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路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快改革转型步伐,加速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七分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国中铁和局关于“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精神的基础上,七分公司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总结出一条以效能建设为战略、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全方位营销为支撑、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狠抓信息化和培训的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一、由单一市场向全方位市场转变,努力实现路内、路外市场的协调发展。
转变工作重点,坚持营销龙头地位。面对2011年以来严峻的市场形势,七分公司快速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营销工作的龙头地位,将路外市场作为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全体员工立足本职,人人关心营销、人人支持营销的良好局面,为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以来,七分公司福建南石、莆永项目在同一业主泉州市交通局相继中标,实现了公司在福建市场滚动发展。两个项目的中标,很大程度上是公司前期在福建泉(州)厦(门)高速公路在建时与业主和地方建立了良好关系的结果,也是公司在福建市场实现以生产促经营,实现良性循环的最好证明。七分公司在山东青龙高速公路项目的中标,是继青岛海湾、青岛地铁之后又一区域营销的成果,再次证明了实力、诚信和业绩是营销的保证。截至2011年6月底,七分公司共承揽工程任务3项,累计价值9.5亿元,营销任务完成量在局各子(分)公司中排名第五。七分公司根据目前的形势,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积极介入水利、环保和机场建设的新市场、新领域,提早把握国家水利建设的4万亿建设期,深入细致捕捉水利领域的招标信息,力争实现新突破。
转变营销策略,加速实现营销生产一体化。按照局推行生产营销一体化管理的要求,七分公司按照领导区域分工,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分管区域内的营销、生产工作,对区域内项目经理部、办事处实行一体化管理,每月召开区域内的营销生产协调会,彻底解决生产营销“两张皮”问题,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公司在原有西安、青岛、新疆、兰州经营性办事处的基础上,增设青海、宁夏、广西、广东办事处。同时加强对各办事处的业绩考核。以有力的奖惩机制,调动激发经营性办事处在推动市场营销中的积极性。此外,七分公司将机关经营部扩充为经营开发中心,在选择优秀员工补充到经营部,加强营销力量的同时,在部门内部启用岗位流程化和业务流程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按照工作业务职责编制业务流程,建立工作例会的长效机制。每月召开一次营销工作专题会,针对当月营销工作的开展情况、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对下月工作再布置、再安排、再要求。投标后,不论是否成功均召开分析会,总结经验,指导、改进后续工作。公司财务部、债权管理部、责任成本中心与经营部联合对接,从财务资金的角度支持和配合营销工作,优先确保投标现款保证金和银行保函资金需求,通过部门的对接,在资金方面加大对营销工作的支持。
重视信用评价工作,加大信用评价奖惩力度。七分公司牢固树立“干好今天的现场,就是明天的市场”的理念,强化干好在建项目推动营销工作的意识,高度重视信用评价工作。公司对《非铁路工程项目质量信用评价管理及奖惩办法》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奖励力度。建立了以路外信用评价为主、业主和地方主管部门日常检查为辅的奖惩机制,建立了以在建项目推动滚动发展为目标、以在建项目经理为主责的生产经营一体化奖励机制,建立了收集业主评价反馈制度。公司工程部定期向在建项目业主单位发函,征询对在建项目的正式检查、评价结果和对在建项目经理、书记的评价意见,促进项目的综合进展,推动信用评价工作的稳步提升。七分公司甘青11标经理部(代局指)在2011年上半年兰新铁路甘青公司组织的信用评价中,在全线18个标段中获第三名,为局铁路信用评价做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瓜星经理部在施工环境恶劣、难度大、物资设备、人力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在甘肃省公路局召开的局管项目部工作会上被评为“2010年度局管建设项目先进标段”。公司武罐3标、5标、22标三个项目,发挥区域集中、优势互补效应,在抓好施工生产的同时,注重与业主的沟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在甘肃路外市场信用评价中获得3个A级资质,有力的促进了甘肃市场的滚动发展。
二、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七分公司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形势,困难和机遇并存,客观冷静分析,果断向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转变。
捍卫质量,保卫安全,全面夯实质量基础。自2010年以来,七分公司在巩固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严格做到七个坚持:一是坚持内部“曝光台”制度。公司各项目经理和安全总监或安质部长是执行安全质量内部曝光台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每天到现场检查违规违章、安全质量隐患,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对常见的安全质量通病令行禁止,通过负面曝光,提高质量意识。二是坚持隧道、地铁、既有线作业领导干部跟班作业制度。公司监督辖内各项目部做好施工记录,做到可追溯、可分析,加强现场管控力度。三是坚持重大危险源监控报告制度。公司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责任到人,实施有效监控,配备专人负责监控量测工作,建立监控台帐,做好动态监控。七分公司将青岛地铁项目部施工区域内的地表建筑物保护特别是1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列为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组织召开专家会深入研究,持之以恒跟踪落实保护措施,确保了文物保护的万无一失。同时,公司对高风险项目技术监控、超前地质预报、仰拱衬砌至掌子面距离等关键控制数据,严格执行技术规范“红线”规定,并通过手机信息向公司领导定时通报。四是坚持火工品管理日检查、周通报制度。公司对火工品的采购、运输、入库、点收、保管、发放、监爆、回库等各个环节的记录、台账、安全措施的检查,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五是坚持落实隐蔽工程和搅拌站“旁站”制度。七分公司把“旁站”作为抓安全质量工作的关键环节,杜绝出现安全质量监控空白区和死角,绝不因抢进度而弱化,明确责任人,“旁站”记录翔实,签字及时,对每一个环节,监理、协作队伍负责人和“旁站”记录人全部签字确认,杜绝隐患、规避风险。六是坚持推广“工序工艺安全质量控制卡”制度。公司为每一名管理人员配备控制卡片,操作人员随身携带,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保证所有工序施工质量安全受控。七是坚持优质工程(工序)评选。在2011年领导干部会议期间,公司举办全公司样板工序、工程评选,每类工程(工序)评选出两个优质样板予以奖励,并作为全公司“首件”样板工程,同时作为标准在全公司推广,以推动全公司工程质量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开源节流,挖潜增效,提高公司经济运行现状。七分公司通过各项措施,努力改善公司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在全公司上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杜绝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齐心协力,抓住“忙”的要点,深化核算管理,加大成本管控力度,开源节流,在现有生产经营规模的条件下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公司坚持和深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对各单位验工收入、责任成本执行情况、项目毛利率、现款上缴完成比例、资金集中度、员工收入等主要指标进行格式化的横向对比,查漏补缺。对存在的问题,公司所属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向公司解释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对亏损项目进行专项预防和治理,按照“亏损原因不清楚不放过、没有实现减亏目标不放过、亏损责任人没有处理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采取切实措施控制项目经费支出和责任追究。机关职能部门对其进行专项督察,限定整改期限、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效果予以通报。2010年以来,七分公司先后出台《商业汇票结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现款保证金和银行函证管理办法》、《商业保险集中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资金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公司采取严肃项目现款上缴纪律;上缴方式由集中缴纳改为分月缴纳,财务部每月下达上交款计划,次月通报完成情况;问责机制等措施,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整体资金集中度在85%以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七分公司充分发挥通过商业汇票支付方式缓解公司资金压力的杠杆作用,加大在建项目推广并规范采用商业汇票方式(项目缴纳100%保证金)延期支付款项。截至2011年6月底,公司办理了10251万元银行承兑汇票票据,保证金账户存款8667万元,保证金比例达85%,确保到期兑付。七分公司将应收款和已完工未结算的清欠工作作为提高企业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由债权管理部牵头,项目经理为“双清”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清收时限,强力推行清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管理和动态管理。认真评估业主资金状况,敦促业主及时支付各种预付款、完整计取验工计量款、足额计取风险包干费、最大限度地收取工程欠款,在各节点上不留遗憾、环环紧扣,使各种未清欠的应收账款降到最低。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重点对现款保证金、银行保函等进行了彻底清理、清欠,取得了较大成效。截至6月底,共收回各类欠款7829.6万元。
三、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变,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2010年以来,七分公司从施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协作队伍结算与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多举措强化管理,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变。
加强施工生产组织及计划管理。一是实行公司领导区域管理。七分公司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项目管理力度,协助项目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在建项目施工生产正常化,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可控。二是以节点目标责任书推动施工进度。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深入现场,以召开专题推进会形式,制定节点目标责任书,明确时间、责任人,推动了现场施工进度和管理,2011年以来共召开现场专题会议19次,三是抓好新中标项目施工调查。在新中标项目开工前,公司组成施工调查小组深入现场详细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对项目临时工程进行规划,形成施工调查报告,确保经理部进场后能尽快组织施工生产,为项目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强化调度系统管理职能。公司推行各在建项目日完成产值通报制度,每天由调度以短信形式通报各在建项目日完成产值情况,将短信发送给公司领导、所有在建项目经理。对于重、难点项目的关键工序,项目经理每天必须给公司领导发专题手机信息。这样做一方面让公司能准确了解现场进度,另一方面督促项目经理多深入工地,多关注工地,较好的促进了施工生产。五是公司每周在内部网站对各单位日完成产值进行通报,以此督促各在建项目按日分解任务、按日推进施工进度。六是建立了月度计划未完成项目回公司交班制度。公司要求当月排名最后两名的项目部党政主要领导回公司交班,说明未完成原因,并视情况予以处罚。同时,公司会同生产部门和项目主要成员召开专题办公会,针对落后项目现状,梳理产值计划,明晰节点工期,采取强力推进措施。
强化物资采购计划基础管理。2011年,七分公司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物资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物资设备采购管理办法》、《关于公司物资设备采购、租赁合同范本的通知》等文件,对物资计划的编制方法和计算表格进行了统一,对主要常用材料进行了明确界定,对项目物资月度采购(申请)计划进行严格管控,对物资设备采购、租赁合同进行了规范,完善合同评审程序。公司先后在宁武、甘青11标、瓜星、兰新4标、武罐22标、青岛地铁、莆永、宁杭等多个项目中重点对物资计划管理工作进行了指导和督查,通过4个多月的宣贯、强化推进和专项重点检查,公司将项目中资金投入最大的“物资材料”关,牢固的规范管理起来。
以环评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文/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成立于2005年的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是重庆市环保局下属的事业单位。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通过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职能,适应新形势,将评估中心的定位从“面向社会的环境咨询”调整至“为行政审批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工作重心也从“项目评估”调整至“全市环评质量考核及技术监督”上来。通过对工作定位、工作重心的调整,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环境技术支撑。
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评估工作不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反而是优化项目建设的“调节器”,为建设项目的顺利建成和投运提供基本保证,可以有效避免项目因盲目上马后无法满足环保要求而造成的损失。但原有的技术评估工作方式在“简政放权、服务发展”的大背景下,存在着需要向企业收费、服务时间长等问题。对此,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结合国家、地方的一系列要求,大刀阔斧地对评估工作进行调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减免审查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区县环保局以及各级财政部门,将由重庆市环保局及部分区县环保局审批,且经评估中心进行技术审查的建设项目的审查费用,改由市财政承担,不再向企业收取,企业在技术审查过程中不再支付任何费用。这不仅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优化了支付过程,让审查过程更加便利。
提高审查效率,保障项目进度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转变思路,在提高审查效率,压缩审查时限的同时,促使环评机构缩短环评时间,使项目环评进度进一步加快。一是建设全市环境影响评价会商系统,全面实现项目技术审查网上申报。自开通网上申报以来,共有530余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效减少报件往返次数,为企业平均节省时间3~5天,项目技术审查申报一次性受理成功比例从75%左右提高到90%以上,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报件由于要件不齐、资料不全、“跑两次路”的难题,切实保障企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企业“少跑路,少花钱,多办事”。二是报件流程大幅度优化。企业通过会商系统提前报送所有资料的电子版,并了解相关要求程序。将相关纸质文件送至评估中心后不再需要履行其他手续,在2~3个工作日就可以安排技术审查会议,比以往程序可节约近一半的时间。三是缩短环评文件报批版的报送时限:将技术审查会后环评文件报批版的报送时限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缩短到5个工作日,这样不仅压缩了整个环评阶段的时间,更倒逼环评单位在环评文件编制的全过程中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开展项目跟踪,超前服务项目建设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从宏观层面着力于服务和支撑经济发展,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能够顺利落地。参考国家及全市2015年重点项目清单,根据“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跟进,掌握进度”的思路,建立台账,主动跟进项目情况,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环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依托技术优势,发挥平台效益,为各级环保主管部门提供高效、优质的技术支撑,确保审查、审批质量不下滑,共同抓好全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优化技术服务,为行政审批把好关口
随着环评调整、改革的新形势,国家层面,环保部将火电站、热电站、炼铁炼钢、有色冶炼、国家高速公路、汽车、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地方层面,重庆市环保局已经了最新的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目录,各级环保行政审批压力不断加大,评估中心将切实采取措施,转变工作思路,抓好技术审查工作,为重庆市环保局及各区县环保行政审批做好技术支撑。
加强技术管理,为区县提供监督指导
随着审批权限的下放,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区县在技术审查过程中完善审查程序,掌握审查要点,并且强化与中心的沟通交流,“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同时,为了使审批权限放下去后区县能接得住、管得好,还要严格区县环评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全市环评审批质量稳中有升。
一是建立完善相关机制体系。环评文件质量监督工作的抓手在于环评文件质量抽查,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正在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抽查程序规定”,从规范程序、明确责任、过程控制、跟踪整改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抽查的具体步骤、问题反馈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以确保抽查工作的规范、客观、公正。
二是全面加强抽查工作的力度。从数量上,实现全市各区县、各环评机构的全覆盖;从质量上,采取多样化的抽查方式,按照专家审查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模式,对环评文件进行质量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结论准确。
三是强化抽查工作的结果应用。坚持检查与指导、整改与落实相结合的原则,对环评文件质量抽查存在重大问题的环评机构依照信用管理办法记分处理。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区县环保局和环评机构。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积极进行跟踪管理,做到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处理问题”。
致力开拓创新,为“三同时”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三同时”过程管理,是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能更好地为建设项目及环境管理服务。熏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受市环保局委托,开展了多年的设计备案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总结、梳理“三同时”技术审查实践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完善“三同时”环保设计备案工作,增强环保设计技术审查力量。创新试生产现场核查工作,有效减轻和预防项目试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环境风险。开拓环境监理管理工作,按照要求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利用技术及资源优势,全面加强环评机构管理、业务培训与指导,积极构建交流平台,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引导全市环保技术行业健康发展。
完善制度措施,全面加强机构管理
环评机构管理是新形势下评估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将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强化环评机构日常监管,落实环评机构信用管理制度。一方面完善机构管理制度。以《重庆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为基础,制定更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制度,促进环评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从源头抓好环评机构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好环评机构现场检查。组织人员完成在渝注册的37家环评机构的现场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资质”“人员”和“质量”三大方面。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环评机构及时整改到位,形成“检查有结果,问题有反馈,整改有效果”的良性循环。
开展培训交流,着力强化业务指导
一是加强培训学习。通过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流的环保从业队伍。每年均协调环保部、重庆市内市外专家,为全市环保从业人员开展各类环保技术专题培训会或研讨会。二是加强技术总结。定期编制完成环评管理文件汇编、各类项目技术评估要点,并免费向环评机构、管理部门发放。针对环评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及时约谈机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有问题的环评文件逐步建立跟踪管理制度。三是强化学习交流平台建设。通过编印评估工作动态,建立网站、QQ群等多种形式,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与平台,及时传递最新的环保法规、政策、规范、标准以及工作动态。
注重培养管理,致力专家队伍建设
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致力于环境技术评估专家库的建设,真正打造一支“用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专家队伍。不断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多方吸纳各类专家参与环评技术咨询工作。经过多次筛选和不断优化,目前,重庆市环境技术评估专家库已吸纳343名知名专家,涵盖了环境影响、工艺技术、环保治理、清洁生产、技术经济等各领域专家,为全市环保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抓好专家库建设,培养吸纳优秀人才。建设“专家之家”网络平台,建立电子化、信息化的专家库系统,推进专家管理工作升级。做好专家库的更新、续聘等工作,实现专家动态进出、有效管理,根据工作需要主动吸纳紧缺优秀人才入库。强化专家培训教育,做好新人库的专家培养,定期组织专家培训、座谈、交流,进一步提高专家职业素养。
二是注重专家考核与奖惩,明确专家工作权责。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专家管理方面始终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技术人员对专家在日常审查活动中的纪律遵守、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方面表现进行考评;另一方面结合各区县专家使用情况,报备、了解、掌握专家在全市的履职情况。对专家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作为续聘或者相关工作的依据。
三是细分专家子库,分级分层管理。重庆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不断拓展专家管理工作外延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分类别、分项目的分层分级管理模式。根据专家综合情况,按照“核心、紧密、外围”的思路实现分类管理。在现有专家库、备用库的基础上根据业务类别再分门别类建立子库。
基于交通信息卡技术 加强“黄标车”限行管理
文/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蓝天行动”实施方案( 2013-2017年)》中关于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限期淘汰“黄标车”的要求,促进“黄标车”淘汰更新,保障机动车增长所需的环境容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2013年,重庆市政府了《关于主城区限制“黄标车”行驶的通告》(渝府发[2013] 56号),在主城区内环快速路以内(含)所有道路以及渝都大道(人和立交至双凤桥立交路段),从2013年9月1日起,每天7:00至20:00,禁止“黄标车”行驶。从2014年9月1日起,全天禁止“黄标车”行驶。启动“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根据重庆市政府要求,市公安局负责查处违反限行规定的交通违法行为,而“黄标车”限行管理路面检查具有人力资源耗费大、难于持久开展、纸质标识真伪难以识别、取证困难等问题,“黄标车”限行执法工作遭遇瓶颈。
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黄标车”限行执法,重庆市经信委、市公安交管局、市环保局启动“基于‘重庆交通信息卡’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项目,2013年9月, 《利用重庆市交通信息卡(电子牌)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技术方案》通过专家审定,该系统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每年系统的使用部门通过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向项目建设单位支付运行维护基本服务费。建设基于交通信息卡(电子牌)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
由重庆市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重庆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批准实施的信息化试点、智能交通物联网示范工程和重庆市重点推广应用项目。该平台充分融合射频识别(RFID)、IC卡、视频、微波等成熟技术,实现车辆驾驶证、行驶证、车牌的电子化,已累计发放1100多万张电子卡。
利用该系统动态采集全市城区主干道、内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交通信息,可提供多纬度、可量化的交通大数据,通过采集的实时道路通行数据,支持车流统计分析与预测、动态交通诱导联动、车牌防伪、道路交通管控稽查执法,从而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组织、指挥和控制水平,强化交通或车辆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系统还服务于全市路桥通行费、车船税、养路费的征收管理,在全市1200多个收费车道,所有车管所、车检站、停车场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基于交通信息卡(电子牌)建设的“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由“环保标志电子登记系统”、“黄标车”(电子牌)信息复合采集点、环保标志信息数据库系统、“黄标车”动态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交通管理局执法系统等部分组成。
该系统通过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机构增设手持RFID设备,在电子车牌中录入机动车环保标志信息,通过道路RFID信息采集系统全天候自动取证,实现机动车环保标志数字化及防伪,对进入限行区域的各类车辆进行跟踪与控制,精确掌握渝籍“黄标车”进入限行区域的情况,通过市环保局“机动车环保标志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公安交管局“交通执法系统”的信息交换,实现“黄标车”限行管理的自动化、动态化和精细化,可以避免“黄标车”限行管理中路面检查人力资源耗费大、难于持久开展,纸质标识真伪难辨、取证困难等问题,有助于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
“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2014年4月,经多次协商讨论,重庆市公安交管局、环保局、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系统建设推进工作会,会议就系统建设及使用达成一致意见,并与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利用“重庆交通信息卡”(电子牌)项目实施建设“‘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合作协议》。
2014年以来,重庆市环保局、公安交管局、城投金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系统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外场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2014年9月,“黄标车”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投入试运行,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黄标车”明细,2014年9月至今,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查处违反限行规定的交通违法行为累计14871车次。
利用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