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对于学习关系的构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研究思路与启示。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实践为导向,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实践中统合知识学习、价值引领、德育践行,提升育人质量,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所追求的实效。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思想核心是“做”,即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二是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做是一体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三是“做”是“新价值之产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它包含三个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产生。“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在行动中产生新的思想,在行动中创造出新的价值[1]。“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构建了良性教育关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育载体的丰富性,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生活的广度就是学习的宽度;指明了教育方法:以“做法”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是一种教无定法的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亦是一种方法论,挖掘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助于为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案。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论,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教学逻辑的统一性来看,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能在“做中学”,教师能在“做中教”;此外,课程思政教学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逻辑,这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的“知行合一”相一致。从英语学科的二元属性来看,英语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英语工具性目标的学习整体上遵循从“理论—实践”的规律;人文性目标的学习可以融合思政元素,如道德、价值观引领,两个目标重在“知行合一”,因此,“教学做合一”思想能提升两种教学目标的成效。从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来看,应考虑学科系统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和下位目标。上位目标趋于宏观,体现了国家政策,如实现立德树人即是学科教学的上位目标;中位目标需关注学科教学的内部特点,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下位目标关注微观层面,涉及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因素[2]。“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隐性的价值引领,是具体的行动指导,对英语教学的“三位”目标具有动态平衡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以师范生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教学的宏观方案设计主要以“平台+模块”为主要形式,分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包括思政教学模块、工具性学科模块以及国防教育模块;专业平台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基础,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践平台包括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专业实践。每一模块均包括知识教学、价值引领和课程实训,“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始终,各平台与模块协同作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共同构建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构建“特色+本色+底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方案以实践为导向,专业教学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共同构建学科思政育人的同向体系。以实践为导向,即思考学生毕业能做什么,体现了师范人才的特色教育;以专业为核心,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体现了师范生的本色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人格、道德、素养,是一种人的底色教育,共同指向学生的职业精神、道德信念、专业能力、素养提升。三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教师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应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共同体,实施“全员导师制”。“全员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实现学生的德育(成长)导师、专业(学业)导师和实践(实习)导师的“三师一体”,分别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指导。
(二)中观教学———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英语教育专业作为高职师范专业,遵循师范专业认证的标准展开课程设计,其中产出导向作为一种实践教学导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即毕业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要“会做”;然后根据其最终目标,选择教学组织的过程和要素,这个过程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过程。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中观教学主要侧重于构建“教学做合一”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1.“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一是合作型教学。合作型学习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系,包括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在实践中,教师只有摒弃传统的主导与传授型教学,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究与合作本身就是思维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尝试、检验,最终在实践中完成学习。此外,合作型课堂关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学会合作、学会协商、学会学习,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一部分。二是思辨型教学。如果说合作型课堂教学侧重合作学习,那么“思型”教学则侧重独立思考,这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思辨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高等教育的必选项,而非自由选项[3]。创新精神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养成都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思辨教学中创设多种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辨,最终得出结论,有助于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宽广胸怀和健全人格。2.“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英语教育应遵循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应构建“四习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学习—见习—练习—实习”,如第一学期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念;在校内进行模拟练习,完成理论向实践的初步转化;进入行业实践,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构建“三岗模式”,即“识岗—试岗—适岗”,让学生在“四习”实践中逐步建立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尝试完成岗位标准,以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做合一”型实践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占到了总课时的50%以上,满足了学生循环学习、阶梯进步、螺旋上升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职业能力、品质塑造、职业精神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四习三岗”实践教学中得到提升[4]。
(三)微观教学———任务导向,多元设计
1.以“做”促学———任务型教学英语教学的微观层面,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任务型教学中,思政价值引领、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的达成都以语言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5],这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致。优质的任务设计应综合语言学习的形式、功能、意义,融合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优质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创设情境,语言教学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世界中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创设“差”域,即在任务设计中创设信息差(informationgap)、观点差(opiniongap)、推理差(reasoninggap)等,激发真实的交际动机[6];最后,多维融合,优质的语言任务应当具备多个维度,融合多种功能,如语言层面的训练、交际策略的使用、思辨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2.以“做”拓学———第二课堂实践第二课堂有助于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锻炼其意志。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展开:一是英语学习社团实践,通过中国文化、地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具有思政元素的学习,以多平台、浸入式的灵活引导方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二是以赛促学实践,通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如举办“中国故事”竞赛、“跨文化交际能力竞赛”等;三是融合实践,开展基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地方旅游、文化、体育场馆外事服务等,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体验职业角色,提升职业素养。3.以“做”评学———实践考核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做”,评价“做”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评价“做”本身,即工作样本,因而这种评价方法是可靠的[7]。在英语教育专业考核中,评价方式采用课内实践教学评价和行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课内实践多维度评价,侧重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如在“幼儿英语教学与活动”课程中采用模拟试教的实践形式,采用“复盘式”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模拟试教进行过程性反馈,以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要形式,学生在多维度的评价反馈中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第二,行业实践多元评价,这一形式与校外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如在专业课“英语儿童剧的创编与表演”教学中,将课程考核的场域置于幼儿园这一真实行业情景中,考核形式为教学成果展演,考核评价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行业对学生展演效果的认可度,评价主体为幼儿园负责人、幼儿、幼儿家长等多元主体。来自行业场域的反馈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专业技能、价值引领与品德践行实现了在“做”中学、“做”中改进、“做”中提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02):47-52.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53-59.
[4]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12+94.
[5]袁玲玲.论英语任务型教学及其任务设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11):41-46.
[6]朱明明,代春倩,朱九扬.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12):137-140.
关键词:目标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材料力学;课程思政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依据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级目标,提出了“目标问题导向”式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设计五类“目标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五类“目标问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目标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通过教师梳理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后布置拓展问题和拓展阅读等环节组织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教学不断逼近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实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课堂参与、学用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1-3]。“材料力学”课程基于目标问题导向式课程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以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基础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中通过研讨交流答惑解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引导学生探索创新。通过目标问题的设置和解析,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开放式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材料力学”课程是机械类与土木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内容涉及各类工程结构中的受力、变形和破坏现象。“材料力学”课程既是专业课的基础,又直接服务于工程实际,具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双重性质[4]。“材料力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力学理论基础,对工程构件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没有相关工程背景和实践知识。在传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缺乏过程性反馈;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并且缺失过程性评价,难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情况。针对上述教学问题,我们对“材料力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创新。基于“从实践中认识规律,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认识运动规律,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实施案例式教学,通过工程案例讲授力学理论,并利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课程”的理念出发,收集整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将之与抽象的课堂理论知识结合。通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的能力,将实际工程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力学思维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雨课堂智慧平台”实施多元化考核,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实施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兼顾知识、能力和思政考核。
二、教学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一)教学目标创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效支撑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和组合变形下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分析方法,并能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熟练掌握压杆临界荷载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稳定性计算。2.能力目标。掌握分析和研究工程问题的方法,能对工程实际中的杆件合理地建立力学模型,应用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进行设计和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性分析复杂综合案例、应用知识、有效沟通、清晰表达的能力,并能考虑工程伦理等因素,具备应用信息检索与软件、完成报告及设计文稿撰写的能力。3.思政目标。结合课程知识点介绍我国领先技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结合业界前辈生平事迹与贡献,培育学生耐心专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经典创新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陈旧观点,实践创新的思维;通过历史失败工程案例分析予以警示,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模式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采用的是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O-DIRTCTSH),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在空间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个场所,在时间上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是以学生在线学习的形式为主,课中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是在传统的线下课堂进行主要以能力发展为主。翻转课堂把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利用“雨课堂智慧平台”推送预习课件、拓展课件、录播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点并解决问题。课中首先,回顾和梳理录播视频中的主要知识点。其次,通过集中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梳理重点和难点问题。最后,基于工程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实践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中的总结环节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图,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后利用“雨课堂智慧平台”推送课后作业和拓展资料,利用教学QQ群和微信进行答疑,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拓展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提升应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将思政素材融入到课前录播视频、课前拓展课件、课中案例、课后拓展课件中。
(三)教学内容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在内容上以四种基本变形为基础,介绍组合变形以及压杆稳定等内容,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方面分析。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5个模块和12个教学单元,纳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渗透专业思想。“材料力学”课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依据知识模块设计课程思政,以案例穿插、专题嵌入和隐性渗透方式融入到对应的目标问题中。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达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六步教学法,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围绕五类“目标问题”组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引入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理论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抓主要矛盾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力学思维。实施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以生为本”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5-6]。案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结合学生专业选编案例,基于目标问题对案例教学进行顶层设计,挖掘案例中蕴含的材料力学知识,明确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掌握相关的材料力学知识。
(五)考核方式创新
“材料力学”课程基于“雨课堂智慧平台”实施多元化考核,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考核,考核内容包含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材料力学”课程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个阶段,采取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前预习2%、课堂出勤1%、课堂测验4%、课后作业3%、综合设计10%(小组,能力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案例分析10%(小组,思政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和实验报告10%。期末考试60%,采取闭卷的形式,从试题库中抽取考题进行考核。
三、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效
“材料力学”课程团队收集案例素材,编写出版材料力学案例教材一部,主持在研省级案例教学项目一项,主持校级课程思政项目两项,团队成员有3人获建工学院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奖项。“基于翻转课堂的材料力学案例教学”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获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在土木专业的授课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考,实现了参与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天雨,王遨宇,张鸿宇.基于目标的问题导向教学法探讨[J].广东化工,2020(21).
[2]秦大伟,罗天雨.目标问题导向式在线教学模式探析[J].广东化工,2021(2).
[3]李广环,龙涛,任合刚,等.以提高学生化工安全与环保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1(4).
[4]郑丽凤,邱荣祖,周新年,等.“材料力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伍少霞.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教学研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43-03
一、引言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现状,本课题组对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进行了抽样调研,重点对信息化教学应用相对成熟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肇庆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展开调研。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中所使用的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学效果,探索大数据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从微观上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手段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此研究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应用的信息技术
根据本课题组调研了解的情况,我们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大众化信息技术;第二大类是非开放式专业平台和专业技术;第三大类是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
第一大类是大众化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有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资料。本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在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课件、视频和音频资料,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的相关重要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回顾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运用音频资料导入新课等等。
第二大类是非开放式专业平台和专业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除了上述基本的信息化教学之外,也有个别老师会采用非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这些信息技术来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创新。例如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在教学中除了使用上述大众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外,还使用了更加专业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相对于MOOC这类平台来说,它是一个非开放的教学平台,因为它专属于特定的学校和学生,它上面的资源的使用需要经过认证和授权。通过Blackboard(以下简称BB)网络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和进行知识点测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除此之外,还有微视频技术的应用。例如广东药科大学的老师会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就某个时事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合。
第三大类是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从全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用的信息技术看,一些高校已经采用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易班”(E-Class)开放式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这类信息化教学平台是面向所有网民开放的,所以它是一种共享开放式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技术。但是它的建设与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制作,思政课教师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这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三、高校思政课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怎样?对于这一结果的研究,不仅要收集教师们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感受,更重要地是要收集学生群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感受。所以本课题组对于信息学院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9份。
1.对应用大众化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
大众化信息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心应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本课程组的调查研究,如果用“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等级来评价大众化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教学效果良好。
2.对应用非开放式专业平台和专业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题组成员对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群体展开全面调研。首先,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方,信息学院的网络中心的相关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所收集到的学生和老师反映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所提供的解决方式等等细节性问题。其次,对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以了解他们的使用心得体会,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哪些技术支持等等细节性问题。最后,对BB网络教学平台的最终用户学生们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访谈和问卷,统计分析他们所反馈的信息,以此为依据来评估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信息学院的思政课网络教学采取传统课堂教学与BB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课堂的教学课时约占每学期课时的三分之一。综合调研分析,利用BB网络平台实施思政课网络教学有以下三大优点:
其一,有利于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BB网络教学平台给每个学生一个账号,学生的每次学习情况都会有后台的数据库统计,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这些后台数据进行筛选,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避免了在传统课堂上只有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身在课堂而心在外。例如,教师布置了某次在线学习,通过后台的数据库可以清楚看到哪些学生没有按规定完成学习任务,哪些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奖罚,激励学生认真完成每次在线学习任务。
其二,有利于因材施教;每个班都会存在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对于老师教的知识“一点就通”,而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听两三遍也不得其解。针对这种情况,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网络课程的前期建设中,教师已经把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以多媒体(课件、视频影音资料、文档、自测题)的形式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在每次网络学习任务中教师都会指定学习内容,学生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次的自学和自测,便于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不仅如此,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不能完全自己学习和掌握那些难点问题,他可以在学习平台中向其他同学发起帮助信息,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讨论,当然他也可以直接在平台中向老师提问。老师可以把同学们反馈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重点难点问题带到传统教室的课堂上重点讲解分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其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种求新求变的想法,他们已经习惯了新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即信息化、碎片化、自由化。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的大学课堂授课方式如果还是传统的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大学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想是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借助于BB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来温故而知新,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上看,信息学院BB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良好。通过与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思政课BB网络教学的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到他们对于使用网络平台教学的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良好。
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对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这些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评价良好,个别评价优秀。教师们利用微信和微博可以传播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信息给学生,同时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这也成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二课堂”,所以通过这类信息技术传播理论和思想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外,通过调研发现微课与微视频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也是良好和优秀。微课与微视频的区别在于,虽然它们都可以统称为视频,但区别是制作视频的主体不同,通常是老师制作微课视频,而学生制作微视频。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可以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从而较好地掌握思政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为微课一般都是针对某个特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而学生在微视频制作中根据老师的要求,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精彩的微视频,让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加深和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修养,也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3.对应用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慕课MOOC和“易班”(E-Class)这类开放式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评价是良好。虽然本课题组调研的高校中还没有使用这类开放式专业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于借助这类专业信息化平台进行思政课的教学活动评价很好。例如:西华大学的边慧敏等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文章《依托易班创新开展新时期网络思政教育》提出“易班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和最受中国青年学生欢迎的网上精神家园。”
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推陈出新的速度很快,在众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哪些才是适合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哪些不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用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合适的,哪些场合是不恰当的,这些都是本课题深入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组调研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对于除第一大类信息技术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都不太熟悉、不会应用、也不太愿意主动尝试。虽然已经有数据显示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立足于课堂教学之基再进行信息化变革和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但从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师们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这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制度原因。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和完善:
首先,学校要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支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教师如果要充分发挥第二大类和第三大类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必须先学会如何使用它,学会怎样把我们的教学想法通过这些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学院在开始推广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室上课的方式,如果让他们转到利用开放式、非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这些信息技术来授课就没那么顺利,因为这种转变会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他们也有种担心,担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为了打消这些老师的疑虑,学校需要举办多场相关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从基础技能的介绍到高级技能的专项辅导,还要在教师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制作微课视频时给予随时的技术支持,这些都是提高思想课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关键。例如信息学院比较成功的作法是,每年至少会有二期的BB网络平台使用的培训,一来可以让原先没有使用平台教学的教师转向到开设相关的网络教学课程,二来可以让学校新进的专任教师们学习和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只有开设网络课程的教师掌握了BB平台的使用技巧,才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才能够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市民学校 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特别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讲话明确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重庆市团校首批基层教学点近期也落地于各个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团校是团校干部的摇篮,学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在院系层面的重要阵地,是共青团实现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有力抓手。改革对团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积极拥护改革、主动融入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思想上要目标明确、信念上要更加坚定、行动上绝不能置身事外,要立足本职,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还要积极主动思考、开拓高职院校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跟上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的步伐、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院系层面探索团校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及培养方式创新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高职院校团校建设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团校的建立要以满足团学干部的成长成才需求、提升团学干部的核心能力素养、搭建团学干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目标。
(一)重视团干需求、提升核心素养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切实的需求出发,做好团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实现“精准营销”。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办校理念和社会属性来说,应该让课程为明辨力、沟通力、创新力三大能力而服务,旨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与实践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捕捉社会现象、独立分析问题、甄别信息真伪、掌握{研方法等能力,养成观察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深层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效表达技巧、团队合作水平与协调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发掘专业资源、搭建团校课程多元平台
课程建设要着重四大重点问题,即“继承创新,完善课程体系”“精准落地,贯彻共青团工作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加强双库动态管理”“突出实践性,力求课程务实管用”,着力完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教师、校友、新媒体等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学习实践平台,创新团校的培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团校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而教师和校友等各类人才则是团校的核心资源,可以探索课程套餐选修制,在保证所有的“必修”模块都拿到规定学分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倾向,将团校选修模块分成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学科竞赛、社团与校本课程五个主题系列编制不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选择,学生只需在每个主题系列中自主选择相应模块修习并得到相应学分即可。这种课程套餐选择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同一学习领域中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倾向分流的主要依据。同时实施学生导师制,团干部培训课程始终是团校建设与团校发展的核心,要按需研发课程计划,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建设意识,努力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三)做好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评价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团校的长效模式。
首先要科学系统规划课程,为了切实发挥团校的思想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着眼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重视学习是共青团的传统,团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对共青团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和理念,并加强作风培养,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利用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收集学员的心得体会,满足团校成员的成长成才需要。按照选课求“准”、讲师求“优”、方式求“活”的原则,通过抓思想、抓业务、抓实践,努力建成培育青年人才的基地、培养青年干部的平台。
再次要注重一二课堂互补,团校作为第二课堂,其育人的目标与第一课堂一致,因此团校的设计应与第一课堂的知识互补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主题团日发展历程、体系构建,课程安排,培养目的、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主题团日活动实施大学生能力拓展工程,培养大学生六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
三、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创新点
(一)线上利用新媒体进行团校建设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社交软件在团校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根据团课开设实际情况,可以探索基于“微信新媒体”的互联网团校平台,提高团课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初步建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共青团教育的特色教育平台,建立起团员青年更加乐于采用的教学体系。可以使得团校授课从单纯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也使得授课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课堂知识转变为青年学生身边的领路人这一角色,让学生对团校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二)线下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团校建设
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全面广范围铺开建设,可以涵盖红色旅游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项目示范基地等,以这些基地为依托,植入青春主题,增添共青团色彩,按照“一块牌子、一面团旗、一个教学实践阵地、一套团学资料、一个青年之家、一个创业导师”的“六个一”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提供现场观摩、创业培训、党团教育、能力拓展和户外活动的开展。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相结合,融入广大团员青年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团校工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改变团校教学呆板的方式,是值得探索的创新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无疑是一个人在职就业期间所必须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体现于职业人智商和情商的修养水平,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也是除了适应本岗位需要,到其他岗位上均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中职学校是社会职业人的培养基地和输出口,理当承担好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任,而且这一重任更聚焦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因为在中职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关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积淀,又关乎学生道德品质操守养成的课程,也即要培养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双得双收,尤其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情商上见成效。在当前我国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职业核心能力的修养状况无疑就是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拥有状况。由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充分履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责任。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职业竞争力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强调对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国对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和具体要求最早可见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法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在这一文献中,对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又可见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在这一文献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终身学习理念,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实践、创造、就业和创业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无疑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经过大中专院校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只会背诵书本上的教条的“书呆子”形象是不适用的,正如社会上用人岗位对大中专院校初始应聘的评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智商和情商不对等”。在中职学生中不乏理想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理论素养不高。对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缺少清醒的认识,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更多的是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时刻看不到一名青年学生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意识,这样的思想品质绝不会适应职业需要。而对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说来,更不能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所相提并论,因为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操作型和技能型人才,对于中职毕业生说来,要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需要的是技能,技能即技术和能力的统称,技术上要有一技之长,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员工;能力上要具有相应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如果中专毕业生具有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与同事和团队和谐共事,能够开拓进取力争上游,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够做岗位上的技术尖子和劳动模范的潜质,自然会被用人单位所青睐,也会为这些走上工作岗位的中专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优势和职业能力。
二、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偏重课程灌输,忽略切身体验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上仍然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模式的,理论灌输对于中职学生说来固然需要,可以说没有理论灌输就没有理论教化,理论灌输是理论教化的先导,但如同其他专业课的灌输式方法一定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品一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味道”,思想两个字是前置于政治理论前面的,也就是说强调的是思想,理论灌输不能停留在学生的记忆层面,让学生能够记得住,在考试时能够答好卷子,而是要让学生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能够将灌输到大脑中的政治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和理论的结合体,课程知识的传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和学生的思想挂起钩来,让学生懂得并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二)囿于课本化,缺乏时效性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当遵循教材,但鉴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又不当“唯教材”,但恰恰目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囿于课本化的教法明显突出,这里有教师的教学心理因素在作怪。一方面,教师具有经验性讲课的思维定势,讲了多年的这门课程,在教师的教法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性,利用经验性做法轻车熟路,完成讲课任务就万事大吉,缺乏改革教法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学校强调在思想政治课的讲授上要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教师的讲课方式来看,也很难在讲课过程中和授课效果上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讲课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切合现实社会中和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去讲课,需要教师费心费力地去讲实讲活,而一些教师并不情愿这样去做。当然,这里也还存有教师职业能力不对称的因素,学校对专业教师的这种授课能力的培养不足。
三、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对策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要见证于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操守“双馨”“互惠”的实效上。
当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在人品、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行为操守、工作能力上成为用人单位称道的合格员工,乃至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调整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概念即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思政课是典型的理论型课程,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知行合一”来体现。也即理论灌输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一道进行,让学生在信服的基础上接受道理,在自觉的基础上约束言行、塑造品质。要让学生信服就是要让学生动脑思维所学习的理论,这里有抽象性的思维,即反映在学生大脑中的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的结合性思考,也有具象思维,即所学理论与想象、真实、切身体验的事物的联系,这种思维的形成需要研讨氛围的形成,课本知识、教师的导向都不能也不应该限于教师的单向灌输,应该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允许学生质疑,给予学生争辩机会,通过讨论所明确的观点会更入耳、入脑、入心。需要一种有形的载体,这种有型的载体需要教师的提供,或者是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或者是动手动脑完成的任务,如:开展讨论、进行演讲等。通过“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让抽象的理论教条在学生的认知中鲜活起来。再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达成共识、信守、践行的“理实一体化”,就需要丰富校园文化,不能单一地靠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授,著名学者与作家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启示人们:从长远历史看,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荣辱兴衰之命运的,往往取决于该国家与该地区的文化积淀深度如何。对于一个国家如此,对于一所校园亦如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渠道即优秀文学作品的弘扬,理应该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广泛重视。
(二)实践教学实现基地化
中职专业课教学重视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作用,同样,中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发挥基地作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地应选择于社会,如以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地,让学生从情感体验上理解和升华课堂上所学习的政治理论;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感受老员工们是怎样兢兢业业地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感受一名企业的员工当如何做人、处事、干工作的;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投身社会的某项具体工作中,感受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带给自己的教益,明晰和加深对国情和理论热点问题的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增加了生活体验,感受到的是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的耳濡目染和切身体验,感受到的事社会实践对一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看到了自己认识上和具体表现上的差距,才能从中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以理论要求来塑身的自觉性。
(三)考评体系过程化
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怎么评价,所持有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必须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状况挂起钩来。必须打破以书面考试成绩论优劣的做法,也必须仅以考试成绩+评语(班主任教师或同班学生的) 的做法而论,应采用多元化考评体系,毕竟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就是多个方面的,尤其反映在学生的理论修养、为人处事、职业操守方面。因而,应尝试采用过程化考评标准,也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分阶段、多角度、多元化的考评,考评结果的做出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形成。有学者提出,对于思政课的考评要坚持五个标准,即:理论与实践考核统一,知识和能力考核统一,过程和结果考核统一,认知与行为考核统一,多样性考核。这种阐释很有道理,思政课的考评与其他学科的考评就应该有所不同,以和专业课的考评方法趋同的方法来考评绝对不会考评出学生学习和修身的真实情况,加强对中职学校思政课考评体系实现过程化管理的具体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