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approaches to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mbining the course system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关键词: 数控技术应用;课程特点;教学质量

Key words: 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course characteristics;quality of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78-02

――――――――――――

作者简介:王晓宇(1964-),男,陕西长武人,西北工业学校机械工程系教师,高级职称,从事数控及模具理论与实训教学工作。

1 《数控技术应用》课程特点

1.1 涉及基础面宽。《数控技术应用》这门课程设计制图、工艺、刀具、机床、材料、电子技术、切削原理、数字控制、通信接口与网络、PLC、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检测以及电机等内容,因此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不仅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广,而且综合性强以及难度大。

1.2 技术更新快。数控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材料和机械结构以及测试技术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数字控制而是一门科学技术,并且是一门结合设计、工艺、制造以及自动化控制的多学科交叉型的科学技术。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技术更新,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

1.3 实践性强。数控技术教学中如数控机床结构分析、检测装置、数控编程与做操以及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和数控机床一般故障诊断与维修等都必须与相应的试验或者实训加深理论教学的效果,如果离开实践,不仅很多抽象的知识无法解释,更是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更不能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系统的维护能力。

2 当前数控技术应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校的数控专业的教学起点晚,专业的师资也比较缺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几下几点:

2.1 教学内容不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对机械结构等方面的先修课程的知识掌握不足而导致后面的内容开展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应当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更好的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2 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和前沿。由于数控技术是一门应用型的技术课程,所以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往往都是过时的或者淘汰的,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却了解甚少,这就造成了学习的知识往往毕业就业后用不上,而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适应时间长等问题。

2.3 缺乏综合性以及前沿性的教材。面对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缺乏相应的教材,而能够适应关键性的技术论述和适应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的教材是少之又少。此外,没有与试验设备控制系统相配套的教材,同时编程格式与其他教材也不一致,这些都造成了教师在讲授课程中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4 实习以及实训和试验等实践性的教学条件达不到要求。现在很多数控教学的实践课程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导致学生对数控机床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只能简单的操作并且达不到处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当不断的改善学习实践的环境,多参加实践课程以更好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 提高数控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3.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应当恰当取舍教学内容,由于数控技术更新快而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比较落后甚至是被淘汰的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只是适当的让学生了解这部门内容即可不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讲授;而对于数控行业新技术新发展教师应当适当的增加内容并且进行详细讲解,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去一些相关的先进企业是参观实习,以更好的了解数控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可将教材中《数控技术应用》的内容划分成数控系统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两个模块来进行。先讲授使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以数控车编程操作为主,兼顾数控铣/加工中心,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后讲授数控系统,由于学生对数控机床有了感性认识,对数控机床能进行自动加工感兴趣,带着凝问学习数控系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3.2 改进理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果讲授《数控技术应用》仅仅是教师不停的讲而学生被动的听,这种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成果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操作能力的适应现代化数控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改革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引入和充分实践项目教学法、案例研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针对典型的知识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理论知识、实验、实训为一体;通过项目的实地进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实训教学分段实施的方式,在实验室、数控实训基地边讲授、边训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数控课程的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变现出来,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授数控机床的结构或作数控机床的操作应用时,都可以通过挂图或者仿真软件来代替黑板的死板局面,不仅使课堂变动生动具体,而且仿真软件不存在安全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练习同时还能体验真实场景的感觉。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采用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提高了教学效果。

3.3 提高任课教师以及试验人员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以及试验人员的教学水平不仅仅是提高其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践的知识以及解决日常操作问题的能力。应当定期派有责任心有知识的教师去相关的单位去实践,或者深入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参观培训,这样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把这些应用到教学当中,不仅提高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之间也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相互听课,与实验室与实训室教师对教学方法以及内容进行研讨,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以促进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共同提高。

3.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重要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应当实践和理论交叉进行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为了使学生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必须在试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总之,《数控技术应用》作为一种综合类的学科,涉及多门基础以及相关的技术课程,并且数控技术更新快而且实践性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的环境以及调节,在做好课堂理论基础授课的同时还要不断的通过实践来掌握实际的操作以及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不仅需要建设好师资队伍,更要在教材以及实验室、实践基地或者是实习单位方面下大力气做好抓好。教课时一定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针对这门实践性应用性质都比较的强的课程一定要讲授和实践结合,边讲授边训练。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

参考文献:

[1]郑晓峰主编.数控技术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反映了学校在该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特色,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