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是基于小学生思维特点与认知水平的生成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建立联系和表征特点这两种基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在概念建构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认知,其次给予学生思维与表达支持,使学生对概念产生获得性理解。

关键词 概念教学;建立联系;表征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96-02

概念是科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基本类型为归纳形成概念或生活概念。教学设计时,如何基于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建构,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行行重行行,千锤突泉得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特别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怎样的运动叫振动,另一个是振动和声音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活动报告,对学生自主探究振动、振动和声音的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起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笔者试图从以下探究报告设计的改变,解读教学中概念建构的过程。

第一次设计:不见森林不见树木——迷雾重重。

上述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对学生实验的观察没有指导意义,对概念的形成没有指导性,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做很好的关联性观察。

反馈交流时,学生得不出概念,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也还存在疑虑。

第二次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遮遮掩掩。

此次实验的观察设计,重视了单独的、多角度的观察,如“对钢尺的观察和对声音产生的独立观察”,但却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因为没有从整体关联的角度进行观察,也没有找到概念生成的突破口。

第三次设计: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懵懵懂懂。

此次实验的设计,关注了整体关联性,即钢尺振动和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如“钢尺运动过程中,声音的变化是怎样的?”“声音消失时,尺子是怎样的?”但忽视了对钢尺运动变化的观察,以及钢尺运动变化和声音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四次设计: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豁然开朗。

本次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既关注了钢尺运动和声音产生的观察,又关注了钢尺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声音变化以及声音变化与钢尺振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你知道钢尺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这样的思考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更易归纳、概括出概念。

二、唧唧复唧唧,引线穿针得概念——表征特点形成概念

1.演示特点,抓住

关键词 理解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第一个探究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钢尺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会让学生注意观察钢尺是怎样运动的。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特点,然后总结归纳什么叫“振动”。观察后,学生反馈:

生:钢尺在动。

生:钢尺动的很快。

生:钢尺动的时候,有时看不清。

生:钢尺是上下在动。

生:钢尺动的时候,开始快,渐渐慢慢,最后停下来了。

生:钢尺运动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生:我发现钢尺运动时,它的振幅在变小。

……

学生的反馈有个特点,即片段式或是挤牙膏式,一点一点挤出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重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对“振动”的理解。

师:你能用“手”来演示一下刚才看到的现象吗?

生演示。明显手运动的速度不够。

生再演示

全体学生都来演示,钢尺的运动方式:快速—渐慢—停止。

……

在学生演示的同时,教师板书

关键词 :快速、往返,同时顺势破题:像钢尺这样快速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2.归纳现象,用不同表达方式突破概念。小学科学课的课堂实验常常用以解释或验证现象,带有探究的趣味。简单的归纳推理方法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

本课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研究钢尺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是研究皮筋是怎样产生声音的。

第一个实验后,得出结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

第二个实验后,得出结论: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教师接着引导:

师:还有什么物体通过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生:××振动产生声音。

师:我们把钢尺和皮筋等统称为物体的话,上面的话可以怎么说?

生: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如果我们把“声音”和“物体”两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做个交换,可以怎么说?

师引导: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为什么在探究了钢尺振动产生声音和皮筋振动产生声音后,概念描述时需要将“声音”一词放在句首,描述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呢?本课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概念的主语,在概念的描述上往往要将“声音”放前面。

3.正反论证,在否定中强化概念。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是有的物体振动时能听到声音,却看不清它在振动,或是肉眼根本就看不见物体在振动。

在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场景:(在讲台前准备了一个大鼓)

师问:我们会用什么样的办法让这鼓发出声音来?

生答:拍、敲、打……

师小结:用拍、敲、打……等方法,我们都是对鼓施加了一个力。老师也对鼓施加一个力(手摁在鼓面上,用力向下压),你能听到声音吗?

生答:听不到、听不清、没有。

师问:你们对鼓施加的力,引起鼓的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听到了声音?(提示课题)

……

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反证实验,轻轻敲击音叉,肉眼看不清音叉的振动,但是可以用手感知它的振动;或是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插入水中,眼睛能看到水花四溅,水面出现波纹,跳动的水珠等现象。实验告诉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方法去验证物体的振动。

验证实验后提问:课的开始,同学们敲击鼓面让鼓发出了声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听到的声音

是……

生:是鼓面振动发出的。

师:你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鼓面的振动吗?

生:把手放到鼓面上

生:在鼓面洒些小纸片、细盐、面粉……

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概念——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证明物体在振动。

4.课堂延伸,在应用中强化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到课程的理念: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强调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学习科学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里的现象,鼓励学生对生活熟知现象的观察与探究,建构生活现象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具体体现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这一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时,可以与生活现象联系,设计如下探究问题强化概念:

问题1:蝴蝶和蜜蜂都是学生熟知的昆虫,蜜蜂飞近身边时,我们能听到蜜蜂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声,而蝴蝶飞近身边时,我们的耳朵却听不到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2:根据声音传播的特点,科学家们通过科技创新发明,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

至此,一个完整的概念建构过程就结束了,学生的概念水平得到了新的发展。“好课是磨出来的,好教师也是磨出来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科感情和师生感情),一定离不开好教师和好课。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M].何华译.苏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4.

[4]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3(12).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执教教师:陈惠萍

指导教师:陈福泰

课型:活动型学习

年级:五年级(上册)

活动主题:电话连着你我他

活动目标:

1.逋过活动使儿童了解电话的种类和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到电话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培养儿童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讨电话的使用情况,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话的方法,认识到特殊电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了解信件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认识到邮政通信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师:没嘴它会说话,没耳它能听话,细细一条线,连着千万家。同学们猜猜看,它是什么?(师板书“电话连着你我他”)

二、各抒己见,充分讨论

师:哪些同学家有电话?是什么样的电话?(生讨论)

师小结: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话主要有两大类: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包括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普通电子按键电话、无绳电话等,移动电话又包括手机、小灵通等。

三、交流资料,资源共事

师:虽然电话有很多用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1922年8月7日这一天,美国的电话机一下子都变成了哑巴,谁也不打电话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天,人们要为电话的发明者贝尔举行葬礼,停电话是为了对他表示纪念。(板书:贝尔)

师:你知道贝尔发明电话的故事吗?

(指名读教材资料:电话的发明)

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四、编拟情景,生活再现

师: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全世界所有的电话都停了,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自由发言)

五、大胆设想,创造未来

师:自从贝尔发明电话以后,电话的种类越来越多。随着人类社会不停地发展,通信方式也越来越多,同学们知道我们现代社会还有哪些信息传递的方式吗?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未来电话应当怎样改进才能更加适应人们的需要呢?(小组讨论、绘制设计图)

六、教师小结,激励践行

师:你们的设想真出乎我的预料,都很有创意,而且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敢于发明创造。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

近几年来,教学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决定着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但从目前广大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来看,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非规范化与非学科化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此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与学科化的缺失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设计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有个大体的把握,还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都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目前出现的教学设计在一些环节的规范性方面表现得较为随意。并且在设计中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够明确,表现为将教材分析写为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来的,旨在明确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分析。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前期所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学习情境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与具体化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从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表述问题。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现在存在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概念混淆的问题。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没有体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最后针对教学方法,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即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现在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模糊,就更加无法谈及规范化与学科化了。

二、提出解决缺失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彰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的偏失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和对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影响着教师所要教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为没有人能够教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如果缺乏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就无法有效地传递特定学科的中心思想、原理和基本概念,也不能为教师自己或学生所理解,很难想象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的意义。

2.注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完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小学科学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因素构成的系统,这需要系统论的指导。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信息的数量。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首先在于以研究的心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开展,都与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有关。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也决定了其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及其实践品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而且要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学习主旨,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否从会学转向了学会。教学设计者只有透视科学教学实践,关注批判性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教学科学探究方法的内涵。

总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所以深陷入非规范化和非科学化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已有科学教学设计及科学教学实践没有进行分析反思。这使得职前教师难以从中发现问题,难以真正理解他人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呈现的不足。因而,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加其教学实践的经验,为其创造教学体验的机会,让其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规范化和学科化小学的科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围绕能力培养设计过程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主要注重以问题引导学习,尽量采用“归纳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基本而重要的。“好问题”有两个标准,即:有意义,并且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有意义”就是所提问题要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保持积极的、适度的求知倾向。要做到“讲逻辑又讲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找到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建立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中领悟本质。

二、围绕知识系统优化整体设计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还需从理解数学人手。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和组织方式,把握结构的层次和程序展开后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优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各部分数学知识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学教师的学科理解力,主要表现在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对数学知识中凝结的数学思维活动方式和价值观资源的理解、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首要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数学理解不到位导致的。不“准”――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教学不准确,有的甚至教错了;不“精”――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不“简”――纠缠于繁琐的细枝末节,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只有我们教师具有展开数学知识中凝结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能力,善于挖掘知识中蕴涵的价值资源,才能保证数学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位一体、有效整合。教师要下功夫于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结构体系的理解,努力提高揭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过程的能力,想方设法使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得到落实,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

三、围绕转变学习方式改进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合理的启发、评价、矫正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鼓励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学会讨论:讨论主题,了解题旨,筛选要点,找准目标,恰当表达,深入理解文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真正地贯彻“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有效教学才有可能。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案中要做到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言课堂教学是丰富生动的,教师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外,还必须在设计中注意做到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精讲精练,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得生动,学得活泼,轻负担,高质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实际上,教学过程并不单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过程,还是不断的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不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在课堂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释放学生的约束,能更多自由的进行参与活动,能更加大胆和突破的进行思维和创新。

二、多种数学教学方法并施

1.动手操作教学

数学是一门灵活抽象而不能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它的难点在于公式定理很多、思维很抽象等。这些造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自己做不同形状的模型,自己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宽、高,亲身体会学习。

2.呈现问题教学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动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将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成各种有价值的问题,这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3.评价教学

评价教学的有效利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应该建立宽松、开放的评价环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创新,予以及时、准确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及时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予以帮助。

4.任务型教学

“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是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型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教师予以指导、帮助的新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目前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和发展的需求,教学设计也成为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了利于学生学习并落实新课改的改革要求,教师就需要去优化教学设计,将自己的观念、知识及创新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