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公园、天鹅湖、规划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抵御与调节洪水、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控制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巨大的生产功能,为动物尤其是鸟类提供主要食物和栖息地。城市湿地是城市中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野生生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景观和文化价值。

1城市湿地公园基本概念

湿地公园是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与传统意义上公园,它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湿地区域,类似于小型的保护区,但是又以公园为基本模式,是基于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的湿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2005年2月建设部城建司颁布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下了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2 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2.1项目区位概述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最西部,东与千年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它是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以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而闻名。天鹅湖湿地公园所在地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前的生态区,东起209国道三门峡市涧河桥,西到陕州大道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陕州大道,北至黄河滩涂,现管理面积120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亩,水面、滩涂6000余亩)。该景区是在陕州古城遗址及对青龙、苍龙两条涧河的治理改造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2007年2月6日被国家建设部批准命名为河南省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2自然资源状况

天鹅湖湿地公园内地形主要以黄土台地和黄河湿地为主,平均海拔在320M—354M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冷,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

西风和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低温-13℃。景区内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青龙涧河和苍龙涧河等季节性河流,夏季7、8、9月份降水集中,河水猛涨,水位剧升,冬、春两季水量较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三门峡大坝蓄水期间,景区可形成几万亩的水面,在此期间,大量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到此越冬,成为三门峡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3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天鹅湖景区的规划建设目的是使三门峡市拥有一个5000亩绿地、万亩水面和万亩生态林带的城市生态园。该湿地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苍鹭、红嘴鸥等野生保护动物。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成为了很多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徒、越冬的重要场所,其中有许多频危物种。其次该湿地栽植了芦苇、香蒲、荷花、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这些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起到了很好的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补给地下水的作用。因此将其建为城市湿地公园的非常有必要的。

2.4总体规划目标

在三门峡市建设现代化的具有黄河沿岸特征的自然山水城市的战略思路的指导下,加大园林绿化力度,着力培育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天鹅湖湿地公园称为三门峡市的一张城市名片,承担着保护湿地自然生态、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总体规划目标是把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一个规划合理,景观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一处能够供市民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湿地公园。

2.5总体规划原则

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以保护白天鹅为主题,以发展特色旅游化城市为主导,规划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坚持湿地公园规划与三门峡市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整体性原则;(2)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到利用的原则;(3)坚持生态安全为主导的原则;(4)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5)坚持尊重地域特色文化的原则。

2.6总体规划布局

天鹅湖湿地公园是由陕州古城景区、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及沿黄风景林区三部分组成,依据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功能,又将其细化分成以下几个区:

2.6.1重点保护区(白天鹅观赏区):

该区域拥有湿地生态系统中较为原始的湿地生态环境,位于青龙湖与苍龙湖两湖之间,是整个湿地公园观赏白天鹅的最佳地点,也是整个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主要以保育为主,是规划的主要部分,因此在规划中应重点考虑白天鹅和其他鸟类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本区域敏感度级别为一级,因此只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和观察工作,为了鸟类爱好者和科普工作的需要,在该区域周围规划游路和观鸟平台,同时还可设一些小型设施,但是所有的人工设计都必须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开放对象主要是科研工作者和观鸟爱好者。

2.6.2湿地展示区:

该区域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同时加强保育和恢复工作。该区域敏感度级别为二级,规划实行半封闭保护,可以有适当的人为干扰,该区域内种植乡土植物加快湿地的生态恢复,其内建有白天鹅救助中心和鸟类研究所、科普走廊等小型公共建筑设施。

2.6.3游览活动区:

在敏感度为三级的区域,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科普活动,规划适宜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安排适当的游憩设施。

2.6.4沿黄生态风景林区:

本区域既是沿黄河的绿色生态屏障,又是黄河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绿色效果来看,应营建大尺度的生态风景林,突出植物的四季变化,同时利用紧临黄河的景观位置优势,开展一些林下的休闲娱乐活动。

2.6.5陕州古城景区

该区域敏感度为四级,具有综合功能。主要以保护古代陕州城遗存、展示古城历史文化内涵为主题,结合原有的绿地景观、景点,并配套相关的休闲娱乐设施,成为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休闲娱乐、运动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同时也是整个湿地公园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但是其缺点是与整个湿地公园联系性不强,没有突出湿地公园建设的整体性原则,鉴此,应加大此区域的改造,使其成为湿地公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湿地公园重点保护区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过渡区域和可开发区域。

3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张玉钧,刘国强,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王浩,汪辉,王胜永,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述学,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一、前言

国家农业公园是继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林家乐及生态观光农业园等乡村旅游业态之后,兴起的一种新型乡村休闲方式。国家农业公园在旅游产业上是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实践。作为一种高端的农业旅游形态,真正意义的农业公园在国外起步较早,在国内近几年也有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外对国家农业公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侯满平、石英(2015)从国家农业公园的概念、特征、模式、功能与效益和未来前景等多个方面对国家农业公园进行了首次系统的解读;段领军(2013)以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为例,分析了都市现代农业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王贵(2012)融入现展的理念,系统阐述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的主旨,结合红兴隆实际提出了创建国家农业公园重点要从现代农业、宜居城镇、红色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打造。

二、国家农业公园理论体系

(一)国家农业公园概念

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生态自然的环境,以绿色田野和秀美乡村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现代农业园林景观和乡村文化与休闲、度假、游憩、学习等旅游业态相融合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农村民俗游览等传统农业休闲旅游。它是在农业观光和中国乡村休闲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产品,属于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一个更能体现社会和谐、时尚简约的生活理念、重返淳朴的现代农业公园化景观,融合多种业态,可以有效推动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乡村度假、康体疗养的休闲活动的规模化和专门化,加快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促进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建设。

(二)国家农业公园的产生

国家农业公园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农业部早在2008年时就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5家单位根据该标准联合制定了《中国农业公园创建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国家农业公园评定以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村域经济主体、村民生活展现、服务设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规划设计协调为主要内容的十一大评价指数,共计100分。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有关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项目规划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50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整个试点项目包括十个功能区。景区内外环境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争奇斗艳,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此外,它还是中国农业休闲的最高端形态和全国首家国家农业公园, 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园区内已完成智能化温室5万平方米,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农科蔬苑、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湿地公园、热带雨林、沂蒙山农耕博物馆、新天地游乐城等多个重要节点项目,中国知青园、光伏发电等新项目正在开建。

(二)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主要涉及雁鸣湖镇的东漳东村、韩寨、朱固3个村,北至运粮河,东南至丁村沟,西接中东路,三面环水一面为路,计划总投资35亿。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一座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乐园。公园内共设置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六个功能分区。

(三)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

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又名龙寿洋万亩田野公园,是琼海市的“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项目开发中本着“不占田、不砍树、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将之打造为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先行示范区,形成“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规划有龙舟广场、儒家文化广场、大棚瓜菜基地、兰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钓区、莲藕基地、槟榔谷、蔬菜基地、农家乐等17个建设项目,蔬菜基地重点打造城市游客的私家菜地。农业基地、农家乐等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成现代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一)国家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国家农业公园的发展要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进行,在农业内涵中融入城市公园的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

(二)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六要素

1、打造吸引力较强的田园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区美景等资源禀赋与基本质素。

2、融合独特的民俗风情,如: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生产习俗、特色的生活习惯、特色的节令节庆、特色的民间工艺、特色的村规民约、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3、建设标志性的展示传统和现代农耕文化的场所。

4、建立组织形式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5、配套健全的道桥游线设施、下榻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购物消费设施、管理与导游设施、出行运载设施、通讯视讯设施和康疗救护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