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智能排产与调度优化管理创新的实施背景

我公司生产经营形式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多品种、单件小批量,市场变化快,客户的交货期短并可能随时调整,要求企业必须有快速反应能力。虽然原运行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解决了许多生产组织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许多深层次管理方面不适应市场要求的问题。突出表现在:(1)销售、技术、生产、供应不能准确确定出订单在各个业务部门的执行时间,绩效考核不完整、不严肃,整体执行力不强。(2)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认识不够深,企业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反映能力手段不够明确。(3)生产计划编制过于粗放,生产组织落后,计划投入过大,配套性又差,致使在制品、库存居高不下。(4)计划完成率太低,欠件入库,导致车间计划执行时有偏差。针对以上现状,我公司从2008年开始着手研究,通过对国内多家煤机企业考察、交流,结合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决定对公司原有ERP系统中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认真梳理和优化企业各项业务流程,整合公司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突出“精细”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研发适合我公司实际生产过程的智能排产与调度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作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效率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关键突破口,改变过去被动局面,突破原有ERP系统瓶颈,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能,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智能排产与调度优化管理创新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智能排产与调度优化管理(ISS)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思想,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大胆创新原有ERP系统模式,提出推/拉结合、全局优化与局部优化结合、动态静态优化调度结合、预测与反馈结合的分层智能计划与调度管理模式。我公司生产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作为每一个生产管理者,首先是要对该企业的生产工作中心、工艺流程、组织过程、排产模式、作业执行情况烂熟于心,也就是必须全面了解企业到底是怎么进行生产的,生产的过程情况如何,配套情况如何,熟悉其中每个细节,这是当一个生产组织人员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一)总体设计

1.实施目标。(1)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经营组织效率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达到周计划、日考核目标。(2)认真梳理销售、技术、供应、生产管理流程及生产计划、调度、工长、统计、记录人员岗位职责,整合一切资源,建立可行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型,融入到现行的ERP之中,突破各种瓶颈。(3)合理利用、优化调度资源,结合车间能力,通过预先设定好的资源模型,每日进行智能生产排程,根据当前主计划需求信息与产品实际交货情况,下达车间可执行的日计划。(4)从复杂、具体、详细的作业计划中,体现出我公司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存在;并从这个详细作业计划的“可行性”与“优化性”上,体现出计划的价值,从而严肃、认真地指导车间生产。(5)有效控制物流,合理安排资源,缩短制造周期,提高准时交单率,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协助,实现与全公司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资源共用,充分发挥生产计划与调度是对生产过程的规划与控制作用。(6)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计划严肃性和执行力度。

2.设计原则。(1)解决瓶颈,全局优化。在原有ERP系统实现对作业全过程有效跟踪的基础上,解决公司车间生产管理中的瓶颈——机加工和铆焊过程的排产与调度优化问题,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有无穷多种“可行”的安排方式,但是必须从其中找出一个适合我公司生产经营实际的“最优”的计划,并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才是一套可用的生产排程管理模式。(2)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软硬件资源。在设计排产与调度系统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软硬件资源,以减小本系统开发和实施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达到预期效果,依托于原来的ERP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并融入其中,同时做好各个环节的数据接口及集成关系。(3)实用性。突出一些创新技术,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我公司来说,在不增加生产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最大限度发挥当前资源能力的方式实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3.总体体系结构。(1)根据订单出产顺序排定订单对应施工号优先级,同时形成组装铺试计划。(2)智能排产运算逻辑:根据物料需求计划(MRP)运算后下达的工单工序作业计划,考虑工单执行进度情况、物料库存情况、工作中心能力和人员情况。(3)在此基础上,调度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并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设备故障和订单变更等异常情况予以动态的计划干预和调整,以实现对作业和订单信息的有效跟踪,形成一个可考核的进度指令计划,以保持生产过程的有序和高效。

4.生产管理流程图。从“可行”和“优化”这两处入手,突破原有ERP系统瓶颈,内部围绕一切以“订单”为中心做事的原则,重新完善了“销售、计划、生产、供应、技术、物流”等部门的生产业务管理流程。

5.智能排产与调度优化功能模块描述。(1)作业计划生成模块。作业计划生成模块能根据主生产计划、施工号、品种、原料(含辅料)状况、工艺约束、交期、在制品状况、设备(含配件)状况、工厂日志及工序之间的计划耦合因素,结合组批等手段,将工序调度规则与分布式仿真及智能优化技术相结合,预测与反馈技术相结合,对生产过程进行联合仿真和智能优化调度,由计算机自动排定车间和工序作业计划。(2)作业计划动态调整模块。当作业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和设备故障、紧急订单插入、订单修改/暂停/取消、拖期等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作业计划动态调整模块能根据实际生产作业状况,采用人为干预或自动触发方式对作业计划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3)作业计划仿真模块。作业计划仿真模块能在确定性条件下,对作业计划进行离线仿真,包括作业过程联合仿真及各车间作业计划仿真,对生产性能进行评价,以检验作业计划的可行性。(4)工艺模块。提供各品种的工艺路径、工艺时间、工艺约束、详细工艺描述等信息。(5)设备模块。实时提供加工设备状况(含维修、保养、暂停信息)、运输设备状况、共享设备配件信息。(6)物料模块。实时提供加工所需原料(含辅料)储备信息。(7)质量模块。实时提供各道工序的在制品质量检测信息。(8)订单模块。实时提供品种(含所用原料产地、材质等)、紧急订单插入、订单更改、暂停或取消信息。(9)作业过程跟踪和监控模块。负责实时采集监控各生产工序的信息,实现从原料投入、在制品加工到成品产出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跟踪与监控。该模块所需信息可在现有ERP模块的基础通过进一步扩充和完善而获得。(10)人员模块。提供与排产调度相关的车间、质量、设备、计划等部门人员的配备信息。(11)工厂日志模块。提供车间及各工序的停工时间表。

(二)系统说明

(1)设备类型定义。定义设备类型,内容包括设备类型、设备类型说明等。(2)设备关系定义。维护各个生产单位的设备及其所在的工作中心等信息。(3)工作中心能力维护。维护各工作中心的人员与设备负荷,从而形成各工作中心的能力负荷信息。(4)计划优先级调整维护。维护订单对应施工号出产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先出产,低的后出产。(5)排产计划自动生成。根据施工号的优先级别(也可以根据第一层子物料部件排优先级,主要为满足能力偏小、一台机器无法同时加工的企业),根据生产能力设置的大小,根据现有的工单加工和领料情况及在制品的完工汇报情况,对生产计划按照优先级别的顺序排出日或周生产计划。根据最优先的物料满足一定的生产能力,计算机安排车间工单进行生产。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技术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只有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使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不到位,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方法,运用智能化技术,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建筑工程建设的高效发展。

一、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筑质量管理不过关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的质量问题不过关,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短。质量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监管人员工作不到位。在质量监督方面,力度不够,工作职责的分配不明确,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在实际监督工作中不能进行规范化质量监督管理,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从根本上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下降。第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过度追求工程的施工进度,忽视工程的质量安全。不遵守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客观规律,盲目更改施工计划,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过分追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个人经济效益[1]。建筑工程施工材料采购过程中,采购工作的流程不规范不合理,造成严重的建筑材料不合格现象,直接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缩短了建筑物寿命。

(二)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虽然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直被高度重视,但是仍然经常出现安全事故,给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建筑工程施工期间,缺乏完善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指导,施工现场安全操作的行为规范不能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基础性安全设施设备不到位,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三)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落后

现代化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浪费现象,直接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2]。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成本意识淡薄,建筑材料浪费严重,或者不合理计划变更,也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成本管理方法落后,不能科学优化资源分配,缺乏成本管理创新性思维。此外,某些建筑工程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在招投标过程中盲目压低工程报价,随意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虽然短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这些行为间接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从根本上阻碍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整体利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分析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加强技术培训与监督

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离不开专业建筑技术的支持,确保建筑工程的建设在规范化施工技术以及技术准则的提前下进行。首先,加大对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更新施工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其次,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对违反技术标准的行为,要严肃处理,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最后,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对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制定、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规范以及建筑工程验收阶段的验收测评技术等。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中要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的各级领导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第一,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施工安全的知识讲座,鼓励建筑工程的技术操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按时参加,加强安全操作流程的学习,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操作技能。第二,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的高难度且安全要求高的工作,必须要按照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开展,比如电工、重工等。一般性质的工作,要做好安全施工防范措施,熟练掌握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确保其人身安全。严格要求施工人员的规范化安全施工标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事故。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材料设备控制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工作中,选择信誉好、物美价廉的厂家。严格检查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合格证等证件,对基础安全设施的采购,要进行取样复试,保证质量安全。建筑设备的采购安装要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规范化组装,对于因材料设备不合格而产生的建筑工程事故问题,要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

(一)建筑工程全方位智能化监控系统

为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监督检查,建筑工程全方位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将建筑工程现场的给排水、冷冻、公共照明、热交换、电梯以及变配电等基础设施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监控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空调系统、建筑工程照明系统、热交换系统以及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等,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督监控工作的进步发展。

(二)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管理智能化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高信息数据采集整理的速度。将建筑工程中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统一管理,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以及自身的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管理[3]。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管理的智能化,将工程建设中不同环节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控制、人员管理、工程计划管理以及建筑工程进度管理等的智能化独立档案信息,形成系统化建筑工程资料库,为以后建筑工程的总结分析工作提供资料参考。

(三)建筑工程智能化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系统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事故率。建筑工程智能化消防安全自动报警系统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将各种通讯设备、报警器以及灭火的基础设施相连接,进行系统化控制管理。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智能化自动报警、安全疏导、智能化灭火以及建筑工程消防档案智能化采集等。该系统可以实现火灾以及可燃气体的准确探测工作,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支持。现代化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措施,借助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温志良.探究新时期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应用[J].江西建材,2014,06:284.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探究

一、引言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努力提升电子公文档案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更需注重其安全性。为此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安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二、强化安全管理理念的运行

众所周知,理念具有先导性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使得电子公文档案管理也出现较多的安全隐患,进而使得电子公文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而言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加强对部门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其管理专业知识,始终在脑海中形成安全管理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电子公文档案得到安全的管理。

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安全的管理制度可有效的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只有确保电子公文档案在规范的环境下运行,才能有效的加强对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为进行上述的工作,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安全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确保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使工作流程完全处于安全管理制度的监督之下。例如,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必须对管理人员的使用权限加以确定,切勿随意登记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避免出现人为因素。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物理隔离模式的应用,严格执行身份认证制度,禁止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员进入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避免是安全管理制度有名无实。

四、加强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

对于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而言,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对其的安全管理。关于某个单位,其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需要由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组成,而安全管理体系则必须将单位中的所有部门进行整合,全部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避免出现安全管理漏洞。除此之外,还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与技术的协调性,避免使安全管理出现“空白点”,以此来真正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五、加强数据库的安全建设

所谓的数据库安全建设即是指避免使数据库中的数据遭到非法的入侵与非法下载及使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非关系全文检索数据库Trip。其安全机制分为不同的层面,对于数据库的访问在数据库级、记录级、字段级三个层面予以授权,对用户的访问权限与访问内容进行控制。当数据库被破坏时,可根据相应的日志文件对原因进行查找,并进行恢复,同时还可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便于相关管理人员的使用。此数据库拥有四级用户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文件管理员、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如图1所示的用户权限图)。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的系统管理权限,只有通过系统管理员才可以有效的生成文件管理员与用户管理员,以实现对电子公文档案的有效管理,若未经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则任何人不可以进入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系统,使电子公文档案始终处于安全的运行管理之下。

六、加强应用程序安全的管理

应用程序安全通常被视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核心,只有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才能有效的确保电子公文档案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公文档案管理单位可使用共同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同的部门需要建立不同的数据库,并建立严格的使用权限。为确保系统的安全,管理部门必须不定期的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备份并进行归档处理。一旦归档,数据库资料将完全被写入不可擦除的光盘中,使其真正成为不可被删除的档案,为日后管理人员的查看提供便利,最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数据库资料的丢失。除此之外,为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子公文档案管理部门还必须采用安全设计技术。系统可自动的记录用户对于系统的任何操作并形成日志文件,使系统管理员可以及时的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七、拓展安全管理的内容

若想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的管理,除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外,还必须对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拓展,以此为加强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额外的保障。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全管理部门必须加大进行物理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与软件安全管理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安全管理更为全面的开展工作。为此必须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并加强沟通,对于安全隐患及时的发现并排除,尤其是在数据安全方面,管理者需要在U盘、光盘与云存储中同时进行备份,实现“三管齐下”。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公文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纸质档案共同构成了档案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已进行范围较广的电子公文档案管理应用,然而对于其中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确保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慎武,王玉霞,李国伟.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研究[J].档案管理,2013(4):48-49.

[2]石玉梅.电子公文档案管理系统安全机制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3):218-218.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乙烯生产在石化产业中居于龙头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乙烯装置的安全运转周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据统计,2000~2004年5年间,中国石化每年因停产检修导致乙烯产量减少75万吨,效益损失和大修费用支出导致每年减少收入过百亿元人民币,同时还会导致大量的生产原料浪费和环境污染,重新开车又导致大量的水、电、煤气消耗,造成能源浪费。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部分乙烯装置已实现5~6 年的连续运转,最长的达到8年,而国内多数的乙烯装置,连续运行时间通常为3年左右。1999年2月至2005年9月,茂名石化乙烯装置连续安全运转79个月,为企业直接增效6亿元以上。同时,由于抓住了石化行业处于景气上升周期的机遇,长周期运转使茂名乙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国家安全总局要求认真总结茂名长周期安全运转经验,提升石化产业安全管理水平。然而,实现长周期安全运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牵涉到人员、管理、工艺、设备、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一个年产乙烯80万吨的裂解车间一般有大约200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及几十亿元的设备资产,开车运行期间需要由20多名车间技术人员组成的班组一天三班24小时不停监控操作各种设备、维持生产稳定、优化产品质量,管理或生产环节出现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原中石化高级副总裁曹湘洪院士曾指出,“乙烯装置长周期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考虑乙烯生产周期的所有影响因素延长连续运转时间。

自2005年以来,中科院自动化所和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致力于提炼和固化茂名石化的乙烯长周期安全生产经验,形成可以广泛应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展开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与实验推广工作。课题组应用系统工程的创新方法——人工系统(Artificial Systems)、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和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方法(即ACP方法),围绕石化企业设备工艺、人机交互、人员组织、规则制度、流程计划等方面,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整体角度着手,突破工艺仿真、人员和组织行为建模、人机交互评价、制度评估、流程优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石化企业的智能管理系统,为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最初茂名石化裂解车间起步研制车间智能管理系统,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已经为齐鲁石化烯烃厂研发了一系列工厂级智能管理系统,系统的上线运行,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石化企业管理系统的问题与挑战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革新,还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形态与模式,使得传统的企业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管理的动态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企业长期的发展趋势更加难以预测。

在企业内部,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企业人员的劳动负担,但同时也增加了生产过程与监控操作行为的复杂性,依靠主观经验决策的管理致使企业管理过程的动态性、不可控性、突变性巨增,偶然的一个小的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生产系统的故障停车乃至安全事故。例如,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工的疏忽大意,苯胺装置的阀门未能及时关闭,产生爆炸事件,造成中心城市大范围停水,继而引发社会安全事件和外交事件,使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安全事故演变成一起严重的外部社会突发事件。

在企业外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石化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有效配置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生产利润。近年来,信息技术推动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网络化,企业已全面而深度地融入网络(Cyber)环境,演变成为“现实物理世界-网络虚拟世界”耦合空间中的现代新型企业,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链经常在多个具有不同功能、能力、信息可用性的组织之间进行,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影响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企业管理显著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突变性和数据海量化等特点,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基于系统思想的ACP方法

如前所述,一个大型石化企业既是复杂工程系统又是复杂社会系统,因此企业生产管理不仅涉及到设备工艺等工程复杂性,还涉及到人机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以及人员和组织行为等社会性因素。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从工艺改进、流程优化等工程复杂性的角度研究和设计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石化企业广泛应用的生产执行系统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一定程度上落实了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思想,但是由于缺少综合考虑社会复杂性问题,这些系统的固定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企业文化和动态发展市场形势、更无法引导企业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长远来看,企业管理系统迫切需要综合人、设备、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闭环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和指导企业生产管理。

中科院自动化所结合智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复杂系统管理和控制的ACP方法,是针对复杂系统的管理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计算管理方法,其实质是将实际问题向虚拟空间扩充之后,以数据为驱动,通过虚实互动完成管理任务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迈向新的计算管理科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利用人工社会对复杂系统进行情景建模,借助计算实验对复杂系统的管理策略进行评估,通过虚实平行运行实现对实际系统的资源管理和优化,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

图1是在乙烯生产过程管理中应用ACP方法的总体指导思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系统,该思路将管理制度、人员行为和文化等社会性的因素纳入到研究范围,将控制对象由仅对物的管理控制扩展到人和物的综合管理和控制,通过计算实验来分析各种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实现实际系统和人工系统平行运行的状态,为复杂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实施管理的基本步骤为:

(1)建立生产过程中人员行为、管理制度和设备工艺的信息化系统;

(2)建立生产系统的工程性和社会性的计算模型,之后构建能够“等价”反映实际生产过程的人工系统;

(3)基于人工系统设计计算实验平台,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实验、分析和评估,获取生产管理在各种情景下的演化规律;

(4)通过人工系统和实际系统的平行执行和协同演化,实现对生产管理制度、人员行为和生产方案等的培训、评估、管理和控制,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示范应用与效果

2009年6月,智能管理系统首先在茂名石化裂解车间上线实施,2011年7月,系统在齐鲁石化烯烃厂的裂解车间上线并投入应用,并陆续推广到烯烃厂的芳烃、苯酐、动力等20多个车间及部室。如图2所示,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学习培训平行系统、绩效管理平行系统、应急管理平行系统(EPS)等子系统,实现了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常态化、数字化和定量化,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学习培训平行系统在人工系统基础上实施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评测实验,针对车间员工入职实习、升职换岗和在岗期间等各个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的培训,推动了知识提炼、存储、共享、利用、完善等过程的效率;绩效管理平行系统通过收集记录日常作业行为完成绩效管理,并在收集的行为数据基础上实施人力资源招聘评估、作业行为聚类分析、换岗分析、岗位胜任力评估、管理制度评估等计算实验为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应急管理平行系统利用人工系统模拟应急作业行为,评估应急预案可用性,并实现了对应急预案的细化分解以及分步骤分角色联机培训,建立了三维虚拟演练系统,提高了各级岗位人员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这些系统以生产管理中人和组织行为因素为主线,针对员工入职上岗、正常生产以及异常情况工作等问题贯穿了石化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整个流程。

智能化系统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建筑项目的档案资料的控制

项目资料管理人员要熟悉工程项目的特点,从工程项目立项关注起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不但项目经理要对整个项目负责,而且要对工程项目竣工资料负责。因此,为了使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与建筑工程项目同步进行,项目经理应当将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立项开始时就要设立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担当责任,并做好工程项目阶段验收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做好建筑项目档案工作还要求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项目敬礼可在建筑项目建设的初期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在其中需要明确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项目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部门在建筑工程的档案形成过程中所各自应履行的职责。

二、 建筑项目机械设备的控制

机械设备分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以及配套的工艺设备,比如有电梯、通风设备等,它们属于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二是在施工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种设备,其中包括各类运输设备、操作工具、各种测量仪器和计量器具等,属于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工具。机械设备在影响工程质量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接卸设备产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是否能符合工程施工的特点,其性能先进稳定与否,操作是否方便安全等,难免会对工程工程项目的质量造成影响。通常,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根据建筑项目合同中的相对应合同、相对应的技术文件的要求,抑或是参考单位所制定的机械化施工方案后确定施工的机械类型和型号,然后交付给监理工程师做最后的检验和最后的确定,从而有效保证施工设备满足施工需求;第二是在进入施工现场后,对施工的机械设备进行相应检验,使用之能确保各项性能以及技术状况和文件说明能够相匹配,以达到顺利施工和保证符合要求。对于机械设备的事前控制则主要包括了机械设备的选型施工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及施工机具计划编制方面内容。

三、 建筑项目施工工序的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发现工序中的质量偏差和对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消除制约的因素,使工序质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此确保每道工序质量的合格。工序质量会产生不稳定和不确定,不稳定性是由于人工操作难免,不稳定性则是由于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不会像工业产品的生产那样,一旦进入了流水线之后就可以等待成品成型,建筑项目的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同步操作人员众多并且不少交叉作业,这些使得建筑项目工程施工的工序会带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点,所以对工序质量的有效控制就是要求我们对每道工序把好关,每个环节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以及相应预防措施和检测检验结合的合理控制。

四、 运用智能化管理

运用智能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首先必须了解智能化系统工程对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相关标准才能真正做好对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一般是《只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的规定为主。做好智能化系统管理工作要根据合同和设计的要求来确定智能化系统工程里的工作界面,与相关公众的关系要协调好,吃透设计要求和图纸,做好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对于其中施工难点,工艺要求较高的,还要制定相应专项技术措施,并且提供补救预案。

管理中要分系统,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检查与验收。智能化系统工程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智能化系统工程工期较长,除了包括前期施工准备、管线预埋、设备安装、系统调试阶段,还包括了系统联调、试运行和过程空中控制阶段,我们只有分阶段,分步骤地检查与验收,才可能实现质量目标。

总结:

建筑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影响工程质量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在建筑项目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当中,我们还应该认真总结出细致的管理经验以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建筑项目工程来说,质量控制尤其重要。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以现代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实施控制,针对以上对档案资料的控制、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运用智能化管理四方面进行合理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万新.论智能化忠诚项目的管理[J].建筑知识,2012,(2)

[2] 唐两松.建筑施工管理中提高工程质量的几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

[3] 来金晶.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4] 吴丽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策分析[J].山西建筑,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