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郑静,(1980.8-),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57?03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计的教育目的
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端正就业心态,确定适合自己的求职目标;二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今就业形势、最新的就业信息、市场急需的人才类型以及现今用人单位招聘的员工所应具备的素质,掌握就业技巧;三是帮助大学生在掌握前两个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奋斗目标,在奋斗的过程中要及时为自己充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在求职浪潮中更具优势和自信心,从而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设计体系
(一)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意识
1.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时展的必然[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已被引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更具优势,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就必须了解当今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正是从这个方面给予大学生最及时的帮助,因此这门课的开设是时展的必然。
2.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能帮助大学生实现更好的就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外部原因例如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变化,国家和政府不再对大学生实行包分配政策,大学生自此也就失去了“天之骄子”的身份。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身子女,遵循的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直升式求学路线,他们缺乏社会的历练,就像是温室的花朵,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同时,他们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有不少大学生仍抱有自己是天子骄子的思想,找工作时挑三拣四,向用人单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让用人单位对他们望而止步。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和择业技巧,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想通过分阶段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和了解社会,并根据市场对职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求职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利于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目前,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也已经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就业率,都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能够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的就业,因此这可以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实现教学的全程化,但是在进行全程化教学时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应根据不同阶段各有侧重[2]。
1. 大一阶段: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奋斗目标
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迥然不同,大一新生往往不能在短期内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奋斗目标和定位人生方向,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这个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今的就业形势,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
2. 大二阶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充电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就应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3. 大三阶段: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进入大三阶段,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身体方面都比较成熟。这一时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社会现实说教,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奖学金、学生干部经历等。同时,也要为他们提供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弥补专业理论教育的不足。
4. 大四阶段:帮助毕业生全方位了解就业动态,为毕业生提供最及时的就业信息,实现就业前的最后充电
这个阶段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预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侧重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的一个大综合,如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技巧的掌握等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请一些就业还不错的校友来学校为毕业生做现场答疑解惑,使毕业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同时这一阶段还应侧重于就业技巧的全方位介绍[3]。
(三)着眼实战课程演练——求职准备专项介绍
1. 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
途径一:校园招聘会。首先,向学生详细介绍校园专场招聘会的各个流程:宣讲——收取简历——筛选简历——笔试——面试——签协议。其次,向学生介绍参加校园专场招聘会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事先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提前进场,认真听企业宣讲,了解岗位需求和应聘要求;制作个性化的求职简历;不要带过多证书和个人信息原件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途径二:网络。首先,在就业指导课上应向毕业生介绍一些比较权威的就业信息网,以便他们能及时获得就业信息,更好地把握就业动向。例如一些企业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国家人才网、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网、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网、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专业招聘网站、人才市场网站以及BBS等相关网站。其次,要学生在获取信息时要警惕一些问题。例如信息的时效性、合法性;不要随意向一些网站发送个人资料等细节性问题;途径三:注重亲友团的作用,有效利用人际资源。就业指导课上可以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人际资源,例如列出有可能帮助你的人,然后再逐一拜访并留下简历和电话,最后认真处理各方面推荐工作。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人情因素在就业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途径四:常年性的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遇的把握靠自己,多跑跑人才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对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而且这也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最好渠道。
除了以上信息获取途径外,毕业生还可以关注一下政府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服务机构的信息、人才中介和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信息。
2. 就业形势的介绍
列举一些实际的数据介绍现在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方面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方面的素质,这样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能够及时为自己充电,从而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业形势的客观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转变、就业思想的更新。
3. 求职材料的准备
求职材料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之初就是通过它来认识你的。求职材料主要是指自荐信和个人简历,自荐信和个人简历做得好是个人赢得面试机会的“敲门砖”。因此就业指导课上要向学生介绍自荐信和简历的写作格式以及写作要求,例如自荐信要能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个人简历要简洁明了,切不可为了追求花哨而把简历做得过于繁琐,因为用人单位是没有时间从你那冗长的简历中去搜索他所需求的东西的。
4. 面试时的注意事项
面试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的交流,它是毕业生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大好机会。面试的顺利与否决定着毕业生能否取得这份工作,因此毕业生一定要在面试时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让考官欣赏自己。首先,就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和一些求职礼仪。例如面试时服装要大方、得体,一举一动更要洋溢着优雅和自信;对考官要尊重等一些求职礼仪。其次,在面试时应该避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肩膀,含胸驼背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要改变,要在面试时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四)打造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就业心态: 第一,盲目自信,急功近利,期望值过高。这类大学毕业生自持有高学历,自诩为“天之骄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三高”和“五个一点”,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和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让用人单位望而生畏、不敢录用。第二,缺乏自信,自卑感严重。大学生在刚开始择业时,往往雄心壮志,希望能大展拳脚。但现实是残酷的,当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然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缺乏自信心的人终将会被社会淘汰的。第三,择业焦虑感严重。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抱有一蹴而就的思想,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情绪往往比较焦虑和急躁,希望能早点找到工作,尤其是在看到身边的同学工作都已经稳定下来了,而自己的工作还没有着落时,这种急躁的情绪体现的更加明显。这种急躁心理,往往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的择业[4]。
以上就业心态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毕业生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向学生介绍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在遇到挫折时,能冷静地分析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从而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向学生介绍当今就业形势,让他们客观看待自己,既不过高地评价自己,也不过低地评价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就不会因为有盲目自信的心理而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也不会因为自卑心理而错失就业机会。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校期间和择业期间都应该及时为自己“充电”,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其次,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致到处碰壁的。因此,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做到知己知彼就非常必要了。例如,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领域,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学会自我推销,通过自荐信和简历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再次,学会给自己进行心理减压。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压力过大会影响到就业的实现。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减压的方法。第一,通过合理宣泄的方式,即可以向朋友、家人、老师倾诉,也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呼喊等方式进行合理的宣泄。第二,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把情绪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第三,要善于自我安慰,有一点阿Q精神。求职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如果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无法成功的话,可以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过于苛求[5]。
最后,积极参与心理咨询。有些毕业生心理承受力不强,遇到挫折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等,这时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就不能因为怕被别人说成有精神问题而羞于求助心理咨询机构。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郭忠孝,张永明,田爱民,等.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6):86-88.
[2] 刘颖.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4(2):17-18.
[3] 卢琪.《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析[J].就业调研,2005(8):55-56.
[关键词] 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 课程设计
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特质、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探索,掌握环境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所择的心情进行生涯选择,承负生涯角色,以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则是指在教育情境中设计和开展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教育活动,致力于协助他们获得有关自我和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其一生中做出各种决策,以使生活获得平衡和有意义。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并获得生涯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系统和有效的途径,基于此,我们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公选课,并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公选课的必要性
1.高校生涯规划教育错位
当前,不少高校在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意识淡薄,观念上存有误区,把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全以职业或就业为导向,单纯注重毕业前的职业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认识生涯的动态过程,即生涯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生命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其发展方向也需不断重新定位,实现途径也要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校的这种功利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倾向与定位,缺乏全人教育的视角,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处于生涯不确定状态
所谓生涯不确定(Careerindecision),是指个人迄未选出或决定未来将从事何种职业活动以作为其生涯准备的不确定状态。研究显示,大学生面临着多种问题或困惑,例如,对学校和自身发展状况不满意,他们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知道如何抉择,面对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等。因此,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为大学生活及整个生涯做好准备就显得尤为关键。
3.大学生求职及职业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存在一种现象,即毕业生在为一份工作苦苦寻觅之时,不少用人单位却难以招到适用的毕业生。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没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大学规划、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未能基于规划有目的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应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能合理、准确地定位自己,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全人教育”理念。日本学者小田原芳认为,“全人教育”是指完全人格亦即和谐人格而言的。黄天中指出,“全人教育”即身、心、灵的教育,其目的是使个人的身体(Body)、心灵(Soul)和心智(Mind)达到平衡。文辅相认为,全人教育是指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性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一个与所在大学、所学系科(或专业)相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训练的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诸方面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因此,课程设计首先应以促进大学生理解大学、适应大学、规划大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索自我和社会,确立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并围绕生涯目标逐步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还需把课程设计的关注点放在提升学生的生活和文化品味上,以激发其潜能,使之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从而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以“全人教育”为视角,以个人的均衡发展为主轴,按不同的专题进行设计,力求能涵盖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维度,使大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掌握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掌握和谐发展的路径。课程内容包括的主要专题如下:
1.大学适应
大学适应主要是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旨在帮助学生积极转换角色,理解大学的意义和精神,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做好大学4年的规划,重点是入学适应的常见问题及适应、大学4年的初步规划等。具体来说,大学4年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主要任务:大一主要是生活、学习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大二要处理好学习、人际关系、恋爱与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关系;大三则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选择问题;大四阶段就是考研和就业问题的具体化。通过该专题,引导学生们全面理解和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2.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包括学习和掌握各种自我认知的策略或技巧,探索自己的性格、态度、价值观、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通过该专题的学习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其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悦纳自我,提高学习和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进而选择与自己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扬长避短并在生涯发展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3.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和职业。社会认知包括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对职业环境的探索。前者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把握和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主动适应;后者主要是对职业环境的认知,包括对行业、职业和企业的分析。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职业和环境信息,实现初步明确各类职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了解毕业后主要的职业选择,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前准备。
4.生涯规划
本专题主要引导学生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梳理,首先,是理解和领悟生涯规划的目的;其次,从个人特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把优势和劣势具体化,然后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及职业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即拟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的路径,将目标和发展的路径具体化为计划实施方案,包括大学期间、毕业5年后以及长期的规划,并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建构核心能力和素质。
5.素质建构
本专题主要引导大学生建构生涯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有效地管理时间、有效的压力管理、有效的人际沟通、学习休闲、学习理财等,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品质。
时间管理。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并学会制定学习和生活目标,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灵活分配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引导大学生合理认识压力的作用,并积极探寻压力源,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习一些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采取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来进行压力缓解和情绪调节。
人际关系。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并学会积极寻找一些对策来改善人际交往及相处状况,如学习社交礼仪、培养处世技巧、塑造良好的个性等,进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会休闲。引导学生通过休闲把自己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它活动中分离出来,对生命进行思索,构建意义的世界和守护精神的家园,使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并真正地走向自由。
个人理财。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学会制定合理的理财目标和计划,掌握相关的理财策略,从而学会使用钱财,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四、教学方法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公选课的教学方法必须基于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上,本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对其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为出发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学生的期望来看,本课程属于选修课,学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他们看重的是课程对自己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的启示与帮助,期望能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案例分析、问卷测试、课堂小组讨论、主题实践活动等。通过课堂讲授,教师力求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理论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涯规划基础理论的深刻认识,同时在讲授中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力求每个知识要点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案例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解决自身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通过问卷测试,帮助学生通过客观有效的评估手段以及专家建议来全方位地认识自我;课堂小组讨论主要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展开,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以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的方式拓宽课堂教学,通过参加各种生涯规划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验,在体验学习中升华对生命、生存和生涯的理解,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开发了配套的课程网站。网站集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功能于一体。网站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课后作业”板块,方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路径和教学目标;网站还搭建了一些人机交互平台:如团体辅导,用团体辅导的技术进行生涯辅导的方案和过程;视频交流,主要是从央视等各大网站下载的与大学生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主题视频;下载中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美文。通过这些板块,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授课和自主学习资源。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只要有教师在线,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QQ”和教师实现实时交流,如果没有教师在线,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板块,进行留言,提交成功后,保存到系统,教师就可以通过系统回复;“在线测评”板块帮助学生在性格、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科学自我评价,学生选择问卷答题完毕后,点击提交,系统会提供即时反馈,同时相关数据会保存到系统中,每次测试结果都有时间记录,可以跟踪记录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学生还可通过“网上作业”板块完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教师批改和意见反馈方便简洁。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1.
[2]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6.
[3]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1).
关键词:大学生;方案设计;教师
评价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结合自己的感受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让教师能及时了解自己教学和课堂的优点、弱点及不足,进行自我完善。评价还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教学状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后续学生选择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评价准则
本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其结果更多的用来作为改进、发展意见,而尽量不参与或较少参与教师职称、奖金等的评定。同时我们尽量做到信息公开化,能将绝大多数结果真实的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本评价方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开头,都请学生以五星级指标为最满意的标准,对该部分做总体评价。星级评价可以给学校、教师、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能有效节省查看资料的时间。
(一)、任课教师评价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法与能力、与学生的关系、作业量、考试难度等。具体指标如下:
1、工作态度
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课程的质量。只有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更精心的备课、更努力的完善自我。
因为态度是抽象的概念,不易测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些具体表现,作为其态度的外化加以评估。这些指标主要包括:热爱教学事业,对工作痴迷;认真备课、讲课时富有激情;从不迟到、早退,随意停课、缺课;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从不随意使用、玩弄通讯工具等;
2、教学方法与能力
精彩课程和老师课上传授给学生们的丰富的知识,要靠教师教学的技巧、方法,以及其个人能力去实现。由于教学方法会受到其能力的制约,能力有时也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鉴于二者的密切联系,所以将其作为一个一级指标加以评价,为了方便测量,我们将其细化到以下二级指标: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普通话比较标准、语言凝练;讲课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结合现实案例加以解析;授课深入浅出;教师在该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努力培养学生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师生互动性
师生关系的融洽、互动的频繁也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师生互动性的考查,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性,还能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我们将这一指标分解为以下内容:课上师生能针对某些问题产生共鸣,或进行不同观点的交换;课下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课后答疑保质保量。
4、课程负担与考评
虽然作业量和考试的难易程度等,不会与课程的优劣产生直接的正相关或是负相关,但是这却是影响选课者选择课程的重要指标。而且,由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合理安排作业量,省掉无意义的机械工作。同时考核的方式、方法和公平性等问题,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其二级指标为:作业适时适量、与教学内容和实际紧密结合;成绩考核客观公正等。
(二)课程评价
除了对教师的评价,对一门课本身的评价也很重要。对课程的评价可以更客观、更直接的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课程活动和内容
授课的内容虽是课程的核心,但学生对专业领域的了解程度相对不足,不能给学生过多的选择权。不过,授课形式还是要与内容相适应,才能更好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具体如下:在教师引导下,讲解、自学与小组学习相结合;有较多的实验(理工科)/社会调查(社科),锻炼实战能力;更多讨论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结合现实情况加以分析;需要汇报展示,锻炼资料整合和表达能力;对未来发展帮助很大;难度适中,不会有过多学习障碍。
2、教材
教材在指引学生自学、为学生提供完整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教材的认识主要根据以下指标,体系完整、逻辑清晰、案例典型新颖; 语言准确(外文教材翻译准确、精炼);选用外文原版教材。
3、推荐阅读材料
大学生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而教师的推荐是学生阅读的首选,推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这也能反映出教师的阅读量和专业敏感度,也可以从侧面评价任课教师。其指标包括:数量适中,与所学知识结合紧密;其关键内容与教师引导大家讨论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等。
4、课时
对课时统计结果的了解,为教务老师的课程安排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也为选课者是否选择该科目,以及何时选择该科目提供参考建议。
(三)结合自身感受,向其他同学提供选课建议
这一部分是为满足学生选课时渴望更多了解课程信息的需求,将民间做法系统化、规范化,并借鉴国外高校所提出的。本套评价结果,采用全匿名、完全公开化的做法,在选课平台上设置专用板块,供选课者全面了解课程信息。
第三部分采用问答的形式,使用关键特征调查法,集中选课者最关心的有关课程的问题。选课者可以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做出决定。例题如下:
1、我觉得选择这门课需要有以下的准备:(无基础要求/英语达标/计算机达标等)
2、我推荐这类同学选择这门课:
3、我学习这门课得到以下感悟:
4、本课平时作业量情况: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
5、本课考试通过率、以及总体给分状况:
指标权重
第一部分 任课教师评价占总评的60%
第二部分 课程评价占总评的40%
由于第三部分主要为建议,所以暂不考虑其权重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子龙,谢玉爽.学生评教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刘洁,李蔚,段远源.美国大学学生评教工作及其启示——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8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会计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28-02
大类招生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我院已于2015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制度,这一改革不是简单的相近专业合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会因之产生重大变化。在我院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学专业纳入了大类招生的范围,笔者所授的《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平台课,面临着由于受众变化而引起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调整的问题。
一、大类招生的特点
大类招生是一种较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一年半或两年后再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专业的了解和学习成绩来确定专业方向。大类招生的改革伴随着课程体系的变化,即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我院分专业前课程分为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大模块。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是比较盲目的,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对所选专业的了解也很肤浅,因此,大类招生使学生能够以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基点,逐渐加深对各专业的认识,而且随着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点,认清自己的目标,进而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专业。同时,由于之后专业的选择是一个竞争过程,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意向,结合前期成绩和表现确定学生最终的专业归属。因此,大类招生的双向选择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发现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大类招生的《会计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在过去按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我院会计学类的课程面对两个受众群:会计学专业和非会计学专业。前者需要按照《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基本脉络顺序展开学习;后者则结合自身专业的需要,将上述三门课程的内容综合为一门《会计学》,或者将上述前两门课程综合为一门《财务会计》,再单独设置一门《管理会计》。由于会计学与非会计学专业的差异,上述课程从广度到深度都有较大的不同。我院实施大类招生后,《会计学》成为专业平台课之一,即所有分专业前纳入大类招生范围的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而分专业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进入会计学专业继续学习,其他大部分同学则进入其他专业,因此,他们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换言之,实施大类招生后,《会计学》这门课程对于将来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专业入门基础课,对其后续专业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属于专业相关课程,或称为财务通识课,学习目标旨在使自身对会计学知识有初步而又较全面的认识,以期对自身的专业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可见,招生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会计学》课程受众的变化,面对学生未来专业的不同需求,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门课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以保证分专业后会计学专业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应能使其他专业的学生学到具有一定广度的财务知识。
三、基于大类招生的《会计学》课程建设
1.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的知识需求,形成“1+2”模式。我院原有课程体系下,《会计学》这门课程是面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内容全面均衡覆盖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大类招生后需综合考虑不同受众的需求,形成“1+2”模式。具体而言,《会计学》课程内容转化为以会计学原理基本内容为主体,适当补充会计学原理的拓展知识以及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部分内容,即以原《会计学原理》、《会计学》两门课程重叠的部分作为基本内容,亦即将会计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另外补充两个方向的相关知识:其一,会计学原理的拓展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补充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其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二者均形成文字补充资料提供给学生,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可能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性阅读。
2.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突破常规的同班授课同一教学要求的传统模式,引入个性化教育理念,按照学生不同的未来专业选择意向分级设计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索全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1)分级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未来专业方向不同,对其而言,课程的性质亦有所区别,其一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二则是其他非会计学专业的财务通识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遵循同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那么很可能造成前一方向的学生学不透,后一方向的学生又达不到一定的广度。因此,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势在必行,可设定为两层次标准:第一层次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这是所有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均需达到的最低标准;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按未来专业方向分别设计具体的补充要求,即分别针对会计学专业要求的深度和非专业要求的广度设定提高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2)把握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实施大类招生后,每个教学班中的学生未来专业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在开课之初,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初步了解学生的专业意向。由于此时大多学生对各个专业尚无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因此,需要增加导言的部分,对会计学的基本内容、相关的职业发展以及会计学与其他专业的关系等进行介绍,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适时地通过小问卷及时了解学生专业意向的变动,从而做到针对学生的选择适当地安排和调整个性化的教学方案。(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意向进行选择性学习。在学生初步明确专业意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选择性学习,并向学生明确第二层次,即对应专业方向的提高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有意选择会计学专业的同学需选读前述第一方面的补充资料,并需完成相应的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以便为将来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有意选择其他专业的同学则要求选读前述第二方面的补充资料,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财务知识,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助。当然,学有余力的同学,亦可以阅读全部的补充资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最终专业的确定具有不确定性,从我院历年招生情况看,选择会计学的学生最终可能会超出专业的限定人数,因此会鼓励有会计学专业意向的同学同时阅读第二方面的补充资料。(4)合理安排课后的辅导工作。由于课堂讲授的内容基本限于会计学原理的基本内容,补充资料的阅读需在课下完成,因此课后的辅导工作对于学生实现第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至关重要。每周安排一次课后辅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相对于其他专业,针对会计学专业意向的辅导更为复杂。大类招生前,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初级财务会计》课中需完成大量的讨论、习题和决策问题,这部分内容在大类招生后进入《会计学》补充资料一,另外,为提升教学效果,原有的实验室情景教学也将引入《会计学》的教学中,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进行支撑,因此也会将原《初级财务会计》课中的学生助教制度引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以期能够按照课程设计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大类招生是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招生时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是应对这种形势的理性选择,但在诸多实施“大类招生”的学校中,也不乏最终叫停者,原因是多方面,n程内容的调整不能适应招生制度的变化,难以满足不同专业需求,进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以致未能实现大类招生的目的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院大类招生制度开始实施之时,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我院大类招生制度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Consider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bout "Accounting" Based on Recruitment in Classification
LIU Xue-ming
(School of Business,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