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能力 模块化 软件技术 高职教育
自我国启动实施“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来,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但从目前软件技术人才就业情况来看,高职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当前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发生了严重脱节。其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教育追求学科体系完整,忽视技术发展,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定位不清,缺少岗位技能的培养;而从本行业专业理论的深度、广度和专业技能的多样性等角度来看,要培养出具有高等教育层次、鲜明职业特色的技能型、应用型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其关键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以能力为基础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而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概念。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因此,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针对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细分为各种专项能力,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其中能力模块的划分,将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设计的关键。
1.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从当前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来看,与软件技术开发有关岗位可分为:系统架构师、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系统管理员,如图1所示。其中需求量大,且层次相对较低的高级程序员、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技术类岗位是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岗位。
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分析是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与岗位对应的专业能力,并对各专业能力的要求层次。而我们高职所培养的软件技术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等岗位的工作,其关键核心能力由下面9项组成:
1.1 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从互联网、相关书籍中检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初步掌握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书写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1.2 沟通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演讲技巧;熟练运用各种沟通工具实现沟通;熟悉社交礼仪。
1.3 计划和组织能力。能初步运用协作配置管理工具(如:VSS、CVS和SVN等)与组员协作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具备协调各部门的能力;有责任心、有较坚强的意志。
1.4 团队协作能力。熟悉项目组组织结构及运作流程;能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初步具备项目计划、控制能力;能熟练编写项目小组工作计划;具备领导项目小组的能力。
1.5 解决问题能力。熟练掌握调试程序和追踪错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分析程序业务处理错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使用现有资源解决现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1.6 语言能力。该项能力将根据学生选择就业领域的不同来进行设置:选择从事软件外包开发的行业则需要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如:选择对日则要求日语通过三级考核;对欧美则要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并能熟练掌握800~1200左右专业英语(对日外包则为日语)词汇;具备阅读专业外文技术文档;初步具备外语听说能力(对日为日语)。
1.7 持续学习能力。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能自主学习课程中的扩展部分内容;具有吃苦精神和创业精神。
1.8 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并具备对中等复杂算法的分析和优化能力。
1.9 技术能力。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原理中有关处理器调度算法、进程的同步与互斥算法以及存储器的管理方法;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方法,初步具备中小型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熟练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如RUP等;了解数据库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数据库SQL语言;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具备设计单元测试用例的能力;具备编写符合规范的技术文档;熟练掌握1~2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并能正确编写规模达到200行以上的简单程序,其中Bug率在每100行少于6个以上;熟练行业通用编码规范、流行的开发工具;熟练掌握编写多线程并发处理程序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编程技术;至少熟练掌握一种流行的企业应用技术,并能独立完成规范达到2000行以上业务模块的设计、编码任务,并且业务模块Bug率不超过6%;能运用工具对软件进行简单的建模;熟悉行业中流行各种应用服务器的使用;能编写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技术文档;熟练掌握单元测试技术,并能独立完成单元测试。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现。根据对职业岗位9项专项能力的分析,我们将以本专业一门核心课程――《Java企业技术》为例来讲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现方法。
2.1 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Java企业技术》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企业级多层分布式应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也能为《JBuilder+WebLogic》、《Java开源框架》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地位如图2所示。
2.2 设定课程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学生的能力目标。
2.2.1 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用Java企业技术进行企业级分布式应用开发。
职业特定能力:
在理解J2EE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级应用设计的能力;
使用主流的J2EE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的能力;
对主流的J2EE服务器进行配置的能力;
使用JSP、Servlet进行Web应用开发的能力;
使用JavaBean、EJB进行业务层开发的能力;
使用JDBC进行访问数据库的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
应用软件工程的理念进行软件设计的能力;
应用Java进行编码的能力;
进行常用开发环境的配置及应用软件部署的能力;
进行访问数据库的能力;
良好的代码规范能力;
对应用进行测试的能力;
具备设计文档的编写能力。
核心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良好的英语阅读、书写能力;
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课程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Java企业技术在软件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对多层结构的企业级应用开发技术的理解;掌握Java企业技术的核心技术: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理解J2EE框架。
2.3 教学内容遴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级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技能,同时注重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逆向倒推法”对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人员职业岗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为:开发客户端应用来接收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取向的用户的请求信息及用户的输入信息,开发服务端应用响应不同用户的请求及输入,结合后台持久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返回结果给客户端及维护后台数据。
我们知道企业级应用典型的三层分布式结构是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组成。如图3所示
图3中,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接口,接收用户的请求信息,并显示由业务逻辑层处理数据的结果给用户;业务逻辑层进行业务处理,包括接收输入,处理、维护后台数据,应答客户请求等;数据层存储系统持久数据。
运用“逆向倒推法”对企业级应用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知识、技术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与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
2.4 教学内容组织整体设计。根据课程内容遴选机制结果,将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技术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基于工作任务划分模块,建构模块化课程结构。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强调任务、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选用了“DUKE在线银行”典型案例为载体,并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恰当地分配到课程的各个模块中,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一次课就给学生分析“DUKE在线银行”实例要达到的目标,后续的每一课完后,学生就能实现本实例的一部分功能,本课程学完后,一个完整的“DUKE在线银行”就完成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开发一个实际项目的技能。
课程安排综合实训项目――物流信息平台,让学生经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全过程,提高学生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
整个课程由七个教学模块和一个综合应用模块组成,分别是:JDBC模块、JavaBean模块、RMI模块、Servlet模块、JSP模块、会话Bean模块、实体Bean模块和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模块。一个案例“DUKE在线银行”贯穿七个教学模块。课程模块化内容结构如下图5所示。
2.5 教学模块内容组织。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子模块和一个独立实践案例组成。
每个子模块包含五个教学环节内容:任务陈述、知识点陈述、示范案例、指导练习、点评与扩展。
任务陈述:陈述子模块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和掌握的职业技能。
知识点陈述:陈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要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示范案例:能运用“知识点陈述环节”的知识解决的一个与本环节目标相似的案例。由教师来完成本案例。
指导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知识点讲解环节”的知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工作任务。
点评与扩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行再讲解,陈述扩展的知识和技术。
独立实践案例:学生运用本教学模块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独立完成与本模块教学中案例相似的工作任务,以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
2.6 教学内容顺序与课时分配。《Java企业技术》总学时132课时,实践性教学占本课程的67%。课时分配及模块内容顺序如下表所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已初步完成从理论教学为主向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转变。通过案例教学、课程项目实践、到软件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初步实现了“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第1版
2 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7~19
关键词:学科竞赛;课程设计;计算机学科;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43-03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1],各高校师资和学生水平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方法也各有千秋。西南交通大学曾采取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等措施[2];武汉大学提出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制培养方法[3]。课程设计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可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计算机学科竞赛简介
近年来各个学科都陆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和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竞赛分为3类,分别是算法类、软件应用开发类和硬件开发类。其中算法类竞赛的典型代表是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4,5];软件应用开发类包括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6,7]、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硬件开发类代表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8,9]。上述竞赛由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公司多方主办,竞赛项目涉及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多数学生缺少参赛经验,缺乏自信,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参赛学生人数并不多,失去了提高自身能力的非常好的机会。如何将学科竞赛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而不是仅局限于极少一部分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现状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是对学生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环节,不同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中山大学提出计算机信息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方法[10],湖南大学提出基于ISP技术的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施方法[1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分成四个方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对各个方向分别给出了6个课程设计范例[12],见表1。
不同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不一样,开设的课程设计也不完全相同,我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从第2学期至第7学期各有一门作为单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分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算法课程设计及专业课程设计。传统的课程设计存在题目比较陈旧、学生合作意识差、成绩评定主要由教师决定等问题。
三、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融合方法
课程设计是学科竞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应课程知识,才能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竞赛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具有更多的创新思想。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设计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相互促进。
下面以我校《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学科竞赛与课程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施过程。该课程设计是学习完《数据库原理》和《软件工程》课程后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在3周时间内将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开发一个小型信息系统。
1.团队成员取长补短的优化组队原则。计算机学科的竞赛通常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如果团队成员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体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组长要负责总体协调,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技术人员要负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文档编写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答辩人员要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组合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也采取这种优化组队方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教师考查各组学生情况后,再进行适当调整。
2.精选历届竞赛题目或自选创新题目。题目确定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以往的计算机学科竞赛中挑选出符合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的竞赛题目;二是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己确定题目,教师把关确认题目的合理性、实现的可行性和工作量等问题。要求每队一题,题目不能相同。
3.项目组给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学生根据所选题目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课题进行仔细分析,同时需要了解软件用户实际需求,可以把同学或教师当作用户,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论证,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方案等几个方面。
4.组间互评,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每个小组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方案汇报,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组间的互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有主人的感觉,他们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这样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意见也更加全面。
5.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研发与测试。即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编程和系统测试。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组内学生一起讨论,对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6.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展示与组间评价。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后,各个小组将撰写项目报告,提交最终作品并进行答辩,接受包含指导教师在内的验收教师组和学生组间互评。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研发水平、总结表达等能力,观察团对成员实践过程中在设计、编码、测试等方面的亮点。此过程主要强调以团队为单位的评价,按照科技竞赛比赛规则,通过比较各组作品以及答辩过程评出小组等级。
7.以个人为单位的组内成员互评、自评。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和大小不同,贡献也不同,课程设计最后的成绩也不同。小组成员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公正地给出每个成员(包括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及他人在组中发挥的作用,互相了解优势和劣势。
8.选拔优秀学生团队和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进行完善,准备参加计算机学科相关科技竞赛。
四、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融合成果
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的融合,可以使双方都受益,二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采取上述方法进行的学生培养,既可以使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为参加上一级比赛做好准备,使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提高学校参与竞赛的人数,提高获奖数量和等级,也可以使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在各个方面得以锻炼,提升专业能力,如方案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集成调试能力等,提升非专业能力,如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PPT制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并让其感觉到只要通过努力并做好充分的准备,竞赛的难度是没有那么大的,提高参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包括软件应用与开发类、软件服务外包类等小类,我校在2012年只报名参加了一项省赛,2013―2014年,我们将课程设计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相结合,取得了如下成绩,如表2所示。可见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的融合,促进了参赛数量和获奖等级的提高。
五、结语
计算机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相融合的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模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科技竞赛校内推荐方法。传统的推荐模式是学生接到竞赛通知后,自行组队参加比赛,存在的问题是竞赛准备时间短、作品不完善,另外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直接参加竞赛,对比赛的规则和要求没有经验,获奖的概率小,获奖的等级低。通过课程设计系统地创新性培养,提前选拔优秀团队并进一步重点培养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竞赛,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在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时综合了组间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和自评,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组内和组间学生的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孙莉,朱国进,石秀金.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15-18.
[2]杨燕,张翠芳,曾华.国家创新体系下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19):21-23.
[3]余P,王丽娜,代永平.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制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5):31-33.
[4]杨松涛,李晶.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74-176.
[5]琚生根,廖勇,周刚,等.ACM竞赛与实验教学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25-126,131.
[6]崔杰,仲红,石润华.依托信息安全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3,(7):92-94.
[7]李雪梅,曹晟,周世杰,等.以信息安全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320-322.
[8]刁鸣,王松武,李海波.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实施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27-129.
[9]蒋力立,彭端,杜宇上.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56-159.
[10]王变琴,刘树郁,许海州,等.计算机信息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13-215.
关键词:冲压模具;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2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模具和模具人才需求量不断增长,同时对这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也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新模式探索。冲压模具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教学难度大,内容抽象、模具结构复杂、模具结构图与实际工程模具实物很难联系在一起,且模具的工作原理和动作很难想象。这些问题致使“教与学”和“理论与工程实践”分离,最终导致学校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很难即刻适应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没用达到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本文结合“教与学”和“工程项目”的经验对“核心实例贯穿式”的冲压模具课程建设研究,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创新探索
1. 教学内容探索
冲压模具设计涉及模具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试制、维护及生产操作工艺流程等各环节,是模具工程师所必备的知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上述提到的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课程设计时,需要在传统的设计上进行改革探索。教学内容主要对如下四个模块进行增减探索:
(1)科学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模具产品认知模块。让学生刚一跨入大学学习的第一、二学期就让他们参观,测绘塑料、钣金产品和相应的模具,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感性认知。
(2)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制造、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能力培养。在第二、三,四学期通过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使学生掌握企业目前主要的设计工具。
(3)专业方向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模具的设计原理,材料的成型机理等,同时开设CAE有限元辅助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在原来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
(4)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CAD辅助设计实训、CAE仿真分析实训、模具实践综合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把理论的知识转变成一种设计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课程设计内容探索
为了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产生厌学的反感情绪,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优化和探索。应用型大学本科除了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外,应开设与工程项目为指导的模具专业联系密切的课程:模具产品认知实训、机械制图及实训、计算机辅助绘图(二维)及实训、机械CAD(三维)及实训、CAE有限元分析及实训、工程力学、逆向工程、冷冲模设计及实训、塑料模设计及实训等专业骨干课程。与传统的大学本科相比,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工程项目能力、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模具的实战设计能力及与计算机紧密结合的有限元分析等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具有“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就能即刻满足企业人才的需要,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相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方法探索
由于模具设计是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严谨的课程,抽象难懂,特别是模具结构原理复杂,概念抽象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5级至2008级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物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望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一些概念,例如“起皱”一词,定义是:在拉深时,凸缘材料存在着切向压应力σ3,当这个应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板料切向将因失稳而拱起,这种想象称为“起皱”,讲解起来很费劲,但是通过图片展示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也可以采用CAE有限元仿真展示,见图1、图2:
图1 (零件起皱) 图2 (零件起皱)
第二,对于结构复杂的模具结构,在讲解原理和动作过程时,可以结合动画仿真演示讲解,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
第三,牵涉理论公式计算讲解时,可以引进案例讲解。例如,在讲授弯曲,拉深成形、修边等工艺计算时,引入案例分析,见图3所示弯曲零件,图4所示拉深零件。
图3 弯曲零件图 图4 拉深零件图
第四,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图片少文字的教学模式,例如,采用实物图片、三维图片、二维图片进行授课,使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通过采用上述几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多学科、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软硬件教学条件,培养高质量的模具设计人才,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能力;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探索
一、前言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应逐步推行将我国核心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作为教学的基础蓝本,辅以国内的相关准则、制度作为教学内容,并对此进行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优秀的课程体系设计是确保教学基础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培养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会计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能力的迅速提高,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科技进步也已经日新月异。整个社会也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了要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地方,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更是整个教育面临的难题。通过对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案例的一些探讨,本文认为,当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生自身相关的金融知识面较为狭窄。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即使在金融专业的学生中,学生每天阅读的与金融相关资料也只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和一些辅导书,高校教师也同样认为学好了教材也就抓住了会计学教学的核心。实际上,这种想法并无大错,但若是想更好地学习会计学,学生的金融知识阅读范围就必须更为宽阔,其阅读的相关资料应当包括大量的金融案例分析,不同企业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经济模式。在金融知识的阅读方面,老师应当可以适当推荐一些对提升学生金融知识面较为有益的教材,学生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提升自己这种综合素质能力,进而在课堂教学以外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不是因为自身狭窄的金融知识面导致难以学好会计学这门课程。
(2)课堂教学长期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是让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掌控课堂,而让学生作为接收者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整个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教师单方面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学生也没有办法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整个课堂没有形成一个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没有双向的教学理念,学生没有能作为主体,也就发挥不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不了主动性。
三、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树立的几个理念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今天的高等教育已告别了过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的体系转化,而会计学专业课程作为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价值。由于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高的一门专业,那么金融知识储备、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理应成为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承担的重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是会计学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学校优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尖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元整合,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采取多重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教学目标。现阶段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弊端,专业课程中举的例子缺乏时代感,往往会收纳李嘉诚、巴菲特等知名企业家的案例,较少吸纳新时代的企业案例为材料,与时代有一定的脱节,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科整合互动发展迅速的今天,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如何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这是高校会计学教师当下面临且需要思考探究的问题。
(2)通才与专才的结合。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并存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观点认为,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的。但事实上,通才与专才结合的教育模式普遍被国内外教育专家认为是现阶段最适合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两者也是可以并存并且相互兼顾的。一方面,通才教育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工作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另一方面,专才教育则可以使得学生完美掌握工作中所必须用到的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当进一步树立通专结合的理念。
四、构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1)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应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达到增加学生自主探求与动手运算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会计学课程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发出对会计学课程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可考虑以金融案例的探究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让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能力,把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化,让整个教学通过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知识。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之间可以自主合作,教师仅仅在解决问题中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并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最终让学生成为自己自主学习的主人。
(2)讲究知识的逻辑与融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金融类课程的核心教学要求,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应当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会计的基本核算模式作为教学基础,不要过分展开,而是对会计记录的程序与方法做简要的介绍,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础为目的,同时,适当简述财务分析与管理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中能够更好地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吸收。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完善跨学科综合性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课时,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等方面,有效地使学生将分散于各学科的零碎知识化零为整,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会计学科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的课程体系设计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体现出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运用三个不同层面。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运用更优秀的教学策略,还需要相关教师在实践中去探索、思考、总结,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开拓与创新。参考文献:
[1] 刘代松.关于构建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想[J].经济杂谈,2013,4(20):190191.
[关键词]高职英语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教学设计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来确立高职英语教学日标与任务,成为新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的一种新理念。在这种新理念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包括高职英语的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安排和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的合理安排和建构、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需要我们广大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去摸索和探讨。
1.高职英语的性质和培养目标。
1.1 高职英语的性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英语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高职英语的教学方针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前提下,高职英语教学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行业的经济建设服务。
人们传统上习惯把高职英语当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任务只是传授英语知识及纯语言技能。在现今新的理念下,高职英语的教学应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职英语人才的需求,把“培养”与“需求”结合在一起,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向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1.2 高职英语培养目标:将英语作为谋取高待遇工作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能翻译不复杂的英语资料,能用英语从事简单的涉外交际和处理涉外业务。这种涉外交际和业务着眼于低、中层次的沟通,做到比较流利、准确和贴切,而不是盲目定位于与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相似的高度。高职英语培养的是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在职业英语能力方面有优势的“中等技能”英语人才,注重发展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之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要注意的是,在实现高职英语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人才在知识、能力、品德等层面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具体差异,在了解国家、社会、市场等对外语人才能力、知识等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域、院校、专业等特色,突出个性,培养多样化的外语人才。
2.高职英语课程设计。
2.1 总原则设计:坚持继承与创新,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原则,做到一个目标、五种能力、一个主题、五个模块。
2.2 总体思路设计:
2.2.1 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注重师生互动,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2.2 教师角色由chiefpresenter,controller,talker,criticizer变为director,f~cilitator,reminder,monitor,evaluator。
2.2.3 注意高中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学生了解各自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
2.2.4 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衔接,教师用设计各种课内外学习任务的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和指导。
2.2.5 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估方式,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生自评和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
2.2.6 教学环节的任务从实际出发,少而精,既遵循教学大纲和要求,又顾及学生水平;既实用、可操作,又灵活多样;既调动学生,又有利于教师指导、监控和评估。
2.3 教学要求设计:
2.3.1 全面推行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贯彻全新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应用能力考试,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2.3.2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界定新要求,开发新教材,实施新模式,坚持以打好语言基础为根本目的。
2.3.3 教学过程实行四个相结合:大班授课和小班操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文化知识传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2.3.4 教会学生一定的英语学习策略,宏观上帮助学生制定目标、选择方法、安排时间、评估效果、调整过程,微观上帮助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听说读写译等交际活动。
2.3.5 高职英语课程组织形式多样,遵循“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4 课程设置设计:
2.4.1 高职英语课程设置应把高等教育的属性和职业教育的属性、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合在一起,在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职业技能的培养之中。
2.4.2 高职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阶段和行业英语阶段。基础英语阶段旨在帮助学生达到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要求,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行业英语(或称职场英语)阶段,重点突出“工学结合”能力训练项目,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对英语职业能力的需求,并适当辅导CETM的训练。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学时数原则上不少于180学时。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做到EGP和ESP的逐渐结合。
2.5 教学模式设计: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思路指导下,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课程框架,设计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实施模块式教学,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构建适合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2.6 课程内容设计: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增补适当的教学资料。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院校特点,划分教学模块,分配和安排教学课时,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教学内容设计:
2.6.1 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基本教学内容设计: 2.6.1.1 听的技能:①理解所听材料的主旨或要点;②理解具体信息;⑧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④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2.6.1.2 说的技能:①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生活和有关业务提出问题和简短回答;②交流有困难时能采取简单的应变措施。
2.6.1.3 阅读技能:①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②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③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意思;
④根据上下文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⑤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⑥就文章内容作出结论;⑦快’速查找有关信息。
2.6.1.4 翻译(英译汉)技能:①正确翻译一般语句,符合汉语习惯;②正确掌握被动旬式的译法;③正确掌握倍数的译法;④正确掌握定语从句的译法;⑤正确掌握长句的译法。
2.6.1.5 写的技能:①正确使用所学的词、词组和句型;②语法及标点使用正确,句子结构完整;③句子意思清楚,符合逻辑顺序;④注意连贯性,正确使用连接手段;⑤正确套用或使用常见的应用文格式。
2.6.2 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自始至终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有英语基本技能实践、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和仿真实践、企业和就业岗位的实习等等。这些实践内容的设置和开发,可以和企业人士和有行业背景的专门人士一起进行,使实践的内容有利于体现职业能力需求和培养职业岗位准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核心能力。
2.6.3 行业英语阶段教学内容设计:在基础英语阶段以后,实施行业(职场)英语的教学,内容为应用阅读、应用写作、口语交流、翻译实讯、求职英语实训等的强化。
2.7 课堂教学设计:范畴包括教学目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重点难点、授课形式、生生、师生互动设计、教学内容概括、兴趣延续、能力发展等。课堂教学设计产生的结果是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活动(而不是用传统的偏重讲授生词的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并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课文的表层意义,进而深层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给学生提供一种是好的实践、成长的条件和氛围。
2.8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思维导图、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
2.9 教学资源设计:除了精选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外,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应用文写作材料、网络资源、影像资料等都可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资源。
2.10 课程考核设计:改变单一考核模式,采用多元评估的考评体系:除了考核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情况、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到课率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自主学习情况等以外,还可以结合学生自由性、开放性的考核和认证情况,比如小论文的撰写、参加英语演讲,写作大赛及参加口译资格证书等被社会认同的相关资质考核等等,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淡化A、B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变用终结性评价决定一切的局面。
2.11 教学管理设计: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管理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监控和检查,确保高职英语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文档管理工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落实、指导及监控过程,落实相关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资金和建设计划。
3,和课程相关的能力目标设计。
3.1 课程目标设计:掌握“中等技能”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注重发展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在职场交际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沟通,真正达到高职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所规定要达到的水平。
3.2 能力目标设计:具备用比较正确和流利但不是很复杂的英语有效地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知识目标设计:掌握适合上述能力目标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不是成为A、B级考试和CEB4考试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