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精品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护理技术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以培养护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总体建设目标,确定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求实创新的教育思想,着力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进行《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组从2006年开始创建《护理技术》精品课程,历经两学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现将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如下,为护理各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以推动护理学科和护理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护理技术》教学新体系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被确定为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课程组在讨论、听课、评价的基础上,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必需”“够用”“渐进”性原则。为了充分体现护理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新调整各章节教学时数,尤其增加了实训教学学时数,使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达到甚至超过11,整合课程中最能体现护理基础知识的内容,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实现与其他课程的无缝衔接。根据护理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的理解和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从学时、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
二、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完成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制作,实现网络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领导下,确定《护理技术》精品课程负责人,并由团队成员共同承担了课程全部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电子课件(PPT)、电子教案、讲稿、试题库和实训指导的建设工作。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件内容中除护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外,还引入护理最新和前沿的技术,如人工呼吸机使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真空采血法、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等。并且自己拍摄照片,编辑视频、音频资料,制作出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建立了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课程网站涵盖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试题、实训指导等教学资源,网站运行良好,网站功能强大,画面美观,内容丰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功能完善。强大的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使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最缺乏的是直观和动态的图像资料,而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不仅有直观形象的图片,而且还有动态的操作录像,在讲完理论后,即可随时播放操作录像,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步进入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实训的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完善全方位、多形式的护理技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护理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组重视护理实训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不满足于现有的实验室和设备,贯彻实训基地建设和临床护理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实验室装备和实验用品,建立了模拟、高仿真的校内护理实训基地。通过课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课间见习、实习前强化培训、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的护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
在实训教学中,实验设施、设备除正常的安排使用之外,我们还探索出一套实验室管理高效能运行模式,即白天实验室供老师上实验课,课外活动时间和晚自习对学生开放,学生可到实验室练习操作,有实验室带教老师负责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应用,更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由课程组负责人主编,课程组成员参编的《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实训指导》作为一种工具书,在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应用效果良好。
四、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系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或脱产进行研究生学习,送年轻老师到四川大学华西护理系脱产进修护理教学;鼓励在职专业教师尽可能教学临床双肩挑,即利用无课时间到附属医院带教并进行临床护理工作,为课堂教学积累经验和素材;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护师到学校任教,把她们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的老师,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每位新教师都有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负责带教和督导,使新老师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使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还为新老师提供每年外出学习的机会,如参加一些护理学术研讨会和省上师资培训班学习。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公开课、教案检查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系上和学院的优质课竞赛,通过赛课提高教学能力,涌现出一些多媒体教学能手。《护理技术》教学团队成员有两位分别在学院两届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五、完善考试题库,教学改革与执业考试相对接,提高考试过关率
从2006年开始,我院对护理技术课程教学和考试进行改革,利用已有的试题资源参加全国27所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的护理专业(网络版)试题库建设,该题库内容涵盖了护理技术课程试题,在指导学生学习以及执业考试中发挥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题库放入精品课程网站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做题,以锻炼解题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在考试方式上(题型、题量等),摒弃传统的考试模式,转为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对接,模拟国家护士执业证考试模式,以提高其今后适应执业证考试的能力,这项改革取得明显效果,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护士近两年执业证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通过建设《护理技术》精品课程,我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的基本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创建于1957年,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学校坚持“素质为先、技能为本、医技为主、全面发展”的培养宗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引入国际行业标准,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芬兰、澳大利亚、挪威、荷兰、新西兰等国的院校开展护理教育教学合作项目,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凸现办学特色与品牌效应,成为上海一流、国内知名的卫生相关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示范学校。
学校目前专职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占84%,拥有教学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达40%。学校目前拥有数十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常驻外籍教师。建立了一批权威的专业发展指导专家和一支高素质的实习、实训带教队伍,分布在医疗设施齐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其他三级甲等医院及相关行业内
(一) 专业设置:护理专业;护理(中英合作)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药剂专业。
(二) 校训:秉学厚德 擎术济生
(三) 教学环境
学校设校本部、嘉定校区、临床一分部(瑞金医院内)、临床二分部(市九院医院内)、临床三分部(新华医院内)等校区,设有浦东新区、金山、宝山等分校。校本部位于周浦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占地面积29.46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学生。建造了计算机教室、数码互动形态学实训室、多媒体语音室、报告厅、图书馆、运动场地以及5万余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生活和学习环境。新校区采用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无纸化办公的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控制体系。拥有国家财政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的4个中等职业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上海现代护理公共实训中心;上海医学检验公共实训中心;上海口腔医学技术公共实训中心;
上海市现代药学公共实训中心。
(四) 升学就业
学校各专业教学基地广泛分布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各附属医院及其他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区中心医院及市区各牙防所和齿科制作所等,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就业机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各级医院和医药企事业单位等。
2010年,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校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衔接载体,开展护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实行自主招生,包括中外合作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年限为6年,毕业后颁发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双毕业证。
(五)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与国外医学教育界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和教材,教育合作项目达37个,初步显现国际标准融入教学过程的办学特色,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长期聘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执教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拥有国际化的智囊团——国际护理教育委员会,成员是来自美国、英国、芬兰、挪威、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大学护理系主任和专家。作为本市职业教育单位代表,与鹿特丹ROC 教育集团签订了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
已与9个国家的19个院校实行学制互通、学分互认。通过选拔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及教学实习单位学习进修,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对外交流学习能力,并获得护理专业国外临床经验和相应学分。此外,学校每年接受多批次国外留学生来临床教学基地参加见习和实习、撰写实习报告和论文,获得学分。
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教改的基本情况
1.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教师、事业、行业共同发展,教学和临床向结合,教学工作进医院,外聘医护工作者进学校。实现学校老师和医院老师1:1。
2.模块化课程设置
主要有:人文素质模块、基础模块、 临床模块、护理基础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
加强人文突出素质;加强专业基础突出课程综合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动手能力;体现“够用、实用原则”。
3.对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观点;对课程如何设置提出了“贴近临床,贴近学生”。
4.实践教学模式
实行了操作流程“规范化”,自己学校老师编写了一本关于操作流程的书本;“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有大量的医院支持保证了教学改革的实行。
5.如何做到“工学结合、定岗实习”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6.对怎样以能力为本质量观、推动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做了探索;对专业设置和师资建设也做了工作。
三、亮点
(一)教学实验一体化
很多理论课在实验室上,上完了理论课,学生马上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习理论更加具体化,效果较好。
(二)学生知识体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对中专层次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少,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老师反映比如问学生量血压的具体步骤,同学可以根据操作来回忆具体过程。如果只上理论课,同学一点印象也没有。
(三)三位一体化培养,即:“顶岗实习、院校结合、订单培养”
院校结合:学校内部的结合
与医院的结合:聘请师资
合作教学(把教学任务下达到医院。如果学校的标准和医院的标准不一致,采取:制定专业操作考核规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或者教师去临床一个月进行培训)
订单培养:在实习之前,针对各个医院、科室的标准来培训,强化训练2周,自己老师来做(自己老师先去医院学习,学习后回来培训学生)。
以上是在陈标校长和张荣军老师的带领下,以及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领导和数名老师的介绍下,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所了解和学习到的。通过数十天的学习,我对我校示范校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合适的定位,
四. 我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 在教学方面:
1.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觉得教学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挺好,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2. 订单培养,对实习学生帮助应该会很大。能够缩短学生适应医院环境的时间,使学生一下到实习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3. 人文素质方面训练, 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实训基地的时候,正好遇上几名同学在一楼值班,我们进去后,同学很有礼貌的问候了我们,总体感觉同学们的形象气质很好,还有就是他们的实训室都是由同学轮流管理, 这样也发动了同学们的自主自觉性.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二) 对毕业学生的考核方式:
我认为如果能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需要对学生实行三个阶段的考核:
1. 课程实施后理论和技能考试
2. 实习前验收考核
3. 毕业前技能考核
经过以上层层把关验收,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走上社会也能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三) 应职业化人才要求,深度开展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
以典型医技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三不缺。让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认识专业,早期规划职为发展。让学生在校学业,临床见习,顶岗实习。
(四) 教学和临床结合, 双师型队伍建设:
这个方面我们学校今年已经实行了,就是医学教师有机会必须进医院,熟悉岗位,培养好的学生前提就是先培养好的老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实还可以请行业兼职教师,就是医院里有经验的医护工作者进入学校教学或带教。实现医
院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五) 结合我校和我地区实际:
我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组建于2000年8月,是由原日喀则地区范学校和卫生学校合并而成。十年来,我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多种形式办学,不拘一格育人的办学理念,以为西藏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始终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教育方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农牧区,面向现代化。
随着西藏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西藏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们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式和要求,真正培养出适用型,素质型,创新型护理人才,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良好的实验室实训室条件是前提。
鉴于以上原因,结合我校实际我对我校示范校建设有以下两点见解:
1. 全力建设实验和实训室:
我认为我校本身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具有相当数量的执教人员,在这次示范校建设中进一步建设我们的护理实验和实训室显的尤为重要。我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大幅度提升我校护理专业整体水平,形成以护理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医学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形成以创新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鲜明特色的护理专业示范点. 在这里我希望学校能发动各专科任教老师根据需要申报所需设备以避免我们项目组老师在采购设备方面出现遗漏。
2. 全力打造精品课程:
邀请专家组成校内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认真评审每年度的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并对课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组织专家与负责教师就推进新一轮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研讨与总结。针对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各专业系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分工,重点建设薄弱之处;
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和验收,不断总结建设经验;体现工学结合特色,打造优质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推广应用,为申报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一、护理基本技术的发展背景
护理基本技术是基础护理学的前身,最初本门课程的建设主要集中于基本的注射技术、输液技术以及卫生环境技术等基本护理技术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对护理专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护理基本理论体系、护理临床实验技术、护理教育教学体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与发展。近年来,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护理基本技术与护理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过程中,护理健康教育理念、护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护理系统理论体系、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护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介绍
1.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目标。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符合国家护理开发项目的发展方向。从宏观看来,通过开设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旨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应用型实干护理人才,不断丰富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方式,争取将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建设成为高校护理专业的一流学习科目。从微观看来,护理基本技术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医院以及护理相关专业输出专业化的护士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自身素质强,服务贴心到位的应用型护理队伍,不断开拓护理行业的建设道路,描绘护理行业的发展蓝图。
2.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发展特点。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特殊的医科类学习科目,它虽然没有临床专业的缜密性,也没有医院管理专业的全局性,但它却拥有自身发展的显著特点,具体特点概括如下:(1)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高校专业课,护理专业的从业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疾病患者,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以及更加贴心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要切实对护理对象付出真心,不可敷衍了事,态度不端不正。(2)护理教学资料完善全面。护理基本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习科目,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以及完整化,护理教学资料的完善与全面是学好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这里所说的护理教学资料并不单单指护理专业的配套指导教材,还包括先进的实验器材、丰富的模拟资源库、全面的文献查阅资源以及高质量的护理教师团队等辅助学习资料与对应学习手段。(3)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建设特点,本课程以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实现手段。在教学理念建设过程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护理手段的创造创新,注重合作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学生、实际应用实践三者强行的融合到一起,而是将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穿插,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知识,还要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2)具体实施步骤与实施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和正确的实施方法,这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了基本的三步运行法。①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为实施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基本内容设置不同的案例对象,在上课之前提前将设计好的案例交给同学们进行预习、思考,让学生自行设计护理步骤,找到护理方法,以备课上讨论实践。②课堂及时修正。采用流水化作业的实施步骤,学生提出护理意见,教师在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护理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改正,并为学生演示正确的护理步骤,以此加深学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③严格考核与评估。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真正走上护理岗位前,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考核分为笔试、临床实践和面试三大部分的内容,笔试试卷采取百分制,学生要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才能进行临床实践项目;在进行临床实践考核时,考核队伍由专业的医师和授课教师组成,学生达到各位评审的平均成绩才可以通过考核,最后面试通过才能最终走上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形成专业的护理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展示以及视频模拟实验增加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针对具体的临床案例,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进行充分的研究思考,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探索以及团队交流,切实改正自身的错误实践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针对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我们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配套设施进行改革与完善。(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主要在于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在每一章节的护理学习中加入实践操作和护理技??的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和做好必要的准备。(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提出了加强实践化教学的教育方法,但如何实现实践化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关键问题所在。要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之前,可以独立设计护理小手册,把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写入手册,通过一定的宣传与推广,让人们了解基本的护理知识,这也是实践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3)引进先进设备,拓宽实习渠道。由于护理基本技术课程的特殊性与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之一般课程要高的多,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教学模拟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基础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学生课上的模拟实验,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学校还应该与更多的医院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院等相关场所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学习真正的操作技术,增强自身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护理基本教学。(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护理基本技术教育教学中充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指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视频等具体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视频进行实际护理案例的动态实验过程演示,可以将专家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制作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学生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方便学生学习先进的操作手法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2)建设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专门的知识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推广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护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护理网站向人们传播基本的护理知识,以此丰富人们的护理常识,而网站的维护者可以由护理专业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护理知识体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意,了解人们基本的日常护理需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护理知识和护理常识,可以有效引起人们对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视,扩大护理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便于从侧面稳固护理专业的发展地位。
1.1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积极创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改革,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
1.2推进双化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依托校院合作平台,进行护理实训中心扩建和改建,将实训中心建成高度仿真,具有人文环境、职业氛围的仿真医院,实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同时,借助临床学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建设。
1.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1)整合院校师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临床学院优秀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兼职教师教学化培养。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实施“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等,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兼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申报教师系列职称,举办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临床骨干参与教学工作。(3)解决专职教师注册和下临床问题。专职教师均要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教师注册、临床实践均在相应临床学院完成,提升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4推进校院协同育人(1)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并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临床护理过程搬到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顶岗实习时,组建由6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承担150~200名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提高了护生顶岗实习质量。(2)依托医院资源,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各临床学院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临终护理,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合作,以“仁爱”为主线,以“关注生命、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为宗旨,成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与心理护理。
2成效
2.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3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10—2013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42项,市级荣誉36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临终守望:用爱心点亮生命”生命关怀实践被评为宁波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爱心互助社被评为宁波市精品社团等。
2.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立项各类教科研课题64项;撰写论文124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开展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包括首次开展的国培项目———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培训项目,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培训,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班等,共培训八千人次。
2.3行业引领作用日趋显现
受相关部门及卫生机构委托,开展了宁波市养老机构规范和评价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以及浙江省医学护理类专业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的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委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承办了行业技能大赛并开展专业人员、行业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
2.4校内外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2.4.1护理专业改革得到护理同行的认可国内有百余所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在全国会议上多次受邀报告改革经验,供兄弟院校参考借鉴。
2.4.2改革成果在校内全面实施“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校内各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级护理专业实施,还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实训资源、图书等共享。
3结语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课程,开放性教学
随着就业岗位对人才需要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该在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力实施开放性教学。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所处地位通常都比较低,不受领导和学校重视,投入少、资源利用机会少。加上高职护理专业师资力量普遍比较紧张,教学任务多由原来毕业于临床专业的教师来承担,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脱离实际,没有考虑到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加大了课程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脱节。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探索思路
虽然在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上问题,但都掩盖不了基础课程教学在整个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并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1学校和专业层面的开放性管理
在学校和专业层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课程教学氛围,进行开放性管理,充分考虑医学教育和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不设置“壁垒”、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内部挖潜:大力从政策、师资、物力、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制定政策支持鼓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为基础课程教师创造提供交流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合理规划、配置、建设好基础课程特色实训室;安排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教师和临床专业课程教师对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申报、教研课题申报、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外部引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由护理专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或校外专业带头人对基础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思路或建议;并外聘一批一线临床护理专家或引进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基础课程学术研讨活动,邀请护理教育专家或临床护理专家就基础课程教学等问题与校内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2.2教师层面的开放性教学活动
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应紧跟高职教育发展潮流,更新职教理念、提升职教技能,不断创造机会进行“再充电”,并结合护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开展多方面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不断进行开放性综合性学习,形成“敢开放”的意识,具备“会开放”的能力。
2.2.1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明确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注重培养“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应用型、发展型”的综合素质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的知识储备,能根据不同病人需求进行有效健康宣教,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护理职业工作中,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
2.2.2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充分注重内外(病人与正常人)结合、纵横(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临床课程知识)结合、显隐(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结合、详略(应用型知识与论证型知识)结合。
2.2.3教学方法的开放性: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立开放性教学氛围、营造开放性教学情境、运用开放性教学语言、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及课间观察人体表现、课中听说议辩探讨开放性问题、课后解答开放性作业,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2.2.4教学指导的开放性:教师关注鼓励学生以自己或亲戚朋友的亲身疾病体验作为真实案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导,并提出解决方案,也可通过相关课程网站论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意识到所谓的专业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而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2.2.5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课程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包括考试考核、口试笔试和开卷闭卷的综合评价考核;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的综合评价。既可考核学生的健康宣教能力,促进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后续的临床阶段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增强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自信心、拉近护士与病人的距离、增加护士与病人的有效沟通、进而促进护理效果的提升。同时也不断总结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有高职护理基础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3学生层面的开放性学习氛围营造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并不是全部,因此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授课效率,组织运用上述开放性教学活动,营造开放性的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少数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则可与班主任辅导员配合,引导学生以寝室、各种社团队伍等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营造开放性的课外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感觉到动力也可感受到压力,一拉一推,必将进一步促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3、结束语
在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开放性教学,合理改变授课教师始终“讲”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通过教师与学生合作组织开放性教学活动来打破束缚学生发展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素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小娅,董美蓉,宋悦宁.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20-21.