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第1篇

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本门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课时量控制在120―150学时左右,同时在期末配有一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专用周。近年来,随着企业用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专业都在第三年进行不少于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样,各门专业课的课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缩,《机械设计基础》课时大都压缩为90学时,课程设计专用周有些学校甚至取消,有些学校虽有安排,但时间安排在期末,容易受到复习考试的冲击,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课时少、任务重、容易受冲击、质量难保证”现已成为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各地各校也在想尽办法解决此类问题。

一、教改思路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以来,在认真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历届教学当中、采取边教学边教改的办法,逐项改革、稳步推进,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面临理论课时减少,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不但不能减少、不能削弱,而且要克服困难、积极应对、强化课程设计本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总结起来,我们的教改做法是:“整体提出设计思路,分步完成设计作业,前期进行‘部件’生产,后期完成‘设备’安装”。这种时间前移的思路,克服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互脱节的毛病,既节约了设计专用周宝贵的设计时间,同时又保证了正常的教学作业和大型课程设计的配套完成,使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互联互通、相互促进,达到了二者双赢的目的。

二、方案设置

结合三年制中专学生“年龄小、底子薄、实践知识欠缺”的特点,课程设计任务一般选择简单的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齿轮传动设计、皮带传动设计、轴系部件设计、箱体设计、联接类(联轴器、键类、螺纹类)零件选择、密封选择等,基本可以涵盖机械设计课程的全部设计内容。

按照前述设计思路,在课程教学进行到学期中期时,这时常用机构已基本讲完,而通用零件刚开始讲授。此时,我们就将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并用适当时间向学生进行整体设计思路讲解,使学生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结合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在每一教学章节完后,逐项拆分设计任务并分步完成设计内容。这就像工厂生产设备一样,将零件的制造(分步设计)提前分散到各车间制造完成。

大部分设计内容可随着课程的进度进行,到学期末教学课程完成时,已基本完成分步设计。等到课程设计专用周时,学生即可按设计指导书的要求与步骤,利用3-4天时间,将分步设计内容进行整合,完成装配图绘制,同时编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及后期资料整理工作,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任务。

三、方案分析

1.节省设计时间。按原有的方案,大量的设计内容集中在一周内完成,学生在短时间内要进行超强度的劳动,常常需要晚上进行通宵加班,才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况且还要面临期末复习考试的压力。新方案由于大量的设计内容已预先随着教学课程而完成,设计专用周只进行整体组合,完成后期资料整理,因而,在3―4天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可完成设计任务。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节约了设计时间。

2.保证设计质量。由于分步设计是随着课程进度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消化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设计计算时间相对较长,指导老师可以随堂进行示教讲授。同时教师可对设计结果和设计过程提前进行评审,学生改错时间也较长,因而,设计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

3.考试与设计互不冲突。原有方案的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此时又面临着别的课程的复习考试,学生既要进行高强度的课程设计,又要分心复习其余课程以迎接期末考试,容易引起二者的冲突,对此指导老师的意见也很大。现有方案由于设计时间的提前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既保证了设计质量,又不影响学生期末考试,学生和教师比较满意。

4.对课堂教学有促进。如果没有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互联互通、相互配合,课堂教学就显得乏味且没有针对性,尤其是涉及设计内容讲得都比较空洞,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东西,等到后期再进行课程设计时,就显得无从下手。现有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二者可以起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学生对课堂教学也爱学也能学得进,通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考核对比,课堂教学质量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虽然课程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但课程设计只是对理论教学的强化,绝对替代不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不能由于课程设计作业的提前布置而冲击正常的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思考题、课余作业、答疑辅导等教学过程一样都不能少,都应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执行,这一点尤为重要。

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第2篇

1.个性心理品质的概念:个性心理品质一般包括动机、兴趣、信念、情感、意志、理想、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不是认识能力,但影响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现状:2006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程明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中职护理生明显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饮食与睡眠障碍、焦虑、恐怖、精神病性、躯体化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诱惑的扑面而来,价值取向的偏转偏差,情感交流的冷淡冷漠,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90后的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状况更是每况日下。感知障碍、自卑、紧张、焦虑、依赖、茫然、烦躁、困惑、缺乏兴趣、自我为中心等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值得一提的是,长期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中职护理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明显缺乏“个性”。

3.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目标: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病人希望护理人员工作认真负责,技术水平高,性格活泼开朗、外向,注重外表;不希望护理人员操作不认真,最讨厌护理人员态度恶劣、不爱岗敬业,最恨护理人员不负责。这给中职学校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临床护理人员应当具有崇高的道德感,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独立性,注意的灵活性,公平、公正的处世态度,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个人爱好,美好的语言,良好的个人能力与技巧以及人际关系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具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护理团队,有助于服务于病患,有助于缓和医患关系,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护理水平。

二、《解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安排现状

1.《解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传统中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学科中的形态学范畴,是整个医学课程的基石,在中职护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人体形态结构的医学教学是空洞的、是死板的、是没有生机的、是缺乏科学性的。护理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医学专业课程便是《解剖学基础》,学好了这门课,不仅为后续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立、责任感、自信等自我意识。

2.《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现状及其影响:基于皖北卫生职业学院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笔者发现中职护理生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一年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学生入学第一学期最先接触《解剖学基础》这门课程,与高职不同的是,中职《解剖学基础》教材基本上都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系统解剖学内容主要将人体形态结构按照系统分类叙述,内容相对具体;组织学研究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微细结构,需要显微镜观察,对理解器官功能特点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胚胎学研究人体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变化规律,有利于认识人体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本课程学时安排上,共90学时,理论课占61学时,实验课占2时。

《解剖学基础》是一门以人体标本为基础的课程,学生对标本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这些都离不开实验课的教学。从历年学生入学资料来看,中职护理生具有年龄普遍偏小、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和持久性较差等特点。而实际教学中,实验课课时少、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实验课明显滞后于理论课等现象给学生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阻力,知识点记忆混乱势必渐长厌学情绪,知识点理解不透势必影响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知识点掌握困难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这些都给学生健康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不利用学生健康的发展。

三、《解剖学基础》课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根据中职护理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目标,现以刘东方、陈开润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解剖学基础》为例,制定该课程的设计方案。首先,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笔者将《解剖学基础》各大章节顺序进行适时调整。该书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介绍细胞和基本组织的内容,这两章内容虽然不是很难,但是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刚入学的中职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学习上突如其来的阻力极易引起学生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厌学烦学的不良心理。而第四章运动系统内容相对前两章来说,模型较多,直观。授课时,看模型、摸模型、想模型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听、看、摸、思的感观认识,不仅大大降低了解剖学的门槛,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给予激励、唤醒和鼓舞。”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路上才会不畏艰难险阻,走得更远;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路上才会学得很快乐,勇于攀岩。其次,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从以往授课计划来看,解剖学课程实验课课时明显不足。各大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护士资格证通过率,纷纷压缩基础课程,加大临床课程。在办学竞争压力的驱动下,增加解剖学实验课课时的思路是不切实际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笔者建议将理论课搬进实验室,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减轻了三维立体的人体结构形态给初中毕业的学生带来的学习阻力。现以《解剖学基础》中第六章脉管系统的第二节心脏为例详细讲解授课安排,分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1.课前准备:事先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告知学生,安排学生预习。课前,教师将学生分组进标本库自选标本。最后由组长点评,教师总结。该过程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学→选择标本→确认标本这个简单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有阶段性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结意识。在选择标本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也会得到锻炼。

2.授课过程:心脏这部分内容,书本共从七大方面阐述: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结构、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传导系统、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其中心的位置和外形、心腔的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心壁的微细结构、心的传导系统是本节课的难点。授课详细过程如下:

(1)选三名学生上台,一人扶稳模型人,另两位打开模型人的胸廓,让其余学生指认心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描述心脏的器官毗邻关系,并取出心脏,观察心脏的外形,将心脏放于全身骨骼模型上,对比心脏在模型人的位置、毗邻,描述其位置。约用时15分钟。学生有勇气由台下走到台上,协助完成教学任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顺序在模型心脏上指认心腔内的重要结构,并简要介绍其生理意义和临床应用。给同学们留10分钟时间参考教材,写小结,鼓励同学汇报小结内容,教师点评。共用时约25分钟。学生相对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克服自卑心理,发展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点评时,教师要客观、辩证分析学生的优缺点,还应根据各个学生个性找到其“闪光点”,鼓励其发挥学生自己的长处。这点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非常重要。

(3)画图讲解心内膜和心肌层的构成,重点解释心瓣膜与心内膜的关系,为病理学上心瓣膜病、附壁血栓等做铺垫。设问,为什么两个心房几乎同时收缩,两个心室几乎同时收缩,而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引出心的传导系统和心的“骨骼”—纤维环。用时约15分钟。课堂上设问的设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质疑、勤思考、勤探究的独立品性。

(4)介绍班级内班干部系统,类比心的传导系统;介绍最简单的传导阻滞,提出心房率、心室率、脉率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望文生义-房颤(心房肌纤维颤动)、室颤(心室肌纤维颤动),并简要介绍其危害和处理办法。用时10分钟。最后留15分钟自学心的血管、心包和心的体表投影,点拨考点和病理临床联系。学以致用,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联系临床分析病例,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维化,还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细致化。

3.课后训练:每个小组携带一个心脏标本回去共同复习本次课的内容。自习时间,学习委员代替老师持模型带领同学们复习、强化本次课内容。最后由班长分工,每位班干部负责督促、检查一组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干部体系独立运转,分工合作。敞开心扉,不致孤陋而寡闻;精诚协作,则令集体暖意融融。有助于树立班级良好学风,有助于陶冶个人情操。班干部不会因为耗费太多精力在班级管理上而忽略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全面发展;被管理者专业知识不断长进,个人情感日益丰富,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均成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优秀阳光青年!最后,强调解剖学术语知识,运用文字渊源理解解剖名词。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的科学。透彻理解解剖学术语是学好该学科的关键,可以“水到渠成”。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解剖学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课堂上适时运用文字渊源介绍相关名词,不仅可以帮学生理解,还可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介绍矢状轴时,作者就从“矢”字入手。矢古时称为箭,箭垂直射入靶心的方向就是矢状轴的方向。教师只有采用多方面的发散学生思维,学生个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心理品质的培养才会更全面。

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成绩评价: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模块,故考核方式采用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课程成绩包括理论考试成绩(60%)、实验考试成绩(30%)和平时表现成绩(10%)。其中理论成绩中两次阶段测验各占(15%)、期中测试占(30%)、期末测试占(40%);实验考试成绩按照实验操作技能细项给分;平时表现根据作业、课堂回答、出勤率给分。整个评价标准统一、公平、公正。

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Moodle;理论基础;模块设计

一、 理论基础

(一)Moodle简介

Moodle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网络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

Mood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技术门槛低;它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协作、活动、讨论和协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合在线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面对面班级授课的不足;Moodle有着庞大的社区力量支持, 在Moodle网站注册的用户将近8千万个,他们来自200多个国家,在使用Moodle这方面,大家都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二)课程构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语言讨论等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真实的情境,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让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利用教学支持系统,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好一个框架,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知识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邮件合并及其综合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需求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①知识基础:已掌握文字录入、编辑、电子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电子文档的表格创建,电子表格的操作和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

②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及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③班级情况:喜欢上实践课,向往未来的工作,全班同学都愿意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

(2)课程分析:《邮件合并》是《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它是Word和Excel的一个综合应用进阶。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补充和扩展,从本质上揭示邮件合并的特性,可以说它“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3)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课堂上以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三个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应学生的新知――应用――拓展,逐层递进地进行教学。运用了情景创设、行动导向、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促进学生掌握邮件合并这一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文档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元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模块功能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的任务是:由管理员通过管理后台来管理各种资源,而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各自的空间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整个平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三个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

(1)管理员模块。系统管理员从首页登录后,即进入系统管理模块。可以进入用户管理,管理教师、学生,增加、删除用户,对学生或者教师的注册申请进行授权。在公告管理中可以、修改、删除系统公告。在课程管理中可以对教师的开课申请进行授权,或者从系统中增加、编辑、删除某门课程。可以使用题库管理去维护相应的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

(2)教师模块。教师进入课程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课程公告,可以、修改、删除公告。进入课程管理模块,可以浏览自己的课程,添加、上传、下载、删除课程文件与资源;管理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与指标;设置主文件;建立、修改课程的练习题库。在作业管理模块中,可以进行作业库的维护,在线或线下批改作业。进入课程讨论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管理课程讨论区的文章。教师可以查询课程、作业、评价、测试以及成绩等方面的信息。

(3)学生模块。学生进入课程公告栏,查看该课程教师的公告,打开教学设计、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进入课程作业板块,查阅教师的作业,完成后按时提交;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的投票、互动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进入课程讨论区,在这里直接与其它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如果没人在线,可以自己的问题,查看其他同学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及答案;可以查询课程、教师、评价、作业、测试以及成绩等方面的信息。

(三) 基于Moodle学习活动模块的具体设计

(1)课程概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名广州百货公司的就职人员,教师向学生不同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掌握邮件合并的技能,并复习了电子文档的大部分操作技能,在操作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办公软件综合应用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踏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网络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分成十个部分,包括“实践项目(简介)”、“岗位工作任务描述”、“项目要求(教学目标)”、“项目分析(任务分解)”、“项目预案(注意事项)”、“项目实施(三个任务)”、“评比投票”、“项目评价”、“学习收获”、“拓展任务”。

(2)任务分解

在网络课程里,本课程分解为三个任务,体现其知识的递推性与学习者素质的持续发展:

任务1:学生根据教学视频、样张,利用素材运用邮件合并制作《广百职工工资条》。

任务2:按照样张以及给出的素材,通过邮件合并,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

任务3:通过邮件合并及其他电子文档的灵活操作,按任务要求制作《广百会员邀请函与函信封》。

(3)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上传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样张、数据源、图片等素材。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状态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的整合,有利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分层教学。

(4)项目实施

学生在任务实施阶段,遵循由浅入深,分层教学的原则。

①在任务1中,网络课程里设计了教学视频、样张、素材等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他们观看教学视频、听取教师讲解、参考样张等形式,使用邮件合并去完成本任务,并通过作业模块上交任务1的作业。学生能熟练掌握邮件合并的核心技能,包括“文档类型、数据源、选择收件人、填写项目、编辑信函”等邮件合并的操作。

②在任务2中,学生作为广百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从Moodle资源库下载素材,为广百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教师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工作情境,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根据之前掌握的邮件合并技能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在网络课程里添加本任务的样张与素材,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作业,并在网络课程里提交。这是对他们邮件合并技能的一个工作应用,体现他们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面。

③在任务3中,教师为学生设定了工作情境: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应用、知识拓展。学生作为一名广百客服部的客户资料整理员,现需为客服经理筛选出2012年年消费额在1万元以上的会员信息,制作成一份邀请函,并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信封装订好,邮寄到目标客户手里。网络课程里设计了最基本的样张、素材,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利用素材进行自主创新性的制作《邀请函》与《函信封》,最后在作业模块中提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完成《招聘启示》的基础上,该任务再深入一步,要求首先在数据源里根据一定条件进行数据筛选,再自己制作邀请函与函信封的格式,录入文字、进行邀请函与函信封的版面设计,最后通过邮件合并完成。

(5 )项目评价

在评价阶段,要求各小组内评选出一份最优秀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全班同学利用网络课程的投票模块进行审阅投票,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作者简述制作思路,教师进行点评,突出本学习任务的重、难点。最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里的评价模块(8个评价要素)进行本次课的自我评价,填写学习收获。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邀请部分完成效果好、速度快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既提高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又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抗众心理。最后由老师综合点评,突出课堂的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任务拓展

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的拓展任务,在参考样张的基础上,自主进行Word格式与Excel数据源的制作,最终通过邮件合并完成一份《广州百货公司职工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向网络课程提交本拓展任务的作业。

三、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利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邮件合并及其综合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近期把此网络课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目前仍在不断调试,筛选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未来对此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不断完善。希望通过此网络课程为模板,逐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办公软件应用》课本中的其他七个章节内容设计与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

(作者单位: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元.基于Moodle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设计和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一、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理工类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械零部件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误差检测等国家标准。课程具有名词术语多、项目标准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网络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言,具有教学时空灵活、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方法更具创造性、教学场所移动开放等优点。[1-3]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采用网络课程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不但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学习和实验,并且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成为影响教学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主要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所谓“情境”就是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的语言交际活动的真实场景和相应的交流活动。“协作”主要指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其中包括对学习资料的共享、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的建立等。“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之间通过会话商讨的方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过程也是“会话”和“讨论”的过程;“意义建构”是语言学习应该达到的最终目标。[4-6]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课程就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相互协作和会话的形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因此,《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该课程的名词术语、项目标准和符号代码,以及它与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实践,然后总结学习经验、发现学习问题,评估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时,单个学生的思维核创造力将被学习群体所激发和共享,以此来实现该网络课程的教学宗旨,并使学生可以最大化地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实现

根据上述的设计分析,我们分别在我校教务处和机械工程学院网站上创建和开发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图1为两个教学平台一个界面。网络课程按照功能设计包括如图2所示的六个模块,即课程导学、教师简介、网络课件、学习参考、实验指导、网上交流。其中某些模块,根据需要建立了相关的三级模块,从而使课件更加完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灵活。

四、结论

网络课程的建立和发展,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均起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经测试,运行可靠,教学效果良好,它必将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范小鹤,陈明阳.美国网络高等教育认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1,(4).

[2]张琪,陈琳.我国基础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现状研究与归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4).

[3]郭凤丽,李博,周进旺.网络环境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研究[J].成人教育,2011,(1).

[4]张宝庆,孙立华,吴星.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工程图学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11,(5).

[5]张志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多媒体辅助英语学习中应用初探[J].学理论,2011,(13).

[6]何琛,孙维,孙幸成.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外语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课程设计的基础范文第5篇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现状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

(1)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认识不足,存在应付“差事”的错误态度,缺乏积极性,而且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积极主动思考解决方法,反而敷衍了事,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设计无法进行。

(2)实验课时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缺乏锻炼所需的时间上的安排和支持。实践教学条件和内容不完善,学生缺乏参与感,学习兴趣不高。受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经费制约,学校机械类的实验室一直缺乏,这也造成了学生实践条件比较匮乏。实践教学内容也表现单一,实践方面没有包含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这导致了学生在听理论讲解的时候,只能凭借抽象概念去理解,尤其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显得特别困难,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对课程失去兴趣。

(3)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对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也较差,前后知识孤立,无法活学活用,进行创新设计,特别是机械制图课程,由于间隔时间较长,许多学生在看图、读图、绘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绘制的图纸不规范、质量不高。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2.1转变课程教育理念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指导思想上的转变: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认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设计实践紧密结合,根据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设计视野。

2.2做好课程内容设计

人们常常以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只是涉及一些机械常识,其实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掌握创造性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现在设计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领域,学会了机械设计,必然可以举一反三,将设计理念和思维迁移到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比如,服装造型设计,也采用衣片组合方式或各种变异法进行。各种产品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联系起来,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3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

在编写课程设计教材时,可设计多种典型设计题目,明确设计任务及设计步骤,明确设计思路;此外,还可以只给出设计功能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并拟定结构设计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任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的思维的锻炼,如何一步步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设计以达到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要求学生经常自我总结。

2.4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常用机构类型多、运动特点复杂和通用零部件类型多、结构复杂,我们常常将教学安排在“机构、机械零件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能面对面观察实物与结构,直接体会有关机构的组成及其运动特点、有关零部件的组成及结构特点,并可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进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高效。此外,应开发课程CAI多媒体课件,制作了课程教学图片库、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录像片和课程测试题库等。

2.5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其本身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所以教学上也要求采用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课堂讲授中要淡化繁琐的、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理论中最基础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来分析工程中问题,并且还要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现实中的具体设计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的重点是要真正教会学生完全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强调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而是注重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找到并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完成一个实际模型的设计以及零部件选用、分析。通过以上的措施,使教学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相应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尽可能地让掌握较多的有关机械设计实践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