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急救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级医疗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所重点推行的工作内容之一。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快形成有序的分级医疗体系,并下发多份政府文件旨在促进该制度的推行和落实,缓解就医难题。上海也是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分级医疗制度的城市之一。市区及各区县均出台了许多文件提出要建设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上海市也已开始试行和推广“1+1+1”签约组合模式,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公平基本医疗服务,尽管如此,该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一、上海建立分级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未充分调动三级医院的积极性
目前上海市的分级医疗制度未实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现有制度并未使得三级医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上海市现有关于分级医疗政策实施框架和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并没有详细的阐述在制度的推行后,如何对于三级医院进行必要的利益上的补偿或者如何合理的分配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各区县在制定详细具体的对策方案时,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而保障其利益正是激发三级医院积极性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二)缺乏可操作性方案
分级医疗要得到真正的落实到位,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有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作为执行依据。而从我国当前颁布的政策文件中并没有找到有关具体分级医疗操作流程的表述,同时也没有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监督约束措施来推动分级医疗工作的完成,上海市也是如此,根据对于上海市建立分级医疗所做出的探索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为了保证实现分级医疗,上海建立了首诊、转诊、医联体等辅助举措,另外近期上海市也开启了试点“1+1+1”签约组合,将居民,社区医院,区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但都欠缺一个操作性较高的实施方案作为指导。究竟如何才能使得居民愿意去实现分级就医,使得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各方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付出得到利益的回报是另一关键所在,也是本文认为目前上海市在建立分级医疗制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分级医疗制度存在的又一不足之处在于与制度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例如上海市的双向转诊实践成效不高的原因是缺乏严谨规范的转诊流程。目前在上海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治疗的患者如果需要向上转诊或者向下转诊都是凭借医生自己的个人主张或者患者自身所提的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转诊的标准。再或者转诊出现的普遍现象上转容易下转难,这反映出三级医院缺少将患者向下转诊的动力,实际上目前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还是一种竞争关系,并未做到上下一致,分工合作,患者一旦到基层,三级医院的利益就会受损,因此这需要政府在宏观上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另外也需要有完善的机制来转变三级医院只能依靠增加医疗诊治数量获得收入的现状,使它们能够得到利益的补偿,也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达基层医院后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获得理想的收入。综上不健全的保障机制也导致了分级医疗制度难以更好地执行。
二、上海建立分级医疗制度方案设计
(一)以医联体为制度突破
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医联体作为分级医疗制度的突破口。利用医联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三级医院的医生能够下沉到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去挂职工作,把一、二、三级医院有意识的对接在一起。1.整体布局和规划。医联体在建设过程中,要打破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制度,依赖于地区的划分和区域内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以及所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人数来建立多层次的联系紧密的医联体。2.职能分工要明确。医联体内成员医院在区域平台内所处的位置不同,相应所发挥的职能也不同。处于牵头领导地位的医院起管理、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负责日常运转和方向把控的同时对下属各成员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接受由成员医院上转的患有急性、复杂程度高,难度较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各类型的二级医院位于中间层,主要负责一些常见、多发以及慢性病的治疗,所进行的诊疗工作大多也都是常规性质的。另外也会负责一些预防和保健工作,同时当上级医院的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将承担起他们的后续康复治疗工作。社区卫生机构处于最底层,主要承担更为基础的检查和诊疗任务。3.资源信息要共享。在医疗联合体的内部所有的医疗资源都应该是共享的。无论是硬件上的医疗设备,还是软件上的医疗技术、人才团队,包括患者的健康治疗信息都是共享的,尽可能的实现上下统一管理,合理的进行调动和分配。
(二)以远程医疗为技术支撑
通过远程医疗实现将患者、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线上交流和沟通,避免由于地域等外在因素所带来的治疗困难,充分发挥大医院专家高超的专业能力。借助远程医疗,三级医院的专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基层医院的患者的治疗,打破地域约束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整体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也能消除居民对于基层医院的不信任,进而促进分级医疗的落实。同时在建设远程医疗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于信息化手段运用的宣传和普及,增加医院的管理者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可增进医疗技术水平的认同度。
(三)以基层首诊为关口
当前上海市基层首诊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无法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然而只有基层首诊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分级医疗,因此它相当于是一个关口,只要在基层首诊上有所突破,分级医疗则可以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果。首先,除了通过医联体和远程医疗来提高基层自身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对于居民一方采取措施。目前上海在制定基层首诊的相关政策时,主要是通过设置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医疗保险支付的差异来鼓励居民选择去基层医院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了居民很大的选择空间,为基层首诊制度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政策引导转变为政策约束,即提高政策的强制性。所谓强制性就是指患者整个看病就医的过程和付费的标准都要严格的按照规范来进行,减少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医保也只覆盖按流程就医的患者。其次要改革现行的医保政策。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医保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之间的的支付比例的差异。在不断拉大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保支付比例的基础上,在医保支付覆盖项目能够支付的最低和最高金额方面体现出基层医院的优势;另一方面,进一步限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治行为,即改变当前医保支付费用的制度。目前的医保费用结算方式使得基层医院更倾向于将患者上转到三级医院进行治疗,这就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造成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需要在完善配套奖惩措施的基础上改革医保支付费用的方式。此外,还要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双方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基层医疗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的效率,改变基层实力不强,不被老百姓信任的现状。
三、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实施方案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治理与规划机制
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加强外部治理。要充分发挥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职能,要建立起针对性的决策领导机制,加强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使得分级医疗体系内所制定的不同政策之间可以相互兼容,确保分级医疗制度的连续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建立其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者以第三方机构作为媒介,定期监督和评价各级医疗机构推行分级医疗工作的进展和所产生的效果。其次要转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政府应当赋予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更多的收入分配权与人事权,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基层的监管和问责。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是政府编制下的单位,二者是一种行政关系,应当逐渐将其转变成产权关系,使政府成为资产的所有者,而医院则是资产的经营者,这样就能改变政府直接干预医院行为的现状,转化成一种间接问责的方式,通过合同与行政的规制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符合公立医院属性和功能定位的管理结构,既可以保留公立医院的公有属性,实现其社会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医院的服务和管理的质量。
(二)完善筹资与支付机制
首先要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和补偿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在分级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正视三级医院等公立医院由于开展分级医疗工作而造成的亏损,及时的给予它们相应的补偿。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在补偿依据、补偿对象、补偿方式三方面做出转变;其次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大医院来说,要在总额预付制背景下,调整三级医院就诊的医保支付比例,更多的往病种复杂性和治疗的难易程度上倾斜,逐渐减少医保对于门诊治疗费用的支付比例。对于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应该改变支付所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费的方式,采取依照人头支付的方式,同时可以针对一些服务制定特定的付费方式。此外还要建立起医保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合作;最后要优化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方式。制定一个合理恰当的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基准,体现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差异化,要改变现时医务人员的薪酬结构,用基础工资来保障医务人员的基本生活,用津贴奖金的形式来激励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院;无线数字医疗项目;技术方案
一、项目概述
1 建设目标
移动“无线数字医疗”平台项目的实施要达到如下目标:优化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流程提高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的效率;提高医疗与公共卫生质量、安全性;满足医院管理与卫生行业监管的量化决策支持的需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个性化和患者亲和力。
2 方案特色
随时随地,尤其是在医生决策的地点――如查房、会诊时,及时录入医嘱;随时随地,及时获得医疗安全、质量警示信息;随时随地,与其他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沟通;随时随地,安排任务,查看即将执行的任务,或获得要执行任务的提醒;简便、快速操作,信息录入简明扼要,信息查询简单清晰,能极大提高医疗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效率。
二、系统设计方案
1技术架构
采用Microsoft .Net Framework 3.5开发,基于SOA架构,在.Net Framework 3.5的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及WWF(Windows Work Flow)基础支撑下,建立临床医疗、管理业务协同工作流程,建立业务协同运行规则,信息警示规则,对医院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驱动基于流程、事务及规则的医疗质量安全警示、医疗业务协同工作流、移动医生应用、移动护士应用中间件平台,通过临床知识库,完成医疗业务协同应用及医疗质量、安全信息警示及医生、护士的移动应用,实现医疗业务流程的优化、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运行。
在微软标准的.Net多层应用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使得系统具备更大的可伸缩性,既可以适应大型应用程序的分布式企业级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程序――即可以单独部署中间应用服务器,也可以适应单机开发的需要;既能支持Windows应程序开发,也能支持B/S和移动设备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的开发。
2网络架构。满足既要网络保密,又要提供病人访问互联网的需求。院内:WiFi覆盖,提供VLAN+CHINANET和医院内部双SSID+SSID隐藏+固定IP+WLAN访问控制器院外3G CDMA VPDN安全接入
3 系统安全性
(1)网络层。采用基于无线VPDN产品、移动终端安全认证及医疗信息加密传输等三重移动安全接入体系方案。三重移动安全接入体系分别是:基于CDMA 1X/ 3G高速分组网络,利用L2TP隧道技术构建与公众互联网隔离的虚拟专用网络;利用X.509数字证书及高强度非对称密码算法对移动终端用户进行身份认证;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局认可的商用密码算法对医疗信息进行加密传输。
(2)数据传输层。概述:无线应用平台在手机终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数据传输中采用了加密算法,该加密算法采用的是DES32位非对称算法,作为安全性非常高且国际认可的一种算法,不易被破解,大大增强了数据的安全。原理:手机客户端发出请求,该请求会通过客户端的通讯协议层进行数据加密,传输到服务端,服务端会将该数据解密,并识别为脚本语言,从而进行解析,实现具体的应用功能;同样服务端传输数据之前也同样会采用加密传输,到达客户端后进行解析然后展示到界面上。实现方式:用户往往比较担心手机终端和平台服务器之间的交互会泄密,造成损失,现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压缩密文包的方式进行处理,即便使用一些解密工具也无法将其解密,安全上已经做到了保障。
(3)服务器层。黑/白名单记录了终端登陆用户的信息,白名单的用户可正常使用无线应用平台,黑名单的用户无法正常使用无线应用平台。原理:手机在授权的时候需要手机设备号码进行唯一性授权,客户端登陆的时候服务器端需要验证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和手机设备号,信息完全正确才可登陆应用程序,当手机设备号被列入服务器端的黑名单中,那么该客户端将无法正常登陆无线应用平台,很好的杜绝了手机遗失带来的资料泄露问题。白名单的用户可正常使用无线应用平台。实现方式:无线应用服务器端有黑名单和白名单表,记录了手机终端的用户名,密码,手机设备号码,客户端提交过来的信息与白名单参数匹配时,允许该用户登陆;由客户端提交过来的信息与白名单参数不匹配时,禁止该用户登陆。
4系统备份。采用两台服务器交叉备份,各安装有数据库软件及应用系统软件,分别独立运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配置备份策略每天晚上非工作时间时,定时进行数据库备份到另一台服务器。当出现数据库故障时,可以将备份数据导入备份数据库服务器,恢复使用;当出现应用系统故障时,则更换应用服务器即可恢复使用。
三、产品功能
1危机值管理。危机值就是病人的检验、检查报告中,检验指标、检查指证或检查结果中出现异常,与病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可能会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或者对于后续治疗有重大影响的情况而发出的紧急报告。危机值协同管理就是检验、检查科室发出危机值报告时,该应尽快通知或送达床位医师或责任医师,由该医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处置或启动危重病人的抢救流程。该功能需要与医院LIS系统、HIS系统进行互联,从LIS系统中接收危机值信息。
2计划任务管理。医院医疗业务过程中,会涉及到众多的日程性的计划安排,本功能会将医院的这些事务性的安排发送到相关医师的手机的日程管理上,使得医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未来的日程计划、作出合理安排,到时可以依据日程安排提前提醒责任人准时参予相关活动。该功能需要与医院OA系统、HIS系统进行互联,从OA系统中接收会议安排,从HIS系统中接收医师排班和手术安排等。
3会诊管理。依据病人病情的复杂性,医院门诊或住院业务中存在大量的需要他科医师会诊的情形。本功能采用任务推送的方式,按照会诊请求流程将会诊请求及时的推送给会诊医师,保证医院会诊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本系统需要与医院的HIS系统进行互联。
【关键词】 基层医院;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方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202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饮食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老龄化的加速,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脑出血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其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致残致死率高, 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神经外科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科室, 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是临床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式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 一般出血体积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出血量大的患者, 则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清除血肿[2]。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尚无统一的定论, 通常是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血肿量、意识状态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12月高血压出血的患者100例, 纳入标准:入院时发病时间
1. 2 方法
1. 2. 1 手术 静脉复合麻醉后, 根据CT显像、用方体定位方法在头部画线定位确定穿刺部位, 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切开长约3 cm直切口, 用手动颅钻在切口中心钻一骨孔至硬膜外, 用尖刀十字切口硬脑膜并止血, 切口大小能放进引流管为宜, 穿刺点脑表面有小血管者穿刺时注意避开或电灼后切断, 将带芯引流管插入脑内直至血肿腔, 见有暗红色液体涌出时拔出管芯, 自然引流后将脑内积液用注射器抽吸出来, 总量的30%~60%将被抽出, 其间应不断调整引流管直至无法吸出为止, 引流管头端置于血肿腔中心, 连接引流袋。 手术后6 h 开始, 将尿激酶3万U 溶于生理盐水中注人脑内的血肿腔内, 3次/d, 夹管2 h后放开引流。手术后要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尽量避免感染, 控制血糖和血压, 注意营养均衡等。从术后的第2天开始, 每天复查头颅, 待观察到血肿基本消失后拔去引流管。
1. 2. 2 术后护理
1. 2. 2. 1 术后饮食及 对于吞咽障碍和(或)意识不清的患者, 宜早期予以静脉营养, 以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防止感染。手术后3~4 d如患者仍不能进食再酌情给予留置胃管鼻饲, 鼻饲方法严格按照正规方法进行, 患者清醒后尽早拔除胃管鼓励经口进食, 避免因反流误吸造成的肺部感染。减少卧床时间, 在家属陪同下鼓励患者多坐或床边站立。
1. 2. 2. 2 康复护理 ①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 同时运用各种方式对患者感官进行刺激, 促使患者运用残存的感知来克服缺陷, 达到功能代偿, 逐步恢复交流沟通、认知思维、感情等重要功能。为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要多与家属沟通, 亲人的开导和护理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在家属帮助下鼓励患者自行进食, 完成简单的日常饮食起居和活动。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次/d:关节训练, 一手握住患者的关节近端, 另一手握其肢体远端, 缓慢地活动关节, 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或引起稍疼痛时为止。每次时间由短到长, 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练习仰卧伸手、抬脚、大小关节屈伸转动, 逐渐起坐、站立、行走、下蹲, 并配合拉绳、提物等, 并逐渐增加手的抓握、捻动、扣纽扣、用匙筷、翻书报等精细动作。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的语言训练, 要缓慢并且清楚, 给患者充分的反应和回答时间, 以使他们愿意交流。②针灸治疗, 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请针灸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针灸治疗;③高压氧治疗;④中医中药治疗;⑤理疗。
1. 2. 2. 3 出院指导及随访 患者病情稳定后予办理出院, 出院指导:①合理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②坚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不可随意更改药量或停服药物。以免血压升高, 诱发出血;③坚持按住院时的康复训练方法继续康复训练。随访指导: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肢体改善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等进行询问调查, 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主管医生电话随访1次/周, 3个月后1次/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1~6个月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BI) 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采用简易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项目包含进食、如厕、洗澡、穿衣、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等10个项目, 共计100分,
2 结果
治疗后轻度残疾7例, 中度残疾25例, 重度残疾4例, 无一例完全残疾, 有效率达96%。治疗结果表明给予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方案可以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大多就诊于基层医院, 因此, 基层医院担负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任, CT的普及为基层医院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有效保证。本市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技术成熟, 已广泛开展, 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外科手术只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其治疗效果还取决于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患者是一个整体, 从入院到康复是一个连续过程, 单单重视某一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对高血压脑出血制定出一套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方案[4]。
本院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每年有100多例, 病例来源充足, 有多年治疗经验, 麻醉、手术、护理、康复等各个环节技术成熟, 作者从治疗的整体性考虑, 结合目前认为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的治疗手段, 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麻醉方式、并发症的预防、早期康复治疗、出院后的随访等一系列因素出发, 重点解决治疗相关科室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 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化、规范化、系统化治疗的探讨, 研究成果可在全国基层医院推广, 可有效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张艳军, 孙海波, 薛维华, 等. 高血压脑出血最佳微创手术时机.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3):178-180.
[2] 汪海关, 戴荣权, 周剑锋, 等. 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外科治疗的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24):658.
[3] 张燕飞, 降建新, 张巍峰, 等. 高龄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探讨.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3(4):98-99.
本刊讯为加强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救治能力和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制定了《全国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卫事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包括指导原则和目标、中医医疗救治机构、应急救治队伍、科研工作、应急反应和保障措施 6个方面的内容。《方案》的制定,旨在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设,使中医药系统应急救治基础条件与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基本要求相适应,中医药应急机制基本完善,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保证中医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建设。县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要组建本单位的应急救治队伍。省、市(地)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建本地区的应急救治中医药专家组,省级专家组一般不少于30人,地级专家组一般不少于15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国家应急救治中医药专家库。省、市(地)中医药管理部门争取在2~3年内,负责组织开展并完成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治队伍的全员培训,并将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从四个方面加强科研工作,一是建立科研协作网络;二是建立临床研究基地;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四是加强组织培训。
《方案》指出,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发生突发事件的中医药机构,以及执行职务的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个体开业中医医生为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一旦发现突发事件,应当在 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医药领导小组在全国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中医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在全国指挥部有关部门内设立中医药工作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当地的指挥部工作,成立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医药工作小组,并将该工作小组纳入本地的指挥部中,成为其组成单位之一,负责指挥、协调本地区的突发事件中医药防治工作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
关键词:急抢救设备;分布;管理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现有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医疗救治水平不仅与医务人员的手术水平与治疗水平相关,还与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及其有效利用率息息相关,因为不管是手术还是日常治疗都离不开技术设备的支撑。医疗设备水平直接决定医院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医院急抢救设备的合理配置,高效分布、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已成为临床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急抢救设备是危及病人抢救过程中维持生命体征和治疗的重要器械,没有它的辅助,急救手术就无法高效顺利的完成。如我国每年有将近5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病人需要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但在实际抢救中往往因为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折扣。值得注意的是,急抢救设备正向着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探讨医院急抢救设备合理分布与高效率管理意义重大。
1.急抢救设备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急抢救设备无统一的分布标准,医院会自行安排配置急抢救设备,让其依据医院实际情况分布调配。许多医院急抢救设备分布配备不合理,存在急救风险隐患。医院现有设备使用率低,设备分布不均,常出现使用拥堵情况,有时还存在某些设备不会用的情况,导致误操作影响急救成功率。有些小型医院医护人员对配备的急救设备不熟悉或者不会使用,存在设备长期闲置,定期保养与质检不够,不能保证设备随时可用等情况,而一些大型医院急抢救设备却不够用。总的来说医院各个科室对急救设备的需求量都很大,存在设备分布较广、流动较大、盲目购买等现象,造成医院急救设备分布调配紊乱。因此,必须加强急抢救设备合理分布与管理。
2.急抢救设备合理规划管理
急抢救设备合理规划管理应基于全面统筹理念,统一购买,统一安装,统一规划,统一调配。急抢救设备集中统一调配有利于满足临床抢救需求,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有利于提高抢救设备治疗效果,有利于抢救设备的定期保养与维护。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到各个科室调查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并做好汇总记录,通过与各科室的协商及时调整调配方案。调配时考虑的因素有:楼层分布、科室调配共用、病房与急救室等,依据这些因素最大程度地合理安排调配,确保每台急救设备各司其职,不闲置、不浪费,发挥急救设备的最大功效。医学装备管理是基于统筹理论的一项系统工程,质量与安全贯穿整个医护操作始终,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将其落到实处,不断改进,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应从使用、保管、制度、调配四个方面合理管理调配急抢救设备。
2.1设置统一培训制度
为了确保急抢救设备发挥应有作用必须设置统一培训制度,使每一位设备操作人员都能够学会并熟练操作。主要按照设备类型、新设备操作、新进人员培训、科室需求四个方面制定统一培训机制。医院应每年组织3-4次有关常用急救设备操作的培训;安排专人负责新进设备培训;新进人员统一培训与考核;按科室需求组织专项设备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如工作原理、操作步骤、日常保养等,同时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2.2设立专人专管制度
要确保急抢救工作的迅速开展,必须保证急抢救设备及时到位,因此必须设立专人专管制度,由专管人员进行统一部署与调配。专管人员首先要对医院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与需求做详细的调查与统计,规划急救设备分布并设计规划图发放到各科室,便于各科室互通有无。规划分配常用设备与各科室专用急救设备运行通道,并设立应急通道,确保急抢救设备道路随时畅通无阻。除了设立急抢救设备总负责人以外,每个科室都要配备1个信息交通员、1个设备监管员、1个维修保养员。信息交通员主要负责收集汇总科室急救设备使用与维修问题,上报给医院急救设备总负责人,方便及时更改急救设备购买调配方案。设备监管员主要负责对设备调配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包括设备外观检查、设备归还验收等,确保急救设备及时调配与归还。维修保养员主要负责设备的消毒、清洗、浸泡;设备电池充电与更换;设备归还后开机测试;防尘防潮;维修等技术工作,确保急救设备能够随时正常运行。3人分工明确,共同承担急救设备安全运行的责任。
2.3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急救设备的及时调配,保证每个急救人员对完整急救流程烂熟于心,医院应制定常态化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实施模拟急救演练,确保急救设备及时调配,增强急救人员间的相互配合,提高急救效率与成功率,让每个医护人员形成急抢救设备调用实时意识。为了确保高效完成急抢救,医院应建立医疗应急救援队、执勤机动队确保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先进设备管理理念也应被融入到医疗设备管理中,如建立物联网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网上预约调用与归还,方便省时又简单。除了以上这些,医院还应该为医疗设备设立档案,健全的档案记录利于找出医院设备调配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利于及时更换与维护。
2.4建立应急预案处理机制
为了确保急救设备迅速准确到位,医院还应该建立应急预案处理机制,在急救设备发生突发事件时作出及时应对措施,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以除颤机为例,首先设备专管人员将除颤机的分布图发往各个科室,张贴于护士站处。当出现除颤机不够用或除颤机损坏的情况,临床科室立即向除颤机中心借用,除颤机中心记录借用信息。此时如除颤机中心已无闲置除颤机,需立即根据分布图向邻近科室借用。若临近科室已无闲置除颤机,马上联系设备管理人员紧急协调调配。为确保应急设备调配顺利展开,医院应与设备供应商签订紧急调配协议,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向供应商请求供应。
结束语:
急抢救设备是医院所有医疗设备中最为特殊的,与患者生存可能密切相关,若其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抢救效果,甚至是抢救失败,一旦施救失败,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为家庭带来不幸,使医护人员痛心,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正因为如此,必须确保急抢救设备顺利到位,施救人员快速正确操作,降低因设备造成的死亡。最大化的发挥急抢救设备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确定统一调配应急方案,最终实现急救设备常规化管理,实现自我完善与改进,保障急救工作高效迅速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和华,尹军.浅谈医院急抢救设备的合理分布和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8):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