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90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承担着国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统筹规划下,要使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必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因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师资的培养、评价机制等领域的衔接无不以课程衔接为纽带来实现。近几年我国中高职衔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学校中高职衔接的实际运行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实施方式。

1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全国部分中高职院校的专业衔接操作方案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有衔接方案,但方案中对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都没有指明有效的衔接方式,特别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衔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1 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培养目标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这种一致性和层次差别应通过课程来实施来体现,但目前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在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如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课程目标都是要求学生熟悉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账务处理程序,能熟练应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具备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结账与对账、编制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职业能力。在课程目标上基本没有差别,这种课程定位造成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或课程目标雷同,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各职业院校虽然都有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但执行过程中大多是教师自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内容都有重复,有的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重复率达到5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全国大部分省市中高职衔接专业还没有制定中高职衔接各专业的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有少数专业虽然制定了专业标准,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导致中高职课程设置衔接不紧密。

1.3 技能培训重复

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职业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一大特点。例如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既设置了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还集中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走访调查全国中高职学校的会计技能实训课堂,发现中高职会计技能的实训主要包括点钞训练、会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等。这些实训基本都是通过重复练习达到提高会计技能的作用。中高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的和会计课程难度虽然不一样,但是会计技能实训的内容却有很多重复交叉的地方。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重复加强了基础会计技能的学习,但是到了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时并不能连贯地以已有会计技能为基础来进一步提高会计技能(比如纳税筹划、筹资管理、决策管理能力)。

2 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2.1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

专业衔接的模式直接决定课程衔接的方式,目前,中高职衔接有“五年一贯制”,“3+3”,“3+2”,“2+3”等模式,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差异,通过对全国实现了中高职衔接的20所学校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用“2+3”或“3+3”衔接模式,少部分学校采用“五年一贯制”或“3+3”衔接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大部分学校反映,采用“2+3”的衔接模式更有利于中高职学校组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2.2 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

人才的培养虽然由很多要素组成,如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管理等,但核心要素是课程,教育的层次和专业的定位也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也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高效衔接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升级换代、技术创新,还是“互联网+”的需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取向必然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本文提出“满足多方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衔接理念。也就是说,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要满足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

“满足多方需求”的课程衔接理念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双元制”基础上,对学习领域的课程进行了改进,尤其对课程内容进行改良,主要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澳大利亚培训包在开发及改良方面强调核心能力的培养;欧盟国家也逐渐淡化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把培育学生适用市场变化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借鉴了国外很多成功的经验,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在逐步转变课程价值理念,“满足各方需求”也即是满足政府服务于社会变化的需求、满足创新、创业时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

3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思路

在“满足多方需求”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可以采用层次递进、类型多样、模块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层次递进,是指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根据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前提下,需要能力逐步递进,工作能力可分为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专门的职业特定能力等,如,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基本信息处理能力是个人的核心能力,又如,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是很多行业都需要的能力,从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能力角度确定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为中高职课程衔接选取内容提供依据。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衔接标准制定能力递进的课程标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并不是不同学校的专业与课程组合,而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中职专业为基础,依次递进、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类型多样,就是将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标准相互结合,从所有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发现我国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不仅制约了企业的质量管理,难以打造“中国制造”,也制约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类型需多样化。课程体系衔接怎样类型多样化?首先,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完善的行业,就应该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双证书;例如,数控专业、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比较完善,在组织教学时就将这些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其次,对于哪些学校不能直接取证的国家考试,要求把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确保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一致;再次,对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比较滞后的行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工学结合的方式,掌握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制定类型多样的课程标准才能保证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稳步向前推进。

模块化,根据中职、高职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类型的要求,将能力递进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建立模块化课程时,既要有教师参与,更要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将不同类型的能力转换为课程,从职业特定能力延伸到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这样建立的模块化课程能够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中高职整个教育过程,确保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高效运行。

4 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施方式

只有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中高职课程衔接才能够真正实施。

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就必须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人文素养课既能系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强化个人的核心能力。在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要对普通文化课进行重新整合和分类,如人文素养类课程、核心能力类课程、工具类课程、生涯心理类课程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后,因核心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迁移能力更强,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学习。人文素养类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达到教学课时的40%左右,当然,有许多内容不一定组织课堂教学,可一通过各种活动课或活动课与专业课结合进行。人文素养类课程还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1.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基于模块教学的英语新课程体系的需要。模块作为英语新课程中教学组织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形成的,因此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一个模块的整体内容对应的36课时需要做出相对的时间划分,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施。

2.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实现英语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

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是着重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符合语言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和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性表现为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言语这种个体现象的整体统一,知识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整体统一。

二、高中英语课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应坚持的整体设计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确保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运用课程资源,生成性、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1.就高中英语模块而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分析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选择教学资源选择授课与学习策略制定模块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方案评价反思教学效益。

(1)分析英语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必须让学生学习24个话题中的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哪些内容需要删减以及如何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补充以及如何补充;哪些知识、技能、策略等内容是模块中的重点与难点等。

(2)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与课标中应该达到的水平差距,特别是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差距,有利于今后学生在模块中的整体学习效果。

(3)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具体目标。

(4)选择模块教学资源与选择授课、学习策略。提前确定模块已有的教学信息量,需要补充的信息量与信息源。接着就是提前解决授课与学习的策略,教学中的媒体的运用、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与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学习活动等。

(5)制订模块教学方案。模块的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教案、学案式或导学案式与流程图式。

(6)实施教学方案与评价反思教学效益。在实施教学方案后,应及时针对模块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就高中英语模块中的单元课堂而言,高中英语课程课堂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必须让学生学习什么?

(1)确定单元课堂教学目标。在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之下,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设计课时或课堂教学目标。即就是,语言知识认知方面;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方面;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方面。

(2)选择单元课堂教学资源与选择实施授课、学习策略。

①选择课堂教学资源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a.确定课堂教学信息量。b.明确课堂教学信息源。c.列举出实现该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的言语技能、语言材料、语法能力、师生互动与生生活动等。

②选择实施课堂授课、学习策略。a.其方法有:问答式媒体选择法与流程图媒体选择法。b.选择与实施授课、学习方法。c.确定教学结构。如,如何导入?层次上如何过渡?课中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或活动如何展开?如何结尾?

3.评价反思单元教学效果。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在学生层面来评价反思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

(2)教学效率。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级递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04-02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发挥引领性作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关键期和黄金期,总体形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教学计划各自为政等。如何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是职教战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加之高校的普遍扩招,对口升学(专科升本科、中职升高职)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中职院校通过对口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已达到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10%~15%,可以说中高职衔接是现阶段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都大幅度提高,促使职业教育培养层次的上移。

1.形式衔接,实际脱节。目前,中高职普遍采用“3+3”的衔接模式。然而,中高职教育的专业都是依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的,导致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例如高职教育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中职教育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面向的企业与岗位或岗位群基本相同,同为汽车后市场的机电维修工,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也基本相同或相似。根本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层次区分。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没有区别对待对口升学的中职生源,造成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培养效果不佳。现阶段教学计划重复是中高职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普遍开设的课程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基础、汽车使用与保养、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故障诊断、汽车拆装实习等,课程的重复率在30%以上,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尤其是专业课程。另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工程实践氛围不尽人意,致使单招生源学生理论知识重复学习、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二、中高职培养目标分析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首先要理清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条件。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使其能胜任操作层面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在上述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系统思维等综合职业能力,为其成长为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切忌“回炉”现象。现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作一比较。(见下表)从上述知识能力结构的对照可以看出,中职毕业生主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能够进行汽车的基本维护与保养。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围绕汽车新技术及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强化和提升专业技能,满足了社会对具有高新技术、复合技能的人才的需求。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时间对接,更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要在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即课程体系)作统筹设计,这样既可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又能做到有效的衔接。中德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发的能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为汽检专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借鉴,也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中职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工程,已于2013年招生。在总结中德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试点改革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能级递进的汽检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课程体系,如下表:

四、课程实施资源保障

中、高职衔接是现阶段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核心。为保证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中、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并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资源。同时围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系列化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职业实践氛围。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联合开展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工程,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相信通过两校领导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试点工程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也有望为其他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J/OL].中国教育报,2012-05-30.

[2]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OL].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当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着许多“脱节”“断层”“重复”“偏向”等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脱节”――衔接目标不统一

许多中职学校误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工,没有与高职阶段及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不少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没有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契合,更没有与企业需求真正匹配。

2.课程体系“断层化”――衔接主体不渗透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当前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中所必备的能力,它也必将成为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基础课被“忽视”。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导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缺失”。普通的三年制中职教学,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就业了(追求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培养),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学校(追求升学高考分数),这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缺失”。

四是专业拓展课程“跑偏”。中职学校因为追求升学率,必然忽视专业拓展,即使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根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的,而并没有根据“五年贯通”教学的一体化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五是专业技能课程“倒挂”。许多中职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实训设备设施反而缺乏先进性,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3.课程内容“重复化”――衔接基础不坚实

一是课程重复。如果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独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课程大面积的重复。

二是教材重复。教材选用上不衔接。教材的宽度、广度、难度、贯通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混乱现象,有些课程的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内容的重复率接近50%,目前尚很难找到一套适合于中高职衔接的教材。

4.教学实施“偏向化”――衔接过程不严密

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未考虑衔接生源的区别,没有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在教学日常管理、学籍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不够规范、科学。

中高职实践教学差异度不大。实践教学所使用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连贯性不够,难以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

5.校企合作“形式化”―― 衔接对象不完整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作。但在中高职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合作三方的实际需求出发,并没有找到激励点、找准共同的合作基点和创新机制等,衔接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存在诸多矛盾,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校企合作往往“走过场”。

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做到“三协同”

“三协同”指的是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必须三方协同,探究长效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要真正做到“三协同”,中高职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企业专家必须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确定、核心课程的确定(核心课程种类及相应的主要教学内容)、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编写、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过程管理等,才能真正确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特别是一体化核心课程的开发,必须做到校企三方有机融合、深度合作。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相关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梳理,对职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应的专业核心技能;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适合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真实项目,有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协同”的关键在于中高职学校必须花大力气与企业建立切实可行的深度合作机制。要让合作企业自觉自愿与学校合作,其中必须要找准三方的焦点和热点。

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做好“五衔接”

“五衔接”――指的是中高职学校和主要合作企业在三方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学资源、过程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的一体化衔接建设,才能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

1.培养方案衔接一体化设计

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主要合作企业应该多方调研、多次论证专业培养方案的切实可行性,应该从三方所在区域(县、市、省)的经济发展导向、产业升级需求、毕业生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具体要求,精心设计“五年一贯制”“2+3”“3+2”等多样化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建设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三方应该高度重视。按照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设计,力求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保证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努力凸显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职业核心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3.核心课程衔接一体化开发

目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尚是空白,特别是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应该在三方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体化教材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目录,然后由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担任主编,中职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中职教学部分内容的编写,高职学校教师承担高职部分教学内容的编写,企业专家主要提供相应的生产实际案例或者直接参与教材编写。

课程内容力求选用当地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产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要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设备,更应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必须共同开发3~5门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

4.教学资源衔接一体化整合

除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中高职院校还应共同开发与课程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堂、微课程等,积极探索在线学习等开放学习方式。在实训室条件方面应三方协同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的一体化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应逐渐形成“教师互派、常态沟通、定期研讨”的共享机制。高职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先在选修课程上进行试点,然后进入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职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或者跟班学习。

5.实施过程衔接一体化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将直接影响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中职、高职、企业三方交流沟通平台,校企三方协同成立“中高职衔接指导委员会”“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全面修订日常教学、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重抓制度的层层落实,确保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科学、高效。

高中体育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商法; 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师资团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39-03

一、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正是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如雨后春笋,自2007年开始,截至2016年,全国范围内已有293所高校获得教育部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资格,未来仍呈现递增趋势。

在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当中,国际商法作为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将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列入本科专业目录,近期国际商法更是被纳入商务英语建设核心课程。国际商法课程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知识及语言应用技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国际商事交易时签订商事合同、解决商事争议和纠纷的能力[2]。

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由于地域差异和专业课程改革进度不一,我国很多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还不完善,对于国际商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未将国际商法列入核心课程,只列为可有可无的附属课程或任选课程。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有些高校商沼⒂镒ㄒ到国际商法的课程安排在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年,但往往大四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和实习,已经无心学习国际商法专业课,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

另一方面,国际商法包括商事组织法、知识产权法、国际货物买卖法、法、合同法、票据法、国际货运保险法、产品责任法、国际税法等众多内容,国际商法课程不仅教学内容多、课堂信息量大、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而且存在不同国家、不同法系差异等问题,这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理解都增加了难度。国际商法课程应满足知识结构的需要安排足够的课时,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院校为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所安排的课时远远不够。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没有真正接触国际商事交易,还无法意识到学习国际商法课程的意义与重要性,不能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国际商法纷繁复杂的规则和应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时安排不足、开课时间和开课形式不合理成为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设置方面的普遍问题[3]。

(二)教材缺乏针对性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普及时间较短,教材严重匮乏。目前,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只好选择法学专业的国际商法教程用于授课,但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和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存在很多差异,知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而且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对教材有着更高的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仅将中文的国际商法教材翻译成英文教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对国际商法课程的教材选用有偏差或者针对性不强,不能将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与国际商法的知识体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也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形式单一陈旧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教学形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对于国际商法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陈旧。其客观原因主要是长久以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着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法学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对于国际商法的学习比较吃力;由于课时设置不足,为了节省时间,完成教学内容,教师普遍采用单方面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式,使本来就很少的师生互动机会变得更少。“读教材”式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完全没有吸引力,而国际商法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师生互动、实践训练、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方式来推进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的授课形式急需改进。

(四)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师资问题是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的教师精通语言知识却不能驾驭国际商法的专业知识,有的教师法律专业知识过关却无法将其用标准的法律英语传授给学生。因此目前急需同时拥有法律知识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再培养工作尤其是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较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或案例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是重语言还是重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是双语授课甚至是中文授课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目的与法学院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目的是不同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目标并不是要学生毕业后从事涉外律师职业或者到具体法律部门去工作,而是培养在国际商事交往中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复合型人才[4]。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缺乏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国际商法课程体系内容错综复杂等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需要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兴趣的提高。在课时的安排上每周课时不应少于4课时,同时由于大一注重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专业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而大四则不适合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因此应将课程安排在大二和大三学习。

此外,还应加强有关国际商法专业知识系列课程的建设,例如,在实际国际贸易交往中,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途径,因此可以单独开设国际商事仲裁法这门课程。同时,也可以单独开设商事合同法、票据法等国际商务贸易中常用知识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减轻国际商法这门课程的压力和负担。

(二)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一本好的教材是课程建设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相关课程的教材应独立撰写,而不可一味的拿来主义。为符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国际商法教材应突出国际商法专业知识,适当简化对语言用法的关注度。教材中英文材料的编写需要仔细斟酌词句,采用专业而精确的法律语言而不是生活化的日常英语,尽量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法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规范的法律英语表达方式。

除了狭义范围的教材即教科书之外,还应重视音像教材、电子资源、网络信息等广义教材的使用。新环境、新形势下的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各种配套及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多样化的学习资料、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专业化的教材组合在一起,共同应用于教学当中,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不断推向成功。

(三)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

国际商法实用性较强,目前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还应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通^角色扮演来模拟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和商事谈判过程等,适用于国际商事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等知识的教学。再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此种方法提倡学生课下学习课上实践,涉及基础知识的部分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教师不用课上时间讲授书本知识,而进行课堂讨论、答疑等实践活动。国际商法的教学过程当中适当使用翻转课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5]。总之,应使用能够指引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并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学有所用。

(四)完善教学团队

首先是培训教师。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使原本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也适当从事国际商法以及其它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精确的语言组织技巧。同时,还需具备对不同国家法律文化和法律知识的认知以及快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求实务实精神。其次是引进人才。可适当引进商务及法律专业的教师,同时加强对这些教师的语言教学技能培训,使其达到知识结构的平衡。同时,还可以聘请某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法律专家或多年从事涉外商事活动的人员进行兼职或讲座。这些专家和实际工作人员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实践性。

(五)重视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的建设和使用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效果明显,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建设英文案例库非常必要。在案例库的建设中应注意将法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衔接,而不是简单罗列案例,可从不同法律维度选取案例,对于每一个案例都应做到分析透彻。同时,教师在应用案例时,由于案例较多、篇幅较长,需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介绍,可将案例上传至精品课平台或者网络学习平台,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节省课堂时间,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及学习形式[6]。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娟,刘冬花.浅议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8(39).

[3]康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6(4).

[4]欧阳美和.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与法律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异同[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