指教师的行为美,同时也是教师心灵美的直接反映。教师的行为里隐含着一定的思想品质因素,因此要构成美好的品德形象,必须将内心和行为表达做到统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品德美,给学生以感染和影响。二是教师要有高深的知识修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人文精神的教师,更容易使大学生信服。三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感情投入。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交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对学生坦诚自然,保持尊重、理解、信任的态度,以及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和谐相融的氛围,能极大地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支持。

2.高校中的行政领导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教学措施的制定者。行政领导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及榜样示范作用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往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样一来,学校行政领导自身也必然成为高校德育隐蔽课程的一部分,行政领导对德育隐蔽课程作用的认同程度和对德育教师价值的认同程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效果。

3.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和部门的职工,虽然不处在教学第一线,但都在以各种方式服务大学生。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服务意识对高校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很大影响。所以,高校应高度重视行政人员的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培养百年育人精神和提高综合职业素养,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发挥好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

(二)高校德育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

德育隐蔽课程的设计开发者要善于将高校内各种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潜在或现实的因素纳入视野加以控制和规划,使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综合发展。

1.提高显性课程的建设水平,为隐蔽课程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任何显性课程从静态因素讲,都蕴含着特定的人文精神、社会意识形态。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隐蔽课程是具有依附性的,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离不开显性课程。所以要提高隐蔽课程的建设水平就必须首先建设好显性课程,为隐蔽课程搭建良好的平台。如果显性课程没有建设好,隐蔽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就会缺乏基本前提条件,其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2.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彰显隐蔽课程建设效果。高校被大学生们称为“小社会”,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高校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包含着校风班风、学生文化、规章制度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1)树立健康文明的校风班风。班风校风是指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典型且相对稳定的风尚。它形成后对整个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力。良好的班风校风能够增强道德感染力,教化和启迪学生。(2)形成良好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主要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与家长、教师或同龄人的交往中模仿其行为,认同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创建友好和谐的学生文化。(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并实施后,就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存在于高校生活中,它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因此,在制定与修改规范制度时,要符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公正、公平、奖惩分明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折射出高校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以形成无形的德育力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首先,校园物质文化空间能够为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营造环境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在其中生活和学习的师生陶冶情操,也体现着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其次,校园建筑与绿化景观对广大师生来说既有实用功能又满足了师生的审美需求,为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营造艺术氛围。因此,在建设校园建筑时应注意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的统一融合。再次,校园文化传播媒介为隐蔽课程开发与设计营造舆论氛围。实物媒介、人体媒介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例如,校服、校徽等都属于实物媒介,它们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风貌。人体媒介,即非常重视校园人物的形象塑造,比如宣传知名校友,邀请其返校演讲,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对媒介有敏锐性,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5.1%,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新媒体已经成为年轻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设,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传播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隐蔽课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和隐形工具,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必须重视高校中隐蔽课程的开发和运用,以期把隐蔽课程渗透在高校学生的日常规范、课堂学习及业余生活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班华.隐蔽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8(12).

[2]陈玉琨.试论潜在课程的性质、功能和组织[J].上海高教研究,1988(4).

[3]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

[4]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SQL Sever 2008;C#;在线辅教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 7.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09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Web技术的普及,在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正从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学走向网络数字化教学时代。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套高校电气类课程教学的在线辅教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该在线辅教系统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难点以课件的形式存放在系统数据库中,将课程习题以习题库的形式存放在系统数据库中,通过对习题库进行组题来布置作业与考试。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该系统能够及时做好重难点的复习,完成课后作业,最后通过该系统进行考试来检查课程的学习情况。实践验证该在线系统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1 系统设计

1.1 开发工具及相关配置

本在线辅教系统网站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0 2010作为开发平台,使用技术作为开发技术,编程语言使用C#,网站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 2008开发,开发环境采用Windows 7操作系统作为运行平台,Web服务器采用IIS7.5,网站服务器运行环境为 Framework v4.0。

1.2 系统功能设计

本在线辅教系统在设计时将其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前台部分由学生使用,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登陆、查看账户信息、修改登陆密码、查看教学通知信息、复习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参加作业、参加考试、查询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以及系统使用帮助。图1是前台功能菜单结构图。

后台部分由管理员使用,功能包括系统登陆、查看账户信息、修改登录密码、查看学生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编辑教学通知信息、用户账户管理、重难点知识与习题题库管理、作业与考试试卷管理、作业与考试过程管理、作业与考试成绩管理,其中分配最高权限给高级管理员admin,拥有系统设置权限,图2是后台功能菜单结构。

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来管理系统数据库exam,数据库exam共包括24张数据表,通过技术来实现系统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中的具体数据表。

2.1 数据库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它是对客观世界所做的抽象,它能充分反应实际应用中实体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客观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本文使用实体.联系(E-R)图来进行数据库概念模型的设计。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以图3中两张E-R图来举例说明。

2.2 数据库逻辑设计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模型转换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具体数据模型,也就是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关系模式,根据关系模式确定数据表,进一步确定组成表的属性项和关键字属性。鉴于篇幅有限,本文只以表1中的数据表来举例说明。

3 系统开发

本文采用技术开发在线辅教系统网站,使用技术开发网站的网页时,首先创建Web窗体页,其次通过在该窗体页中添加相应功能控件来实现网页的显示界面,最后通过C#语言编写网页功能源程序来实现系统功能。结合上文中对系统功能和数据库设计的分析,在此将网站核心部分分成10个菜单项来进行模块化开发。

系统登录页为用户提供了登录系统的人口,根据角色的区别,普通用户、管理员与高级管理员登录进入系统后菜单项有所不同。图4是系统登录界面,图5是高级管理员登录后的主界面。

1)个人事务

个人事务菜单中包含的子菜单有查看新闻、参加考试、参加学习、参加作业、账户信息、修改密码。学生用户通过该菜单可以查看近期的教学通知、对课程重难点知识学习、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完善个人账户信息和修改登录密码。

2)成绩查询

包括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查询。通过该菜单,学生可以查询本人的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

3)新闻管理

管理员可以通过该项菜单课程的教学通知。

4)账户管理

包括批量新建、导人账户和账户管理三个子菜单。管理员用户通过批量新建子菜单可以批量录入连号的学号登录账户;通过导人账户子菜单可以录入Excel表格式的学生账户数据;通过账户管理子菜单可以对普通账户进行查询、新建、删除、禁用、启用、密码置空、删除答卷、导出账户操作。

5)题库管理

包括了导人试题、题库管理、题库统计、重难点知识学习四个子菜单。管理员用户通过导人试题子菜单可以导人Excel表格式的试题内容;通过题库管理子菜单可以新建、删除和导出试题,其中新建试题选项可以进行题目的编辑,通过下拉菜单录入题目所属科目名称、知识点、题型名称、试题难度、选项数目(选择题型)、试题分数,再通过Html编辑器录入试题内容和答案,通过Html编辑器可以进行题目内容的编辑;题库统计子菜单完成对当前各门科目的题库中题型、知识点和难度分布的统计;重难点知识学习子菜单给出各门科目中每章节的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6)试卷管理

包括作业管理和试卷管理两个子菜单。该菜单的功能是完成试卷的编辑,包括随机组卷和手工组卷。组卷时设置参考人员和评卷人的范围。

7)过程管理

包括考试管理和作业管理两个子菜单。该菜单完成考试答卷的管理操作,通过该菜单可以调阅学生的答卷和教师的评卷。

8)成绩管理

包括考试管理和作业管理两个子菜单。该菜单完成考试答卷的管理操作,通过该菜单可以调阅学生的答卷和教师的评卷。

9)成绩管理

系统将该菜单的功能分配给高级管理员,系统设置包括部门设置、职务设置、科目设置、题型设置、权限设置和综合设置六个子菜单项。部门设置的功能是对账户划分专业系;职务设置的功能是对账户的角色划分(包括学生、课程组组长、成员、专业系主任等);科目设置完成科目编辑;题型设置完成题型编辑;权限设置设定账户对试卷的评阅权限;综合设置完成系统登录时间和IP地址的设置。

10)系统帮助

该菜单的功能是给用户提供系统使用帮助。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项目课程的出现,源于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中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需要,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它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逐渐成为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对原有学科体系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

1.1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区别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重新思考,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结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

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相关性)或认知规律而展开的“平行”体系,是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

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1.2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因素

(1)课程内容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重构

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

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

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种种迹象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令人心动的成绩。

首先,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基本的理论共识。

其次,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带有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已在实践中成功地得以应用和推广,并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重构.这种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 《网页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3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网页设计》课程设计方案

3.1 社会需求调查

(1)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的需求调查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是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截至2012年1月,全球网站数量为5.55亿个,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社会对网页设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激增,对网页设计师的职业资格和岗位能力不断提高。

(2)对《网页设计》课程现状的分析研究

《网页设计》课程以前基本上是采用案例教学,即“教师讲授实例之后学生模仿完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企业的具体工作情况一无所知,对于今后如何到企业去从事相关工作,学生们不甚了解,学习兴趣不高。同时教学内容无法反映当前社会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毕业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进行项目开发。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缩短从事网页设计类工作与市场需要的距离。《网页设计》这门课程通过反复思考和实践,确定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改革,以职业针对性为核心,以学生完成网页设计这一项目所必须掌握的能力模块为主线,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以“工程项目教学法”为主导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分阶段达标的方法引导整个课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2 《网页设计》课程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确定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网站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作素质:(1)收集、处理信息,准备、加工素材的能力;(2)熟悉B/S架构专业化网站的构建能力,网站建设的方法和技巧;(3)网站的策划能力、色彩感悟力、结构布局能力和想象力;(4)制作静态网页的能力;(5)设计网页、网页布局的能力;(6)设计网站的综合能力;(7)具备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自我学习能力;(8)网站与维护能力;(9)团队合作、良好的沟通交流和技术表达能力;(10)具备文档管理能力;(11)产品营销能力

3.3 《网页设计》课程职业岗位的确定

通过对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人才招聘信息网站进行筛选和统计,确定了与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各大网站、网络公司、游戏运营商、专业网站服务提供商、网页美工设计师、大中型企业、政府网站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技术支持、UI与GUI界面设计师、网站构架、策划师、网页设计、网页制作、BANNER设计、WEB标准页面设计、网站管理、网站运营等。

3.4 按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1)工作任务分解

《网页设计》课程依照企业设计与制作一个商业网站的实际工作过程,按工学结合、能力导向的原则,把课程按工作过程分成几个大的项目,具体表现为内容分析、结构设计、原型设计、方案设计、布局设计、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等阶段性任务。

每个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确定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项能力。

(2)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是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是课程方案的的具体化。学习情境是一个项目化、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

本课程根据工作任务,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以此来实现学生的3.5 编写制定《网页设计》课程标准

《网页设计》课程标准包括了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及课时细目、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教学中的难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要求、考核考试的标准和方法等。

3.6 制定《网页设计》教学计划

本课程所用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知识30学时,另外课堂实验30学时,再加上2周的专周实训。课堂实验重点解决单项知识能力的训练,专周实训,以完成企业真实项目为目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划分的岗位职业能力,参照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进行。确定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利,制定考勤制度,有严格的考勤表、记录单等。

4 结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在职业教育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在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将学校职业教育与市场应用有机接轨,缩短学生就业上岗的距离。

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落实就业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姜太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宋继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科技广场,2009.

[5]孙秀娟,邓蕴.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发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