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销商业策划

营销商业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销商业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销商业策划

营销商业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营销策划;营销策略;营销效果

我国的商业地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商业地产的需要也越来越多样化。近些年,我国的商业地产尽管发展迅速,但是在营销策划及策略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不仅制约着商业地产营销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一、商业地产营销的要素

商业地产从外观来看是一个单一的产品,其实不然,商业地产不仅包括了地产本身,还包括商圈环境、品牌层级及业态分布等多个方面,因此,商业地产营销不仅仅在于推出一个楼盘产品,而应该是从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商业环境塑造及追求共生商业利益等多方面来推进。商业地产营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营销需求:即商业地产开发商营销的需求,从追逐短期现金流开始,升华为打造品牌强势,最终为追求商业利润。

2.营销主体:不仅仅报告商业地产开发商,还包括入驻的商家。

3.目标客户:商业地产的目标客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的目标客户为商铺投资者及商铺租用者等;后期的目标客户一般为普通的消费者及游客等。

4.产品定位:商业地产的定位不仅仅包括位置及外观的选择,还包括业态分成、商圈环境等选择。

5.营销策略:商业地产的营销策略应该把握位置营销及内容营销两大重点,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实施营销策略。

6.营销价值:商业地产的营销价值在于既能实现开发商的经济利润和品牌强势等显性价值,又能实现促进商圈共赢、推动城镇化建设及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等隐性价值。

二、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在加快,商业地产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商业地产营销的策划和策略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众多的开发商也把营销策划看作经营的重点。营销策划的方向及营销策略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处商业地产最终的销售效果,也影响所在城市的营销形象。

1.商业地产营销策划对其自身销售的意义

一个好的营销策划应该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从设计、推广、管理等多个方面推出有差别化的服务,展示独立、完整的价值理念,最大化的服务客户。一个好的商业地产营销策划也不例外,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是从设计、环境、区位、户型、价格等多个方面对商业地产项目进行整合,对销售目标有明确的定位,针对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差别化的服务,以此促进商业地产的销售。

总体来说,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是商业地产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好的商业地产策划从了解市场开始,了解需求市场中的细节、细分每一份客户的需求,然后针对差别化的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位,不再是提高大众化的商品、而是推出个人化的服务,最后是收集客户反馈、分析潜在需求及待改善细节。好的商业地产策划可以充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增加客户好感度和粘合度,对自身的商业地产营销形成良性循环,产品越来越精准化、服务越来越贴心化,取得经济利益与品牌强势的双赢。

2.商业地产营销策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结果,商业地产的区位选择往往基于城市划和市场导向的双重要求。好的商业地产营销策划往往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得益彰,商业地产形象的塑造可以打造标志性的城市建筑,而有效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商业地产营销的推广实施。商业地产的营销很多都打出城市地标的旗号,既提高了商业地产本身的品味和影响力,也给城市树立了景观特色,塑造城市视觉美感。有效的商业地产营销的推广往往也带动了所在地城市的营销推广,多重的业态模式引进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多样的价值观宣传有利于打造丰富的城市文化,更能扩张城市的商业类型、推进城市的综合发展。

三、我国商业地产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从营销策划上看

商业地产营销策划应该是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推出差别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市场的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商业地产营销策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品牌意识薄弱

商业地产一种地产与商业结合的复合商品,因此,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均是从一线城市的密集市场扩展到空间广阔的二三线城市,很多开发商将一线城市的营销策划复制到二三线城市确遭遇了滑铁卢,就是因为品牌意识淡薄、忽视了品牌建设。个别开发商忽视了整体品牌打造,而是针对个别特色进行大肆宣传,虽然会收到短期效益,确无法增加顾客粘性。有的开发商给商业地产取了一个新颖的名字,虽然会让顾客眼前一亮,但是确无法深入到客户心中。以上两种都是缺乏品牌建设的结果。

(2)市场调研不够充分

我国商业地段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开发商盲目自信的建设商业地产。气候特点不一、文化形态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等多种元素,都决定了商业地产的建设和营销必须从充分的市场调研开始,差别化的区分市场情况,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市场定位不够清晰

对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不够清晰是我国大部分商业地产项目失败的原因。我国商业地产进行定位时,第一没有弄明白有什么特色吸引顾客、第二没有弄明白自身的优势在哪里、第三是没有将客户需求与自身优势做有效衔接。市场定位不够准确的后果就是盲目的进行楼盘开发,结果消费者并不买账,导致项目失败。

2.从营销策略选择上看

(1)定价相对盲目

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对商业地产的定价往往仓促而盲目,仅仅是只看短期利润而进行定价,而忽视了成本加成和长远收益等多重因素对定价的影响。我国多数的房地产开发商没有清晰的定价策略,而是缺乏深入调研的盲目跟从。

(2)促销手段单一

我国目前的商业地产营销策略多是选择传统的广告促销和人员促销,向消费者大批量的推广信息,而忽视了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效率和效果。商业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仅仅信息推广,那么消费者只是被动接受,而不会产生购买欲望,单一的促销模式并不适合商业地产营销。

四、如何提升我国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的效果

1.加强品牌建设

商业地产的外在价值在于外观、地址及商圈环境等,内在价值在于客户在使用该商业地产后所享受的服务。如今社会,商业地产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商业地产的外在价值既外观和商圈等越来越同质化,内在价值的塑造既品牌形象的建设是现在的商业地产营销取胜的关键。商业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商业地产营销必须注重品牌的打造,重视顾客口碑和美誉度,这样才能为商业地产保持着忠实的顾客群体,才能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市场调研

明确消费者的需求,是任何一个项目营销的前提。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应该广泛的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需求信息,对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寻找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商业地产开发商还应注重消费者的用户反馈,了解消费体验,这样才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才能进一步提升客户消费动力和满意度。

3.拓宽营销渠道

我国的商业地产营销应该从传统的推广式营销中走出来,拓宽营销渠道、丰富营销方式。通过间接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拉动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团购活动、咨活动等,拉近开发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创造和谐、温馨的销售氛围,提升消费体验。

商业地产是一个从地域到业态、从楼盘到顾客、从城市到商圈的复合形态,又有着不可移动性,因此,商业地产营销的策划和策略选择更应该从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出发。多种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我国的商业地产营销从深入的市场调研开始,在挖潜客户需求、找准清晰定位、拓宽营销渠道、注重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都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商业地产营销策划,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营销效果,才能获得经济利益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姜新国.商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陈林杰.商业房地产营销策划流程[J].基建管理化,2013.

营销商业策划范文第2篇

体育商业化中的营销策略,是指围绕体育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对一系列商业化模式的营销活动。其可以有效扩大体育商业化的规模,加快体育商业化进程。1.1体育商业化的趋势发展。传统的体育仅能依靠运动本身来取得收益,但是这并不能满足运动员在报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以及体育本身在设施健身和向高层次发展的需求。体育商业化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足球运动赛事中,球鞋生产商利用赛事的影响,在球场边打出本品牌球鞋的LOGO,借赛事扩大品牌影响。在这场比赛中,足球运动的商业化就是球鞋生产商需要缴纳一定的广告费用或者赞助费用。球鞋生产商得到的回报同样是经济利益。出于对比赛球队的喜爱,或者对球队中某一位球员的崇拜,甚至是仅仅凭借对足球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受到“爱屋及乌”思想的影响,球迷就会更多地关注到本款品牌的球鞋,进而增加购买的意愿和几率。由于能够产生经济、持续性发展等综合效益,体育商业化的发展愈演愈烈。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专业体育运动都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1.2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大多都是依靠体育运动或者体育赛事的热度,来开展商业化的活动。游泳运动受到广大游泳爱好者的推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游泳课程,总人口中具备游泳技能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但是具备安全、卫生条件的游泳场馆却有限。在免费的游泳场所无法满足运动群体的前提下,商业化的收费游泳馆建立起来。游泳馆不但具备高标准的游泳设施设备,在卫生条件营造方面,定期对游泳池内的水进行消毒和更换。更为重要的时,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游泳需求,其配备了私人教练作为营销策略。对于初级游泳学者具备了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提供完善的设备和多样化的个,成为该游泳馆实现体育商业化发展的成功营销策略。1.3体育商业化的营销创新。体育商业化进程中主要有两个方向,即体育运动向产品商业化发展和体育运动产品向产业商业化发展。其营销策略的创新也主要依托这两个方向来体现。在体育运动产品的商业化发展中,羽毛球专用运动鞋的生产商原先只能依靠实体店销售。为了扩大销售范围,需要不停地在全国范围内布置销售网点。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基础投入较大,而且一旦某一款产品出现滞销,就有积压货物的风险。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该运动鞋将销售的主力从线下的实体店搬到了线上的网上平台。与此对应地,营销策略也进行了更新。每年在“618年中大促”“双十一”“双十二”等节点,就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带动和增加运动鞋的销量。

2茶文化思维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虽然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换代,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本质上都是抓住了消费者心理的某一个点,从而找到消费者的关注点或者兴趣点,最终促进消费者购买服务或者产品。茶文化思维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思维方式,融入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具备可行性。2.1茶文化思维精髓。茶文化思维的精髓本身就是从饮茶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高度凝练地表达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地不断改进。这个过程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对茶叶高品质的追求。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要求茶叶在气味、色泽、口感、营养成分等多个方面符合人们的需求。这样追求体现人的精神意志的培养过程就造就了卓越品质的茶叶。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代表的就是任何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都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的感受来进行营销策略的策划和实施。2.2茶文化思维方式。茶文化思维方式中逻辑思维的痕迹较重。饮茶的行为,往往被认作是平和、柔化以及自然的同义现象。这种划等号的含义来源于人们在饮茶前,对茶叶的制作需要经历漫长的种植、管理、培育和采摘阶段。采摘后还要经历关键的炒制、晾晒、发酵等环节。在饮茶的过程中,需要先经过洗茶的步骤,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然后用适宜温度的开水进行冲泡。在冲泡一定的时间后,等水温冷却,趁热饮用。此时的口感是为最佳。这些漫长的步骤中,任何环节不能够被省略或者打乱,才能取得最终效果。这种茶文化思维的逻辑性体现在体育商业化中,就是需要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逻辑性分析,然后得出最适宜消费者感受的营销策略。

3茶文化思维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的创新

体育商业化过程中的营销策略有两个中心模块。一是营销策略要实施的对象,即对消费者的研究;另一个是营销策略本身的方式和内容。茶文化思维的融入,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起到创新营销策略的功用。3.1选定营销目标人群。茶文化思维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特点,对茶叶品质作了分类。例如根据南北方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的不同,发展成红茶、绿茶等多个茶叶品种,也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饮茶口味。而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还诞生出花茶、速饮茶、凉茶等不同的口味。融入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应当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创新。例如,同样内容的体育商业化宣传广告,对于中老年人就应当突出健身、养老、健康等意义,而对年轻人则应当凸显运动、交友、自由等主题。3.2多元化营销策略方式。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方式的丰富程度上有新领域的突破。人们在饮茶活动中感悟到的文化体验,都可以归结为茶文化哲学。这些哲学内容诞生于茶文化活动,但却能够抽象地作用于人的其他活动。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在体育赛事中只要与产业化项目占边的地方能够招募赞助商,以提供广告占位的方式来增加经济盈利。

4结论

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着体育向商业化加速发展。其营销策略大多是依靠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迷中的吸引力来博得商业利益。体育商业化的营销策略在“互联网+”等新的形势下,取得了创新的发展机遇。茶文化思维以人为本的精髓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在体育商业化营销策略中具有本质上的趋同,因此融合应用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长川,辛宏.简析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运动,2013(05):136-137.

[2]何青.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行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49-150.

营销商业策划范文第3篇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政策取向

利率体现了金融商品的价格,和商品市场一样,如果利率水平的形成不是由市场供求因素来决定,那么金融市场在本质上就不是“市场化”的。在计划和经济生活中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府包揽和决定了一切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基本没有利率决定的自主权。严格的利率管制与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和计划配置资源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不断发展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负效应愈显突出:一是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收益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当拥有贷款组合的银行征收的利息长期过低时,就会丧失其资本金,表现形式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二是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进行风险定价,在降低不良贷款的压力下,必然将贷款过分集中地投放到垄断行业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客户中,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日益突出。实践证明,过分的贷款集中,既造成了资金浪费,阻碍了资金的合理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能很好地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三是利率管制强化了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制约了公平竞争和投资者对金融工具的市场化选择。四是利率管制使得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利率调整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作用范围受到很大制约,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正是基于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的日趋市场化和对利率管制负效应的认识,我国已现实地选择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1996年人民银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同年,国债尝试市场发行,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1998年政策性金融债券也实行了利率招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10月,央行放开了协议存款利率;2000年9月,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央行下放了外币贷款和300万(含)美元以上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300万美元以下存款利率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2002年3月,央行在统一境内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了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同时,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从8家县市信用社拉开帷幕。按照央行的部署,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将于2003年全面铺开,试点将涉及到银行普通存贷款业务。

可以认为,我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基本放开,除了关键性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之外,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际上都已初步确立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供求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国低利率的到来也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对此,央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思路。具体而言,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确定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确定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据此,我们可以对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取向和含义形成以下几点判断和认识:

首先,从利率形成来说,利率市场化的指向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以市场供求因素为基础,愈来愈多的因素将对市场产生影响,利率变动的幅度和频率都会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将面临一个更加动态化的金融市场价格环境。其次,从利率调节来说,利率市场化是要形成一个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多层次利率体系。央行通过基准利率变动,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对货币市场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产生有力的影响,资本市场利率水平也会受一个时期平均基准利率的影响,各种债券利率价格将充分反映长期资金供求关系和各种心理预期。为此,商业银行将面临一个更加复杂化的金融市场价格体系。第三,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来说,预计明后两年将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在于扩大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点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择机放开大额人民币存款利率,允许商业银行以市场利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并放开对长期银行借款的限制。第四,从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和稳定运行来说,金融监管部门将建立一套有效的对金融机构监督体系和法规体系来取代对利率形成和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过渡期内有必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公会的协调作用,由中外资银行联合签订利率协议并共同遵守,在各种配套的改革调节具备后再转为完全的市场利率,这是稳妥推进改革的现实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效应及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其对经济金融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宏观上讲,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将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间接调控机制的形成。从微观上讲,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使资金配置合理化、效益化,从总体上消除利率的部门、行业歧视,使利率充分反映资金供求,形成利率水平与风险水平相对称的联系机制,从根本上理顺被扭曲的资金配置关系,全面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将促进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和经营成本决定利率水平,竞争和创新上的自主权被扩大,自我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但是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也将会改变商业银行业已习惯了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乃至冲击,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1.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真正含义是银行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可以预见,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竞争更趋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具备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商业银行才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相反,对于那些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不能做出适应性调整和竞争力不强的商业银行而言,则会面临着较大的转轨风险,甚至有可能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为此,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强化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摒弃各种非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根据市场环境和内在条件切实制定和实施有利于银行自身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按照市场原则理性安排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净化经营职能,进一步向纯粹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过渡。

2.利率市场化会改变银行业的竞争方式和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严格管制,商业银行本身既没有必要也不允许为其资金产品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是趋同化的,非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手段。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资金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进行自主定价,银行的竞争方式由原来的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竞争,是否具有合理定价的能力就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3.利率市场化将是中资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来源的赢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虽然目前我国存贷利差水平并不低,但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却并不高,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主要依赖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益产生影响:一是在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将加大;二是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在过渡期内,作为赢利主要来源的实际利差缩小,资产质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预计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出现行业性的利坡。

4.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提高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复杂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现实地面临一种新的风险形式即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性业务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净现金流现值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从技术上讲,基本的利率风险包括四种形式:(1)利率变动时,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所引起的收益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称为成熟期不匹配风险;(2)在存贷款利率产生不同步变动时,即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存款利率上涨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引起收益损失,这被称为基本点风险;(3)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预期的资产负债利差落空,特别是在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的情况下,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必然造成收益损失,这种风险被称为收益曲线(变动)风险;(4)由于各国金融法中都规定存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多数贷款合同中也规定贷款户有提前还贷的选择权,利率变动会引起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倾向,银行将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承受利率风险,这种风险被称为内含选择权风险。以上四种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都会存在,管理不当就会造成现实的损失。

5.利率市场化不但使商业银行更加现实地面临利率风险,而且还加大了潜在的信用风险,从而使整体的信用风险水平大大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逆向激励效应,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其作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1)利率水平提高之后,商业银行受短期收益驱动,倾向于把贷款投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来说,只有项目风险水平超过银行利率对应的风险水平才会有借款的意愿。这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会筛选掉高风险项目而驱逐低风险的项目,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2)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形成道德风险。可以预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必然导致信贷市场贷款质量的整体水平下降,大大提高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通过上述可以得出结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最终会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市场化重组和经营细分。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无差异的资金价格水平和竞争方式,使资金价格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进行变化,社会信用资金也会由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而在金融机构和地区间进行市场化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广泛和深层次的金融竞争在扩大商业银行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也把不同类型和竞争优势的银行区分开来,进而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市场细分。具体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规模和较高的信用等级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并以较低的价格增加对大型企业客户的贷款和金融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不具备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和信用等级,以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补偿原则充分扩大其对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贷款和金融服务成为必然选择。此外,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通过其独特优势和交叉销售策略而获得长足发展,在价格竞争中分流资金和优质客户,成为商业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从香港的情况看,2001年银行业利率协议取消以后,银行业出现了空前的并购潮和市场细分格局,预计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后也将会出现同样的局面,一方面中小银行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走向合并和联盟;另一方面,银行业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银行业市场中批发和零售市场的细分格局将更为明显。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资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利率市场化过程的,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不良资产占比过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只有及早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战略,理顺管理体制,改进风险管理,加快创新,培育竞争优势,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保持稳定健康的。

1.转变经营理念,全面实施以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商业银行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获取利润的条件。为此,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趋势,商业银行必须全面转变经营观念,从根本上确立和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意义上的银行集约化经营,是指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效益和质量提高为特征,采用管理技术和手段,对资源进行有效集中和配置利用,提高经营效益,寻求内涵式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需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1)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评价体系,着眼于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效益指标的提高,银行要全面强化对自身业务发展的区域、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客户对象进行科学的效益核算和评价,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分产品、分客户进行细化核算和评价的体系,以效益高低作为评价集约化经营的基本标准。(2)要按照效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将银行的人力、财力和资金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地区、行业、机构网点、产品种类和客户对象中去,特别是要把银行的业务资源集中到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最具赢利性的客户身上,把经营重点放到价值链中自身优势最大的环节上,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3)实施全面的成本管理策略,以整体的财务成本控制为着力点,科学确定核算单位和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成本核算,强化每个部门、机构和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创立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不断提高效益。(4)按照扁平化、矩阵式的管理原则,推行集约化管理模式,强化总行对业务的集中处理和对风险的集中控制,突出分支行的市场营销功能,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和机构,裁减冗员,优化劳动组合,在体制层面上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使用和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

2.调整业务结构,积极推进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战略。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都把目光盯在新兴业务上。香港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面对净息差收窄、竞争加剧的压力,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拓宽业务领域等手段增加赢利和提高竞争力,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确和把握利率市场化对传·统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的影响,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快金融创新,以实现经营和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具体可考虑四个方面的策略措施:(1)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益,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收益的依赖。中间业务对改善收益结构和降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收入偏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已规定了各商业银行经监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开发证券、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和金融衍生商品等投资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信息、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开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2)随着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的成熟,个人客户的金融知识与理财观念逐步提高且日趋理性化,对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零售业务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将零售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来发展,特别应充分重视风险较低的住房按揭、汽车贷款、、咨信、投资顾问和私人理财等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3)通过加大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的金融创新,实现银行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赢利水平。商业银行应在加强产品赢利能力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产品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的大小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增加高收益低风险产品的比例。特别应重视发展对优质中小和个人的资产业务,同时增加对不动产项目和新兴产业的融资,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信贷策略,努力扩大资金运用利差。(4)在合理确定客户定位和优化客户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全能化、综合化服务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有必要将全能化、综合化服务策略作为增加收益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提供银行服务,充分满足客户方便性、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全能化、综合化服务,来提高业务附加值和综合收益,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增强经营的稳定性。

3.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科学的利率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由于利率风险的日益突出,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通过制定出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对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进行准确研究预测,并由此确定该银行所愿意承受的利率风险的限度——来管理利率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基本上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然而由于当前所实施的利率管制政策,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中更加倾向于指标化管理。为此,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应注重加强对利率走势、风险判断的研究,以便充分发挥出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2)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通常,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有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阶段。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的先进经验,通过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评价系统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模型的建立,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3)积极推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商业银行在运用模型识别利率风险之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缩小风险缺口或者通过运用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鉴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比较困难,因此国际商业银行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利率上限下限和双期权等来规避风险。

4.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客观上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1)加快建设按产品、按客户、按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使每一项金融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和回报能够准确界定和量化核算,使每一个客户的风险、报酬和贡献度能够准确计量和进行价值分析,从而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2)加快建立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充分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做法,在产品分类基础上把不同产品归为不同的业务单元,运用内部资金转移模式,实现对不同产品价格和赢利水平的考核及对不同业务单元绩效考核。通过与市场资金价格相联系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来调节总分行间、资金来源与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并影响业务部门的决策。(3)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关于信贷风险评估的要求,尽快开发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级系统,包括客户风险评级系统和交易/债项/单笔贷款风险评估系统,能够正确地评估贷款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有效度量和评估,不仅用于资本金,而且为贷款决策和贷款定价Q)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4)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价格决策与管理机制。商业银行总行应建立金融产品内部报价体系,使分支机构了解金融产品的基本价格,从而为实际的产品定价提供成本基准,同时对分支机构实行科学的分级授权管理,根据业务种类、额度、期限、风险大小等,对分支行分类给予一定的定价浮动权。

5.有效处理不良资产,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不良资产过多不仅严重影响到银行抵御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而且深刻影响到银行经营行为的理性选择,导致过度的“惜贷”和风险厌恶而使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因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注意并加快其不良资产的处理,这个过程推进得越快,银行可以按照市场利率进行理性化经营活动的空间越大。而且,通过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有助于加深银行管理人员对银行业本质的理解,确立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意识。有效解决不良资产问题,除了必要的财政资金投入和吸引外来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对不良资产按照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的分类,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和处置策略,确保不良资产不受损失或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以此改善资产质量,为应对利率市场挑战创造有利条件。

主要:

1.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2年)》。

3.郑良芳:《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新金融》2002年第6期。

4.蓝德彰(John D.langlois):《利率管制与风险定价》,《财经》2003年3、4合期,2003年第3期。

营销商业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风险管理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早在1996年,我国就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也标志着我国在形成市场利率机制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对商业银行而言,实现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不仅会给其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给其带来各种发展机遇。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本质上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共同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完全竞争的货币市场,所有金融机构将是利率的接受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率的市场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所经营资金的利率水平由货币市场决定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从1993年首次提出基本设想的,大致经过了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1996年以前,我国本币利率基本上是政府管制利率。只是在1986年年初时,央行曾允许各金融机构在基准法定贷款利率上适当上浮。

第二,贴现利率的市场化。在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我国在国债发行上也采用市场化利率进行对外发行和回购,并于1998年逐步生成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机制。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进一步放松,在1999年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调整改革。

第三,针对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在2000年,我国放开了外币利率的政府管制措施。并再次调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第四,上限放开、下限浮动的市场化试点。自2004年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上过渡到以上限放开,下限浮动的市场化阶段。

第五,稳步推进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在大力支持金融事业发展的同时,决定进一步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现在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将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问题。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也已经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由市场来决定资金的价格,给商业银行许多自由和操作空间。这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吸储能力不强,短期内这将会给它们的经营带来一定冲击。但是,我们也发现,利率市场化也会给那些法人治理结构好、经营管理能力优和企业信誉佳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冲击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短期内会给中小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一定影响。当前国内的商业银行都是在长期的利率管制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长期受利于政策红利的影响,生存发展都没有问题。但是,随之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将是一种全新的优胜劣汰竞争环境,可能不少银行会面临经营上的一些冲击,甚至倒闭。这点由以中小商业银行为甚。从近些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经营困难、风险很大。假若利率市场化后,如果国家没有一定的保障制度措施,那么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出现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这一点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长期内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一些传统业务历来是国有大银行的优势之所在,但是在金融工具和服务的创新上中小商业银行还是相当具有优势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科学地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资金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呼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意味着,作为是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当危机发生时,存款保险机构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依法参与或者组织对这家银行的清算。这将有效地减少中小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客户对其的信誉度和依赖度。另外,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优化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分析贷款客户有效需求,并进一步增加吸纳有效的存款客户,从而达到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

三、中小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利率的变动可能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成本收益的变动,资产流动性的变动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波动甚至直接影响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用机会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一,建立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天然的原因,资金少,规模小,营业网点不多,客户总数相对不足等等,这都要求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总体上来说,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因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成本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做到机构进一步整合,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以此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另外,中小商业银行应着利于实现业务处理的专业化、流程化、集中化管理,真正实现管理与经营紧密结合,使银行的决策管理部门能与市场融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组织人员少的特点,完全可以做到集中综合授信、集中综合审贷,并且做到自上而下的内部监督。

第二,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更加频繁,中小商业银行对市场的依赖也将进一步增大。因而,进一步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尤其重要。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客户给自身带来的收益情况,加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市场风险以及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来综合考虑金融产品的定价。建立相对客观的客户盈利分析模型,针对不同的客户具体确定其存贷款利率水平要完善风险评价和控制体系,及时准确评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业务创新过程产生的新业务风险,市场变动引起的市场风险等,并通过风险控制体系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第三,提高业务创新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实行利率市场化后,伴随着存贷利差的缩小,中小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必然进入微利时代。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摆在中小商业银行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开拓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尤其是增加高附加值的投资银行业务,才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在开办新业务的前提下,建立业务“推出机制”,实行推陈出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都把眼光盯在了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上。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发达经济体国家,表外业务收入占它们总收入的比重正日益提高。

此外,尽快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尤其是内控机制的形成。应努力做到保证内部的决策、执行、监督系统的相互分离和制约,改变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少数董事等内部人控制全局的状况。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健全内控体系的前提,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当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内部治理结构上的问题。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同时拥有决策、执行、内部监督权力,这必将大大削弱内控效果和效力。因此,通过股份制改革,走上市之路,是尽快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洪.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2010(3):12-14.

营销商业策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辅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01-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 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 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 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 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 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 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 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 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 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3〕干冀春,刘毅,赵璨.浅析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0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